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师说》(高中语文必修三 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31
3.11 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
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原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
11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重要的字词句2、理解本文写作背景,掌握课文内容和结构3、知人论世,了解韩愈其人其文,从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4、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察入微,掌握作者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必要性,并进而理解作者提倡的“古文运动”5、感受作者“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作文为人思想6、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勤奋学习,不仅要有良好的文风,还要正直做人重点:知人论世,理解文中中心论及分论点的内容难点:绘制文章结构图并说明理由教法学法:小组挑战法、讨论法、讲解法、图表法、口头作文法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采用书法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
如果我们从日常书写来看,这五个字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五个繁体字可大有讲究:“天地”两个字要写宽一些,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要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开。
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暂且不论“天地君亲”,只“师”的写法,就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重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师说》二、检查课前预习,回顾作者文体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孟子云“知人论世”,昨天的作业,是结合学过的内容收集整理“韩愈”和“说”这两个词条,并给韩愈写一段颁奖词,现在,我们就进行现场交流。
教师示例(多媒体出示):1、给韩愈的颁奖词:他为文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他为人理政“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他自觉扛起文学家的历史使命,“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他在火中生出莲花,出生望族,历经苦难,难以改变耿介性格,虽曰退之,但早已愈越千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政声响彻九霄尘寰。
11师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或不.焉()阿谀.() 苌.弘()老聃.() 经传.()李氏子蟠.() 以贻.之()位卑.()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士大夫之族.()(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6)圣人无常师..()(7)术业有专攻.()(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9)余嘉.其能行古道()(10)作《师说》以贻.之()3.文学常识填空。
(1)韩愈,字退之,世称________,是唐代______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________”之首。
(2)“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艺”一是指六种经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指六种技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òu fǒu yúchánɡdān zhuàn pán yíbēi2.(1)求学的人(2)岂、哪(3)从师的风尚(4)类(5)竟(6)固定的老师(7)学习、研究(8)普遍(9)赞许(10)赠送3.(1)韩昌黎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2)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3)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4)《诗》《书》《礼》《乐》《易》《春秋》礼乐射御书数4.(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预】人教必修3第11课《师说》教学资料921.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3.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的合称,即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
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4.背景资料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