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82.00 KB
- 文档页数: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
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C.第一次世界大战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2. 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拉开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序幕,1915年该公司在旧金山世博会获得的金奖奖牌,堪称一个世纪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象征。
这枚奖牌可以印证我国历史上( )A. 民族企业日益萎缩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 洋务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D. 民族工业获得一个“短暂的春天”3.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出现表中所反映情况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4.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史纲》一书中写道:“一战开始之后,日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增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
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中国全国的94%。
”这表明当时( )A.中国的钢铁业丝毫没有增长B.日本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C.中国工业未能获得发展机遇D.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5.1943年6月7日,《申报》刊登的《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限制利润,为统制经济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安定比生,为战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一个条件。
因此,上述两种条件的配合,乃是其绝对的必要性。
”文章宣传了当时在上海等地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这种政策( )A.利于日本掠夺中国战略资源B.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C.有利于市场繁荣和民生改善D.限制利润的做法符合节制资本思想6.“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
第21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纲清单](1)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2)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国初期——短暂春天1.原因(1)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2)厂矿企业增多。
3.结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二、国民政府前十年——较快发展1.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概况: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三、全面抗战时期——沉重打击1.原因(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2.概况: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四、抗战胜利——陷入绝境1.原因(1)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取得在华特权。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归纳小结1.近代中国社会中经济成分的变化图A代表小农经济(自然经济),B代表洋务企业,C代表外商企业,D代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E 代表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其中洋务企业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1.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从主观上说,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只是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清政府:1840——1911年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年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1.政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2.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3.经济: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产生与发展: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2.诞生环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3.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地区分布不平衡。
4.结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不是中国的主体经济。
6.发展历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同时,它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提供一定物质基础。
2.政治: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发展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发展趋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五、启示: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步履艰难。
2.要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华的统治,取得民族独立。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产生:1.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2.条件:(1).外资企业的刺激(2).洋务派创办工厂的刺激(3).小农经济逐渐解体3. 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二、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2.原因:(1).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 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出现张謇、荣宗敬等一批实业家(3). 中国人掀起收回权利运动,引发振兴实业的高潮三、黄金时期(1912-1937):1.短暂春天(1912-1919):(1):原因:A.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B. 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的经济政策C.倡导使用国贷D.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E.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减少对华的商品输出(2):表现:A. 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的迅速发展B. 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萧条:(1920-1927):原因: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3.较快发展(1927-1937):原因:A. 1928年实现了全国的基本统一B. 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四、萎缩(1937-1945):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我国民族工业进行大肆侵略五、陷入绝境(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六、总体特征(缓慢原因):1. 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 后天畸形:主要分布在沿海及通商口岸附近,区域分布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3. 夹缝中生存: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七、历史地位:1. 是中国近代先进的经济成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2. 民族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八、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 政治:通过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进中国民主化进程2. 经济:民族工业在发展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方式,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3. 思想:便于传播西学,有利于思想解放,促进理性化4. 习俗:使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习俗逐渐多样化。
第20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时间。
1912-1919年,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2.背景。
(1)制度保障: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2)政策环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和北洋军阀政府宽松的经济政策。
(3)社会基础:群众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的推动。
(4)思想动力:“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5)第一次世界大战契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表现。
(1)新建厂矿企业和资本增加,速度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2)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3)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
(4)实业家: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及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4.影响。
(1)政治: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2)思想: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巩固自查]观察下面漫画,你能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答案: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压迫下,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若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无论怎么提倡国货,也无法挽救民族工业衰败的悲惨命运。
二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间发展状况原因1927—1936年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7—1945年日益萎缩(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1945—1949年陷入绝境(1)美国商品的冲击。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
府的哪项政策有关?这项政策对民族工业有什么影响?答案:历史现象: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猛涨)。
政策:货币政策(滥发金圆券)。
影响: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1)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
专题二 第二节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共1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学习重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衰的的原因、表现、特点。
【学习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学习过程】
一、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1、原因: (1)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 的政治地位, 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3)1915年因反对 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 都有所减少,在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1)1911—1913年间,各种 纷纷涌现, 也大规模投资国内产业。
(2)1912—1919年间, 和 的速度和规模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3) 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 是当时中国的第二大工业,火柴、榨油、造纸等 有了显著的发展, 有了一定的增长。
3.特点:“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1)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 (2)发展主要是在 方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 的工业体系。
(3)在一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4)近代工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 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4.结果:一战结束后, 卷土重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
二、抗日战争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1.原因:(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①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 ”。
a.内容:以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
缴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白银国有,凡银币持有者均应将银币交指定机构兑换法币。
b.意义:法币政策的实施,对防止 ,稳定 ,促进 ,刺激 起
了一定作用。
② 国民政府提出开展“ 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人民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 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表现: 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年后,就工业各行业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3.曲折艰难发展的原因:
民族资本遭受 和 的双重压迫。
币制改革后 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控制,其凭借 巧取豪夺,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
三、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的沉重打击 1、原因:(1)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经济掠夺 (2)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官僚垄断资本借此压榨民族资本牟取暴利 2、表现:(1)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
赁”等形式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掌权的官僚阶层借此
垄断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
四、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1.原因:
(1)抗战胜利后, 等国商品大量涌入造成入超,使民族工业难以获得外汇购买原料
(2)国民政府的 ,使民族工业受到致命打击
(3) 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又一原因。
(4)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 》使美
国资本几乎垄断了中国的资本市场。
(5)繁重的 ,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的极大的困难。
2.表现:工商企业大量 ,开工不足或 。
【重难点阐释】官僚资本:是政治概念,不是经济术语。
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垄
断资本。
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势力,依靠国家政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1927年-1937
年是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过程。
官僚资本的膨胀,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新中国成
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基础。
【经典例题】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
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
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 .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 .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 .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 .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一、选择题 1.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
该材料说明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2.据统计,1912-1913年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
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B.使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C.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B.使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3.1912-1918年间,中国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是()
A.煤炭和钢铁业B.铁路和公路
C.建筑和纺织业D.纺织业和面粉业
4.(2013·高考四川卷)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地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
”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5.
() A
C.民营工业的较快发展D.官僚资本的膨胀
6.“1948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至8月21日止,已达6 636 946亿元,较1937年6月增发了47万余倍。
法币与美钞的比价在1月为178 000∶1,8月即为11 080 000∶1。
”对这段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法币在急剧升值,物价必然大肆上涨B.国统区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经济崩溃在即C.国民政府应对时局的货币改革卓有成效D.国民政府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7.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
1947年公司上缴财政及税利达4 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
该公司的经营()
A.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8.《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著作,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是追求()
A.工业化的实现B.发展资本主义
C.民族独立富强D.实现民主政治
二、非选择题
请回答:
(1)归纳中国纱厂成本显著高于日本的主要因素(不得照抄原文)。
(2)1933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环境。
(3)据表中信息,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