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 格式:ppt
- 大小:17.76 MB
- 文档页数:30
11.3 动能和势能【考点梳理】考点一、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考点二、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单位是焦耳。
考点三、弹性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单位是焦耳。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幅度。
物体的弹性形变幅度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技巧归纳:对动能和势能的理解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题型归纳】题型一:动能及其影响因素1.(2022·上海·八年级)下列关于动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动能B.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动能C.速度大的物体甲具有的动能一定大于速度小的物体乙具有的动能D.运动物体质量越大,所具有的动能一定越多2.(2020·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体积相等的实心铜球和木球(ρ铜>ρ木),以相同大小的速度运动,它们的动能分别为EK铜和EK木。
比较铜球和木球的动能大小,则()A.EK铜<EK木B.EK铜>EK木C.EK铜=EK木D.无法判断3.(2020·四川成都·八年级期末)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同一铁球A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B(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实验中,物体的动能是指木块B的动能B.该实验说明物体的动能大小与高度有关C.铁球A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过程中动能一直减小D.木块B从被撞击到停止运动过程中,动能先变大,然后变小题型二: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4.(2022·上海·八年级单元测试)一位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过程中,关于他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B.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变小D.动能变小,重力势能不变5.(2021·广西北海·八年级期末)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其中把“高空坠物”纳入了违法行为,使受害者能依法追责。
☆课题人教版2011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3节动能和势能☆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由“动能”和“势能”两部分构成。
2.功和能有密切联系,本节内容既密切联系前面所学过的运动、重力、弹力等知识,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产、生活中的能量现象,是后面学习其他各种形式的能以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3.教科书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存在,并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还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认识势能的大小,加强了他们的实践体验能力。
☆教学目标1.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
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
记住能的单位。
2.能利用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3.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
难点:对能量的认识;势能的概念。
☆学情分析动能、势能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容易产生兴趣的现象。
☆教具和学具1.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预设学生活设计意动图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图像或,实例了解,为什么水轮转,箭射出,苹果落地。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吸引「生兴趣,[气引出课进行新课1.复习提问: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功率的意义及了解学习目使学生计算公式?O 标学习目2.老师:要想对物体做功,就必须对物体施力,还要让的明确。
(一)能量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距离,什么样的物体能做到这1能量一点呢?3.指导学生学习课本第67页有关内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什么是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学习能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量及单(2)能量的单位:焦耳(J)。
位。
2.能量的单 4.媒体展示:位风吹动帆船—航行急流的河水一把石头—冲走观看、总结、回答。
运动的钢球—把木块i推开问:它们能量的存在形式有什么共冋特点?5.总结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013年新人教版(走进中考)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选择题1.(12来宾)下列四位科学家,以其名字命名为能量单位的是CA.法拉弟 B.安培 C.焦耳 D.欧姆2.(12龙东)物理学中经常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单位,下列哪位科学家的名字被命名为能量的单位AA.焦耳 B.安培 C.欧姆 D.库仑3.(12淮安)上紧发条的玩具车沿水平桌面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D A.动能 B.电能 C.重力势能 D.弹性势能4.(12嘉兴)据报道,一辆横穿铁路的拖拉机,因故障而停在铁道上。
此时从远处驶来一列火车,尽管司机及时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但缓缓驶近的列车还是将拖拉机撞“飞”了。
这是因为火车的AA.动能很大B.速度很大 C.势能很大 D.功率很大5.(12嘉兴)概念图的建立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构建概念图时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下列各项中的概念,能分别代表图片中①②③的是AA.机械能、动能、势能 B.分子、原子、离子C.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D.生物、植物、动物6.(12临沂)人骑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快,下列关于这一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BA.人与车的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 B.人与车的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少C.人与车的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大 D.人与车的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7.(12恩施州)如图所示,把物体自2m高的A点释放,使其自由下落(注:不计空气的阻力)。
则下列关于物体在经过B点和C点时的相关比较中,错误的是:DA.质量相同B.密度相同C.机械能相同D.动能相同8.(12温州)如图是高速公路避险车道示意图。
当高速行驶的汽车出现刹车失灵时,可通过进入避险车道快速降低车速直至停止。
避险车道的作用是降低汽车因高速行驶而具有的哪种能量带来的危害AA.动能B.势能 C.内能D.电能9.(12武汉)如图所示,一辆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洒水车正在洒水作业,关于该洒水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机械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B.机械能变小,重力势能动能变小C.机械能不变,动能变小D.机械能变小,动能不变10.(12泰安)人骑自行车下坡时,不用蹬车自由滑行的过程中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下列关于这一运动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A.人与车的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B.人与车的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少C.人与车的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大D.人与车的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11.(12朝阳)据CCTV报道:今年5月29日,在高速公路上驾驶客车的司机吴斌,被前方突然飞来一小物块击破挡风玻璃后击中腹部。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由“动能”和“势能”两部分构成。
2.功和能有密切联系,本节内容既密切联系前面所学过的运动、重力、弹力等知识,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产、生活中的能量现象,是后面学习其他各种形式的能以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3.教科书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存在,并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定性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还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认识势能的大小,加强了他们的实践体验能力。
二、学情分析:1、在前一段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对“能量“这一词眼已不间断地有所认识,这是学生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认识基础;2、学生对生活现象当中蕴含的一些科学知识颇有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兴趣基础;3、学生已具备了科学实验探究意识及方法,乐于运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来探究其中的物理道理,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意识,为教师课堂上的顺利指导奠定了基础;4、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分组探究时要注意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合理搭配,做好分工与合作。
三、教学思路:本节课的主体思路:利用思维导图为主线的方式,采用先统后分的思路,先从能量这一大概念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对能量进行分类得出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以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能量、机械能、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相互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有较清楚的认识。
同时用彗星撞地球为第二条主线,依次引出课题、动能的应用以及最后的课后练习题形成首尾呼应,使整堂课思路清晰,内容完整。
另外以观察现象为过程方法线,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学生的活动解决问题,从而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通过针对训练把学生的认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平抛装置(斜槽、水平纸板),钢球、玻璃球,面粉,橡皮筋、足球、子弹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教学内容教师活学生活设计节动动意图媒体播放:美国科幻创设情灾难片《彗星撞地球》用壮观、景片段中,彗星以摧古拉提出问题,创设观看、思考震撼的画引入课朽之势撞入大西洋,形情景。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第1节 功1、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运动方向)垂直。
有力无距离: 搬而未起,推而未动,有力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有距离无力: 物体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运动方向上没有力对物体做功(踢球离开脚后移动的距离,人对足球没有做功)。
力和距离垂直: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通过的距离和力的方向垂直,物理在力的 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力×力的方向上的距离)。
4、功的计算公式:W=Fs ,用F 表示力,单位是牛(N ),用s 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 ),功的符号是w ,单位是 牛•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单位叫焦耳,焦耳的符号是J ,1 J=1 N •m 。
5、在竖直方向上提升物体克服物体重力做功或物体重力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 =Gh ;在克服摩擦力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 。
6、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 )=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 )。
第2节 功率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公式:P=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功W 的单位:焦(J ),时间t 的单位:秒(s ),功率P 的单位:瓦(W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第3节 动能和势能 (教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出问题】①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事例:鸟撞飞机即鸟和飞行的飞机相撞。
血肉之躯的小鸟与钢铁飞机在天空相撞,犹如以卵击石——卵破而石头无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飞机与飞鸟在空中相撞,轻者飞机不能正常飞行,往往被迫紧急降年级 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第3节 动能和势能教学 目标1. 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
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
记住能的单位.2. 能通过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3. 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4. 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教材 分析功和能有密切联系,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移或转化的过程。
本节介绍了常见的动能和势能,既密切联系前面学过的运动、重力、弹力等知识,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产、生活中的能量现象。
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其他各种形式的能以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动能”和“势能”两部分构成。
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概念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为基础。
教科书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存在。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其中涉及测量物理量的转换问题。
教科书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个实验是进一步认识势能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
教学 器材 斜面(带槽)、质量不同的钢球、木块、刻度尺、沙子、玩具车等。
多媒体ppt ,包含视频:《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转换法》、《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等。
落,重者机毁人亡。
②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实验数据——《高空抛物的伤害程度》一个20克的麻将从20楼飞下可致人骨折;一块西瓜皮从25楼抛下击中头部可致人死亡;一个空易拉罐从25楼抛下可致人死亡……【提出问题】小小飞鸟为什么对飞行中的飞机造成如此大的危害呢?为什么小小的物品能够把人击伤?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了—《11.3动能和势能》。
《动能和势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掌握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同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整理:回顾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包括动能、势能的定义、影响因素等,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2. 课堂练习:完成以下题目,检验对动能和势能转化关系的理解程度。
a.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b. 自由落体运动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c. 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滑动过程中的摩擦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3. 实验操作:在家中或学校实验室,利用简易器材(如小球、木块、斜面、尺子等)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小球在不同高度自由下落时速度的变化,以及在粗糙水平面上滑动过程中的摩擦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
4.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过程和观察结果,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结论等。
5. 拓展思考:列举生活中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如汽车启动、荡秋千等,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三、作业要求1. 按时提交课堂笔记和课堂练习,要求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2. 实验操作需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实验报告需真实反映实验过程和结果。
3. 鼓励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要求在报告中体现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4. 提交作业截止日期为课后或下课前,逾期将不予受理。
四、作业评价1. 批改作业时,将重点关注学生笔记的完整性、正确性,以及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 根据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3. 根据学生对生活实例的解释,评估学生对动能和势能转化原理的理解程度。
4. 评价结果将纳入平时成绩,作为期末总评的参考。
五、作业反馈1.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将在下次课上进行集中解答。
2. 对于个别学生的疑惑,将通过课后交流的方式给予反馈和指导。
3.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提问、主动思考,共同促进物理学科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