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央银行(货币银行学,郭广忠
- 格式:ppt
- 大小:466.00 KB
- 文档页数:39
目 录第一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债表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章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章 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服务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章 中央银行的其他主要业务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章 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三章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监管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四章 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五章 中央银行与金融市场的监管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六章 中央银行与外汇管理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七章 中央银行的对外金融关系与业务往来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八章 中央银行与金融稳定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1 复习笔记一、中央银行的产生与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1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客观经济原因中央银行的历史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后期。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20 ~ 20 学年第学期
课程名称中央银行业务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教材名称《中央银行学》
适用专业(方向)金融学
学生类别内、外招生
开课单位金融学院
授课教师
教务处制
二0 年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中央银行学课程教案。
货币银行学-要点第一章货币与经济1.货币各职能及特点:⑴价值尺度;特点:只是观念上的货币,无需现实的货币;货币本身必须具有价值。
⑵流通手段;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货币,甚至是纸币。
⑶贮藏手段: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必须具有价值,或具有稳定的购买力⑷支付手段:特点:货币支付与商品让渡在时间上分离。
⑸世界货币:特点:必须具有十足价值;必须是贵金属块。
2.狭义货币:是指那些流动性最强,其承担的职能只要是充当交换媒介即流通手段的那部分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指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区别:统计口径(即包含内容)不同;流通性有差别;职能上有差异4.我国货币计量的统计口径:1.现金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2.狭义货币M1 = M0+企业活期存款+农村集体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3.广义货币M2 = M1+企业定期存款+自筹基建存款+城乡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如外币存款、信托存款)第二章货币制度1.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2. 主币基本特征及相应规定: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基本一致。
规定:本位币可以在国家集中铸造的前提下自由铸造(3点经济意义);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力;规定本位币有(铸造和)磨损公差。
辅币:特点:按照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流通。
相关规定:规定辅币限制铸造(经济意义);规定辅币具有有限法偿力(注意特例);规定辅币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
3.货币制度的演变顺序:银本单位制,金本单位制,金银复本单位制,金单本位制,纸币制度。
4.格雷欣法则:亦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复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5. 纸币的特点:1.本身无价值,不能与贵金属自由兑换;2.不能自动退出流通,因而不能自发调节货币量;3.不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只具有积累和储蓄的功能; 4.不能超越国界流通,因而不具有世界货币职能。
第十章货币需求(货币银行学,郭广忠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中国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货币需求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资金需求与货币需求第一节货币需求的涵义与测量一、货币需求的涵义货币需求的概念: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要有多少货币来执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价值贮藏等功能。
即同时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
欲望与需求不同。
第一节货币需求的涵义与测量货币需求理论就是要研究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决定一国货币需求存量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和货币需求存量之间的关系的稳定性或可测性。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二是决定与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三是货币需求量的变动对实际经济活动的影响。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行为。
货币的需求直接决定于人们的持币动机,人们的持币动机是什么?从货币的职能去分析。
决定人们的持币动机的因素也就是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1、收入状况。
一是收入水平的高低。
货币需求随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而且当收入水平变动时,货币需求以更快的速度或更大的幅度变动。
二是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长短。
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成正比。
收入变动与货币需求收入变动货币需求2、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1)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2)市场利率:一是市场利率决定着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二是影响人们对未来利率变动的预期,从而影响人们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
(3)人们的预期和偏好:主观因素、心理因素3、信用的发达程度。
信用越发达,货币需求量相对越少。
窖藏现金与信用不发达有关。
4、营业因素(企业)5、经济体制融资机制、利率机制、例如:货币流通速度。
反比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企业体制:国有与个人所有制价格机制:从部分到整体分配机制:从时间分配到按劳按资分配社会保障:从国家包到三家抬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6、社会商品可供量。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1.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简单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逐渐发展成货币形式。
3. 货币交易的交易网点数量为(n-1),物物交换的交易网点数量为4. 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和世界货币5. 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个国家法定的作为价格标准的主要货币,是用于计价、结算的基本的货币单位,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6.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是有限法偿的对称。
7. 辅币:是本位币基本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主要用于零星支付与找零。
8. 有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无限法偿的对称,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
9. 金银复本位制的类型: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10. 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金属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国家规定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了解下三个自由,两个稳定,三个促进,P 21)11. 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12. 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是 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牙买加协议”的要点如下:1.浮动汇率合法化。
2.黄金非货币化。
3.提高特别提款权(下称SDR )的国际储备地位。
4.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5.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