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4.56 MB
- 文档页数:35
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创伤.创伤较轻者常留下腰背痛,较重者可造成不同的残疾,因此,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十分重要,但患者常因创伤严重,合并截瘫等情况,增加了护理的难度。
本文从术前术后两方面对本院接治的11例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介绍。
标签:腰椎骨折;围手术期;护理1 资料与结果1.1 一般资料11例腰椎体骨折中,男8例,女3例;年龄30~65岁。
致伤原因:车祸致伤2例,高处坠落伤5例,直接暴力砸伤4例,其中X线定位2例T12骨折并截瘫,5例腰椎骨折,1例腰椎骨折并马尾神经损伤,平均住院天20天,其中2例不全截瘫的患者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基本恢复,但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能自主大小便,1例截瘫患者截瘫平面下降。
1.2 手术方法采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俯卧位,以病椎为中心,正中切口,先暴露正常椎体,后暴露需要固定的椎体和棘突,椎板、上下关节突、横突,分别在病椎上下椎体关节突外缘垂线横突中轴水平线作为进钉点钻孔,再以带折头探针探测检查四壁,确定钻孔满意后安放4枚螺钉,摄片证实位置理想后行椎板切除减压,然后施行复位并安放连接加压装置,术后卧床1月。
2 术前护理2.1 心理支持患者因担心术后的疾病恢复情况而害怕手术,因此,向患者提供有关手术信息及心理上的支持,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介绍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及术后康复程序,帮助患者树立手术的信心,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加快术后的恢复。
2.2 早期腰椎的保护教会患者卧床的生活方式,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指导患者在床上大小便,翻身,并讲明翻身的目的,争取患者配合,防止病理性骨折及脊椎的变形。
2.3 术前行为训练唤醒试验训练,即按指令活动肢体,每日进行1次。
为术后评估检查神经功能恢复做好准备。
床上大小便训练:一评、二保护、三教,即评估患者平时排便情况、次数、性状、有无便秘;屏风遮挡,保护隐私;双腿屈膝用力,排便时深呼吸,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围手术期护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是导致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由非暴力因素或轻微外伤引起。
多发生于日常活动中,如身体扭转、乘车颠簸、持物不当等,跌倒可能是其主要诱因。
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驼背及身高缩短。
严重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因脊柱后凸,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饮食调整及药物治疗等;手术治疗包括开放手术及微创手术。
一、术前护理1、休息与心理护理:患者多为老年人,容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要加强沟通,耐心解释,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2、术前检查及饮食指导:患者高龄,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要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指导患者对原有疾病进行治疗,同时饮食要注意在原有慢性疾病饮食注意基础上多食富含钙、维生素、蛋白质丰富的食物2、体位训练:术前练习俯卧位耐受适应性锻炼,指导患者趴在床上,胸前垫一软枕,双臂自然屈曲放于两侧,2-3次/日,10-20min/次,逐渐增加到30-40min/次,严重心肺疾病患者除外3、功能训练:教会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及四肢功能锻炼5、适应性训练: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适应术后体位和排便方式的改变6、疼痛管理:根据疼痛评估结果正确给予镇痛处理二、术后护理1、体位与活动:术后平卧6h可轴线翻身,24h 后根据病情可佩带腰围下床活动2、病情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四肢运动感觉3、并发症(1)骨水泥局部渗漏致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密切观察患者双下肢血液循环、感觉、活动情况,如出现双下肢感觉麻木、肌力下降等脊髓压迫症状时,可疑骨水泥向椎管内及神经根孔渗漏,应及时报告医生(2)肺栓塞: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发绀等肺栓塞症状,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等急救护理(3)骨水泥过敏反应:术中及术后患者血压下降(排除其他原因)或呼吸心跳停止应考虑与骨水泥的过敏反应有关,立即通知医生处理,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吸氧等对症处理4、饮食护理:患者多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给予富含钙及清淡饮食,如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宜低盐低脂少糖饮食三、健康教育1、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有关骨质疏松的知识2、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饮浓茶、咖啡等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3、指导患者多吃含钙、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虾皮、芝麻等4、禁止脊柱前屈提物向上、携带重物行走等动作,指导患者坐下时动作缓慢,防止跌倒损伤,预防再度骨折5、遵医嘱规范使用钙剂,定期复查,观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