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氏骗局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25
投资者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以下是投资者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1. 麦道夫公司:麦道夫公司是一个庞氏骗局,违反了投资者的权益。
该公司吸引了数亿美元的投资,最终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
2. 纳斯达克股市崩盘:2000年,纳斯达克股市崩盘,数以千
计的投资者遭受损失。
崩盘揭示了一些公司虚报业绩和欺骗投资者的行为。
3. 安然能源公司:安然能源公司于2001年因严重的会计欺诈
而破产,导致投资者损失数十亿美元。
该案成为当时最大的企业丑闻之一。
4. 马多夫投资案:马多夫投资公司涉嫌进行庞氏骗局,损失超过50亿美元。
此案使投资者们意识到实施尽职调查的重要性。
5. 美林证券投资案:美林证券公司涉嫌误导投资者,未能披露与特定证券相关的风险。
最终,美林证券公司同意支付7.6亿
美元进行和解。
6. 贝尔恩斯财务公司:贝尔恩斯财务公司向投资者销售具有高风险的产品。
当这些产品发生巨大亏损时,许多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7. 大众汽车排放丑闻:大众汽车公司被指控将其柴油车排放数
据操纵以通过排放测试。
投资者因此损失了数十亿美元。
8. 西贝尔案:西贝尔公司被发现操纵其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
投资者损失惨重,使该案成为投资界的重要案例。
9. 伯纳德·麦道夫案:伯纳德·麦道夫以其庞氏骗局而声名远扬。
该案揭示了投资者如何受到各种类型的欺骗行为的影响。
10. 内斯特尔公司:内斯特尔公司在1990年代中期被发现进行了严重的会计欺诈。
投资者损失了数十亿美元,该案成为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案例之一。
中铁二局等被曝庞氏骗局2000人受害涉资4亿元
中铁二局等被曝庞氏骗局2000人受害涉资4亿元
字号评论邮件纠错
2016-03-11 15:52:39
作者:李骐君
和讯网消息今日,和讯网金融曝光台接到和讯网用户周先生对成都上市国企中铁二局与香港名人集团的投诉,称两个公司打着城市名人集团的共同旗号诱导投资者,营造了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通过权威媒体大肆宣传,成功诱骗了2000多名受害业主,金额近四亿元。
以下为周先生的投诉全文:
2013年,成都上市国企中铁二局与香港名人集团打着城市名人集团的共同旗号进行“城市名人酒店”物业投资产品销售,以投资高、回报高、保障高和公司即将上市等谎言,借助电视、报纸、互联网广告、街面灯箱广告以及房产销售中介等多种方式进行密集宣传,保证10%-12%的年息。
此外,该公司利用“中铁”央企名称作为销售诱导,使
许多投资者误以为控股股东仍是中铁二局,便和名人集团签订了合同,预缴纳十年租金和履约保证金。
截至2015年底资金链断裂,业主们才发现是庞氏骗局,组织了大规模维权活动,到各级政府上访,到公安局经侦报案,还有个别行动激烈的维权老人被拘。
由于事态大且名人酒店位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青羊区政府终于派人介入,现在受害群众也组织了维权委员会和律师团,希望这件事能够得到妥善处理,给民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十大不成功互联网金融案例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成功的案例。
以下是我搜集到的十大不成功互联网金融案例:1.P2P网贷平台“E租宝”:这是中国最大的庞氏骗局之一,涉案金额高达500亿元人民币。
该平台承诺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但是最终发现其运作方式是非法集资,导致大量投资者的资金损失。
2.中国第一大股权众筹平台“众筹网”:这家平台声称能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但是其业务主管充当了诈骗团伙的一员,通过承诺高额回报的方式,骗取大量投资者的资金。
3.互联网保险公司“蚂蚁保险”:这家公司由蚂蚁金服旗下公司成立,它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保险产品,但是由于其销售人员的推销方式过于激进,导致大量投诉和纠纷。
4.互联网P2P支付公司“钱袋宝”:这家公司利用社交媒体宣传,吸引了很多用户,但是最终被发现其运作方式存在问题,无法提供稳定的支付服务,导致用户的资金无法正常使用。
5.互联网投资理财平台“理财易”:这家平台专门针对高利率产品进行推广,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但是最终发现其背后存在庞氏骗局,导致大量投资者遭受资金损失。
6.互联网黄金交易平台“华金所”:该平台声称能够为用户提供黄金交易和投资机会,但是最终被发现其运营团队失踪,用户的资金无法退回。
7.互联网P2P贷款平台“人人贷”:该平台声称能够为借款人和投资人提供借贷和投资机会,但是最终被发现其运作方式存在多个风险,导致大量投资人的资金损失。
8.互联网股票期货投资平台“金狼财富”:该平台声称能够为投资者提供股票和期货的操作建议,但是最终被发现其销售人员是没有相应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导致用户遭受资金损失。
9.互联网外汇交易平台“金逸宝”:该平台声称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外汇交易机会,但是最终被发现其操作方式存在问题,导致投资者的资金无法正常使用。
10.互联网金融平台“雷蛇财务”:该平台声称能够为用户提供投资机会,但是最终被发现其销售人员以及公司高层从事非法活动,骗取大量投资者的资金。
中国庞氏骗局案例——德隆案一、案例背景1986年7月,唐氏四兄弟用仅有的400元钱在乌鲁木齐创办了一家名为“朋友”的公司,当年的彩扩业务净赚100万元。
1992年,朋友公司开始进入证券市场,并淘到了第一桶金,新疆德隆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当时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做实业。
1997年由投资干项目向行业转型,通过收购法人股权,相继入主上市公司,拉开高速并购的序幕。
2003年10月,唐氏四兄弟以其控制217亿元的流通市值巨国内资本控制力排行榜榜首。
至此,该公司资产扩张了几千倍,核心思想就是以资本运作为纽带,通过并购整合传统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该公司核心是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涉及的领域包括房地产、工业、农业、娱乐及金融。
2004年已经拥有177个子公司和孙公司。
如此大规模的扩张收购需要大量资金,早期做法是:先控股一家上市公司,通过这个窗口融资,投入产业发展,提高公司业绩,然后再融资进入下一个循环。
后来该公司又采用多种途径融资,一是多方面的委托理财;二是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由上市公司担保向银行借钱,有多家子公司的对外担保额超过了净资产的100%;三是以各种项目及关联公司之名从银行拿钱。
德隆集中大量资金,大部分用于产业投资没有直接记录,但主要投向之一是二极市场,这也是导致公司危机的直接原因。
2003年该公司持有的股票股价比刚进入时涨了10倍多,市值达到200亿元。
03年下半年共蒸发150亿元以上,该公司在二级市场全面崩盘,引起了信任危机,其资金提供者纷纷登门逼债。
德隆系由此倒塌。
二、与庞氏骗局的联系德隆最重要的融资平台有二:上市公司和各类金融机构。
1、上市公司除了从证券市场上融资之外,更多地是利用上市公司的信誉,以贷款、担保、抵押等形式从银行获取资金;而德隆控制的租赁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城市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更是将融资功能发挥到了极至,成为德隆得心应手的"提款机"。
2、利用商业银行的贷款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并控股,使股票价格保持在高位,利用较高水平的公司市值做抵押或质押,从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用更多的银行贷款购买更多公司的股票,控制更多的上市公司,再用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做抵押,获得更多的商业银行贷款,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一个企业帝国进而创建。
庞氏骗局(Ponzi Scheme)所谓庞氏骗局,所谓庞氏骗局是指骗人向虚设的企业投资,以后来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者以诱使更多人上当。
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
庞氏骗局由来1917年,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注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的经济带来的混乱,觉得有机可乘。
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移居波士顿在那里开设了一家所谓的―证券交易公司‖,向外界宣称该公司将从西班牙购入法、德两国的国际回邮优待券,加上一定的利润转手以美元卖给美国邮政局,以此赚取美元与战后货币严重贬值的法、德两国货币的―价差‖。
事实上这个计划根本赚不到钱,但还是有些人冲着一个半月内能获得50%的回报率去尝试投资,让那些初期投资者感到狂喜的是,他们如期获得了红利。
狡猾的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
由于获得了难以置信的赢利,这一―消息‖大范围地扩散开去,庞齐成功地在几个月内吸引了数万名投资者,累积获得的投资就超过了1500万美元。
后来当波士顿媒体的报道造成新投资者对公司的质疑和观望,使公司没有新的资金来源去支付先期投资者的利息时,他关掉店门,带着约4万名投资人的毕生积蓄逃之夭夭。
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的实质庞氏骗局实质上是将后一轮投资者的投资作为投资收益支付给前一轮的投资者,依此类推使卷入的人和资金越来越多。
毕竟投资者和资金是有限的,当投资者和资金难以为继时,庞氏骗局必然骤然崩溃。
事实上,庞氏骗局既不是起源于庞齐、也不可能止于庞齐,而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广泛地存在。
庞齐的骗局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罢了。
庞氏骗局的特征庞氏骗局得以长期延续的方式:无限接近极限、不断调整骗局标的物、拆东墙补西墙。
庞氏骗局形式上不尽相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
判断庞氏骗局的特征:一是鼓吹无极限的单向性增长(尤其是几何级数的增长);二是增长的基础建立在―良好预期‖,而―良好预期‖远远偏离现实状况;三是维持某种持续增长局面的前提是社会公众普遍持有某一―信念‖,而这一―信念‖并无可信的物质基础;四是当某一―信念‖变得脆弱之时,―信念‖标的物出现调整,而通过树立新的―信念‖来维持局面不被打破。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中国庞氏骗局案例——德隆案一、案例背景1986年7月,唐氏四兄弟用仅有的400元钱在乌鲁木齐创办了一家名为“朋友”的公司,当年的彩扩业务净赚100万元。
1992年,朋友公司开始进入证券市场,并淘到了第一桶金,新疆德隆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当时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做实业。
1997年由投资干项目向行业转型,通过收购法人股权,相继入主上市公司,拉开高速并购的序幕。
2003年10月,唐氏四兄弟以其控制217亿元的流通市值巨国内资本控制力排行榜榜首。
至此,该公司资产扩张了几千倍,核心思想就是以资本运作为纽带,通过并购整合传统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该公司核心是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涉及的领域包括房地产、工业、农业、娱乐及金融。
2004年已经拥有177个子公司和孙公司。
如此大规模的扩张收购需要大量资金,早期做法是:先控股一家上市公司,通过这个窗口融资,投入产业发展,提高公司业绩,然后再融资进入下一个循环。
后来该公司又采用多种途径融资,一是多方面的委托理财;二是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由上市公司担保向银行借钱,有多家子公司的对外担保额超过了净资产的100%;三是以各种项目及关联公司之名从银行拿钱。
德隆集中大量资金,大部分用于产业投资没有直接记录,但主要投向之一是二极市场,这也是导致公司危机的直接原因。
2003年该公司持有的股票股价比刚进入时涨了10倍多,市值达到200亿元。
03年下半年共蒸发150亿元以上,该公司在二级市场全面崩盘,引起了信任危机,其资金提供者纷纷登门逼债。
德隆系由此倒塌。
二、与庞氏骗局的联系德隆最重要的融资平台有二:上市公司和各类金融机构。
1、上市公司除了从证券市场上融资之外,更多地是利用上市公司的信誉,以贷款、担保、抵押等形式从银行获取资金;而德隆控制的租赁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城市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更是将融资功能发挥到了极至,成为德隆得心应手的"提款机"。
庞氏骗局的经典案例分析庞氏骗局是对金融领域投资诈骗的称呼,金字塔骗局(Pyramid scheme)的始祖,很多非法的传销集团就是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的,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投机商人“发明”的。
以下是blanche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庞氏骗局的经典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庞氏骗局十大经典案例吧!庞氏骗局的经典案例分析案例1:庞氏骗局的中国例子——德隆案备注:那是个委托理财极度盛行的时代。
德隆只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家。
数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450亿。
德隆2001年到2004年利用六家金融机构非法吸存460亿元资金。
而据报道,司法机关统计的六家金融机构460亿元的非法吸存额,时间段为2001年到2004年,实际仅占其总吸存额的一半方式:保底委托理财。
德隆旗下机构一直从事“保底委托理财”业务。
法院裁定这种“保底委托理财”业务是一种变相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判决书认定:“友联等金融机构……吸收公众存款32658笔或与693个单位和1073名个人签订合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437.437亿余元,其中未兑付资金余额为167.052亿余元人民币”。
法院判决书认定“保底委托理财”,即承诺保底和支付固定收益获取客户资金的方式,其行为不符合证券市场的资产管理特征,与吸收存款还本付息的基本性质一致,应属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结局:德隆崩盘,唐万新被判刑。
由于股价完全脱离企业内在价值的支持,这一游戏之得以维持,必须确保委托理财业务融资额的持续扩张。
与传销的性质相仿,传销的产品本身只是一个载体,本身的价值无关紧要,核心的是整个传销架构的搭建和资金链的金字塔效应。
从2001年开始,由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监管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媒体的不断报道揭发,终使德隆旗下机构不断发生挤兑风波,银行警觉,被银监会盯上.....案例2:以股票市场为例投机性的股票交易牛市就是以庞氏骗局方式制造出来的。
通过一轮一轮的投入不断抬高股价,依靠后一轮的资金投入来给前轮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这样的游戏一直持续着、直至没有新的承接者而崩溃。
庞氏骗局案例范文庞氏骗局是指以高额回报为幌子,通过募集资金、发展会员等方式进行欺诈的一类违法行为。
这种骗局最早由美国华人庞氏在上世纪20年代引发,他以庞大的回报吸引了大量人投资,最终被揭露为庞氏骗局。
自此以后,庞氏骗局成为了金融领域中一种非常典型的骗局手段。
以下就是一起庞氏骗局案例的详细介绍。
庞氏骗局的特点是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投资者加入,然后通过新加入成员的资金来支付给老成员,让老成员觉得回报是真实的,从而继续投入更多资金。
这种方式形成了一个类似传销的结构,让人难以分辨真假。
然而,随着该骗局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是一个庞氏骗局。
他们发现,团队中没有实际的产品或服务,所有回报都是依靠新成员加入而来。
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结构变得不稳定,早期投资者开始遇到回报困难,无法得到之前承诺的高额回报。
随着警方的调查深入,他们发现参与该骗局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00人,涉及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被告人因非法集资罪、组织传销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其中,运作庞氏骗局的核心人员被判处长期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他涉案人员也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判决。
这起庞氏骗局案例再次反映了庞氏骗局的危害性和欺诈性。
它利用人们对高额回报的贪婪和求快之心,设立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利益链条,但在系统健全性和可持续性上存在根本性问题。
当早期投资者无法得到回报时,整个骗局就开始崩溃,更多的人被波及。
庞氏骗局案例对投资者以及广大公众提出了重要的警示。
首先,投资者应该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高回报的承诺,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
其次,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打击庞氏骗局和其他非法集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共利益。
最后,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金融知识的教育,增加对庞氏骗局等金融诈骗手法的认识,提高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
庞氏骗局是一个针对投资者的高风险诈骗活动,它的最终结果是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同时也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了不良影响。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预防和遏制庞氏骗局案件的发生,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国内最大的庞氏骗局概述庞氏骗局是一种以支付早期投资者所得利息或回报来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的金融诈骗形式。
它以庞氏骗局的鼻祖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的名字命名,他在 1920 年代利用国际邮政回扣券的交易进行诈骗。
庞氏骗局经常使用高回报的承诺来吸引人们投资,同时也允许早期投资者通过招揽更多投资者来获得利润。
然而,在骗局无法吸引更多新投资者或者无法继续支付早期投资者时,庞氏骗局往往会崩溃,导致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国内最大的庞氏骗局目前,中国国内还存在许多以庞氏骗局为基础的诈骗活动。
尽管政府和执法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非法集资和庞氏骗局,但仍然有人受骗并遭受重大财务损失。
下面介绍一种在国内广泛存在的庞氏骗局,被认为是中国国内最大的庞氏骗局之一。
该庞氏骗局以一家名为“永久神话”的公司作为幕后黑手,号称是一家国际投资公司,以各种高利润的投资项目吸引人们参与。
该公司声称运营各类赌博、传销和高利贷等非法活动,承诺留给投资者每月高达 30% 的回报。
这样的回报率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显得非常诱人,极大地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许多人相信并被吸引,纷纷投入大量资金。
庞氏骗局往往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持其运行,例如及时支付早期投资者的回报、组织大型宣传活动来吸引更多投资者以及设立各类奖励计划来激励参与人数的增长。
然而,庞氏骗局背后的真相往往是,投资者的钱并未真正被用于投资项目,而是作为支付前期参与者的“回报”。
这种诈骗活动依赖于不断增加的新会员来支付早期投资者的回报,而不基于任何真实盈利的商业模式。
一旦无法继续吸引新的投资者或无法维持之前承诺的回报,庞氏骗局就会迅速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退潮的投资者会尝试提款,但他们往往会发现公司无法支付他们的资金,因为该资金已经被之前的投资者消费或转移。
这使得投资者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并导致巨大的财务损失。
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庞氏骗局的伤害庞氏骗局的存在令人担忧,尤其是对那些希望通过投资获得回报的人来说。
庞氏骗局十大经典案例篇一:中国庞氏骗局案例——德隆事件中国庞氏骗局案例——德隆案一、案例背景198年7月,唐氏四兄弟用仅有的400元钱在乌鲁木齐创办了一家名为“朋友”的公司,当年的彩扩业务净赚100万元。
1992年,朋友公司开始进入证券市场,并淘到了第一桶金,新疆德隆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当时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做实业。
1997年由投资干项目向行业转型,通过收购法人股权,相继入主上市公司,拉开高速并购的序幕。
203年10月,唐氏四兄弟以其控制217亿元的流通市值巨国内资本控制力排行榜榜首。
至此,该公司资产扩张了几千倍,核心思想就是以资本运作为纽带,通过并购整合传统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该公司核心是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涉及的领域包括房地产、工业、农业、娱乐及金融。
204年已经拥有177个子公司和孙公司。
如此大规模的扩张收购需要大量资金,早期做法是:先控股一家上市公司,通过这个窗口融资,投入产业发展,提高公司业绩,然后再融资进入下一个循环。
后来该公司又采用多种途径融资,一是多方面的委托理财;二是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或由上市公司担保向银行借钱,有多家子公司的对外担保额超过了净资产的100;三是以各种项目及关联公司之名从银行拿钱。
德隆集中大量资金,大部分用于产业投资没有直接记录,但主要投向之一是二极市场,这也是导致公司危机的直接原因。
203年该公司持有的股票股价比刚进入时涨了10倍多,市值达到20亿元。
03年下半年共蒸发150亿元以上,该公司在二级市场全面崩盘,引起了信任危机,其资金提供者纷纷登门逼债。
德隆系由此倒塌。
二、与庞氏骗局的联系德隆最重要的融资平台有二:上市公司和各类金融机构。
1、上市公司除了从证券市场上融资之外,更多地是利用上市公司的信誉,以贷款、担保、抵押等形式从银行获取资金;而德隆控制的租赁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城市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更是将融资功能发挥到了极至,成为德隆得心应手的“提款机”。
四个小故事与庞氏骗局讲四个很古老的骗局故事,以及真实的“庞氏骗局”来历。
01、猴子的故事有一个商人到了一个山村,村子周围的山上全是猴子。
商人就和村子种地的农民说,我买猴子,100元一只。
村民不知是真是假,试着抓猴子,商人果然给了100元。
于是全村的人都去抓猴子,这比种地合算得多了。
很快商人买了两千多只猴子,山上猴子很少了。
商人这时又出价200元一只买猴子,村民见猴价翻番,便又纷纷去抓,商人又买了,但猴子已经很难抓到了。
商人又出价300元一只买猴子,猴子几乎抓不到了。
商人出价到500元一只,山上已没有猴子,三千多只猴子都在商人这里。
这天,商人有事回城里,他的助手到村里和农民们说,我把猴子300元一只卖你们,等商人回来,你们500元卖给商人,你们就发财了。
村民疯了一般,把锅砸了卖铁,凑够钱,把三千多只猴子全买了回去。
助手带着钱走了,商人再也没有回来。
村民等了很久很久,他们坚信商人会回来500元买他们的猴子,终于有人等不急了,猴子还要吃香蕉,这有费用啊,把猴子放回了山上,山上仍然到处是猴子。
02、烧饼的故事有两个人在卖烧饼,有且只有两个人,姑且称他们为烧饼甲、烧饼乙。
假设他们的烧饼价格没有物价局监管;假设他们每个烧饼卖一元钱就可以保本(包括他们的劳动力价值);假设他们的烧饼数量一样多。
——经济模型都这样,假设需要很多。
再假设他们生意很不好,一个买烧饼的人都没有。
这样他们很无聊地站了半天。
甲说好无聊。
乙也说好无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我们玩个游戏?甲赞成。
于是,故事开始了:甲花一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一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两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两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三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三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就这样倒来倒去,不一会儿就涨到了每个烧饼10元。
但甲和乙手上的烧饼数还是一样,实际谁都没有赚钱,谁也没有亏钱。
两个人玩得正嗨的时候,路人丙来了,一个小时前路过的时候知道烧饼是一元一个,现在发现是10元一个,他很惊讶。
新疆首富孙广信的庞氏骗局:500幅书画评估成500亿格上理财导读:孙广信把他的500幅书画评估成500亿,但这500亿只是孙广信他们几个炒家内部自买自卖炒作出来的结果,如同开篇引子说的故事,只是他们几个炒家内部自己玩玩的赌博游戏,但不能把这种艺术庞氏骗局赌博游戏制造出来的资本泡沫作为金融资产。
一,引子:一个事故哥俩在家玩赌博游戏,大哥赢了小弟500亿,小弟拿他家田地里的500个石头作抵押给了大哥。
这本来只是个游戏,游戏的货币都是虚拟来玩玩的,但大哥请了一家盲人评估师事务所来评估这500个石头,盲人评估师摸了一下石头,听信大哥忽悠,以为就是传说中的玉石,就当真把这500个石头评估成500亿金融资产,大哥就把这500亿金融资产注入他的上市公司。
当然,小弟也发了,他家石头成了天价,每个石头市价1亿。
事实上隔壁家的石头比小弟家还多,隔壁村的石头比他们村更多。
当然,没有石头的村庄就惨了,人家一个石头就买下他一条村庄。
本来命运一样的村庄,就因为石头,有石头的上了天堂,没有石头的下了地狱。
大哥只利用石头既凭空增加了500亿的财富,也搞死了一大片的村庄。
当然广大平民就生活在没有石头的村庄。
新疆首富孙广信玩的就是这样的现实版的故事,孙广信第一批把他的70幅书画评估成35亿注入新疆广汇集团,并发行了总价45亿元的4次中短期债券短融。
因为孙广信缺钱,被质疑资金链断裂。
如果孙广信的计划成功,他会凭空暴增500亿资产,同时会令拥有大量书画的少数家族上了天堂,而没有书画的13亿平民下了地狱。
广汇集团董事长孙广信包铭山公开表示,孙广信收藏的500幅近代名家书画,其中200幅将分为三批注入广汇集团,并由集团成立广汇艺术馆,这也将是日后孙广信书画收藏基金化运作的平台,“粗略估计200幅书画价值200亿元”。
二,广汇集团的资金危机下面是网络消息:“广汇能源[-1.75% 资金研报]2010年末现金流负债/营业收入比例为189%,2011年末达228%,而在2012年中期达到了524%之多。
麦道夫庞氏诈骗案庞氏骗局庞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很多非法的传销集团就是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的,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齐的投机商人“发明”的。
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纪的意大利裔投机商,1903年移民到美国,1919年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
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齐成功地在七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才清醒过来,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在中国又称“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
麦道夫庞氏诈骗案——金额高达500亿美元的史上最大“庞氏骗局”美国联邦法院2008年12月29日裁决,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必须在31日晚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披露所有投资、贷款、授信额度、企业持股、证券账户等相关资产讯息。
现年70岁的麦道夫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编织了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
该骗局因其“发明者”——20世纪初从意大利移民美国的投机商人查尔斯·庞齐得名,即用高额回报引诱投资者,同时用后来投资者的资金偿付前期投资者。
直到金融危机爆发,资金赎回压力越来越大,麦道夫才于12月10日晚向担任其公司高管的两个儿子坦白自己的谎言。
第二天,麦道夫因涉嫌欺诈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拘捕。
随着案件更多细节浮出水面,这场时间跨度之长、金额之巨、影响范围之广都堪称史无前例的金融欺诈案震惊了世界。
直接或者间接投资麦道夫名下基金的本案受害者可能多达数千人,包括美国、欧洲和亚洲众多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学校、慈善基金,甚至许多和麦道夫同为犹太裔的富人。
其中费尔菲尔德·格林尼治集团经营的对冲基金损失最高,达75亿美元。
庞氏骗局案例庞氏骗局,又称庞氏骗局,是指一种通过向后来的投资者支付利息或本金的方式来维持前期投资者的利益,从而使得后期投资者认为该投资项目是成功的,继而增加投入资金的一种金融诈骗手段。
庞氏骗局的名称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金融家查尔斯·庞蒂,他通过发行高额利息的邮票来吸引投资者,后来用新投资者的资金支付旧投资者的利息,并以此维持骗局。
庞氏骗局的本质是没有真正的盈利来源,而是依靠后期投资者的资金来支付前期投资者的利息,一旦没有新的投资者加入,骗局就会崩盘。
庞氏骗局的典型案例之一就是美国金融家伯纳德·麦道夫的庞氏骗局。
麦道夫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他的金融诈骗活动,他通过投资公司“纽约证券交易公司”向投资者承诺高额的回报,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加入。
麦道夫声称他通过对冲基金和股票交易取得了巨大的利润,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进行真正的投资,而是用新投资者的资金来支付旧投资者的回报。
随着投资者的增加,麦道夫的庞氏骗局规模日益扩大,但最终在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而崩盘,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成为了美国金融史上最大的一起诈骗案。
除了麦道夫的案例,庞氏骗局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如中国的“千亿骗局”、“国债庞氏骗局”等案件,都给投资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庞氏骗局的成功在于投资者对高额回报的贪念和对投资项目的盲目信任,以及诈骗者的巧妙伎俩,但最终都是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之上,一旦骗局被戳穿,损失就会不可避免。
为了避免成为庞氏骗局的受害者,投资者应该保持理性,不要贪图高额回报,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不要轻信他人的承诺,要时刻保持警惕。
另外,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加大对庞氏骗局的打击力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庞氏骗局是一种以欺骗为手段的金融诈骗行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都应该加强对此类行为的警惕和打击,以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利益。
希望通过对庞氏骗局案例的深入了解,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金融诈骗的危害,提高警惕,避免成为骗局的受害者。
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基本原理是利用欺骗手段拉拢投资者,然后利用新入投资者的资金支付给老投资者利息与回报,并且不断的将这一过程扩大循环。
成功的庞氏骗局往往涉案资金及受害人数都是巨大的。
成功的庞氏骗局首先要编织一个神秘诱人的谎言,拉拢第一批投资者进入圈套,然后继续拉拢第二批投资者,并利用从他们手中拿到的钱支付第一批人的本利,并以此向外界宣称自己的投资项目是可信的,进而拉进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圈套,受骗人数呈金字塔型式增加,直至最后由于受骗人数过于庞大,新进的投资者的资金无法支付他们的回报,整个骗局就会崩塌。
简单案例设计:某某同学宣称他手里有几只潜力股,保百分百回报率,然后找同学借钱并打包票十日归还,然后就会有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借给他钱,然后某某可以马上用这些钱先兑现几个人的收益,然后利用他们进行虚假宣传,并声称自己有内幕消息,只要有钱就能继续做成这种无风险的净赚交易,进而就会有贪便宜同学轻易相信这些谎话,主动将钱交到某某手中,帮他把谎言继续下去,并不断扩大,直到再也找不新受骗人,骗局就会曝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