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植被类型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41
第一节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概念:自然界□01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02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03人工草场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改造环境: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04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植被的垂直结构形成: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05阳光的生存竞争。
影响因素:气温越□06高、降水越□07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08多,垂直结构越□09丰富。
4.植物的适应性:天然植被具有□10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1.判断正误。
(1)荒漠不属于植被类型。
(×)(2)植被只能适应环境,不能改造环境。
(×)2.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A.地形B.气候C.土壤D.水源答案 B解析气候是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
3.仙人掌适应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提示干旱的自然环境。
二、森林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类型、分布及特点1.判断正误。
(1)水热充足的地区,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数量多。
(√)(2)常绿阔叶林秋冬季不落叶。
(×)2.亚欧大陆北部的植被主要为()A.亚寒带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答案 A解析亚欧大陆北部主要是亚寒带,主要的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3.说出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两种森林。
提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三、草原与荒漠1.形成(1)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01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2)荒漠:在水分更少的□02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
2.草原(1)热带草原:分布在□03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04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05枯黄。
(2)温带草原:草原□06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3.荒漠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07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第一节 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概念:自然界□01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02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03人工草场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改造环境: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04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植被的垂直结构形成: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05阳光的生存竞争。
影响因素:气温越□06高、降水越□07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08多,垂直结构越□09丰富。
4.植物的适应性:天然植被具有□10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1.判断正误。
(1)荒漠不属于植被类型。
(×)(2)植被只能适应环境,不能改造环境。
(×) 2.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 ) A .地形 B .气候 C .土壤 D .水源 答案 B解析 气候是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
3.仙人掌适应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提示干旱的自然环境。
二、森林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类型、分布及特点1.判断正误。
(1)水热充足的地区,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数量多。
(√)(2)常绿阔叶林秋冬季不落叶。
(×)2.亚欧大陆北部的植被主要为( )A.亚寒带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答案 A解析亚欧大陆北部主要是亚寒带,主要的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3.说出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两种森林。
提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三、草原与荒漠1.形成(1)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01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2)荒漠:在水分更少的□02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
2.草原(1)热带草原:分布在□03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04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05枯黄。
(2)温带草原:草原□06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3.荒漠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07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1.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
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2.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天然植被可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而森林、草原、荒漠又可分为多种类型。
不同的植被,组成和特点不同,通常可根据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加以识别。
3.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可从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方面观察和识别。
土壤的形成因素主要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1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及名校《中国大学及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大学专业排名相关专业开设该专业学校名称排名相关专业开设该专业学校名称排名生物地理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土壤地理学西北大学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兰州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南京大学 3 西北大学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4 成都理工大学 5 北京大学 5 吉林大学 6 北京师范大学 6 中山大学7 北京林业大学7 长安大学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82合肥工业大学9 河南大学9兰州大学10 中山大学10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34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植被类型图片(一)纬度地带性(1)热带雨林(2)热带季雨林(3)热带稀树草原(4)热带典型草原(5)热带荒漠草原(6)热带荒漠(7)亚热带常绿阔叶林(8)亚热带常绿硬叶林(9)暖温带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10)温带落叶阔叶林(11)寒温带针阔混交林(12)亚寒带针叶林(13)极地苔原带(二)经度地带性:中纬度(40N):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典型草原、温带荒漠草原、温带荒漠(三)垂直地带性分异低山热带雨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阔混交林带、山地针叶林带、亚高山暗针叶林带、亚高山灌丛带、高山灌丛草原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亚冰雪带(四)红树林二、地貌:(一)坡地地貌:(1)崩塌(2)滑坡(3)坡积裙(二)河流地貌:(三)岩溶地貌:(1)溶沟(2)石芽(3)落水洞(4)溶蚀洼地(5)峰从(6)峰林(7)孤峰(8)溶洞(9)石钟乳(10)石笋(四)冰川地貌:(1)冰蚀地貌: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羊背石、冰斗湖、峡湾、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
(2)冰碛地貌: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
(3)冰水堆积地貌:蛇形丘、锅穴、冰砾阜、冰砾阜阶地。
(五)冻土地貌:(1)石海、石河、石冰川(2)多边形构造土(3)石环、石圈、石带(4)冰核丘(5)土溜阶坎(6)热喀斯特洼地(六)荒漠地貌:(1)风蚀地貌:石窝(风蚀壁龛)、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风蚀垄槽)、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
(2)风积地貌:A.信风型风积地貌:星月形沙丘、纵向沙垄、抛物线沙丘、B.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星月形沙丘连、横向沙垄、樑窝状沙地。
C.对流型风积地貌:蜂窝状沙地D.干扰型风积地貌:金字塔形沙丘(3)干旱荒漠类型A.岩漠B.沙漠C.泥漠(七)海岸地貌:(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窗、海蚀拱桥、海蚀柱(八)褶皱构造地貌(1)单面山、猪背脊(九)断层构造地貌(1)断块山、断陷盆地、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十)岩溶地貌(1)熔岩隧道、熔岩丘、熔岩堰塞湖红色字体表示已有人选。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学习目标:1.能结合图示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重点)3.理解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掌握不同尺度上植被变化规律。
(重难点)一、主要植被1.植被的含义: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植被分类⎩⎨⎧ 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人工植被: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3.森林(1)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2)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泰加林)等。
(3)热带雨林:是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4)温带落叶阔叶林:乔木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4.草原(1)分布: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2)类型: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
(3)热带草原:禾本科植物占优势。
湿季,草木葱绿,生机盎然;干季,万物凋零,满目枯黄。
(4)温带草原: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季相变化明显。
5.荒漠(1)分布:干旱区。
(2)类型: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
(3)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二、植被与环境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环境影响植物 ①必然性: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②表现:环境影响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
(2)大尺度上 ①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
②表现⎩⎨⎧ 从赤道向两极: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递减→形成不同的气候带→植被带状分布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条件不同→植被依次为森林、 草原、荒漠(3)中尺度上 ①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地形。
②表现: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山地垂直气候带→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2.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破坏植被会发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恢复植被可以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2.7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世界主要植被类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和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一课时需要学生掌握植被类型名称和各类植被的典型特征,主要包括植被的叶片、根系、枝干等方面。
植被作为自然环境的组成因素,也会反作用于自然环境,不仅促进着整个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同时也在不断塑造和改变着地理环境。
二、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读世界主要植被类型分布图,说明植被主要分布地区及特征。
2.地理实践力:观察家乡所在地植被类型,探讨其与环境的关系。
3.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运用相关图表等资料材料等,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植被分布位置及其特征,能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启发引导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实践导入展示四位学生的聊天记录,他们分别描述所在大学景观特征,根据文字让学生猜出他们所在地,并引入新课。
甲:浙江大学乙:海南大学丙:北京大学丁:西藏大学结合现实环境,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第一部分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1.植被相关概念2角色扮演:世界主要植被自主学习:1、植物种群、植物群落、植被的概念。
2、植物分类有哪些?根据植物种群、植物群落、植被的概念,分析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提出小组学习任务:要求:分小组的形式,用角色扮演法以第一人称的口语,完成下列四组植被类型的分布位置和植被特征。
完成后小组以每种植被派一名同学来表达,说出你们的答案。
1.结合图文材料,搜集热带植被、亚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寒带植被的景观图。
说出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位置和特点。
通过思考问题,体会植被的类型和特征反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点。
同时掌握并分清植物种群、植物群落和植被等几个概念。
角色扮演,任务展示:小组一:热带植被1.热带雨林带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