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调查是生态学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3
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其生物、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及其生态功能和稳定性的科学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态学特征,植物生态学家们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文将介绍植物生态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野外调查法野外调查是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植物个体、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定量观测和记录,来揭示植物的分布、生境偏好、生长状况等生态信息。
野外调查的主要步骤包括样方设置、样方调查、数据分析等。
研究者在野外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方,并在每个样方内进行植物个体的数量、性状、物种组成等多样性方面的观测,然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取有关植物生态信息的结果。
野外调查法能够提供真实的植物生态现象,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二、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植物生态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定量手段。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或者在自然条件下增加或减少特定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可控的数据。
实验方法常用于研究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生理生态特性等方面。
实验方法可以在实验室或者人工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野外进行临场实验。
常见的实验方法包括温室试验、光合作用测定、水分亏缺实验等。
实验方法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控制的条件,能够揭示植物的生态适应策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三、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或无人机获取地表信息的方法。
遥感技术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重要。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叶面积指数等植物生态学参数。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植物信息,对于生态系统研究和植被监测具有重要作用。
在灾害监测、生态恢复、植物物种分布等方面,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全面和快速的数据支持。
四、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植物生态学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应用了分子生物学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DNA条形码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等。
一.简述题: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3、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4、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
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 耐性定律。
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方法及其应用1.野外调查法野外调查法是指对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空间分布等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通过野外调查可以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种多样性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等信息,从而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的保护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海洋等,并可用于监测物种濒危、生物入侵、生态系统恢复等问题。
2.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人工设定和控制实验条件,对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特定组成部分进行操作,以模拟和测量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比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揭示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底物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持、气候调节等功能,为生态恢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模型模拟法模型模拟法是指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进行模拟和预测的方法。
通过建立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结合已有的数据和理论知识,可以模拟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过程,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模型模拟法在研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的响应和适应性,为生态系统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修复和改善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
研究生态系统功能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退化生态系统中的问题和限制,并指导设计合理的生态工程方案。
例如,通过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底物循环和物种相互作用,可以设计和建造湿地人工湿地,恢复湿地功能和水质净化能力。
2.生态保护研究生态系统功能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物种多样性的分布和维持机制,并为保护和管理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野外调查和模型模拟,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中濒危物种数量和分布的影响,进而指导制定合理的保护计划。
3.气候变化综上所述,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方法的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生态工程、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
生态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学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包括实验法、野外调查法、建模法、遥感法等。
不同的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下面将详细介绍生态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一、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对自然现象进行人工操作来判断其原因和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方便、可控、重复性好,可以精确地控制变量。
常见的生态学实验包括田间试验、室内试验、甚至现场试验。
实验法可以用来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通过在土壤上施加不同量的化肥来研究不同植物品种的生长状况、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污染物来研究其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
二、野外调查法野外调查法是直接观察自然环境,记录物种分布、数量和生态习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获取到比实验法更加真实的生态系统情况,有利于研究生物的适应性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野外调查法包括传统的样方法、线路法,以及现代技术手段如GPS、声纳、红外相机等。
通过野外调查法,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情况。
三、建模法建模法是利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
将生态过程抽象化为一组数学方程式,然后添加重要的环境和生物因素,通过仿真预测实验结果。
建模法的优点在于其可扩展性和避免破坏生态系统的影响,还可以涵盖大片地区或时间的趋势。
然而,缺点在于需要高度技术和复杂性,非常依赖与放入模型的数据的准确性和足够性。
四、遥感法遥感法是利用遥感器捕捉来自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来分析环境的变化的一种方法。
遥感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获取多层次、多维度的环境数据,反映广域尺度的生态问题。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识别植被类型、分析水、土壤和空气中的污染物、研究气候变化、估测物种分布和数量等。
如今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更大程度增加了遥感法的应用前景。
五、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态恢复等。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到广泛的研究领域,如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养分循环、生态系统功能等。
在生态学中,采用一系列研究方法来探究生态问题,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1. 野外调查和观察
野外调查和观察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在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群体、环境条件等进行观察和记录,以获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研究物种分布、生态位、食物链、生态系统的演替等。
2.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一种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生态系统的变化。
例如,在实验室中可以研究微生物对养分变化的响应,或者研究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生产力。
3. 模拟和建模
模拟和建模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建立现实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以预测
生态系统的响应。
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生物群体动态、能量流、养分循环等生态过程,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生态系统中复杂的相互作用。
4.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用于监测和研究大规模生态系统的方法,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
这些技术可以获取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生态系统信息,如植被物理特性、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功能状态等。
总之,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以适应新的研究需求和技术进步。
生态学研究方法生态学研究方法是指为了理解和解释生物群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而对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和观测的科学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问题来确定。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态学研究方法。
1.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方法,可以通过对生物群体的密度、分布、数量等生态学参数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有关生物群体特征和其环境因素的信息。
野外调查可以使用传统的方法,如网捕、标本采集,也可以使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如红外相机、无人机等。
2. 室内实验:室内实验是通过对自然界中不同生态因子的控制,来研究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的方法。
室内实验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来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室内实验可以进行长期的监测,以获得数据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3. 样本分析:样本分析是对采集的生物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样本结构和功能的解剖、标本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得有关生物形态结构、生化成分和功能的信息。
样本分析可以通过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化学分析技术等进行。
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生态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通过对采集到的生态学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获得有关生物群体的动态变化和相互关系的信息。
数据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模拟等技术进行,以获得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5. 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生物群体和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数学建模可以通过建立方程组或模型来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能量转化和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等过程。
数学建模可以使用数理统计学、微分方程等数学方法进行,以获取生物群体和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定量描述。
综上所述,生态学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问题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无论是野外调查、室内实验、样本分析、数据分析还是数学建模,都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生态学方法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实地调查:生态学家常常走访实地进行调查,观察和记录不同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分布、数量、行为和相互作用等信息。
2. 野外实验:生态学家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通过控制和改变某些因素,观察和测量其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 模型建立:生态学家使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描述和预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模型可以基于实地数据,通过建立方程和参数,模拟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过程。
4. 实验室研究:生态学家在实验室中进行控制条件下的研究,以研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理生态学和行为生态学等方面的问题。
5. 统计分析:生态学研究通常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发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模式和关系。
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生态学家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和结论。
6. 遥感技术:生态学家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的影像和数据,以研究和监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分布。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和长时间尺度上的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以上是生态学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生态学家通常会结合多种方法来深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调查方法总结生态学调查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进行准确、科学的调查,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
本文将总结常用的生态学调查方法,包括栖息地调查、物种调查和生态系统调查。
一、栖息地调查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环境,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
栖息地调查旨在了解栖息地类型、质量和面积等信息,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调查方法:1. 野外直接观察法:通过实地考察,直接观察确定栖息地的类型和分布情况。
可以根据植被特征、地形地貌、水源状况等指标进行判断。
2. 鸟类调查法:根据鸟类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和种类的多样性,通过观察记录不同栖息地中的鸟类种类和数量,间接判断栖息地质量。
3. 样方调查法: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方,根据不同栖息地类型进行调查。
通过样方内特定物种的数量、频率和分布状况,推断整个调查区域的栖息地情况。
二、物种调查物种调查是了解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进行:1. 诱捕法:设置陷阱或者诱饵,吸引动物进入,进而进行物种调查。
如昆虫的诱捕网、鸟类的诱饵等。
根据捕获到的个体数量和种类,评估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组成。
2. 样线法:在调查区域内设立样线,记录样线上出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及其数量,从而了解调查区域内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
3. 配对法:在调查区域内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样点,记录植物和动物的配对状况。
通过配对率和指数判断物种繁殖情况和群落结构。
三、生态系统调查生态系统调查旨在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生态系统调查方法:1. 标志物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物指标,如溶解氧浓度、营养盐含量等,通过采样和分析标志物,判断生态系统状况。
2. 生物量法:通过采集标本样本或者进行直接计数,估算生态系统中各个层级的生物量,从而了解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布和结构。
3. 功能评估法:通过调查和记录生态系统中特定功能的指标,如蒸腾作用速率、养分循环速率等,判断生态系统功能的强弱和状况。
植物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野外调查是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下面简要介绍植物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内容和方法,以方便学生查询和参考。
一、野外调查设备的准备海拔表、地质罗盘、GPS、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望远镜、照相机、测绳、皮尺、钢卷尺、植物标本夹、枝剪、手铲、小刀、植物采集记录本、标签、供样方记录用的一套表格、方格绘图纸、制备土壤剖面用的简易用品等。
二、调查记录表格的准备1.野外植被(森林、灌丛、草地等等)调查的样地(样方)记录总表该总表主要在于对记录所调查的群落生境和群落特点有一个总的记录,见表2-1。
表2-1 植物群落野外样地记录总表群落名称野外编号记录者日期室内编号样地面积地点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群落高度群落的总盖度主要层优势种群落外貌特点小地形及样地周围环境分层及各层的特点层高度层盖度层高度层盖度层高度层盖度层高度层盖度层高度层盖度突出的生态现象地被物情况此群落还分布于何处人为影响方式和程度群落动态2.其他野外记录表格根据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的不同,通常采取不同的野外调查方法。
其他野外调查的记录表格在取样方法中分别论述。
三、环境调查在植物生态学野外调查过程中,必需对所要调查的植物或植物群落的周围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和详细记录。
目的是为了考察、研究环境与植物或植物群落的关系。
一般来说,应该对径度、纬度、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土壤厚度、枯枝落叶层厚度、腐殖质厚度、环境状况、人为干扰、群落类型等做较为详细地调查和记录。
● 径度和纬度的测定应用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测定径度、纬度和海拔高度。
● 海拔的测定应用海拔仪可对所在地的海拔进行测定。
但应注意的是:在使用海拔仪以前,必须在已知的海拔地点校正海拔仪的准确测高,然后才能使用海拔仪。
由于海拔仪的工作受气压影响很大,所以晴天和阴天所测海拔略有差异,应给予必要的校正。
海拔仪中外圈的数字(0~999)表示海拔高度0~999m,而900数字下方的椭圆形中的数字表示km。
一.简述题: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3、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4、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
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 耐性定律。
野外调查是生态学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野外调查是生态学,特别是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由于植物群落生态研究地域性很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研究传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现在影响很大的当属法瑞学派和英美学派。
本部分主要讲法瑞学派和英美学派在植物群落学研究中的一些方法。
调查的准备工作1 背景资料准备(1)调查研究之初必须明确目的、要求、对象、范围、深度、工作时间、参加的人数,所采用的方法及预期所获的成果;(2)对调查研究地和对象的前人研究工作要尽可能的收集资料,加以熟悉,甚至是一些片段的、不完全的资料也好,(3)对相关学科的资料也要收集,如地区的气象资料、地质资料、土壤资料、地貌水文资料、林业、畜牧业以及社会、民族情况等。
2 野外调查设备的准备海拔表、地质罗盘、GPS, 大比尺地形图、望远镜、照相机、测绳、钢卷尺、植物标本夹、枝剪、手铲、小刀、植物采集记录本、标签、样方记录用的一套表格纸,方格绘图纸、土壤剖面的简易用品等等。
3. 调查记录的准备(1)野外植被(森林、灌丛、草地等等)调查的样地(样方)记录。
目的在于对所调查的群落生境和群落特点有一个总的记录。
(2)法瑞学派的野外样地记录对于样地中的乔木层、乔木亚层、灌木层、草木层、藤木和附生等均通用。
既通用于各类森林群落,也通用于灌丛和草地以及水生植物群落等。
(3)英美学派森林群落野外样方调查因为英美学派对森林的不同层次有不同调查项目和不同的样方面积,故可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不同的表格。
选样原则1. 一般原则(1)一般了解,重点深入,并设点对照。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动态着眼,静态着手;全面着眼,典型着手。
(3)三个一致性:外貌结构一致性,种类成分一致性,生境特点一致性。
(4)6个特征要接近:①种类成分要接近②结构形态要接近;③外貌季相要接近;④生态特征要接近;⑤群落环境要接近取样方法1.种-面积曲线的编绘样方调查是野外生态学最常用的研究手段。
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野外调查和样地调查:通过野外进行动态观察和实验,收集生态系统的数据和样本,了解生态系统内部的物种组成、种群密度、分布范围、生长和繁殖等特征。
2. 实验研究:在实验室或田间建立人工生态系统,进行人为干预控制,探索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物种组成和相互关系的影响。
3. 模型模拟:基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生态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动态过程和预测生态系统响应的规律,对生态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
4. 空间分析:通过空间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无人机等技术,采集生态系统的遥感影像和空间数据,对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分布进行分析和评估。
5. 统计方法: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采集到的生态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发现物种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野外调查取样工作计划范文一、任务背景野外调查取样是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野外科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野外环境和生物样本的采集、分析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生物多样性,为生物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野外调查取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任务目标1. 对目标调查区域的生物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了解其物种组成、数量分布、生境状况等情况;2. 采集样本并进行标本制作,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据;3. 了解目标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植被、水体等方面的情况;4. 分析野外调查取样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调查区域选择1. 调查区域位于XXX省XXX市的XX县境内,面积约为XXX平方公里;2. 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宜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环境状况评估;3. 调查区域内包含多种生境类型,如山地、丘陵、湿地、水域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四、调查内容和方法1. 生物资源调查(1)野生动植物的野外观察和调查,包括物种鉴定、数量统计、分布状况等;(2)采集标本,包括植物标本、昆虫标本、鸟类标本等,制作标本并进行编号、分类、保存;(3)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红外相机、声纳等设备,进行对目标动植物的远程监测和调查;(4)使用无人机等航空设备,进行大范围的生物资源和生境调查,获取高清晰度遥感数据。
2. 自然环境状况调查(1)对调查区域内的气候状况进行监测和记录,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2)对地貌、土壤特征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样,进行物理化学分析;(3)对植被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植被分布图绘制等;(4)对水体状况进行监测,包括水质参数、水生动植物种类情况、水域形态等。
五、调查取样方案1. 生物资源调查取样方案(1)设立多个野外观测点,对不同生境类型进行监测和采样;(2)对目标动植物进行有计划的采集和标本制作,保证标本的全面性和充分性;(3)遵守生物资源采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确保采样活动不会对目标物种造成伤害或影响;(4)采用GPS定位技术,对采样点进行准确定位和记录。
野外生态学的实践与应用野外生态学是对于野外自然环境中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是生态学乃至生命科学的重要一环。
从野外所看,我们可以发现那些非常精细并且复杂的微观结构,同时发现所谓的大自然中的权力和力量,可以通过这些了解到生物与环境中的相互作用。
在野外观察中,我们不但可以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生物,并且能够了解它们的行为、习性和生存条件等。
同时,野外生态学也能够通过采集和标注生物个体,了解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转情况。
野外生态学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在物种保护、环境评估和生态恢复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野外生态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些物种的生态状况、栖息地和繁殖习惯等,以便制定更加有效的保护策略;对于环境评估,野外生态学能够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判断环境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以及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影响;对于生态恢复,野外生态学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整体分析和动态变化的研究,研究恢复措施和策略。
同时,野外生态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探讨更加深入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不同种类的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环境下共生?这种共生关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什么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的植物和动物会出现其特有的生态特征?为什么生态系统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在野外生态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操作、数据的采集和研究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
总之,野外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基础和核心。
通过野外生态学的实践与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的行为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定位和解决生物和环境中的问题,进而促进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野外调查是生态学,特别是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由于植物群落生态研究地域性很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研究传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现在影响很大的当属法瑞学派和英美学派。
本部分主要讲法瑞学派和英美学派在植物群落学研究中的一些方法。
调查的准备工作1 背景资料准备(1)调查研究之初必须明确目的、要求、对象、范围、深度、工作时间、参加的人数,所采用的方法及预期所获的成果;(2)对调查研究地和对象的前人研究工作要尽可能的收集资料,加以熟悉,甚至是一些片段的、不完全的资料也好,(3)对相关学科的资料也要收集,如地区的气象资料、地质资料、土壤资料、地貌水文资料、林业、畜牧业以及社会、民族情况等。
2 野外调查设备的准备海拔表、地质罗盘、GPS, 大比尺地形图、望远镜、照相机、测绳、钢卷尺、植物标本夹、枝剪、手铲、小刀、植物采集记录本、标签、样方记录用的一套表格纸,方格绘图纸、土壤剖面的简易用品等等。
3. 调查记录的准备(1)野外植被(森林、灌丛、草地等等)调查的样地(样方)记录。
目的在于对所调查的群落生境和群落特点有一个总的记录。
(2)法瑞学派的野外样地记录对于样地中的乔木层、乔木亚层、灌木层、草木层、藤木和附生等均通用。
既通用于各类森林群落,也通用于灌丛和草地以及水生植物群落等。
(3)英美学派森林群落野外样方调查因为英美学派对森林的不同层次有不同调查项目和不同的样方面积,故可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不同的表格。
选样原则1. 一般原则(1)一般了解,重点深入,并设点对照。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动态着眼,静态着手;全面着眼,典型着手。
(3)三个一致性:外貌结构一致性,种类成分一致性,生境特点一致性。
(4)6个特征要接近:①种类成分要接近②结构形态要接近;③外貌季相要接近;④生态特征要接近;⑤群落环境要接近取样方法1.种-面积曲线的编绘样方调查是野外生态学最常用的研究手段。
要进行样方调查,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样方面积一般应不小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所谓最小面积,就是最少有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
最小面积通常是根据种—面积曲线的绘制来确定的。
(1)一般说明在拟研究群落中选择植物生长比较均匀的地方,用绳子圈定一块小的面积。
对于草本群落,最初的面积为10×10 cm,对于森林群落则至少为5×5 m。
登记这一面积中所有植物的种类。
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成倍扩大,每扩大一次,就登记新增加的植物种类。
开始,植物种类数随着面积扩大而迅速增加,逐步面积增加但数目降低,最后面积扩大时植物种类很少增加。
(2)样方面积扩大的方式关于面积的扩大,法国的生态学工作者提出巢式样方法。
即在研究草本植被类型的植物种类特征时,所用样方面积最初为1/64平方米,之后依次为1/2, 1, 2, 4, 8,16,32,64,128,256,512平方米,依次记录相应面积中物种的数量。
(3)群落类型与最小面积一般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就越多,相应地最小面积就越大。
如在我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最小面积至少为2500平方米,其中包含的主要高等植物多达130种,而在东北小兴安岭红松林群落中,最小面积约400平方米,包含的主要高等植物有40余种,在戈壁草原,最小面积只要1平方米左右,包含的主要高等植物可能在10种以内。
2. 样方法样方,即方形样地,是面积取样中最常用的形式,也是植被调查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取样技术。
但其它形式的样地也同样有效,有时效率更高,如样圆。
样方的大小、形状和数目,主要取决于所研究群落的性质。
一般地,群落越复杂,样方面积越大,形状也多以方形为多,取样的数目一般也不少于3个。
取样数目越多,取样误差越小。
野外做样方调查时,如果样方面积较大,多用样绳围起样方;如果样方面积较小,可用多个1米的硬木条折叠尺,经固定摆放围起即可。
因工作性质不同,样方的种类很多:(1)记名样方主要是用来计算一定面积中植物的多度、个体数。
比较一定面积中各种植物的多少,就是精确地测定多度。
(2)面积样方主要是测定群落所占生境面积的大小,或者各种植物所占整个群落面积的大小。
这主要用在比较稀疏的群落里。
一般是按照比例把样方中植物分类标记到坐标纸上,然后再用求积仪计算。
有时根据需要,分别测定整个样方中全部植物所占的面积(面积样方),以及植物基部所占的面积(基面样方)。
这些在认识群落的盖度、显著度中是不可缺少的。
(3)重量样方主要是测定一定面积样方内群落的生物量。
将样方中地上或地下部分进行收获称重,研究其中各类植物的地下或地上生物量。
对于草本植物群落,该方法是适用的;对于森林群落,多采用体积测定法。
(4)永久样方为了进行追踪研究,可以将样方外围明显的标记进行固定,从而便于以后再在该样方中进行调查。
一般多采用较大的铁片或铁柱在样方的左上方和右下方打进土中深层位置,以防位置移动。
3. 样带法为了研究环境变化较大的地方,以长方形作为样地面积,而且每个样地面积固定,宽度固定,几个样地按照一定的走向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样带。
样带的宽度在不同群落中是不同的,在草原地区10—20厘米左右,灌木林1-5米左右,森林10-30米。
有时,在一个环境异质性比较突出、群落也比较复杂多变的群落调查时,为了提高研究效率,可以沿一个方向、中间间隔一定的距离布设若干平行的样带,再在与此相垂直的方向,同样布设若干平行样带。
在样带纵横交叉的地方设立样方,并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
4. 样线法用一条绳索系于所要调查的群落中,调查在绳索一边或两边的植物种类和个体数。
样线法获得的数据在计算群落数量特征时,有其特有的计算方法。
它往往根据被样线所截的植物个体数目、面积等进行估算。
5.无样地取样法无样地法是不设立样方,而是建立中心轴线,标定距离,进行定点随机抽样。
无样地法有很多具体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是中点象限法。
在各象限范围测一株距中心点最近的,胸径大于11.5厘米的乔木,要记下此树的植物学名,量其胸径或圆周,用皮尺测量此树到中心点的距离。
同时在此象限内再测一株距中心点最近的幼树(胸径2.5-11.5厘米),同样量胸径或圆周,量此幼树到中心的距离。
有时不测幼树,每个中心点都要作4个象限,在中心点(或其附近)选作一个1m2或4m2的小样方,记录小样方内灌木、草木及幼苗的种名、数量及高度。
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次生林中采用这个方法,据说20个中心点的数据可以与2个500m2样方的精确度相当。
同样该方法也可用于草地群落,只是相关的距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各象限范围测一株距中心点最近的,胸径大于11.5厘米的乔木,要记下此树的植物学名,量其胸径或圆周,用皮尺测量此树到中心点的距离。
同时在此象限内再测一株距中心点最近的幼树(胸径2.5-11.5厘米),同样量胸径或圆周,量此幼树到中心的距离。
有时不测幼树,每个中心点都要作4个象限,在中心点(或其附近)选作一个1m2或4m2的小样方,记录小样方内灌木、草木及幼苗的种名、数量及高度。
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次生林中采用这个方法,据说20个中心点的数据可以与2个500m2样方的精确度相当。
同样该方法也可用于草地群落,只是相关的距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各象限范围测一株距中心点最近的,胸径大于11.5厘米的乔木,要记下此树的植物学名,量其胸径或圆周,用皮尺测量此树到中心点的距离。
同时在此象限内再测一株距中心点最近的幼树(胸径2.5-11.5厘米),同样量胸径或圆周,量此幼树到中心的距离。
有时不测幼树,每个中心点都要作4个象限,在中心点(或其附近)选作一个1m2或4m2的小样方,记录小样方内灌木、草木及幼苗的种名、数量及高度。
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次生林中采用这个方法,据说20个中心点的数据可以与2个500m2样方的精确度相当。
同样该方法也可用于草地群落,只是相关的距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群落特征的描述和度量1.多优度—群聚度的估测及其准则群聚度的估测及其准则群聚度的估测及其准则群聚度的估测及其准则多优度和群聚度相结合的打分法和记分法是法瑞学派的传统的野外工作方法。
它是一种主观观测的方法,要有一定的野外经验,这一方法与重视植物种类成相结合构成了这一学派的特色。
有两个等级,即多优度等级和群聚度等级,准则如下:多优度等级(即盖度—多度级,共6级,以盖度为主结合多度):5:样地内某种植物的盖度在75%以上者(即3/4以上者)4:样地内某种植物的盖度在50~75%以上者(即1/2~3/4);3:样地内某种植物的盖度在25~50%者(即1/4~1/2者);2:样地内某种植物的盖度在5~25%者(即1/20~1/4者);1:样地内某种植物的盖度在5%以下,或数量尚多者;+:样地内某种植物的盖度很少,数量也少,或单株群聚度等级(5级,聚生状况与盖度相结合)5:集成大片,背景化;4:小群或大块;3:小片或小块:2:小丛或小簇:1:个别散生或单生。
因为群聚度等级也有盖度的概念,故在中、高级的等级中,多优度与群聚度常常是一致的,故常出现5.5,4.4,3.3等记号情况,当然也有4.5,3.4等情况,中级以下因个体数量和盖度常有差异,故常出现2.1,2.2,2.3,1.1,1.2,+,+.1,+.2的记号情况。
2.物候期的记录这是全年连续定时观察的指标,群落物候反映季相和外貌,故在一次性调查之中记录群落中个种植物的物候期仍有意义。
在草本群落调查中,则更显得重要。
物候期的划分和记录方法各种各样,有分五个物候期的,如营养期、花蕾期、开花期、结实期、休眠期。
3.生活力的记录生活力又称生活强度或茂盛度。
这也是全年连续定时记录的指标。
一次性调查中只记录该种植物当时的生活力强弱,主要反映生态上的适应和竞争能力,不包括因物候原因而生活力变化者。
生活力一般分为3级:强(或盛):●(营养生长良好,繁殖能力强,在群落中生长势很好)中:不记(中等或正常的生活力,即具有营养和繁殖能力,生长势一般)弱(或衰):Ο(营养生长不良,繁殖很差或不能繁殖,生长势很不好5.树高和干高的测量树高指一棵树从平地到树梢的自然高度(弯曲的树干不能沿曲线测量)。
通常在做样方的时候,先用简易的测高仪(例如魏氏测高仪)实测群落中的一株标准树木,其它各树则估测。
估测时均与此标准相比较。
目测树高的两种简易的方法,可任选一种。
其一为积累法,即树下站一人,举手为2米,然后2、4、6、8,往上积累至树梢,其二为分割法,即测者站在距树远处,把树分割成1/2、1/4、1/8、1/16,如果分割至1/16处为1.5米,则1.5米×16=24米,即为此树高度。
干高即为枝下高,是指此树干上最大分枝处的高度,这一高度大致与树冠的下缘接近,干高的估测与树高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