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唱
- 格式:pdf
- 大小:107.29 KB
- 文档页数:1
十送红军歌曲鉴赏
歌曲《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
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如“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该曲的旋律有一个主体(A)和两个变体(B与C),从而构成ABABACA的结构形态。
各段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采用回旋曲式手法,从而形成整首歌曲的统一风格。
与此同时,每段旋律又融进独具特色的音乐因素,从而使各段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外,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
尽管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然而从整体上,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
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
十送红军读后感
《十送红军》是一首具有民族情感的歌曲,通过抒发对红军的敬佩和追思之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革命斗争的坚定支持和无限热爱。
这首歌曲以唱出别离的场景作为开篇,描绘了红军出征前的情景。
歌词中的十次目送红军离别,道出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于革命斗争的无尽关怀和期盼。
每次目送都有无数泪水,体现了人们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歌曲前半部分凝重而悲壮,展现了红军面临艰难险阻舍生忘死的英勇精神。
接着,歌曲转入了充满希望和力量的后半部分。
歌手呼唤着壮丽的红军队伍,豪情万丈地赞颂着他们鲜红的军装和勇敢的革命精神。
歌中多次出现的“红旗”象征着革命的火炬,照亮了黑
暗的岁月,带给人们勇往直前的信心。
歌曲最后一句“这红旗,永不倒”激励着全国人民,表达了对红军胜利的必然信念。
从整首歌曲的情感表达,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红军的崇敬和景仰。
红军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先锋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权益。
歌曲通过现实情境的描绘,让人们深刻体验到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付出,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契合。
《十送红军》以简洁明快的旋律和激昂有力的歌词,唤醒了人们对那段至关重要历史的回忆和反思。
这首歌曲通过表达人们对红军的敬佩和祝福,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勾勒出了
中国人民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奋斗精神。
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种对过去英雄壮举的纪念和对未来前进方向的启示。
江西民歌元素与钢琴音乐创作的艺术融合探析摘要:改编曲作为钢琴曲创作的一种常用的形式,在西方钢琴音乐中占有较大份额,民歌钢琴改编曲是我国钢琴音乐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程度的改编与创作,民歌旋律与钢琴完美结合,使得广为流传的民歌旋律经久不衰,亦使钢琴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以江西民歌钢琴改编曲《变奏曲》为例,研究江西民歌改编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探析江西民歌元素与钢琴音乐创作的艺术融合。
关键词:江西民歌;钢琴音乐创作;艺术融合一、《十送红军》的曲式特点电视剧《长征》在我国范围内成功的首次播出之后,江西民歌也掀起了属于自己的热潮,剧中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旋律婉转、缠绵,给听众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这也是江西民歌在演唱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要风格特点。
《十送红军》是从江西民歌《送郎歌》中演变而得的一种革命题材类歌曲。
它最开始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在某次歌舞剧“革命历史歌曲表演”第3场中在北京演出,后获得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欢迎。
该歌曲是在1962年正式推出,后来就有了我们当前广泛传唱的《十送红军》。
该首歌是在民间频繁传唱的“长歌”中加工、梳理而得的。
而这种歌曲,便是江西人民在为自己的友人践行时写下的叙事类曲调。
“长歌”也有《送郎歌》之说,主要是讲述妻子为丈夫送行,难以分割,在送与唱的边缘,展现出万分的愁绪,十分伤感,歌词中还包括各种方言,用作语气助词。
《十送红军》整个曲子采用回旋型方法,让此歌的曲风变得更能让人回味、相互呼应。
利用核心曲调移位变奏与声部流转的模式,来呈现父老乡亲们对红军的送别。
该民歌的核心曲调为六声音阶、徵调式,2/4拍,c调,演唱时基本不快。
该曲由呈示段、拓展段与重现段3段构成了复乐段曲式框架。
这3个乐段间密不可分,接下来的两个乐段均是从呈示段中延伸而得的,所以能够将曲式当做A、A1、A2经常变动的三段式。
每段均有24个小节,所有小节的节奏均十分接近。
这3段都属于方整性的平行乐段,该曲子是收拢性框架。
十送红军听后感 -回复
《十送红军》是一首激励人心的歌曲,歌词中充满了对红军的赞颂和敬意。
听后,我深深被红军的英勇和坚毅所打动。
这首歌以十次送别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红军长征的历程。
从歌词中可以感受到红军艰苦的行军,他们面对困难和艰险时的坚强与毅力。
这些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过程中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他们从未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这种坚强的精神令我深感敬佩。
歌曲中还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爱戴和祝福。
无论是在离别时的泪别还是在前方逼迫时的催促,人民都对红军给予了无尽的关怀和支持。
这种群众与红军的紧密联系使得这支队伍充满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这首歌以铿锵有力的旋律和深情演唱,使得我们对红军抗击困难与追求理想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总之,我对《十送红军》这首歌曲的听后感是,它让我感受到了红军的坚韧不拔和前进的力量,也让我对红军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钦佩,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十送红军》说课教案------达县映山学校赵平超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十送红军》。
我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本单元主要是学习长江两岸的民歌,这是第一课时的唱歌课。
《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重多革命民歌之一,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歌曲的旋律在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
虽然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但从整体来看,它依然给人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
全歌给人的情感感觉是容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的。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认知、能力目标: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引导学生聆听和感受音乐,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歌曲演唱情绪的理解、把握。
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在一节课中采用的方法很多,我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1、范唱法:范唱,能调动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作为一个音乐教育老师,在唱歌课教学中应力求通过范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诱发学生兴趣,引起美感,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在审美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提高素质。
因此,在导入环节中,我先范唱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唱歌曲时,再欣赏歌唱家的演唱,使学生置身其中,聆听并感受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学唱歌曲,表现音乐。
同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我会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学唱,解决问题。
2、启发、讨论法:对本节课的难点——歌曲情感的理解,采取教师启发,师生讨论,加深学生对于歌曲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十送红军》教案《十送红军》教案1教学目标:1、能够感受《龙船调》、《十送红军》的内容及地方风格。
2、运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
教学内容:《龙船调》、《十送红军》教材简析:1、《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革命民歌之一,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歌曲的旋律中有一个主体(a)和两个变体(b和c),从而构成ababca的结构形态。
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
虽然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但从整体来看,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
全歌给人的情感感觉是融留念、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的。
2、《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
歌曲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
《龙船调》的开头带有明显的远距离打招呼似的山歌风味,它明亮而高亢、自由而直畅。
随后的短句既有划船时的节奏感,也有演唱时的舞蹈动作感,令人感到清新活泼、诙谐幽默、有着很浓厚的生活气息。
后面半说半唱似的对白,就更加强化了这种风趣诙谐的生活情调。
歌曲最后的一段音乐,既有划船时唱劳动号子的形象,又有重新唱起山歌的形象。
教学重点:运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
教学方法:引导法实践法悬念法演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戏剧表演手段教学用具:老师:多媒体设备钢琴学生:江南服装筷子饭盆铅笔盒饮水筒等能够击打出节奏的物品教学过程:引导策略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策略一:复习通过复习歌曲《采茶舞曲》,唤起同学们对江南音乐特点的记忆。
为下面的音乐欣赏、分析和表演作好准备。
教师伴奏学生演唱“温故而知新”。
在演唱中复习《采茶舞曲》的演唱要领,唤起对上节课所讲内容的记忆。
策略二:聆听《十送红军》(讲授法)1、讲解、提问红军长征的历史知识。
2、请同学在未听之前,结合刚刚了解的江南音乐的特点,试着分析《十送红军》的音乐情感基调,和曲调特征3、播放《十送红军》。
浅谈江西井冈山地区抗战歌曲的音乐特点作者:史小曼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02期【摘要】笔者在系统梳理井冈山地区抗战歌曲的发展背景、歌曲类型、经典作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广泛流传的抗战歌曲《十送红军》,深入分析了井冈山地区抗战歌曲的音乐特点,一方面对井冈山抗战歌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激发人们对抗战歌曲的传唱热情;另一方面也对当前的红色歌曲创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井冈山抗战歌曲音乐特点十送红军井冈山作为我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不仅进行了最早的打土豪分田地、创建工农兵政府等运动,革命思想深入人心,而且也打退了国民党的多次围剿,使人民群众对红军抱有无限的希望。
在此情况下,诸多革命歌曲便应运而生,到处流传,不仅在当年发动农民起义、扩充革命队伍、反“围剿”战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长期的歌曲创作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特点和风格特征,这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对井冈山抗战歌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激发人们对抗战歌曲的传唱热情;另一方面也对当前的红色歌曲创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革命歌曲《十送红军》的创作研究1.革命歌曲《十送红军》的创作背景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红色革命歌曲广泛盛行的时代。
当时,根据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演唱革命歌曲的指示,为了顺利地创作大型歌舞《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空政文工团的著名词作家张士燮和作曲家朱正本亲自到江西革命老区井冈山、吉安、安福、永新等地区进行采风,由此收集到大量的战争年代的革命歌曲,尤其是当年在井冈山地区广泛流传的不同版本的送红军歌曲,从而为《十送红军》歌曲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张士燮把在井冈山收集到的诸多关于送红军的革命歌曲进行了综合整理,由此形成了《十送红军》的歌词。
1961年建军节期间,《十送红军》第一次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正式公演,便一炮走红,传唱大江南北,家喻户晓。
2.革命歌曲《十送红军》的核心内容歌词是体现整首歌曲情感内涵与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渠道。
⑦歌曲《十送红军》赏析一、作者介绍朱正本,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即从事部队文艺工作,开始写歌曲、小歌剧。
1953年到北京工作后,先后师从罗忠熔学习和声,从江文也学习配器以及在中央音乐学院旁听曲式学。
三十余年来,发表歌曲两百余首。
创作大型合唱有舞蹈、音乐、歌舞剧音乐、大型歌剧、小歌剧、电影音乐二十余部,与他人合出了两本歌曲集。
创作、改编的作品中,表演唱有《十送红军》、《送郎当红军》,合唱有《把列宁主义大旗高高举起》、《银球飞舞花盛开》以及群众歌曲《学习那英雄的解放军》等都曾在全国流行。
二、创作背景1960年春,空政文工团几位创作人员到江西采风,了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歌词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这首歌的曲调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里。
半年后,空军司令刘亚楼和部队党委决定由空政文工团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
其中有一场送别红军北上长征的内容。
词作家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给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词被深深打动,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红军歌,他说:“我采用了回旋曲式手法重新创作,把六段歌词的谱改成每段不同的人声,不同曲调,并多次变化,以求情真意切。
谱曲时,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谱到“千里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我也流下了眼泪。
整个曲子谱得相当顺畅总共不到一个小时。
“由于当时刘亚楼司令为突出老区革命传统,要求我们必须注明是民歌,总团领导建议我署上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
第二天,歌曲拿到团里排练,大家一唱就非常喜欢,从此便传唱开了。
不过,朱老坦言自己还是有几分遗憾:“当年我没想到这首歌后来会唱50年,也没仔细打磨,后来一唱就流行了,我也没法改了。
”1961年建军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正式公演,《十送红军》一炮而红。
十送红军赞美词
摘要:
一、前言
二、十送红军的背景与意义
三、歌曲中的赞美词
四、赞美词的艺术特点
五、总结
正文:
【前言】
《十送红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赞美着我国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这首歌曲通过饱含深情的歌词,展现了红军战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本文将分析《十送红军》中的赞美词,并探讨其艺术特点。
【十送红军的背景与意义】
《十送红军》创作于1934 年,正值红军长征时期。
这首歌曲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感激之情,以及在严峻斗争中对红军的支持和期望。
歌曲通过十送红军的场景,展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强调了红军战士为民族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歌曲中的赞美词】
《十送红军》中的赞美词丰富多样,如“红旗飘飘”、“英勇无畏”、“向前向前”等。
这些词语充分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强调了他们在战斗中的勇敢和坚定。
此外,“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等词语,突显了红军战士为民
族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赞美词的艺术特点】
1.语言简练:《十送红军》中的赞美词简练明了,既符合当时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又易于传唱。
2.情感真挚:歌曲中的赞美词充满深情,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真挚感情。
3.结构紧凑:歌曲的赞美词与音乐紧密结合,形成了紧凑完整的艺术表达。
【总结】
《十送红军》是一首充满赞美之情的红色歌曲,通过简练真挚的歌词,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形象。
1《十送红军》…江西民歌张士燮词朱正本编曲《十送红军》是一首江西民歌,歌曲歌颂红军在长征中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革命意志。
歌曲的歌词由词人张士燮创作,曲名“十送红军”,指的是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十次惊险、艰苦的转移,而每次转移,当地的群众都会送走红军,并为他们提供食宿,为他们加油鼓劲,使得红军在长征中不断前进、不断奋斗。
歌曲的编曲由朱正本完成,他将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使得这首歌曲有着浓郁的江西地域特色,同时也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能够深深地打动听众的心灵。
《十送红军》的歌词十分简单明了,但内容却极富文艺性和感人性。
整首歌曲分为六段,每一段都描述了红军在长征中经历的一次转移。
第一段,歌曲描述了红军在内江经过时,当地群众为红军送去了丰盛的饭菜和慷慨的款待,红军接受了他们的热情款待,然后快速继续前行,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内江夜送荆州,汉水东流,笛声不绝于耳。
第二段,歌曲描述了红军在攀枝花经过时,当地的山民为红军准备了热乎乎的土豆,红军充满感激地接受了这份礼物,然后敬礼告别,继续前行:攀枝花逢友,高歌遍地边。
第三段,歌曲描述了红军在黔西经过时,暴雨倾盆,红军为了避雨,只能躲在桥下,但是对面的村庄却能够看到他们的情况,于是送来了热汤和干衣服,红军接受了这份热情,然后态度坚定地继续前行:黔西南有黔驴,雨淋又湿又风。
第四段,歌曲描述了红军在贵州经过时,当地的农民送来了新鲜的白菜,红军吃了之后感到无比欣慰,然后依依惜别,继续前行:贵阳城北寒风紧,逆旅思乡,涕泪纷纷。
第五段,歌曲描述了红军在四川经过时,降雪天气,红军被困在山中,但是四川人民一直在为红军祈祷,希望他们能够平安,这种温情让红军感到温暖,然后继续前行:四川路险,雪中送炭,人民解送将军。
第六段,歌曲描述了红军在陕北抵达终点的感人场景,当地群众为红军提供了各种帮助和支持,红军也用自己的汗水、生命和革命热情来回报这些爱心和支持,然后用最后的力气,走向了自己的胜利:陕北穷乡僻壤,百姓无私送春来。
歌曲《十送红军》赏析:
《十送红军》是一首深情的送别之歌,其歌词朴实、口语化,表达了百姓与红军之间的鱼水之情和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
歌曲以叙事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曲调在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加工而成,表达了留恋、祝福等多种情绪。
歌曲的创作背景是红军长征时期,转移的口令声在部队中迅疾传开,百姓纷纷赶来送别踏上征程的红军。
歌词中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和情感,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歌曲更易于流传和深入人心。
歌曲的曲调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它采用了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曲调为基础,经过加工和改编,形成了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这种曲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深刻地表达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十送红军》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情感内涵的歌曲,它不仅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人们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追求。
这首歌曲的创作和演绎都非常出色,是一首值得珍藏和传颂的艺术精品。
拓展资料
歌曲《十送红军》是由张士燮作词,朱正本作曲的一首红色歌曲,创作于1961年。
歌曲是采用江西传统民歌而改编的,《十送红军》的歌词是以叙事的形式,通过叙事来表达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
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军民鱼水情深。
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丰富,将留恋、期盼、祝福、等多种情感融为一体的,歌曲自问世以来,深受观众喜爱,广为传唱。
红色歌曲《十送红军》简介红色歌曲《十送红军》简介《十送红军》是一首红色歌曲,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色歌曲《十送红军》简介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作背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苏区中的红色歌谣,是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陕南和川北大巴山区这个特定的环境,它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风起云涌的的斗争生活,又为红色歌谣的产生提供了不尽的源泉,使这里的山歌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
在陕南、川北的群众中,一方面剔除了山歌中渗入的某些不建康和落后的成份,一方面完美地吸取了新的题材,从而使那些以歌颂党和红军、歌颂翻身解放,积极参加红军,反映军民关系,支援反“围剿”战争。
红军走后又产生了怀念党和红军为内容的.歌谣,增加了新的思想,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使陕南川北地区的民间歌谣,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继承和发展。
镇巴县地处川陕交界,是“民歌之乡”、“红军之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宣传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南面支援红军前线战事,北面防御国民党的进攻,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迹。
这些,必然要反映到劳动人民口头文学的创作里,特别是巴山人民热爱和熟悉的歌谣里。
歌曲来源:解放后镇巴县重视红色歌谣的搜集和整理,县内从事文艺、史料的许多专业和业余工作者,满怀热情,含辛如苦,深入全县广大地区收集整理了千余首镇巴红色歌谣,其中《十送红军》民歌就出自镇巴与四川通江交界的西乡街(两河口)。
西乡街(两河口)是清嘉庆七年(1802)前,此地为西乡县所辖,故名西乡街,后属镇巴县辖。
西乡街(两河口)是红四方面军入川第一镇,是红四方面军创立川陕省苏维埃政权中成立的第一个县苏维埃政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辖通江及镇巴简池、永乐核桃树、三元苏家坡等地。
1956年秋镇巴县政府民政科文史收集者符文学到简池、永乐一带普查红军烈士和了解红军史迹,收集了《十送红军》歌词,下面是符文学当时收集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