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作业成本与传统核算下的成本
- 格式:doc
- 大小:195.50 KB
- 文档页数:14
引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传统成本法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成本方法,(本文所论述的成本方法不是仅指成本核算方法,而是既包括成本核算方法又包括成本管理方法。
在西方,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是不分的,因此在本文论及成本方法时会涉及管理会计的内容。
)即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
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等方面都与传统成本法有根本的不同,对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与提高也是传统的成本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随意翻翻近几年的会计杂志或刊物,都能找到证明作业成本法“威力”的文章,摘录几则如下:李宏健在其所著的《现代管理会计》(第九版)举了一例,假定某公司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甲产品的产量是20 000 ,直接成本是10 000 ;乙产品的产量是100 000 ,直接成本是50 000 ;发生在两产品上的制造费用是300 000 。
依据这些资料,计算出的产品单位成本如表1 所示:表 1单位产品成本甲产品乙产品传统成本法下 3.00 3.00作业成本法下 4.75 2.65可以看出,两种成本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甲产品用传统成本法计算的单位成本是3.00 元,而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单位成本是 4.75 元。
单位成本的差异额为1.75 元,差异率达58.33% !美国北部通讯公司有效地实行了作业成本法,他们发现传统成本法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经常不同于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产品信息,其显著的差异在图2 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图上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产品成本占传统成本法提供的产品成本的比例从1% 到100%, 甚至达到600% !当企业界沉醉在“80% 的销售量由20% 的产品产生”的80/20 法则时,罗伯特·S 卡普兰(Robert S.Kaplan )提出了被称为20/225 的法则。
他在进行作业成本研究中惊奇地发现许多产品实际上是侵蚀企业利润的,因为20%的产品(或顾客)竟然产生了225%的利润!(赵立三王丹《关于成本动因问题的理论探讨》,会计研究,1998年第6期……)看到这些例子,忍不住想问: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作业成本法为什么能够准确地核算企业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产生的同一时期,欧美等国的会计界正在致力于改进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模式。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的区别与联系[摘要] 随着生产的高度自动化,传统成本计算逐渐显示其弊端,本文通过作业成本与传统成本的计算的比较,说明作业成本法能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核算信息。
[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传统成本计算比较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传统成本核算出现弊端,出现了作业成本法,又称ABC 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1.企业环境的变化。
个性化服务要求企业放弃大批量生产,改为采用能对顾客多样化、日新月异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柔性生产系统(FMS),以保证能在较短时间内生产出不同的新产品,及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许多人工己被机器取代,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而且制造费用的结构和可归属性也彻底发生了改变。
无论从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看,还是从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看,都要求成本核算把工作重点放在制造费用上。
2.传统成本核算出现弊端。
传统的成本核算,以直接人工为主,产品成本中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外,其余的都归入制造费用,然后,采用单一的分配标准,按各产品所用的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工作小时的比例进行分配,形成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成本。
在传统成本计算中,通常暗含一个假定:产量成倍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其成倍增加。
这种缺陷在直接人工成本占主要地位或制造费用所占比例不高的情况下不会很突出,但在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很高的情况下,传统成本核算的弊端就会日益突出。
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以及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等等,将会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必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引起经营决策失误、产品成本失控。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区别作业成本法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全球性市场竞争的需要,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一种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由此可见,作业成本计算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以作业为核心,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所消耗的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而得出最终产品成本。
与作业成本法比较,传统成本法采用单一分配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忽视了各种产品生产的复杂性和技术含量不同以及相联系的作业量不同。
相比之下,传统成本计算法相关性较弱,而作业成本计算法考虑了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成本动因,并以此为基础分配制造费用,因而,它能较客观、合理地反映高新技术环境下各种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 适用条件不同传统成本法适用于产品结构单一、制造费用的数额相对较小,且其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实上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作业成本法一般适用于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产品品种繁多、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度不满意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
2.成本计算对象不同传统成本法的成本对象主要局限于“产品”层次,而且往往是最终产品,而作业成本法更关注产品形成过程和成本形成的前因和后果,成本计算对象具有多层次性,资源、作业、最终产品等都是成本计算的对象。
作业既是成本形成的载体,又是成本计算的对象,当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就会有一定量的资源被消耗,同时又有一定价值量的产出转移到下一项作业,照此逐步结转下去,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顾客。
资源、作业、最终产品之间是通过成本动因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比较研究学生:孙辉明指导老师:张冬梅老师09级财务二班摘要: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间接费用分配的不准确,因其把与生产有关的所有费用,无法直接归集到哪种产品上的,都先计入制造费用,月末将所有制造费用结转到“生产成本一一制造费用”科目。
导致成本核算的扭曲而不能真正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而时代的变革导致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市场,改革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具有迫切性,同时也具有可行性。
关键字:成本管理模式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一、绪论时代的变革导致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
当今的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则使经营环境发生了种种目不暇接的变化,冲击并将持续影响成本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理论与运作。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概念与作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针对两个方法的概念、内容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法所有的不同做对比。
结合实际情况说明两种方法的利弊,总结出的先进性和其局限性。
对新成本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怎样使新管理模式得到更好的推广应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信息时代这股潮流使得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种种目不暇接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又对成本计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已呈现出诸多方面不足,突破成本记录与账户单一结合体系势在必行。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的应用,成本管理也要不断更新。
成本企化也为成本控制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把静态的成本动态地管起来,突破了手工管理,是一种很好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二、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一>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历史发展传统成本计量模式是嫁接在会计账户系统上的。
会计师和工程师们将成本记录与会计账户系统结合起来,创立了成本会计方法,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程序化的成本计量模式。
它的出现大大提高和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质量,推动了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进步,也形成了有独立理论和方法的会计分支学科——成本会计。
项目五成本管理与控制五、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1.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就产品成本计算而言,作业成本法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核算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并无不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间接制造费用的核算上。
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下,间接制造费用通常是在全厂范围内采用一个费用分配率进行一次性分配,或者是先将制造费用按生产部门归集,然后再按一系列的部门分配率进行分配,至于各生产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的标准,则根据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特点选取。
例如,劳动密集型的部门以人工工时或人工成本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机器密集型的部门以机器小时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以耗用原材料为主的部门,则以原材料成本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等等。
这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严重忽视了各种产品生产的复杂性和技术含量的不同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作业量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产品成本的扭曲。
在作业成本法下,相关人员对制造费用的核算做了根本性变革。
其具体体现:①将制造费用由全厂统一或按部门归集和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分别进行归集和分配;②增加了分配标准,由单一标准(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小时等)分配改为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多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
2.作业成本法较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优越性(1)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
作业成本法把作业、作业中心、顾客和市场纳入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形成了以作业为核心的成本核算对象体系,不仅核算产品成本,而且核算作业成本和动因成本。
(2)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它从成本对象与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着手,根据资源动因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再按作业动因将作业记入成本对象,从而揭示了资源与成本对象真正的“一对一”的本质联系,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假定的缺陷。
作业成本计算分配基础的广泛化,使间接费用的分配更具精确性和合理性,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按单一的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所造成的对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3)作业成本信息可以有效地改进企业战略决策。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通过对企业各项作业进行精确配算,以获取更准确的产品与服务成本信息的成本管理方法。
它的核心理念是将企业的活动、作业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构,从而实现对成本的准确计算与管理。
作业成本法首先识别出企业的各项活动和作业,并将成本分配给这些活动和作业的过程,然后再将这些成本分配给各个产品或服务。
与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为准确,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
首先是作业活动分析。
作业活动分析是指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细致的分析,以确定与作业相关的活动。
首先需要确定活动,在ABC中,活动被解构为更小的单位,称为作业。
作业是一项可计量的任务或任务组合,是完成特定产品或服务所必需的一系列活动。
例如,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来说,焊接、喷漆、装配等都可以作为作业。
接下来是作业成本分配。
作业成本分配是指将企业产生的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上,并通过作业来分配到各个产品或服务上。
具体的步骤如下:1.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是影响作业成本发生的主要因素,也是作业成本分配的基础。
例如,在汽车制造企业中,焊接作业的成本驱动因素可能是焊接时间或焊接的工件数量。
2.识别成本对象:成本对象是指使该成本发生的原因。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对象可以是产品、客户、项目等。
确定成本对象是为了将成本更准确地分配给具体的对象。
3.计算活动成本池:活动成本池是指与其中一活动相关的成本总和。
活动成本池主要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
直接成本是与这一活动直接相关的成本,而间接成本则是与多个活动相关的成本。
4.计算作业成本:作业成本是在活动成本池的基础上,根据成本驱动因素将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上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使用成本驱动因素来计算作业成本,例如,在焊接作业中,可以通过焊接时间来计算作业的成本。
5.分配作业成本到成本对象:最后一步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上。
作业成本法 (abc)的基本原理ABC法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成本精确控制的需求。
传统方法主要采用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作为分配成本的基础,而忽略了间接成本的影响。
这样就导致了许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计算不准确,无法反映实际生产情况,影响了企业的决策效果。
ABC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活动上,然后再将作业活动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它通过建立作业成本池,将间接成本按照作业活动的消耗程度进行分配,从而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ABC法认为,不同的作业活动对成本的消耗是不一样的,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成本扭曲。
ABC法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作业活动,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活动,例如采购、生产、销售等。
其次,建立作业成本池,将间接成本按照作业活动的消耗程度进行分配,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如资源驱动、事务驱动等。
然后,将作业活动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根据产品或服务对作业活动的消耗程度进行分配。
最后,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得出准确的成本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ABC法的应用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它能够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成本扭曲,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其次,它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成本的真正来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对作业活动的分析,企业可以发现哪些活动对成本的消耗较大,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
此外,ABC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然而,ABC法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实施ABC法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企业来说是一项较大的工作量。
其次,ABC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需要有准确的成本数据和作业活动数据作为基础。
如果企业的数据不完备或不准确,就会影响到ABC法的应用效果。
此外,ABC法的实施还需要企业有较强的管理意愿和决策支持,否则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比较作为企业管理者,了解和掌握成本计算方法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在长期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于成本计算方法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成本计算方法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浅谈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比较,探讨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单位进行成本计算的方法。
作业可以理解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可以是一项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可以是一项服务的提供过程。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每个作业的直接和间接成本进行精确计算,实现对作业成本的准确和及时控制。
作业成本法强调的是作业的过程和成本的追踪,能够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
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在许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首先,作业成本法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通常是基于全成本法,即将成本平均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这样的方式在今天的企业环境下已经显得不太灵活和准确。
而作业成本法能够针对每个作业进行精确的成本计算,不仅可以更好地反映作业的真实成本,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每个作业的盈利能力。
其次,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更准确和详细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将一切费用和成本都与作业相关联,能够更清晰地展现出作业成本的构成和动态变化。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往往只提供总成本的统计数据,无法直观地了解作业的细节和成本的构成。
而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每个作业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帮助企业更好地分析和管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和利润。
此外,作业成本法还能够借助技术手段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业成本法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实现对作业成本的实时追踪和计算,减少人工操作的错误和成本。
相比之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需要更多的手工输入和计算,容易出现数据错误和延误。
对比解析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
作业成本法是对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一种改进,在作业成本法下,对于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一样,而间接费用的分配对象不再是产品,而是作业。
下面来具体分析对比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有哪些不同。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区别:
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直接材料成本与直接人工成本都可以直接归集到成本对象,两者的区别集中在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上,主要是制造费用的分配。
传统成本计算法下,制造费用以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为分配依据,当企业生产多样性明显对,生产量小、技术要求高的产品成本分配偏低,而生产量大、技术要求低的产品成本分配偏高。
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首先确认发生制造费用的一个或多个作业环节,如维修机器作业、搬运作业、质量检验作业等;然后根据作业量的大小,将制造费用成本分配到各作业中;最后依据相应的成本动因,如维修工时、搬运数量、检查次数等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制造费用按照成本动因直接分配,避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的成本扭曲。
作业成本法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成本方法中间接费用责任划分不清的缺点,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变为可控,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的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和成本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zjzcgl/cwgl/201409/189057.shtml。
传统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传统成本法指企业制造费用分摊的方法,所谓制造费用指支持产品或服务完成的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的成本费用。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根据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
一般分为三部分,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再根据直接费用直接计入,间接费用分配计人的原则,对所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中去。
产品制造成本构成项目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⒈直接材料成本(实际成本法)获取成本计算单、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材料发出汇总表、材料明细账等资料。
(1)审查成本计算单中直接材料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相关的直接材料是否相符,分配的标准是否合理。
审查时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a 非生产耗用材料记入产品成本。
如果成本计算单直接材料金额大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的分配金额,应进一步查明原因,审查材料使用对象有无将非产品耗用材料记入产品成本。
但企业会计人员如果有意识地挤占产品成本,在耗用材料进行分配时,就会将非生产耗用材料直接分配到产品成本,使得成本计算单和材料分配汇总表金额相等。
b 混淆不同产品成本。
通过材料分配率混淆不同产品的成本,相应降低本期畅销产品成本,以调节跨年度的利润。
(2)抽取材料发出汇总表,选主要材料品种,统计直接材料的发出数量,将其与实际单位成本相乘,计算金额数,并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该种材料成本比较,看其是否相等。
审查注意下列问题:a 企业是否采取提高材料单位成本,多计产品成本。
b 审查领料单授批准及领料人是否签字,防止虚假领料多计成本。
c 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恰当,有无变更、人为调节成本或利润。
如果企业年度内改变计价方法,应按原计价方法计算发出材料结转成本,其差额调整材料成本或当期利润。
⒉直接人工成本⑴对于采用计时工资制的,抽取实际工时统计记录、人员工资分类表及人工费用分配汇总等,运用核对法开展审查。
①从成本计算单中选择核对直接人工成本与人工费用分配汇总表相应的实际工资费用是否相符,查明有无将非生产人员工资计入成本。
ABC成本计算法:(一)目的:练习运用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分配制造费用。
资料:某企业本月生产甲、乙两种产品。
本月发生制造费用45 000元,其中装配费12 000元(成本动因为工时),质量检验费11 000元(成本动因为生产批次)。
本月发生费用资料如下表: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利用下表完成下列事项:(1)采用传统成本法分配制造费用(按机器工时比例分配)。
(2)采用作业成本法分配制造费用。
(1)传统成本计算法:制造费用分配表(2)作业成本计算法制造费用分配表(二)目的:练习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及其比较资料: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丁等四种产品,某月生产费用资料如下表:生产费用表生产费用表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利用下表完成下列事项:(1)按传统成本计算法(制造费用按机器工时比例分配)计算各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2)按作业成本法计算各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比较上述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制造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作业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计算单(三)目的: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A产品每年生产1000件,B产品每年生产2000件。
企业全年制造费用总额为10000元,制造费用发生的动因主要有5个,设5个成本中心。
其它资料如下表所示要求:运用作业成本法计算A、B产品成本.(一)传统成本计算法:制造费用分配表甲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22.5*1200=27000(元)乙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22.5*800=18000(元)作业成本计算法制造费用分配表甲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37200(元)乙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7800(元)(二)(1)按传统成本计算法(制造费用按机器工时比例分配)计算各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制造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作业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计算单(三)产品成本计算单。
ABC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法与传统成张亚玲ABC法是作业成本法的简称,即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ABC法是针对传统成本计算而衍生的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固定制造费用在产品制造成本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要求把成本核算的重点从直接人工转移到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上,以便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其指导思想是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对待,加宽成本计算范围,使成本计算更准确,可靠,真实.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成本之和,是实际耗用资源的终结.作业成本能够准确提供成本信息,改善企业的经营,为企业决策,价格定位等提供完善的信息,因此,受到企业的广泛赞誉.一,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不同的是,分配基础(成本动因)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限于传统成本法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并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如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提高了其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陛,能为作业成本法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与传统成本法相比较,作业成本法实现了几个重大突破,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动因的选择不同.传统成本法侧重考虑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劳务,其影响了成本分配,单纯把企业的成本分配确定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只局限于产品的单一层次,不能反映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在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成本的构成很复杂,直接人工成本所占比例大幅削弱,最终产品和劳务中的间接费用大幅增长,使得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严重失真,影响企业决策.作业成本法的基本计算思路是根据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进行融会贯通,费用根据其原因汇集到生产作业中去,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照生产过程中实际耗用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再按照上述计算,可将成本划分为以下几种:直接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一般是短期的变动成本,与生产数量有直接联系,与传统成本基本一致.②间接变动成本.是指不能以产品为基础的变动成本,但能以作业量为基础得到的作业成本,如订单设计,材料处理,设备调试,产品检查,设备维修等,可根据其消耗的作业量的大小,按作业进行分配,得到作业成本,再按产品进行分配,一般情况下与传统成本中的固定成本类似.⑧固定成本.在一定时期内这部分成本不随任何作业的变动而变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分配到相关成本上面, 但长远来看,也不是单纯固定的.2.成本概念的运用不同.传统成本的计算一般只考虑企业生产短期的变动情况,缺乏战略管理的长期性,未考虑产品实现价值的过程要比结果更重要.作业成本法恰好考虑传统成本计算法的弱点,根据市场的变化,将成本的概念延伸到生产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强调成本的战略管理,剔除不合理的因素,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3戚本动因分析不同.传统的成本计算分析一般只考虑产量等客观因素对成本分配的影响,对其他主观因素造成的影响未全面考虑,有一定的片面性.作业成本分析中要考虑综合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能力,生产水平,员工的素质水平,客户的需求等,在作业成本观念下,要按作业责任中心详细分析,减少各种动因的影响,使分配更合理,因此,作业成本分析更具全面性. 4.成本层次分析不同.传统成本的计算对象主要局限于产品层次,比较单一.作业成本法要求对不同层次的成本对象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成本计算过程中,要考虑资源配置,作业情况,产品情况,采购物资,销售情况等不同层次的成本对象,使其分析更完善,更合理.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作业成本计算法相对于传统的方法确实有优越的方面.它能比较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企业的销售成本及存货价值,具有真实性与可信性.但是我国整体经济运行现状看,应用与推广实施作业成本的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第一,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相对落后;第二,我国上市公司从现有经济体制看, 具有不可忽视的缺陷;第三,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的确认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工程人员和技术人员来决定的.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83。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第一部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其二,注重间接计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置多样化作业成本库,并采用多样化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标准,使成本归集明细化,从而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其三,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作业成本法abc作业成本法ABC是一种常用于企业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方法。
ABC即Activity Based Costing,它通过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详细分析,合理分配成本,从而更准确地计算出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下面将从ABC的背景、原理、应用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ABC的背景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往往是按照直接劳动力成本或直接材料成本的比例来进行计算,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成本分配不准确的问题。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产品种类的增多和生产流程的复杂化,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
因此,ABC方法应运而生。
二、ABC的原理ABC方法通过将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细致的划分,将成本分配到各个活动上,再根据各个活动对产品或服务的消耗程度来计算成本。
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同,ABC方法更加注重各项活动的分析,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企业各项活动对产品或服务成本的贡献程度。
三、ABC的应用ABC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产品定价方面,ABC 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准确计算产品的成本,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价格策略。
其次,在成本控制方面,ABC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找出哪些活动是成本的主要来源,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成本控制。
此外,ABC方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绩效评估,找出哪些活动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四、ABC的优缺点ABC方法相比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
首先,它可以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避免了传统方法中成本分配不准确的问题。
其次,ABC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出哪些活动是成本的主要来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
此外,ABC方法还能够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益。
然而,ABC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它需要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其次,ABC 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例如企业内部信息不足或者活动成本难以量化等问题。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摘要任何一种成本计算制度都必须有效地解决成本计量与成本分配的问题,以保证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
而近一、二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
直接人工成本大比例下降,间接费用大幅度增加。
显然,仍然沿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的直接人工标准来分配数倍、甚至数十倍高于自己的制造费用,必将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所以作业成本计算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
不过,依据目前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而言,大规模的实施作业成本法还不现实,作业成本法是在传统成本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本文就是通过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发现其不同点和联系点,找到二者的融合点,为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运进行探讨。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作业成本管理;标准成本法Costing and cost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AbstractAny kind of cost finding system all must in solve the cost measurementand the allocation of cost question effectively, guarantees the costinformation the relevance and the accuracy. But nearly, for 20 years, havehad the high automated advanced manufacture enterprise in theelectronic technology revolution foundation, have brought themanagement idea and the management technology huge transformation,under this kind of brand-new manufacture environment, the enterprisetradition purchase and the manufacture process will have the deeptransformation. Correspondingly, originally accountants and so onproduct cost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accountant decision-making,achievement appraisal which will serve for the traditional purchase andthe manufacture and even the enterprise decision-making the theory andthe method also has the corresponding transformation. The directartificial cost great proportion drops, overheads cost large scale increase.Obviously, still continued to use in the tradition cost finding method thedirect artificial standard to assign the several fold, even dozens of timesto be higher than own factory expense, will certainly to cause the costinformation distortion.Therefore activity based-costing arises at thehistoric moment. Activity based-costing is one kind through carries on thetracing dynamic reflection to all work activity, the measurement work and he cost objective cost, the appraisal work achievement and theresources use situation cost finding and the management. The basis atpresent our country Enterprise locates the environment says, thelarge-scale activity based-costing not realistic, activity based-costing isdevelops in the traditional cost method foundation. The two both have thedifference and to have the relation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activitybased-costing and the traditional cost method comparison, discovered itsdiversity and the connection point, found the two the fusion spot, shouldtransport for the cost of operation law in our country carries on thediscussion.Key words: ABC; cost drivers; operating cost management; standard costing目录1 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概述 (5)1.1 传统成本法的概述 (5)1.2 作业成本法的概述 (6)1.2.1 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6)1.2.2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的背景 (6)1.2.3 作业成本法特点 (7)1.2.4 作业成本法局限 (7)2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比较 (9)2.1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比较 (9)2.1.1 成本内涵不同 (9)2.1.2 成本核算范围不同 (9)2.1.3 成本计算基本原理不同 (9)2.1.4 成本计算对象不同 (10)2.1.5 成本计算程序不同 (10)2.1.6费用分配标准不同 (10)2.2 作业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比较 (10)2.2.1 成本的管理核心不同 (10)2.2.2 成本管理的方法不同 (10)2.2.3 作业管理系统与传统管理系统的不同 (11)2.3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联系 (11)3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融合 (12)3.1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融合的必要性123.2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融合的可能性 (12)3.3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制造成本法融合 (12)4.结论 (14)5.谢辞 (15)6.参考文献 (16)1 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概述1.1 传统成本法的概述依据现行会计制度,我国 1993 年开始实施制造成本法。
abc作业成本法ABC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法,是一种针对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新型方法。
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ABC法更加精确,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成本。
本文将详细介绍ABC法的概念、原理、应用及优缺点。
一、ABC法的概念ABC法是一种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它将企业的成本分为两个部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与产品相关联的成本,如原材料、人工等。
而间接成本则是指不能直接与产品相关联的成本,如设备折旧、管理费用等。
ABC法通过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分析,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项活动中,再将各项活动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从而计算出每个产品的实际成本。
二、ABC法的原理ABC法的核心原理是“活动成本驱动”。
它认为,产品的成本是由企业的各项活动所决定的。
因此,只有了解每个活动的成本,才能准确地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ABC法通过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分析,确定每个活动的成本,并将这些成本分配到各项活动所产生的成果上。
这样,就可以准确地反映每个产品所产生的成本。
三、ABC法的应用ABC法主要应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
在制造业中,ABC法可以帮助企业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从而确定产品的售价和利润。
在服务业中,ABC法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每个服务的成本,从而制定合理的服务收费标准。
此外,ABC法还可以用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帮助企业发现成本高的活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成本。
四、ABC法的优缺点ABC法相比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有以下优点:1. 更加精确:ABC法可以准确地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因间接成本分配不准确而导致的成本偏差。
2. 更加透明:ABC法可以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各项活动和产品中,使企业的成本结构更加透明。
3. 更加灵活:ABC法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但ABC法也存在一些缺点:1. 实施难度较大:ABC法需要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测算,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abc作业成本法理解ABC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是指一种基于活动成本的成本核算方法。
ABC法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同之处,在于ABC法将企业运作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活动分为不同的活动成本池,然后把不同的成本分摊到企业的不同产品或者部门上。
ABC法在美国制造业领域十分流行,被誉为“真实成本计算法”。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通常是以产品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即将所有制造成本分摊到各个产品上。
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忽略产品制造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活动对成本的影响。
ABC法的做法是将产品制造过程中所有可能的活动都归入成本池,然后计算各个活动对不同产品的成本影响,最终得出产品制造的真实成本。
ABC法的核心思想是认为企业的成本是由活动引起的,而不是由产品引起的。
因此,其实现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活动成本池:将企业所有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需的资源(如材料、人工、能源等)分成若干个活动成本池。
2.确定成本驱动因素:对于每个活动成本池,需要确定成本驱动因素。
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对于某个活动成本池来说,对活动量的增加或减少所产生的直接成本增量或减量。
例如,对于生产部门来说,生产数量就是其成本驱动因素。
3.计算各个活动成本池的总成本:根据各个活动成本池的成本驱动因素,计算出各个活动成本池的总成本。
4.分摊各个活动成本池的成本到产品或者部门中:根据各个活动成本池与各个部门或者产品之间的关系,将各个活动成本池的成本分摊到不同的产品或者部门中。
ABC法的核算结果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因为ABC法考虑到了更多的因素。
同时,ABC法也能够准确地表现出企业各个部门或者产品的成本构成,帮助企业有效地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控制成本。
作业成本法原理与应用模型第一部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1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了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材料采购、物料处理、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工程处理、动力消耗、存货移动、装运发货、管理协调等。
作业引发资源的耗用,而资源动因是作业消耗资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间接费用应当根据资源动因归集到代表不同作业的作业成本库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范围扩大、复杂性提高,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作业也大量增加,为每项作业单独设置成本库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将有共同资源动因的作业确认为同质作业,将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归集到同质作业成本库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质作业成本库归集间接费用不但提高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可操作性,而且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
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动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是起动准备次数,质量检验作业的成本动因是检验小时。
明确了作业动因,就可以将归集在各个作业成本库中的间费用按各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的各项作业成本,进而确定最终产品的成本。
成本计算程序如下图所示: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特点是: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其二,注重间接计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设置多样化作业成本库,并采用多样化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标准,使成本归集明细化,从而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其三,关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产品的技术层次、项目种类、复杂程度不同,其耗用的间接费用也不同,但传统成本计算法认为所有产品都根据其产量均衡地消耗企业的所有费用。
因此,在传统成本法下,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的成本往往高于其实际发生成本;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的成本往往低于其实际发生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联系资源和产品的中介,以多样化成本动因为依据,将资源追踪到作业,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提供了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计算以财务为导向,从分类账中获得主要成本(如,间接费用)项目,进而将成本追踪到作业成本库,再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侧重于对历史成本费用进行分析,是成本分配观的体现。
1.2作业管理成本分配观的认识使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得以提高,而要有效地控制成本的发生并降低成本就必须立足于过程分析观来进一步认识成本与作业的关系。
过程分析观以业务为导向,从实物流动及其与数量化、非财务的产品与劳务的关系的层面来分析生产经营过程。
具体而言,首先要确定实物的消耗量;其次是确定生产经营过程消耗了何种资源。
耗用资源就会发生成本,一旦明确了消耗形态,就可以直接追踪资源耗用作业的全过程,从根源上对成本进行控制,支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改善。
过程分析观承认多层次作业,既强调在一个过程中作业的相对独立性,又强调作业的链接关系。
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作业管理得以实现。
作业管理就是将企业看作由顾客需求驱动的系列作业组合而成的作业集合体,在管理中努力提高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的效率,消除遏制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改善。
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以及增加顾客价值但无效率的作业称为不增值作业,由不增值作业引发的成本称为不增值作业成本。
作业管理一般包括确认作业、作业链和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评价以及报告不增值作业成本四个步骤,主要采用如下方法降低成本:(1)作业消除作业消除就是消除不增值的作业。
即先确定不增值的作业,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例如将原材料从集中保管的仓库搬运到生产部门,将某部门生产的零件搬运到下一个生产部门都是不增值作业。
如果条件许可,将原料供应商的交货方式改变为直接送达原料使用部门,将功能性的工厂布局转变为单元制造式布置,就可以缩短运输距离,削减甚至消除不增值的作业。
(2)作业选择作业选择就是尽可能列举各项可行的作业并从中选择最佳的作业。
不同的策略经常产生不同的作业,例如不同的产品销售策略会产生不同的销售作业,而作业引发成本,因此不同的产品销售策略,引发不同的作业及成本。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作业成本最低的销售策略,可以降低成本。
(3)作业减低作业减低就是改善必要作业的效率或者改善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增值的作业,例如减少整备次数,就可以改善整备作业及其成本。
世界著名机车制造商Hardley—Davidson,就通过作业减低方式减少了75%的机器整备作业,从而降低了成本。
(4)作业分享作业分享就是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必要作业的效率,即增加成本动因的数量但不增加作业成本,这样可以减低单位作业成本及分摊于产品的成本。
例如新产品在设计时如果考虑到充分利用现有其他产品使用的零件,就可以免除新产品零件的设计作业,从而降低新产品的生产成本。
可以说,发展至今,作业成本法已成为以作业为核心、成本分配观和过程分析观二维导向、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如下图所示:成本分配观导向下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分析各种决策,过程分析观导向下提供的信息反映作业过程的动态关系,为从根源上控制成本、评价业绩、持续改善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
第二部分作业成本法在决策与成本控制中的应用2.1作业成本法在决策中的应用传统成本性态分析以产量作为区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基础。
产品成本中直接费用含量较高时,这种成本性态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成本变化的原因。
但在高科技生产条件下,间接费用含量较高时,这种性态分析就掩盖了间接费用的可变性,无法准确反映成本变化的原因。
作业成本法用成本动因来解释成本性态,基于成本与成本动因的关系,可将成本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三类。
短期变动成本一般在短期内随产品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故仍以产量为基础(如: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原材料耗用量等)来归属这些成本。
长期变动成本往往随作业(如:生产批次、产品项目)的变动而变动,故以非产量基础(如:检验小时、定购次数、整备次数)作为成本动因宋归属成本。
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性态分析,拓宽了变动成本的范围,更大部分地明晰了投入与产出间的联系,是对传统成本性态分析的扩展。
成本性态分析是变动成本法的前提,本量利分析的基础,同时也是相关成本决策法的基石之一。
作业成本法扩展了成本性态分析,因而对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以及相关成本决策法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1.对变动成本法的影响变动成本法以传统成本性态分析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为前提,将与产量变动无关的固定成本视作期间成本,将与产量成正比例变动的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其目的是适用于短期决策的需要。
作业成本法下非产量基础变动成本概念的提出,使许多不随产量变动的间接成本可以明确地归属于各产品,产品成本不仅随产量变动,而且随相关作业变动,这动摇了变动成本法的基础。
特别是适时制条件下,单元式制造使大量的制造费用(如:折旧、辅助生产)由间接成本变为直接成本;零库存意味着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这些对变动成本法造成了更大的冲击。
总之,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变动成本法的重要性在日趋减弱,约翰·李认为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总制造成本中,变动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小,特别是那些技术先进的组织,变动成本的比重低于10%;二是把各项固定费用按期间归集处理,并不能为控制日益增长的固定成本提供良策。
与此同时,作业成本法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完全成本法的缺陷,因此,作业成本法有可能实现成本会计发展史上的否定之否定而取代变动成本法。
2.对本量利分析的影响本量利分析是进行成本决策分析的基础模型。
传统的本量利模型为:R=PS-VS-FR——税前利润 P——一销售单价V——单位产量变动成本 S——产销量F——固定成本作业成本法下非产量基础成本动因的采用,放宽了原本量利分析的假设条件,改变了原本量利模型中税前利润仅与售价、产销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相关的模式,建立起税前利润与售价、产销量、单位产量变动成本、作业变量、单位作业成本及固定成本的关系,扩展了本量利模型的使用范围。
与作业成本法相适应的本量利模型为:R=PSI—VlSI—V2S2—……—VnSn—FR——税前利润 P——销售单价V1——单位产量变动成本 S1 ·产销量V2…Vn——单位作业成本 S2…Sn——作业量F——固定成本作业成本法下,单位产量变动成本更为准确,原假定随产量变动的成本可能被非产量基础变动成本更好的解释;固定成本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固定成本转化为非产量基础的长期变动成本;最突出的变化是增加了一系列单位作业成本和作业变量,利用本量利模型进行预测时需要考虑各作业量和产量的对应关系。
3.对相关成本决策法的补充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同某项决策相关的成本与收入进行配比来作出决策。
其主要特点是只考虑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略去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
传统的相关成本决策分析往往将固定成本作为非相关成本而在决策中不予考虑。
在作业成本法下,许多原本与产量无关的固定成本由于与作业成本动因相关而在决策中从非相关成本变成相关成本,有助于提高相关成本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
传统决策的成本核算假设是决策引发成本。
作业成本法引入作业中介,将成本核算假设发展为决策引发作业,作业引发成本,进而以成本动因为依据将成本与资源消耗作业联系起来,指明了影响成本动因的决策又如何影响着成本的发生。
因此,在给定管理决策所影响的成本动因条件下,作业成本法有利于较准确地建立模式的“如果——怎样”分析,产生未来型信息。
传统决策法假设决策只对成本在短时间内发生影响,并且多项决策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但现实中,企业总是面临多项决策,从长远看,一项决策对其他决策尤其是后续决策会产生影响,也就会对其成本产生影响。
实际上,某些成本就单个决策而言是固定的,但就一系列决策而言是变动的。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立足点,通过分析作业间的链接关系可更好地解释决策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为分析、掌握长期战略决策最相关信息——长期变动成本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