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二课
- 格式:ppt
- 大小:7.06 MB
- 文档页数:46
用心灵接触自然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单元。
应和着季节得变化让学生接触自然、走进自然、投入自然,以春天得季节为契机,让学生感受自然和生活得美,并比较四季得变换和每个季节带来得乐趣。
春天五彩缤纷、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总是给人以无限美好得遐想。
夏天绿意澎湃、清水碧波、骄阳狂放,让人充分感受生命得热情。
秋天天高气爽、细雨清凉、硕果累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丰收得喜悦和成功得辉煌。
冬天,白雪皑皑,如梦如幻,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生活得安详……通过树木得变化组织引导学生用多角度进行观察,走进山林、原野,寻找和发现、感悟自然界得美,并利用画笔和一切可以利用得美术表达工具,涂抹自己心目中对季节得感受、表现自己得感受、表达自己热爱自然地情感,培养学生得美术审美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得热爱,丰富他们五彩得精神世界。
本课接触到一些画家和世界绘画大师表达自然界得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会他们得绘画方法和手段,体会他们所要表达得思想内容和内心情感,进一步提高自己得艺术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表现得手法以绘画为主,兼可运用其他得辅助材料。
绘画所采用得具体方法和工具也应由学生自行选择,炭笔、水彩、水粉、油画、水墨等等,鼓励学生尝试相互配合使用,尽情表现自己得观感。
一、教学路径欣赏——欣赏大师笔下表达自然界得作品,观察和体会他们得绘画方法和手段,体会他们所要表达得思想内容和内心情感。
探究——探究风景构图得基本方式。
学会运用取景框对风景进行取舍。
学习——学习树得基本写生方式,并能在写生中加以运用。
实践——欣赏经典作品,分析其表现手法,借助图片、视频或直接走进大自然,用线条和色彩,记录自己喜欢得风景,抒发自己美好得情怀。
交流——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提高对美术作品得审美能力。
二、课时建议本课建议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欣赏了解风景画,学习风景画得构图方法和树得画法。
第二课时走进大自然,尝试写生,借景抒情。
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自然得观察,发现自然界丰富得色彩,感受季节美。
现实与理想1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
2、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
2学情分析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3重点难点对于一件作品,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现实与理想对于一件作品,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1949斗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时刻;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
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
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一国,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
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
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
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2023年初中美术案例征集——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一、教材分析:内容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制)《美术》课程八年级上册第二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意蕴与形式风格。
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精美绝伦的雕塑艺术作品。
本课分为三大部分:陵墓雕塑、宗教雕塑与民俗性雕塑。
从陵墓雕塑与宗教雕塑到民俗性的宗教雕塑展开。
全面而详细的介绍了上溯秦汉、下至明清,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代雕塑的题材内容和技法特征。
让学生们以历史发展为线串联,结成可供欣赏的中国雕塑艺术的珠链。
二、学生分析:初中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理解能力尚不足以把握整个中国古代雕塑史,对作品的认识有一些共性和个性差异。
教师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重点赏析,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赏析并给予适当点评。
三、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了解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历史源流、形式和风格,学生能运用雕塑语言阐述对中国古代优秀雕塑艺术的认识,培养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征。
难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不同艺术风格的对比,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
五、教学过程:(一)启发引导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的美术名作灿若繁星。
而中国雕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今天我们就来开始学一下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教材中展示的雕塑作品图片,并对他们进行分类。
(二)学习发展1.作品分类及理解雕塑知识学生欣赏图片,得出从内容和功能可分为陵墓雕塑,宗教雕塑,民俗性雕塑。
教师结合学生的预习,简要介绍雕塑的制作手法(雕刻和塑造),艺术样式(圆雕、浮雕、透雕),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分类产生和发展。
雕塑作品赏析时应注意方法,即从外在的形象、样式、雕塑语言、雕塑材料、制作手法应用到内在人文内涵,审美价值观的取向。
第2课《手工书设计》说课稿说教材:“设计•应用”教学是初中美术学段分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已有知识的综合检验和能力考查的课程,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
本课的设置,让学生了解书籍设计的相关知识,探索手工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亲手设计自己喜欢的书籍,通过实际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在实践中能够设计出有独特创意的作品来,体现个人的思考与创意。
说学情:书籍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对于书籍,学生再熟悉不过,但是对于手工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生缺乏了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避免了单一的、枯燥的教学形式,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学习方式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观察、欣赏、体验、创新,充分激发学生对手工书的兴趣,形成以创意为中心的设计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书籍的情感。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手工书设计的相关知识,学习手工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学生对书籍设计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
过程与方法:学习手工书的设计要素,构成原理和制作方法,并能有创意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信息和意义,以自主或合作的方法进行手工书的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以创意为中心的设计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书籍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书籍的装帧形式,封面设计,插图设计,排版版式等内容,通过实际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在实践中设计出独特创意的作品。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装饰,美化的手工制作方法,在学生的制作中,能了解方法,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2课手工书设计》教案教材分析:本课程是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读书、爱书的情节《第2课手工书设计》。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可以了解手工书的多种表现形式,并通过欣赏实物和分析设计要点,掌握手工书的制作技法。
此外,本课程还旨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读书和爱书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1. 了解手工书的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折页书、翻翻书、立体书等。
2. 欣赏手工书的实物并简要分析,把握设计要点,如色彩搭配、构图等。
3. 掌握手工书的制作技法,包括折叠、裁剪、粘贴等基本操作。
4. 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读书和爱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 了解手工书的形式和多样性。
2. 掌握手工书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1. 制作出有创意的手工书。
2. 培养学生的爱书情感和对文化的热爱。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手工制作可能具有一定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然而,学生对于手工书的了解和制作经验可能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课程来开拓他们的眼界和创造力。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也处于文化素养的培养阶段,培养他们的爱书情感和对文化的热爱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手工书设计。
首先,请你们谈一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对书的喜好,比如你们最喜欢的书是哪一本,为什么喜欢它?(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经历)教师:非常好!阅读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它可以让我们开拓视野,增加知识,更好地理解世界。
今天我们将通过手工书设计来培养我们的美术兴趣和爱书情感。
现在请你们看一些我带来的手工书实物,观察它们的特点,并试着描述一下。
(学生观察实物并发表自己的描述)二、呈现与讲解教师:非常棒!你们对手工书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手工书有哪些不同的形式呢?请你们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逐一点评)教师:很好!手工书的形式有折页书、翻翻书、立体书等。
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大家一些手工书的例子,我们一起欣赏并简要分析它们的设计要点,比如色彩搭配、构图等。
第2 课《现实与理想》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是江西美术出版社的第2 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
在整个西方传统美术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方美术中崇尚理想的典范板式、计策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雕塑开始的。
欣赏了解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对于欣赏西方的雕塑,具有追根寻源的意义。
本课提供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有古埃及、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古希腊时期杰出的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展示了运动人体外溢的力量之美;菲狄亚斯的《命运三女神》姿势优美、衣纹生动,具有流动柔美的运动感;《拉奥孔》表现了悲剧性情节中人物的痛苦挣扎与扭动,这些作品都集中体现了古希腊雕塑的艺术风格和美感。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像一篇以人文主义为旋律的宏伟乐章,作品往往借助神话题材来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
米开朗基罗是这一时期的雕塑巨匠,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卫》、《摩西》,作者通过这两个神话中的民族英雄来表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人的伟大精神的肯定,以及表现人们对该时代自身尊严与民族利益的维护与崇拜。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赏析,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外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说学情】学生对外国古代雕塑了解相对较少,本节课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深入了解他们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内涵,感受外国雕塑的艺术魅力。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外国古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征,并能认识到雕塑与时代的关联。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从作品形式、思想内涵等方面去评述艺术作品,并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和挖掘作品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欣赏外国人体雕塑时,出岔子能体味人体造型的美感外,还能注意到它所包括的情感意识与理想观念,感悟雕塑家所赋予其中的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品欣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理解作者是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