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故居调研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熙故居(津逮楼)据资料记载:⽢⽒⽗⼦青史留名的重要原因是他们遍访吴越,收集书籍⼗万余卷,建成江南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
据说“津逮楼”是模仿宁波“天⼀阁”⽽建,天⼀阁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中“天⼀⽣⽔”,⽽津逮楼语出《⽔经注·河⽔》“河⽔有层⼭,其下层岩峭举,壁岸⽆阶,悬岩之中多⽯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
⽽世上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
其中“达”字,戴震校为“达,近刻作逮”,于是⽢福便以此为藏书楼命名。
“津逮楼”早在太平军与清军的较量中毁于兵⽕,珍籍和⾦⽯⽟器等也随之付于⼀炬。
前⼏年修复⽢熙故居时,津逮楼得以重建。
因为这是故居最重要的建筑之⼀。
现在的津逮楼位于故居的东南⽅,前有⽢家花园,后有⽢家的“盛世梨园”,两层古⾊古⾹的⼩楼,门前有古⽼的榆树,该是昭⽰着年年有余吧。
重建的“津逮楼”再现了当年的风貌,只是那⼗万之巨搜集来的古籍却所存甚少,让⼈深为叹惋。
⽢熙精于堪舆风⽔之术,但未能像范⽒⼀样为藏书楼取⼀“⽣⽔”的名字以防⽕患,也是智者千虑必有⼀失吧?在“津逮楼”,我意外地发现了《⾦⽯录》的介绍。
《⾦⽯录》三⼗卷,宋赵明诚撰,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隋唐五代以来,钟⿍彝器的铭⽂款识和碑铭墓志等⽯刻⽂字,是中国最早的⾦⽯⽬录和研究专著之⼀。
全书共三⼗卷,前为⽬录⼗卷,后为跋尾⼆⼗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赵明诚之妻李清照,对⾦⽯书画也有相当⾼的造诣,《⾦⽯录》⼀书,实际是夫妇⼆⼈的合著。
李清照在《⾦⽯录后序》写到:“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取半千钱,步⼊相国寺,市碑⽂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谓葛天⽒之民也”,这是他们新婚贫困时搜求书画的写照。
赵明诚出仕后,⽣活好转,夫妇⼆⼈节⾐缩⾷,有“穷遐⽅绝域,尽天下古⽂奇字之志”,“每获⼀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
他们⼀起搜集⾦⽯书画,⼀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令⼈神往。
不幸的是,北宋末年⾦⼈占领汴京,河北、⼭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
甘熙故居简介甘熙故居,又名南京民俗博物馆。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甘熙故居偏于闹市一隅,入口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一块碑文,一串灯笼,标记着这就是老南京的历史记忆之一。
宅第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有“九十九间半”之称。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明清私人宅第。
整个建筑体现了南京自己的建筑特色,在建筑的形制上也反映出清朝大户人家的文化素养和伦理观念。
对于古建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其内部宅第与园林按照史料修缮复原,一派古色古香;现外侧与熙南里历史老街组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老街。
成为南京城历史的全面展示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
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
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甘熙是清代南京著名学者与藏书家,其故居位于南京中华路南捕厅十五、十七、十九号,及大板巷四十二号,所存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左右两组各为五进,俗称“九十九间半”,实则在百间以上。
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而南京的甘熙故居就是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了。
甘熙故居是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清代住宅建筑群。
这座以木构架为主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始建于道光初年,它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
现保存大体完好,部份经整修后作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址。
建议:坐地铁到三山街下,沿中山南路往北走三四分钟,看到路西边一片崭新的仿古建筑,那后边就是甘熙故居了。
第1章项目研读及定位分析1.1 项目研读1.1.1 项目概述本项目为南京南捕厅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开发项目),以保护修复以“甘熙故居”为主的传统民居街区及其风貌特色为主,将改造历史建筑遗存与民俗文化展示(民俗博物馆)相结合。
通过对街区的改造,形成集文化、历史、旅游一体的传统风貌文化旅游景区。
南捕厅传统民居保护改造项目已被列入《2006年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任务计划》,同时也是白下路今年的重点老城改造工程,受到多方政府及社会的关注。
█项目意义:南捕厅传统民居及历史街区等是中华民族勤劳的见证、智慧的结晶、文化的象征,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传载传统文化,强化城市特色,让城市文脉对接现代文明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资源,若保护到位,运用合理,能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地块的改造对推进南京城市建设、促进商业市场体系化有深远的意义。
█项目位置:项目位于南京古城南部,隶属白下区,所在位置离南京市中心新街口仅一里之隔,地块东面紧邻城市主干道中山南路,西至红土路,北靠建邺路,南临升州路。
█交通网络:项目周边道路网络完善,出入便捷,路路畅通,众多公车线路连接了整座城市,方便顾客从城市四方八面涌至。
地铁1号线:地块东南角张府园站,地块东北角三山街站公交车站台:地块北面张府园站公交线路有46、80、82、128、317、41、38、100、35、新九线、新善线地块东南面内桥站公交线路有2、16、26、33、37路向西200米,地块东面升州路站公交线路有35路、38路、100路地块南面评事街站公交线路有4路、7路、23路、35路、37路、40路█项目占地面积。
南捕厅项目分为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及环境整治区三个区,占地面积达30.5公顷。
开发商开发土地只有历史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包括如图所示的分别标为1号、2号、3号、4号的地块;总共开发面积为16.8公顷。
其中一期工程位于整个地块东南角、4号地块北部,包括甘熙故居8000㎡在内,总用地面积21800㎡。
参观甘熙故居观后感
(原创版1篇)
篇1 目录
1.甘熙故居简介
2.参观甘熙故居的感受
3.甘熙故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4.参观甘熙故居的启示
篇1正文
甘熙故居,位于我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建筑群。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充满故事的故居,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进入甘熙故居,我被它的古朴典雅所吸引。
这座建筑群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甘熙故居的主人甘熙,是清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在诗、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漫步在故居的每个角落,仿佛都能感受到甘熙生活的气息,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甘熙故居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南方园林的秀丽,又有北方建筑的厚重。
在故居内,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它们展示了中华传统技艺的高超水平。
此外,故居内还陈列了许多历史文物,如书画、陶瓷、玉器等,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参观甘熙故居,让我认识到了古建筑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这些古建筑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它们。
同时,甘熙故居也启示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参观甘熙故居让我深感我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熙南里街区旅游项目建设情况及相关建议一、熙南里街区开发建设背景“熙南里”金陵历史文化风尚街区(南捕厅4号地块)范围东起中山南路,西至老坊巷,南起升州路,北临府西街小学,总占地面积约 4.97,除保留的甘熙故居、市招办办公楼,实际可开发占地面积约3.93万㎡,该街区共分二期开发,其中一期(文物保护二期工程)“熙南里”街区现已建成,并已于9月28日开街。
“熙南里”以徽派风格为建筑特色、以甘熙故居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以“金陵历史文化风尚街区”为主题定位,涵盖休闲零售类、特色餐饮类和专属服务类业态。
“熙南里”将以它的独特风格和优越的区位,浓缩南京人文精华和历史发展风采,传承金陵文化,演绎风尚生活。
二、街区业态分布熙南里文化街区是围绕甘熙故居建设的配套服务设施,街区呈“L”型,建筑面积约1.3万平米。
目前,熙南里街区已引进了32家特色商户,其中零售商铺具有档次高、品质真、商品精的文化品位;包括精品苏州刺绣、特色古玩店、风尚生活会馆等。
餐饮品牌不仅具有顶级设计、顶级装潢、顶级服务的台塑牛排,还有蜀牛香、阿英煲、爱尔兰风情酒吧等知名餐饮企业。
另外汇聚了众多的“老字号”,包括小苏州、桃源村、宝庆银楼、李顺昌、吴良材、绿柳居等,以及雨花石、艳阳天雨花茶等南京特产,可为来宾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体验。
三、熙南里街区运行情况及旅游状况熙南里街区自开街以来,每天都有一定人群参观、游览、消费,尤其部分老字号商铺门前购物人群时常排成长龙,尤为火爆,这充分验证了老字号入驻熙南里街区的准确定位。
但由于甘熙故居位于街区内的两个通道一直处于关闭状态,街区与甘熙故居未能实行互动,前来街区参观和购物消费的人群尚不能充分享受到甘熙历史文化品位,来往人群迫切需要甘熙故居能免费开放,进一步满足其对甘熙历史文化的需求。
四、市民对街区旅游项目关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鉴于甘熙故居是南京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清代住宅建筑群,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的特点,为了充分展现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与现代风尚城市生活相结合的特色,尽快将其打造成南京又一张城市名片,更好地满足海内朋友和广大市民对南京古都清文化的需求。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作文游甘煦故居篇一:甘熙故居调研报告南京民俗旅游资源调研报告及开发思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甘熙故居)又名甘家大院、甘熙宅第,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徽派传统民居风格结合南京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是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甘家大院”。
甘熙宅第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中规模大、保存完整的民居古宅。
为了配合调研,我们对游客进行了抽样调查,采访了当地的工作人员, 发放了“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游客调查问卷”。
现将相关数据统计如下: ------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的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一、调查设计调查目的:通过调查游客对于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的了解状况与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的开发现状,并且通过对影响游客欣赏与喜爱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的主客观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全面地了解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若要在游客群中更好地进行宣传与发展还需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调查时间:201X年06月01日调查地点: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调查项目: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的客源情况, 可进入性和周边环境, 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包括表演活动,节庆活动,饮食等), 民俗博物馆的知名度,宣传力度, 市场营销策略情况, 文化教育情况, 游客对民俗博物馆的期许等调研方法: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 调查过程:我们发放了总计20份问卷,游客年龄性别不限,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8份,有效率为90%。
调查人:二. 问卷内容: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游客调查问卷尊敬的女士/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花宝贵时间填写此份问卷。
此项问卷旨在调查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游客的游憩行为,以促进南京民俗博物馆的开发与保护。
我们采风去——甘熙故居一日游我们采风去——甘熙故居一日游“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朝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
’同时南京作为天下文枢所在,文化底蕴深厚,所谓“菜佣酒保也有六朝烟水气”。
“今天,就请大家跟随我来探访一下南京的民间特色吧!南京有许多可以体现民间特色的地方。
不过,如果想完整的了解咱们南京的民俗民风,还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啊——当然是南京民俗博物馆啦!”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俗称甘家大院的门口,我念出今天行程的引子以及第一个景点。
“OK!”朝一同前往负责拍摄的好友周悦晗比了一个“V”字,我们会心的一笑,准备拍摄下一个片段了。
“你看你,跨门槛的时候还优雅的迈步子,真是太……了!”周悦晗指着刚才跨门槛的镜头说我做作。
呵呵,优雅一点嘛,可以给看片子的老师和同学一个好印象。
在大厅里我一边指着巨大的挂图,一边又把已经念过N多遍的稿子拿出来读。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
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
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甘熙故居又称为甘家大院,还是南京的民俗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参观到清代的建筑,还可以在这里做风筝,编中国结,玩泥巴,体验各种各样有着南京特色的东西。
听着我的介绍,大厅里的工作人员有些纳闷:“你们是来为我们做宣传的吗?”录好一个片段,我和周悦晗笑盈盈的转过头去。
14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NFUSPITP0001浅析中国南北方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异同——以甘熙故居和乔家大院为例许子杨,周雨萱,狄文和(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摘要:古民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更,加上气候、地形、光照、湿度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中国南北方的古民居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以山西乔家大院和南京甘熙故居为例,从传统民居特征及民俗文化特征展开,探究其中的异同,将中国古民居的文化内涵上升到新的高度,希望能引起人们对民居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中国古民居;民俗文化;南北异同;甘熙故居;乔家大院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4-0014-02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迥异、特色鲜明,透露出了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
展望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传承,文化的稳定性一直未变,而这一特性也在建筑中一一显露出来。
就民居建筑而言,南方有江南水乡,北方有四合院。
在南北地区差别的背后,我们可以探究这些传统民居的定位定向、空间布局与装饰艺术上的相似性。
图1 甘熙故居(图片来源:百度)图2 乔家大院(图片来源:百度)1 传统民居设计特征1.1 定位方向从定位方向上来看,甘熙故居坐南朝北,这一布局明显有悖于中国传统南方古民居的正常布局,甚是古怪。
我国最早的风水学著作《论衡》中的《诘术篇》提到过:“商家门不宜南向,徵家门不宜北向。
”[1]甘家为了其家族生意兴旺,世代平安,不与五行相抗衡,故在宅院上打破世俗限定,坐南朝北而建。
反观乔家大院,坐北朝南,墙高且厚,向下鸟瞰,酷似一座方正有序的巨型堡垒。
乔家大院是极具代表性的四合院设计,“四”便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合”则意味四周的房屋向中间聚合,院子为中心,周围分别是正房、倒坐房和东西厢房等。
名人故居旅游开发研究报告名人故居旅游开发研究报告一、引言名人故居是指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所居住过的房屋或宅邸,通常被保留下来,并作为旅游景点开放给游客参观。
名人故居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的旅游方式,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研究报告将分析名人故居旅游的潜力与优势,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名人故居旅游的潜力与优势2.1 游客需求增加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名人故居旅游感兴趣。
不仅是国内游客,国际游客也对中国的名人故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因此,名人故居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力。
2.2 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名人故居往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参观这些故居,游客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名人的生活方式、思想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增长历史文化知识。
2.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名人故居旅游可以带动当地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流量,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三、名人故居旅游开发策略3.1 充分利用名人故居资源为了增加吸引力和独特性,名人故居旅游开发需要充分利用名人故居的资源。
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展览、讲座、演出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参观。
3.2 保护和修复名人故居名人故居作为文化遗产,需要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在名人故居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同时进行必要的修复工作,确保游客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名人生活的历史氛围。
3.3 加强宣传推广宣传推广是名人故居旅游开发的重要环节。
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如互联网、电视、杂志等,广泛宣传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
3.4 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为了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名人故居旅游开发应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酒店、餐饮、导游等。
同时应加强对游客的安全管理,确保他们的安全和舒适。
四、名人故居旅游管理实践案例分析4.1 故居村旅游开发案例位于湖南岳阳的屈原故居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人故居村。
走访南京甘熙故居作者:葛乙平来源:《作文·初中版》2014年第08期当我第一次踏上这儿的土地,我并没有认出它。
没有帝王的傲气,没有官宦的奢靡,白墙黑瓦,绿藤盘绕,只存有一丝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笃笃笃”的脚步声回荡在深深的小巷里,青石板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一路欢笑,一路蹦跳,这与老宅淡淡的古朴与宁静有些格格不入。
“这就是甘家大院的‘友恭堂’。
”随着导游的指引,我们走进了这个古色古香的世界,感受这个有着浓浓的文化底蕴的家园。
“同学们,你们猜这个是什么呢?”导游指着地面上一个中间有两个孔的圆形石板,问道。
“是下水道吧?”“就是啊,应该就是下水道吧!”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是吗?有点儿像。
”导游笑了笑,“这是一口井。
”“啊?不会吧。
”大家异口同声,谁都不相信在屋子里会有一口井。
“这真的是井,甘家大院共计有20多口井,现在发现的有十几口。
”导游耐心地解释,“这口井的作用是很大的:一是方便取水,因为它在屋内;二是甘家大院多为木器建筑,万一着火,方便救火;三是起一个空调的作用,冬暖夏凉;四是南京是个火炉,夏天太热,小孩可以吊一些西瓜等食品放进井里冰一冰。
因此,它还具备冰箱的功能。
”听完导游的讲解,大家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接着我们又游览了陈列室,了解了房内的布局和甘家的历史;观赏了庭院,欣赏了“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神韵;走进展厅,目睹了民俗文化的缤纷多彩。
我们走过津逮楼,走过小园,走过寿石轩,走过窄窄长长的备弄,走过绿意盎然的院子……一边欣赏这巧夺天工的制作,别具匠心的布局,一边暗暗赞叹甘家大院的豪华与精致,默默享受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在一个有丝丝凉风的夏日里漫步在这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地方,美,确实很美。
但是回顾这甘家大院的点滴细节,却有一种淡淡的感伤在其中,令人深思。
来到一座房屋前,见一副对联:“庖房君子远,菽衣女子来。
”对联的颜色已泛白,我心中默念着,却仍有一丝不解。
甘熙故居调研报告内容摘要:南京甘熙故居是现存最大的民居,如今被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
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建筑防火通风等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金陵甘氏甘熙民俗博物馆正文:2011年11月5号,我在三山街附近参观了俗称“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现被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
甘熙故居是始建于嘉庆年间,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私人住宅。
它历经了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保存完好,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金陵甘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据说祖先可追溯至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罗、甘宁、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大侠甘凤池与其兄甘凤泉,均为甘熙直系祖先。
今世甘贡三和他的儿子甘南轩、甘涛、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艺界的名人。
甘家后人是从甘贡三那一代才从甘家大院举家迁出来,后散落于各地。
甘熙,字实庵,为晚清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平生著作甚丰。
1838年中进士,与历史上有名的曾国藩,还有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榜进士。
他还曾为道光皇帝重选墓陵。
甘熙博览群书,曾对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
著述多种,其中《白下琐言》为后世所推崇。
甘熙之父甘福,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著名藏书家,名扬东南的津逮楼即为他所建,藏古典善本甚丰。
道光初年,甘氏家族子孙颇多,于是在南京城南南捕厅一带修建住宅,这就是现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的甘熙故居。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大战,甘家藏书楼——津逮楼被大火烧毁,只剩破瓦残石,现如今保留下来的藏书,其实是当时散落在各房间供家人平时翻阅的,后来保存下来的两三万册书籍又搬到了望月楼(南捕厅19号)。
解放初期,甘贡三率领全家搬出了祖宅,当时的金陵图书馆(现南京图书馆)老馆长造访甘家,建议他将藏书寄存在图书馆,并承诺辟出专区保存这些书籍。
甘贡三于解放后悉数连同《白下琐言》,《建康实录》仿宋木刻版数百块无偿捐赠南京图书馆。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和建议发布时间:2008-07-10 作者:文史办关于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和建议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在朱晓进、俞明副主席带领下,对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
民盟南京市委、民进南京市委、农工党南京市委、致公党南京市委、九三学社南京市委的领导同志参加了视察活动。
现将视察所得报告如下:一、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近年来,南京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一)以经费投入为标志的政府重视经费投入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物质保证。
这几年,公共财政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二)以协调配合为标志的部门共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政府的多个部门。
这些年,相关部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明显提高。
规划部门在规划制订、项目审批方面,发改部门在项目立项方面,建设、财政部门在资金投入方面,公安部门在防范打击方面,与文物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国土、园林、旅游等部门及区县政府积极支持。
政府各部门之间逐步形成共识,为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以舆论监督为标志的社会关注社会公众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
多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建议、提案、调研、视察等方式,民主党派成员、专家学者通过建言献策,广大市民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体等渠道,积极参与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
不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与推进,许多破坏历史文化遗产行为的防范与制止,都是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推动、批评、监督分不开的。
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实基础。
经过以政府为主导、公众为主体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出现新的亮点。
明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明城墙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明城墙周边环境整治获国家“最佳人居环境奖”;云锦制造工艺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中山陵的环境整治与建设,长江路文化一条街的建设,1912街区在民国建筑利用方面的探索,晨光1865产业园在工业遗产利用方面的探索,白鹭洲公园的改造,石头城遗址公园的建设,龙江宝船遗址公园的建设,南捕厅历史街区的建设,江宁织造府遗址的建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建设,阅江楼的建设,浡泥国王墓的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江宁上坊东吴早期大墓的保护等,获得社会各方面的一致肯定;三项考古成果列入全国年度考古十大新发现,三项考古成果进入年度提名;南京民俗馆的“金陵风韵”展,南京市博物馆的“龙虎系列”展(包括反映南京历史文化的“龙蟠虎踞”展、反映今日南京的“龙腾虎跃”展、反映南京地下文物的“藏龙卧虎”展、反映馆藏精品的“龙吟虎啸”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生命进化史”展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 小玄分享词语积累心得,有误的一项是()A.“要留心多音字的读音,如兴.(xìng)味、记载.(zǎi)、纤.(qiān)维等。
”B.“根据词义识记字形很好用,如‘慷慨’可释义为情绪激昂,所以是竖心旁。
”C.“形声字可根据形旁理解意思,如‘蹒跚’是足字旁,指腿脚不灵便,走路摇摆。
”D.“可根据词义辨析形近字,如‘蔓’指缠绕的植物枝茎,而‘幔’则表示帷幕。
”2. 复习句子的语气时,小组进行了如下讨论,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这是陈述句,陈述客观事实。
B.“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这是疑问句,表示反问语气。
C.“让我们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是祈使句,表示命令语气。
D.“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是感叹句,表达思念之情。
3. 小玄为小武讲解下面句子的成分,其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北宋风俗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
A.“张择端的”修饰“《清明上河图》”,为定语。
B.句子中“可以说”修饰“是”,是状语。
C.“北宋风俗画中”位于“是”之后,是补语。
D.这个句子的主干为“《清明上河图》是杰作”。
4. 在复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时,小组围绕网络词语展开了讨论。
你依据讨论内容,向大家简要介绍网络词语受欢迎的原因。
小武:“3Q是英语thank you的谐音,简洁有新意,很多网络词语都是这样。
”小贝:“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词语无伤大雅,但在写作文时要慎用。
”小玄:“工具书也会收录网络词语,可见网络词语也有可能成为规范汉语的一部分。
”小熙:“‘特种兵旅游’‘挖呀挖呀挖’这些网络词语能紧跟社会热点,非常时髦。
”5. 小组分类梳理了诗词意象,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意象•鸟】“山气日夕佳,(1)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鸟”流露出诗人归隐的闲适,“感时花溅泪,(2)__________”(杜甫《春望》)中的“鸟”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悲叹,“(3)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中的鸟寄寓着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甘熙故居友恭堂的介绍友恭堂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座古建筑,也是甘熙故居的主要建筑之一。
友恭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友恭堂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建筑结构合理,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一。
友恭堂位于甘熙故居的中心位置,占地面积较大,属于四合院式建筑。
友恭堂主要由正厅、东厢房、西厢房和后厢房组成,其中正厅是友恭堂的主体建筑,也是甘熙故居的核心部分。
友恭堂的建筑格局采用了“三进”的形式,整体布局合理,形成了一个庭院式的空间结构。
友恭堂的正厅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是甘熙故居的核心部分。
正厅的屋顶采用传统的硬山顶结构,屋檐上装饰着精美的彩绘,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正厅的内部布局简洁明快,中央是一个宽敞的大厅,左右两侧是一些厢房和储藏室。
大厅的地面铺设着青砖,墙壁上挂着一些字画和古代文物,展示了甘熙故居的历史文化底蕴。
友恭堂的东厢房和西厢房是用来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布局与正厅相似,但规模较小。
厢房的内部装饰简约而典雅,窗户采用纱窗,使得房间充满了自然光线。
厢房的墙壁上挂着一些古代书画和照片,展示了甘熙故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友恭堂的后厢房是甘熙故居的后花园,是一个安静的休闲区域。
后厢房的布局很有特色,有着小桥流水、假山亭台等景观,犹如一个小型园林。
后厢房的园林设计非常雅致,花草树木点缀其中,使得整个空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友恭堂作为甘熙故居的主要建筑之一,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还展示了甘熙家族的历史文化底蕴。
友恭堂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内部装饰简约而典雅,体现了甘熙家族的品味和修养。
友恭堂的后厢房则是一个安静的休闲区域,让人可以在这里放松身心,享受宁静的时光。
友恭堂的建筑结构合理,布局严谨,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友恭堂的设计独特,艺术价值较高,是中国古建筑的珍贵遗产之一。
友恭堂作为甘熙故居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甘熙家族的兴衰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参观名人故居实践报告
参观名人故居是一种常见的文化体验活动,可以深入了解名人的生活、事迹和
影响力。
下面是一份关于参观名人故居的实践报告:
我最近参观了李白故居,他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李白故居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展示了李白的生活环境和创作背景。
首先,我参观了李白的客厅。
这是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墙上挂满了李白的诗
作和相关的艺术品。
导游详细介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过程和他的创作灵感来源。
我了解到,李白喜欢在这个客厅里与朋友们交流和饮酒,这也是他创作灵感的
来源之一。
接着,我参观了李白的书房。
书房里摆放着一张古老的书桌和一些书籍,这是
李白平时写作和研究的地方。
导游告诉我,李白非常热爱读书,他的诗歌中常
常融入了对历史和文学的深刻理解。
在书房里,我感受到了李白的学识和创作
热情。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李白的卧室和厨房。
李白的卧室布置简单而雅致,
床上放着一本诗集和一些个人物品。
厨房则展示了李白喜欢的食物和烹饪工具。
这些细节让我更加了解了李白的日常生活和个人喜好。
参观李白故居让我对这位伟大诗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亲身体验他的生活
环境和创作背景,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并对他的艺术成就产生更
深的敬意。
总的来说,参观名人故居是一种有趣而有意义的文化体验。
通过实地参观,我
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名人的生活和创作,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影响力对
社会和文化的贡献。
甘熙故居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南京甘熙故居是现存最大的民居,如今被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
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建筑防火通风等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金陵甘氏甘熙民俗博物馆
正文:2011年11月5号,我在三山街附近参观了俗称“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现被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
甘熙故居是始建于嘉庆年间,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私人住宅。
它历经了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保存完好,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金陵甘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据说祖先可追溯至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罗、甘宁、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大侠甘凤池与其兄甘凤泉,均为甘熙直系祖先。
今世甘贡三和他的儿子甘南轩、甘涛、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艺界的名人。
甘家后人是从甘贡三那一代才从甘家大院举家迁出来,后散落于各地。
甘熙,字实庵,为晚清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平生著作甚丰。
1838年中进士,与历史上有名的曾国藩,还有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榜进士。
他还曾为道光皇帝重选墓陵。
甘熙博览群书,曾对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
著述多种,其中《白下琐言》为后世所推崇。
甘熙之父甘福,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著名藏书家,名扬东南的津逮楼即为他所建,藏古典善本甚丰。
道光初年,甘氏家族子孙颇多,于是在南京城南南捕厅一带修建住宅,这就是现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的甘熙故居。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大战,甘家藏书楼——津逮楼被大火烧毁,只剩破瓦残石,现如今保留下来的藏书,其实是当时散落在各房间供家人平时翻阅的,后来保存下来的两三万册书籍又搬到了望月楼(南捕厅19号)。
解放初期,甘贡三率领全家搬出了祖宅,当时的金陵图书馆(现南京图书馆)老馆长造访甘家,建议他将藏书寄存在图书馆,并承诺辟出专区保存这些书籍。
甘贡三于解放后悉数连同《白下琐言》,《建康实录》仿宋木刻版数百块无偿捐赠南京图书馆。
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
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
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从南捕厅到大板巷,甘熙宅邸就像一个迷宫。
踏入甘家大院,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高大而又古老的“友恭堂”,据说厅上悬挂的牌匾早年被日本人毁坏,后来是请书法家尉天池写的。
正厅庄重典雅,四根高大门柱,正厅还放着明清风格的家具,不知是不是后来仿制的。
正中是两米多的供桌,放置着花瓶和铜镜,后来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瓶镜”即为“平静”,彰显甘家后世子孙隐于世的高洁品质。
从友恭堂出来,即是主人房,供主人及内眷生活,起居之用,内厅下层是家眷日常生活和进行家务劳动的场所,上层为卧室,活动室和娱乐室。
最里面是家族里最小的女性住的地方,故又称绣楼。
卧室很宽敞,略显陈旧的床,折射出主人古朴的情趣。
活动室设施简洁明快。
娱乐室内桌椅整齐,各种家具摆放有序。
走进私塾室,一间深藏僻静小院的书房,优雅宁静,墙上还挂着微微泛黄的字画作品。
故居里有一座花园,园中花草葱翠,亭台假山,中间还有个池塘,成群的红鲤游弋其中。
随意穿行在逶迤于园中的长廊里,目光越过周遭高高的马头墙,可见远处有幢幢高楼林立。
故居的布局对称严谨,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
布局强调中轴线的突出地位,正落是封建大家庭中长辈和统治整个家族的人居住很生活用房,正落中轴线贯通,左右边落的处理有较大的差异。
以正厅四落五进为中心轴线,边落的次屋和庭院依次分布在轴线的两侧,每进院落之间以边弄连接,从整体布局上要个按照封建社会的礼教观念及家族的长幼之分。
边落没有直接对外的主要街道入口,要进入这个大家庭,任何人都必须通过正落的入口,这种布局体现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门户的观念,基于这种原因,在边落中不设正厅,保证了家庭中主要的礼仪接待活动都必须在正落中进行。
布置在边落中的建筑无论在开间的面宽和总的间数等各方面都较正落为小,正落与边落间有通长的备弄。
一般情况下,边落中各进的平面与正落不完全相同。
边落中轴线是不完全贯通的,各进厅堂要经过备弄和天井才能进入。
大宅布局上强调中央轴线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边落犹如树干的枝杈,用于家族的各系晚辈居住。
总体布局蕴含枝繁叶茂,子孙满堂的寓意,各进院落与主轴平行叠加,从而形成规模庞大的居住空间。
正落沿纵深轴线布置的各种用房按顺序排列为:
大院第一进是门厅,分布左右的为门房和账房。
第二进是轿厅,是供客人和主人上下轿的地方。
第三进是正厅,供接待宾客,婚丧大典之用,是住宅民居建筑中的主体,为了加大进深,大厅一般采用抬梁结构。
大厅采用三开间,中间的开间最大。
大厅入口各间为通长落地门,有利于采光,通风,同时也有宽广的视野。
第四进和第五进是内厅。
刚才说的主人房和私塾就在这两个院落,是供主人及家眷生活娱乐的地方。
厨房及其他服务性用房布置在住宅的末端或边落中,可通过后门或经过备弄通向街市。
甘熙故居的建筑特点:
第一,甘熙故居并非完全的徽派建筑,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如整个建筑装饰简洁明快,朴素大方,高大且注重功能。
第二,以天井为中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的布置房屋。
甘家前后用50年的时间,造屋4组,35个院落,每一个院落之间都有巷道连接;各空间的穿堂,走廊相通。
目前发现的十多个水井,有的在天井,有的在房间里,有的在门槛边,很好的解决了通风采光等问题。
且院落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且有利于排水。
居室中的厅堂对天井开放,厅堂与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里能晨沐朝霞,夜观星象。
有的院落中还在天井放置假山,盆景,有的还在院落里放两个大水缸,收集雨水,这样做很好的解决了防火问题。
第三,传统的木,石,砖雕等随处可见,使建筑细部变化无穷。
通常在梁托,窗扇,栏杆,柱础,梁架等处看到木雕,多为寓意吉祥的图案。
在大厅的门楼上以及其他位置上可以看到砖雕的装饰,一般为大型的图幅,如八仙过海,福禄寿等。
在天井的假山及一些石质装饰物上可以看到梅兰竹菊等象征高洁的图案。
雕刻作品随处可见,形式和内容相当丰富。
第四,整个院落群的布局讲究中轴对称,使大宅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饰,面积,造型上都遵循统一的礼制法规。
故居的正房一律坐南朝北,这个不符合常理。
据说,甘熙精通金石学,坐南朝北,一是由于甘氏家族以经商发家,而“商家不宜南向”,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有水,金与水相生相吉:二是《百家姓》中甘姓后注“渤海”,南迁后,家中悬“于湖世泽,渤海家生”的对联,建筑上坐南朝北,以感念祖先,不忘祖先。
甘熙故居现被改为民俗博物馆,分设六个展区,分别展出老南京的生活情状,昔日宅邸以及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内的南京地方传统工艺,同时不定期举办各种民间文化的临时展览。
十五号展厅为传统民居展示厅,可参观主人房,私塾及花园等地方。
十七号展厅是民俗技艺,如皮影戏,泥人,魔术等。
十九号展厅主要展出了一些传统民居的图片,还有一些精美的木雕,石雕建筑构件等。
穿过了这些展厅,就迈出了甘熙故居。
门外,是热闹的街市,是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门外与门内竟是两个世界。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甘熙故居就是一曲婉转的江南丝竹,它既有南方的秀丽雅致,又兼有北方的质朴大气,其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工艺,建筑结构均有独特的韵味,它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立在江南秀美的风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