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50 KB
- 文档页数:4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以及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并学会实验室制取、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的设计和检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法及学法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难点:实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教法:指导法、引导法学法:探究式、讨论式学法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
教学过程一、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1、请同学们看书137页图二氧化碳的生成与消耗,图中数据表示的是二氧化碳的相对量。
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2)人和动植物呼吸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3)动植物尸体的腐败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1)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2)水的溶解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对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你认为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大家提前已经查阅了一些资料,互相交流讨论一下。
2、科学家在美国夏威夷的莫那罗亚山顶设置了高精度的气体分析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了连续测量,为研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请同学们看书136页的图,图中描述的是1 958-1994年期间的测量结果。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曲线的形状和走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提示:(1)同一年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怎样变化的?是不是每年都在重复这样的变化规律?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不同的年度,二氧化碳的含量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和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来分析。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3)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选择,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筛选的能力。
(2)通过对仪器装置的选择、组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不同的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不同,学会思考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装置设计及制取方法。
【难点】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设计,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一般方法。
年级学科初三化学课题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备课人张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界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的药品和反应原理,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二氧化碳循环图,提高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重点、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课时 1 时间45分钟12 【教学过程】:复习: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导入新知】:可以说,没有化石燃料,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
然而,近100多年来,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利用,一方面导致了其储量的急剧减少,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那么,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对大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怎样在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呢? 【教学过程】: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规律 (1)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总体上是每年都在_____,但在同一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不同。
造成二氧化碳含量总体含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2)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是 ;主要消耗途径是 。
2、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1)温室效应的产生 因为能源(燃料燃烧)增多,森林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地面吸收的太阳光能量不易散失而形成全球变暖,这种现象称“_____________”。
其他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臭氧(O 3)、甲烷(CH 4)和氟氯烃等。
(2)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 (3)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药品: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装置:由于该反应的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且不需要加热,所以它的装置可以与我们前面学到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_______的装置相似。
第六单元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起点分析:对于学生来说,二氧化碳是一种熟悉的物质,但学生无法系统地理解二氧化碳的属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以及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应通过分析教材中两幅图片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系统地理解二氧化碳;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如何循环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备;让学生学会理解“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自然界二氧化碳循环和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了解保护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难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准备:锥形瓶、双孔胶塞(带分液漏斗和风道)、集气瓶、磨砂玻片、试管(2)、酒精灯、试管夹、碳酸钙、稀盐酸、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和蒸馏水等级:1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提问导入:co2会污染空气吗?但如果空气中co2含量过多会有何影响?学生活动思考回答设计意图引入新课自主交流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循环;2、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主要性质与用途,学习了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预习检测:1、二氧化碳是造成的主要气体,它在空气中主要的消耗途径是,近年来大气明确本课学习中二氧化碳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目标,完成预习2、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色味的气检测题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固体二氧化碳俗称,是一种常用的。
3、实验室常用和来制取co2。
4、二氧化碳不能也不能支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一:二氧化碳的循环1、仔细观察教材p131图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探究在1960年――2021年间,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如何小组交流展示变化的?在同一年中,夏季和冬季是如何变化的?a、近50年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逐年增加-1-让学生有目的地用问题完成预习任务,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b、同一年中,二氧化碳是冬多夏少(原因)2、仔细阅读教材p132活动天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各有哪些?a、产生途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b、消耗途径:光合作用自主学习二: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碳酸钙+稀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a、无色无味的气体;b、密度比空气大;c、能溶于水。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CO2的循环。
2.认识大规模的开采与使用化石燃料对CO2含量变化的影响。
3.了解CO2含量变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4.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的兴趣。
5.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6.确立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CO2的自然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提高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化石燃料作为一种优质能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化石燃料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
然而近百年来,人类对化石燃料进行的大规模的开采和使用,一方面导致了其储量的急剧减少,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气中CO₂含量的增加。
CO2是一种怎样的气体?其含量的增加会对大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讲述】C O2这种气体对于大家并不陌生,空气中含有CO2,人和动物呼吸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大自然中的CO2本来是一种符合生态平衡的循环。
二、讲述新课知识点一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提问】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加,会对原来平衡的循环产生什么影响呢?【过渡】要想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否发生变化,就要进行监测,这项工作早在1958年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
【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曲线的形状和走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1)同一年中,大气中CO2的含量是怎样变化的?是不是每年都在重复这样的变化规律?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不同的年度,CO2的含量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6-3-1:横轴和纵轴的意义;曲线的总体走势;曲线是否有一定的周期规律;锯齿状的“峰”和“谷”的形成原因等。
第六单元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 1 课时)【教学设计思路】为突出二氧化碳化学性质这一重点,课堂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思想。
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我充分利用学生做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实验成果进行再探究,把教材中的四个验证性实验细化为三个步骤,即“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了吗?”“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碳酸有什么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进行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等步骤进行探究,适当调整了教材上的操作顺序,加强了现象对比,探究过程和结果更易让学生接受。
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把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应用在情景创设→科学探究→概括整合→拓展运用等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了解化学学习方法的科学性。
3. 情感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通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对气候的不良影响,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二氧化碳对人类社会既有贡献又有危害的两面性,树立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原理的探究(2)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总结、联系实际。
2、教学手段:实验活动与探究、问题与讨论、多媒体投影交流【教具准备】1、多媒体辅助教学;2、澄清的石灰水、烧杯、紫色石蕊试液、酒精灯、染上石蕊的小纸花(若干),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5 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装有稀醋酸、水的喷壶、镊子、火柴等。
济阳县曲堤镇中学教学设计年级 九年级学科 化学 班级 4-5 教师姓名高均英单元 第六单元第三节 课题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课型新授课时 第一课时总课时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比实验室制取氧气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循环,及含量变化对大自然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法设计 指导法,引导法 学法指导 探究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查资料: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时间预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教师准备了一只空饮料瓶,向其中倒入半瓶热水后倒掉,然后迅速拧紧瓶盖,将其浸入冷水中,瓶子马上变瘪了。
然后教师又拿出一只事先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饮料瓶,对同学们说:“刚才我用热水做的这个实验,现在改用冷水,看看能否成功。
”当教师向瓶中注入约1/3体积的水后,立即拧紧瓶盖,用力振荡,发现瓶子也慢慢变瘪了。
观察、思考学生们感到惊奇,但是大家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是因为封内盛有热空气,当它遇冷后体积缩小,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软塑料瓶自然就变瘪了。
学生们模仿教师的实验后,感到很失望,因为他们的瓶子都没有10这时学生们有点迷惑了,教师趁机鼓动:“大家想不想亲手做一下,在每组仪器用品中,都有一只塑料瓶,大家试验一下吧!”【讲述其实老师的瓶子和大家的不一样,我的瓶子里面装有一种‘神秘’的气体,而大家的瓶子里面只是空气。
我瓶子里的气体,一遇见水呀,就哧溜溜钻进去很多――能溶于水,所以密封的瓶子里面气压也会减小,当然就会变瘪了。
【提出问题大家能猜一下这是什么气体吗?大家知道我是怎样将饮料瓶中装满二氧化碳的吗?你们想不将自己的瓶中也装满二氧化碳,重复一下老师刚才的实验?节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出问题】列举你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能写出化学方程式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循环和物理性质学校课型:新授课教师年级:科目: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观察、阅读图像,锻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复习氧气的物理性质来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认识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⑵通过科学家在冒纳罗亚山顶几十年如一日获取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数据的事例,激发我们对科学家以及科学精神的敬仰精神。
【学习重点】二氧化碳的循环和物理性质【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指导阅读、合作学习【教具】演示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实验器材【教学活动过程】一、课前展示到2005年,“西气东输”工程为上海送来了30亿立方米天然气。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它是一种清洁能源。
写出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城市煤气中通常含有CO气体,写出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煤气与天然气相比,从安全角度看,煤气的主要缺点是,从环境角度考虑,煤气、天然气和氢气中,首选的燃料是。
〔教师导航激发学趣〕你知道“温室效应”是怎么回事?人类每天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自学互助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二氧化碳的循环【自主学习】一、看课本136页冒纳罗亚顶大气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思考】1、认真观察上页图中曲线的形状和走势,想一想,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那些信息。
(1)在同一年度内,大气中CO2的含量是怎样变化的?是不是每一年都在重复这样的变化规律呢?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在不同的年度,CO2的含量变化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原因是?2、看课本P137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思考】(1)自然界中产生CO2的途径有那些?那个途径产生的最多?(2)自然界中消耗CO2的途径有那些?那个途径消耗的最多?(3)通过表中的途径及数据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多还是变少?(4)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2、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打开汽水瓶盖时产生的气体的成分是什么吗?此现象说明该气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3、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为什么?4、二氧化碳的固态叫什么?它有何妙用?5、“温室效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何危害?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发生?【合作探究】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⑴活动探究:倾倒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如图所示,将CO2现象:分析:。
九年级化学全册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新版)鲁教版《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课程标准声明:1.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3.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4.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理解和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二、课标分析:二氧化碳是一种学生熟悉的重要化学物质。
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学生通过认识二氧化碳形成认识物质、应用物质的一般思路,并能通过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找到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和维持平衡的方法,并养成低碳生活的理念。
三、教材分析:本课的核心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要求学生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是通过化学反应完成的。
人类可以通过控制和利用化学反应来维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形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形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经验,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很多性质,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和氧循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低碳生活。
本节的学习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系统的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应用,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认识物质和合理利用物质和资源的意识。
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与性质有关的用途,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
2.通过图片分析和交流,我们可以了解二氧化碳的循环路径和大气中含量的变化,了解碳循环在自然界中的规律和重要作用,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形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
意识到维护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3.通过实验探索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室制备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通过分析和交换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和自然界碳循环的图片,提高分析图表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标(设计意题教师活动图)学生活动评价活动达成一、回顾目标1整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独立思考,小组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我们买回来的氢气交流:球,松开手后,会向上飘,而我们自己学生板书展示用嘴吹起来的气球,松开手后会向下飘。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初步学会获得气体性质的基本途径。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能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并能分析归纳。
3.初步学会如何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并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3.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1.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教材自学、微课辅学、学案导学、阅读优学、分组研学”的教学模式,以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二氧化碳。
2.教师准备:仪器:集气瓶、烧杯、阶梯蜡烛、橡胶塞。
药品:蒸馏水、醋酸。
其他:软塑料瓶、雪碧汽水、用石蕊浸泡过的干燥紫色小花、火柴、吹风机。
【教学过程】【过渡】溶有CO2的水,与原来的水还一样吗(1)让学生将浸有石蕊的紫色小花放入矿泉水瓶中。
【石蕊是一种色素,遇到某类物质会有颜色的变化。
】(2)让学生猜想使石蕊变化的物质(3)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阐述归纳总结,指出优缺点。
【过渡】演示实验①用吹风机吹干红色的小纸花学生观察到红色小花变成了紫色。
提问:为什么红色小花会变成紫色呢知学生:①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②各抒己见,阐述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③多角度评价方案。
④动手实验,解答疑问。
观察,分析,归纳,小结。
学生谈温室效应【学生感悟】……【板书】。
九年级化学§4-4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3、通过探究了解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大自然中二氧化碳循环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制取。
难点:二氧化碳的制取(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引导学生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质——二氧化碳,帮助学生了解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在确定实验装置的过程中以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量,在实验、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知识的认识,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并学会实验室制取、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的设计,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本届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第三届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培养,他们已适应探究式学习方式,有了初步的问题意识。
他们已很难接受机械、呆板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习的兴趣,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他们乐于接受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生动、活泼、充实、深刻的课堂内容是他们所盼望的。
在知识基础上,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但学生还不能系统地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应引导学生从对课本中两个图片提供的信息分析入手,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去系统地认识二氧化碳。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一种气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制法,应当从已有知识出发,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比两者的不同之处,进而形成一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思路。
实验用品:小试管3支、锥形瓶(配套带导管和长颈漏斗的橡胶塞)、试管架、集气瓶、玻璃片、药匙火柴、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教学流程设计:二氧化碳的循环:媒体信息引入课题→阅读图片创设情景→学生讨论教师指导→交流评价得出结论(预习展示)(感悟导入Ⅰ)(合作探究Ⅰ)二氧化碳的制取:温故知新→猜想假设→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回顾反思→实践与应用→课外探究(感悟导入Ⅱ)(合作探究Ⅱ)(巩固训练)(测试评价)教学过程:教后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经过补充和修改以后,能够紧紧围绕“五环节自主学习模式”的要求开展教学。
打古中学九年级化学导学案编号: 055 编制:刘朝炳审核:1课时)班级小组姓名教师评价【老师寄语】学习上忌讳的就是眼高手低。
【学习目标】1以及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2、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进一步提炼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学习认识到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温故知新】1、我们常用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是、、,它们燃烧时都会产生和。
2、图书馆发生火灾一般用灭火。
3、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采用或来制取,;。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31-134,完成填空。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1、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对化石燃料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和利用,导致地球大气中的含量持续升高。
2、自然界中二氧化碳产生的主要途径有、、、等,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等。
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药品是或(其主要成分为)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在通常情况下,CO是一种、的气体,密度约为空气的2常用法,检验是否收集满时,可,倍。
因此收集CO2检验产生的气体是否是CO可将气体通入,若,2证明是二氧化碳。
的含量不断增加而引起“温室效应”,【预习自测】1、在大气中,因CO2造成大气中CO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2A.由于动植物呼吸作用增加B、由实验室逸出的二氧化碳增加C、由于森林绿化面积迅速递减,使得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D、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2、检验集气瓶中是否已收集满二氧化碳,准确的操作方法是()A、向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C、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D、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打古中学九年级化学导学案编号: 055 编制:刘朝炳审核:【探究一】1、P132活动天地6-62、自学133页,归纳科学家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不同看法及自己的看法。
【探究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什么不用浓盐酸?稀硫酸?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2、实验装置的选择:(1)你认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该是下列装置中的,该装置与实验室制用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安排在空气、氧、分子和原子、水、氢,化学方程式第之后,金属、酸、碱、盐等之前,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在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有关氧气、氢气两种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之后,再学习碳及其化合物是顺理成章的。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第六单元的核心内容,在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之后,再学习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对学生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知识系统是很有帮助的。
2、学习目标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教学时应把握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②通过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使学生了解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③通过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使学生掌握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实验装置。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引导学生从对课本中两幅图片提供的信息分析入手。
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的认识二氧化碳②通过对获得二氧化碳气体途径的讨论和分析、探究实验室内里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树立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③通过学生选择和组装仪器装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严谨求学,大胆实践的精神。
3.重、难点确定的依据和突破本节课主要研究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因此,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实验装置和收集方法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到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大小关系以及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的因素,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差异,学生往往会感到比较困难,因此设计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并制取二氧化碳成为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先让学生回忆O2的实验室制法,使学生对制取气体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困难愉快的课堂氛围,通过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和实践,学好本节课内容。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通过碳循环体现和发展的(严格讲,大循环是碳循环,二氧化碳循环是次级循环,体现的是一种元素守恒和动态平衡的观点)。
能够掌握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
内容和学情分析:
学习化学,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和规律,这比学习知识本身要重要的多。
学生已经接触物质氧气的学习,可类比学习本节,以降低难度。
通过氧的天然循环,学习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认识二氧化碳的变化规律。
发展变化观。
通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类比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实现学生的实验观。
学习建议:
第一、重视自主学习
第二、重视实验探究。
第三、重视联系实际
第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五、要整体把握、纵横联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加工处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和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图片,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能了解并表示二氧化碳的组成、主要性质与变化,列举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4、通过本节和氧气的学习,形成学习物质的一套思路。
知识点(重点、难点):
一是碳循环;二是CO2实验室制法。
实验准备:多媒体;锥形瓶、双孔塞、集气瓶、毛玻璃、酒精灯、小木条、大理石、稀盐酸。
学习过程:
玻璃片
方案方案2 方案3 方案4
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