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讲 宋代书法
- 格式:ppt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57
宋朝的书法艺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这个时代曾经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化人物。
其中,宋朝书法艺术的成就尤为突出,久负盛名。
宋朝书法艺术的发展,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高峰,也为后世书法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一、宋代书法简介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书法艺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从北宋的欧、苏两家开始,经过王、米、蔡、赵等家的发展,最终转变为南宋的颜、米、董、李等家。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总的来说,宋代的书法艺术强调笔画的秀丽和笔墨的浓淡。
在书法形式上,不同家派也有各自的特点,比如欧阳询的狂草、蔡襄的行书、米芾的隶书等等。
二、宋代书法的特点宋代书法艺术的最显著特点是在平衡和美感方面的表现。
其中,书法笔墨的运用和书法造型的平衡美感是最突出的两个方面。
宋代书法家注重笔墨的运用,倡导以“有墨不加,少墨不减”为原则,注重筆墨的運用和墨色的浓淡。
另外,在书法造型方面,宋代书法家更注重书法的平衡美感,强调笔画的匀称、布局的合理和章法的整体性。
三、宋代书法家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高峰,众多杰出的书法家出现在这个时期。
这些书法家不仅在书法造诣上达到了高峰,而且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欧阳询是北宋书法的代表,在书法造型上以狂草为代表,又称“闲逸草”。
狂草书法是一种自由奔放的书法,草的枝叶衍生出许多变化,形成了奔放多样、音韵和谐的书写风格。
欧阳询的草书因其奔放大胆、妙笔生花、横竖起伏、淋漓尽致的特点被认为是狂草书法的巅峰代表。
苏轼也是北宋书法家的代表之一。
他的楷书和行书表现了“古为今用、应变自如”的精神,并在书法艺术上注重格调和美感。
苏轼的书法在世界书法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南宋时期,颜真卿的楷书和米芾的隶书成为书法界的代表性作品。
颜真卿的楷书在勾结、转折、收笔等方面都非常讲究,体现了书法的趋势性和协调美感。
米芾的隶书则在书法造型上的个性化和创新性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十二幅宋朝书法宋代,是中国文化璀璨斑斓的朝代,涌现了一大批书画诗词名家。
宋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魏晋和隋唐书风向元明清过渡的转折阶段,其时代风格是很鲜明的。
这种风格的形成,既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又是书法艺术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宋书法尚意,系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
01沈辽行书《动止帖》上海博物馆藏沈辽,字叙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初以兄任监寿州酒税,迁监内藏库。
神宗熙宁初,为审官西院主簿,出监明州市舶司,迁太常寺奉礼郎,改监杭州军资库,摄华亭县事。
曾为人书裙带,转辗为神宗所见,以为失去士大夫顾藉,御史遂劾以他事,削职为民,流放永州(《挥麈馀话》卷一)。
后遇赦徙池州,遂筑室秋浦齐山,名曰云巢。
元丰八年卒,年五十四(《沈氏三先生文集》卷八《沈叙达墓志铭》)。
与从叔沈括、兄遘,合称沈氏三先生。
所著有《云巢编》二十卷(今本十卷)。
《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尤工书法,楷、行俱佳。
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
02张读草书《书札》墨迹03周越《怀素律公帖跋》释文:越观怀素之书有飞动之势若悬岩坠石惊电遣光也珍重珍重景祐三年五月十六日04周越《草书贺秘监赋》周越字子发,又自清臣,宋朝淄州邹平(今山东邹平)人。
其兄周起字万卿,是宋真宗时代的进士。
因周越为其弟,则可以推算出周越大概生活在宋真宗和宋仁宗年间。
启功先生在《论述绝句》第六十则中写道:子发书名冠宋初,流传照乘四名珠。
寥寥跋尾谁能及,不是苏髯莫唤奴。
周越。
越字子发。
“落笔已唤周越奴”,苏轼句也。
周子发书,为北宋一大家,而遗迹流传极少。
石渠旧藏王著书真草千字文,后有周跋,四十年前已成劫灰。
今所存者,为石刻四事,皆跋尾也。
按启功所言,周越书法作品流传极少,却是“寥寥跋尾谁能及”。
05刘正夫行书《佳履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正夫,字德初,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县人。
中国书法发展史之宋代书法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北周衰微之际,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王朝。
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
从公元960 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
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
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
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
所以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
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
这是宋代书法不景气的原因之一。
其次如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
米芾分析说:“李宗锷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
肥扁朴拙。
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
”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
”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
此宋代书法不十分景气的原因之二。
总之,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
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
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其著名代表书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佶。
蔡襄 (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官至端明殿学士。
《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
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宋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与文化内涵宋明清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宋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仅发扬了前代的传统,而且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亮点。
宋代书法艺术宋代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其书法艺术风格概括为雅俗共赏,气韵生动,刚柔相济。
宋代书法家有米芾、苏轼、黄庭坚等,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享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米芾的书法作品富有变化和节奏感,字体雄健有力,处处彰显出他深谙书法的独到见解。
苏轼的书法作品则特点是自然、豁达,尤其注重自然流畅和笔墨与用纸的兼顾。
黄庭坚是以笔涉多种艺术门类的大家,他的书法作品则思维缜密、精神高昂,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
宋代书法作品不仅注重笔画的造型,而且更注重笔画的气韵和尺度。
其作品风格优美、和谐,引人陶醉,观赏者能够感受到书法家的情感、思维和灵魂。
明代书法艺术明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相较于宋代书法,明代书法更加注重审美观感的变化和韵律的融合。
其主要特点是笔法强劲有力,有胆有识,讲求创新和技法的革新,尤其重视字体的自由发展。
明代书法家有董其昌、文征明、杨慎、祝枝山等,他们的书法作品传达出中国书法为艺术的决然决定,而不再只是一种文字书写形式。
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富有变化和创新,注重艺术个性和自由发挥。
文征明的书法作品则充满诗意,灵动敏捷,富有文艺气息。
杨慎的书法作品则较为沉稳、内敛,字体方正,中气十足。
祝枝山的书法作品则注重纵横变化,在结构和造型上更自由和富有个性。
清代书法艺术清朝时期,书法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多元化的书法艺术流派,如吴门书法、李少白派等。
其书法艺术创作突破了宋明两代的传统,更加注重技法的创新和流派的分立。
清代书法家有王鸣岐、何绍基、李铎、郑板桥等,他们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王鸣岐的书法作品注重艺术形式和造型,成为了清代书法艺术的代表。
北宋书法作品
北宋书法作品欣赏:
北宋书法作品1
北宋书法作品2
北宋书法作品3
北宋书法作品4
北宋书法作品5
书法的审美风尚:
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
一般说来,一个社会必然有一个社会的风尚,这种社会风尚也必然要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社会文化各方面对这一风尚的欢迎或抵制,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这一社会风尚的兴盛与消亡。
同样,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风尚也不一样。
如何引导这种审美风尚,使之成为这一时代审美的主导风尚,就成为各个时代书论家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如汉魏时书论中的“尚象”、晋时书论中的“尚韵”、唐时书论中的“尚法”、宋时书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而通过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
只要粗略翻阅一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着作,你就会看到:中国古代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总结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且自成体系。
如果将它与中国古代画论相比较,就更能显示出这一特点。
比如对书法发展史的研究,自从南朝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开其端,以后各个朝代几乎都有这样的一批着作。
它们论列了从上古至清末书法发展的历史,保存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完整面貌。
又如对书体演变历史的研究,论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等书体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概念、特点等各个方面,系统而全面。
再如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极为深人、全面,大凡用笔、用锋、执笔、结宇、用墨、布白等等,皆有详细而精到的研究。
宋代书法艺术特征
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表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征。
首先,宋代书法注重“意境”,在艺术表达上追求意境的美感,将执笔造化与墨色意境融为一体,使作品在形式与意境两个方面都达到完美的统一。
与此同时,宋代书法也重视“笔法”,用丰富多样的笔法表现出丰富的意境。
宋代书法的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具有独特的笔画特色和整体结构的特点。
其次,宋代书法形成了多种书风,其中又以“米芾与苏轼”的书法艺术影响最为深远。
“米体”是米芾的书法风格,以其豪放、潇洒的气魄,展现了一种复杂的书写形式,这使“米体”从此成为了书法界一个重要的字体。
“苏体”是苏轼的书法风格,其大意笔笔不失结构、雄浑之处不失温润之美,使这种说不清楚,形难定位的境界,成为书法艺术家所追求的境界。
最后,宋代书法作品在选材方面也具有独特性。
例如,唐代就以《兰亭序》作书法的名篇,而在宋代,“曲帖三绝”以及“题画、平章百姓识字”等作品成为该时期的代表。
这些作品选材广泛,艺术表现丰富,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崇。
总之,宋代书法注重意境和笔法的结合,形成了多种书风,选材广泛,并具有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成为了中华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术传统,在文人由此正士大夫都可需遵循的)里、时隔数力手段。
”英艺术”。
书法改革看行书《自书括《欧阳氏后者写于宋辽宁省博物忠介之心,一,宋朝的博系教授沃展过程,各开的鲜花,书法家开始。
”)为代表的,开“尚意”,行草书体研究所所长特征的宋代的丰碑巨制,则无疑是书艺”,魏”之名才开效法之意。
始一直在以由历代名家与另一派别名家书法,偶像需要具宋代书法:经典的一种尺度/张锐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名气,没有名气不能叫人随从;二是有神秘感,似真似幻,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改造利用。
他把王羲之比喻为书法领域中的孔子,并引用鲁迅的话:“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被当作敲门砖差使的。
”沃兴华由此批评道:“所谓的‘王羲之’书风被统治者作为教化工具之后,就成为利禄之具,它既以平和稳定来粉饰社会的太平,又以规矩法度来奴化人们的情感。
”唐朝,太宗李世民尤其喜爱王羲之的书法,甚至撰写了《王羲之传论》,其中提到一句“心摹手追,此人而已”,意思是除了王羲之值得效法,再无其他人了。
帝王对王羲之的推崇,自此确定了二王的书法地位。
宋淳化三年(992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在宋太宗赵光义的授意下,翰林侍书王著汇集当时存有的被认为是最好的书法手迹,刻成《淳化阁帖》十卷。
这部法帖以经典传统的书法作品为主,包括历代帝王、历代名臣、诸家古法帖、二王书法作品等,有“帖祖”之称。
这些作品被上板印刷,副本赐给了达官显贵。
书法史学家陈振濂称“他利用《淳化阁帖》,树立了书圣和自己的权威地位”。
《淳化阁帖》是一部钦定选本,开始时凡官在二府以上者才能有幸得到一部,以后辗榜翻刻、风行天下,凡是学习书法的人都得认认真真地临帖,由此登堂入室,尤其是想靠书法进身的人更得亦步亦趋,不敢逾越。
曹宝麟认为,尽管因王著学识不足而造成很多错误,编篆失误、摹刻失真,但《淳化阁帖》对于历代书法名迹尤其是二王作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此后公私刻帖成为风尚——官方刻帖中,有北宋哲宗年间的《续法帖》、徽宗年间的《大观帖》等;私人刻帖里,有刘沆的《潭帖》、潘师旦的《绛帖》、王采的《汝帖》等。
宋代书法概况宋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艺术风格独特,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书法以楷书为主,兼收并蓄,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流派。
宋代书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当时的书法以欧阳询、虞世南等人为代表,形成了一种古朴刚健的风格。
这种风格注重笔画的力度和结构,字形端庄、秀丽,给人以威严之感。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多以《九成宫醴泉铭》、《王羲之碑帖》等为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随着北宋政权的更替,南宋时期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南宋时期的书法家以米芾、黄庭坚、蔡襄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随意、自然。
南宋书法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墨色的浓淡变化,给人以宁静、悠远之感。
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多以《赵孟頫行书书法》、《黄庭坚赤壁赋卷》等为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宋代书法中,除了楷书外,草书和行书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草书以张旭为代表,他的作品横披一气,笔画奔放,给人以狂放不羁之感。
行书以苏轼为代表,他的作品笔法豪放,自由奔放,给人以豪放洒脱之感。
这些书法家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传统,更在墨色运用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
宋代书法还注重篆刻的发展。
宋代篆刻家以赵孟頫为代表,他的作品力求墨色浓淡相宜,结构严谨,给人以古拙典雅之感。
这种注重墨色和结构的特点,影响了后世篆刻的发展。
总的来说,宋代书法以楷书为主,兼收并蓄,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流派。
北宋时期的书法注重力度和结构,南宋时期的书法注重意境和墨色变化。
草书和行书也得到了广泛发展,篆刻在宋代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宋代书法家们的努力和创造,为后世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为后来的书法家们提供了重要的艺术启示。
宋代书法无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书法艺术赏析
宋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代表着书法艺术的高峰。
宋代书法艺术以古典清秀、婉约恬淡为主要特点,注重笔画之间的韵律以及整体的和谐美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宋代书法家中,最为著名的是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人。
他们的作品有的沉着豪迈,有的柔婉飘逸,有的端庄典雅,但无论是何种风格,都表现出了严谨、精致的艺术特点。
米芾的书法疾劲有力,气韵雄浑,笔法俊秀而大气磅礴,独具风骨。
苏轼的书法则是婉约清新,婉转而含蓄,每一笔都饱含作者的文化修养与思想思维,流露着令人心醉的诗情画意。
黄庭坚的书法格调庄重,方正厚重,文字大气磅礴,墨意深沉,透露出内敛深沉的文学气质。
蔡襄的书法则以清秀细腻而著称,他的作品以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的多种形式出现,达到了崭新雅致的境界。
除此之外,宋代书法艺术还注重意境、修养和气韵,体现出了一种别样的文化艺术气息。
整个时期的书法艺术中,反映出了一个严谨、精神、知识分子成熟的社会,代表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峰值。
楷书四大家分别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子昂。
前三位都是唐朝人,分别代表着唐朝的三个时期,欧阳询是初唐的、颜真卿是中唐的,枊公权则是晚唐的。
赵子昂是南宋末至元初人,我们一般都归为元朝,但书法上我们却必须知道他经历过的年代,因为他的书风会受到他所经历年代的影响。
欧阳询欧阳询虽然列为初唐四大家之一,临为唐代人,其实他生于隋,书风受隋朝的影响,和智永一样是学二王一路的,所以了解一个书家知道他所以历的朝代很重要。
现在很多人学欧阳询,但都没学到家,只是学了点皮行,而且学得很俗气,就因为没有二王的功夫打底,比如欧阳询的捺画很有古意,写得很敦厚,现在一些人却写得很秀,甚至写成锋利的了。
欧阳询楷书代表作有皇甫诞碑和九成宫,瘦硬中见丰腴,平正中见险绝,方圆结合,结构严整。
颜真卿颜真卿相信大家是最熟识的了。
很多人初学书法都是从颜真卿开始,其宽博厚重的英雄式的书风,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学颜真卿的人多,学得好的也不多,甚至很多人都学错了。
颜真卿的楷书看似好学,其实是易学难精,没有好的篆籀底子就比较难理解和学好颜真卿的楷书。
很多人学颜真卿会从《颜勤礼碑》开始,但现在有资料显示《颜勤礼碑》并不是颜真卿所写,没有好的老师指导很容易写出流弊。
颜真卿的楷书代表作有《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等。
其实还有《自书告身帖》,这也是有争议的作品,但因为是墨迹,而且技法极好,是学颜真卿楷书特点的好帖。
柳公权柳公权是晚唐的书家,是楷书极度成熟和极度规范的时期,所以他的楷书法度极其严谨,结构用笔都非常的工整,当然这里面也有变化的成分,但初学者很难从中吸收活泼的营养,都是学得极其规整。
柳公权的楷书代表作是《玄秘塔碑》,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初学者是很难把握其力度的。
赵子昂被后人评为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子昂确实是名副其实实的,但有些人因其二臣的原因而贬低其书法,其实是不对的,他的楷书也很容易被人评为媚俗,其实就更不对了。
宋代书法赏析赵匡胤建宋,结束五代⼗国的分裂局⾯,使国家复归统⼀,⽂化艺术也得以在⼀个⽐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
宋代书法崇尚书“意”,继承隋唐五代,开创了⼀代新风。
众多诗⼈、词⼈研习书法,⼜为书法注⼊了强烈的抒情意味。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芾)蔡(襄)⾏、草、楷俱备,他们既属同代,⼜有先后,彼此相互影响。
苏轼先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擅长⾏、楷。
黄庭坚草书优于⾏书,⼈称“草圣”。
⽶芾学书勤奋,师承⼴泛,时⼈称其“集古字”。
蔡襄对楷书研习很深,⾃出新意。
蔡京、赵佶、⽂彦博、王安⽯、司马光等也是北宋颇有影响的书家,他们的书法寓⽂意于纸上,意境卓⽽不凡。
南宋时期⾏书成就较髙,赵构、陆游、张孝祥、范成⼤、赵孟坚等都有佳作传世。
同年帖同年帖宋李建中纸本⾏书纵33X横51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部同年,载喜披风,甚慰。
私抱殊未款曲,旋值暌离,必然来晨朝车⾏迈。
适蒙⽰翰,愈伤⽼怀。
惟冀保爱也。
万万。
不胜销黯。
见⼥夫刘仲谟秀才,并第⼆⼉⼦在东京,相次发书去,如有亊,希周庇也。
建中简上。
九⽉⼗六⽇。
⾦部同年,汤世帖碑⽂三道,略表西京之物也。
怀湘南拙诗附上。
同院刘学⼠骘、同年郎兵部希差⼈通达,或与⾯闻也。
建中⼜⽩。
【简介】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号岩夫民伯,河南洛阳⼈。
书法主要受欧阳询、颜真卿、杨凝式三家影响。
其作品对于由唐⼊宋书法艺术的过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帖风格朴厚⽽不乏姿态,拙中藏巧,浑厚不滞,格调温润中和,正如黄庭坚评论⽈: “西台书出群拔萃,肥不剩⾁,如世间美⼥,丰肌⽽神⽓清秀者也。
”贵宅帖贵宅帖宋- 李建中纸本⾏书纵3 1 X横27.5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贵宅诸郎各计安侍奉。
所⽰请改章服。
昨东封须得出⾝历任家状⼀本,并须赍擎官告敕牒去,未审此来如何⾏遣也。
兼为庄⼦事。
已令彼僧在三学院安下,近已往彼去未回。
此庄始初见说甚好,只是少⼈管勾,若未货,可且收拾课租,亦是长计。
宋代书法作品赏析赵匡胤建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国家复归统一,文化艺术也得以在一个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
宋代书法崇尚书“意”,继承隋唐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
众多诗人、词人研习书法,又为书法注入了强烈的抒情意味。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草、楷俱备,他们既属同代,又有先后,彼此相互影响。
苏轼先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擅长行、楷。
黄庭坚草书优于行书,人称“草圣”。
米芾学书勤奋,师承广泛,时人称其“集古字”。
蔡襄对楷书研习很深,自出新意。
蔡京、赵佶、文彦博、王安石、司马光等也是北宋颇有影响的书家,他们的书法寓文意于纸上,意境卓而不凡。
南宋时期行书成就较髙,赵构、陆游、张孝祥、范成大、赵孟坚等都有佳作传世。
同年帖同年帖宋李建中纸本行书纵33X横5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金部同年,载喜披风,甚慰。
私抱殊未款曲,旋值暌离,必然来晨朝车行迈。
适蒙示翰,愈伤老怀。
惟冀保爱也。
万万。
不胜销黯。
见女夫刘仲谟秀才,并第二儿子在东京,相次发书去,如有亊,希周庇也。
建中简上。
九月十六日。
金部同年,汤世帖碑文三道,略表西京之物也。
怀湘南拙诗附上。
同院刘学士骘、同年郎兵部希差人通达,或与面闻也。
建中又白。
【简介】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号岩夫民伯,河南洛阳人。
书法主要受欧阳询、颜真卿、杨凝式三家影响。
其作品对于由唐入宋书法艺术的过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帖风格朴厚而不乏姿态,拙中藏巧,浑厚不滞,格调温润中和,正如黄庭坚评论曰:“西台书出群拔萃,肥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
”贵宅帖贵宅帖宋- 李建中纸本行书纵3 1 X横27.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贵宅诸郎各计安侍奉。
所示请改章服。
昨东封须得出身历任家状一本,并须赍擎官告敕牒去,未审此来如何行遣也。
兼为庄子事。
已令彼僧在三学院安下,近已往彼去未回。
此庄始初见说甚好,只是少人管勾,若未货,可且收拾课租,亦是长计。
第十二讲宋朝美学
我们今天所推崇的多是宋朝的
1。
烂熟的阶段--成熟和衰落的预感
2.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另一个新的时代:近世化的开端(有的人:像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学术成熟:史学:司马光、经学:十三经注疏
理学、道学
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
理学入手的书籍《近思录》
文学艺术:
宋诗、古文(通常认为宋代的古文超越了唐代)、宋词、戏曲
书法,不如唐朝,但是绘画,在这里达到了巅峰,整个中国绘画史最高的高峰。
(康有为尤其这样想)
瓷器:最好的!!哥钧定汝官。
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
宋初:博雅,不激烈,秉性纯良。
(欧阳修)(古淡)
中期(北宋后期):
宋末(南宋):
兼而能之的大才,东坡
其降有江西诗派,黄庭坚,像是诗界的理学宗派
《林泉高致》??。
浅谈宋代以来的碑刻书法宋代以来,中国书法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而碑刻书法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代以前,碑刻书法主要受到秦汉、魏晋等时期的影响,以篆书为主要表现形式。
而在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壮大,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宋代以来的碑刻书法,经历了不同的流派和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北宋碑刻书法北宋时期,以米芾、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代表的书法大师相继出现,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初期,书法艺术主要表现为小楷和行书,有“小楷贯流、行书兴起”之说。
米芾的《芾疏》和颜真卿的《颜勤礼序碑》都是著名的书法作品,展现了北宋时期碑刻书法的挺拔刚劲和端庄秀美的风格。
南宋时期,书法艺术继续发展,在碑刻书法方面,主要表现为隶书和楷书。
南宋时期的书法大师有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人。
苏轼的书法风格以柔和圆润为主,擅长于楷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多种书体,代表作有《柳公权序》、《行书十七帖》等。
黄庭坚是书法和绘画兼备的大师,其书法极为执拗,留下了许多名作,如《黔之马》、《愚公移山碑》等。
赵孟頫则是南宋时期的碑刻书法大师,其楷书精神饱满、端庄利落,代表作有《千字文》、《嵌碑》等。
元代,蒙古族政权统治中国,书法艺术得到了大规模传播和发展。
在碑刻书法方面,元代以张旭为代表的“刻帖文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张旭的书法以“急雨盪飛”的气势为主,留下了许多碑帖名作,如《枯木禅师碑》、《司马光墓志铭》等。
明清时期,碑刻书法风格更加多元化,不同流派的书法大师相继涌现。
明朝时期,王铎、邓石如等人以金石书法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明朝时期的朴实刚健之风。
而清朝时期,则以文徵明、石涛、郎世宁等为代表的文人书法成为主流,表现了清朝时期书法的细腻和柔和之美。
总之,宋代以来的碑刻书法历经了不同的时期和流派,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内涵和外延。
今天,这些优秀的碑刻作品已经成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对后来的书法家和文化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