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自主学习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18 KB
- 文档页数:2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诗歌的写作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悟诗文的美妙之处。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学会描绘诗中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乐于分享心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2. 朗读、背诵和默写诗句,感悟诗文的美妙。
3. 描绘诗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古代诗歌的写作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乐于分享心得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解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 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于板书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诗文。
2. 朗读诗文:(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 解读诗文:(1)教师讲解诗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
4. 感悟诗文:(1)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悟诗文的美妙之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交流心得。
5. 描绘画面:(1)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互相欣赏、学习。
6. 小结课堂: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诗文。
(2)要求学生默写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诗文的美妙之处。
《过故人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过故人庄》的课件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过故人庄》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诗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2)学生讨论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诗人(1)教师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4. 分析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见解。
5. 欣赏与朗读(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的美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诗文。
(2)写一篇关于《过故人庄》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促进教学相长。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人、故土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友情,懂得感恩和回报。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3)作者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的讲解。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生和诗文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过故人庄》,激发学生对故人、故土的思绪。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行解决诗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文内容,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教师讲解作者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5. 课堂实践:(1)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实践活动,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过故人庄》。
2. 结合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过故人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4)一、学习目标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要能够理解并背诵全诗,掌握其中的生字新词,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同时,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人炼字的技巧,了解诗歌对仗工整的特点。
此外,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我们还应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要能够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
2. 诗中描写农村优美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诗中写诗人与朋友把酒言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是《过故人庄》中的诗句?A.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B.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C.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D.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2.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对友人的思念之情B. 对重阳节的期待之情C.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D. 对故人的感激之情三、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过故人庄》一诗中,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情景。
2.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
三、全诗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乡村的田家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我们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受邀到友人田家做客的情景。
通过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和田园生活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重阳节的期待,显示了他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过故人庄》导学案《<过故人庄> 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过故人庄》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1)体会诗歌中“淡而有味”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 年—740 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应故人邀请到其家中做客时所作。
诗人通过描绘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查阅工具书,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五、课堂探究1、诗歌解读(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两句诗点明了什么?表现了故人怎样的情谊?(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合”和“斜”两个字用得好在哪里?(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诗人和故人在做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氛围?(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诗歌意境(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2)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诗歌情感(1)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2)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意象表达出来的?4、写作手法(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2)举例说明这些写作手法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1、比较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王维的田园诗,分析它们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过故人庄》导学设计组别姓名活动一、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本诗选自《》作者 ,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齐名,著有《孟浩然集》。
2、字词积累:(1)注音:鸡黍郭外斜开轩场圃重阳(2)释义:具合话就3、把握节奏:点拨: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
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
例如:故人/具/鸡黍。
要求: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本诗进行节奏划分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疏通文意:(1)翻译诗句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根据文章内容写诗句。
交代此行原因的句子是:描写山村美景的句子是:展现田园生活的句子是:表明来日相聚的句子是:活动二、熟读领悟:问题1、《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问题2、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邀“我”作客———问题3、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示例:叙述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情味: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情味: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情味:问题4、观察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明确:活动三、能力冲刺:1、你最欣赏哪句诗?说说你的理由。
(请从“用词,修辞或内容情感”等任选一个角度)2、一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有异曲同工之妙;除本文我还知道一句也表现朋友间深厚的友谊;我省在全国率先广泛创建文明生态村,村寨四周绿树环绕,山峦苍翠,使我们联想到本诗一句。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请写在下面。
《过故人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中的意境,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人、故土的深厚感情,培养热爱家乡、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2)了解古代农村的生活场景,体验其中的淳朴民风,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3. 诗文意境的体验与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农村生活场景的理解。
2. 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的体会。
3. 朗读与表演的技巧指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体验诗中的意境,提高审美能力。
3. 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本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文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诗文内容。
4. 意境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感悟,讨论诗中的情感内涵。
七、课堂练习1. 朗读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 背诵练习:让学生背诵诗文,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 写作练习:以“访友”为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访友的经历。
《过故人庄》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过故人庄》,并能背诵。
2. 理解《过故人庄》的诗意,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和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意,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
2. 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几幅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田园生活的感受。
2. 导入课题: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诗歌特点,引出《过故人庄》这首诗。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过故人庄》,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指名朗读,评价朗读效果,强调情感表达。
三、理解诗意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2.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讨论不理解的词句。
3. 教师讲解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四、感悟意境1.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感受其宁静、自然之美。
2. 分析诗中表现的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播放古诗词朗诵音频,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诗中情景,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五、拓展延伸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孟浩然的其他田园诗,感受其诗歌风格。
2. 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情和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六、总结提升1.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对《过故人庄》的理解和感悟。
2. 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布置作业:1. 背诵《过故人庄》,并默写。
2. 收集孟浩然的其他田园诗,进行阅读和欣赏。
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朗读、理解、感悟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体会《过故人庄》的诗意和情感。
同时,我也注重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过故人庄》教案3篇六年级上册语文《过故人庄》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习这首诗, 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 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一)揭题解题, 导入新课:1、同学们, 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 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板书)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 教师补充。
孟浩然(689740), 湖北襄樊人, 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 与王维齐名, 著有《孟浩然集》, 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 当时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 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 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 四十岁时, 来到长安, 渴望出仕, 但长安之行, 求官失败, 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 失意而归。
其诗风平易清淡, 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明确:过:拜访, 故人:老朋友。
到村庄拜访老朋友。
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 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 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 自由练习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 通通诗句, 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 重要的是吟读。
吟读, 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 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
要读得比较慢, 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 如:后一句是相邀, 要读慢一点, 读得意味深长。
(三)译读全诗。
师导:读得好, 朗读就进行到这里。
下面进行译读。
(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 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 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 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 也要像一首诗。
《过故人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友谊的珍贵,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的背景和诗歌风格。
(2)提问学生对友谊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气。
(2)学生通过注释和词典辅助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五、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背诵《过故人庄》。
2. 学生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结合诗歌内容和个人感受。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和对作业短文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互相评价学习成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过故人庄》诗歌文本。
初中《过故人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故人庄》。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品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友情。
(2)领略自然风光,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品及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代表作品。
(2)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故人?你们是如何感慨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讲解诗歌中的意境美和哲理。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其他描写友谊的诗歌。
(2)讨论友谊的重要性,珍惜身边的友情。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友谊的珍贵,鼓励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7. 作业布置:(1)背诵《过故人庄》。
(2)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解析和拓展延伸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过故人庄》的艺术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念,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友情。
《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中重点字词,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培养诵读能力、锻炼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导学过程《过故人庄》1.给加点字注音。
(注意字音和字形)鸡黍.()开轩.()面场圃.()2.解释加点的字。
(理解并记忆)(1)故人具.鸡黍(2)青山郭.外斜(3)把酒..话桑麻(4)还来就.菊花3.孟浩然,____代襄阳人,著名的_______诗人,他与当时的诗人_____齐名,并称“_____________ ”。
4、读《过故人庄》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1、词语注释入初日径幽处悦空万籁但2、小组合作说说古诗大意:3、自学思考(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当中现在还在使用的成语是什么(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课后作业:《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阅读,完成下列问题1、解题暝:山居:秋暝:2、诵读《山居秋暝》,思考:(1)找出诗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
(2)诗歌的意象,体会意境,感受画面美。
3.诗人如何从视觉和听觉、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静”的?。
篇一:过故人庄-教案《过故人庄》教案一.导语:同学们:上周我们刚刚学过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大家背得很好,谁来说说王维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歌?(是为了表达他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洁身自好的志趣。
)那今天老师领着大家一起来欣赏另一首山水田园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二.介绍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孟浩然?生:介绍孟浩然(怎么知道)师:我们介绍诗人一般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朝代,作品,生平,诗歌风格,诗歌流派)有没有同学作补充?(怎么知道的)师:那《过故人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生: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拜访一位山村友人所写。
师:那标题《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生:拜访老朋友的村庄。
师:过是拜访的意思;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
那接下来听老师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三.同学们:从哪里可以看出《过故人庄》是一首田园诗呢?大家回去一定预习过吧,大家可以各自先散读一会儿,结合注解说一说。
师:谁先来说?生:我从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看出。
师:给大家说一说。
生: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家去做客。
我从鸡黍、田家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
师:很好,你抓住了关键的字词,那这个句子中的具是什么意思?(准备),老朋友准备了好饭好菜,诗人应邀赴约,(板书:应邀赴约)可见这老朋友之间(感情很深厚)。
师:这样,男同学一起来扮演一下诗人,朗读一下首联。
(男女分读)哎?这句话犹如日记叙述一般,娓娓道来,我们该怎么读?女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要娓娓道来,亲切自然。
师:你们来试试?读得很好。
看来巾帼不比须眉啊。
师:还有谁做补充?哪里看得出是田园诗?生:我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可以看出。
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朋友家的优美风光。
师:怎样的风光?生:村庄被绿树环绕着,倾斜的青山在城外蜿蜒。
师:我觉得你有个词用得很好,村庄被绿树环绕着,哪个词解释为环绕?生:合师:很好,老师仿佛见到了“山随平野尽”的景象,村庄开阔,青山连绵,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啊!板书:欣赏风光师:谁给大家朗读一下,我们班的小记者:播音员的声音,真好听。
《过故人庄》《独坐敬亭山》导学案授课时间:3.17 第二节授课班级:八(1)授课人:张彦双课题:《过故人庄》《独坐敬亭山》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
2、背诵,默写。
过程与方法:品读,导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导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
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二,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湖北襄阳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二、合作探究(一)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2)展示所学对诗文的理解。
(二)、小组交流讨论,问题板书在黑板上(1)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你从哪句知道的?(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了田家,农家的环境怎样?诗人心情怎样?(3)在颈联中诗人和友人聊什么呢?(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即将分别了,你觉得孟浩然会和友人聊些什么?(6)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过渡:今天,我们再一起再学一首诗《独坐敬亭山》一、导入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李白一生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二、新课1、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呢?有没有情感的流露?2、诗的下两句运用什么修辞?又包含什么感情?3、填空完成主题归纳诗人通过写在敬亭山所见到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