太极拳简介1
- 格式:ppt
- 大小:462.50 KB
- 文档页数:86
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
是一种融哲理、医理和拳理于一身,并切有强身健体、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的传统武术拳种。
它以中国古典哲学,中医为基础于明末清初得以成型,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人民的长期锻炼实践证明太极拳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够健心,使人心态自然、平和预防心理疾病,所以太极拳既能健身又能健心。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习练太极拳越来越多,但青年人较少,是由于大部分青年人对太极拳不甚了解,对太极拳存在误区,认为太极拳是老年和弱者专门练习的拳术。
实际上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精髓部分,是集技击。
健身、养身于一身,分为健身性、表演性、爆发性等。
起到了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太极拳源远流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那动中有静,以柔克刚等风格,又与中华文化十分一致。
从太极图里就能看出来,阴阳的相生相克,是互相依存的。
就像矛盾的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强中有柔,柔中带强。
在现代生活中就是比较缓慢的、柔和的、适合大多数人的能宣扬民间文化的健身好方法。
现在习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这说明人们对习练太极拳能健康身体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但是我发现有一部分人群是盲目练拳。
所谓练盲拳,就是不带着拳理去练,而是自行其是。
太极拳的理论说起来好像很多,但实际上它都是相关联的。
比如:太极拳脚下是反作用力,你只要做到下盘的圆裆、开胯、敛臀,劲自然就到了脚下,所以带着拳理去练,会少走好多的弯路。
要想练好太极拳,就一定要理解拳理,太极拳讲“松沉找刚柔”,习练一些人把“沉”练成了“重”怎样理解太极拳中的“沉”哪?就我对练拳体会,如果把自己比作水的话,“沉”就是一块系下去的石头,石头系在水中,石头下去了,水面并没有太大变化。
那么体现在身体上的这块石头就是“意念”也就是说你的意念下去了,但肢体的变化并不是很大,可一些练拳之人正好相反,他的肢体下去了,但意念没有下去,所以练拳者练的膝盖痛的就是这种现象。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影响力和广泛传播的拳法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由张三丰创立。
张三丰是明朝末年一位著名的道家学者和武术家,他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结合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和武术技巧,创立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强调通过柔和的力量应对外力的进攻。
这种哲学思想源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和“顺势而为”的观念,以及易经中的“太极”和“阴阳”理论。
太极拳的拳术动作以圆润、柔和、流畅为特点,强调身心合一、意念贯通。
它注重使用者的内力和呼吸调节,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调节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效果。
太极拳最早只是在家族内部流传,并没有广泛传播,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当时一些知名的武术家将太极拳作为一种保健和强身健体的方式,将其传授给更多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武术表演。
如今,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健身运动,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
许多人通过练习太极拳,改善身体素质,增强体力和灵活性,并获得身心平衡和内在的和谐。
总而言之,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由张三丰创立。
它融合了道家哲学思想和武术技巧,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
太极拳通过练习调节身心和发展内力,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受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武术表演。
简述太极拳五大流派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发展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术,更是一种健身保健的运动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演变成了很多流派,下面将介绍五大流派:
1、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古老的一种,它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陈式太极拳强调慢、缓、柔、圆、粘、黏、按、顶等技法,动作缓慢,却蓄势待发。
其特点是紧凑、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以及腰腿发力。
2、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广泛流传的一种,它始于清朝末年,由杨露禅创立。
杨式太极拳注重“以慢为快”,以圆为主,既有刚又有柔,动作流畅、舒展,以及气势恢宏,动静相成。
3、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年轻的一种,它的创始人是孙福全。
孙式太极拳强调“一气贯通”,注重腰部的动作,手法简洁、明快,动作轻盈、灵活,讲究身法,以及身、手、眼、步、气的统一。
4、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新的一种,由吴鉴泉所创。
吴式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手法圆润、柔和,动作缓慢、流畅,注重腰部和呼吸的配合。
吴式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以养生保健为主。
5、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它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注重实战。
武式太极拳的动作简洁、直截了当,强调内外兼修,以及攻守相兼的技法。
总之,太极拳的各种流派各具特色,但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武术和健身练习方法。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身体的动作与内在的能量(气)结合起来,注重身心的和谐统一。
太极拳的特点包括了它的悠久历史、独特的动作风格、健身效果和内在修养等方面。
首先,太极拳具有悠久的历史。
太极拳起源于明代的张三丰,据说他通过研究道家的哲学和武术技巧创造并发展了太极拳。
这项武术练习方法从那时起一直传承至今,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太极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它积淀了无数武术家的智慧和经验。
其次,太极拳的动作风格独特。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注重整体的身体协调和流动性。
太极拳的动作非常美观,一气呵成,犹如水流一般。
这种独特的动作风格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美感,更是为了内在的修养。
通过慢速、连续的动作,太极拳练习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协调和流动,从而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太极拳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
太极拳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姿势,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
它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练习者保持松弛的状态,通过放松的动作来锻炼身体,这种方式可以减少身体的压力和疲劳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此外,太极拳的练习也有助于调节呼吸和提高精神状态。
太极拳还具有内在修养的特点。
太极拳注重意念和呼吸的配合。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练习者需要集中精神,放松身心,与自己的呼吸和身体内部的能量连接起来。
这种内在修养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培养冷静和平和的心态。
太极拳的练习也被一些人视为冥想的一种形式,可以帮助练习者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总的来说,太极拳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动作风格、良好的健身效果和内在修养的特点。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增强心肺功能,调节呼吸和提高注意力。
同时,太极拳也有助于培养冷静和平和的心态,提高身心的和谐统一。
因此,太极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追求。
无论是作为一种武术练习方法,还是作为一种健身和养生的方式,太极拳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太极拳的含义有哪些及特点介绍太极拳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太极拳的整个思想是由于刚开始的太极所得来。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含义有哪些,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的含义(1)指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
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
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
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
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斌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
这种观点在两汉较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大极。
(2)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
”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 “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
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3)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
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
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
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据《黄氏逸书考》本)崔憬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大极,并且认为八卦涵蕴在大衍之数中。
此种观点,在易学哲学史上有其重要意义,为宋易将汉易的宇宙生成论转为本体论提供了方法。
(4)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
”周敦颐以后,对太极的解释分为三大流派。
a、以邵雍为代表,以数说大极。
指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以一分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
并认为在人则“心为大极”,在天地则“道为太极。
六十四式太极拳知识
六十四式太极拳也称太极拳六十四式,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它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属于内家拳,以柔和、缓慢、连贯的动作为主要特点。
六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包括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肘底看捶、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撇身捶、白蛇吐信、退步搬拦捶、扇通背、转身搬拦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分脚、左分脚、转身蹬脚、左右搂膝拗步、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白蛇吐信、进步搬拦捶、上步右蹬脚、左蹬脚、左右野马分鬃、海底针、闪通臂、转身白蛇吐信、搬拦捶、指裆捶、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六十四式太极拳是一种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练习的健身运动,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身心,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如果您想学习六十四式太极拳,建议寻找专业的太极拳教练进行指导。
1。
太极拳的由来太极拳的由来太极拳深受大家的欢迎,到处都可以见到练习太极拳的人,那么大家知道太极拳的由来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太极拳的由来,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太极拳吧!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廷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
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
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
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
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卜定居陈家沟以后,开始垦荒种田,兴家立业。
随着家族不断壮大,到第七世开始分家。
为了家园安全,地方安宁,于是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武艺。
这期间,陈氏家史文字记载很少,大多为口传。
直到1711年,陈氏第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才开始简要记述陈卜史实。
但间隔已有300余年,其间的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
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道家导引、吐纳之养生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内功拳,称为太极拳。
因创始人姓陈,故人们称之为陈氏太极拳。
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许多已经失散,现尚存有《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
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内涵太极拳,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凭借着其养生、强身、治病、防御的功效,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热爱和推崇。
然而,太极拳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受欢迎,它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其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和深化。
一、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明朝末年,传统起源地位于中国山东省的陵县。
相传,当时有一位道士名叫张三丰,他得到了天地之灵感悟,创立了太极拳,即“太极图”的动作和思想。
太极拳起初是为了道士修炼内功而创立的,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身体素质,达到长寿延年的目的。
二、太极拳的发展在近代,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从武术跨足民间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太极拳最早成熟时期大约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太极拳开始向公众普及,并融入了华人谷场的生产文化和雄厚的自然基础。
在清朝末年,武术逐渐衰落,太极拳也因为受到排斥和打压而逐渐淡出市场。
在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得到了大力的扶持和支持,成为武术推广的重点对象。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太极拳因其“资产阶级嗜好”的特点而再次遭到了打压和边缘化。
直到改革开放后,太极拳才重新得到扶持和发展,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如今,太极拳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欢。
太极拳不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巧,更是一种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一种绕不开的文化符号。
三、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不断演化的同时,其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和深化。
太极拳强调的“以柔克刚”的原则蕴含着中国文化中重视和平、谨慎、放松的思想。
太极拳的动作中,手臂在前两节扭转的过程中,便蕴含着人的机体与天地间原子微观有着同步运动的奥妙。
而推手则更是将我们如何在迎难而上的挫折面前发挥“道中强国”所体现的意义。
太极拳强调的“内功修炼”和“意境呼吸”等传统理论也是太极拳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都显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相信太极拳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太极拳的知识太极拳,又称太极拳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拳术之一,起源于中国的武术之一。
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久負盛名,早在明朝时期,太极拳就已经成为了许多民间武术中不可或缺的招式。
太极拳通过阴阳平衡、柔中带刚的特点,使身心得到了极好的修养和锻炼。
太极拳的起源据说可以追溯到中国唐代,历经宋、元、明、清朝时,太极拳得到快速发展,并最终成为了当时江南学堂的社交活动之一。
太极拳不但是一种功夫,还是一种涵盖哲学、医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文化体系,其诗歌歌词、武器、音乐配合,使得太极拳成为了一种适合于各种人群的身体素质与身心修养方式。
在太极拳中,太极图是一大核心概念。
太极拳的学习进程中,学生必须熟悉太极图及其二进制编码规则,这有助于太极拳的运用和发挥。
太极拳有着极其独特的矛盾统一之理,整个功运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被视为一种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相互催生的动态平衡。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每个动作要求“先以意引气,气以身驭,身法和谐,动作绵密,宛如太极图中通畅无阻的运行轨迹”,这个过程中,动作幅度适宜,既不过于刚猛,也不过于柔弱,能够起到舒缓体内的压力和调理人体各个关节等方面的作用。
平常体内的气虚、气滞、气瘀等情况,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以不断强化因气不足造成的身体不适,增加体力,改善体态,使身体保持正常的温度和平衡,从而达到调整身体、调理气血、降低疾病发作的目的。
太极拳不仅仅可以锻炼身体和锻炼人的气质和内涵,而且还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紧张、活泼、乐观的运动氛围,给学生们带来正能量的生活体验和快乐的成长。
对于社区其它的组织形式而言,太极拳可以为之提供一个自然、平和、提高社会价值的交际契机,“自由、敬业、自信、诚实、勤奋、踏实、积极”将成为学生们发挥太极拳潜能的主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太极拳已成为广大民众的喜爱,无论是在城市、农村,太极拳都成为了大众理想的健身锻炼方式。
在中国佛山市,太极拳盛行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在这里,每年的太极拳大赛都吸引了来自各个省市的太极拳选手,展现着太极拳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不朽之魅力。
太极拳太极拳发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它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均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
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
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演练出来。
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
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
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
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有两大分支,一支传承于武当派武术之中,秘不外传,只有赵堡太极拳传承于外;另一支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依次流传给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
杨式太极拳传承考略(上)杨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由清代奇人杨福魁(露蝉,1799--1872)学得陈式太极拳的精髓后创立。
其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由于其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24式、48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
始祖杨露蝉王兰亭据传杨露禅当年在王府内正式收徒有二人,一是王兰亭,一是富周。
王兰亭有“杨露禅大弟子”之称,代师传艺,传于师弟李瑞东及周玉祥。
后王兰亭与李瑞东等人因与杨班侯反目,创编了“太极五行捶”。
李瑞东天津武术家,创编天地人三盘拳,始称“武当悟修金蟾派太极功”或“武清派太极”(李瑞东为河北武清人),今俗称“李派太极拳”,号为“包括动静两盘的拳功整体,是动静兼炼、性命双修、丹武混一的修道合真之法”。
周玉祥保持了王兰亭的原传,为纪念王兰亭遁入深山道门,改名为“王道人太极拳六十四式”传吴锦园,吴锦园迁台后传叶金山,叶金山设宗岳门,人称王府皇家太极拳。
富周——富英——萧功卓,得其真谛者有翟英波、冉国颜等人。
翟英波又传李正等人。
传至今有所谓杨式府内派太极拳(老架108式)。
全佑吴式太极创始人。
纪子修(1845~1922)。
岳氏散手名家,从杨露禅学太极十三式,将太极拳之绵柔与岳氏散手之刚整汇为一体,刚柔并济。
又列为吴全佑传人。
又传拜宋书铭为师。
又精于形意、八卦等技。
惟有几名弟子传其拳术,如陈泮岭、张达泉等辈。
陈泮岭(1891~1967)武术教育家。
字俊峰。
河南人。
从李存义、纪德、许禹生等学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和岳氏连拳等。
在台湾影响很大。
张达泉-- 缪福度--张守仁此今谓杨式方架太极拳传承118式。
杨凤侯—李景林—姜容樵—沙国政。
教莲堂得其要。
沙国政传给了河北大城县的李云祥、儿子沙骏杰、另一位得意门生康戈武,经整理复原,号沙式太极拳81式。
杨兆林杨凤侯之子。
简述太极拳的技法特点一、引言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代表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和身心合一,技法特点独特,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基础动作、身法、步法、手势等方面来全面详细地介绍太极拳的技法特点。
二、基础动作1. 站桩:太极拳的基础动作,通过站立来调整呼吸和体态。
2. 起势:起势是太极拳的开场动作,包含了许多基本技法,如“开合”、“缩放”、“沉肩坠肘”等。
3. 分式:分式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动作分成若干部分进行练习。
通过分式的练习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整个动作。
三、身法1. 重心下沉:太极拳要求重心下沉,以保持稳定性和灵活性。
2. 慢速连贯:太极拳强调慢速连贯,通过缓慢而流畅地运动来调节呼吸和体态。
3. 气沉丹田:太极拳要求将呼吸调整到下腹部,以增强内力和身体的稳定性。
四、步法1. 太极步:太极步是太极拳的基本步法,通过左右进退、转圈等动作来调整身体的重心和姿态。
2. 单鞭步:单鞭步是太极拳中常用的步法之一,通过前进或后退并伸出一只手来调整身体的重心和姿态。
3. 金鸡独立:金鸡独立是一种较为高难度的步法,需要练习者掌握平衡能力和灵活性。
五、手势1. 掤:掤是太极拳中最基本的手势之一,通过左右掌心相对来调整身体的重心和姿态。
2. 捋:捋是太极拳中常用的手势之一,通过将手臂从外向内旋转来扭转对方的力量。
3. 按:按是太极拳中常用的手势之一,通过向下按压对方来消耗其力量。
六、总结在本文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太极拳的基础动作、身法、步法和手势等方面的技法特点。
太极拳强调内功修炼和身心合一,通过缓慢而流畅的运动来调节呼吸和体态,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转]太极拳常识[转] 太极拳常识(一).太极拳是谁发明的?无论是河南温县陈家沟流传下来的太极拳,或山西洪洞传播下来的《通背拳》9初步考察,可能是河南温县陈家沟失传的《长拳》,都与明朝戚继光(公元1528—1587年)总结出来的拳经三十二势有关,其中雷同的势名良多,在三十二势中,太极拳就采用了二十九势,相承关联是极为显明的。
而戚继光自己否认,他的拳经是根据民间十六家拳法综合假造出来的。
2.太极拳有多少种?一)三系:1)大架式——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和简化太极拳通常多采用大架。
大架式的特色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雀跃兼而有之。
2)中架式——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大小适中,擅长柔化。
3)小架式——以孙氏,武氏太极拳为代表,拳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二)五类:1)杨氏太极拳;匀缓柔和,伸展慷慨。
2)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兼。
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3)吴氏太极拳:柔和紧凑,大小适中。
4)武氏太极拳:动作机动,步法轻捷。
5)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特点相近,开合鼓荡,玲珑紧凑,步活身灵。
以上所举的,是初步的演绎,若再具体列举,还有数种,各有各的特点。
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运动司主要采用风行最广的杨氏太极拳整编的。
小架可以变通成中架或大架,大架亦可以变通为中架或小架,中架亦可以变通为大架或小架。
若年老体弱或有病的人采用陈氏太极拳,亦可免做显于外的发力和震脚等动作。
3.为什么叫太极拳?一)太极图分阴阳,而太极拳动作处处罚虚实,那就不契合所以称为太极拳。
可见练太极拳如果分不清虚实,那就不吻合太极拳名称自身的要求。
二)太极图分阴阳,而太极拳强调全身放松,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即要做到上虚下实(特别是胸虚腹实),所以称为太极拳。
可见,练太极拳如果做不到上虚下实,下盘必不稳定,也不相符名称本身的含意。
三)太极拳是圆的,太极拳动作多呈弧形,也是圆的,所以称为太极拳。
太极拳的理解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健身和武术形式。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最初由张三丰所创,后经过多代传承发展而成。
太极拳以缓慢、柔和、流畅的动作为主要特点,结合呼吸、意念及身体协调性的练习方式,既可促进身体健康,又可强化身体素质。
以下是对太极拳的一些理解:1. 内外兼修:太极拳强调修身养心,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
它不仅锻炼身体,还能提高个人心境和气质,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2. 动静结合:太极拳强调动作连贯、流畅,注重动和静的结合。
运动可以使身体得到伸展和放松,同时也能调整呼吸和发挥精神作用。
静态状态可以使意识得到集中和平静,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3. 技击与养生:太极拳是一种兼顾技击与养生的传统武术。
在技击方面,太极拳强调以柔制刚,借力打力。
在养生方面,太极拳注重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强化身体的防御机能,使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4. 以义为本:太极拳的拳理中有一句话“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这是太极拳的核心理念。
它的实质是精神的统一和物理的和谐,即在动与静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精神和身体的协调。
太极拳是一种以义为本的武术,重视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
5. 气的运用:太极拳的“劲”主要指内劲,是指一种内蕴于身体内部的生命能量。
太极拳强调经络养生,通过练习调节气息和内劲,在健身养生和技击中发挥肌体作用。
总之,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被视为一种综合修养的体育运动。
它通过动作动静结合,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注重人生哲理和纯粹精神,以及气质和文化的修养,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带来无限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