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课件新版
- 格式:pptx
- 大小:347.80 KB
- 文档页数:14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演示实验】在烧杯底部放一张团好的纸,倒置时不下滑,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浸没,过一会将烧杯垂直拿出来,烧杯中的纸没湿。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烧杯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烧杯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浸湿了。
烧杯中跑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纸为什么湿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问题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讨论交流 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1.实验一(如图所示)【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
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氧化汞。
【实验原理】汞+氧气【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原理】氧化汞汞十氧气。
【实验结论】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气体的体积。
3.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归纳总结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
缺点:实验时间的较长,操作装置比较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有污染。
知识拓展拉瓦锡不是最早发现氧气的科学家,发现氧气的科学家是舍勒和普利斯特里。
探究点二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问题模拟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我们如何选择药品、仪器,设计装置进行实验呢?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具有哪些性质?(不能支持燃烧,且不溶于水)2.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我们还可以设计出其他的装置图吗?归纳总结知识拓展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一种混合气体,其成分比较稳定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因地区和气候而异。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2)知道空气里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原理。
(3)能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这个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对实验现象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学习重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所占体积分数。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分类。
【学习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误差分析。
【课前准备】《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提问:有一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猜猜看,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呢?2.导语: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空气”。
3.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空气的组成阅读课本P26~P27的内容。
提出问题: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讨论交流: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其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其缺点:实验所用时间较长,操作装置比较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有污染。
知识拓展:拉瓦锡不是最早发现氧气的科学家,发现氧气的科学家是舍勒和普利斯特里。
知识模块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实验原理提出问题:模拟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我们如何选择药品、仪器,设计装置进行实验呢?讨论交流:分析上述实验,讨论设计装置并进行实验。
探究实验:做课本P27实验2-1。
课堂讨论1.上述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具有哪些性质?(既不能支持燃烧,也不溶于水) 2.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我们还可以设计出其他的装置图吗? 归纳总结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 0.03%知识拓展: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一种混合气体,其成分比较稳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因地区和气候而异。
课题1 空气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导入新课
空气与我们朝夕相伴,离开了空气我们不能生存,你熟悉它的组成吗?人类在探索空气成分的道路上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让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一起开始探究之旅吧!
学习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各成分占空气体积的体积分数。
0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
01
03知道物质的组成;明确概念,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讲授新课
拉瓦锡
拉瓦锡,法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近代化学之父。
为了弄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做的实验。
因为事实摆明,不用比,就已经定输赢了。
这时他看到在不远的地方,财主也向水边挪了过来,他是想喝口水吧?
就在壮汉啃着濡湿的豆饼的时候,财主滚进了水里,无声无息的被大水带走了。
“你们将怎样才能报答我呢?”桃树对前来采粉的蜜蜂们说:“每年春暖花开时,你们正是从我这里采去花粉才能酿出甜蜜,家族才赖以生存繁衍,也因此得到荣誉受到主人青睐。
玛特迪夫
熊不吃死尸,便离开他了。
这个非常喜欢龙的人,一看,那条龙尖尖的牙齿,尖尖的爪子,吓得回头就跑。
,
黄狗问公鸡为了什么事?
公鸡把事情经过讲给黄狗听:今天早上,黑猪出来找东西吃,看见我家竹篱笆下有鲜嫩的青草,只顾吃草把竹篱笆拱坏了。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装置图(见书P27)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2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答:不能用木炭或硫(因为木炭或硫燃烧会产生气体,造成瓶内气体体积变化小)。
6、实际实验中,如果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
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理解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燃烧匙、酒精灯、集气瓶、水、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红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空气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可对空气的组成,相信大家都不十分的清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
空气的主要成分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借助天平,以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图片展示][分析]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探究1.实验导入师:下面仿照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没有物质。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进行实验,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分析讨论师: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提问](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红磷熄灭,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3)烧杯中的水为什么会倒流?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a:实验成功,描述现象;b: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讲学)课标定位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4.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5.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会对现象进行观、记录,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空气成分的发现知识在线1、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其特里均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但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并没有真正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2、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通过实验他最早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3、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有的资料翻译成瑞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发现了在空气中存在着氩气。
几年后,拉姆赛等人又陆续发现了氦气、氖气、氙气等其他稀有气体。
知识拓展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他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
通过实验他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组成的、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考题再现【考题示例】二百多年前,第一个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舍勒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普利斯特里【答案】B【解析】二百多年前,科学家拉瓦锡用加热金属汞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故本题选B。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知识在线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对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谜语: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是空气存在的有力证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相关知识。
二、推进新课[提出问题]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能否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归纳总结]方案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倒插入盛水的大烧杯中,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方案2:让一个塑料袋鼓起后系住袋口,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方案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是真实存在的。
[过渡]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很多科学家都曾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阅读教材第26页相关内容,了解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投影展示](结合装置图对实验进行讲解)[归纳总结]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过渡]我们能否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理,在实验室中用较为简单的方法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演示]实验2-1(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倒流入容器内,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水经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___。
4.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误差分析(1)测定结果小于1/5:红磷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等。
(2)测定结果大于1/5: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太慢,未及时塞紧瓶塞;点燃红磷前未夹紧弹簧夹等。
6.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定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定结果会偏小。
(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定结果偏小。
(4)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定结果会偏大。
(5)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防止集气瓶炸裂。
(6)不能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的原因:木炭和硫燃烧虽然消耗气体,但是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气体,测定结果会不准确。
(7)不能用镁代替红磷的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定结果偏大。
二、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______________占78%、______________占21%、稀有气体占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占______________、其他气体和杂质占______________。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是由________物质组成的。
第二单元我们四周的空气备课笔录课题1空气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构成的”“空气是一种可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互相亲密联系,并逐渐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构成的( 氮气、氧气、罕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 、空气是一种可贵的资源 ( 氧气、氮气、罕有气体的用途 ) 、保护空气 ( 污染与保护 ) 。
本课题教课是很简单惹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够说不存在什么教课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
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相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必定的知识基础。
“从熟习的事物下手”有益于培育学生的兴趣。
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益于指引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课题空气课型新讲课1. 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
知识与 2.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杂物的观点。
技术 3. 认识氧气、氮气、罕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4. 认识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察看、记录和剖析。
教课过程与 2. 经过阅读教材,察看图表、议论沟通的方法,概括空气的主要用途。
目标方法 3. 学会查阅资料,检查研究等方法,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感情、1. 建立对待任何事物都一定有一个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2. 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散发展学习化学的兴态度与趣。
价值观3.培育环保意识。
教课 1. 空气的构成。
重点 2. 空气各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课 1. 物质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 2. 怎样联系实质解决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教具集气瓶、焚烧匙、红磷、烧杯、塞子 ( 带导管 ) 、弹簧夹、火柴,相关氧气、氮气、准备罕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1)实验现象:红磷焚烧,生成大批白烟,放出大批的热;翻开弹簧夹后,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约占原广口瓶体积的1/5 。
课前+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