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典文学【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766.69 KB
- 文档页数:23
第8章古代教育1.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3)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4)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5)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答: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表现为:(1)夏商时期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
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
(2)周代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巩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学校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学校的结构也更为完备。
西周学校分作“国学”和“乡学”两种。
(3)商周时期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学在官府”。
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4)汉代封建制度确立以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
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以官学为最发达。
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等。
(5)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教育有所削弱。
这一阶段教育的变化,是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6)隋唐时期隋唐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①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1.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2.挑选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
3.精选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第1章简论1.1 课后习题详解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1)中国文化是由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的一种民族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它以汉文化为主体,并融合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结晶。
(2)中国文化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①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
②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可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
③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可分为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
④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可分为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
⑤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⑥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
⑦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可分为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3)中国文化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生生不息、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文化体系。
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发展。
2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文化?答:在今天来了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1)世界人民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2)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传入给中国文化以巨大的冲击。
第1章简论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圃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
这个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1)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2)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3)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4)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包括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又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5)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6)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7)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总之,中国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2.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1)外在特征①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
“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第1章简论1.1复习笔记一、文化与中国文化1.中国古代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
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代起,一直影响到明清。
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
如汉代刘向、晋人都认为它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的孔颖达则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顾炎武认为,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2.西方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
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里就包含了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2)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定义:“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一观点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
后来人们理解和认识,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隘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我国l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
课后习题第1章简论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圃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
这个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1)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2)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3)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4)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包括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又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5)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6)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7)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总之,中国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2.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1)外在特征①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
“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考研真题精选一、填空题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表述最早由《______》所提出。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礼记·大学【解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大意是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性,进而管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最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这是孔子从自身伦理道德修养联系到“治国平天下”这一政治观念的理论,是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的结合。
2.“六经”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______》一书中。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庄子【解析】“经学”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是两汉思想的主流,其研究是从“六经”开始。
“六经”一词,早在《庄子》一书中已经出现,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
这些著作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所以又称“六艺”。
3.提出“知行合一”主张的是明代思想家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王阳明【解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即万事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这就是“知”,而内心代表真理的“知”就是“良知”。
“良知”表现于行动就是“良能”。
“知”表现于“行”,而不“行”就是不“知”。
这便是“知行合一”。
一个人如能不断发掘和表现良知,就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达于至道。
4.旧时童蒙教材中由南朝周兴嗣所编的是《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千字文【解析】周兴嗣是南朝梁代文学家,撰有《皇帝实录》《起居注》《职仪》等专著百余卷,文集十卷传世,但流传最广、最久远的,则是《千字文》。
《千字文》是由一千字组成的韵文,是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
第5章汉字5.1复习笔记一、汉字的产生1.文字(1)文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它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2)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这是因为口头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往和记事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信息符号体系,用以记录口头语言的内容。
(3)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累积成为精神财富。
文字的演变发展规律是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复杂到简单。
2.汉字的产生(1)八卦演变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2)结绳记事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3)仓颉造字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3.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二、现存最早的汉字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出土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到1910年,著名学者罗振玉肯定了安阳小屯村为商代故都——殷墟,此后这些甲骨文即称为“殷墟甲骨文”,定为“商代甲骨文”。
2.金文甲骨文之后便是金文,又称“钟鼎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以周代金文为多。
三、石鼓文1.汉字的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行书和楷书。
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
由于其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
2.石鼓文石鼓文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鼓上一首,共十首,内容为歌颂国君田猎事迹。
其字体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汉字的结构——六书1.《史籀篇》人们对汉字的研究,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
第10章典籍藏书一、填空题1.司马迁《史记》从________开始记史。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黄帝时代【解析】《史记》共130篇,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且《史记》采用的是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
2.史书按照运用的体裁来分分为________。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年研)【答案】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解析】史学类别可以有两种分法:以其运用的体裁来看,史书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大类;以其记述的内容来看,又可分为“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和“传记”等类。
3.司马光的《________》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资治通鉴【解析】编年体以《春秋》(鲁国史)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4.中国最早的类书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皇览》【解析】类书是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供人查阅的工具书。
它最早出现于魏文帝曹丕时期,那时的大臣把“五经”等书分类编排,供皇帝阅览,故名《皇览》,原书已失传,现只有辑本。
现存最早的类书是隋代末年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
5.《古今图书集成》成书于________朝。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清【解析】清代的大类书称为《古今图书集成》,成于康熙、雍正年间,初由陈梦雷主持编撰,雍正时改为蒋廷锡,是现存规模最浩大、体例最完善、用途最广泛的一部类书。
6.如果要查找古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四库全书》的________部。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集【解析】《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编撰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分“经、史、子、集”四部。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经部”包括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史部”包括所有的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史书的著作;“子部”包括除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集部”包括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
第13章古典文学1.中国文学有哪些鲜明特点?答: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主要表现在:(1)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活跃于先民生活中的英雄,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些远离人群的天上神灵。
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怒触不周山的共工等,其实都可能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神力非凡的活动与创造,其实也就是先民改造自然环境的斗争和成果,他们的神格其实也就是人格力量的集中和体现。
(2)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这是由于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发展中一直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道,因而诗词文赋都成为政治教化的手段。
作家们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多数以积极参与治乱的态度忧国忧民,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在自己的理想遇到挫折时才“独善其身”。
(3)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戏曲,都是抒发情怀、表现意趣的。
这与中国的其他艺术创作是一样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献创作的主要形式。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利用简洁、含蓄、回环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抒情传统。
2.为什么说中国是诗的国度?答:中国是诗的国度,是因为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突出的地位。
隋唐以后,它还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而这种诗歌考试又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于繁荣。
中国的诗歌贯穿了整个文学发展的历程,伟大的诗人不断涌现。
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诗歌的发展史,主要表现在:(1)《楚辞》、《诗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共305篇。
它的内容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②“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第13章古典文学1.中国文学有哪些鲜明特点?答: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主要表现在:(1)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活跃于先民生活中的英雄,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些远离人群的天上神灵。
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怒触不周山的共工等,其实都可能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神力非凡的活动与创造,其实也就是先民改造自然环境的斗争和成果,他们的神格其实也就是人格力量的集中和体现。
(2)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这是由于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发展中一直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道,因而诗词文赋都成为政治教化的手段。
作家们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多数以积极参与治乱的态度忧国忧民,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在自己的理想遇到挫折时才“独善其身”。
(3)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戏曲,都是抒发情怀、表现意趣的。
这与中国的其他艺术创作是一样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献创作的主要形式。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利用简洁、含蓄、回环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抒情传统。
2.为什么说中国是诗的国度?答:中国是诗的国度,是因为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突出的地位。
隋唐以后,它还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而这种诗歌考试又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于繁荣。
中国的诗歌贯穿了整个文学发展的历程,伟大的诗人不断涌现。
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诗歌的发展史,主要表现在:(1)《楚辞》、《诗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共305篇。
它的内容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②“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第6章学术思想一、填空题1.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一个______字。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仁【解析】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
2.中国思想史上,把治国之道分为“王道”和“霸道”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______。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孟子【解析】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
还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仁政”的观念,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3.最早论述了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和重量之关系的是诸子百家中的______学派。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墨家【解析】墨家是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的两大“显学”之一,创始人为墨子,主要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十大主张。
但墨家的贡献不仅在思想理论方面,在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后期墨家提出了以“名”(即概念)、“辞”(即判断)、“说”(即推理)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还提出了推理的四种形式。
在几何学方面,论述了点、线、面、圆的关系;在力学方面,论述了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和重量的关系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4.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主要的批判对象就是“______”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天人感应【解析】王充是一个无神论者,著《论衡》85篇,求真实,疾虚妄,匡时俗,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他否认“天”有任何意志,认为灾异都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毫无关系;人死犹如火灭,不可能有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他承认感性经验是获得知识的基础,强调用事实来验证知识的可靠性;主张人性有善恶,认为人性可以改变;反对崇古非今,反对浮华虚伪之语。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第13章古典文学一、填空题1.《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赋、比、________。
(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案】兴【解析】《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比、兴、赋三种。
“比”是以客观事物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
2.《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大雅》、《小雅》【解析】《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3.“少陵野老”是指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杜甫【解析】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少陵,取自少陵原,是西安地名,萧选注杜甫曾在这里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
杜甫的《哀江头》曾写道“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4.中国文学中常说的“韩柳文、李杜诗、苏辛词”中的“辛”指的是________。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辛弃疾【解析】辛弃疾,既有经邦济世之才,又有廓清天下之志,个人经历颇富传奇色彩,词作充满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嬉笑怒骂,皆成妙笔,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爱国词人,是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
5.《爱莲说》的作者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__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周敦颐【解析】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托物言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我们道德品格的追求。
6.南洪北孔是指________。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年研)【答案】洪昇、孔尚任【解析】洪昇和孔尚任是清初杰出的戏剧家,世称“南洪北孔”。
洪昇的代表作是《长生殿》,孔尚任的代表作是《桃花扇》。
第6章学术思想一、填空题1.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一个________字。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仁【解析】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一个“仁”字,“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
2.中国思想史上,把治国之道分为“王道”和“霸道”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________。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孟子【解析】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
还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仁政”的观念,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3.最早论述了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和重量之关系的是诸子百家中的________学派。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墨家【解析】墨家是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的两大“显学”之一,创始人为墨子,主要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十大主张。
但墨家的贡献不仅在思想理论方面,在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后期墨家提出了以“名”(即概念)、“辞”(即判断)、“说”(即推理)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还提出了推理的四种形式。
在几何学方面,论述了点、线、面、圆的关系;在力学方面,论述了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和重量的关系等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4.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主要的批判对象就是“________”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天人感应【解析】王充是一个无神论者,著《论衡》85篇,求真实,疾虚妄,匡时俗,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他否认“天”有任何意志,认为灾异都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毫无关系;人死犹如火灭,不可能有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他承认感性经验是获得知识的基础,强调用事实来验证知识的可靠性;主张人性有善恶,认为人性可以改变;反对崇古非今,反对浮华虚伪之语,等等。
5.汉代经学分为“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今文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汉的________。
第13章古典文学
13.1复习笔记
一、诗词作品及诗人
诗歌产生于劳动,它是人们在劳动中表达感情、协调力量的一种语言形式,因此最早的诗歌应当是民歌。
1.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
(1)《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公元前ll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共有305篇。
这些诗篇至迟在孔子出生以前就已编定,后来经过孔子删编整理和评价,被推为儒家经典,列为“五经”之一。
②《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合乐的歌词,因此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地方乐调,即各地的民乐;“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调;“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③《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比、兴、赋三种。
“比”,是以客观事物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
《诗经》的内容,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2)《楚辞》
①“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公元前4世纪在楚国的文化氛围里孕育出来,深受南方自然山水和巫术文化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②屈原运用这种民歌体裁,驰骋其丰富的想像,抒发其爱国情怀,写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传世名篇,稍后有宋玉,其代表作为《九辩》,到汉代又有一些人模仿这种诗体,经刘向、王逸等人的整理,编为《楚辞》,因屈原的《离骚》为楚辞的代表,故也称这种诗体为“骚体”。
③《楚辞》与《诗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而称为“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3)汉魏六朝乐府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①在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影响下,至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建安时期,以曹操)、曹植父子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璃、徐干、应场)为代表的建安文人把五言诗推上一个高峰。
他们面对混乱的社会现实,在诗中抒发丧乱之情,感叹身世之遇,吐露了忧国治世的思想和愿望,形成一代诗风,即文学史上所称的“建安风骨”。
②魏晋之际,五言诗有了进一步发展,杰出诗人有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等。
③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重大转变时期。
其标志就是“音律”的出现,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等。
他们创造了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新诗体,因其活跃在南齐永明年间,故称为“永明体”。
从此,中国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讲求格律的方向发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以及宋词、元曲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集大成的作家是由南朝到北方的庾信。
(4)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高度繁荣的阶段
①唐诗发达的原因
a.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为它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条件;
b.唐代科举制度加试诗赋,刺激了文人学士作诗的热情和欲望;
c.诗歌自身的发展和成熟构成唐诗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初唐诗坛尚有齐梁艳丽诗风的余绪,先有王绩作《野望》,魏征作《述怀》等,开了平淡清新之风。
③至“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风为之一变,更有陈子昂高举诗歌革新的旗帜,提倡“汉魏风骨”,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开盛唐雄健诗风。
而被称为“沈宋”的沈俭期、宋之问则大作律诗、绝句,对创立近体诗作出了重要贡献。
④从开元到大历的五十余年间,唐诗到达一个辉煌的境界
a.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描写边塞奇丽、雄阔的自然景象,抒发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情怀。
b.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描写秀丽恬淡的山川美景,营构一种清疏淡远的意境。
c.两大巨星一是“诗仙”李白,二是“诗圣”杜甫。
⑤诗至中唐已无盛唐时的恢宏气象,因国家衰败而致民众疾苦,诗歌更多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一时期的诗人有白居易、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韩愈、贾岛、孟郊、张籍、王建、柳宗元、李贺等,晚唐诗坛笼罩着哀伤凄凉的气氛,成就最大者当数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⑥唐代诗坛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这就是“词”。
词由民间的“曲子词”发展而来。
晚唐诗人温庭筠主要作词,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5)词至宋代,发展到极盛时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高峰
①宋初词坛仍沿五代绮丽之风,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人物。
②宋词分为两大流派
a.因苏轼的词内容突破“艳科”传统藩篱,吐纳社会人生,词章雄健,风格豪放,境界超然,被称为“豪放派”。
b.秦观作词风格清婉,以长调抒写柔情,词章婉转,颇近柳永,被称为“婉约派”。
③宋诗虽然不是诗坛唯一的诗体,但是仍保持独立的格调
a.宋初曾有一些诗人模拟李商隐互相酬唱,编为《西昆酬唱集》,词藻艳丽而内容贫乏,称为“西昆体”。
b.欧阳修、梅尧臣等人提倡诗体革新,至苏轼而气势雄壮,意象恢宏,诗情自由奔放,以其不尽的才情成为诗坛泰斗。
c.黄庭坚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历”,提倡“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形成著名的“江西诗派”,在宋代诗坛影响巨大。
d.南宋诗坛有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号为“尤、杨、范、陆”四大家,而以陆游为第一大诗人。
宋末的文天祥则以《正气歌》和《过零丁洋》中所表达的杀身报国的英雄精神,结束了南宋的诗坛。
(6)到了元代,散曲杂剧兴起,明清小说转盛,诗词创作已无大的景象。
(7)台阁体
明代曾流行雍容典雅的“台阁体”,明中叶以后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反对“台阁体”,提倡复古,之后派别纷起,都难逾唐宋。
(8)钱谦益、林则徐、黄遵宪等
清初的诗坛盟主为钱谦益,其他则有吴伟业、王士祯、纳兰性德、朱彝尊等,都创作了不少有特色的诗歌作品。
及至清末的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写出了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而黄遵宪以诗歌的形式反映近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
二、散文及其作者
1.先秦散文
中国散文以先秦散文为起点,其渊源可以上溯到殷商和西周。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
历史散文主要集中于《尚书》、《国语》、《左传》、《战国策》。
哲理散文主要集中诸子著作。
2.汉魏六朝散文
汉魏六朝散文在先秦散文基础上继续发展,其成果主要体现在政论和史传两方面。
贾谊和晁错是西汉初年最重要的散文作冢。
3.魏晋文学自觉
魏晋南北朝因玄学的流行,文学思潮发生重大变化,文学创作成为人们的自觉活动,散文开始从哲学和史学中独立出来,艺术特质更为明显,抒情色彩也更为浓厚。
骈体文的流行造成了创作中的形式主义。
这种风气严重阻碍了散文的发展,也窒息了儒家思想的生命。
4.“古文运动”
到了中唐,以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为首,掀起以复古为口号的“古文运动”。
这次古文运动的根本性质是恢复儒家道统,改变文体、文风。
运动所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文以载道”。
5.第二次“古文运动”
韩柳之后,古文运动一度衰微。
到宋代欧阳修举起第二次“古文运动”的旗帜,并以他的道德文章彪炳当世,成为宋代文坛的领袖。
继而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都以他们的绝妙散文名垂古今,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
南宋的散文,大都以爱国主义为基调,表达一种光明磊落的情怀。
胡铨、陆游、辛弃疾、陈亮、文天祥,都有文辞慷慨、感情激越、感人肺腑的作品。
6.元代散文比较寂寥。
7.明代初年始有清新之作出现,代表作家是刘基、宋濂
(1)明中叶以后,文坛上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反对形式主义的“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革新文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推崇唐宋古文的“唐宋派”,主要作家是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尤以归氏的成就最高。
(3)明后期又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主张散文“独抒性灵”,不拘客套,因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因而被称为“公安派”。
(4)明末的散文家张岱,以清新活泼、题材广泛的小品文著称,其散文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中的许多文章风格清丽,手法细腻。
而张溥则以其慷慨悲壮的《五人墓碑记》感动了数百年来的读者。
8.清代的散文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清初的优秀散文大都反映抗清斗争,如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邵长衡的《阎典史传》等;
(2)清中叶,产生了以方苞、刘大樾、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和以恽敬为首的“阳湖派”,两派都提倡唐宋古文,讲究“义法”。
(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坛受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散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其强烈的战斗性和较高的艺术性给读者以新的感染。
三、辞赋及其作者
辞赋是兼具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体,它讲究词藻华美,大体整齐押韵,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以抒写情志。
中国古代辞赋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赋在先秦时代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