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35
冠脉介入术后常见5大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总结1.血管并发症:冠脉介入术可能会导致血管并发症,包括血管穿孔、动脉瘤和血栓形成等。
对于血管穿孔,应迅速行紧急控制,包括在穿孔部位放置血管封堵物或进行外科手术修补。
对于动脉瘤,可以采取介入修复或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血栓形成,可以考虑药物溶栓治疗或紧急手术介入。
2.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脉再狭窄或闭塞造成的。
对于心肌梗死的处理,首先要保证冠脉的再通畅,可以考虑进行再次冠脉介入术或冠脉旁路移植术。
另外,还需要给予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流恢复。
3.冠脉狭窄或闭塞再发:冠脉介入术后可能会出现冠脉狭窄或闭塞再发的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对于冠脉狭窄或闭塞,可以考虑再次冠脉介入术或冠脉旁路移植术。
此外,还需要加强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降血脂治疗等,以维持冠脉通畅。
4.心律失常:冠脉介入术后可能会引发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等。
对于心律失常的处理,首先要评估其危险性和病情严重程度。
对于症状较轻的心律失常,可以观察和静息治疗。
对于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或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5.出血和血管血栓并发症:冠脉介入术可能会导致出血和血管血栓的并发症,特别是在穿刺部位。
对于出血的处理,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止血措施,如压迫止血、包扎止血或进行血管封堵物的放置。
对于血管血栓的处理,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溶栓治疗或再次冠脉介入术。
总结而言,冠脉介入术后常见的5大并发症包括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冠脉狭窄或闭塞再发、心律失常以及出血和血管血栓并发症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的处理,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危险性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冠脉介入术已经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
冠脉介入术通过支架植入来扩张和维护冠状动脉的通畅性,使得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症状缓解和心血管事件的减少。
支架再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目前,针对支架再狭窄的治疗手段不断得到了改进和完善,使之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支架再狭窄,也称为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是指在冠脉介入术后支架植入血管内出现新的狭窄,导致血管再次闭塞。
支架再狭窄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血栓形成、细胞增殖和血管内膜增生等。
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相当高,研究表明,冠脉介入术后植入药物支架的患者中,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
这说明支架再狭窄已经成为冠脉介入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针对支架再狭窄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
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手段包括使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支架再狭窄的发生,但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对于已经发生支架再狭窄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当有限。
介入治疗成为了治疗支架再狭窄的主要手段。
介入治疗支架再狭窄的手段主要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术和药物球囊扩张术等。
球囊扩张术是最早应用于治疗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手术之一,其原理是通过球囊扩张来扩张狭窄的血管,从而恢复血流的通畅性。
球囊扩张术的效果并不稳定,容易导致血管再次狭窄。
支架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介入手术,其原理是通过再次植入支架来扩张狭窄的血管,从而恢复血流的通畅性。
支架术的效果相对稳定,但容易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异物反应。
药物球囊扩张术是一种将药物与球囊结合使用的介入手术,其原理是通过药物的释放来抑制支架再狭窄的发生。
药物球囊扩张术的效果较为稳定,但目前仍存在着药物选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防治办法【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如何解决支架内再狭窄(ISR)是当今冠心病介入治疗最令人关注的难题之一。
近年来,针对再狭窄发生的机制、影响因素[1]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较多研究,如术中操作规范化,药物涂层支架、血管内放射治疗[2]、再狭窄的基因治疗以及口服药物预防等。
而前两者,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多个临床试验已展示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1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1.1 手术过程由于介入治疗中心脏一直处于跳动中,给支架定位造成困难。
由于心脏狭窄血管较长,需要2~3个支架叠加,还需要植入后再扩张,这都对血管内皮和平滑肌造成过度损伤,导致支架局部的内膜组织过度增生。
1.2 组织学发生机制目前公认的支架内再狭窄主要原因是植入支架局部的内膜组织过度增生。
现在研究认为糖尿病、支架植入数、支架植入后最小管腔直径及过长的靶病变是ISR独立危险因素。
而高血压、复杂病变、小血管病变、长支架植入等也可使支架内再狭窄危险性增高。
另外,文献研究发现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增加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但机制尚不明了。
Palmaz等发现支架种类、所用材料也与支架再狭窄发生率有关,如钽支架较不锈钢支架再狭窄率更低。
2 支架内再狭窄防治措施针对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临床上已采用多种治疗技术,如球囊扩张术、切割球囊、冠脉旋磨术、定向冠脉斑块旋切术、准分子激光冠脉成形术和放射治疗等[8,9],疗效各有不同,除放射治疗外,其余技术都对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无明显作用,故目前防治措施研究热点主要为ISR的预防手段。
2.1 尽量避免或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临床特点、病变特点选择支架植入适应证和适当类型的支架。
尽量减少支架植入的个数,避免多个支架叠加。
手术过程中,减少术中、术后扩张的次数,选择合适和柔软的球囊,尽可能减少血管内膜损伤以减少内膜反应性增生。
实践中发现,尽量保持支撑不移位,是减少血管损伤的方法之一。
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治疗新进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 ronary Intervention, PCI)引起血管损伤后内膜过度增生,导致管腔再狭窄,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是术后长期疗效的极重要影响因素[1-3]。
所谓术后血管再狭窄,是指狭窄的血管经介入治疗扩张后,在半年左右时间内再发生狭窄,其狭窄程度大于管腔直径的50%[4],目前再狭窄确切发生机制仍未明,普遍认为是一种多因素、多机制共同影响的过程,主要与血管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有关。
本文主要介绍其目前的治疗方法新进展。
1.再次植入药物涂层支架药物涂层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 DES)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冠心病介入领域的重要进步尽管理想的抗再狭窄涂层药物应该具有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同时促进损伤血管再内皮化进程,另外应该具有抗损伤后炎症反应的作用,但目前绝大多数DES只具有抗内膜增生作用。
目前,对于大多数医院和大多数患者选择再次植入DES支架是治疗再狭窄最常用的方法。
对于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s, BMS)植入后再狭窄,研究表明再次植入DES是有效治疗方法。
ISAR-DESIRE 研究是第一个评估DES治疗BMS后再狭窄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西罗莫司支架组、紫杉醇支架组和球囊扩张组的再次发生再狭窄率分别是14.3%、21.7%和44.6%,DES明显优于球囊扩张,另外,研究提示西罗莫司组比紫杉醇组再次发生再狭窄风险更低[7]。
RIBS-II研究等[8,9]也证明DES治疗BMS 后再狭窄的有效性。
DES植入后再狭窄对医患双方都是一个很大挑战,与BMS后再狭窄相比,DES后再狭窄的治疗效果更差[10,11]。
理论上,由于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素控制不力有关,但也可能与PCI预处理不充分、AS病变部分相关平滑肌细胞对支架涂层药物的耐药性或者支架涂层材料等因素相关,再次植入支架通常尽可能选择不同生产厂家和不同种类的支架。
心内科介入治疗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种介入治疗用于冠心病介入术后的冠脉再狭窄预防?A.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 血运重建术C. 药物洗脱术D. 支架植入术答案:D2. 以下哪种介入治疗适用于心肌梗死后合并严重瓣膜反流的患者?A.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 支架植入术C. 心脏移植术D. 心尖部切除术答案:A3. 以下哪种情况下适用介入治疗?A. 慢性冠心病伴心绞痛B. 心绞痛发作后高度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C. 心肌梗死后合并严重室壁瘤D. 心房颤动答案:B4. 选择下列有关介入治疗的错误说法是:A. 介入治疗是非手术的治疗方法B. 介入治疗依赖于导管技术C. 介入治疗常用于解决冠状动脉疾病D. 介入治疗不适用于先天性心血管病答案:D5. 下列哪种介入治疗常用于治疗瓣膜病变?A. 心脏移植术B. 支架植入术C. 空气球扩张术D. 心尖部切除术答案:C二、判断题1. 慢性冠心病和心绞痛是介入治疗的主要适应症。
B. 错答案:A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常见的介入手术。
A. 对B. 错答案:B3. 支架植入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可用于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
A. 对B. 错答案:A4. 介入治疗是一种手术治疗方法,需要开刀。
A. 对B. 错答案:B5. 介入治疗不适用于先天性心血管病。
A. 对答案:B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一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原理及适用症。
答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将扩张器、支架等介入器械送入狭窄的冠状动脉内,以扩张血管,恢复血流,改善心肌供血。
适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患者。
2. 介入治疗的优势是什么?答案:介入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的优势。
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后,可以快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 请简述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
答案:常见的介入治疗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血栓形成、心律失常、出血等。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大部分可以通过及时处理得到有效控制。
程志清治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经验关键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再狭窄中医药疗法程志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SI)是在球囊扩张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目前已成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虽然CASI的临床应用显著降低了靶血管的再狭窄率,但是,支架内再狭窄率仍高达20%~35%,严重影响其远期疗效。
由于再次手术危险性大,费用高,因此如何应对再狭窄的防治也已成为心血管病防治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现代研究证明联合中医药治疗可缓解症状,减少再狭窄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浙江中医药大学程志清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研究,对本病治疗颇具特色,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从气化立论,审察病机气化是人体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转化,而气化活动的特点,必须通过脏腑功能的运动来完成,其活动的形式是通过气机升降出入来体现。
生理情况下,脾升胃降,肝主升发,肺主肃降,心火宜降,肾水宜升,六腑以通降为顺;病理情况下,如肝失条达疏泄,肺失宣发肃降,脾胃升降失司,心肾水火失济,均是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程师认为冠心病多为本虚标实之候,本虚多为心、脾、肝、肾亏虚,标实多为痰瘀、寒凝、气滞。
其发病与气化失司有关。
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可致津聚成痰,血滞成瘀,痰瘀互结,壅阻心脉而发病;或因肾气虚衰,肾阳不足,心阳失于温煦,运血无力,可致心血瘀阻;或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失升清,湿聚成痰,痹阻心阳,出现胸闷痞塞,甚则痰瘀互结、寒凝气滞,使疼痛加剧;或肾阴不足,不能济心火,以致心火独亢,煎熬津液成痰,痰浊阻滞,瘀滞心脉。
经CASI治疗后,虽然能使局部血脉瘀消络通,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但是由于脏腑虚损的本质并未因此而得到根本解决,痰瘀等病理产物难免会随着脏腑气化功能的逐渐衰退而不断产生,加上手术中血脉受到的机械损伤,导致冠脉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甚高。
如治李某某,男,70岁。
2006年6月28日初诊。
主诉:行CASI后,反复再发胸闷、气急3年,加重1月,伴夜间不能平卧。
142第13卷 第6期 2011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6 Jun .,2011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之中医药防治伊桐凝,刘会武,指导:张静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又一重要手段,然而介入后再狭窄问题始终困扰着医学界,成为当前医学界难题之一。
张静生教授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PCI 术后再狭窄的形成主要涉及心、脾、肾三脏。
病位在心,以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为标。
因此,治则以益气养阴为主,兼顾活血化瘀、祛痰、行气,并要注重防治结合,防在治先,顾护脾胃,调理情志。
临床实践证实,此法在PCI 术后再狭窄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PCI 术后再狭窄;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6- 0142- 02收稿日期:2010-12-21作者简介:伊桐凝(1979-),女,辽宁沈阳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继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c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之外冠心病治疗的又一重要手段,对于患有冠心病而免于外科血管重建的病人来讲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治疗措施,然而介入后再狭窄问题始终困扰着医学界,成为当前医学界难题之一。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张静生教授,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运用中医药辨证调治介入治疗后患者,效果显著。
1 病因病机张静生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PCI 术后再狭窄的形成主要涉及心、脾、肾三脏。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进展冠脉介入术(PCI)通常被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但是在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可能会产生。
ISR是指在支架内狭窄重建的区域内,再次出现了血管狭窄的情况。
ISR是PCI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存率都有重大影响。
本文将讨论ISR的定义、预防及治疗进展。
ISR的定义ISR是指在冠状动脉内出现的再次狭窄,而且是在先前接受支架植入的部位再次狭窄。
通常,ISR的定义是血管腔狭窄超过50%以上。
ISR的发生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 基础疾病支架植入后,冠脉内仍然存在原有的冠状动脉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小板聚集等。
2. 支架本身的原因ISR可能与支架的设计有关,如支架材料、支架的长度和直径、支架表面特性和支架的位置。
3. 术后治疗如果术后患者不能够遵守药物治疗的规定,如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ISR的发生率会增加。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要避免术后治疗的欠缺或药物摄入不足。
患者需要定期接受术后随访,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和实施。
1. 服用药物术后患者需要定期服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
2. 日常生活的调整患者需要调整日常生活,并注意控制身体的体重、血压和血糖水平。
也需要避免抽烟、饮酒和摄入高脂肪的食物。
3. 戒烟术后患者需要戒烟,烟草会导致冠脉动脉的收缩和内皮功能的损害,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一旦ISR发生,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心肌梗死和再次发作。
ISR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ISR的首选方法,能够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冠状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
常用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等。
介入治疗当药物治疗不能够解决ISR时,需要考虑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
这些方法可以扩大血管腔,恢复血管的正常血流,并防止血栓的形成。
目前,各种新型的支架被研制出来,能够缩小ISR的发生率。
益气化瘀胶囊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胶囊对冠脉介入再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益气化瘀方法能有效的控制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和发展,证实气虚血瘀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最基本病机。
方法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术中及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波利维等抗心肌缺血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手术日分别开始服用益气化瘀胶囊和安慰剂。
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评价冠脉介入再狭窄的冠脉造影病变积分和病变负荷值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试验组阳性率6.90 %,对照组14.28%,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治冠脉介入再狭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瘀胶囊能明显减少再狭窄,减轻患者心绞痛症状,证实了气虚血瘀是冠脉介入后再狭窄的中医基本病机,益气化瘀能明显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关键词:冠脉介入治疗;再狭窄;气虚血瘀;益气化瘀胶囊在冠心病的现代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开拓了冠心病治疗的全新局面。
但人类又面临新的挑战—介入治疗后再狭窄(RS),它仍严重影响着临床远期疗效。
如何预防RS已成为当前心脏病学研究领域所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
本研究旨在从血瘀形成的机制上,探讨应用益气化瘀方法防治冠脉介入后再狭窄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西医(1)冠心病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1]制定标准。
冠状动脉病变分型标准:参考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制定标准进行分型诊断[2]。
1.2 一般资料 120例病例均为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采用临床观察表的形成记录研究。
试验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54.5±9.5岁;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55.4岁±8.5岁;两组年龄、性别、病变积分、病变负荷值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进展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一种治疗心脏病的有效手段,通过在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来恢复血流,缓解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症状。
然而,在支架植入后,患者仍有可能出现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情况,这会影响血流恢复效果,增加血栓形成和再次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因此,治疗ISR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ISR的发生机制复杂多样,涉及多种细胞因子、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
治疗ISR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再介入术、放射性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等。
近年来,各类新技术也不断涌现,如经皮冠状动脉取支架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Atherectomy,PCA)、分叉支架、仿生支架等,为ISR治疗带来了新的进展和选择。
药物治疗是治疗ISR的经典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增殖药物(如西罗莫司、乐纳普利)、抗炎药物(如甲泼尼龙)、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这些药物可以降低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减轻支架内再狭窄的程度,并降低血栓形成和再次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较为简便、经济、安全,缺点在于缓解程度有限,不能完全消除狭窄。
再介入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ISR的方法,包括球囊扩张术、球切术、激光扩张术等。
这些方法通过直接扩张和切割支架内再狭窄的部位,恢复狭窄段的通畅度,减轻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症状。
再介入术的优点在于可直接消除狭窄,缺点在于易造成支架损伤、内皮细胞损伤以及血栓形成的风险。
放射性支架是一种近年来新兴的治疗ISR的方法,其特点在于支架表面涂覆放射性物质,发射放射线破坏狭窄部位的细胞和基质,从而减少再次狭窄的风险。
这种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较高的辐射风险和复发风险。
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是一种将药物涂层于支架表面的特殊支架,可以在支架植入后缓慢释放药物,防止血管再次狭窄。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治疗进展随着心脏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冠脉介入术(PCI)已经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常见方法。
在PCI术后,支架植入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一些患者在支架植入后,仍会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情况,这会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关于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
1. 造影与评估技术进展在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中,正确的诊断和评估非常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冠脉造影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新一代的造影剂和成像设备能够提供更加清晰的冠脉造影图像,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支架内再狭窄的情况。
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冠脉介入术后的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和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OCT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内壁图像,准确测量肿瘤厚度和血栓形成情况,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 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传统的支架植入治疗可能存在再狭窄的风险,因此近年来,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逐渐成为了主流。
药物涂层支架能够释放药物,抑制内膜增生,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
与传统的支架相比,药物涂层支架能够显著降低再狭窄和再治疗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经过不断的改良和研发,新一代的药物涂层支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持久性,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患者的需要。
3. 血管内超声技术的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是一种通过超声波来检测和评估血管病变的影像技术。
在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中,IVUS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血管壁图像和支架形态,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再狭窄的位置和范围,指导相关治疗方案的选择。
IVUS技术还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支架植入的质量,发现潜在的问题,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IVUS技术在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 药物治疗的进展除了支架植入和介入治疗外,药物治疗也是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和靶向药物的不断研发和应用,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正在逐渐成为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