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十大热点问题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4.21 MB
- 文档页数:72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判读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频次较高,既有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特点等知识的考查,也有读图、析图能力的考查。
多以各种气候资料统计图表切入,结合区域图,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规律、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的热点,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
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关注热点,在此命题不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热点题型一全球气候变化例1、【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第10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
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8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10.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8所示信息相符的是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答案】B【变式探究】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答案(1)A (2)B【提分秘籍】1.全球气候变化表现(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3)(4)①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②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
③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2.全球气候变暖(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①海平面上升:②对农业的影响:③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举一反三】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四大陆线西岸0°~40°范围内年降水量分布的状况。
专题0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下列山地中,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A.秦岭B.喜马拉雅山C.阿尔卑斯山D.阿巴拉契亚山答案 B焉耆马是我国古代西域名马,体型较小,善奔跑,耐力好,这些特征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
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海拔2800米处高山盆地,此盆地由三个“U”形谷组成。
下图为“我国天山自然带分布图”。
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有关天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A为北坡,B为背风坡B.A坡植被比B坡的更为茂盛C.L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D.可找到冰川运动痕迹3.焉耆马的特征形成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关系最小( )A.冰雪融水提供优质水源B.平坦地形提供奔跑场所C.多样植被营养丰富D.高寒缺氧提高耐力答案 2.D 3.A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A坡雪线高于B坡,雪线以下同一自然带A坡高于B坡,则可推知A坡既是阳坡又是背风坡,B坡既是阴坡又是迎风坡,故A坡为南坡,B坡为北坡。
B坡的自然带数量多于A坡,故B坡植被更为茂盛。
L自然带介于山地草甸带和山地草原带之间,且海拔较高,又是阴坡,光照不足,气温低,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该山顶部有高山冰雪带,海拔2800米处有“U”形谷分布,故可以找到冰川运动痕迹。
第3题,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海拔2800米处高山盆地,海拔高,高寒缺氧的环境提高了焉耆马的耐力;盆地地形,盆地内部平坦开阔,有利于形成其善奔跑的特点;多样植被为其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气候干旱降水少,形成了其较小的体型特征。
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位于浙西北的西天目山生物多样性丰富。
读“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完成4~5题。
4.西天目山从山麓到山顶的土壤分布特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5.M自然带是( )A.针叶林带B.落叶阔叶林带C.常绿硬叶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答案 4.A 5.D下图为“哈萨克族牧民转场放牧示意图”。
2018年高考地理热点分析一.中美贸易摩擦与大豆中国国家海关总署统计2014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为7140万吨,其中从巴西进口大豆3317万吨,占进口总量的46.5%;从美国进口大豆2649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7.1%。
所以巴西是中国进口大豆的最大来源国。
例1[2011年新课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
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据此完成3-5题。
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A.专业化水平较高 B .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5、这个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A. 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答案】: C D A例2(2016•天津卷)13.(1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某中学地理小组查阅了巴西和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相关资料,结合对巴西地理环境条件的分析,认为巴西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1)结合材料从农业生产条件角度,分析巴西粮食增产潜力巨大的原因。
(6分)【答案】(1)后备耕地数量大(可开垦土地面积广);单产较低,农业技术发展潜力大。
例3[2014年福建卷] 图4示意1992~2010年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的变化。
读图回答7~8题。
7.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变化最大的区域是A.非洲东部B.非洲中部C.非洲西部D.非洲北部8.中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快速增长,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更加便捷B.非洲位置靠近中国C.中国需求扩大D.非洲农业技术提高答案:A C二.天然气、环境治理与去产能例1(2014年山卷)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01地球仪、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专题01 地球仪、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一、经纬网1.经纬网的判读(1)侧视图中,根据经纬度的递变规律进行判断:度数往北增大为北纬,往南增大为南纬,往东增大为东经,往西增大为西经。
要尤其注意180°经线东西两侧的经度。
(2)极地俯视图中极点的判读方法①字标法:在极地中心处标注“南”或“S”为南极,标注“北”或“N”为北极。
②自转方向法:极地俯视图若画有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可以根据“北逆南顺”判定。
③经度递变法:根据东经度沿地球自转方向增大、西经度沿地球自转方向减小的规律,画出地球自转方向,从而判断南北极。
④海陆轮廓法:极点处为陆地判定为南极,极点处为海洋则为北极。
印度、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经纬度分别为(0°,0°)、(20°E、40°N)、(40°E、0°)、(60°E,20°S);甲在乙的西南方,甲在丙的正西方,甲在丁的西北方;甲丙之间的距离约为4 440 km【特别提醒】两点间“最短航线”的判断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
(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圈)(1)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
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两点均位于北半球,最短航线是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②两点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线是先向南,过极点后再向北;③两点位于不同的半球,要看过北极点的为劣弧还是过南极点的为劣弧。
(2)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如图中同一条纬线上MK之间的最短航线是弧MPK,而不是弧MQK,赤道上除外)。
(3)晨昏线上的两点,由于晨昏线本身就是一个大圆,故两点最短航线就是两点之间的较短晨昏线(即劣弧线)。
二、地图三要素1.地图上的方向(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018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系列(二)河流专题(命题猜想)命题热点突破一: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一)河流水文特征1.径流量(1)径流量的大小——取决于五方面:第一,降水量的多少;第二,流域面积的大小;第三,干流的长度;第四,支流的多少;第五,蒸发量的大小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流水量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多少,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流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
(2)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或小,若大的话,汛期在什么季节(春汛、夏汛、冬汛)。
2.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形、植被覆盖率、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
3.结冰期与凌汛:主要与气温有关。
最冷月均温小于0℃有结冰期,若河流同时又是从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的,则还会有凌汛现象。
4.流速——湍急、大、急5.水能——大小取决于高差的大小和水量的大小。
(二)河流水系特征 1.河流的长度和流向2.流域面积大小3.支流的多少及其长短和分布(对称的、向心的、辐射的)——地势决定着河流的流向, 河流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所以,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4.地上河(河道平直、弯曲、地上河)5.入海口(有没有入海口)6.河流是否弯曲河流的水系形状特征例:河流含沙量为河流中单位水体所含悬移质泥沙的重量。
河流输沙量为一定时段内通过河 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其大小取决于含沙量和径流总量。
下表为我国四条河流入海口泥沙特 征。
据此回答 1——2 题。
1.②河较③河年平均入海沙量大,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流域( )A .暴雨频率高B .植被覆盖差C .汛期时间长D .河流落差大 2.四条河流中,年平均入海径流量最小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①② ③ ④ 年平均含沙量(kg/m 3) 0.22 25.6 0.53 3.27 7.098×10101.1×10124.68×10117.96×109年平均入海沙量(kg)例:[《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四》]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高考地理热点:“自然地理”热点突破一、背景资料:在地理三大知识板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中,自然地理板块的复习是最难的。
这是因为自然地理涉及地球和地图、大气、海洋、陆地四大部分,涉及的概念、规律和原理较多,而且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密切、环环相扣,网络体系庞杂。
理论性强,难度最大。
在设计试题时,本部分内容具有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能较好地反映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等特点。
正因为如此,近年高考试题中的较难试题主要是涉及该部分的内容,成为考生失分的“重灾区”。
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就是五个方面,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通常高考容易考的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气候。
为什么愿意考这个呢?因为地形和气候是自然区域的核心要素,其他的都是受它的影响的。
比如说河流的流量变化、季节变化是什么样的;比如说河流的水系特点就是受季节影响的。
所以自然地理的核心要素是地形和气候,除此以外还有等降水量线和等压线等等。
关键是看到这些线一定要注意疏密的地方,还有注意它的极值合变化规律。
二、高考预测:(一)自然地理大致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1、重视主干知识,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由于文综试卷不可能涵盖中学阶段所有自然地理知识,因而各地历年考查的都是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这些知识又主要集中在等高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时间计算、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河水补给、资源与能源、自然带或自然景观等上。
2、重视地理图表,突出信息能力的考查文科综合中地理的最大特色应该是比较充分地运用地理学科的专业语言—地图和统计图表,考查考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丰富的图形类型,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题目中设问也是以图为基础,只有通过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才能正确作答。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自然地理试题解答的思维主线,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重视现实问题,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查每年自然地理部分的高考题都不回避热点,命题取材十分注重现实问题,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命题取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倡导生活化地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工业【高考命题剖析】本专题工业的生产特征、发展变化、区位因素分析以及产业转移等内容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工业地域类型以及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生产和工业分布的影响如2018课标高考全国文综1~2题、2018·广东高考文综10~11题、2018年安徽文综等,考查世界主要工业的发展条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综合题都经常出现,从分值上看,综合题所占分值较高。
信息呈现方式多以柱状图、坐标图、区域图、示意图等出现。
通过结合实例或现实状况、区域地图考查学生从材料、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规律、原理的灵活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价能力。
【高考冲刺策略】工业区位是高考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多与城市化进程知识相联系。
柱状图、线状图、区域图、关联图等常用来考查区位因素、区位选择。
因此,在最后冲刺阶段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牢记工业区位因素,掌握某些企业选择的一般原则;2.利用类比法、比较法理解不同区域中工业地域形成或发展区位因素的异同;3.学会知识迁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原理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如运用传统工业区整治的有关原理来分析我国东北老工业区、环渤海等工业地域的发展问题;运用新工业区的有关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苏南地区、南疆地区等新工业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核心考点整合拓展】核心考点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明确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方法,能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因素方面分析和判断工业区位的合理性。
1.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2.环境因素的考虑3.五类工业部门及其主导区位因素下列问题。
(1)从产业链角度看,P代表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
A.配套产品生产(仪表、轮胎等)B.汽车研发(发动机、变速箱等)C.农机制造(拖拉机、农用车等)D.能源加工(石油、天然气等)(2)影响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2018年地理高考解析气候题型地理高考中的气候题型在2018年的考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气候的解析,考生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中的气候和环境问题。
本文将从全球气候分布、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三个方面进行解析,并结合历年高考气候题型进行相关例题剖析。
一、全球气候分布全球气候分布是地理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点之一。
地理学家通过对全球大气环流、水平维度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研究,总结出地球上的气候类型。
根据纬度的不同,可以将全球的气候分为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三个大区域。
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这里的气温极低,降水较少,常年被冰雪覆盖。
温带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一部分地区,这里的气温四季分明,降水适中,植被丰富。
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地区,这里的气温高,季节变化不明显,降水充沛,常年常绿植被茂盛。
二、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地理学中,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年间变化,将气候分为干燥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等不同类型。
干燥气候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和腾冲地带,这里的气温高,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为主。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东亚地区,这里的气温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植被丰富。
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这里的气温适宜,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植被以常绿植物为主。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这里的气温较高,降水分布不均匀,植被主要为草原。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这里的气温高,降水充沛,植被繁茂。
三、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全球变暖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变暖是指因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从而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
全球变暖会导致气候异常,例如降雨量分布不均匀、干旱和极端高温天气的增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