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8.56 MB
- 文档页数:42
医学免疫学医学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第一节免疫的基本概念一、免疫的概念和功能1、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1)免疫防御: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
(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自身免疫性疾病)3)免疫监视: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二、免疫的类型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1)特征:(1)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2)可以遗传;(3)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4)各个体间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2)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1)屏障作用①皮肤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②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③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2)非特异性免疫分子:①补体系统;②防御素;③溶菌酶;④细胞因子(3)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①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全过程:接触、吞入、杀灭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②NK细胞2、特异性免疫: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特点比较: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先天后天迅速潜伏期非特异性特异性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B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无须增殖分化,作用迅速,无免疫记忆抗原特异性细胞克隆增殖和分化,有免疫记忆作用时间短作用时间长即刻至96小时内96小时后第二节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一、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1、骨髓:1)主要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3)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2、胸腺:1)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2)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3)形成自身耐受二、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1、淋巴结:1)T、B细胞定居的场所;2)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过滤作用2、脾脏: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1)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B细胞—60%,T细胞—40%2)是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干扰素、补体;4)滤血3、黏膜免疫系统:包括黏膜淋巴滤泡和弥漫淋巴组织1)特点:(1)人体近50%淋巴组织存在于粘膜系统(2)人体粘膜表面积400平方米,能有效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第一节 医学免疫学简介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规律,并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的机制。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一)免疫(immunity)概念的产生人类很早就观察到瘟疫的“病后免疫”现象,将这种对相同疾病的再次感染具有抵抗力称为“免疫” 免疫系统 组成现代解释:免疫是(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抗原 Ag :凡是能被T 及B 细胞识别,并刺激T 及B 细胞(免疫系统)进行特异性免疫应答(使免疫系统对其发生识别和排除反应)的物质。
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的“抗原”包括:外界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等 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死亡的细胞或其他有害成分 进入体内的他人/动物的细胞或其他成分(二)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immune defence ):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物质(对外)。
异常表现: 反应过低或缺如—免疫缺陷(易感染)反应过强或过长—超敏反应(清除病原体的同时导致机体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2.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衰老或凋亡细胞等自身体内出现的“非己”抗原(对内)。
异常表现:反应低下——免疫缺陷,发生肿瘤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1)自身免疫耐受:指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等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
(2)免疫调节:指免疫系统具有将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调控在适当强度和范围内的能力。
通过这两种机制达到机体和免疫系统内环境稳定。
异常表现:(反应过强)一旦免疫耐受被打破,或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免疫防御和/或免疫监视功能也将异常,将导致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 的发生。
免疫系统还参与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系统(如单纯疱疹病毒),既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又调节免疫系统本身的功能,在维持整个机体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什么是免疫?(Immunity ,Immune )机体识别“ 自我”和“ 非我”并排除“ 非我”,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
什么是“自我”?1、机体胚系基因编码产物;2、2、机体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遭遇过的物质。
什么是“非我”?1、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寄生虫等);2、突变细胞;3、自身衰老凋亡细胞。
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2、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的“非我”成分;3、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此外,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一起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和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什么是固有免疫?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使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什么是适应性免疫?与固有免疫相比,适应性免疫主要由三个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这是机体区别“自身”和“非我”的关键)、记忆性总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固有免疫往往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
适应性免疫的效应分子可大大促进固有免疫应答。
四、免疫学的发展一般认为免疫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经验免疫学时期、经典免疫学时期、近代免疫学时期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早在公元11 世纪,我国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预防天花。
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人痘苗已在我国广泛应用;至17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引起邻国的注意,先后传入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地,进而使人痘苗预防天花的方法得以推广和验证。
此即经验免疫学时期。
1 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
由机体免疫系统来执行。
2.固有免疫:1)由固有免疫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执行。
2)特点:
先天具有、不经克隆扩增、作用快、无免疫记忆,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入的第一道防线。
3.适应性免疫:1)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抗原性异物接触后产生的防御功能。
2)特点:
后天具有、有特异性、作用较慢、记忆性、耐受性、可转移性。
4.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处。
包括:骨髓、胸腺、腔上囊(法式囊)。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T、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处,即产生免疫应答处。
包括:淋巴结、脾、黏膜免疫系统。
5.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能力。
(过强过弱:超敏反应、免疫缺陷)
免疫监视:免疫系统识别、监视、清除体内突变细胞。
(异常:肿瘤、持续性病毒感染)免疫自稳: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通过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平衡的功能。
(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基本概念
1.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淋巴循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