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故居
- 格式:ppt
- 大小:19.56 MB
- 文档页数:59
南京甘熙故居简介
南京甘熙故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华
门外甘熙路19号,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
该建筑为明清两代南京文人名士的居所,曾先后居住了严复、张廷玉、龚自珍、唐才
常等多位文化名流。
甘熙故居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和江苏省文物
保护单位。
甘熙故居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仿古门楼和联塔布局,石雕、砖雕、木雕、彩画等装饰极为精美,是江南地区卓越的传统建筑代表之一。
建筑面积共有40余个房间,内部设计精妙,在建筑和装饰方面都有独
到之处。
故居正厅高大宽敞,四周围以八个房间,厅内设有后厅、偏
厅和正房,为南京古建筑的代表之一。
故居外院有花园和假山等极具
景致的园林景观。
甘熙故居是南京重要的文化名胜之一,吸引着来自全国甚至全世
界的游客前来参观。
每年春夏之际,还会举办传统文化展览和活动,
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多种文化形式,为游客提供了领略南
京文化的机会。
除了作为旅游景点,甘熙故居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南京传统文化教育。
南京市政府曾在甘熙故居开办了南京市少年儿童文化教育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体验和服务。
此外,甘熙故居也是南京市文物保护重点,南京市政府在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保护。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甘熙故居一定会更加美丽和辉煌,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观甘熙故居观后感
(原创版1篇)
篇1 目录
1.甘熙故居简介
2.参观甘熙故居的感受
3.甘熙故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4.参观甘熙故居的启示
篇1正文
甘熙故居,位于我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建筑群。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充满故事的故居,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进入甘熙故居,我被它的古朴典雅所吸引。
这座建筑群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甘熙故居的主人甘熙,是清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诗、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漫步在故居的每个角落,仿佛都能感受到甘熙生活的气息,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甘熙故居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南方园林的秀丽,又有北方建筑的厚重。
在故居内,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它们展示了中华传统技艺的高超水平。
此外,故居内还陈列了许多历史文物,如书画、陶瓷、玉器等,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参观甘熙故居,让我认识到了古建筑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这些古建筑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它们。
同时,甘熙故居也启示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参观甘熙故居让我深感我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甘熙故居游记600字
我今天来到了北京市西城区的甘熙故居,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私家园林,也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甘熙的故居。
这座园林建筑精美,布局合理,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甘熙故居占地面积大约2000平方米,由前后两个园林组成。
前园是大门、石狮、牌坊等景观组成的,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穿过大门,我来到了后园,这里景色更加优美。
后园的建筑主体是一座三进五院的大宅院,围绕着庭院建有房屋、花坛、假山等景观。
庭院中心是一口井,井旁有一棵参天大树,树下有石凳,非常适合休息和聊天。
我坐在石凳上,感受到了园林的宁静与美丽。
园林内的房屋建筑精美,以仿古建筑风格为主,有着红墙黛瓦、飞檐琉璃的特点。
房屋的内部装饰也非常讲究,墙壁上挂着古代名人的字画,屋内摆放着古代的家具和摆设,给人一种穿越到古代的感觉。
园林的花坛、假山等景观也很精美。
花坛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卉,鲜花盛开,芬芳四溢。
假山造型独特,山上有小径、亭台、石桥等,非常适合漫步和观赏。
除了景观,甘熙故居还有一些有趣的文物展览。
我参观了展览馆,
里面展示了甘熙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家族历史。
通过展览,我更加了解了甘熙这位伟大政治家的贡献和他的家族。
在甘熙故居游览的过程中,我不仅欣赏到了园林的美景,还了解到了甘熙这位伟大政治家的事迹。
这座古代私家园林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让人心情愉悦。
我非常喜欢这里,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来。
⽢熙故居:中国最⼤的私⼈民宅 ⽢熙宅第⼜称⽢熙故居或⽢家⼤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积9500多平⽅⽶,建筑⾯积8000平⽅⽶,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城明清三⼤景观,具有极⾼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积最⼤,保存最完整的私⼈民宅。
“九⼗九间半”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中国最⼤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紫禁城,为“九千九百九⼗九间半”;中国最⼤的官僚府第是⼭东曲⾩的孔府,为“九百九⼗九间半”;⽽中国最⼤的平民住宅则是南京的⽢熙故居,为“九⼗九间半”。
⽢熙故居地处南京市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板巷42号、46号,在最繁华的新街⼝附近。
1982年,南京市⽂物部门在⽂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处⽂物,为有效利⽤并再现明清江南民居风貌,⽂物部门修复了部分建筑,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于1992年11⽉对外开放。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其实⽢熙故居总共有300多间屋⼦,却被称为“九⼗九间半”。
原因是九是最⼤的阳数⼜是吉数,过九到⼗就到了头,⽽到头就意味着⾛下坡,“九⼗九间半”既表⽰没达百间的谦虚,⼜有仅半步就到⽬标的得意。
在居民家中发现“友恭堂碑” 在居民家中发现 ⽢熙故居因有两块题为“江宁⽢⽒友恭堂记”的碑⽯,旧时也称“友恭堂”。
清朝乾嘉之际,南京丝织业盛⾏,⽢国栋(⽢熙的祖⽗)率⼦⾏商,经过多年努⼒,家境变得殷实。
嘉庆四年(1799年),⽢家搬迁到南捕厅,创⽴了“友恭堂”。
也就是在这⼀年,⽢国栋去世,长⼦⽢福(⽢熙⽗亲)开始主持家政,在旧宅的基础上加以扩建,⽢熙故居才有了较⼤的规模。
“友恭”⼆字源于“三字经”中的“⽗⼦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意思是家族、兄弟之间应上友下恭,兄爱其弟,弟敬其兄,⽗⼦长幼之间也应这样,这样才能产⽣家族凝聚⼒。
独具风格的建筑艺术 独具风格的建筑艺术 ⽢熙故居的建筑既有江南民居的特点,⼜带有明显的北⽅建筑风格。
这在中国现存的古代民居中,极为少见。
甘熙故居周围的景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甘熙故居周围的景点是指位于甘熙故居周边的一系列旅游景点。
甘熙故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名胜古迹,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
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里聚集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这些景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文化遗址、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
游客可以通过探访这些景点,深入了解扬州的历史和文化,并领略到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
在甘熙故居周围,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可供游客观赏。
其中一座知名景点是仪征古城,这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古城之一。
这座古城曾经是南京作为首都时的副都,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了解古代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窗口。
另外,甘熙故居周边还有大明寺,这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创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建筑。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庄严与宁静,感悟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此外,还有瘦西湖、个园等自然景观,这些美丽的湖泊和园林为甘熙故居周边增添了一抹优雅的色彩。
漫步于湖畔,欣赏古树参天,观赏花卉和奇石,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与人文的融合,享受宁静与和谐。
总之,甘熙故居周围的景点汇聚了扬州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自然风光追求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栖息地。
通过参观这些景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领略到这座城市的魅力和魂魄。
让我们一同踏上探索之旅,发现甘熙故居周围的美丽景点,感受扬州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2. 正文2.1 景点12.1.1 描述2.1.2 特色2.1.3 参观体验2.2 景点22.2.1 描述2.2.2 特色2.2.3 参观体验2.3 景点32.3.1 描述2.3.2 特色2.3.3 参观体验在正文部分,将依次介绍甘熙故居周围的三个景点。
每个景点都会包括对景点的描述、特色和参观体验的介绍。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甘熙故居周围的景点,并能够更好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景点进行参观。
南京典型的风水民居---“甘熙故居”建筑与艺术学院城市规划0305甘熙是清代南京著名学者与藏书家,其故居位于南京中华路南捕厅十五、十七、十九号,及大板巷四十二号,所存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左右两组各为五进,俗称“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
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而南京的甘熙故居就是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了。
相传甘氏为金陵望族,三国名将甘宁、晋梁州刺史甘卓、清初江南八侠之一的甘凤池,均为甘氏先祖。
甘氏自清代中叶迁居南京城内,世代书香,并悉心收藏乡邦文献、历代典籍,甘氏父子青史留名的重要原因是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十万余卷,至清宣宗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于家宅内建成了江南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
津逮楼据说是模仿宁波天一阁而建,天一阁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中“天一生水”,而津逮楼语出《水经注·河水》“河水有层山,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
而世上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
其中“达”字,戴震校为“达,近刻作逮”,于是甘福便以此为藏书楼命名。
藏书十余万卷,为当时金陵之最,其中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所著《金石录》系传世孤本,现为北京图书馆收藏。
当年太平军与清军的南京大战中,津逮楼毁于兵火,藏书损失大半,所余三卡车,1951年由甘氏后人捐赠南京图书馆。
甘熙博览群书,治学严谨,编撰南京方志著述多种,以《白下琐言》最为后世学人所重。
建于嘉庆年间的甘家大院,为甘熙之父甘福所造,旧名“友恭堂”。
甘熙故居建筑组的神奇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如甘熙故居的建筑间间相通,并且都能到达花园,但历史上,甘熙故居并非一次建成,而是甘家几代人经年累月打造出,15号历时最久,17号其次,19号最晚,所以建筑的具体风格也由繁入简,但最后三个九十九间半共三百多间房间依然拼接得天衣无缝,设计的巧妙让人叹服;甘熙故居的建造显然还和天文节气有密切关系,如房屋第二进屋檐面和第一进的窗口的角度距离经过精心计算,冬至当天,第一进房屋满室阳光,而夏至当天,屋檐则挡住全部阳光……这些充分反映了设计者的聪明才智。
甘熙故居与留园的对比作文
哇!今天我去了两个超级古老的地方!一个是甘熙故居,一个是留园。
它们都好酷啊,不过它们可真是完全不一样呢!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甘熙故居。
哎呀呀,这个地方真是老古董了!里面有好多石头墙,看起来像是古代的城堡一样。
我问了爸爸:“这是不是古代王子的城堡?”爸爸笑笑说:“差不多吧,这是一位很有名的官员的家。
”我想,他一定是住在这么大的地方里面。
可是进去以后,哇!这里可真是大!有好多小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一些古老的家具,还有好多好多的照片。
我问了妈妈:“这些照片是甘熙先生的家人吗?”妈妈点点头说:“是的,这些都是很多年前的照片。
”我一边看着照片,一边想象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后来我们去了留园,哇塞,这里和甘熙故居完全不一样!留园里面都是一些小小的楼和湖泊。
湖里有好多鱼,还有一些小桥。
我问了姐姐:“这个地方是不是有很多小精
灵住在这里?”姐姐笑笑说:“可能吧,这里叫做留园,是一个很美的园林。
”我听了,觉得好像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一样。
我们在留园里走来走去,看到了好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假山。
我问了爷爷:“这
些假山是真的山吗?”爷爷笑着说:“它们是特别设计的山,看起来像真的一样。
”我觉得好神奇,还可以摸一摸这些假山,感觉上面的石头好像是真的一样。
哎呀呀,甘熙故居和留园真是两个有趣的地方啊!一个像是古老的王子住的地方,另一个像是小精灵的家。
不过不管怎样,都好喜欢!。
甘熙故居导游词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甘熙故居,我将为大家介绍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甘熙和他的故居。
甘熙故居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路,是一栋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建筑,是杭州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现在,我们一起进入甘熙故居,领略这座古老建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甘熙是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一位文学家、画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对整个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甘熙故居是他晚年的居所,也是他的创作之地。
故居始建于明朝末年,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和清代的遗存,建筑风格独特,展示了明清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精髓。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甘熙故居的整体布局。
整个故居占地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由前厅、正厅、后厅、配房、花园等部分组成。
故居以四合院为主体,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了前厅、正厅和后厅。
故居建筑融合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特点,室内的木结构、花纹雕刻和壁画等装饰都展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
现在,我们先来到前厅。
前厅外观庄重典雅、风格古朴,入口处的门楣上刻有“甘熙故居”四个大字,气势恢宏。
进入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精美壁画,画面上是松树、山水和山水之间的一片景色,给人一种宁静和清新的感觉。
这副壁画是甘熙亲手绘制的,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
接下来,我们来到正厅。
正厅是室内空间最大的部分,也是甘熙平日里的主要活动场所。
正厅内部布置简洁,木制的家具、书架和文房四宝等摆设都充满了古典气息。
正厅的墙壁上挂满了甘熙的书画作品,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每一幅作品都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技巧。
除了书画作品,正厅还展示了甘熙的手迹和手抄经书等,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文化修养和学术成就。
接下来,我们来到后厅。
后厅是甘熙故居的核心部分,也是他的书房和创作工作室。
后厅的墙壁上挂满了甘熙的字画,这些字画有的是山水草书,有的是梅兰竹菊的花鸟画,每一幅作品都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审美观。
后厅内还有一个小型的展览区,展示了甘熙的文物收藏和个人物品,包括古代书籍、字画材料和笔墨等,这些文物展示了甘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崇。
甘熙故居典午名家含义解释
甘熙故居是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的一处历史建筑,也是扬州
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
典午名家是指甘熙故居中的一处建筑群,其
中的典午堂是主要建筑,名家则是指其中居住的名人。
典午堂是甘熙故居的主体建筑,也是整个建筑群中最重要的一
座建筑。
它的名字来源于建筑的位置,位于整个建筑群的正中午时
方向,因此得名典午。
典午堂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结合了
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名家则是指甘熙故居中曾经居住过的知名人士。
甘熙故居作为
一个历史名人的故居,曾经吸引了许多文化名流和政治家居住其中。
这些名人在典午堂中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和历史痕迹,使得甘熙故
居成为了一个有着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地方。
甘熙故居典午名家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
首先,典午堂
作为主体建筑,代表了甘熙故居的核心地位,体现了其建筑艺术价值。
其次,名家指的是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知名人士,他们的存在
使得甘熙故居具有了更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此外,典午名家还可
以解释为甘熙故居中展示名人文化和历史的地方,通过展示名人的
生活和事迹,向人们传达着历史的故事和文化的传承。
总之,甘熙故居典午名家是指甘熙故居中的典午堂及其中居住过的知名人士。
这个名字体现了甘熙故居作为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承载的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甘熙故居体验游记作文早就听闻甘熙故居的大名,一直心心念念想去瞧一瞧。
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踏上了这趟期待已久的旅程。
当我来到甘熙故居的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
朱红色的大门,门环上泛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门前的石狮子,威风凛凛,瞪着大眼睛,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宅院。
走进大门,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眼前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地面由青石板铺就,石板之间的缝隙里,顽强地生长着一些小草,给这庄重的庭院增添了几分生机。
庭院四周环绕着回廊,廊柱上的油漆虽然有些剥落,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我沿着回廊慢慢走着,仔细观察着每一处细节。
墙壁上的雕花窗户,图案精美绝伦,有的是花鸟虫鱼,有的是人物故事。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煞是好看。
走进一间屋子,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老物件。
有古老的梳妆台,上面镶嵌着镜子,虽然镜面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然能想象出当年的女子坐在台前梳妆打扮的情景。
还有那雕花的床榻,床幔低垂,仿佛里面还睡着一个香甜的梦。
我轻轻抚摸着这些物件,感受着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温度。
继续往里走,来到了一个花园。
花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正值春天,花开得正艳。
粉色的桃花,像小姑娘害羞的脸庞;洁白的梨花,如雪般纯净;金黄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像金色的海洋。
花丛中,蜜蜂和蝴蝶忙碌地穿梭着,为这美丽的花园增添了几分灵动。
在花园的一角,有一个小小的池塘。
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荷叶刚刚从水中探出脑袋,嫩绿嫩绿的,十分可爱。
池塘边,有一座假山,山上有一个小亭子。
我爬上假山,坐在亭子里,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书房。
书房里摆满了书籍和字画,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一张宽大的书桌摆在窗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仿佛能看到当年的主人在这里挥毫泼墨的身影。
我想象着自己也坐在这书桌前,拿起毛笔,写下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甘熙故居游记作文今天一大早我就起床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今天妈妈要带我去南京民俗博物馆也叫甘熙故居游玩。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代雍正初年,是甘熙的父亲甘福于道光年间于旧宅上扩建而成民间还有一个名字叫“九十九间半”。
为什么叫“九十九间半”呢?“九十九间的,半”是对江淮等地区大型“多路多进”建筑群的民间俗称。
“九十九间半”中的“九”与长久的“久”同音,有吉祥之意,而半间既表示没有达到圆满的谦虚,又有仅差半步的得意之情。
首先,我们来到甘熙故居的北门,放眼望去,这一片是青砖小瓦马头墙的建筑群,是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
进门后就来到一间三开间三进深的屋前,正对大门的额上有三个金色大字“友恭堂”,是南京著名书法家尉天池书写,下方一幅对联是“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两侧柱子上楹联是: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
堂前挂着四盏六角宫灯,正对大门柱子上的楹联是:德雨信风仁山智水,礼门义路贤士达人。
这里是甘家后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但是只有考取功名的子孙才能进到友恭堂里拜。
这也是甘家长辈对子孙后代寄予厚望,激励他们好好读书,取得成就。
走到第三进屋子时,我看到地上有一口非常迷你的水并,按平时我对水井的了解,它应该是用来储存水的,到了旱季就可以打开井盖,供人饮用,没想到这口并的盖子是不能打开的,而且上面有两个透气孔,原来这口水并是古时候的人用来调节室内的温度的“土空调”啊!转了一圈,我来到了17号民俗非遗馆,先来到的是“绒花坊”,有一位老师傅正在向弟子传授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我专心观看橱窗里的绒花时,忽然听见另一边有咔嚓咔嚓的声音,回头一看,有两位年轻的师傅正在用剪刀修剪绒花,小小的圆柱型的绒花,一会功夫就变成两头椭圆如棒槌的造型,小师傅告诉我这种形状做好后弯成花瓣型,五个便做成一朵花,再细看那旁边做好的一簇簇的梅花,千百态,栩如生,惊叹我们南京还有这种精致的手工艺。
出了门往前走,就来到了“面塑坊”,这下小伙伴们来精神了,看到里面有各种各样用面做成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那脸谱、玉兔、直升机、小包尤其逼真,面对一块晶莹剔透的月饼,不知谁问了一句“这个能吃吗?”里面的阿姨回答说,“这虽说是面粉、植物和可食用色素作成的但风干后有些灰尘,可以作纪念品,不能吃了”。
我们采风去——甘熙故居一日游我们采风去——甘熙故居一日游“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朝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
’同时南京作为天下文枢所在,文化底蕴深厚,所谓“菜佣酒保也有六朝烟水气”。
“今天,就请大家跟随我来探访一下南京的民间特色吧!南京有许多可以体现民间特色的地方。
不过,如果想完整的了解咱们南京的民俗民风,还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啊——当然是南京民俗博物馆啦!”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俗称甘家大院的门口,我念出今天行程的引子以及第一个景点。
“OK!”朝一同前往负责拍摄的好友周悦晗比了一个“V”字,我们会心的一笑,准备拍摄下一个片段了。
“你看你,跨门槛的时候还优雅的迈步子,真是太……了!”周悦晗指着刚才跨门槛的镜头说我做作。
呵呵,优雅一点嘛,可以给看片子的老师和同学一个好印象。
在大厅里我一边指着巨大的挂图,一边又把已经念过N多遍的稿子拿出来读。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
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
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甘熙故居又称为甘家大院,还是南京的民俗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参观到清代的建筑,还可以在这里做风筝,编中国结,玩泥巴,体验各种各样有着南京特色的东西。
听着我的介绍,大厅里的工作人员有些纳闷:“你们是来为我们做宣传的吗?”录好一个片段,我和周悦晗笑盈盈的转过头去。
南京古民居——甘熙故居南京古民居——甘熙故居古都南京,山川灵秀,历史积淀深厚,人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而地处我国南北方交汇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在文化上表露出了南北交融、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这一点,在南京的古民居上表现很为明显。
早春三月,在淅沥的春雨中,我们慕名前往南京参观古民居的代表之作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甘熙是晚清时期南京的著名文人、藏书家。
道光年间中举入仕,后称疾还乡。
经历年修筑,甘熙故居占地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
整组建筑由300多间房子组成,曲廊回环、庭院幽深、气势恢宏,但为避礼制,甘家自称为“九十九间半”。
这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也是江南大中城市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建筑群。
在故居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穿堂过厅缓步而行。
据介绍,甘熙故居从建筑形式上讲为多进穿堂庭院式建筑。
其规划齐整、地域宽广,整个建筑的砖雕、门额、花厅、绣楼等都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而尤为人称道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组建筑既有江南民居的特点,又带有明显的北方建筑风格,这在我国现存的古民居中是极其罕见的。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可谓是江南民居的精彩写照,甘熙故居在这一特色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黛瓦粉墙、清淡高雅;封火山墙、错落穿插。
而用以表达人物故事及福乐寿喜寓意的砖雕、木雕细腻精巧,或人物山水,或花鸟鱼虫,雕工精细,形态传神,无处不在表明它的江南“身份”。
但同样在甘熙故居,我们又可看到大量的北方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符号。
如南方民居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而建,而“故居”借用北方四合院的格式,建有一排朝北的房屋,俗称倒座。
又如其院落的布置,也带有明显的四合院围合式建筑的形态。
此外,北方常见的那种连接楼堂呈回形相互对称的“跑马楼”也被移接到了“故居”中。
正因为甘熙故居这种南北建筑交融的特色,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看后大加赞赏,并题词“甘熙故居民族瑰宝”。
而在游览、观赏“故居”的同时,人们还能了解到与其有关的一段梨园佳话。
⽢熙故居(津逮楼)据资料记载:⽢⽒⽗⼦青史留名的重要原因是他们遍访吴越,收集书籍⼗万余卷,建成江南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
据说“津逮楼”是模仿宁波“天⼀阁”⽽建,天⼀阁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中“天⼀⽣⽔”,⽽津逮楼语出《⽔经注·河⽔》“河⽔有层⼭,其下层岩峭举,壁岸⽆阶,悬岩之中多⽯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
⽽世上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
其中“达”字,戴震校为“达,近刻作逮”,于是⽢福便以此为藏书楼命名。
“津逮楼”早在太平军与清军的较量中毁于兵⽕,珍籍和⾦⽯⽟器等也随之付于⼀炬。
前⼏年修复⽢熙故居时,津逮楼得以重建。
因为这是故居最重要的建筑之⼀。
现在的津逮楼位于故居的东南⽅,前有⽢家花园,后有⽢家的“盛世梨园”,两层古⾊古⾹的⼩楼,门前有古⽼的榆树,该是昭⽰着年年有余吧。
重建的“津逮楼”再现了当年的风貌,只是那⼗万之巨搜集来的古籍却所存甚少,让⼈深为叹惋。
⽢熙精于堪舆风⽔之术,但未能像范⽒⼀样为藏书楼取⼀“⽣⽔”的名字以防⽕患,也是智者千虑必有⼀失吧?在“津逮楼”,我意外地发现了《⾦⽯录》的介绍。
《⾦⽯录》三⼗卷,宋赵明诚撰,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隋唐五代以来,钟⿍彝器的铭⽂款识和碑铭墓志等⽯刻⽂字,是中国最早的⾦⽯⽬录和研究专著之⼀。
全书共三⼗卷,前为⽬录⼗卷,后为跋尾⼆⼗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赵明诚之妻李清照,对⾦⽯书画也有相当⾼的造诣,《⾦⽯录》⼀书,实际是夫妇⼆⼈的合著。
李清照在《⾦⽯录后序》写到:“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取半千钱,步⼊相国寺,市碑⽂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谓葛天⽒之民也”,这是他们新婚贫困时搜求书画的写照。
赵明诚出仕后,⽣活好转,夫妇⼆⼈节⾐缩⾷,有“穷遐⽅绝域,尽天下古⽂奇字之志”,“每获⼀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
他们⼀起搜集⾦⽯书画,⼀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令⼈神往。
不幸的是,北宋末年⾦⼈占领汴京,河北、⼭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
南京古建筑甘熙故居甘熙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江苏省级文保单位,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甘熙故居的建筑特点基本反映了南京清中、晚期及民国初年南京的民居特色。
甘熙故居位于南京城南,东邻中山南路,南临升州路,叫南捕厅的一条小巷里,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清代古民居建筑,总占地 21000余平方米。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南京的历史文化,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沧桑。
可谓南京的老古董,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甘熙故居地处南京中山南路,目前统称为熙南里。
为什么是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
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
甘家前后用 50 年时间,造屋 4 组,实际上,多达 300 多间,1/ 3民间俗称甘家大院为九十九间半。
大宅布局上强调中央轴线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故居的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
每落位于主轴线上的明间较两侧的开间略大,而整个住宅的入口位于正落中间。
正落沿纵深轴线布置的各种用房按顺序排列是: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五进为内厅等。
一进套着一进,彰显明清建筑的神韵。
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如门楼装饰较素,显得简朴大方,封火墙特别高大注重实用等,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
民居具有较统一的色调,即青砖小瓦白粉马头墙、棕红色广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筑主调,这种主调与江南的青山绿树共同组成淡雅、恬静、安宁、平和的色调,由于色彩的统一,结构的多变,形成了民居造型的一致性和灵活性,可谓匠心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