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讲课稿 定稿
- 格式:doc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7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5篇第一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涉江采芙蓉》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和学情1、编者意图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2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
总的说来,必修2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该单元是必修1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3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
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
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理解诗歌内容并熟读成诵。
b.掌握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a.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b.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并理解纯朴真挚的思亲之情、夫妻同心离居的忧伤。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依据】意象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四、说教法、学法1.美读教学法:自读、范读、齐读,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2.探究意象法:通过探究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3.体验式教学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五、说教学过程(一)“芙蓉出水”,导入课文通过提问“ 同学们知道荷花的别名有哪些?” 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并介绍诗歌写作背景及相关常识。
《涉江采芙蓉》讲课稿学院:班级:姓名:学号: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Ⅱ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它选自《古诗十九首》,学习本首诗歌,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上采用合作探究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背诵全诗,运用想象构建诗歌画面,掌握本诗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感情。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意象分析法点拨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4分钟)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进入《涉江采芙蓉》。
文学常识介绍(3分钟)(《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朗读解析语句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
(2分钟)(欲遗.谁(wèi)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2、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试讲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部编高中语文试讲稿必修上《涉江采芙蓉》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诗歌的历程犹如一条悠长的江河,源远流长,自古而今蔚然成流。
《诗经》如同一处清泉,默默无言地细细涓涓流淌,而《古诗十九首》则仿若慢慢汇聚的泉水。
唐诗宋词则如翻涌的巨浪,掀起了诗歌的巅峰浪潮。
在这个泉水聚集的过程中,《古诗十九首》虽然水量不算巨大,却为未来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而在这其中,《涉江采芙蓉》作为《古诗十九首》的代表之作,成为我们今天课堂上深入品味的对象。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1.背景介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深入品析一首古诗《涉江采芙蓉》。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可以有同学告诉我,这首诗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学生回答1:政局黑暗,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夫妇家庭破碎,下层士子仕进无门。
老师点评1:不错,很好地概括了诗歌的政治社会背景。
这里,我们在理解背景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有其他同学想补充或提出不同的看法吗?学生回答2:作者表达了对家庭、社会的失望和忧伤。
老师点评2:非常好,你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很敏感地指出了失望和忧伤这两个关键词。
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现在,我们可以进入下一个部分了。
2.文学常识老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在文学上的一些特点。
谁能告诉我,汉代文人作家的作品被称为什么?学生回答1: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老师点评1:很好,你抓住了重点。
这个称呼反映了汉代文人作家作品的独特之处,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现深情。
在学习文学常识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语、修辞手法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有其他同学对这方面有什么补充吗?学生回答2:南朝萧统将这些作品收入《文选》中。
老师点评2:不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常识。
《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篇一」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不够深,对这首诗情感的深沉性可能理解得未必到位。
本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诵读感受,品味意蕴,想象情境,体会情感。
解读课文的同时,教师适时加入对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通过本诗对《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及情感有大致的了解,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阅读。
同时,在诗歌感情上加以拓展,由游子思乡怀人上升为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望与追求,从而跳出个人的儿女情长,丰富诗歌意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涵养学生的心灵。
教学目标:体会并探讨诗歌的感情;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查阅《古诗十九首》相关资料,了解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1、《古诗十九首》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混乱,社会腐败,战争四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下层文人漂泊蹉跎,宦游无门。
他们已没有太多顾忌,敢于把内心深处的自我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写出最真实的人性。
正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自觉,真情实感的流露,传达出了人生最动人的感觉与经验,而这种纯粹的自我之情是让我们普通读者最感动的地方。
叶嘉莹先生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诗的。
”如此,《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无疑是最好的诗人。
他们所写的内容多为彷徨失意、离愁别恨以及人生无常。
某种程度上看,有些消极,但关注了人生共有的感受与体验,抒发了人生普遍的情感与思绪,更好地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心灵世界,并且在艺术成就上继承和发展了《诗经》,长于抒情,善用事物烘托,描写也更细腻深沉。
2、他人评论。
南朝刘勰:“五言之冠冕也。
”——《文心雕龙明诗》南朝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诗品》叶嘉莹:“《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3、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1、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非常有趣的教学设计——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是一种传统的游戏,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个教学设计的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块大型的棋盘和一些小花朵,可以是真实的花朵或者是印刷的
花朵形状的纸片。
在棋盘上画好格子,每个格子上都放上一个花朵。
接下来,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分别选出一位学生来代表自己的小组。
代表
学生站在棋盘的起点处,他们需要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前进。
每个问题的答案对应着
棋盘上的一个格子,代表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答案选择前进的方向,走向对应的格子。
例如,如果问题的答案是“中国的首都是哪里?”,正确答案是“北京”,那么代表
学生就需要向前走到格子上的花朵上。
如果答案是错误的,那么就需要退回到起点重
新回答问题。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学生们在游戏中不断回答问题,不断前进,不断遇到挑战,从中体验到学习的
乐趣和成就感。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而不仅仅
是为了玩游戏。
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确保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让学生通过问题回答来巩固和扩展他们的知识。
这就是我针对涉江采芙蓉的教学设计的讲稿,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谢谢!。
涉江采芙蓉(原文+详细注释+赏析)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⑴,兰泽多芳草⑵。
采之欲遗谁⑶,所思在远道⑷。
还顾望旧乡⑸,长路漫浩浩⑹。
同心而离居⑺,忧伤以终老⑻。
注释
⑴芙蓉:荷花的别名。
⑵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芳草:这里指兰草。
⑶遗(wèi):赠予。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
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⑸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⑹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
漫,路长貌。
浩浩,水流貌。
⑺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⑻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简析: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
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涉江采芙蓉》试讲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解读《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运用文本分析法,深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爱情和婚姻,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与感悟。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的分析。
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
学生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涉江采芙蓉》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简介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
3.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运用。
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默写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诗歌解读和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4.3 学习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5.3 诗歌文本提供《涉江采芙蓉》的文本,供学生朗读和分析。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有关诗歌内容,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中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诗歌的赏析和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勾画法、朗读法、体悟阐释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五千年诗歌历史,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做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称为“古诗”。
梁代萧统《文选》归为“杂诗”,共十九首。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官僚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中下层士子为谋求仕途,奔走交游,但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写游子失志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
二、学生自学。
1、对照注释进行勾画,阅读《涉江采芙蓉》。
2、思考诗歌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
三、诗味品读。
1、个别朗读。
2、听朗诵录音默读。
3、集体感情朗读。
四、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学生思考问题探究。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其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认为呢?明确:抒情主人公可以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游人思乡怀人。
大家知道,在古代“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文人多借此喻志。
加之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使文人士子为了理想和仕途,远离故乡和亲人,踏上了漫长的的征程。
前途未卜和路途的劳顿使士子们像一只候鸟,对家的思念更增添了内心的煎熬,离家逾远,思念愈深,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想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思念故乡、亲人的心痛。
女子思夫。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涉江采芙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涉江采芙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本单元所选诗歌主要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出自《古诗十九首》。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相思怀人的情境,抒发了游子思乡、爱人相思的真挚情感。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在初中阶段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对诗歌的基本要素,如意象、意境、抒情方式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感到陌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相思之情,感受古人对爱情和亲情的珍视。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芙蓉”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中“对写”手法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涉江采芙蓉说课篇一: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涉江采芙蓉》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涉江采芙蓉》,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钟嵘在《诗品》中曾评《古诗十九首》说:“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在这里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通过激趣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首先我们来看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分析,为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首先明确重点:1、抓住诗歌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体会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涉江采芙蓉》
讲
课
稿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Ⅱ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它选自《古诗十九首》,学习本首诗歌,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上采用合作探究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
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全诗,运用想象构建诗歌画面,掌握本诗的意境与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诗歌意象,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感情。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意象分析法点拨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4分钟)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进入《涉江采芙蓉》。
文学常识介绍(3分钟)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
(二)、朗读解析语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
(2分钟)(欲遗.谁(wèi)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
2、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
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6分钟)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
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3、背诵全诗,课上检查(4分钟)
(三)、品读鉴赏语言
1、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8分钟)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谐音“怜”,“怜”即“爱”。
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
同时“芙蓉”“兰泽”“芳
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参考: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这两句在结构上暗转过度,诗人心情由欢欣转为黯然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中的“遗”是“赠送”的意思,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还顾”是一个多么充满情感的动作性的画面,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动作,而“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
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
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4)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参考:“同心而离居”是游子漂泊的结果。
也是一个明确的原因,使得相恋双方终老忧伤。
作者的哀情当真是由眼前之乐景而激发出来的吗?不!他的哀情是时时在心头的,而这哀情的根源是什么?诗的最后一句告诉了我们——“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愁以至老的根本原因!作者虽未直接抒情,却给了读者很大的
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韵未歇、意犹未尽。
2、学生再次轻读课文,总结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分钟)(四)、研读探究问题
问题1: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言之有理即可)(4分钟)
参考:
在田田的荷叶间采莲思念的,常常是望夫荣归的江南女子,诗歌的第一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恰是描绘了思念中的女子不畏辛苦,采莲摘草,欲送心上人的情景,仿佛羞赧尚在,浅笑犹存。
然而,诗歌的第二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以一设问的形式使得美好的意境徒然蒙上了一层愁绪,采花摘草的快乐就在无人可送的转折中颓然然消失。
所思念的人在哪儿?在远方,他是游子。
他为何远游已不言自明。
“在远道”的意境如此苍凉,恰与“涉江”“兰泽”相应。
一、二相联,便觉得江水的浩渺,沼泽的苍茫一下子让人倍感惆怅,因为遥远,因为不知他身在何方,所以思念也就失去了方向。
迷茫中,一个想法正渐渐清晰: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做什么呢?诗歌自然转入第三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在思妇的想象中,虚拟了远方游子正在异乡蓦然回首悄然遥望,思念妻子,思念家乡。
然而通往家乡的路那么漫长,何时功成名就,何日共话当窗。
漫漫归乡路正象征了无尽无期的心路。
诗歌的第四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又回到现实,思妇游子心心相牵,却相隔遥远。
一直到老的分离除了给人一层一层的忧伤,又会有什么呢?
问题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气氛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时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请举例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4分钟)
参考:
“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灞桥折柳”等。
(五)总结评价(2分钟)
在本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把握了诗歌艺术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六)扩展延伸(5分钟)
分析本首诗歌与《庭中有奇树》在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
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
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七)作业布置(1分钟)(化入为出)
1、复习、读记课文
2、以《涉江.情》为题,或另拟一题,写一篇两百字的随笔。
八、板书设计
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爱恋)
江-------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思念)
采-------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迷惘)
芙-------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忧伤)
蓉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