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37.84 KB
- 文档页数:2
陈式太极拳非遗展示活动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本次陈式太极拳非遗展示活动。
我将为大家介绍和主持这个精彩的活动。
陈式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柔和、圆润、缓慢的动作特点,强调内外兼修、刚柔并济的原则,被誉为“内家拳之祖”。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些陈式太极拳的传承人和优秀的拳友们,他们将为我们展示陈式太极拳的精髓和魅力。
通过他们的演绎,我们将领略到太极拳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陈式太极拳不仅是一种优秀的身体锻炼方式,更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
通过练习太极拳,我们可以调节身心,提升健康水平,培养内在的平和与耐心。
同时,太极拳的动作和哲学思想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思和启迪。
在接下来的展示中,我们将看到陈式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和套路,如“单鞭”、“云手”、“白鹤亮翅”等。
这些动作的精妙之处在于,既有力量的释放,又有身体的柔韧和平衡。
通过合理的呼吸和动作,太极拳使人在舒展身体的同时,也能调整内心的状态。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陈式太极拳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太极拳的真谛,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谢谢大家的聆听和支持!让我们一起欣赏陈式太极拳的精彩展示吧!。
陈式56式太极拳陈式56式太极拳简介它以陈式传统太极拳为基础,同时吸取了陈式新架、老架中的特色动作与经典组合,从而形成舒展圆活,内容充实、气势奔放的拳路风格。
它动作古朴,技法独到,刚柔相济,编排流畅。
此拳观之优美,练之实用,是陈式太极一门中最经典的拳术套路之一。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引言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其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平衡能力以及内力的培养。
在众多太极拳派系中,陈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内外结合、缓慢流畅的动作而著称。
其中,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被认为是陈氏太极拳中最经典、最基础的套路之一。
本文将介绍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本内容、特点以及练习方法。
一、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本内容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是一套由74个动作构成的长套路。
整个套路包括起势、落势、八卦、单鞭、云手、宿掌、金刚、倒卷肱等多个动作。
这些动作通过缓慢流畅的连贯动作串起来,要求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二、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特点1. 以内气功为核心: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注重内气功的培养与运用。
练习者通过调整呼吸、腹式呼吸,以及配合动作的练习,逐渐增强内气功的修炼,提高身体的内在能量。
2. 动作缓慢流畅:与其他太极拳套路相比,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动作节奏更为缓慢。
动作之间没有明显的停顿,呈现出一种连贯流畅的形态。
通过缓慢的动作,练习者能够更好地感觉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变化,使身体达到更高程度的协调性。
3. 动静结合: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强调动静结合,即在动作中又有许多静态的姿势。
这种动静结合的练习方式,可以帮助练习者更好地感受身体的动静变化,培养身体的平衡感和自控力。
三、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练习方法1. 准备工作:练习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前,需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要找到一个宽敞、平坦的场地进行练习。
其次,正确穿着舒适的太极拳服,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姿态。
2. 分段练习:由于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动作较多,初学者可以将整个套路分为几个段落进行练习,逐渐熟悉每个动作的细节和顺序。
随着练习的深入,可以逐渐将各段落串联起来,完成整个套路的练习。
3. 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在练习74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时,注重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是非常重要的。
要保持正确的站姿、脚步移动和手臂的协调运动,通过身体的协调性来发挥出太极拳的内外结合的特点。
敬告站桩者、打坐者从留言中可知,一些博友站桩,一些博友打坐。
根据经验,提出一点建议。
站桩结束,一定要按摩两个膝盖,不然,会在老年时落下膝盖毛病。
很多练太极拳的人、练武术的人,晚年多行动不便,膝盖出了问题,一位前辈说,是站桩与练拳姿势不对。
其实,是站桩和练武中膝盖受力过多,而在站桩结束后没有把膝盖放松而使紧张的肌肉缓解、压力化空。
所以,一定要按摩膝盖。
晚上打坐的人,打坐完不要立即睡眠,至少要按摩腿脚,如果时间允许,轻微运动几分钟,不外摇肩活胯,按揉足三里这些小动作。
看起来是小动作,且有大效果,能减少你晚年气血衰退时的腿脚毛病。
千万记住。
一些修行的老前辈,晚年大多腿脚出问题,就在于忽视了这些细微的地方,积劳成损,膝盖、腿脚就会生疾病,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尽管你有功夫,那你的功夫有能如何?形意拳大师郭云琛晚年瘫痪在床,尽管他的拳的威力照样在身,可有什么意义?已故太极拳大师李经悟晚年坐轮椅,功夫了得,与弟子在轮椅上推手,弟子照样近不了身,功夫没退,只是,腿脚不行了。
这些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没得真传的盲修瞎练者。
要警惕。
按摩之道的妙处日久自知。
陈式太极拳五十六式竞赛规定套路意气势练法作者:居山(安在峰)第一章陈式太极拳概述陈式太极拳竞赛规定套路,是在国内外太极拳热潮中产生的。
1988年9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教授创编了陈式太极拳竞赛规定套路。
1989年2月开始实施推广。
第一节套路结构陈式太极拳竞赛规定套路,是在传统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的。
它既具有多缠绕、以柔为主的一路拳风格,又有多发劲,以刚为主的二路拳的特点。
整套共有56个动作。
该套路共分4段:第1段由21个基本动作组成,动作柔缓多缠绕,步法稳实;第2段的6个动作,步法虚实,变换灵活,上肢伸展卷放,多连续发劲动作,力度、节奏明显,套路动作方向、路线多变,体现了套路运动的第一次高潮;第3段10个动作,上肢动作以缠绕为主,以摆莲跌叉突出了下肢的难度动作;第4段19个动作,动作转折,展放,幅度较大,多窜跳,突出了腿法,加之顺弯肘、裹鞭炮等动作,体现了先开展,后紧凑,周身发劲的功夫,动作大小、收放、刚柔、快慢相间,韵律感较强,达到套路运动的最后高潮。
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简介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拳,世代相传,其架式与用劲,与一般传习之太极拳,不尽相同,称谓陈氏(家)太极拳。
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陈氏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
嗣以陈氏宗族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自陈氏迁温县始祖陈卜至今,太极拳世代相传,一脉相承已有六百年之历史。
陈氏太极拳在此六百年历程中,关于创造发展,由博而约,以至定型,在陈氏族谱家乘拳谱以及陈氏子孙之著作中,有明确之记载,足资考证。
陈式太极拳历史沿革陈氏太极拳于第九代陈王廷时,已编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两人对练之手(或称打手,现通称为推手。
)经历代研练,再五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陈氏太极拳已由博而约,去芜存菁。
太极长拳,势式繁多,已不练习。
十三势拳架五套,仅练头套,其余四套亦弃而不练。
炮捶一套,与十三势相辅相成;十三势柔多刚少,炮捶刚多柔少,有蹿蹦跳跃,腾挪闪战等动作,补十三势之不足。
但基本功夫仍在于十三势之熟练,因之陈氏族人亦有不习炮捶者,外姓学习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动作难练亦多不习炮捶。
至于两人对练之擖手,仅为一种顺步(如甲出右足,乙则出左足。
或甲出左足,乙则出右足。
)插裆动步之式。
两人上则手搭,下则足靠,上下互相粘贴,先则运用才朋才履挤按之法,熟练之后掺入采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种着法,渐至动步不拘规矩,所谓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
方法简单,变化无穷。
陈氏太极拳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已趋精简而定型,拳套祇练十三势头套与炮捶两套。
因之简称十三势为头套拳,炮捶为二套拳。
陈长兴一支所传自其九世祖编定之十三势及炮捶两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余年。
综观陈氏太极拳始自迁温始祖陈卜,九传而至陈王廷而集成,再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而精简定型,历时已达四百七十余年,可谓经久研练,精益求矣。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一般意义上,较之其他太极拳种,陈式太极拳更鲜明的特点有:一是强调缠丝,浑身上下无处不缠。
通过旋腰转脊、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实现一动无有不动,达到周身节节贯穿之目的。
二是练习过程讲究刚柔相济、轻沉兼备、快慢相间。
三是练用上保留着腾挪闪战、蹿蹦跳跃之风。
从拳而论,严肃地讲,任何拳都讲缠丝劲,只是侧重有所不同。
只要有转关过角或翻掌转腰处,必然依靠螺旋运转,这也是太极“形状”之表现。
陈式太极拳强调的缠丝劲,本质就是劲走螺旋,以圆转迸退的方式实现生生不息。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
其核心就在于“自缠”。
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
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
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
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一生无有穷尽,不断提高追求,情趣尽在其中,不亦乐乎。
⑴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陈式太极拳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⑵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符合力学和经络学说的原则。
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的核心与精华所在。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说,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及其顺、逆缠等伸缩旋转运动,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复归丹田。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陈氏太极拳的特点陈氏太极拳的特点1、刚柔相济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确把刚劲和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的始终。
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的标准。
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标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技击的实用价值。
只有刚柔相济,在实践上才有较高的意义。
陈鑫云:“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
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2、快慢相间快慢相间是陈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
为了体现太极拳的节奏感,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间,即有快有慢,忽快忽慢。
不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个拳势,甚至一个动作,也要有快有慢。
这样,打拳既不累,不平板,又易引起兴趣,做到活泼泼地汗流而不气喘。
从技击上看,这种快慢相间的锻炼方法,利于增强发放弹抖劲过程中的缓冲力与爆发力的结合,并且有利于迷惑敌人。
正如陈鑫所云:“虚拢诈诱,只为一转。
”当然,在学习和练拳过程中,快慢可以由练拳人自行调节。
例如:一路拳比二路拳要慢;习拳时慢,发劲时快;练套路时慢,练单式时快。
习拳时必须慢,慢方可动作到位,劲力到位,处处规矩。
练单式则必须快,快方可练速度,练力量,以增功力。
而且要注意慢中有快,快中有慢。
做到慢而不呆滞,快而不丢,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不丢动作,不忘轻沉兼备;快而不失沉着,慢而不可间断。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3、阴阳相合宇宙万物皆具阴阳,都有阴阳对立、互根、消长、之属性,这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乃至无穷的运动规律,天地人都无不受着这个规律的制约。
这种规律也存在于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
人的生理、病理、生长、消亡都无不存在着这种周期运动的规律性。
阴阳五行是创编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因此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处处都会体现阴阳,只有坚持努力练习,达到阴阳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度境界,才能全面发挥太极拳真正的作用,正所谓陈鑫之精辟论断“…唯有五阴并五阳, 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陈氏混元心意太极拳的特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陈氏混元心意太极拳的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拳师冯志强结合毕生所学创立,你知道心意混元太极有哪些特点么?下面跟随我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理精法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主要...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拳师冯志强结合毕生所学创立,你知道心意混元太极有哪些特点么?下面跟随我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理精法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主要由"心意混元太极内功"、"心意混元太极拳械"和"心意混元太极推手"等三部分构成。
其体系简示如下:这三部分虽各有修炼内容和特点,但又互为一体密不可分。
拳以功为本,功以拳为用,拳功一体,体用兼备,真正体现了太极拳的内涵真义和原本练法。
第一,心意混元太极功法是习练心意混元太极拳械和推手的基础功法,是修炼太极内气,培养太极内劲,增强太极内功的主要途径,也是使太极拳通向大成高深境界的必经之路和重要环节。
其主要任务有两方面:首先是培养先天混元气,即以心意作为炼气之法,以丹田作为炼气之门,通过渐采渐收,渐修渐进,使后天的精气神返还为先天之元精元气元神,使三元合一,混融相抱,炼成一粒先天混元气。
其次是培养混元一体的功夫,由先天混元气鼓荡发于丹田,通于经络,充于肌肤,贯于骨髓,达于四梢,缠绕全身十八个关节小球,最终形成一个充满内气,旋转自如,"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的大太极球,并在周身内外形成混元护体气膜,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大至刚,至虚至灵,内邪不存,外邪不侵,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穿之而透骨,攻之无不摧,则混元功成矣。
第二,心意混元太极拳械是习练心意混元太极拳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培养、巩固和增强丹田混元内气的必修之课,又是习练和掌握八门五步十三势等太极拳所特有的劲法和技法的主要途径,同时还是进一步习练、提高推手和技击功夫必不可缺的方法和道路。
太极拳陈式与杨式的区别推荐文章太极拳的视频教学热度: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有何不同热度:杨式太极拳习练六要热度: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热度:陈式太极拳训练六部曲热度:按目前全国各地流传的太极拳来说,以陈式拳为最古老,以杨式拳为最普遍。
这两家拳术虽同属十三势,但运动特点和形象有显著不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陈式与杨式的区别。
欢迎阅读!太极拳陈式与杨式的区别一、姿势动作的区别:陈氏太极拳有以下特有的动作:金刚捣捶,懒札衣,掩手肱捶,伏虎势,悬脚灵(即二起脚),兽头势,雀地龙,朝天蹬,当头炮......等等。
还有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如扫堂腿,旋风脚,摆脚跌叉等。
此外,还有为数教多的单震脚及双震脚等动作,有不少动作和长拳动作近似,因此,有人把它误认为是少林拳。
杨式太极拳有以下一些特有动作:揽雀尾,搂膝拗步,搬拦捶,抱虎归山,倒撵猴,左右分脚,左右打虎势,玉女穿梭,扇通背......等。
全套动作中没有震脚,腾空跳跃虚坐到地等动作。
二、在用劲方面的区别:陈式太极拳对于用脚,发拳等动作都要求刚柔相济,也就是在全身关节放松,肌肉也不紧张的原则下,能打出刚劲(寸劲)来。
劲以腰脊发出,蓄劲时要缓,发劲时要快,凡环形或弧形动作都·要求使出螺旋形的缠丝劲。
杨氏太极拳对每一动作都要求轻灵,沉着,轻松柔和,用意不用力,动作的速度要求均匀,不缓不急,如行云如水一样。
凡环形或弧形动作不作螺旋形的缠丝劲。
三、其它方面:练习陈氏太极拳对姿势动作或呼吸匀动等要求都很高,学起来较难,目前流传范围不如杨家的广。
杨氏太极拳在全国范围内流传较普遍,因它的套路轻松灵活,舒展大方,不用刚劲,没有跳跃,劈叉等较难动作,特别适合体力较差,中年,晚年及脑力劳动着练习。
陈式太极拳在陈家沟土生土长,动作鄉土气息。
忽快忽慢,螺旋缠绕,松活弹抖,闪展腾挪。
重技击实战。
杨式太极拳驻京城进皇家大院,动作贵族气息。
大开大合,大虚大实,端庄大方,气势宏大。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
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特点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1、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即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行动。
2、练太极拳好象在做“意识体操”,要始终着重用意,肢体动作只不过是意的外部表现。
3、练太极拳要“以气运身”,但是练拳时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的如何运行,而要意注于动作之中。
4、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
5、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与另外七大特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
特点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1、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的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做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的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放长。
2、太极拳的�蚓⑸�于弹性,而弹性生于身肢的放长。
3、含胸要求胸部即不腆出,也不凹进,使胸部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
不可误认驼背为拔背,因为背驼就会前胸凹进,这样就会失去前胸的支柱作用。
4、沉肩的主要作用是使臂部与肩部因下塌而接牢,臂与肩接牢才能使臂生根。
5、坠肘可使肘部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手臂的螺旋缠丝运动就是以坠肘做中心的。
6、坠肘与坐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
7、开胯,屈膝的旋转,就是使腿部放长,用这种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主要表现在膝头的旋转上。
当腿部外旋时,腿外侧处于放长而内侧则为收缩。
八门劲别与弹性的.�蚓�1、太极拳要求用意而不用拙力,并不是说用意不用劲。
太极拳就是由八门劲构成的,八门劲都具有放长的弹性,所以称为“劲”,而不称为“力”。
2、八门劲的实质就是一个“�颉本�,其它七种劲别只不过是因为方位和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称谓。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一般意义上,较之其他太极拳种,陈式太极拳更鲜明的特点有:
一是强调缠丝,浑身上下无处不缠。
通过旋腰转脊、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实现一动无有不动,达到周身节节贯穿之目的。
二是练习过程讲究刚柔相济、轻沉兼备、快慢相间。
三是练用上保留着腾挪闪战、蹿蹦跳跃之风。
从拳而论,严肃地讲,任何拳都讲缠丝劲,只是侧重有所不同。
只要有转关过角或翻掌转腰处,必然依靠螺旋运转,这也是太极“形状”之表现。
陈式太极拳强调的缠丝劲,本质就是劲走螺旋,以圆转迸退的方式实现生生不息。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
其核心就在于“自缠”。
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
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
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
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一生无有穷尽,不断提高追求,情趣尽在其中,不亦乐乎。
⑴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陈式太极拳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⑵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符合力学和经络学说的原则。
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的核心与精华所在。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说,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及其顺、逆缠等伸缩旋转运动,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复归丹田。
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陈式太极拳要求软似棉花硬似铁,外如处女内如金刚;慢而不散,快而不乱,故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⑷松活弹抖,震脚跳跃。
陈式太极拳素有“腾挪乘虚任意入,弹抖发力一瞬间”的独到之处。
⑸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陈式太极拳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不用僵力,着重于下盘锻炼,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⑹实战性的技击运动。
陈式太极拳运用缠丝劲,创新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和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以及八杆对练基本练法,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