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知识点总结:燃烧与燃料 沪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授课课题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知道燃烧的一种特殊方式——爆炸。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3.学会火灾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水平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创新水平。
2.培养学生的对获得信息的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水平。
情感目标1.通过对“爆炸”的学习,理解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由此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通过视频知道火灾中自救和逃生的方法,充分了解防范火灾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理解爆炸和灭火的原理;增强安全意识、学会火灾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2.难点:对实验现象背后化学反应本质的剖析三、教学过程1、通过复习引入新课【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怎么点燃一把火,对不对,那应该有什么样的条件物质才能够被点燃?【学生回答】:燃烧的条件:a、物质具有可燃性b、可燃物与氧气接触;c、可燃物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燃烧时根据氧气的充足与不充足分为:(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2、提出爆炸的定义并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理解爆炸原理【教师提问】:那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能不能提出一些生活中见到的爆炸现象?在生活中或电视媒体中有没有大家所知道的爆炸现象呢?【学生回答】:烟花爆竹,矿物的开采,某些建筑物着火引起的爆炸,煤气罐的爆炸等……(能够引入上周校运会中气球的爆炸现象,分析爆炸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探究实验一:生活中常见的鞭炮,一个铁板现在我手上拿的是一个我们生活中特别是喜庆的日子,过年等看到的鞭炮,我想问问大家,假如我点燃这个鞭炮,会不会爆炸呢?把鞭炮打开,引出火药后点燃,爆炸了吗?引出爆炸的概念a、爆炸: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的燃烧,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速的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预习交流1、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的剧烈______________。
所以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燃烧的条件推出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见的灭火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了解常用的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课内探究一、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实验7-1】1、我们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而红磷__________,烧杯中的白磷____________。
2、对准烧杯底部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燃烧?说明燃烧必须具备什么条件?1、由本来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综合上述讨论能够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结论: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的剧烈______________。
所以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跟踪训练:1、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杆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杆着火点高C.火柴杆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杆接触的氧气少2、着火点是指可燃物燃烧所需的()A 最低温度B 最高温度C 平均温度D 熔化温度3、小明拿一瓶汽油,打开瓶盖放在空气中,他发现,汽油虽然与空气接触,但并未燃烧,其原因是()A 是液态物质B 与氧气接触少C 具有挥发性 D温度低于着火点4、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探究燃烧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燃烧的概念和特征;
(2)理解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的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的系列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化学语言表述相关信息;
(3)初步学习使用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对获取的信息实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提升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安全意识;
(2)通过理解火对人类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树立合理利用化学的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燃烧的条件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演示实验法、七步教学法
四、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
五、学情分析
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已经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如木炭、铁丝、硫、镁条的燃烧,对于燃烧的现象学生并不陌生。
但是,学生对“可燃物”、“着火点”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更不知道燃烧的条件。
六、教学过程
探究燃烧的条件。
4.1燃烧与灭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等安全常识。
(3)能使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分析与综合,理解燃烧的条件和推理水平(应用燃烧的条件,解释灭火的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2)通过观看“用火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燃烧对改善人类的生活和促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社会、人类发展密切关系,并对学生实行科学精神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课题一燃烧与灭火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学会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燃烧条探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理解到防火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难点:1、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2、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水平的培养三、教法与学法教法:实验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法四、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已接触到了燃烧的现象,也听到过火灾的相关情况。
在学习氧气时又观察了木炭、硫,磷等物质的燃烧。
而且还知道氢气不纯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所以说学生的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
再者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也感受到了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等方法,这为本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归纳与理解。
五、教学设计意图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平时也接触过相关燃烧的具体事例,所以本课就从播放相关燃烧的课件、视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实行自主探究,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水平。
再者,通过观看相关火场逃生的课件,让学生学会火场逃生自救的方法。
最后,通过有奖竞答活动解释相关的成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流程:创设情境—温故知新、得出燃烧概念——探究燃烧条件——探究灭火原理——实践应用,火场逃生——解疑释惑(首尾呼应)——巩固新知——布置作业不过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则会给人类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数十亿财产的损失播放2019年6月27日晚,台湾新北市八仙乐园举办彩色派对发生的粉尘燃所以我们在利用火为人类造福的同时环节二:合作交流,实验探究活动一:发光、放热、剧烈、有氧气参与(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提出问题】: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物质燃烧究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猜想与假设】:猜想1:需要可燃物;猜想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猜想3: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4.1燃烧与灭火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本课设计在理解燃烧意义和条件的同时,感受火带给人类的文明发展;通过讨论灭火的方法增强学生消防安全的意识,渗透对生命的珍爱,也感受到事物的两面性,感悟“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价值,学好化学使用化
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般燃烧和广义燃烧的含义。
2、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
3、初步学会简单的灭火方法和逃生方法。
1、在对燃烧的含义的逐步理解的过程中,体验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持续完善的过程。
2、体验用已学知识对陌生现象实行原理分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珍惜生命的意识,形成消防安全意识。
2、学习大胆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感悟科学的进步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3、体验事物的两面性,感受学好化学为人类造福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概念
难点:燃烧的条件探究
四、教具准备
镁带、二氧化碳、集气瓶、玻璃片、坩埚钳、酒精灯、火柴等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4.1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三者同时满足
温度达到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
破坏燃烧的条件:
移走可燃物
隔绝氧气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三、广义的燃烧
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燃烧与灭火
[设计思路]
《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化学课程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是化学中解决问题生动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学习能用化学的眼光来准确理解周围的世界,从亲自体会中去感受化学就在身边和化学学习的特有魅力。
本节课尽力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身边的事物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揭示燃烧的本质,通过实验探究,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落实《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贵在学科中的自然渗透,本节课我通过组织学生对灭火原理讨论及火灾应急处理学习,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对学生实行生命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燃烧,着火点等概念。
2.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体验结论的形成过程,学习化学学科独特的思
维过程。
2.体验燃烧、灭火的过程,提升应急自救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学习,体验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
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思想。
2.通过防火自救讨论,体验生命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及安全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实验探究与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实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理解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①是可燃物;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可燃物与助燃物;二、理解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③隔绝空气(或氧气)[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要氧气一、理解燃烧的条件1、理解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演示]探究实验[讨论]: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归纳小结]1、燃烧的定义2、燃烧的条件[思考]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我们应分析灭几种常见的灭1、隔绝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焚烧与灭火设计思路焚烧是最常有的化学现象,而火灾是生活中最常有的灾祸,本节课利用化学课上学习焚烧与灭火知识,让学生认识焚烧的原理,并懂得防灾救灾、自救紧迫避险的原理与方法。
本校学生整体水平尚可,所之内容安排相对紧促、容量较大。
既可以理论联系实质又有益于他们提高自己的生计和保护水平易社会责任感。
教课中,经过对焚烧与灭火实验的对比;焚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对比,掌握焚烧与灭火的原理;经过分灾前后灾祸的办理议论、剖析、概括,掌握防灾救灾、自救紧迫避险的方法和本卷须知,提高学生自己的自我保护水平,加强社会责任感。
对比实验、议论、概括总结教课媒体近期媒体报导、录象、图片、实验、教课软件〔powerpoint〕、互联网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知道焚烧与灭火的条件、原理;2〕、认识火灾产生的原由与条件,初步掌握防火救灾的物理化学原理;知道常有对灾祸办理和紧迫避险的根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焚烧与灭火实验的操作、自主学习的研究过程,理解控制变量法和概括对比在理科教课中的作用,初步学会关于灾祸的办理及紧迫避险的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指引学生领会理化知识与平时生活的密切联系,着重社会现实;体验防灾救灾保护生命的重要性,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感。
教课要点、难点1、要点理解防火救灾中的化学原理;比较焚烧、爆炸、迟缓氧化、自然,灾前灾后的常有办理方法,推行感情教育2、难点经过两实验的对比、焚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对比,焚烧、爆炸、迟缓氧化和自燃的对比,理解理科剖析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课策略经过创建情形引出焚烧,而后经过对比实验揭露原理,进而引出焚烧灭火的原理和防灾救灾的方法议论,最后使同学理解焚烧中的知识和灾祸办理的方法,抵达保护生命的目的教课方法:实验对比、议论剖析、概括、方法总结教课流程一、新课导入:[图片资料]给同学展现北京奥运火炬点燃的图片[教师评论][发问]焚烧是如何形成的?〔引出焚烧的条件〕二、焚烧的条件?1、原理揭露:〔1〕关于形起焚烧的条件揭露:[演示焚烧条件的实验 ]:实验一、红磷和白磷着火点对比实验。
沪教版九年级第一册第四单元一、教学内容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二、设计理念1、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事,如果老师一味地越俎代庖只能是事倍功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其重要。
2、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新知识。
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生活,那么在学习过程必须再还原其生活的本来面目,才能使之富有亲和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三、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说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
2、水平目标:能够分析物质未燃烧的原因,举出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3、情感目标:防范火灾的意义。
四、学情分析: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研究学生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很重要,否则学生将难以顺利地接受新知识,但是如上所述,燃烧三条件和其它知识点联系不强,所以如果需要分析的话,也仅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燃烧知识的积累情况。
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现象之一,因为燃气灶的大面积普及,学生对于燃烧的理解很不全面,而且有逐渐弱化的趋势。
五、重难点和关键:本节课的重点是协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难度不大,不存有听不懂的问题,但是鼓励学生将之应用到生活情景中更有价值。
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的相关仪器和药品八、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导情绪发展。
[引入新课]:火是人类使用的第一种工具,有了火,人类文明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有了火,人类文明进步翻开了新的一页;有了火,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大大地加快了。
在很多民族的历史上,都相关于火的美丽传说。
(1)展示三个图片,即普罗米修斯被缚在山岩上,古人钻木取火,拜火教徒对火的崇拜。
讲述三个故事。
[教师小结]: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宅心仁厚的神明,为人类的幸福而牺牲了个人的幸福;燧人氏很富有创新精神,找到了解决火种问题的根本办法;古代拜火教的祭坛上整年累月燃烧着熊熊大火。
4.1-1 燃烧一、教材分析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身边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知识,如燃烧、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自燃、爆炸、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化学燃料与能源等;第二部分着重介绍学科性比较强的化学知识,如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碳氧化物的性质与用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碳酸钙的性质与用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
其中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碳氧化物的性质与用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碳酸钙的性质等是教学的重点,启普发生器的原理、木炭、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等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燃烧的条件。
(2)知道着火点。
(3)知道燃烧的定义。
(1)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得出燃烧的条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度析燃烧与灭火的条件,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揭示燃烧现象的本质,对着火点的理解四、教学流程【环节一】回忆1115大火课堂实验:一、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与助燃物(O2)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思考:如何使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在水中通入氧气思考:该实验的产物五氧化二磷有毒,如何改进不污染空气?密闭容器,气球练习: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
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1)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2)东风提供了___________,(3)燃烧的战船使木船______________。
【环节二】举例:学习过的燃烧反应?镁带、铁丝、硫粉、红磷思考:从燃烧的现象和反应物的角度分析这些燃烧有什么共同特征?小结:我们通常所说的燃烧,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实验2: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和黑色固体2Mg + CO2−−点燃2MgO + C−→实验3:钠在氯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2Na + Cl2−−点燃2NaCl−→思考:这两个反应与上述反应从反应物角度分析有何区别?我们通常所说的燃烧,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防火与灭火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原理:(1)移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注意: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方法:灭火实例灭火方法原理森林火灾可在燃烧区周围伐木开辟隔离带移除可燃物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隔绝氧气建筑物着火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注意:因油、电、气引发的火灾,一般不能用水直接灭火。
3.安全标志:三、消防安全知识1.如果火势很小,根据起火的原因,可以用适当的灭火器材和方法把它扑灭。
2.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时,应立即拨打119 火警电话。
3.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烟很大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等。
4.如果在野外,首先要清楚周围的环境,奔向没有可燃物的方向,或是逆着风奔跑,逃离火灾区。
四、几种常见灭火器1.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普通可燃物引起的火灾。
2.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火灾,还有油、气等引起的火灾。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怕水的物品的火灾。
第2课时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爆炸一、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1)氧气充足时,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碳+氧气 ――→点燃二氧化碳C O 2 CO 2氧气不足时,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碳+氧气 ――→点燃一氧化碳C O 2 CO(2)比较含碳、氢等元素的可燃物的燃烧 氧气的量,可燃物燃烧状况,燃烧产物氧气充足,可燃物完全燃烧,燃烧得快,放出的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氧气不足,可燃物不完全燃烧,燃烧得慢,放出的热量少,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微小的炭黑颗粒等物质 2.完全燃烧的意义:(1)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2)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燃烧与灭火时间:2019年10月28日地点:三(3)班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燃烧的条件通过对燃烧条件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重难点1、理解燃烧概念、燃烧条件,通过探究活动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2、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与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展示图片理解燃烧现象二、燃烧的条件问题一:物质为什么会燃烧?燃烧需要怎样的条件呢?实验探究1: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被点燃?现象:结论:探究实验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烧着的小蜡烛,小蜡烛能长时间持续燃烧吗?现象:结论:探究实验3: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被点燃?现象:结论: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三者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过渡:小魔术:将2体积95%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
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
你观察到浸透酒精的手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吗?二、防火与灭火小组比赛:请各组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把正在烧杯里燃烧着的蜡烛熄小组讨论: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请分析其灭火的原理(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林砍掉2、几种消防安全标志3、遭火灾时的自救方法4、几种常见灭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围分组讨论:1)学校的图书馆应选择哪一种灭火器?2)学校的锅炉房用的是燃油蒸气机,你会为锅炉房选择哪一种灭火器?3)学生宿舍可设置哪种灭火器?课堂小结:课堂巩固: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准确的是()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现象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燃烧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2、下列操作能燃烧的是()A、将铁丝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B、将白磷浸入80℃的热水C、将红磷露置在空气中D、将镁条在酒精灯上加热3、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A、火柴梗接触氧气少B、火柴梗潮湿,不易燃烧C、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D、火柴梗不是可燃物4、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A、木柴是易燃物B、温度易达到着火点C、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D、散热的速率快5、为什么煤能燃烧,而石头不能燃烧?6、燃着的酒精为什么能够用灯帽盖灭?7、为什么镁条常温下不能燃烧,而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却能燃烧?8、为什么煤炉的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熄灭?。
4.1 燃烧与灭火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了解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2.理解防火、灭火的措施;
1.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燃烧与灭火的相关问题,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
和探究欲;
2.提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学会科学的
自救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案例。
课题1焚烧和灭火①理解焚烧条件和灭火原理;②利用化学知识解说某些平时生活中焚烧、灭火的现象和原由2、过程与方法①经过实验理解研究问题方法;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③经过活动和研究,领会对获取的事实推行剖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感情态度价值观能科学地理解研究焚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展开的作用二、教课要点焚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三、教课难点焚烧条件的研究初三学生已具备必定的剖析推理,逻辑思想水平。
但关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被动接受学习为主。
针对学情及要点、难点,采纳问题教课法、实验研究法、讲话法、解说法、推理法相联合。
开设一堂科学研究课,在打破难点,形成要点的同时,培育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水平。
【视频】奥运会开幕式点火仪式。
【投影】图片展现【解说】出色的点火仪式向我们展现了火的魅力,熊熊的火炬让我们感觉到温暖和神圣。
说到火,人们自然会想到焚烧。
焚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人类利用焚烧反应的历史,可追忆到太古时代。
火在人类展开的过程中,有“功〞也有“过〞,我们理应正确的理解它,使它尽可能地效力于人类。
经过今日的学习,相信你对焚烧会有新的理解。
【板书】课题一焚烧和灭火观看、聆听回想焚烧现象。
【发问】联合化学方程式及现象,思虑焚烧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板书】1、焚烧的定义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回想焚烧现象。
小组议论回复:①都发光②都放热③都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氧化反应〕。
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推行合理的猜想,加强学生将化学原理和生活实质相联系的水平【过渡】焚烧是否是随随意便就能发生的呢?【研究二】研究焚烧的条件回想研究实验的步骤;指引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对焚烧所需的条件推行猜想。
组织学生依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最后一致以以下方案推行实验【小结】我们发现物质焚烧一定具备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3〕抵达焚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着火点:是使物质焚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燃烧与灭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燃烧的含义;
2、知道物质燃烧的条件;
3、初步学会简单的灭火方法和逃生方法。
过程与方法:1、对燃烧的含义的逐步理解过程中,体验对知识内涵的持续完善的过程;
2、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得出燃烧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2、通过防火逃生方法的讨论与实际演练,体会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
三、教学设备:烧杯、镁带、二氧化碳、集气瓶、毛玻璃片、坩埚钳、酒精灯、火柴、蜡
烛、剪刀、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稀盐酸、水等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燃烧与灭火
条件:1、有可燃物原理:1、隔离可燃物
2、温度达到着火点2、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3、与氧气接触3、隔绝氧气
(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满足其一)。
用心 爱心 专心
- 1 -
第四章 燃烧与燃料
(燃烧)
⑴要使物质燃烧的条件:
物质必须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⑵灭火的三种方法:
隔离可燃物与火源、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⑶火灾中逃生的方法: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伏下身体迅速逃离。
⑷氧气充分时可燃物发生完全燃烧,C、H元素转化成H2O和CO2 。燃料利用充分。
氧气不充分时可燃物发生不完全燃烧,C、H元素转化成CO和C、H化合物,燃料利用不
充分。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
定律。
判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适用于一切化学变化。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
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小结:在化学反应中:
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②元素的种类③元素的质量④原子的种类⑤原子的
数目⑥原子的质量;
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①分子的数目②元素的化合价.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
定律,“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化石燃料)
⑴煤:“工业的粮食”,由古代植物遗体变成,主要成分C元素;石油:“工业的血液”,
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主要成分C、H元素;
⑵煤的燃烧,可以造成①烟尘污染②SO2大量排放引起酸雨③CO2大量排放引起温室效应加剧
④热电厂的热污染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 2 -
⑶S的氧化物、N的氧化物污染空气会引起酸雨;空气中CO2含量增加会引发温室效应;白
色污染指塑料垃圾的污染;氟里昂泄漏到空气中会破坏臭氧层;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水
土流失,引发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