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教育法案例第九章_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部分:物质运输的载体过渡:小邓,这次泰宁泥石流灾害屮被冲下的石块砸小腿部,他被武 警战士解救出来后马上送往医院,医生针对小邓的病情,首先进行了输血, 输什么血型的血呢? 一、输血与血型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过渡: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及时输液?医生给小邓做了血常规, 二、分析血液化验单医院血液化验单姓名:小邓 |性别:男 |年龄:38红细胞(RBC ) 5. 5 x 1012 个/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细胞(WBC ) 13. 5 x 109 个/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小板(PLT ) 3x1011个/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红蛋白(Hb ) 130克/L附各成分正常值红细胞 男5.0X1012个几 女4.2X1012个/L 白细胞(4—10)X109个化血小板(l--d )xioii 个/L __________________ 血红蛋白 男 120—160 g/L 文 110—150 g/L血液血细胞过渡:血常规检查后医生开了消炎针,对小邓进行输液。
大家想想输 液时针头插在哪里?(请学生扮演医生,示范输液过程)为什么要用胶皮 管捆手腕?为什么针头要向上扎?合 教 作 师 探 讲 究授我们来看看他的血液化验单。
过渡:血液由哪些成分?主要功能是什么?=、观察血液的分层图第二部分:物质运输的器官 —、血管微下红胞常象 显镜的细正现微下红胞集象血浆___ r白细胞 I 血小板过渡:如果你手屮有纱布、止血带和消毒药水,当遇到伤及不同血管 的病人时,你怎样急救?小邓已经在输液,药物是通过什么方式运送到身 体受伤部位杀死病菌的呢?血液循环的动力是市什么提供的? 二、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过渡:正是rh 于血液的循坏流动才将來口消化系统的营养物质,呼吸 系统的氧气运往全身的每个细胞,同时又将每个细胞产生的废物通过排泄 系统及时运走。
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内容本课为复习课,教学内容包括:血液、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功能2.理解血型鉴定的原理3.能区别三种血管4.理解心脏的结构5.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采用讲述法、列表比较法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功能3.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献血的重要性,培养高尚的公民道德观2.理解心脏的生理特征,认同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的健康教学重难点重点:1.血液的组成与功能2.血管的结构与功能3.心脏的结构与功能4.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难点:1.血型2.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3.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导入:人属于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需要营养,同时还需要排出废物。
如果没有正常的运输,营养物质的进入和废物的排出就不能完成,在人体内存在着循环系统,其中的血液循环担负着人体内主要的物质运输任务新授:一、血液1.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由血液分成实验可知: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呈淡黄色占血液的55%主要成分:水(91%—92%)无机盐(0.9%)大于0.9%会使细胞皱缩小于0.9%会使细胞破裂蛋白质(7%)葡萄糖(0.1%)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数量多无细胞核能运输氧人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过少或血红蛋白过少血红蛋白:一种含铁的蛋白质,成年男子120-160g∕L,成年女子110-150g∕L,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贫血患者要多吃含蛋白质和铁丰富的食物观察人血图片时看到最多的血细胞的红细胞白细胞体积大有细胞核能吞噬病菌做亲子鉴定往往需要提取白细胞人身体出现时炎症时白细胞可以穿出血管吞噬病菌血小板无核可止血凝血血块是由纤维蛋白和血细胞共同构成的血液凝固后出现的黄色液体的血清,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所以血液属于结缔组织血液的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防御和保护,调节体温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二、血型常见的血型包括A型B型AB型O型遇到特殊情况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如果输血时血型不同有可能造成红细胞凝集成团影响健康人体还有自身造血功能,青少年红骨髓造血,成年人终身造血的结构是骨松质献血不会影响健康,同时还会刺激身体的造血功能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失血达1200ml以上会有生命危险。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2. 掌握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了解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理解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5.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难点:1.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机制和调节。
2. 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的细节和相关器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模型或图表展示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
3. 实验材料和设备,如显微镜、载玻片、染色剂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模型或图表,引起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例如:“你知道人体内的血液是如何运输氧气和养分的吗?”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或板书,讲解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强调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Step 3:实验设计(1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例如,观察显微镜下的血液样本或淋巴组织样本,并记录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步骤和结果预测。
Step 4:实验操作与观察(20分钟)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
教师可以逐个指导每个小组进行实验,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5: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预测的关系,以及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Step 6:知识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阅读相关教材或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或设计一个更复杂的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的机制。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相关器官;2. 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原理和重要性;3. 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方式;2. 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2. 图片或动画展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3. 相关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思考一下,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各个部位的?2. 引发学生兴趣:展示一张图片或动画,描述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方式: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
2. 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3. 解释氧气和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包括肺部的气体交换、心脏的泵血功能以及血管的分布和运输。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通过实例分析,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例如,氧气的运输从呼吸道到细胞,营养物质的运输从消化系统到细胞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对维持生命很重要?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影响运输过程的因素。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拓展练习(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更多与人体内物质运输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点。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模拟过程。
2. 带领学生参观医学院、生物实验室等相关机构,了解更多关于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实际应用和研究。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相关器官,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原理和重要性,并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 能够解释血液循环的过程。
5. 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过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图表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血液循环系统的图表和资料。
3. 小组讨论的题目和图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兴趣:“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各个部位的?”2. 讲解: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
4. 练习: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过程的图表,分析血液循环的意义。
7.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血液循环系统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2. 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如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图表分析方面的能力。
3. 作业:评估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困惑,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疾病知识。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4)概述循环系统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过程。
2、能力目标:(1)能够简单分析血常规指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用图解法来表示复杂知识的方法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血细胞、毛细血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1)血液在心脏处的流向(2)血液循环途径三、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1)读图法:采用以结构示意图为主线,引导学生读图来解决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
(2)讨论法: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2、学法指导:(1)质疑解难: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脑的习惯。
(2)分析归纳法:将所学知识综合在一起,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出示血液分层图,提示思考提纲:血液分几层?分层后的各部分是什么成分?2、出示光学显微镜下血细胞涂片标本图,出事思考提纲:(1)在此血涂片中你怎么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2)血小板能看到吗?为什么?(3)各种血细胞都有什么功能?你能根据血细胞的功能对血细胞进行形象的比喻吗?(4)你能就血液的组成、各成分特点和功能的区别作一个小结吗?3、出示“人血常规化验单”让学生解读仔细观察、思考、交流。
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小组讨论“人血常规化验单”血管的结构和功1、出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图片,让区别各种血管,并说明区分的能学生识别并列表归纳。
2、出示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和提纲:(1)你能说清人体内营养物质的来龙去脉以及人体内气体交换的简要过程吗?(2)物质的交换是在毛细血管进行与它的结构特点有什么关系?依据并列表归纳。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以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为主题,以人体的循环系统为基础。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了解血液的运输作用和重要性,掌握与循环系统相关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等知识。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初中生物(七年级下)教学,建议使用《精品资源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包括血液的运输作用和重要性。
(2)掌握相关的概念,如心脏、血管、血液等。
(3)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1)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包括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保护和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1)对学生较为抽象的生理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描述。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
例如:“你们觉得自己为什么会感到疲劳?”“运动前和运动后,你们的呼吸和心跳有什么变化?”等。
2.概念解释(15分钟)通过多媒体和图示等方式,讲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血管、血液等。
并解释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
3.血液的运输作用(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血液的运输作用。
例如,血液运输氧气和养分到各个组织细胞,清除代谢产物等。
同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用对人体的重要性。
4.活动设计(30分钟)(1)观察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显微镜、载玻片和鲜血涂片,引导学生观察血涂片中的血细胞,理解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和形态特点。
(2)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回答以下问题: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血液中红细胞的作用是什么?血液中白细胞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加深对血液的理解。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4)掌握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利用图表、动画等,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系统的兴趣;(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血液的组成和功能;(4)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1)心脏的瓣膜作用;(2)血液循环的途径;(3)血液成分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人体八大系统的功能;(2)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3. 课堂讲解:(1)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重点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4)讲解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4. 课堂互动:(1)提问环节: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2)小组讨论:探讨血液循环的意义;(3)课后作业: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
5. 课堂小结:(2)强调重点知识点;(3)提醒学生关注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健康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的准确性;3. 课后调查:了解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2. 人体血液循环模型;3. 图片、图表、动画等教学素材;4. 课后作业:血液循环路线图。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3. 能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
2. 心脏的结构: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3. 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肺循环。
4. 血液循环的作用:输送营养物质、氧气、废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难点: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具体路线。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利用心脏模型、图示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心脏的结构。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血液循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复习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
3. 讲解心脏的结构: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4. 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肺循环。
5. 实例分析: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和血液循环路线图,评估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复习情况。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练习题和路线图,发现部分学生在血液循环路线的绘制上存在模糊之处,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2. 针对课堂提问中学生的回答情况,对于回答不准确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具体路线。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医院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血液循环相关的临床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心脏模型、图示等教具。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 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视频2. 血液的分层现象和凝集现象分析。
3. 血液的凝血视频。
二、探究一血液的组成1、识记显微镜下血液的组成成分。
2、三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功能和功能3. 血红蛋白的特性、动脉血、静脉血的特征、贫血以及贫血的食物搭配。
4. 三种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男女数量差异最大的是,能携带氧的是,人体被细菌感染时数量显著增多的是,能止血和加速凝血作用的是,能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的是,人在缺氧时数量明显增多的是,过少,机体会异常出血,过多,机体易形成血栓。
5. 输血及血型(1)、成年人的血量为体重的7%-8%,一次失血超过血量的30%(1200ML-1500ML) ,会有生命危险。
(2)、人的血型可分为四种类型:A 型、B 型、AB 型、O 型。
这就是ABO 血型系统。
与人之间的血型不同。
人的血型是遗传的,一般终身不变。
(3)、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可能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聚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甚至导致死亡。
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6. 拓展延伸:小明同学随父母迁往高原地区生活,刚到的几天内他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等症状,但过一段时间后,他就恢复正常了。
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7 生活问题我来答8. 动动脑9. 分析血常规化验单探究点二:血管和心脏教师引导学生识记三种血管的特点和心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探究点三血液循环的途径三、复习演练四、堂堂清。
32生物学通报2013年第48卷第9期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概述血液循环,理解各种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
1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理解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②能力目标:熟练画出血液循环简图,利用简图准确指出各种物质在体内的运输路径;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路径,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通过知识整合,学生理解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意识到人体是一个整体。
2教学重点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路径。
3教学难点①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②各种物质在体内的运输路径。
4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利用画图、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5教学过程5.1新课引入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吸气、呼气,再吸气、呼气(速度慢一点,配合手势表示气体在进出人体),并提问:我们把什么气体吸入了体内?(氧气)吸入的氧气到哪里去了?(肺泡)然后呢?(全身每个细胞)氧气为什么能从肺泡运输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引出本节课内容:复习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5.2第1环节:系统组成学生阅读课本第17页血液循环的示意图,以及第26页信息库中的内容,回顾循环系统的组成以及血液循环路径。
教师用PPT展示血液循环示意图,并提问:①血液循环系统由哪3个部分组成?②图中心脏4个腔依次是什么?③五大血管依次是什么?知识归纳:心房在上,心室在下,静脉连心房,动脉连心室。
教师总结成8个字,帮助记忆:上房下室,房静室动。
设计意图:“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内容较简单,通过“学生自学—效果检测—归纳记忆—练习巩固”4个环节,并与图片结合,使该内容记忆深刻。
5.3第2环节:循环路径教师用PPT展示血液循环示意图,并提问:血液就在由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封闭管道内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它可分为哪2种?(体循环和肺循环)学生活动:①请2位学生上讲台对照PPT上的示意图,分别指出2种循环的路径;②请2位学生不看示意图,分别背诵出2种循环的路径;③请学生“倒背如流”,指出“血液是不会倒流的”,因为有瓣膜;④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默写2种循环路径(图1),其他学生在学案上书写。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设计概述(一)设计思路概述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
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
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
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
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2. 掌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路径和相关器官。
3. 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包含有关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章节。
2. 图片或模型:展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器官和路径。
3. 视频或动画:演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运输的吗?”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知识讲解:1. 通过教科书或演示图片,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
2. 解释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包括心脏的作用、动脉和静脉的区别以及血液中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
3. 介绍淋巴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包括淋巴液的形成和运输、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等。
示范实验: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的运作过程。
例如,使用水和染料模拟血液和淋巴液,在一个模型中演示它们的流动路径和运输过程。
2. 解释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质(如氧气、营养物质、废物等),研究它在人体内的运输路径和相关器官。
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概念澄清:1. 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或误解,进行概念澄清和解答。
2. 强调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同工作。
总结和评估: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2.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
3. 进行简单的评估,如选择题或填空题,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疾病和治疗方法。
2. 组织参观医院或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实际应用和研究工作。
2021年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2021年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1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及地位《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的内容。
这章的内容在七年级下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第8章、10章、11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__内容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节复习课就是针对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已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必须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也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
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掌握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五)课前准备教师:1.收集相关的素材。
2.制作多媒体的课件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二、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章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景引入复习课,再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回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最后通过习题巩固知识,从而解决__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达到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的目的。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3. 培养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液循环的意义。
2.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
2. 准备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或图解。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物质是如何运输的,引出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2. 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讲解心脏、血管、血液三者的关系,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3. 讲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讲解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和作用。
4. 讲解血液循环的意义:讲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作用和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系统的图解,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心脏跳动的过程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心脏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心脏跳动的过程,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瓣膜作用,心脏跳动的协调机制。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病的危害。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心脏的结构和跳动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PPT。
2. 准备心脏模型或图解。
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识别脉搏;
(3)区别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描述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的测定,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的测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心血管疾病资料的介绍,增强学生们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3)了解我国的传统医学—“切脉”,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4)体验生命,关爱生命。
二、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究,自学讨论,交流汇报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难点: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四、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导入部分创设情境这一良好的开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在教学中补充了一些资料,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
由此可以看出,生物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兴趣教育法研究案例
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复习课
郎溪县十字茶场中学陈璋平2013-5-2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能区别三种血管。
3、理解血型鉴定的原理。
理解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和输血原则。
能力目标:
能区别三种血管并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学难点:理解并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方法:兴趣教育法
课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摸底调查,掌握学情。
针对要复习的内容要点列出6道题,要求学生快速独立完成,然后找学生解答,尤其是要作出解释,最后统计学生的正确率。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学生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心中有数,以便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有的放矢,导案自学
学生结合导学案,复习课本43页到63页的内容,快速的自主梳理本章知识点,并识记。
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有的放矢,进行自我“补缺”。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记录,小组内交流。
三、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同桌之间相互交换,检查学习完成情况,互相交流,查缺补漏。
交流时要认真,你认为哪些知识理解比较困难。
有疑问的地方,小组内交流。
四、小组互查,成果展示。
各小组选派代表提出问题,对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基础知识检查,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班级课堂评价。
通过小组互查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相查缺补漏知识点并解决疑难点。
不能解决的,提出来班内解决。
通过本项活动检查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提高同学们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以致用,思维拓展
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合作完成大屏幕中给出的典例,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并解决题目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你对无偿献血的看法)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心血管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调查我国每年约有150万新发病的脑中风患者和75万冠心病患者,因此导致的家庭,医疗和经济负担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如何保持心血管健康?谈一谈你的看法。
六、实战演练,巩固提高
课件出示训练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
通过基础闯关,智能提升,链接中考等环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一.血液
1.成分和功能
2.动脉血和静脉血
二.血型
三.血管
四.心脏
1.四腔
2.连接的血管
3.血液类型
4.瓣膜
5.心脏病
6.血液在心脏中流动的规律
7.两种循环
8.血压和脉搏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相互检查,找到当小老师的感觉,新鲜感顿生。
学习起
来劲头十足,而且检查起别人来一丝不苟,有时为检查相互间还发生争执,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了学习兴趣。
检查别人时都用心去做,学习的知识也更加巩固,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馈
学生座谈会
记录:陈璋平2013.5.21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上完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后,召集部分同学开了一个座谈会,征求他们对本节课的意见,同学们畅所欲言,现记录如下:
焦麟越:上了这次公开课,我感觉上得很好,好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拿出模型,用实物教学,把课本上平面的物体转化为立体的,使我们更有兴趣,并能更好地记住有关的知识点。
(2)每个小部分讲完后,紧接着就是练习,能加深我们的印象,深化所学的内容,使我们更牢固地掌握。
(3)每个知识点采用提问的方式展开,让我们的思维跟上老师的节拍,从而听得更加专注并独立思考。
我想提以下几点意见。
(1)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脱离课本,凭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回答,这样记忆会更深刻。
(2)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亲身感受一下模型的构造。
汪珊珊:优点
1、教学思路清晰
2、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3、层次清楚。
4、重难点把握到位
5、师生互动好
6、模型教学生动形象。
建议
1、实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复习课应注重拓展与提高
3、学生自主提问,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究
张萌:总体来说,陈老师的授课是十分优秀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趣味性高,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
②教学质量较佳,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③教学风格好,能够达到师生平等准则,对学生一视同仁。
④教学态度认真,对于学生的疑问都耐心解答。
⑤教学方法好,授课内容易懂,讲解详细,富有层次,互动性强。
通过回答和交流的形式,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唯有不足的是还存在一些小小的问题。
①上课时,应带我们多做一些实验,让我们从实验中体验到乐趣,
从而也学到了知识。
②上课时,不能仅仅把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上,应该更多的把我们
学到的知识联系到生活中,让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去学习更多的生物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温玉茹:这次生物公开课出来“肺静脉”的“静”打成了“动”,其他的总体来说,应该是蛮成功的,老师上课的思路比较清晰,从
上课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老师很好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
性,只是我个人还有几点建议。
1、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也许这样可以更好地
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
2、老师讲完知识点后,可以例举一、两个贴近生活的、比较简
单的例子,以便同学们理解。
3、由于同学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上课时应该多提问水平较差的
同学。
4、我觉得老师可以每堂课上完后把这节课的内容带同学们总结
一下。
董紫薇:优点:
1、教学思路清晰
2、以提问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利用模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的更透彻,更易记住。
4、在上完一个知识点后有配套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建议:
1、若能利用小组竞赛答题的方式教学,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在有限的条件范围内,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
同时也有利于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印象深刻,有利于记忆。
3、上过后可以让学生自主提问,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解决。
4、应突出重点,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应反复强调,直到学生了解,掌握。
姚伟琪:优点
1、教学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浅显明白。
2、公开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3、以提问的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
建议:
1、希望在难以理解的地方多花点时间。
2、让我们多做练习,加深印象。
3、定时抽查背诵,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能完全掌握。
4、对于重点、难点可以课前巩固。
5、多做些实验,锻炼学生自己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