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电荷
- 格式:ppt
- 大小:864.50 KB
- 文档页数:30
八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是一门关于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和运动的科学。
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较为系统的物理知识,这也是他们建立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八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学生进行备考、巩固知识有所帮助。
一、运动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在参照物的基础下,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而静止则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变化。
2. 速度和速率: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位移的距离,速度的方向和位移相同;速率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与方向无关。
3.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可以是加速或减速。
4. 动量:动量是指物体运动时的惯性量,它与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
二、力学1.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会保持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牛顿第二定律是指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它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牛顿第三定律是指力的作用总会有一个反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质量和重量: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它是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
重量是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属性,是与所处环境(例如地球、月球等)有关的。
3. 弹性力和摩擦力:弹性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恢复原状所表现出来的反向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4.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是指物体在摆动或位置等因素影响下,具有的潜在能量。
三、光学1. 光的传播方式:光可以通过真空、空气、透明介质等透明的物质传播。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线在遇到介质边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反射发生在光线与介质垂直相交,折射发生在光线通过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发生。
3. 棱镜和分光:棱镜是一种把白光分解成七种不同颜色的光谱的器具,分光是指将白光分解成七种色彩或者其他不同波长的光。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荷》公开课教学设计《电荷》的教学设计xxxx禅城区xx中学xx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下册知识点归纳全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认识电第一节电的基本概念1. 电:物理学中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
2.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移动的现象。
3. 电荷:负电荷和正电荷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基本电荷。
4. 电压: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的势力差。
5. 电阻: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力量。
6. 电线:将电流从发电站输送到用户的电力设备。
7. 静电:电荷相互作用形成的现象。
8. 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9. 电路:导体形成的接通电流的路径。
10. 安全电线颜色:零线为蓝色,火线为棕色,保护线为黄绿色。
第二节电路中的电阻和电流1. 电阻的大小:电导率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2. 电阻率:单位长度、截面积内导体电阻的大小。
3. 欧姆定律:电阻为定值,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第三节静电场1. 静电场:电荷会在周围的空间产生电场,受力与电场强度成正比。
2. 万有静电力:相同电荷之间作用力为斥力,不同电荷之间作用力为吸引力。
第四节电能和电功率1. 电能: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的过程中,随着电势差的降低而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2.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第五节制作电池1. 电化浸渍法制作锰碱性电池。
2. 制作银离子电池。
3. 实验室制作干电池。
第二章感受电第一节用电器的基本性质1. 用电器的功率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
2. 用电器的使用寿命与工作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
3. 用电器的损坏与过流、过压等因素有关。
第二节电阻在使用中的表现1. 电线在长距离传输时会产生电阻,需要加电缆槽等装置加强传输效果。
2. 电器每次通电会产生热量,这种现象称作焦耳效应。
3. 电线抗拒变化,电路中会出现电感和电容,进而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
第三节半导体的应用1. 半导体材料的应用:二极管、三极管、整流管等。
2. 过量熔化:当半导体材料通过电流时,会因为过量熔化,在导体结合点会形成芯片。
第四节发电机的运行实践1. 发电机的组成:发电机本体、原动机组和控制装置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
第九章-静电
1. 静电的产生
- 静电是指在物体表面存在正负电荷分布的现象。
当物体与其他物体摩擦、接触或分离时,电子的转移会导致电荷的分离,从而产生静电。
2. 电荷的性质
- 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性电荷相互斥,异性电荷相吸引。
3. 电荷的守恒定律
- 电荷守恒定律表示一个孤立系统中的总电荷量是恒定不变的。
4. 电场
- 电场是指电荷周围产生的一种物理量,用来描述电荷对其周围其他电荷的作用力。
5. 电场的性质
- 电场是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位置。
电场强度表示单位正电荷所受的电场力。
- 电场线可以用来表示电场的方向和强度,电场线的密度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
6. 静电感应
- 静电感应是指当一个带电物体靠近一个不带电物体时,后者会受到电场的作用,产生电荷分离现象。
7. 静电场中的静电力
- 静电力是指静电场对带电物体施加的力,遵循库仑定律。
静电力的大小与电荷量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8. 雷电
- 雷电是指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产生的巨大静电放电现象。
雷电是由于云中存在正负电荷分布和地表的电荷分布导致的。
9. 静电消除和防护
- 静电消除是指通过接地或与大地放电,将物体上的静电荷中和,以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
- 静电防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或避免静电产生和积聚,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知识
点
在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知识点中,我们将深入了
解电和电路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对这一节知识点的详细描述。
1. 电的概念和性质
电是物质电荷运动所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
它具有两种性质:正负
电荷的相互吸引和同类电荷的相互排斥。
2. 电流的概念和特点
电流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数量。
电流的特点包括:
电流与电荷的数量成正比;电流的方向由正电荷的流动方向决定;电
流体现了电荷的流动性。
3. 电路的基本组成
电路由电源、导体和电器三部分组成。
电源提供电流,导体传输电流,电器消耗电流。
4. 闭合电路和开放电路
电路中,如果导线与电源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称为闭合电路。
如果导线与电源未连接形成一个不完整的回路,则称为开放电路。
5. 电阻的作用和特性
电阻用于限制电流的流动。
电阻的特性包括:电阻值随长度增加而增加;电阻值随导体横截面积减小而增加;导体材料的不同会影响电阻值。
6.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串联电路是指电流只能沿着一条路径流动。
并联电路是指电流可以同时通过多条路径流动。
7. 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与电阻成正比,与电压成反比。
8. 安全用电常识
在使用电器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安全用电常识:避免用湿手操作电器;不用损坏的电线和插头;禁止用漏电的电器等。
这些是关于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知识点的详细描述。
希望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电和电路方面的内容。
电荷、电流、电压、电阻专题知识梳理常规知识点一、电荷1.电荷(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换句话说,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2.两种电荷:(1)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
(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电子从毛皮转移到橡胶棒。
(3)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带电体排斥带同种电荷的物体;带电体吸引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和轻小物体。
例:(1)A带正电,A排斥B,B肯定带正电;(2)A带正电,A吸引B,B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A、B都是轻小物体)3.验电器(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粗略的判断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2)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4.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简称库;5.原子的结构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在数量上相等,整个院子呈中性,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6.元电荷(1)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e=1.6×10-19C。
(2)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
二、电流与电路7.电流(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荷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3)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尤其注意电子是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4)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用电器,再回到负极;(5)二极管是半导体,具有单向导电性,即电流只能从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不能反向流动。
8.导体、绝缘体(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空气等;(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例如:(1)干木头(绝缘体)、湿木头(导体)(2)玻璃通常是绝缘体、加热到红炽状态是导体9.电路电路:用导线将用电器、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1)电源:提供持续电流,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2)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电灯、风扇等);(3)导线:,连接电路的各个元件,输送电能;(4)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10.电路的工作状态(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2)开路(断路):某处断开的电路;(3)短路:不经用电器用导线(或者加块电流表)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4)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1)必须有电源,(2)电路必须是通路。
人教版物理高中电荷教案
教学内容:电荷
教学目标: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电荷的性质、电荷的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通过引导提问,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电荷知识的兴趣和思考。
二、讲解电荷的基本概念
1. 介绍电荷的性质及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介绍原子的电荷结构:原子由正电荷的质子和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三、讲解电荷守恒定律
1. 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的概念:封闭系统中总电荷守恒不变。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四、讲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 介绍库仑定律:描述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电荷之间的吸引和排斥。
五、实验探究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电荷的基本性质和守恒定律。
六、总结
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重点,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互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但在实验环节需要更加细致地指导学生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1一、起电方法的实验探究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两种电荷自然界中的电荷有2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干燥的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相互吸引的一定是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吗?不一定,除了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之外,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里的“轻小物体”可能不带电。
3.起电的方法使物体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1)摩擦起电:两种不同的物体原子核_子的能力并不相同.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_子能力强的物体就会得到电子而带负电,_子能力弱的物体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正负电荷的分开与转移)(2)接触起电:带电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当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就会使不带电的物体上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从而使不带电的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而带正电(负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向靠近或远离带电体的方向移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种起电的方式不同,但实质都是发生电子的转移,使多余电子的物体(部分)带负电,使缺少电子的物体(部分)带正电.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电荷守恒定律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2.元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1.6×10-19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等于e或e的整数倍。
(元电荷就是带电荷量足够小的带电体吗?提示:不是,元电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指的某一个带电体,它是指电荷的电荷量.另外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是1.6×10-19C的整数倍。
)3.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
4.电荷守恒定律表述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物理是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物理可以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能力。
下面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各态物质的性质、特点和应用。
2. 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基本单位是立方米。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硬度、延展性、可塑性、熔点和沸点等性质。
4. 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了新的化学性质,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或性质发生了变化。
二、光的反射1.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波动传播。
2. 物体对光的反射: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光的反射应用:镜子、光学仪器等。
三、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2. 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
3. 光的折射应用:光的折射用途、棱镜等。
四、电的基本知识1. 电荷和电流:电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因素,电流是电荷流动的现象。
2. 静电:电荷的平衡、电荷的性质、电荷的感应等。
3. 电路:开关、导线、电源和负载等基本元件。
4. 简单电路:串联、并联和混联电路。
五、磁的基本知识1. 磁铁和磁场:磁铁的性质和磁场的产生与性质。
2. 磁场的作用:磁力的方向和大小、力的合成等。
3. 磁铁的磁性和物体的磁性:永磁体和临时磁体、物体的磁性与磁场的关系等。
六、机械的基本知识1.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率,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2. 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力的关系)和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3. 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等。
4. 机械工作和能量:功和动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原理等。
七、声的基本知识1. 声的传播:声波传播的介质和速度。
2. 声音的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等特性。
3. 声的反射、折射和干涉:声波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第二节《电荷》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2.初步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4.了解院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的电子。
二、重点: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三、预习内容:(可以回家查阅资料)(预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第98页-100页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请将你的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并保证在15分钟之内独立完成。
)1.自然界有几种电荷,它们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2011/0704/190.html2.用什么仪器可以测出物体是否带电吗?如何使用它?/z/q155658951.htm?sp=40013.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b/6613624.html4.电荷从那里来?/view/03d166284b73f242336c5fa9.html四、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请记录下来。
(每人至少要提出一个问题)课内探究学案一、明确学习目标:(请小组内交流“预习导学案”中的问题,将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在小组内汇总起来,写到黑板上)二、合作探究,自主研修:探究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两组实验1、用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
用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
用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
2、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靠近。
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根橡胶棒靠近。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请同学们按照探究要求,边实验,边独立解答以下问题,将你的答案写在空白处,然后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完善。
)你要解答的问题:问题1:实验1中的梳子、玻璃棒、橡胶棒有什么现象?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问题2:实验2中相互靠近的的两根玻璃棒或橡胶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三、全班交流,精讲拓展交流一:将带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球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连接起来,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交流二:摩擦起电是怎样产生的?/question/314766926.html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请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的学习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完成下列知识网络,然后小组内交流完善。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摩擦起电及原理:(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做摩擦起电。
(2)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3)摩擦起电的原因: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4)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2、两种电荷:(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量。
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库伦,简称叫做库,用符号C表示。
(4)一个电子(负电荷)或一个正电荷所带的电量等于C-196.1 。
10(5)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原理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这一原理制成的。
它只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不能检验物体带何种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是因为导体内部存在着大量的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金属导体是靠自由电子导电,减酸盐水溶液是靠正负离子导电。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只有极少的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3)绝缘体和导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4、电流和电路:(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与电流的方向相反。
(3)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条件:一是要有电源(凡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就叫做电源),二是电路必须是闭合的。
(4)电路:用导线、电源、用电器、开关组成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5)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方法的图叫做电路图。
《电荷》说课稿《电荷》说课稿1一、说教材:我所说的这一节课是人教版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电学内容中最基础的内容。
这一节是电学的入门,比较难教。
针对以上事实,我确定的本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1、三维目标:__x。
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己做摩擦实验,使对电荷的产生感兴趣,能主动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2、教学重点:两种电荷的规定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单位。
3、教学难点:电荷的认识及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这一节内容我们有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先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尺子或塑料笔帽等去靠近小纸屑(无任何现象),然后再让他们在自己的头皮上摩一摩,再靠近纸屑(发现纸屑被吸引)。
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摩擦的效果。
老师再加以演示,加深影响。
对于学生自己不能操作的实验,利用实验室的器材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其中适当穿插练习和提问、阅读等方法。
三、说学法:由于物理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实验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己动手和观察,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中总结,教师引导会得到正确的结论。
过程中强调实验现象的识记,从现象中总结规律,以加深理解,便于记忆。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__x。
五、板书设计:5、1电荷一、带电(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则说明该物体带了电荷。
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现象二、两种电荷:实验表明: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他们是这样规定的: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三、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说课稿2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这节课既是上一节课学习的安培力的延续,又是后面要学习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基础,它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__的重点,同时也是与力学进行综合的完美切入点。
物理人教版电荷知识点总结电荷是物质基本属性之一,是物质内在的物理量。
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吸引或者排斥的作用力。
电荷间的作用力导致了静电相互作用,是电磁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电荷的基本性质1. 电荷守恒定律:封闭系统内电荷的总量是不变的,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不能从无电荷的物体上转移到有电荷的物体上,也不能从一个物体上消失而重新出现在另一个物体上。
2. 电荷量子化现象:电荷是量子化的,其基本单位是电子电荷e,即1.6×10^-19C。
它成为自然界中最小的正或负电荷。
3. 混合电荷体系:当两种不同种类电荷体系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将互相吸引。
如果两种相同类别的电荷体系混合在一起,它们将相互排斥。
4. 电荷离散性:电荷是离散的,即它们不能分割成更小的部分。
因此,电荷的单位是不可分割的。
电荷和物质1. 导体中的电荷:导体内部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因此它们可以很容易地携带电荷。
当导体与带有电荷的物体接触时,电荷将在导体上均匀分布,并且导体中的电子会在导体内部重新分布。
2. 绝缘体中的电荷:绝缘体中的电荷不能自由移动,因此它们不能很容易地携带电荷。
当绝缘体与带有电荷的物体接触时,电荷只会受到极小的影响,并且绝缘体中的电子不会发生明显的重新分布。
电荷运动1. 电流:电流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电荷量,单位是安培(A)。
电流的方向是电子流动的方向。
2. 电路中的电荷运动:在一个闭合电路中,电荷会沿着导体流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大小与电压和电阻成正比。
3. 电路中的电势差:电势差是单位正电荷在电路中移动产生的功率。
它的单位是伏特(V),通常称为电压。
电压是电荷流动的动力,是电流产生的原因。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库仑定律: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且方向沿着它们之间的连线。
库仑定律可以用来描述电荷之间的静电作用力。
2. 静电场:静电场是由电荷所产生的场,它会引起周围空间中的其它电荷产生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