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比干墓文
- 格式:docx
- 大小:645.41 KB
- 文档页数:7
比干封神文化文曲星太一天官文财尊神太一国神国神故里天下第一仁: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又是他的丞相,比干对纣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统治不满,多次向他谏阻,纣王不听,比干最后只好以死相谏,死后葬在新乡卫辉。
天下第一庙:殷太师比干庙位于中国河南省卫辉市城北七公里,比干墓从周武王克殷而封,迄今已有三千余年,庙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
占地四万四千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照壁、山门、二门、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鳞次栉比,各具特色,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在比干庙正南方有比干石雕像、神道、牌坊、环境幽深,是天下游和比干后裔林姓儿女祭谒的圣地。
比干庙院内碑碣林立,有百余幢。
特别是北魏孝文皇帝拓跋宏“吊比干文”碑,1963年列为省重点文物。
这是一通集文学与书法价值很高的石刻珍品。
历代金石集录多有收载,素与洛阳龙门二十品齐名。
公元1917年和1934年,林森曾两次派代表来卫辉祭谒,拟大规模重新修建,创建“国粹大学”,弘扬比干“民本清议,士致于道”的佳说。
河南省政府1963年列入第一批重点文保单位,1996年列入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从1993年以来,卫辉市连续举办了比干诞辰3085●3090年纪念活动,先后有26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团体,数万名林氏后裔和国内外游客在卫辉寻根问祖、旅游观光。
近年来,随着寻“根”和旅游浪潮的兴起,卫辉市人民政府动员全市各级单位和民众广筹资金,综合修建,以崭新的风貌迎接海内外游人和林姓儿女的光临。
因为它是中国第一座墓、庙合一的建筑,始建于北魏,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群为明代弘治七年重建的。
在中国古代名人遗留至今的著名古庙中,有孔庙、岳飞庙,但庙主的历史均比不上比干庙,比孔庙早500多年。
自唐朝以来历代英明皇帝加以封谥和维修,众多文人雅士以诗词的形式,高度评价了这位亘古忠臣,并立碑纪念,使比干庙成为碑碣林立,古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物宝库。
魏晋南北朝吊比干墓文形端庄典雅,气势刚健质朴,用笔横平竖直《北魏吊比干墓文》刻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四九四年)十一月。
清王昶《金石萃编》载:“碑高七尺七寸,广四尺一寸,二十八行,行四十六字,正书。
”原碑毁于北宋,元祐五年(公元一O九O 年)又依照原碑拓本重新立石摹刻,碑现存河南汲县。
此碑文为北魏孝文皇帝亲自撰写,他以悼念殷代大臣比干的忠贞,而抒发自己的感慨。
此碑无书丹人姓名,清朝中叶传为北魏著名书家崔浩所书。
但崔浩的生卒年代,与立碑时间不符。
崔浩(?—四五O年),字伯渊,一作伯源,崔宏之子。
官至司徒总百揆,工书。
崔浩书迹对当时的书风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后世多宝其迹,以作楷模。
故推测此碑的书丹人与崔浩有直接或间接亲友关系。
皇帝吊殷比干文維皇構遷中之元載,嵗御次乎閹茂。
望舒會於星紀,十有四日,日維甲申。
予揚和淇右,蹀駟鄘西。
指崧原而搖步,順京途以啟征。
路歷商區,輨屆衛壤。
泛目睇川,縱覽觀陸。
遂傍睨古跡,遊瞰曩風。
睹殷比干之墓,悵然悼懷焉。
乃命馭駐輪,策驥躬矚。
荊棘荒朽,工為綿蔑。
而遺猷明密,事若對德。
慨狂后之猖穢,傷貞臣之婞莭。
聊興其韻,貽吊云爾。
曰三才之肇元兮,敷五靈以扶德。
含剛柔於金木兮,資明暗於南北。
重離耀其炎暉兮,曾坎司玄以秉黑。
伊稟常之懷生兮,昬睿遞其啟則。
晝皎皎其何朗兮,夜幽幽而致蔽。
哲人昭昭而澄光兮,狂夫黕黕其若翳。
咨堯舜之耿介兮,何桀紂之猖敗。
沉湎而不知甲兮,終或已以貽戾。
謇謇兮比干,藉胄兮殷宗。
含精兮誕粹,冥樹兮英風。
稟蘭露以滌神,餐菊英而儼容。
茹薜荔以蕩識,佩江蘺而麗躬。
履霜以結冰兮,卒窘忠而彌濃。
千金豈其吾珍兮,皇轝實余所鐘。
奮誠諫而燼軀兮,導危言以釁鋒。
嗚呼哀哉!嗚呼哀哉!惟子在殷,實為梁棟。
外贊九功,內徽辰共。
匡率袞職,德音遐洞。
周師還旆,非子誰貢。
否哉悖運,遘此不辰。
三綱道沒,七曜輝泯。
負乘竊器,怠棄天倫。
懷誠齎怒,讜言焉陳。
鬼侯已醢,子不見歟?邢侯已脯,子不聞歟?微子去矣,子不知歟?萁子奴矣,子不覺歟?何其輕生,一致斯歟?何其愛義,勇若歸歟?遺體既灰,不其惜歟?永矣無返,不其痛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夫天地之長遠兮,嗟人生短多殃。
杨守敬《书学迩言》《书学迩言》原文:绪论梁山舟答张芑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
此定论也。
尝见博通金石,终日临池,而笔迹钝稚,则天分限之也;又尝见下笔敏捷,而墨守一家,终少变化,则少见之蔽也;又尝见临摹古人,动合规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则学力之疏也。
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
三代古文尚矣,然高古绝伦变化无方,今不适用,又不能尽识,故自汉以来以此名家者鲜。
秦之小篆,汉之八分,各臻极则;魏晋以下,行草代兴,篆分遂微。
然右军之工草隶,所云隶者,即今之楷书,而世传乐毅论、黄庭经、东方象赞、曹娥碑等小楷书,结体与分书迥异。
今以晋之爨宝子、刘宋之爨龙颜、前秦之邓太尉、张产碑,明是由分变楷之渐,而与右军楷书则有古今之别。
故近来学者疑右军诸小楷为宋人伪作,但以六朝碑碣为凭。
然锺繇之宣示、贺捷,又似有分书遗意,则右军手迹当必有合,展转传摹遂至失真,未可尽嗤为伪也。
晋人虽工行草,然但用之简札,未有施之金石者。
南朝至齐、梁,北朝至魏、齐、周,所刻碑碣皆具体分书,或杂篆书而用之,若李仲璇、曹子建碑是也。
自今视之,颇为骇怪,不知当时固未尝判若鸿沟也。
有隋一代,遂渐归一体,若龙藏寺、宁贙碑、启法寺碑和元公姬氏、尉富娘等墓志,已开有唐之先声。
至若虞之庙堂、欧之醴泉、褚之圣教,遂为楷法极则。
颜、柳而后,不复能别出体裁。
宋、元以下,行草或能自立面目,而楷书之风格替矣。
故余所辑楷书,以唐人为断。
唐人分书以整齐为工,韩择木、卢藏用、蔡有邻诸作,如出一手。
惟李阳冰之篆书,推为直接李斯,然今所传三坟记、栖先莹诸刻,以视汉嵩山少室、开母诸碑,已有古今淳漓之辨,无论泰山、琅邪诸作也。
元、明两代,篆分寂然,唯吴炳淮源庙碑具体汉人,松雪之复斋钟鼎款识不愧少温,然已星凤一毛矣!明人大抵工行楷,解大绅、张东海、祝枝山所谓草书者,皆旭、素枝流,未足语晋人矩度也。
人文中原•览胜I兔两於站“万年吉地”比干庙—耿玉儒-比干庙俗称忠臣古庙,位于卫辉市城北7公里的比干庙村,附近有牧野大战古战场遗址、牧野大战统帅姜太公故里和姜大公飼庙。
比干庙比干庙因墓而建,比干墓迄今已3000余年,庙重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占地4.4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有照壁、山门、大门、二门、木坊、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
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
在比干庙正南方,有比干石雕像、神道、丹心牌坊和石刻翁仲,放眼望去,气势宏伟,环境幽深。
从高空俯瞰比干庙,高大的比干墓位于比干庙后端,如同一座山丘。
它的右侧远方是崇山峻岭的太行,左侧绵亘着一条起伏的黄土岗,故比干墓被称为“二龙戏珠”、天赐的“万年吉地”。
由于战火和自然的破坏,比干庙几经修葺。
唐太宗、宋仁宗、元仁宗都曾下诏对比干庙进行大规模的维修。
现今存留的比千庙建筑多为明孝宗时期重建。
比干庙原有9顷18亩地产,守庙道士 20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比干庙进行了整修,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比干庙占地130亩,庙院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院落,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
大殿为歇山九脊殿,面阔5间,进深3间,拜殿面阔3间。
影壁、山门、二门、三门、石坊、碑廊都基本保持完整。
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 创造。
庙有护墙环卫,谨严而幽深,庙院四周柏林茂密。
走进比干庙,迎着山门拾级而上,即看到殿堂楼阁、苍松翠柏,将庙宇掩映其中。
仰观山门,对面巍然屹立 着一座3丈多高、5丈多深、3尺多厚的绿色琉璃瓦覆顶 的高大影壁,影壁正中镶嵌着由24块方砖烧制而成的绿 色琉璃花卉,构图精巧,色彩绚烂。
影壁,古代叫作“萧墙”,设立影壁就是以此为界,要人们肃静入庙的意思。
庙前竖立两尊显示威严和权力的高大石狮,二门前 竖立两尊小于石狮的石雕动物“朝天吼”。
比干庙前陈 列石狮即表示王权的神圣,又显示主人身份的高贵,它们成双成对,形态各异。
《楷书发展简史》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两汉的社会进步,推动着⽂化艺术的昌盛。
⽇益繁忙的信息交流已使得书写较篆书简便的⾪书不敷⽇常应⽤,虽然有应运⽽⽣的章草可以趋急,但是在庄严的场合还需要有—种更为简洁规范的字体来为王政和经济服务。
在社会实践的长期孕育下,⼀种新的汉字书体——楷书,在汉末诞⽣了。
这种新的书体以其新⽣事物的强⼤⽣命活⼒,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成长壮⼤到隋、唐极盛,成为占据汉字主导地位且应⽤范围最⼴、使⽤历史最长的现代汉字书体,在汉字实⽤领域与书法创作领域放射着夺⽬的光芒。
第⼀节起源与形成时期正、草之变⼀直是书体演变的诱因,⽽⾪书的简化则是楷书胚胎的母体。
两汉⽂化艺术的发达,促进着汉字书法的繁荣,专职书法家与民间书⼿在不同的领域进⾏着同样的汉字进化实践与艺术创造实践。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的《战国纵横家书》帛书残⽚中就可看出,早在西汉有些字如“⽂、信”等即已见楷书笔法端倪。
在近年来出⼟的⼤量东汉简牍中,这种笔法呈扩散形势更是屡见不鲜,其为楷书权舆殆可⽆疑。
即便在⼀些碑刻中如劾于东汉中平三年(168年)的《张迁碑》中,不管是刻⼿的有意或⽆意,竟然将⼀部分典雅规范的⾪书书丹⽤⼑写得成为⾯⽬全⾮⽽与简帛书是那样契和的楷书化笔法,绝不是⼀种孤⽴的或偶然的现象。
以楷书著称并有书迹传世的书法史上第⼀位⼤书家是⽣活在东汉桓帝元嘉元年⾄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151—230年)的钟繇,唐张怀瓘《书断》称其“真书绝妙”。
宋《宣和书谱》也称“西汉之末⾪宇⽯刻间杂为正体,降及三国钟繇者,乃有《贺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见于著录的钟繇楷书有建安⼆⼗四年(219年)的《贺捷表》,黄初元年(220年)的《调元表》,黄初⼆年(221年)的《荐季直表》(图1)、《⼒命表》以及年⽉⽆考的《宣⽰表》、《墓⽥丙合帖》等。
虽然⾪意犹存,但已是纯然⼩楷。
因为都是刻帖,或谓多系晋⼈、唐⼈临写摹刻⽽⾮钟书原型。
历史上国神比干简介比干是一位忠君爱国的仁者,后世被中国人塑造成官神和财神。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比干人物简介比干(公元前1125年-公元前1063年),商朝帝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官少师(丞相)神灵。
比干20岁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商纣王;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纣王暴虐荒淫,比干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比干人物生平比干是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
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害怕祸及到身,逃出朝歌,在长林(今河南省淇县,古朝歌)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
周武王伐纣,天下大定,四处寻找比干后人,得知其遗孤生于长林,于是因林而命氏,赐林姓,改名为坚,并把他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比干则为林氏之太始祖。
而如今林姓后人在各个领域内,成绩非凡。
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
赐后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此外,还有比干岭、比干墓(殷比干墓)。
周文王将伏羲的演卦渗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并进一步推演为64卦,使之成为六经之首,完成了《周易》。
比干谏死后,周文王《易系词》:比干“是故蓍之德,国而神”。
北碑之杰作北魏孝文帝元宏【吊比干文碑】北碑之杰作北魏孝文帝元宏【吊比干文碑】2010年3月13日吊比干文碑-书法欣赏魏孝文帝元宏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
元宏认为要巩固北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取中原的文化,改革落后的制度。
为此,26岁的他于公元493年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河南洛阳。
第二年,他就乘东巡之际,专门来到卫辉吊唁比干。
他向比干举行了隆重的“太牢祭祀礼”,他接着挥笔写下了《吊比干文》。
祭文共1800字,情真意切,仿楚辞《离骚》写成。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孝文帝吊比干庙之事,据《魏书·高祖纪》为太和十八年十一月,车驾幸邺。
十四日,经比干之墓,亲为吊文,橱碑而刊之。
碑文字体方整,笔画瘦硬峻直,两端方而粗,犹如硬骨。
杨守敬《学术迩言》评曰:“瘦削独出,险不可近”,为“北碑之杰作也”。
后来,孝文帝颁行了几条法令:改说汉语;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人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姓拓跋,改姓元);迁入洛阳的北方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不准还葬北方。
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实现了北魏的“太和”。
《吊比干文碑》位于河南卫辉城北比干墓祠。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刻立。
原碑早已不存,宋元佑五年九月重刻。
高2.56米,宽1.36米,篆额“皇帝吊殷比干文”7字,碑文为孝文帝元宏撰文,无书丹者姓名,传为崔浩书。
楷书,28行,行字46个。
碑阴刻文4列,前3列从吊官82人题名。
《金石录》《金石萃编》等书均有著录。
河南卫辉市比干庙中,最著名的碑刻是北魏孝文帝的《吊比干文碑》,因它立于太和年间,故亦称《太和碑》,为魏碑中的精品,与龙门20品齐名。
比干简介篇一:比干剖心,鬼神同泣比干剖心,鬼神同泣传说比干被纣王挖心以后,掩袍不语,面似土色,单骑纵马南行。
他知道南行心地(今河南新乡县),就会长出心来。
行至牧野荒郊,遇上一老妇人叫卖“没心莱”。
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就会死!”比干听后,长叹一声,口吐鲜血,坠马而死。
骤然间,天地皆黑,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卷土成墓,将比干尸体埋于土中,人称之“天葬墓”。
今天,每到绿叶返青之时,比干的坟墓上都会长满三个叶的没心菜,传说这种没心菜,原是比干的七窍丹心化成的,墓地周围的古柏,因悲伤过度都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后来都变成了“弯柏”。
如今,3000年过去了,虽然比干的躯体早已化作一抔尘土,然而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却永留人间、名垂青史。
后人“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的评价,更使我们对一代忠臣肃然起敬。
正气歌并序——文天祥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
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沓,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
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
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吊比干墓文》考释(首发)霍德柱新乡幼儿师范摘要:《吊比干墓文》是早期魏碑中的精品,承载着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本文的释读,涉及到文字的流变、版本的异同、作者的辨析、民族文化的交融、书法艺术的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还纠正了历史上的一些错误的说法,尽力还原其本貌。
正确地释读该碑,对民族文化交流史、汉字发展史、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以及新乡地方文化史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孝文帝;太和碑;魏碑;比干墓(一)《吊比干墓文》又称《北魏吊比干墓文》或《北魏孝文帝吊比干墓文》,俗称“太和碑”,刻立于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
据《魏书·高祖纪》:“(太和十有八年十有一月)丁丑,车驾幸邺。
甲申,经比干之墓,伤其忠而获戾,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
乙丑,车驾至洛阳。
”〔1〕《金石萃编》载:“碑高七尺七寸,广四尺一寸,二十八行,行四十六字,正书,在汲县比干庙。
”〔2〕原碑已毁,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吴处厚依民间所存拓本重新立石摹刻,现存河南省卫辉市顿坊店乡比干庙。
关于重刻经过,碑阴有记:……汲郡比干墓旧有元魏高祖吊文一篇,摸镂在石,其体类骚,其字类隶,久已为乡人毁去。
赖民间偶存其遗刻,……距今元祐之庚午几十周甲子矣,五百九十七年,历西魏、后周、隋唐五代,丧乱多矣,幸遇圣辰,再获刊勒,固知兴废自有数也……该碑诞生于民族大动荡大融合的特殊时代,承载了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云洗礼之后,愈显其价值之高。
从古到今,研究该碑的文字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是《清稗类钞·鉴赏类三》中的一则“叶鞠裳论碑之别体字”的论述:碑字之为别体者甚多,叶鞠裳尝论之曰:‚顾亭林《金石文字记》曰:‘后魏孝文帝《吊比干文》,字多别构,如蔑为、蔽为、菊为,不可胜记。
《颜氏家训》言,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至梁大同之末,讹替滋生。
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
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如此非一,遍满经传。
比干庙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城北七公里处。
卫辉,即过去的淇县,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发生在这里,附近还有姜太公祠、姜太公故里、望京楼、潞王陵等历史文化遗存。
据史料记载,比干是沫邑人(今卫辉北),生于殷帝乙时(公元前1092年),曾官拜商朝帝辛(殷纣王)的太师,公元前1029年却被殷纣王剖心而死,终年63岁。
比干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死谏君的忠臣,被誉为“天下第一仁”。
传说比干死后,引起天怒人怨,平地突然风起,吹土掩埋尸体。
周武王灭商后,即隆重封比干墓,称其墓为“比干垄”,垄为国神,迄今已有三千余年,被称为“天下第一墓”;后来,周武王从山林中找到比干的儿子坚公,因坚公在逃难期间躲进山林,以寻食野果度日,周武王因赐坚公姓“林”,于是比干就成为林姓的太始祖。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因墓立庙,始有比干庙,现存比干庙是明代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重建的。
比干墓封土庞大,庙宇宏敞,占地达4.7万平方米,墓园四周朱墙环围,主体建筑有比干石雕像、神道、牌坊、照壁、山门、二门、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庙内古柏交柯,碑碣林立,环境极为幽静,作为中国第一座庙墓合一的建筑群,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庙”,庙内保存着很多有着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其书法、雕刻、建筑风格都有很高的品位和历史价值。
1996年,国务院公布比干庙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构成集墓葬、庙宇、珍贵历史文物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
比干墓为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一树一碣,彰显了其历史悠久、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富等特点。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亲自祭拜比干墓,并以剑刻“殷比干墓”碑,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孔子手书真迹,被誉为“天下第一碑”;北魏孝文帝建庙后亲撰《吊殷比干墓文》,让当时著名书法家崔浩书写刻碑,书法为魏碑中之精品;唐太宗曾誉比干为“忠烈公”,亲撰《封殷太师比干诏》和《祭殷太师比干文》,并刻碑树于庙中,亦为比干庙碑林中的精品;比干庙中还有元朝刘敏中的《敕修比干墓碑》、清乾隆皇帝御书的《过殷太师墓有感》碑、清刘希龙所写的行书“三代孤忠”碑等共64通,几乎涵盖了我国历史上所有朝代。
河南比干庙介绍坐落于河南新乡的比干庙是重要的庙墓合一建筑群之一,是中国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庙,称为“天下第一庙”。
比干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干墓为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比干,是历史上以死谏君的忠臣。
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把比干和夏朝的关龙逢,战国的屈原,三国的诸葛亮和唐朝的魏征同列为敢言直谏的爱国者。
现存的比干庙,为明代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孝宗皇帝所建,墓碑《殷比干莫》四字传系孔子亲笔,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太师比干庙位于中国河南省卫辉市城北七公里,比干墓从周武王克殷而封,迄今已有三千余年,庙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
占地四万四千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照壁、山门、二门、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鳞次栉比,各具特色,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在比干庙正南方有比干石雕像、神道、牌坊、环境幽深,是天下游和比干后裔林姓儿女祭谒的圣地。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北)。
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冬十月二十六日被纣王残杀,终年(公元前1029年)63岁。
唐太宗誉为“忠烈公”,是一位力图改善朝政的政治家。
比干子坚公,周武王赐姓林,比干成为林姓的太始祖。
比干庙院内碑碣林立,有百余幢。
特别是北魏孝文皇帝拓跋宏“吊比干文”碑,1963年列为省重点文物。
这是一通集文学与书法价值很高的石刻珍品。
文内颂扬了比干“千金岂其吾珍兮,皇与宝余所中”的爱国主义节操。
历代金石集录多有收载,素与洛阳龙门二十品齐名。
公元1917年和1934年,林森曾两次派代表来卫辉祭谒,拟大规模重新修建,创建“国粹大学”,弘扬比干“民本清议,士致于道”的佳说。
河南省政府1963年列入第一批重点文保单位,1996年列入了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从1993年以来,卫辉市连续举办了比干诞辰3085~3090年纪念活动,先后有26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团体,数万名林氏后裔和国内外游客在卫辉寻根问祖、旅游观光。
关于饥饿的名言饥饿一般指的是人身体上出现的饥饿的感觉,人在这时候就会想吃东西。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饥饿的名言,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饥饿的名言精选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法国作家雨果饥饿总是伴随着天才。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战国末期哲学家韩非饿虎不食子,人无量内恩。
唐·孟郊《吊比干墓》。
这两句大意是:饿虎尚且不吃自己的孩子,人却没有一点骨肉之情。
这首诗是作者吊比干墓时有感而作。
比干是殷末纣王的叔父(一说为纣庶兄),因纣王淫乱,比干冒犯纣王的威严极力劝谏,被纣王剖心而死。
禽兽凶残不过猛虎,但是饥饿的猛虎尚且不吃自己的儿子;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但像纣王那样的人,却丝毫不顾骨肉之恩。
两句以“饿虎”之作为与“人”之作为相比,突出了有的人无情无义,残害骨肉,连禽兽都不如。
这种用对比造成反差以见旨意的方法可出借鉴,也可用以痛斥某些加害骨内者的凶残。
唐代诗人孟郊《吊比干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wnákù完库):指富家子弟,有鄙薄意。
儒冠:读书人。
这两句大意是:那些富家子弟是不会饿死的,而读书人却大多误尽终生。
杜甫所处的那个时代,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脑满肠肥、趾高气扬;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偏不会饿死。
而像杜甫那样正直而又有才能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个个穷困潦倒,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
诗句以“纨绔”与“儒冠”对举,以“不饿死“与“多误身”对比,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这种通过对比以突出主旨的手法可以学习。
唐代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关于饿的名言见朱熹《二程全书·遗书》卷二十二下载程颐语。
失节:指女子再嫁。
这两句大意是:饿死这样的事是极小的,女子失去贞节这样的事却是极大的。
儒道至宋代发展为理学,也称道学,建立了一套更为严酷的封建礼教,女子不能改嫁即为其中之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商纣王叔父比干是怎么死的比干的墓是在哪里
导语:比干是谁这人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在《封神榜》里,还是港剧。
那时候的比干在剧中绝对是正面人物,那视死如归,勇敢进谏的身影还挺帅的。
在
比干是谁
这人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在《封神榜》里,还是港剧。
那时候的比干在剧中绝对是正面人物,那视死如归,勇敢进谏的身影还挺帅的。
在剧中,比干是一个有着七巧玲珑心的人儿。
但是自古君王最不喜欢听的就是大臣在自己耳边瞎叨叨,并且说的还都是些不好听的话。
就算比干受先帝托孤辅佐纣王,但是当时的纣王暴虐残忍,当然容不得比干这样的人存在。
纣王借机挖了比干的心脏,理由是想看看这七巧玲珑心到底长得是什么样的。
在封神榜里比干还有一个机会活命,他出门去问别人:人若没有心脏还能不能活?只要有一个人回答可以,比干就可以不死。
但是按照普通人的思维来说,没有心脏当然会死,所以比干是必死无疑的。
当然,历史上比干的死亡没有这么曲折离奇。
但他确实是被纣王挖了心死的。
当时在比干执政期间政策清明,百姓生活安静和乐,不可否认比干的确是个很好的臣子。
但可悲的是他辅佐的君王是纣王这样子残暴反复无常的人,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好在他老婆机灵,看到形势不对,带着怀孕的身体躲了起来,为比干留下了一丝血脉。
后来周武王伐纣成功,就派人去寻找比干的后代。
最后在长林这个地方找到他们,便将此地封赏给他们,并赏赐姓氏为林。
比干这人在历史上没有什么黑点,能拥有七窍玲珑心的人,必然是
生活常识分享。
黄寿成师碑刻学·补录★碑石碑及其形制相传先秦已有碑,但是与其后的石刻之“碑”有别。
立石碑刻文字始于东汉,汉末以后遂通行而居石刻文字之首列。
碑的形制如右图,有“碑阳”刻正文,“碑阴”和两“碑侧”或空白,或刻正文外有关文字。
碑阳正文上多有“碑额”,亦曰“碑头”,汉碑碑额处有圆孔“碑穿”,魏晋时期有的碑也有“碑穿”。
汉碑多立于土上,唐以后还有“碑座”,亦曰“碑趺”。
墓碑部分郑固碑:全称《汉郎中郑固碑》。
额篆书“汉故郎中郑君之碑”二行八字。
隶书。
15行,行29字。
东汉延熹元年(158年)四月立,在山东济宁博物馆。
原石埋入土中一段,上部仅存254字。
孔宙碑:又称《泰山都尉孔宙碑》。
隶书,碑阳15行,行28字,碑阴上题五字篆书,下三列各21行。
碑额篆书阴文“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十字。
碑高302厘米,宽107厘米。
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立,此碑原在山东曲阜孔庙,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孔谦碑:也称《孔德让碑》,《孔谦碣》,隶书,晕首,有穿,无额题。
东汉永兴二年(154年)立。
孔褒碑:无立碑年月,隶书,14行,满行30字。
隶书额题“汉故豫州从事孔君之碑”。
孔彪碑:碑阳18行,行45字。
隶书,晕首,有穿,篆书额题“汉故博陵太守孔府君碑”。
东汉建宁四年(171年)立。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
隶书。
碑阳23行,行36字。
末行有朱登题名。
碑阴漫漶甚,只辨二列题名。
额阳文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二行十字。
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
建宁元年(168年)九月立,原在山东汶上县,清雍正八年(1730年)汶水泛决,碑陷,后邑人重立,今在山东泰安岱庙。
鲁峻碑:此碑全称《汉司隶校尉忠惠公鲁君碑》。
隶书。
碑阳17行,行32字;碑阴2列,每列21行。
额隶书“汉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君碑”。
碑高283厘米,宽115厘米。
碑阳17行,行32字。
东汉熹平三年(173年)四月立,在济宁市。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
2023/12 No.262引言《吊比干墓文》(图1)镌立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是孝文帝拓跋宏在由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途中祭拜比干墓后亲自撰文所立的一块碑刻,内容主要记述孝文帝拓跋宏对殷太师比干忠贞品德的赞颂。
北宋年间,原碑已毁。
北宋元祐五年(1090),吴处厚依据民间所存拓本重新摹刻上石①,此碑现存于河南卫辉市顿坊店乡比干庙内。
此碑总高2.56米,宽1.36米。
篆额“皇帝吊殷比干文”7字,正书28行,满行46字。
碑阴刻文4列,前3列刻随从祭拜的82位官员的官衔、郡望和姓名,最后1列为宋代吴处厚所撰《碑阴记》,林舍书丹,楷书。
该碑自问世至今,研究者众多。
但这些研究多聚焦于文字考释、姓氏考究与文学价值三个方面,而对此碑蕴含的书法价值尚欠精细考察,本文试予以抉发。
一、关于《吊比干墓文》的历史语境《吊比干墓文》,又称《皇帝吊殷比干文》《北魏吊比干墓文》或《北魏孝文帝吊比干墓文》,书法史称“太和碑”。
清王昶《金石萃编》载:“碑高七尺七寸,广四尺一寸,二十八行,行四十六字,正书,在汲县比干庙。
”宋赵明诚的《金石录》,以及《汲县志》《金石文钞》《全后魏文》均收录了该碑的全文。
了解《吊比干墓文》诞生的时代背景是我们认识该碑的前提。
北魏统一北方后,考虑到维护与巩固其统治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向中原汉族学习,前后共有三代帝王不同程度地推行汉化政策。
《吊比干墓文》正诞生于孝文帝极力推行汉化政策之时。
据《魏书·高祖纪》:“(太和十有八年十有一月)丁丑,车驾幸邺。
甲申,经比干之墓,伤其忠而获戾,亲为吊文,树碑而刊之。
乙丑,车驾至洛阳。
”[1]174《魏书·刘芳传》也有同样的记载:“高祖迁洛,路由朝歌,见殷比干墓,怆然悼怀,为文以吊之。
芳为注解,表上之。
”[1]1221刘芳亲自为《吊比干文》作注,并奏请孝文帝,由此体现了孝文帝对此文的重视程度。
在此前后,孝文帝祭拜比干墓共有三次,具体时间为:太和十八年春戊辰(第一次)、太和十八年十一月甲申(第二次)和太和十九年九月壬辰(第三次)。
《吊比干墓文》
《吊比干墓文》刻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一月。
清王昶《金石萃编》载:"碑高七尺七寸,广四尺一寸,二十八行,行四十六字,正书。
"原碑毁于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又依照原碑拓本重新立石摹刻,碑现存河南汲县。
此碑文为北魏孝文皇帝亲自撰写,他以悼念殷代大臣比干的忠贞,而抒发自己的感慨。
此碑无书丹人姓名,清朝中叶传为北魏著名书家崔浩所书。
但崔浩的生卒年代,与立碑时间不符。
崔浩(?--450年)字伯渊,一作伯源,崔宏之子。
官至司徒总百揆,工书。
崔浩书迹对当时的书风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后世多宝其迹,以作楷模。
故推测此碑的书丹人与崔浩有直接或间接亲友关系。
【原文】
唯(維)皇搆遷,中之元載歲,御次乎閹茂,望舒會於星紀,十有四日,曰唯甲申,予揚和淇,右蹀駟鄘,西指崧原,而搖步順京,途以啟征,路歷商區,轄屆衛壤,泛目睇川,縱橫觀陸,遂旁睨古蹟,游瞰曩
工為綿薨,而遺猷明密,事若對德,慨狂后之猖穢,傷貞臣之婞節,聊興其韻,詔弔云爾。
曰:
三才之肇元兮,敷五靈以扶德,含剛柔於金木兮,資明闇於南北;重離耀其炎暉兮,曾坎司玄以秉黑。
伊稟常之懷生兮,昏睿遞其啟則。
晝皎皎其何朗兮,夜幽幽而致蔽;哲人昭昭而澄光兮,狂夫默默其若翳。
咨堯舜之耿介兮,何桀紂之猖敗?沉湎而不知甲兮,終或(惑)已以貽戾。
謇謇兮比干,藉冑兮殷宗,含精兮誕粹,寘樹兮英風。
稟蘭露以滌
神,湌棻英而儼容。
茹薜荔以蕩識,佩江蘺而麗躬。
履霜以結冰兮,卒窘忠而彌濃。
千金豈其吾珍兮,皇舉寔余所鍾。
奮誠諫而燼驅兮,導危言以釁鋒。
鳴呼哀哉,嗚呼哀哉。
惟子在殷,實為樑棟。
外贊九功,內徽辰共;匡率袞職,德音遐洞;周師還旆,非子誰貢。
否哉悖運,遘此不辰;三綱道沒,七曜輝泯;負乘竊器,怠棄天倫;懷城賚怒,讜言焉陳?鬼侯已醢,子不見歟?邢侯已脯,子不聞歟?微子去矣,子不知歟?箕子奴矣,子不覺歟?何其輕生,一致斯歟!何其愛義,勇若歸歟!遺體既灰,不其惜歟!永矣無返,不其痛歟!鳴呼哀哉,鳴呼哀哉!
夫天地之長遠兮,嗟人生短多殃。
往者子弗及兮,來者子不厥當。
胡契闊之屯亶兮,值昏化而永良。
曷不相時以卷舒兮,徒委質而巔亡。
雖虛名空傳於千載,詎何勛之可揚?奚若騰魂以遠逝,飛足而歸昌。
得比肩於尚父,卒同協於周王。
建鴻績於盛辰,啟肻宇於齊方。
闡穆音乎萬祀,傳冤業以循長。
而乃自受玆斃,視竅殷親剖心,無補迷機喪身。
脫非武發,封墓誰因?鳴呼介士,胡不我臣!
重曰
霜。
子奚其不遠逝兮,侘傺而恥故鄉。
可乘桴以浮滄兮,求蓬萊而為粻。
海波而飄飆兮,望會稽以歸禹。
紉蕙芷以為紳兮,扈荃佩而容與,寫鬱結於聖人兮,暢心中之秘語。
執垂益而談弄兮,交良朋而儢苦。
言既盡
謁靈威以問路兮,乘谷風而扳宇,遂假載於羲和兮,憑六蠄以南處。
翥衡嶽而顧步兮,濯沅湘以自潔,嚼炎州之八桂兮,踐九疑而遙裔。
即
蒼梧而宗舜兮,拂埃霧以就列,採輕越而肅帶兮,切寶犀以貫介。
淳風之淪覆兮,話簫韶之湮滅。
召熊狸而敘釋兮,問重華之風桀。
爾乃飲正陽之精氣兮,遊丹丘而明視,捐祝融而求鳥兮,御朱鸞以循指。
因景風而凌天兮,迴靈鵬以西履。
降黃渚而造稷兮,慰稼穡之艱難。
訪有邰之
以溜湸兮,咀玉英而折蘭。
歷崦嵫而一顧兮,府沐髮於洧盤。
仰徒倚於閶闔兮,請帝閽而啟關。
天沉寥而廓落兮,地寂漻而遼閬。
湌淪陰以椑
兮,隨泰風以飄揚。
瞰不周而左旋兮,縱神駟以北望。
尋流沙而騁轡兮,
奉軒轅而陳辭兮,申時俗之不暇。
適岐伯而修命兮,展力牧以問霸。
飛廉而前驅兮,使燭龍以輝澄。
歸中樞而睇睨兮,想玄漠之已周。
慨飛
之蜿蜿兮,振玉鸞之啾啾。
搴慧星以朗導兮,委升軔乎大儀,敖重暘之帝宮兮,凝精魄於旋曦。
扈陽曜而靈修兮,豈傳說之足奇。
但至概之不悛兮,寧溘死而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