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民办高校的演变
- 格式:pdf
- 大小:40.04 KB
- 文档页数:9
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民办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周时期,而现代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诞生于晚清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运动中。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宗教、灌输侵略者的政治思想,兴办了一批教会学校。
面对衰微的国运和列强的疯狂侵略,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洋务派人士发起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运动,一批新式洋务学堂随之兴起。
1878年,张焕伦在上海创办了正蒙学院,开创了近代中国民办高校之先河。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办高校得以迅速发展。
据有关史料统计,新中国成立前,民办高校的数量和在校生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1/3强。
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超过当时多数国立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接受改造、沉寂消失到恢复重建、蓬勃发展的曲折历程,与共和国一起走过60年的风风雨雨。
在跨入科学发展新阶段之际,有必要对其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总结,以资借鉴。
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5个历史阶段1.接收改造阶段(1949年~1952年)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诞生,一方面要继续开展军事斗争彻底解放全中国,另一方面还要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基本民生。
在这种情况下,政务院对当时69所民办高校采取了“积极维持,逐步改造,重点补助”的方针,使得多数民办高校得以正常运转,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随着新生政权的逐步巩固,对民办高校的改造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950年8月,政务院通过《私立高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无论是接受西方教会资助的教会大学还是由民族资本创办的私立高校,都要重新办理申请登记手续,由此拉开了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序幕。
民办高校或停办,或由政府全面接手转制为公办高校,或在1951年~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中被拆散与其他高校重组,如燕京大学各院系按文理科和工科的不同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而辅仁大学主体被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部分院系则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一部分。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概况1.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我国的公办高等教育,主要由中央部委(含教育部)和省级政府举办的全日计中,还包括公立科研院所培养的在学研究生。
国家批准可以颁发学历文凭的民一样,分为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
但是,实施学制在两年以上的全日制高等教规范名称应当是专修(进修)学院,以函授、业余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教育机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共有私立高等学校69所,50年代初转为公立学机构。
从80年代起,民办高等教育开始恢复,近年来已有十分显著的发展,正在力量。
但是,比起同期公办高等教育而言,民办高等教育仍然处于规模较小的阶同时,民办高等教育注册学生规模从2000年起开始出现波动,仅为公办在校生的表1 我国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期对比数据来源:《全国教育统计资料.1986》、《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1~1997》、《民办教育动态》(2000年等学校包括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两个部分,在校生未含研究生。
1995年以前的民办高等教育注册学生数暂缺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大体分为以下几类:(1)具备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等学校。
2000年为39所,其中普通高月,民办普通高校增至55所,这些学校经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具有颁发国办学历高等学校一起列入政府安排的年度计划,在校生也归于学历高等教育的统学校或职业技术学院,仅有一所4年制本科高等学校(黄河科技学院)。
(2)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
2000年达到370所,注册在校生29是,如要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须通过由政府指定的统一水平的高等教育学(3)不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家教育统计指标2000年共有912个,注册人数为68.47万人。
这些机构又分为两种,大多数属于方式还可分为面授和函授等机构。
针对考试科目实施教学,帮助学生参加国家统及格后,由国家自学考试主管机构颁发毕业文凭。
1999年:民办教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如果说1992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从顾虑太多、包袱太重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投入民办教育的办学热情中去的话,那么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出,则使民办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加速度的发展时代。
1999年我国政府为了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目标,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随着这一政策转变,催化了积蓄于社会大众中强劲的对教育消费的需求欲望。
由于政府经费投入的困难,发展民办教育成为突破教育投入瓶颈的有力举措,得到政策的扶持,从而加速了发展的步伐。
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对此前严禁或约束的政策进行了开禁,如先前国家明文规定严厉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民办高等学校只能举办非学历教育等。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重申“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可以迈出更大的步伐”,为社会力量介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创办注入了强心剂。
当年,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继续在数量和规模上获得较大发展,据统计:有民办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1277所,在校学生共148.8万人,其中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学校增长到37所,在校学生达4.6万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机构370所,在校生25.8万人;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1240所,在校生118.4万人。
至此,民办高等学校及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占到我国高中后教育机构总数(3182所)的39%,在校生总数(837.3l万人)的14.1%。
③2001年,国务院下发文件将民办高校、民办职业高校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进一步加大了民办高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随着20世纪90年代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教育自身发生了诸多的新变化:第一,民办教育迈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国家开始制定针对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的法律条文,在鼓励民办教育大发展中也对民办教育进行了规范管理。
这以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为标志,民办教育逐渐被纳入国家规范化管理的道路上。
第3期2022年5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3May.2022[收稿日期]2021-10-10[基金项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1年度一般课题“独立学院转设主要模式、困境与出路”(项目编号:CANFZG21184)。
[作者简介]朱国华(1982-),男,安徽颍泉人,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思想教育。
[通讯作者]吕鑫宇(1986-),男,吉林白城人,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改革、教育管理、应用型本科建设。
从创立到转设: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景展望朱国华 吕鑫宇(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金华 321013) [摘 要]独立学院是经济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因素和教育改革浪潮因素等综合驱动产生的,历经3个发展阶段,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前,随着教育部第二轮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深度推进,独立学院面临着3条出路,探索出4个方向,即将迎来独立学院转设第二次高潮。
独立学院转设的宏观背景是职业教育体系的独立和发展,也是中国教育体系改革的整体定位。
独立学院在转设工作中,虽然还存在转设困境和发展困境,但是发展前景已经预设完毕,不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将承担越来越多的时代使命,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升级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转设;应用型本科;应用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013-08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2 03 003 一、独立学院的创立、发展与演化历程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规则的不断完善,其本质是市场经济思维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蔓延,在教育既有的社会属性(人才培养、机会均等)和价值属性(文化传承)基础上附加经济属性。
民办教育发展历史脉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教育得以再次崛起,与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大背景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之初公有制一统天下,政府无所不包,也无所不在,没有民营企业,没有个体行医,更没有私人办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各级政府成为经济发展型政府,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客观上为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这些领域创造了条件。
自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个体经营首先从经济领域获得突破,很快在医药、卫生、教育等领域也开始生根发芽,相比之下个体行医比私人办学更早获得政府正式许可。
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为形成国有、集体、个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
1982年《宪法》修正案正式认可个体经济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合法地位,民办学校开始大量涌现。
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直接影响到卫生医疗、教育等领域民间社会资本活动的范围、规模和地位。
1988年《宪法》修正案视私营经济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但私营经济被限制在指定范围,必须接受国家引导、监督和管理。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
1999年和2004年《宪法》修正案都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宪法》修正案还提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非公有制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前的资本主义尾巴,到公有制补充,再到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不断提高。
同时,国家从未放松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监督和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并没有真正获得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地位。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何以变迁——一个多元动力的分析框架方晓田(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重庆400031)摘要:通过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演变脉络的审视,可以发现整体性分析制度变迁动力是正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出发,提炼出环境与观念、法治与权力结构、关键节点与行动者、制度稳定与变革循环等主要因素,以建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多元动力分析框架,由此发现:环境与理念变化综合性驱动制度变迁,宏观法制与权力结构变化主导性驱动制度变迁,历史关键节点及行动者选择变化加速性驱动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变革变化则循环性驱动制度变迁;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动力变量遵循各自的制度逻辑展开互动,共同推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民办教育;教育政策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24)02-0041-14一、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自20世纪90年代初,斯科克波(SKOCPOL T )、西伦(THELEN K )和斯坦默(STEINMO S )等人提出“历史制度主义”概念以来[1],历史制度主义逐渐发展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2]1。
但与社会学制度主义偏重宏观结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偏重微观行动者不同,历史制度主义更重视中观层面的制度。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形成初期所选择的政策,将极大影响甚至决定其未来发展,导致稳定均衡的制度发生变迁的因素不仅有制度本身,还有打破其均衡的外部力量。
[3]162-163它通过对旧制度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结构功能主义、历史社会学、符号互动学等理论的吸收与发展,更强调制度、环境、理念、权力、行为、价值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历史制度主义主张对制度变迁的分析应将其置于更长历史时段或更中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深刻理解事件变迁的因果链条和动力机制。
[4]对于某一制度变迁而2024年3月第40卷第2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Mar.,2024No.2,Vol.4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21年度一般项目“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协议控制模式的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研究”(21BSH084)作者简介:方晓田,男,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民办教育制度。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体的恢复创建期、扶持与规范并举的高速发展期、探索并确立分类管理的新时期等三个阶段。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国家良好的制度环境、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突出公益性的价值追求以及举办者(及其团队)顺应形势、艰苦创业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党的领导会进一步加强,公益性会更加彰显,法人治理结构会更加健全,办学质量会持续提高,更多高水平民办高校会涌现出来。
关键词:改革开放;民办高等教育;中国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样,形成了层次类型丰富、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站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起点,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并在这一过程中把握时代脉搏,展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40年发展历程回顾回顾改革开放40年,可以发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走过了极其不平凡的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从1978年至今,可以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粗线条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呈现出比较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一)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体的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创建期(1978-199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整个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十分急切。
一些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和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包括不少离退休老干部,在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落实和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的驱使下,利用闲置教育资源,发挥自身专长,自发从事文化补习和职业技术培训活动,由此拉开了当代中国民办教育恢复发展的大幕。
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为民办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法律依据。
中国当代民办高校的演变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8)[摘要]中国的民办高校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多方面长足的发展,也经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使之在主体构成、目标变换和经营策略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和变化,体现了中国民办高校从适应到成熟的发展变化趋势。
[关键词]民办大学;演变;办学主体;办学目的;办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09)06-0017-09Evolu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Private Univers ities and CollegesCHENG Fang-ping(China Na tiona l I nstitute for Educationa l Re sea rch Beijing100088)Abstr act:Chinese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made great development in many aspect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also experienced the impac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ll of these made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som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aspects of the objects constitution,objectives transformation and business strategies,and it showe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from adaption to mature of Chinese private universities.Key Wor ds:private university,evolution,the objects of running school,the purposes of running school,the strategies of running school在以往20多年民办高校的发展演变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办学主体、办学目的和办学策略等方面的演变。
这些演变说明了中国的民办高校在不断适应变化和走向成熟,也说明中国的社会和教育界在不断地对民办高校的需求做出选择。
一、办学主体的演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与经济不匹配等问题突显出来。
从1952年民办大学被取消到1987年民办高校的恢复,整整35年,中国允许民间组织和人士办大学的门户终于敞开了。
起初,由于先期创办的非公立高校多是民主党派和学术团体主办的,所以,多数办学者都抱有理想,但在学校经营和资本运作方面缺少意识和经验,办学和发展的模式也比较传统,因而,学校的发展扩张速度也极为缓慢。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的一些民办高校不仅校舍是临时租用的,部分还是地下室,可灵活运用的经费只有40万元,相当于当时北京四环路边一亩地价钱的十分之一,发展十分艰难。
由于这些初期的民办高校办学者过于理想,其较为单一的能力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变化,整个社会对民办高校的理解和支持都非常有限,包括作者简介: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教育史、比较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中国当代民办高校的演变房租极贵、地价极高、招生困难、师资不足、专业有限、生源不理想、社会信任度不高等。
此外,早期的民办高校办学者,一般年龄都比较大,靠在学术界、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退休前学校行政管理的影响和名望等赢得社会支持,有的还是夫妻共同创业,有的有家族办学倾向,所以也有诸多先天的不足和困难。
一方面,这些高校的办学者、管理者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反思,逐渐学着通过资本运作、借贷、合作等方式度过难关,实现维持与发展;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较为年轻、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希望投资教育,预想开办民办高校可能会获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他们的运作方式借鉴了企业发展的许多经验,懂得规模效益、规避风险、媒体炒作、扩大宣传、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快速的扩张和发展。
而不同办学者所做的不同探索,多对同行有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改变了民办教育的发展模式,也改变了办学者的成分。
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等关注民办高校并参与办学主要是基于几方面的原因: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房地产业的暂时滑坡和民办中小学的兴起使连带教育服务的房地产业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亮点,取得了丰厚的收益。
然而很快,银行降息的压力、不许收“高额储备金”的规定等又使其似乎看到的希望烟消云散。
二是快速增长的高等教育的社会学习需求急剧膨胀,当时公立高校的经营意识还未开蒙,潜在的巨大教育市场使其看到了商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的决定带给企业和投资者一个信息,高等教育也是“产业”,投资办高等教育应该是其优先考虑的选择。
2000年前后,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建设大学城”等一系列的“机遇”中,不少企业和投资者“小试牛刀”,尝到了甜头,进一步激发了其投资(有的投资机构只对办学的前期资本运作感兴趣,认为这一阶段的资本运作潜力大、获益丰厚且保险)和办学的热情。
而当一些企业和投资者了解到公立高校的多余学历名额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后,便形成了趋之若鹜的兴办“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的热潮。
在兴办“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的群体中,人们还发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身影。
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权力在省一级政府和教育部,地方如要申办大学,申请和审批会遇到诸多的困难,而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极为强烈,现实存在的“教育市场”也相当繁荣,加之地方政府也有经营高等教育的思考,在属地内的高校又乐得既送人情、又捞实惠,多方面的想法一拍即合,以地方政府为背景的独立学院就应运而生了,而且发展得比其他类型的独立学院更有底气、更为顺畅。
然而,同样作为“独立学院”,这类院校的性质也不清晰,属于公办?政校联办?还是属于民办?其背后的政府背景能否长久?合不合法?遇到风险后由谁承担?其内部的责、权、利分担机制是什么?如果地方政府作为办学主体,那么是谁赋权?由一级地方政府办学,投资、获利、风险承担等问题有否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从现有的认识来看,其中潜在的危机和问题是比较明显的,值得作为一个典型的问题去研究,并应当做为政策和法律走向完善时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在积蓄了多年和多方面的实力之后,转向开办正规的民办中小学和民办大学。
这是值得关注的“异军突起”的新办学主体,如起家于北京、影响遍及全国的新东方等。
这类民办教育机构经济实力雄厚,了解办学的各种问题,懂得资本运作和规避风险,既有上市公司,又有自己的优势教学模式,明确自身属于“营利模式”,对于其他民办高校担心的问题,如纳税、招生、学生分配、自身的特色等,他们多有解决的良方,只要管理得当、运作合理,能够办出水平和质量,前景是好的。
在2000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高等院校的可能进入使中国的公私立高等院校受到了“狼来了”似的冲击和挑战。
但由于目前中国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还不完善,一些国外高校虽有想法,还都处于观望的状态,不敢贸然进入。
其中既包括国外的名牌大学、普通院校和草台班子似的机构,也包括类似阿波罗集团等采用特许和营利模式发展的教育集团。
在将近十年的试探和博弈之中,只有宁波的浙江万里集团尝试着与英国的名校诺丁汉大学在2004年首次牵手合办中国境内的诺丁汉“分校”——宁波诺丁汉大学。
接着就是2006年9月在苏州正式启动筹办的由利物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创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
下面即以前者为例考察一下办学主体的变化情况。
根据200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报道,可以了解到一些情况:“近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文批复,同意筹备设立宁波诺丁汉大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由浙江万里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办,宁波市政府主办。
宁波诺丁汉大学座落于宁波高教园区,占地900亩,作为具有独立校园及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宁波诺丁汉大学为在中国实施全英模式的教育提供了实验性样板,为广大莘莘学子实现了不出国就留学的愿望。
宁波诺丁汉大学校园基本建设于2004年初全面动工,建筑风格将充分体现诺丁汉、英国和中国三者的特色,预计在2005年秋季可容纳4000规模在校生的校舍将全面建成,为广大学生提供仿真的学习环境与纯英语的学习氛围。
宁波诺丁汉大学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学,大部分教师将由诺丁汉大学委派,他们都是资深的英籍教师,实行全英文授课,使广大学生全面感受真正的英式文化氛围。
宁波诺丁汉大学由现任诺丁汉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任校长,现任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商学院院长Ian Go w任常务副校长,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招生纳入国家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实行自主招生、按教育成本收费。
宁波诺丁汉大学除招收中国的优秀学生外,还将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毕业生将获得与诺丁汉大学本部学生完全相同的学历、学位证书。
目前,由诺丁汉大学校方核准的宁波诺丁汉大学一期工程正在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的运作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一年后,从形式到内容都国际化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将屹立于宁波高教园区,作为宁波市委市政府一号工程中的亮点工程,必将成为万里实施国际接轨大教育理念的一个典范,成为宁波市、浙江省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2004年招收的本科生将在浙江万里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2005年,将全面开展研究生教育。
”1在上述介绍中,既能看到一些改革和国际合作的亮点,也会令人产生一些疑惑。
中外两所学校的合作办学没有疑问,但留下的让人充满疑惑的内容值得深思。
不可否认,诺丁汉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它携手浙江万里集团在中国设立宁波校区,此举受到中国教育部、浙江省政府、宁波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是很好的尝试,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开放教育、勇于创新的胆识和气魄。
但是,政府“主办”意味着什么?大学具有的独立法人资格如何体现和保证?国际化的学校和国际化的招生为什么要纳入“国家计划”?这属于国家行为还是民办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合作行为?为什么这样的合作被列为“政府一号工程”?为什么这样的学校可以在开办一年后“开展研究生教育”?在中国,这样的尝试仅此一例?还是以后任何中外合作高校都可如此照搬?其政策和法律的依据何在?有否稳定性、规范性和长期性的效力?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中的合作办学如此规定是出于何种考虑?各方面的责、权、利如何规定?对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有何利弊?尽管办学者和相关各方明确说要按照中国政府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办事,但按照中外办学的惯例,在办学主体内部,关系似乎过于复杂,一旦出现问题和困难,政府难以脱得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