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伦理案例-麦道夫骗局 (20140612)
- 格式:docx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9
史上最大庞氏骗局策划人麦道夫在狱中去世,终年82岁腾讯证券4月14日讯,美联社报道称,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已经去世,终年82岁,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投资欺诈案的主谋,从数万名客户手中骗取了高达650亿美元的资金。
麦道夫生前在北卡罗来纳州巴特纳(Butner)的联邦监狱护理中心服刑,接受律师所说的终末期肾病的治疗。
麦道夫在2009年认罪,并被处以150年的刑期,他承认从事了一场骗局。
调查人员称,该骗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到2008年12月11日麦道夫被捕时,他在136个国家诈骗了多达3.7万人,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告发了他。
受害者包括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演员凯文·培根(Kevin Bacon)、MLB纽约大都会队前老板弗雷德·威尔彭(Fred Wilpon)、名人堂投手桑迪·库法克斯(Sandy Koufax)、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伊利·韦塞尔(Elie Weisel)等,还有许多的普通投资者也上当受骗。
麦道夫曾任纳斯达克市场(NASDAQ Stock Market)的主席,数十年来常驻华尔街。
他在2008年12月承认,他的投资业务是一场数百亿美元的庞氏骗局,这一表态令震惊世界。
他在2009年3月认罪,被以最长监禁时间判刑。
在他被捕后的10年里,一个法院指定的受托人已向麦道夫之前的客户归还超过120亿美元资金。
麦道夫的客户索赔超过170亿美元。
麦道夫坚称,他的欺诈行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
他说道,当时“由于经济衰退和海湾战争的爆发,市场陷入停滞状态”。
在2013年从狱中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里,麦道夫声称,引发了“大衰退”的市场崩盘促使其谋划了这个骗局。
“我原以为这只是一笔短期交易,一旦市场开始好转,就可以弥补。
”他在邮件中写道。
“结果却造成了我永远都无法恢复的悲剧历史。
关于麦道夫骗局的思考及其启示作者:吴健毓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26期内容摘要:2009年6月29日,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被纽约南区联邦法院判处150年监禁,被指控通过"庞氏骗局"操纵一只对冲基金给投资者损失大约至少500亿美元,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标志性注脚。
本文试图对该案所引发的一系列启示进行浅略思考和分析,并试图为我国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麦道夫骗局金融监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给了美国人拍摄的《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
讲的是美国政府和垄断资本勾结,欺骗压榨人民的事实,影片最后在激昂的《国际歌》旋律中结束。
2010年,美软件工程师斯塔克驾小飞机撞洲国税局大楼,遗书中写道:“共产主义信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资本主义信仰蠢者多劳、贪者多得”。
埃菲社2012年曾报道,参加世界社会论坛的一些知名学者一致认为:“欧洲民主已经被贪婪的金融市场绑架,而且这个没有底线的市场现在已经威胁到了人权和政治权”。
葡萄牙社会学家桑托斯说:“欧洲的民主和宪法都不合格。
现在主宰他们的是高盛公司”。
美国的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说:“今天在失控和可能仅为少数人自私地谋取好处的金融体系下,在缺乏任何有效框架来给与我们更大、更雄心勃勃的目标的情况下,民主是否还能繁荣,这还真是一个问题”。
2009年6月,美国法院判处麦道夫有期徒刑150年。
这一宣判似乎在法律层面为震惊华尔街的麦道夫骗局画上了休止符,但由此骗局所引发的社会影响、人性审视和制度反省却并未就此终结。
就其操作手法而言,麦道夫操纵的金融诈骗案完全具备庞氏骗局的基本条件:其一,制造某种金融创新概念以吸引投资者持续进入;其二,对先期投资者许以超稳定和高水平的收益率;其三,采用先期投资者发展“下线”的金字塔组织方式。
具体地说,庞氏骗局的始作俑者查尔斯·庞兹制造了邮券套利交易概念,麦道夫也制造了所谓的:“分裂转移”投资策略,这种“金融创新”概念与麦道夫此前的经营和道德记录相结合,人们似乎有足够理由追捧麦道夫的投资机构。
6X U TIV 1919年,一个叫查尔斯庞齐的意大利裔投机商在美国波士顿,欺骗投资者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3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
后来人们将这种投资诈骗叫“庞氏骗局”。
2008年,一个叫伯纳德麦道夫的证券商人,通过他创立的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
利用广泛的人脉和所谓信誉,骗取了世界众多投资人约500亿美元的资本。
上演了现实版的“庞氏骗局”。
2008年12月11日下午,美国纽约南区检察院同美国联邦调查局宣布已经将伯纳德麦道夫于当日拘捕。
并且南区检察院已经以一项证券欺诈罪并一项刑事犯罪起诉麦道夫。
当伯纳德麦道夫因史上最大“庞氏骗局”被美国司法机关指控的消息铺天盖地地传来时,华尔街上的很多人都感到错愕不已。
而此前,纳斯达克交易所前主席、备受尊敬的华尔街明星经纪商、被人称道的慈善家……他们所认识的麦道夫头上还顶着这一道道美丽的光环。
麦道夫让已经非常脆弱的美国金融界又面对一个可怕的打击,真可谓是“屋漏又遭连夜雨”。
“巨骗”犯罪秘径在美国华尔街,麦道夫是一种象征,象征一种信任,一种权威,因为他本人做投资已经有40年的历史,担任过纳斯达克交易所的主席,加上口才一流,能言善道,使得大家都对他深信不疑,把钱交给麦道夫投资,而麦道夫涉及诈骗投资者事件曝光后,这个偶像在一瞬间就被敲碎了。
麦道夫:一个“功臣”欺骗了半个世界他曾是纽约皇后区的犹太穷小子,半个世纪前,他白手起家、不懈努力,一举成为了华尔街的传奇人物。
现在,他“富裕、高调而不炫耀”,却成了华尔街史上最大骗局的的主谋。
文/赵志鹏[美国]2E EC E 2009.01上世纪90年代,麦道夫开始涉足资产管理业务,并创建了另一家进行资产管理的投资咨询公司。
在纽约和佛罗里达,麦道夫夫妇是富裕犹太人圈子中的熟面孔。
他的许多客户都是来自这些富裕阶层。
麦道夫一直试图将他的个人关系网变成财富。
庞氏骗局VS严刑峻法“庞氏骗局”就是借钱还钱,拆东墙补西墙。
也就是要不断的发展下线,成一个金字塔的结构。
这么多的金融诈骗,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撇开一些专业性的东西不说,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想行骗的手,那么一些基本的条件得符合,比如说这个人要有很好的身份。
而麦道夫首先就符合这一点。
他是纳斯达克前主席,华尔街上帝式的人物。
当然这也跟个人欲望有关,他给你一个很好的许诺,就是说你能挣到很多钱,你有一个很好的利润空间。
这个骗术不怎么高明,一个古老的骗术,但麦道夫这个人很高明。
他之所以成为时尚最大的诈骗犯,首先,他给的回报率并不深很高,只有10%~12%的回报率。
然后,麦道夫也是个很好的心理学家,他非常懂得投资者的心理,他设高门槛。
这是一个富人的俱乐部,许多人把向麦道夫投资看作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为什么这么多人上当,与美国整个制度有很大关系。
美国金融制度的维系有两个要点:第一,就是这个基金管理人本要有责任感,我们叫信托责任。
第二,如果你没有信托责任的话,他就有一个强大的法制来处置你;如果你一旦违背了自己的责任,不踢你的股东赚钱的话,背后就有一个强大的法律,叫“严刑峻法”来整肃你。
这两个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使得美国这方面的犯罪率非常低。
信托责任来源于1000多年前,当时第一个股份制公司成立在英国。
就在公园10世纪左右,教会说你死的话会下地狱,如果你把财产教给教会,就不用下地狱。
所以当时有很多有钱人死后把钱交给教会。
但是教会的神职人员他是不能经营企业的,他必须侍奉上帝,所以就需找到职业经理人。
这就是职业经理出现的原因。
当时的职业经理人是抱着对上帝的崇敬之心、服务之心来的,他们认为把企业做好是对上帝的信托责任,因此要把它做好。
当你有这种信托责任后,你就会尽心尽力的做事。
可是300年后,这个系统依然阶梯,因为贪婪的问题,使得对上帝的信托责任完全瓦解。
一直到20世纪,几百年之后才恢复,靠的就是严刑峻法。
这种违背信托责任的事多得是,为什么会发生呢?因为犯罪一定走在法律之前,问题是犯了罪之后,尤其像麦道夫这种丧失信托责任的犯罪,怎么处置,那么就要用严刑峻法,这次他被判了150年。
麦道夫骗局告诉我们的10件事博注:本文摘自王冉的博客,小兵觉得总结的非常精辟。
从一件事情中总结出如此多的感悟,这是小兵敬佩的也是要好好学习的。
上周四,前纳斯达克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经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庞氏骗局被警方从家中带走。
据他自己估算,这个骗局给投资人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500亿美元。
他自己则面临长达数十年的牢狱生活。
一个星期以来,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成了全球财经媒体的兴奋中心。
它告诉了我们几件事:1.制度永远有漏洞,监管永远有缺陷。
世界上永远不存在完美的制度或者完美的监管。
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它被太多的人利用太多次之前堵住上一个漏洞。
2.永远不要自动假设那些成熟的、有经验的、肤色黝黑目光炯炯、腋下夹着《金融时报》或者《华尔街日报》行色匆匆的投资人一定会比大街上或者地铁里任何一个衣冠不整、目光呆滞的行人更加聪明或者警醒。
3.没有任何一个名字可以大到永远无须质疑,哪怕是巴菲特,更不用说麦道夫。
4.人都是贱的,投资人也是人,所以他们也不例外。
在他们看来,最安全的投资就是那些自己拼命往里挤还挤不进去的投资。
5.在股市里,没有人可以永远跑赢大市,至少没有人可以长期跑出一个始终不受大市影响的漂亮曲线。
6.在商业社会里,好到不真实的事情往往就是不真实的。
每年10%的回报—只要年复一年的如此—已经是“好到不真实”了,更不用说每年20%、30%的回报。
7.在投资圈里,对那些过于神秘的投资公司最好敬而远之。
因为,一个完全合法和阳光的公司是不需要那么神秘的。
8.虽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不一定能够发现所有的问题(他们被骗的次数不比他们戳穿骗局的时候少),但是涉及大金额的买卖如果不用四大、而用一个几乎没有听说过的事务所作审计,那里面几乎一定有问题。
9.麦道夫骗局——无论多么结构上多么复杂或者形式上多么高级——仍然只是最普通的庞氏骗局的一个翻版。
任何骗局都有走到尽头的那一天。
10.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据说上周三晚上,麦道夫在向自己的儿子全盘托出这个惊天大骗局的真相的时候几近崩溃。
与公司相关的经典案例
以下是一些与公司相关的经典案例:
1. 微软反垄断案:微软公司因涉嫌垄断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市场而受到美国和欧洲监管机构的反垄断调查。
该案最终以微软公司支付罚款并承诺遵守反垄断法规而结束。
2. 麦道夫诈骗案:麦道夫骗局是一场涉及数亿美元的庞氏骗局,其发起人是著名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
该案最终导致麦
道夫被判刑并罚款,同时对受害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 苹果公司与富士康劳工问题:苹果公司因涉嫌在富士康公司工厂中存在劳工问题而受到社会关注。
这些问题包括工作条件恶劣、加班过多等。
该案最终促使苹果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与富士康合作改善工作条件等。
4. 谷歌广告垄断案:谷歌因涉嫌在在线广告市场中进行垄断而受到美国监管机构的反垄断调查。
该案最终以谷歌支付罚款并承诺遵守反垄断法规而结束。
5. 安然公司财务丑闻:安然公司是一家曾经的全球能源巨头,但在2001年,该公司因财务造假和虚报利润等欺诈行为而倒闭。
该案最终导致安然公司的高管和会计师事务所被起诉和罚款。
这些案例都对公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公司治理、道德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问题。
麦道夫家族基金会主要捐助犹太慈善组织,帮助建设剧院、大学以及艺术事业。
4庞氏骗局2000年功成名就后,麦道夫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转变。
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以稳固的高投资回报率使自己再次成为华尔街的传奇人物,直到2008年12月初露馅。
打入精英俱乐部拉客户棕榈滩乡村俱乐部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这是一个高端犹太人俱乐部,只有300名会员。
要申请加入其中,不仅要足够富有(会费30万美元),还必须是品德高尚的人士,每年的慈善捐款记录不少于30万美元。
麦道夫很轻松地就打入了精英云集的乡村俱乐部,并吸引了众多富有的犹太会员。
麦道夫很会揣摩投资者的心理,他刻意营造出一种排外气氛,并实行“非请莫入”的政策,只有经过邀请的投资者才能成为公司客户。
这意味着,成为麦道夫的客户有点像加入一个门槛很高的俱乐部,光有钱没有人介绍是不能进的。
这一策略非常成功。
在很多人看来,把钱投给麦道夫已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麦道夫从不解释投资策略,而且如果你问得太多,他会拒绝接受你的投资。
在俱乐部的高尔夫球场和鸡尾酒会上,人们不时提到麦道夫的名字。
一些犹太老人称麦道夫是“犹太债券”,能给出8%至12%的投资回报,而且每年如此,不管金融市场形势如何。
麦道夫曾吹嘘:“我在上涨的市场中赚钱,下跌的市场中也赚钱,只有缺乏波动的市场才会让我无计可施。
”交情老友照样骗95岁高龄的俱乐部成员、服装大亨卡尔·夏皮罗是此次骗局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他认识麦道夫近50年了,曾邀麦道夫参加他的95岁生日宴会,和他一起旅行,甚至带他的曾孙玩。
夏皮罗旗下的公益基金向麦道夫的基金投资了1.45亿美元。
此外,夏皮罗及其家人还将另外4亿美元交给麦道夫管理。
随着客户的不断增多,麦道夫要求的最低投资额也水涨船高,从最初的100万美元升至500万美元,然后又到1000万美元。
至少有1/3的俱乐部会员投资了麦道夫旗下的基金。
由于回报稳定,麦道夫的名声越来越大,会员都以拥有麦道夫投资账户为荣。
麦道夫诈骗案麦道夫和他的公司当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L. Madoff)因涉嫌史上最大庞氏骗局被美国司法机关指控的消息铺天盖地地传来时,华尔街上的很多人都感到错愕不已。
纳斯达克交易所前主席、备受尊敬的华尔街明星经纪商、被人称道的慈善家目录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简介麦道夫诈骗案始末麦道夫个人发展经过欺骗手法麦道夫其人真相大白之后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简介出生年月:1938年2月24日伯纳德.麦道夫籍贯:犹太人家庭伯纳德·L·麦道夫证券投资公司职位:麦道夫证券投资公司CEO经历* 创立伯纳德·L·麦道夫证券投资公司(1960年) * 麦道夫成为了NASDAQ的主席(1990年) * 公司拥有3亿美元左右的资产(2000年) * 麦道夫的对冲基金到SEC注册(2006年9月) 2008年,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12月11日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
检察人员指控他通过操纵一只对冲基金给投资者损失大约至少500亿美元。
自从9月中旬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目睹一个个金融巨头倒下,华尔街投资者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照说是经历了足够的锻炼。
但是,当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11日被戴上手铐带走,并由此引出一个可能长达20年、高达500亿美元的投资骗局之后,华尔街还是被震动了。
麦道夫诈骗案始末儿子告发老爸2008年12月,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检察人员指控给投资者损失约500亿美元。
告发这位华尔街史上“最大诈骗嫌疑犯”的人,正是麦道夫的两个儿子。
向两个儿子坦白,自己“一无所有”对投资机构与华尔街上流人士来说,麦道夫的投资一直很有吸引力,其客户平均每月曾有过近2%的盈利纪录。
麦道夫庞氏诈骗案庞氏骗局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很多非法的传销集团就是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的,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齐的投机商人“发明”的。
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纪的意大利裔投机商,1903年移民到美国,1919年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
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齐成功地在七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才清醒过来,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在中国又称“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
麦道夫庞氏诈骗案——金额高达500亿美元的史上最大“庞氏骗局”美国联邦法院2008年12月29日裁决,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必须在31日晚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披露所有投资、贷款、授信额度、企业持股、证券账户等相关资产讯息。
现年70岁的麦道夫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编织了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
该骗局因其“发明者”——20世纪初从意大利移民美国的投机商人查尔斯·庞齐得名,即用高额回报引诱投资者,同时用后来投资者的资金偿付前期投资者。
直到金融危机爆发,资金赎回压力越来越大,麦道夫才于12月10日晚向担任其公司高管的两个儿子坦白自己的谎言。
第二天,麦道夫因涉嫌欺诈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拘捕。
随着案件更多细节浮出水面,这场时间跨度之长、金额之巨、影响范围之广都堪称史无前例的金融欺诈案震惊了世界。
直接或者间接投资麦道夫名下基金的本案受害者可能多达数千人,包括美国、欧洲和亚洲众多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学校、慈善基金,甚至许多和麦道夫同为犹太裔的富人。
其中费尔菲尔德·格林尼治集团经营的对冲基金损失最高,达75亿美元。
不同国家金融诈骗案例分析与对比研究一、美国金融诈骗案例分析1.麦道夫金融诈骗案麦道夫(Madoff)在2008年被曝光涉嫌进行规模空前的金融诈骗,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亿美元。
麦道夫通过操纵投资基金的数据来获取非法利润,他利用新投资者的资金来偿还早期投资者的回报,形成传销式的金字塔欺诈。
此案对美国金融市场和监管体系造成了沉重打击。
2.恩隆第一大型全国银行案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上发生了恩隆第一大型全国银行案。
该案中,恩隆第一银行通过制造假的存款证明和贷款协议来欺骗借款人,随后以此获取资金。
恩隆第一银行通过这一诈骗手段获得了巨额资金。
二、日本金融诈骗案例分析1.东京瑞穗银行破坏证券市场案在1997年,东京瑞穗银行因为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操纵和欺诈行为而被指控。
瑞穗银行利用虚假的交易信息来操纵股票市场,并且利用这种行为来获取非法利润。
这一案件对当时日本金融市场的稳定与信心造成了很大影响。
2.不动产金融诈骗案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发生了一系列以不动产为基础的金融诈骗案件。
这些案件多是以不动产作为抵押品进行的贷款欺诈。
在这些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虚假的不动产信息来欺骗金融机构,获取贷款资金。
三、中国金融诈骗案例分析1. P2P网贷平台诈骗案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大量P2P网贷平台的诈骗案件。
这些平台通过虚假的项目信息和高额利率吸引投资者,然后以非法逃跑的形式骗取大量资金。
这些案件造成了大量投资者的损失,也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保健品金融诈骗案近年来,中国也出现了大量涉及保健品的金融诈骗案件。
犯罪分子通过销售虚假的保健品,或者以保健品经营为名义进行的传销行为来欺骗投资者。
这些案件中,犯罪分子通常以高额利润作为诱饵来骗取投资者的资金。
四、不同国家金融诈骗案例的对比研究1.涉案金额差异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美国金融诈骗案件中往往涉及巨额资金,且规模较大。
而日本和中国的金融诈骗案件中,涉案金额一般较小,但数量较多。
避免可能的利益冲突从麦道夫骗局中吸取教训最近,伯纳德·麦道夫的“庞氏骗局”令整个投资界震惊。
该丑闻所导致的巨大损失使投资者强烈希望管理层能够采取措施加强监管,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但是其实个人投资者利用一些常识,也可以大大减少他们在投资诈骗中所可能遭受的损失,以下是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警惕高回报陷阱投资者纷纷把资金交给麦道夫管理,并不是因为他的投资回报特别高,而是因为他的投资回报能够连续超过平均水平。
他每年的回报一般都是10%出头一点,这是他能够长期欺骗投资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高的投资回报容易引起投资者的怀疑,但是略微战胜市场则不会。
其实,他们对这样的结果也应该表示怀疑。
最好的基金经理有时也不可避免遭受惨重的损失,就像在2008年所发生的那样。
但是麦道夫据说没有一年是亏损的,这很难让人相信。
任何保证回报特别高的或者连续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都应该引起投资人的极大怀疑。
分散、分散、分散受麦道夫骗局打击最大的人是那些把所有的资产都交给他管理的投资者。
也许是麦道夫允诺的稳健回报使他们放松了警惕。
在每年可以稳定获得10%至12%回报的情况下,谁还需要分散风险呢?但是这种连续的高回报只是一个神话而已,任何有经验的投资者都非常清楚。
在现实情况下,不同的投资和资产类别在不同时间的表现往往是不同的,有时胜于市场,有时弱于市场。
第一年成功的投资很可能在第二年遭受失败。
比如在中国市场上,2007年股票投资的回报明显高于债券;而2008年则是债券投资的回报明显高于股票。
所以持有包含不同资产类别的投资组合以分散风险非常重要。
部分组合基金(FundofFund)的基金经理没能遵守这条最简单的投资原则而把大部分资金都交给麦道夫管理实在让人震惊。
避免可能的利益冲突部分组合基金的基金经理没有把他们管理的资金分散到不同的对冲基金中,而是把所有的钱都交给了麦道夫的对冲基金。
为什么专业的投资人会对自己客户的资金如此不负责任?一些组合基金的基金经理从他们在麦道夫的投资中获得数百万美元的回报,另外一些很可能直接从麦道夫那里获得回扣。
商业报道:麦道夫的骗局篇一:麦道夫诈骗案麦道夫诈骗案麦道夫和他的公司当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史上最大庞氏骗局被美国司法机关指控的消息铺天盖地地传来时,华尔街上的很多人都感到错愕不已。
纳斯达克交易所前主席、备受尊敬的华尔街明星经纪商、被人称道的慈善家目录伯纳德麦道夫()简介麦道夫诈骗案始末麦道夫个人发展经过欺骗手法麦道夫其人真相大白之后伯纳德麦道夫()简介出生年月:1938年2月24日伯纳德麦道夫籍贯:犹太人家庭伯纳德··麦道夫证券投资公司职位:麦道夫证券投资公司经历*创立伯纳德··麦道夫证券投资公司(1960年)*麦道夫成为了的主席(1990年)*公司拥有3亿美元左右的资产(2000年)*麦道夫的对冲基金到注册(2019年9月)2019年,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12月11日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
检察人员指控他通过操纵一只对冲基金给投资者损失大约至少500亿美元。
自从9月中旬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目睹一个个金融巨头倒下,华尔街投资者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照说是经历了足够的锻炼。
但是,当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11日被戴上手铐带走,并由此引出一个可能长达20年、高达500亿美元的投资骗局之后,华尔街还是被震动了。
麦道夫诈骗案始末儿子告发老爸2019年12月,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检察人员指控给投资者损失约500亿美元。
告发这位华尔街史上“最大诈骗嫌疑犯”的人,正是麦道夫的两个儿子。
向两个儿子坦白,自己“一无所有”对投资机构与华尔街上流人士来说,麦道夫的投资一直很有吸引力,其客户平均每月曾有过近2%的盈利纪录。
但面对金融危机的蔓延,麦道夫再也无法再撑下去,于12月10日向儿子坦白称,其实自己“一无所有”,一切“只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麦道夫骗局案例一、麦道夫骗局麦道夫公司网站上的广告词:“客户们知道,伯纳德·麦道夫本人追求完美无瑕的从业记录,致力于公平交易,并保有高尚的道德标准,这些一直以来都是本公司的标志。
”1990年代,麦道夫借用自己作为成功的股票上市经纪人的身份成立了一家资产管理公司。
麦道夫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为这个基金公司进行筹资,他在透过棕榈滩乡村俱乐部或其它慈善团体的场合,广交朋友,并利用一些已落入他陷阱的投资客做介绍人,介绍更多客户给他,那些介绍人可以收取回佣,自然乐于做中间人,这样就有滚雪球效应。
有报道说,正是在这个俱乐部中,麦道夫找到了一个后来给他吸引了其他成员加入的投资者。
在表面看来,麦道夫的基金是一项风险很低的投资行为。
他的庞大的基金有着稳定的利润返还率。
一个月中的增长可能达到一到两个百分点的增长率。
增长背后的原因是该基金不断的做着购买大盘增长基金和定额认股权等等生意。
这种综合性的投资组合一直被人们认为可以产生稳定的投资收益。
2008年12月11日,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
检察人员指控他通过操纵一只对冲基金给投资者损失大约至少500亿美元。
在“麦式骗局”中,诸多知名机构被击中,有西班牙金融业巨头桑坦德银行,此次诈骗案中的风险敞口高达约合31亿美元,有法国巴黎银行、欧洲银行巨头汇丰银行、日本野村证券等。
1.事件的始末2008年12月初,麦道夫向其中一名儿子透露,客户要求赎回70亿美元投资,令他出现资金周转问题。
12月9日,麦道夫突然表示提早发放红利。
对此,麦道夫的儿子感到可疑,第二天便向父亲询问,当时麦道夫拒绝解释,指示两人到其寓所再谈。
同日,麦道夫于寓所向儿子承认,自己炮制的是一个巨型金字塔层压式“庞氏骗局”,前后共诈骗客户500亿美元。
麦道夫的儿子们当晚便告发了老爸,一场可能是美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欺诈案这才暴露在世人眼前。
2009年3月,麦道夫表示对包括证券欺诈、洗钱等在内的11项刑事指控认罪,欺诈金额累加起来达到650亿美元。
2009年6月29日,纽约联邦法院判处麦道夫150年有期徒刑,这意味着麦道夫将在监狱中度过余生;法院同时判决没收麦道夫约1700万美元财产,麦道夫的妻子也将上交名下8000多万美元资产,但获准保留250万美元财产。
2010年12月,麦道夫之子马克-麦道夫这些日子对自己日益恶化的法律形势和受到的指控暗讽感到越来越多失望,这最终导致了他结束自己的生命。
2.庞氏骗局“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齐的投机商人“发明”的而得名的。
庞齐是生活在19至20世纪的意大利裔投机商,1903年移民到美国,1919年他欺骗投资者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3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后人称把这种诈骗方式称为“庞氏骗局”。
3.麦道夫行骗四大绝招1)利用奢华场所建立人脉网现年70岁的麦道夫浸淫资本管理多年。
他1960年成立伯纳德·L·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
多年来,麦氏通过这家公司下属的秘密资本管理分支机构,利用广泛人脉,骗取投资。
麦道夫在美国达拉斯、芝加哥、波士顿和明尼阿波利斯等城市编织关系网,利用高尔夫球会所、鸡尾酒会等奢华场所接触投资者。
2)树立“投资必赚”口碑在建立人脉网之后,麦道夫便开始树立投资“口碑”。
《华尔街日报》报道,麦氏仅在明尼苏达州霍普金斯市山顶高尔夫球俱乐部和橡树岭俱乐部就“融资”超过1亿美元。
“当你在高尔夫球俱乐部打球或吃午饭时,所有人都在讲麦道夫如何帮他们赚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者告诉《华尔街日报》记者,“所有人都想加入(麦道夫的项目)。
”3)发展“金字塔型下线”麦道夫利用朋友、家人和生意伙伴发展“下线”,有的人因成功“引资”而获取佣金。
一些“下线”又发展新“下线”。
证券分析师斯普林向麦氏基金投资1100万美元,占个人净资产的95%。
他还为麦氏吸引数十位“下线”,其中既有投资5万美元的普通教师,又有一掷百万美元的企业家。
4)合理回报率骗倒所有人据悉,麦道夫每月向客户提交的投资报告显示他非常进取,客户也能随时在数日内赎回投资。
而且与一般骗案的不合理高回报相比,麦道夫每年向客户保证回报只有约10%,这样便令许多存有疑心的客户也不虞有诈。
4.麦道夫简介1)起家当救生员赚得第一桶金1938年,伯纳德·麦道夫出生在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靠着当救生员和安装花园喷水装置赚得的5000美元,1960年,麦道夫创立了自己的伯纳德·L·麦道夫证券投资公司。
1970年,他的弟弟彼得也加入了这家公司,他的侄儿、侄女和2个儿子后来也都为他工作。
在很长的时间里,这家公司主要在股票买家和卖家之间充当撮合交易的中间人。
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家公司已经成为了美国证券业最大的独立交易公司之一,到2000年前,该公司拥有3亿美元左右的资产。
麦道夫的公司是纳斯达克(NASDAQ)成长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麦道夫与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关系密切,而NASD建立了全国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协会(NASDAQ)。
作为NASD最活跃的公司之一,麦道夫极力倡导证券交易的电子化。
1990年,麦道夫成为了NASDAQ的主席。
他还担任过NASD副主席、NASD董事会成员以及NASD纽约地区主席。
多年来,麦道夫一直致力于推进纳斯达克内部的透明度和责任感,麦道夫等人的努力促使纳斯达克吸引了诸如苹果、SUN、CISCO等一流企业。
这段辉煌岁月,为麦道夫赢得了极高声望。
华盛顿乔治敦大学副教授詹姆斯·安格尔表示,麦道夫的公司是最早实现自动化的证券公司之一,麦道夫可以算是现代华尔街的先驱之一。
2.)发展结交名流热心慈善上世纪90年代,麦道夫开始涉足资产管理业务,并创建了另一家进行资产管理的投资咨询公司。
在纽约和佛罗里达,麦道夫夫妇是富裕犹太人圈子中的熟面孔。
他的许多客户都是来自这些富裕阶层。
麦道夫一直试图将他的个人关系网变成财富。
那些认识麦道夫的人用“富裕”、“高调而不炫耀”来形容他。
他经常出没在纽约和佛罗里达的上流社会俱乐部,并不时在与富裕阶层的闲谈中显示出他熟悉股票市场的内幕交易。
然后他再用一些显赫的客户名字吸引更多的客户,并将其影响力不断扩展。
麦道夫和他的妻子鲁斯还以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而著称。
通过麦道夫家族基金,麦道夫夫妇资助剧院、大学和艺术基金,他们还向许多犹太人慈善机构作出大笔慷慨捐赠。
此外,很多民主党的政客都接受过麦道夫的政治捐赠。
就这样,麦道夫逐渐确立了其“华尔街的巫师”的声誉。
据说在佛罗里达上流社会的高尔夫球场上,麦道夫的客户们一边对其投资的高回报欢欣鼓舞,一边也曾开玩笑地戏谑麦道夫,这样高的回报,难道你在欺诈?他们没有想到,这玩笑一语成谶。
5.受害者1)多国金融机构损失惨重除美国本土,麦氏欺诈案还波及英国、法国、瑞士、西班牙、日本等国的金融、投资机构。
《华尔街日报》报道,英国布拉姆丁公司将总资产的9%以上投给麦道夫基金。
总部在瑞士日内瓦的贝内迪克特·亨奇银行因麦氏基金亏损4750万美元。
西班牙媒体报道,西班牙金融业巨头桑坦德银行因麦道夫欺诈案损失惨重,西班牙投资者亏损可能达到30亿美元。
日内瓦《时报》报道,瑞士金融业可能因麦案亏损50亿美元。
其中,主要经营对冲基金的联合私人金融公司可能亏损10亿美元。
巴黎银行表示其因麦道夫相关投资面临3.5亿欧元的潜在损失。
2)投资老手“阴沟翻船”《华尔街日报》报道,纽约“大都会”棒球队所有人弗雷德·威尔彭在麦道夫公司投资数以千万计美元,其中既有私人资金也有球队资金。
接近威尔彭的金融专家告诉《华尔街日报》记者,威尔彭经常赞扬麦道夫投资技巧高超。
J·埃兹拉·梅尔金原为通用汽车公司旗下金融机构GMAC的主管,现在是纽约阿斯科特合伙人证券公司的资金管理人。
这家公司投入全部资产与麦道夫合作。
梅尔金在11日晚致阿斯科特客户的信中承认,作为公司最大投资人之一,他个人“在灾难中损失巨大”。
“阴沟翻船”的还有知名金融机构费尔菲尔德·格林尼治集团、特里蒙特资本管理公司和马克萨姆资本管理公司。
马克萨姆公司12日公布,与麦道尔合作致使公司亏损2.8亿美元。
“我被毁了,”马克萨姆公司创始人、公司总裁桑德拉·曼兹科说。
3)朋友邻居都遭“毒手”麦道夫被捕后,不少因信任而将资产交给他管理的亲友和老主顾都感到被出卖。
据报道,日前已有十多名投资者委托律师,打算向麦道夫这位“朋友”追讨损失。
首批打算提出起诉的投资者中,大部分都是朋友和邻居,当中不乏医生及退休人士,他们将总值多达10亿美元资产交予他管理。
麦道夫旗下投资证券公司1960年开业,不少私人投资者都是老主顾。
迈阿密的黑尔夫曼表示,他们一家自父亲起在麦道夫公司开户36年,98岁祖母一直靠投资回报支付医疗费,麦道夫被捕的消息可说是晴天霹雳。
他慨叹:“这就是36年忠诚得到的回报。
”4)犹太人学校与一些知名人士也深受其害犹太人学校和慈善机构在这场风波中的损失最为惨重,政府部门上周估计这些机构的损失为500亿美元。
据两位知情人士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前大屠杀幸存者、知名作家埃利•维赛尔(Elie Wiesel)创建的埃利•威瑟尔人类基会(Elie Wiesel Foundation for Humanity)就在这份不幸的名单上。
二、麦道夫案件涉及的伦理问题1.麦道夫没有遵守商业信用的基本原则尊约守诺,买货付款,欠债还钱。
诚信的基本要求是要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公平交易,等价交换。
麦道夫设下这个骗局的初衷我们不得而知,或许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魅力竟然征服了遍及全球的有钱人。
据说,始于1996年的麦道夫基金在经营了5个月后就已经开始亏损了。
为了实现他永远不败的金融梦想,一个谎言的成功需要更多的谎言去支撑。
麦道夫骗局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痛苦,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恐慌。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有些事情做了一个开头,付出了心血之后,就不愿再停下了,因为觉得如果这个时候停下,岂不是浪费了前面的诸多努力,完成不了自己原本的期望?即使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明明清楚的知道,继续做下去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是走向一个更无可挽回的失败,却仍然选择义无反顾的继续前行。
这种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来说,是因为没有认清已经付出的心血已是无法挽回的沉默成本,依然天真的希望可以从这一部分成本中获得收益;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完结和梦想的近乎强迫症的渴望,对于希望破灭的不甘心。
抱着一种也许事情还有转机的执念,许多人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