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去瘢痕
- 格式:doc
- 大小:16.36 KB
- 文档页数:6
半夏在中医皮肤科中的应用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已经在中医皮肤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半夏作为一种常用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皮肤科的治疗方案中。
半夏的药性温和,对于一些皮肤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半夏在中医皮肤科中的应用。
半夏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草药之一。
它是由马兜铃科植物的根、茎制成的。
半夏的药性为苦、辛、温。
它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化痰、宽肠利便的功效。
半夏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等。
这些成分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皮肤疾病的效果。
首先,半夏在治疗湿疹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起泡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疹是由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半夏则是中医治疗湿疹的常用药材之一。
半夏能够祛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疹患者的体质。
在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案中,常常使用半夏和其他草药进行复方配伍。
这些复方草药能够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湿疹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其症状。
其次,半夏在治疗痤疮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青少年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出现粉刺、脓包等皮肤损害。
中医认为痤疮是由于体内湿热蕴结而引起的。
半夏正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改善痤疮的湿热病机具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半夏还能够排毒通便,清除体内的毒素,促进肠道的正常蠕动,从而减轻痤疮患者的症状。
此外,半夏也在中医治疗瘢痕方面发挥了作用。
瘢痕是皮肤受到创伤后修复遗留下来的病变。
中医认为瘢痕是血瘀阻滞、气滞不流所致,而半夏则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药性。
因此,在中医治疗瘢痕方面,半夏常常与其他补血活血的草药一同应用,以达到改善瘢痕患者的皮肤状态的效果。
总的来说,半夏在中医皮肤科中的应用是广泛的。
它能够治疗湿疹、痤疮、瘢痕等多种皮肤疾病。
半夏的药性温和,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因此在中医治疗皮肤疾病时,被广泛应用。
然而,半夏作为一种中药,其使用还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对皮肤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近年来,中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疗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对中药对皮肤疾病的治疗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一、中药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传统的治疗方法常常存在副作用大、治疗周期长等问题,因此人们开始寻求中药的治疗方式。
研究发现,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和促进皮肤修复的作用,可以缓解湿疹症状。
例如,黄连、苦参等中药成分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瘙痒感;白矾、地龙等中药成分具有收敛、止痒的作用,能够加速皮肤的愈合过程。
因此,中药在湿疹治疗中广受认可。
二、中药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控制皮脂分泌和调节肌肤状态来缓解痤疮症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在痤疮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杜仲、三七等中药成分能够清热解毒、祛风燥湿,对痤疮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当归、红花等中药成分则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痤疮的消退。
综合利用这些中药成分,可以有效地治疗痤疮,恢复皮肤的健康状态。
三、中药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银屑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烦恼。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免疫抑制剂来缓解症状,然而这些药物常常存在副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在银屑病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茯苓、血竭等中药成分具有清热解毒、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银屑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药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从根本上治愈银屑病。
四、中药在瘢痕治疗中的应用瘢痕是皮肤受损后的常见后遗症,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或激光疗法来改善瘢痕。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常常需要较长的恢复期,并且并不能完全消除瘢痕。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药在瘢痕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
中药外用祛疤的药方我国的传统医学对于祛疤、预防留疤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并且效果也受到广泛的好评,特别是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美容界的极大关注。
中药祛疤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种,下面就让吾加吾的专家为大家介绍下中药祛疤的外治法-中药外用祛疤。
相对于中药祛疤的内治法,由于疤痕多见于局部,对全身影响较小,因此中药外用祛疤其实更为常用,具有直接作用于局部,易于操作,疗效肯定等优点。
下面就让专家为大家介绍几种中药外用祛疤的方子。
中药外用祛疤一:当归苏木洗液当归15克,苏木、皂刺、红花、透骨草各10克,鳖甲、穿山甲、薄荷脑各5克,水煎取汁,纳入薄荷脑调匀,外洗患处。
每日两次,之后外搽美宝疤痕平,连续3个月。
中药外用祛疤二:用新鲜的仙人掌适量,去掉表面芒刺和绒毛,洗净捣烂后加入冰片粉,涂于新鲜的瘢痕处,加压包扎,可有效淡化瘢痕,防止瘢痕扩大。
中药外用祛疤三:蜈蚣药糊蜈蚣3条,五倍子60克,大黄、红花、甘草各20克,共研细末备用。
每次取药末适量,加米醋适量调匀,外敷患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
每日一换,连续3个月。
中药外用祛疤四:以乌梅50g,五倍子30g,蜈蚣5条,苦参30g,生地40g,麝香3g,其中蜈蚣和麝香研为粉末,与其它药物加水泡10小时后,加水500ml 左右煎汁,直至浓缩成糊状,冷却后外敷瘢痕处,可以活血化瘀,使瘢痕组织变软。
中药外用祛疤五:血藤敷剂大血藤250克,当归100克,丹参、红花各50克,水煎取汁,用纱布浸湿后外敷患处,每次30分钟。
每日两次,连续3个月。
中药外用祛疤六:乌梅糊乌梅适量,取肉去核,研为细末,加入硫黄粉1/4量混合均匀,装瓶备用。
取橡皮膏依瘢痕大小剪孔贴患处,使瘢痕外露,然后取药末适量,用米醋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再以敷料包扎,胶布固定,若药干后可用米醋少许滴纱布上润湿。
3日换药一次,至瘢痕平复为止。
找了一些中药治疗疤痕的偏方,有需要的朋友进来看看2009-04-14 上午 10:41下面是找的药方,用前先咨询一下中医1夏氏遵前人观点主张瘢痕主要为淤血阻滞,治以水蛭活血汤:水蛭9g~15g,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三棱、莪术、伸筋草、炙山甲、威灵仙,病在上肢加桑枝、桂枝,病在下肢加川牛膝、麻木加全蝎、蜈蚣、并强调加水蛭为方中主药,缺之难以获效2史氏等对瘢痕进行辨证分型,分为实热型、虚实错杂型、溃脓型、并自拟“消积排通汤”消积排浊,药用白芷、甲珠、雷丸、寸冬、元胡、桃仁、红花、榔片、荆芥等。
3赵氏以内服消瘢汤(丹参30g~60g,陈皮、半夏、炙山甲、皂角刺、白芥子各10g、川芎、红花、羌活、独活各20g,,蔓荆子、苍耳子各6g)加减,共治疗9例,治愈5例,显效3例,有效1例。
4史氏等对瘢痕的发病机理提出“实证是基本,虚证是其标”的新理论,运用消积排通汤(白芷、甲珠、延胡索、桃仁、红花、荆芥等)内服,5刘氏认为本病治疗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散结消瘢,方选《医宗金鉴》凉血四物汤加味:当归、生地、赤芍、金银花、川芎、红花、陈皮、赤苓、黄芩、丹皮、三棱、莪术、大黄、桔梗、甘草。
6 生肌化瘀方:黄芪45 g,太子参30 g,白术15 g,生地黄15 g,丹参30 g,水蛭9 g,桃仁12 g,川芎12 g。
(生肌方:黄芪45 g,太子参30 g,白术15 g,生地黄15 g。
化瘀方:丹参30 g,水蛭9 g,桃仁1 2 g,川芎12 g),这个实验里面的化淤方效果最好,里面的药物也比较常见,所以值得推荐.川芎,我自己买了一些,准备做实验用.丹参是个不错的药物,这两味中药的提取物,在心血管科室里面使用率很高,如果硬是要用西医化的理论解释,就是抗凝血和抗氧化.水蛭也是很强的抗凝血药物,桃仁在抗凝和抗纤维化有不错的效果,共同作用,软化疤痕,防止纤维交连变硬.西医方面,外用的药膏以肝素钠为代表,就是个典型的抗凝血药物.还有硅类防止纤维增生.所以治疗疤痕,中西医大部分还是共通的,就是抗凝,抗氧化,防止纤维过度生长.个人认为,喝这个药的最好时机就是疤痕已经长稳固,而正在慢慢改建成与周围组织相似的过程中.而不再有变化的旧疤痕,效果不会很明显,细胞的改建活动已经不太活跃了.7五灵脂丸:组成:五灵脂1500克。
治疗疤痕的偏方疤痕疙瘩秘方中医中药民间治疗疤痕的偏方疤痕疙瘩秘方:1.生肌化瘀方:黄芪45 g,太子参30 g,白术15 g,生地黄15 g,丹参30 g,水蛭9 g,桃仁12 g,川芎12 g。
(生肌方:黄芪45 g,太子参30 g,白术15 g,生地黄15 g。
化瘀方:丹参30 g,水蛭9 g,桃仁1 2 g,川芎12 g),这个方效果最好,里面的葯物也比较常见,所以值得推荐.川芎,丹参是个不错的葯物,这两味中葯的提取物,在心血管科室里面使用率很高,如果硬是要用西医化的理论解释,就是抗凝血和抗氧化.水蛭也是很强的抗凝血葯物,桃仁在抗凝和抗纤维化有不错的效果,共同作用,软化疤痕,防止纤维交连变硬.西医方面,外用的葯膏以肝素钠为代表,就是个典型的抗凝血葯物.还有硅类防止纤维增生.所以治疗疤痕,中西医大部分还是共通的,就是抗凝,抗氧化,防止纤维过度生长.个人认为,喝这个葯的最好时机就是疤痕已经长稳固,而正在慢慢改建成与周围组织相似的过程中.而不再有变化的旧疤痕,效果不会很明显,细胞的改建活动已经不太活跃了.2.xx丸:组成:xx1500xx。
功效:活血破淤,软坚化滞。
主治:瘢痕疙瘩。
用法: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
每次半丸至一丸半,日2次,温开水送下。
3.瘢痕疙瘩:香附9克,柴胡9克,川芎9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穿山甲9克,夏枯草15克,梨树根45克。
功效:调和营卫,舒畅气血。
主治:瘢痕疙瘩,食道粘连,食道憩室。
用法:将穿山甲、梨树根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入余葯,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液混合。
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食道粘连者可日服3-5次4.中医强调通过内服中葯调理机体阴阳以治其本,中医的内治法主要有三:其一、内服防风、荆芥、丹参、白鲜皮等的“清热解毒、疏风散表、止痒法”;其二、内服党参、淮山葯、生地、熟地等的“养阴易气、养血润燥法”;其三、内服桃仁、藏红花、浙贝母、昆布等的“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法”。
熟地活血膏促进伤口愈合改善瘢痕和疤痕熟地活血膏是一种传统中药制剂,常被用于促进伤口愈合,改善瘢痕和疤痕。
它以天然植物材料为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熟地活血膏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在伤口愈合和瘢痕疤痕改善中的应用。
熟地活血膏是一种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是熟地黄、三七、当归等草药。
这些成分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的作用。
熟地黄具有养血活血的功效,能加速伤口愈合和减轻瘢痕和疤痕形成;三七具有止血活血的作用,可以改善伤口的微循环和加速新陈代谢;当归则有养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有助于恢复肌肤健康。
熟地活血膏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
首先,将伤口或瘢痕部位清洗干净,用纱布轻轻擦拭干燥。
然后,取适量的熟地活血膏均匀涂抹于伤口或瘢痕上,再用纱布或胶布覆盖。
每天使用2-3次,坚持数周或数月,就能看到显著的效果。
熟地活血膏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首先,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供应到伤口区域,有助于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废物和炎症产物。
这样可以加速伤口愈合的过程。
其次,熟地活血膏能够激活细胞的再生和增殖,提高新陈代谢,有利于新的组织生长和修复。
此外,它还具有抗菌和消炎的作用,有助于预防伤口感染,保持伤口清洁。
除了促进伤口愈合,熟地活血膏还可以改善瘢痕和疤痕。
瘢痕和疤痕是因为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的过度生长和排列引起的。
熟地活血膏中的活血成分可以调节胶原纤维的生成,使其排列更加有序,减少瘢痕和疤痕的形成。
此外,熟地活血膏还具有软化瘢痕和疤痕的作用,可以使其变得柔软光滑,减轻瘢痕和疤痕的不适感。
总的来说,熟地活血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用于促进伤口愈合和改善瘢痕和疤痕。
它以天然植物草药为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临床疗效。
在使用时,应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坚持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
此外,熟地活血膏一般适用于各类伤口和瘢痕,但对于皮肤敏感者或有特殊情况的人群,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10g、小茴香10g、生蒲黄10g、肉桂6g、当归10g、红糖30g、甜酒糟30g。
4剂,1剂痛减,嘱每月经前3日仍服原方4剂,疼痛逐月减轻,连续4疗程而痛除至今未复发。
5 消化系腹痛:下之以通消化系疼痛有炎性及痉挛性,临床常见有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等。
本证皆因腑气不通,邪气壅塞,浊气上逆。
临床表现多见腹痛剧烈,伴呕吐,且与饮食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中焦为升降之枢纽,若中焦壅滞,则满实而痛。
《内经》云:“中满者泻之于内”。
欲止痛祛其壅滞,我们遵“下之以通”之法,选大柴胡汤加减,可谓“通则不痛”也。
例5,患者汤某,女,51岁,九江县永安乡农民,2000年4月,患者因腹痛伴恶寒发热,呕吐频作1周,在当地乡医院治疗无效而转来九江市,经市一院外科诊为胆石症并感染,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经费不足而求治于我院。
证见恶寒发热,腹痛喜按,呈屈卧位,呻吟不已,呕吐时作,右上腹有明显压痛伴轻度反跳痛。
巩膜黄染,舌质暗红,苔黄腻,大便3日未行,此乃邪郁少阳阳明,遂与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枳实10g、法夏10g、赤白芍各15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茵陈20g、栀子10g,1剂大便通痛减,寒热罢,复用原方出入,3剂后黄疸渐退,7剂诸症消失而痊愈。
6 内痈疼痛:清之以通内脏脓疡常见有肺脓疡、肝脓疡、阑尾脓肿等。
祖国医学统称为内痈,因气血郁滞,热毒壅结于脏腑而致。
临床上均可见憎寒壮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热毒证。
但因脏腑疼痛部位不同,肺脓疡者表现为胸痛,肝脓肿者表现为胁肋痛,阑尾脓肿者为右下腹痛。
大凡热毒壅结疼痛当以清热解毒,清之以通,毒除热清方能痛除。
我们在临床统以仙方活命饮加减,可达毒除痛止之效。
但在溃脓期当佐以托毒排脓之品。
例6,患者陈某,男,31岁,武宁石渡乡农民,2001年10月患者因肝脓肿高热寒战伴肋痛2天,转入当地县中医院,我们当时在该医院义诊,见患者高热恶寒,肝区叩击痛明显,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超声波提示肝脓肿,遂选用仙方活命饮化裁。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11]公开号CN 1613496A [43]公开日2005年5月11日[21]申请号200410041424.9[22]申请日2004.07.16[21]申请号200410041424.9[71]申请人王华地址223400江苏省涟水县城东路管大桥65号[72]发明人王华 [74]专利代理机构淮安市科翔专利商标事务所代理人韩晓斌[51]Int.CI 7A61K 35/78A61P 17/02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54]发明名称治疗瘢痕的中药[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治疗瘢痕的中药,该中药主要由主药和配料混合而成,以配料重量计加入20-40%的主药,配料为石蜡液、矾士林、羊毛脂以重量比1∶4.5∶4.5配成,主药由下列中药以重量百分比混合而成:乳香16%、没药16%、穿山甲11%、三棱8%、莪术8%、红花11%、三七17%、水蛭13%。
本发明配方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治疗各种创伤增生性瘢痕有效率达90%以上。
200410041424.9权 利 要 求 书第1/1页 1、治疗瘢痕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主要由主药和配料混合而成,以配料重量计加入20-40%的主药,配料为石腊液、矾士林、羊毛脂以重量比1∶4.5∶4.5配成,主药由下列中药以重量百分比混合而成:乳香16%、没药16%、穿山甲11%、三棱8%、莪术8%、红花11%、三七17%、水蛭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瘢痕的中药,其特征在于:1、选好主药原料、分别烘干磨粉、过120目筛;2、各组份按配比拌匀得主药;3、石腊液、矾士林、羊毛脂以1∶4.5∶4.5重量比混合得配料;4、在配料中加入以配料重量计20-40%的主药,混合搅拌、静置冷却、包装。
200410041424.9说 明 书第1/2页治疗瘢痕的中药所属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中药的外用药,具体涉及治疗瘢痕的中药。
瘢痕疙瘩的古代中医外治笺方初探标签:蟹足肿;瘢疙瘩痕;中医外治;笺方中医学对瘢痕疙瘩研究较早,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西汉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宋《太平圣惠方遗方》都有治疗瘢痕的记载。
瘢痕疙瘩的中医命名很多,明代《证治准绳疡医》称黄瓜痈,清代《医宗金鉴》称肉龟,近代名医赵炳南将其命名为锯痕症,其他命名有肉蜈蚣、蟹足肿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素有湿毒内蕴或肺胃湿热,复有金刀、火毒和毒虫外伤,伤及肌肤,气滞血瘀,瘢痕增生,日久而成瘢痕疙瘩。
现代中医对瘢痕疙瘩有了新的认识,《中国中医大词典》认为“此症是由心肾二经受邪所致”;史鸿泰等对瘢痕的病机提出“实证是其本,虚证是其标”的新理论。
临床上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疏风止痒法;养阴益气,养血润燥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祛湿化痰,止痒止痛法。
尽管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但疗效较差,所以本病仍是中医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
笔者希望中医古方能为广大医师提供治疗本病的新思路。
1 灭瘢膏方《刘涓子鬼遗方》[1]卷第五。
组成:鸡矢白30 g,辛夷仁12 g,白附子06 g,细辛06 g。
用法:以上4味,酒浸1宿,以羊脂1200 g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伤瘢以甘草汤洗讫,涂之。
一方有桂心06 g。
分析:方中鸡矢白可灭瘢痕,辛夷能治面生酐的面脂用,主光华。
白附子治面飦瘢疵,头面痕,入面脂用。
现代药理研究,辛夷15~30%煎剂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细辛具有抑菌、麻醉、镇痛作用。
以上4味均是治瘢痕疙瘩之常用药,羊脂作为赋型剂。
本方用法独到之处,是先以甘草汤洗。
2 六物灭瘢膏方《刘涓子鬼遗方》卷第五。
组成:衣中白鱼、鸡屎白、鹰粪白、芍药、白蔹、白蜂等分。
用法:以上药研如粉,以乳汁和,涂瘢上,日三良。
分析:方中芍药,在皮肤科中常赤、白并用,取其养血活血之功,而达润肤之效。
鸡矢白,苦咸凉,可利水、泄热、祛风、解毒。
在《别录》、《日华子本草》及《医林纂要》中分别称其有“软坚去积”,“灭瘢痕”之作用。
中医外科如何治疗皮肤瘢痕挛缩皮肤瘢痕挛缩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它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导致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在中医外科领域,有着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应对这一难题。
中医认为,皮肤瘢痕挛缩的形成与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调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治疗时多从整体观念出发,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通络止痛、调和气血的目的。
内治法主要是通过服用中药来调理身体内部的气血和脏腑功能。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桃红四物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组成,具有养血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血府逐瘀汤则包含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这些方剂进行加减化裁,以适应个体差异。
除了内治法,中医外科的外治法在治疗皮肤瘢痕挛缩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中药敷贴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作用的中药,如丹参、赤芍、莪术、三棱、乳香、没药等,将其研磨成细粉,用蜂蜜或凡士林调和成膏状,敷贴在瘢痕挛缩处。
这种敷贴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瘢痕组织。
中药熏洗也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手段。
通过将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消肿作用的中药,如红花、艾叶、伸筋草、透骨草等,加水煎煮后,利用蒸汽熏蒸患处,待水温适宜时再进行浸泡。
中药熏洗可以改善局部的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瘢痕挛缩的程度。
此外,中医的针灸疗法对于皮肤瘢痕挛缩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如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曲池等,能够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促进瘢痕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外科治疗皮肤瘢痕挛缩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瘢痕挛缩部位进行轻柔的按摩和推拿,可以松解粘连的组织,改善肌肉的紧张状态,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推拿按摩的力度和手法要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病情加重。
在中医外科治疗皮肤瘢痕挛缩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不容忽视。
中药去瘢痕
?中药去瘢痕1、用三七粉加醋治疗疤痕疙瘩的偏方后,抱着试度看的心情,先用家中的香醋加三七粉上了几天,没有什么感觉,又买了一并陈醋,将三七粉调成糊状,上药二周后,就见疤痕疙瘩上出现许多向针眼似的小孔,从里边流黄水,但上药时感到疼痛难忍,这时我想到上网查查,看到这个贴子说要用米醋加三七粉,于是又买了一并九度的白色米醋,续继上药,由于洗澡使疤痕疙瘩创面受到感染,化脓了,我又用盐水将脓洗去,将三七粉直接涂在创面上,数日结茄。
末感染的疤痕休明显扁平,颜色也明显变浅了。
我要告诉大家,要有信心,坚持上药一定会好的。
2、用防风、丹参、丹皮、石膏、三七粉等重要制成水剂、擦剂、町剂、散剂、软膏等不同剂型外用药,直接作用于瘢痕疙瘩的表面。
以软化瘢痕疙瘩,缓解、消除瘙痒、疼痛,使瘢痕结缔组织崩解,从而一直瘢痕疙瘩的增生、蔓延。
3、因瘢痕多见于局部,故外治法更为常用。
刘氏采用复方艾叶煎浸洗及丁艾油外涂方法,对减轻瘢痕增生,止痒止痛具有较好疗效。
(复方艾叶煎由艾叶15g,老松皮30g,威灵仙15g,红花10g,煎汤
3000ml。
丁艾油:艾叶30g,丁香50g,红花20g,冰片6g,前两味水煎至1000ml后蒸馏提取挥发油300ml;红花
用70%乙醇100ml浸泡、渗滤;冰片溶于醇液;三者按
1∶1∶1混合而成)。
4、丹参除瘢痕:唐代孙思邀的《千金要方》中,记载有一贴奇秒的“灭瘢方”,仅由丹参、羊脂二味药物组成。
中医认为瘢痕的产生,主要是气血不和、气滞血瘀,风热毒气残留所致。
丹参能宣通运行,活血化瘀,所以能够获得良好效果。
瘢痕疙瘩属结缔组织增生,为烧烫伤、手术及外伤后常见的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外表美观,严重的还可影响正常生理功能。
近年来经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丹参注射液外治瘢痕疙瘩,同样可取得较好效果。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此方法:将脱脂棉球或纱布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浸透,而后平敷于皮损处,直到药液自然干透为止,每日外敷2叫次,1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
此法简单有效,副作用少,病程越短,效果越好。
5、应氏以五倍子100g,强的松0.1g,地卡因
10g,氧化锌200g,羊毛脂40g,凡士林650g制成瘢痕止痒软化膏,局部外涂后以绷带或纱布包扎,外用弹力绷带加压缠绕治疗增生性瘢痕。
6、张氏等选用软坚消瘢散配合器械扩张治疗食道、胃吻合口反复瘢痕狭窄,(药用:乌梅肉15g,白蒺藜10g,白僵蚕10g,共研细末,每次6g,蜂蜜调服4次),其药物直接作用于创面疗效满意。
7、杨氏用五倍子50g、五灵脂(活血散瘀,炒炭止血)10g、紫草30g,乳香,没药各5g,蜈蚣20条浸泡于500g麻油中,5
天后加温煎至焦黄,过滤,加入二甲基亚砜(消炎止痛,利尿,镇静)250g制成消痕油),用时外涂创面后加压包扎,总有效率为96.6%。
该法以中西药物配合既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又有较强穿透力,从而促进瘢痕消退。
8、胥氏用灭瘢膏作超声耦合剂,以超声透入法治疗瘢痕增生,(药用腊月羊脂100g,丹参80g,五倍子120g,蜈蚣30条,紫草
60g,刺五加60g,先将羊脂熬油去渣,后将药投入,文火煎至质枯,滤净,自然凝结备用)。
此方法先以热效应使瘢痕组织的胶原纤维产生较大的延展性,再经超声的机械振荡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变软,使药物充分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9、张氏认为本病乃气血运行失畅所致,以乌梅50g,五倍子30g,蜈蚣5条,苦参30g,生地40g,其中蜈蚣、麝香研粉,余药加水泡10小时后煎汁500ml,加入食醋500ml,浓缩收膏成糊状,冷却后加粉外用。
10、毛氏用积雪苷外涂、内服治疗瘢痕。
11、史氏--甘芫粉(甘遂、芫花、白芷各等份)外敷治疗瘢痕,同时将瘢痕辨证分为三型:实热型、虚实错杂型、溃脓型、并加减用药
12、海桐皮各15g,防风、蝉蜕各10g,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用于?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
、莪术各20g)敷贴瘢痕局部,配以热烘疗法,共治疗9例,治愈5例,显效3例,有效1例。
13、黎氏等应用烧烫灵(白芷、紫草、冰片、旱莲草、大小蓟、茜草、明矾等组成)对大鼠
深Ⅱ度、Ⅲ度烧伤进行了实验研究,病理结果显示烧烫灵组动物上皮修复良好,愈合完全。
赵氏运用湿润烧伤膏治疗了12例深度烧伤疮面,愈合后疮面肉眼所见均为软质平整光滑的上皮覆盖或软中带硬的平整疤痕。
光镜、电镜显示:表皮恢复正常,真皮层有毛细血管及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粗细一致,排列整齐。
运用中药提取成分进行瘢痕防治的研究有见报道.14、丹芎瘢痕涂膜:[成份] 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山慈菇、五倍子、苦参、乳香(制)、没药(制)、冰片、甘草。
[性状] 本品为浅红棕色至红棕色粘稠状液体;气特异。
15、手术后用防风、丹参、丹皮、石膏、三七粉.等重要制成水剂、擦剂、町剂、散剂、软膏等不同剂型外用药,直接作用于瘢痕疙瘩的表面。
以软化瘢痕疙瘩,缓解、消除瘙痒、疼痛,使瘢痕结缔组织崩解,从而一直瘢痕疙瘩的增生、蔓延。
16、面上瘢痕。
用蒺藜子、山栀子各一合,共研为末。
加醋调匀。
夜涂脸上,清晨洗去。
17、身上瘢痕。
春夏用大麦麸,秋冬用小麦麸,筛粉,调油敷涂。
18、去除瘢痕。
用鸡蛋五、七枚煮熟。
取黄炒黑,一天涂三次,直至瘢痕消灭。
19、消灭瘢痕。
用鹰屎二两、僵蚕一两半,共研为末,调蜜敷涂。
又方:用鹰屎、白附子各一两,共研为末,调醋敷含。
一天三、五次,痕灭为止。
20、身上瘢痕的祛除法。
用黄矾(烧令汁尽)、胡粉(炒黄)各
八分,研细,加猪油,共捣成泥。
先以粗布擦瘢,感到疼痛时,把药涂上,涂药五次以后,再用老鹰粪、燕窠草烧祳灰等分,加人乳调匀涂瘢。
皮肤能恢复正常。
21、汤火伤。
用粟米焦,投不中,澄取汁,浓煎如糖,频搽伤上,能止痛,灭瘢痕。
22、小儿烂疮。
用牛屎烧成灰封涂。
兼灭瘢痕。
23:手术后刀口疤痕,又疼又痒,瘢痕疙瘩是伤口愈合后皮肤凹凸不平,色淡红或暗红,质硬,痒痛,或无自觉症状,形状长圆不一,大小不等,中医称之为肉龟肿,螃蟹肿。
配方1:当归30克,猪脂(猪油)500克,白芷30克制法:将白芷,当归研为粗末,猪脂切成小丁,白酒50克剪十余沸,去渣储瓶备用。
用法:涂于斑痕处,每日5-10次。
此方祛风、行血、润肤、治疗瘢痕效果颇佳。
配方2:白蒺藜30克,山栀子30克,醋50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以醋调匀储瓶备用。
用法:每晚临睡前涂于患处,晨以温水洗去。
此方清热、解毒、散风行血、治疗瘢痕。
配方2:白蒺藜30克,山栀子30克,醋50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以醋调匀储瓶备用。
用法:每晚临睡前涂于患处,晨以温水洗去。
此方清热、解毒、散风行血、治疗瘢痕。
配方3:大黄,芒硝各等量,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用时取15-20克,加75%酒精调成糊状,敷伤口硬疼处,药敷厚约0.2厘米,每次30分钟,并辅以红外线灯照射,日2次,一般需8-15次可痊愈。
注:本方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不仅消炎抗菌,抗感染,而且可促使硬结软化消散。
24.鸡蛋灭瘢痕方:鸡子五七枚煮熟,取黄炒黑,拭涂,每日3次,久用瘢痕自灭。
六:瘢痕疙瘩25 乳香,没药各35克,血余45克--人发,消瘀,止血,利小便。
功效:提脓拔毒,消肿软坚。
主治:疖肿、毛囊炎,瘢痕疙瘩、神经性皮炎。
用法:用麻油6000毫升入大锅内,加入(1)部分各药,熬枯去渣,再用强火熬至滴水成珠,离火,投入章丹(冬天约25000克,夏天约3000克用铁棒急调,油渐变成黑色,最后将冷凝时加入(2)药末,调和成膏。
用厚纸摊成大、中、小三号,厚薄不同的膏药,用时烘烊贴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