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全套
- 格式:doc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41
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 力与运动基本概念- 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牛顿定律1. 第一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2. 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与力和质量有关。
力的合成与分解- 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 能量与功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机械能- 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
- 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物体位置有关。
功与功率- 功:力与位移的乘积,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反映做功的快慢。
### 热学热量传递- 传导:通过物体内部分子振动传递热量。
- 对流: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热量。
- 辐射: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
热力学第一定律- 系统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与对外做功的和。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 nRT,其中P是压强,V是体积,n是物质的量,R是气体常数,T是温度。
### 电学电流与电压-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电势差,是推动电流流动的原因。
电阻与欧姆定律-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路的基本组成-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 导线:连接电源和用电器,形成电流的路径。
-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设备。
串联与并联- 串联:电流相同,电压分配。
- 并联:电压相同,电流分配。
### 光学光的反射-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反射后仍然平行。
- 漫反射:光线反射后不再平行。
光的折射- 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023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大全1. 电学
- 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 电阻和电流的关系,欧姆定律的应用
- 电功和电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平行板电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 电磁铁的原理及应用
2. 光学
- 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
- 光的折射定律及应用
- 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三原色
-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3. 力学
- 物体的平衡和力的平衡条件
-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的应用
-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 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 弹簧的伸长和压缩规律
- 轻重物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和最大速度4. 热学
- 物体的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运动规律
- 物体的热膨胀和热收缩规律
- 相变规律和物质的三态转化规律
- 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特点和应用5. 波动
- 机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特点
- 声波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 光的波动性和光的能量
- 全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应用
- 声音的干涉和共振现象
6. 原子物理
-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
- 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现象
- 半衰期和放射性的应用
- 核聚变和核裂变的能量变化规律
以上是2023中考物理复习资料的大致内容,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祝你取得好成绩!。
2023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大全【中考必备】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2.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合成与分解3. 动力学基本定律: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的概念和应用4. 力的分析方法:图示法、数值计算方法和分解合成法二、机械能和机械功1. 动能和重力势能: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和重力势能的计算2. 弹性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弹性势能的计算和机械能守恒原理的应用3. 功和功率: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三、简单机械1. 杠杆:杠杆的定义、原理和应用2. 滑轮:滑轮的种类和作用3. 轮轴:轮轴的作用和应用4. 轮与轴的组合:利用轮搬运物体的原理和应用四、热与能1. 热的传递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2. 物质的热性质:热膨胀和热量公式3. 热能和功: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功的计算五、光1.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2.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和反射镜3. 光的色散和分光器:光的色散原理和分光器的作用4. 照相机和人眼的成像原理:照相机和人眼的结构和成像原理六、电1. 常见电器:灯、电扇、电铃和电话的工作原理2. 电流、电压和电阻:定义、单位和关系3. 串联和并联电路: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应用4. 电能和电功:电能和电功的概念和计算七、力学世界1. 星、卫星和地球:行星运动和卫星运动的规律2. 月球和地球运动:月相变化和昼夜交替的原因3. 空气的压力:大气压和大气压力的测量4. 浮力和浮力原理:物体浮于液体表面的原因和浮力的计算八、天体与地理环境1. 太阳系和宇宙:太阳系的成员和宇宙的起源2. 地球科学:地球的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3. 气候与气象:气象要素和气象仪器的应用4. 人类的活动与环境保护:环境问题的原因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上是2023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大全,包括了力和运动、机械能和机械功、简单机械、热与能、光、电、力学世界以及天体与地理环境等各个部分的内容。
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一 运动的世界1、运动的相对性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记:记下数值和单位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3、长度单位换算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4、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
若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100m/s ⨯5s=500m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5、平均速度严格按公式v=ts 来计算,切勿利用V=2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v s =s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v s =s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m 5.7100=13.3m/s二 声的世界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记住:15℃速度:340m/s。
实验: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1、两人相距s(如:300m,距离不要太短,否则时间太短,测不准)2、甲点燃爆竹.3、乙看见爆竹爆炸的火光时开始计时,听到爆竹声时计时结束,测出时间t4、计算:v=s/t回声:声音的一种反射现象。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
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Q: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A:可在桌上撒些米粒,这些米粒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初中物理总复习资料大全
导言
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
本文档旨在提供初中物理总复的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内容
运动与力(Motion and Force)
- 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 力的种类和特性
- 力的作用和效果
- 重力和重力运动
能量与功率(Energy and Power)
-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
- 测量电能的方法
声音(Sound)
- 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 声音的产生和检测
- 声音的利用和保护
光学(Optics)
- 光的传播和反射
- 光的折射和色散
- 镜子和透镜的特性和应用
电学(Electricity)
- 电荷和电流
- 电流和电磁效应
- 电路和电阻
热学(Thermodynamics)- 温度和热量
- 热传导和热辐射
- 相变和热机
复方法
- 制定研究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 复课本内容,理解概念和原理
- 做题和模拟试卷,熟悉考试题型
- 参与讨论和小组研究,互相答疑解惑
- 多练实验和观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注意事项
- 保持积极的研究态度,勇于面对挑战
- 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相研究进步
- 掌握解题技巧和思维方法,提高复效率
- 注意复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偏重某个知识点
结语
初中物理总复习资料大全包括了运动与力、能量与功率、声音、光学、电学和热学等重要内容。
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和坚持不懈的
努力,相信你能够在物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祝你学有所成!。
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一、物理学概述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属性的学科。
物理学主要研究物理现象和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
其研究范围包括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本质、运动的规律、能量的传递等方面。
二、物理学基本概念1.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演绎等一系列系统、有条理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界现象的科学方法。
2. 物理量:物理量是观测到的基本物理特征。
如长度、质量、时间、速度等。
3. 单位:单位是用来度量物理量的标准量。
如米、千克、秒、米/秒。
4. 误差:误差是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5. 精度: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精度越高,误差就越小。
6. 灵敏度:灵敏度是指测量仪器对物理量变化的响应程度。
三、运动学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1. 运动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
2. 运动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3. 运动图像: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
4. 运动方程:平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竖直自由落体运动。
5. 运动规律的应用:合力分解、摩擦力、动能定理、势能定理、机械能守恒。
四、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运动及其变化的学问。
它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
1. 力: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力、张力等。
2. 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3. 牛顿力学: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平衡力、功和功率、动量与动量守恒。
五、光学光学是研究光学现象和光的性质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光的发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及其规律。
1.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五、声的利用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二、光的反射三、平面镜成像四、光的折射五、光的色散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二、生活中的透镜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四、眼睛和眼镜五、显微镜和望远镜第四章物态变化一、温度计二、熔化和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华和凝华第五章电路一、电荷二、电流和电路三、串联和并联四、电流的强弱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第六章电阻电压一、电压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三、电阻四、变阻器第七章欧姆定律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电阻的关系)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第八章电功率一、电能二、电功率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四、电与热五、电热的应用六、生活用电常识第九章电与磁一、磁现象二、磁场三、电生磁四、电磁铁五、电磁继电器扬声器六、电动机七、磁生电第十章信息的传递一、现代顺风耳-电话二、电磁波的海洋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八大行星之一)物质三态的性质:二、质量三、密度四、测量物质的密度五、密度与社会生活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二、运动的快慢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四、力五、牛顿第一定律六、二力平衡第十三章力和机械一、弹力弹簧测力计二、重力三、摩擦力四、杠杆五、其他简单机械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一、压强二、液体的压强三、大气压强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五、浮力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一、功二,机械效率三、功率四、动能和势能五、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十六章热和能一、分子热运动二、内能三、比热容四、热机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十六章、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一、能源家族二、核能三、太阳能四、能源革命五、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物理初三复习资料(精选8篇)物理初三复习资料第1篇热和能(一)分子运动1、不同物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2、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另外还说明了分子存在着间隙。
4、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5、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因此分子的无规则叫做分子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激烈。
6、、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7、使物体保持一定的体积,导致分子不分开的力,就是分子引力。
如:使物体很难分开或拉长就说明分子间有相互的引力。
8、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物体很难进一步压缩的力,就是分子斥力。
如:很难压缩物体,就说明分子间有相互的斥力。
9、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
(二)内能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内能是能量的又一种形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3、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状态、质量和温度有关,同一物体的内能只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4、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不能为零,机械能可能为零。
5、热传递是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降低,高温物体温度升高的现象。
6、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而不是温度。
即: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大。
7、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
8、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9、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内能能转化为机械能。
10、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且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11、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增加多少,放出多少热量,内能就减少多少。
(三)比热容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1 ℃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一物质的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中考物理总复习材料大全一、电路分析(简化电路)要点1、不计导线电阻(为0),闭合开关相当于导线。
2、不计电流表电阻(为0),相当于导线。
3、电压表电阻很大(无穷大),相当于开路,可从电路两节点间去掉。
4、用电器短路,用电器不工作,可从电路两节点间去掉。
5、电表(电流表和电压表)短路,电表不工作,可从电路两节点间去掉。
5、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
二、受力分析要点1、先找对象(受力物体),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如果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一定要画在重心上。
2、最先分析重力,然后在分析与它接触的物体是否给它施加力的作用,比如压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等。
3、受力分析的顺序是先分析竖直方向的力,再分析水平方向的力。
三、初中物理单位换算:附1、初中物理不变的物理量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质的吸收的热量、质量、温度改变无关。
3、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跟燃料的燃烧情况、质量、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4、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它由电阻自身情况(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而跟加的电压的大小,通过电流的大小无关。
5、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不变,跟路程的多少,时间长短无关.四、基本物理量:五、常用数据:六、日常生活常用估算量1、长度:手掌的宽度10cm,成年人腿长1m,课桌的高度75cm,教室长10m 宽6m 高3m2、速度:人步行1.2m/s,自行车5m/s,小汽车20m/s,人心跳65—80次/min3、质量:中学生50kg,鸡2.5kg, 鸡蛋50g4、体积:人0.05 m 35、力:2个鸡蛋的重力1N6、面积:人单脚底面积250 c㎡7、温度:洗澡水40—50℃8、电流:计算器100цA,灯0.2A,电冰箱1A,空调5A9、电功率:计算器0.5mw;电灯45w;电冰箱100w;电视机100w;电冰箱100w;洗衣机500w;电热水器1000w;电磁炉1000w;电饭煲1000w;电热水器1000w;空调1000w七、初中教材涉及到的物理学家及其贡献伽利略(意大利):理想斜面实验(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牛顿(英国):发现惯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白光的色散现象;阿基米德(希腊):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奥托.格里克(德国):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托里拆利(意大利):托里拆利实验,第一次用实验计算出大气压的值;欧姆(德国):发现了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欧姆定律);奥斯特(丹麦):第一个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电流的磁效应);汤姆生(英国):发现了电子;卢瑟福(英国):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安培(法国):提出了判断通电导线磁场方向的右手螺旋定则;焦耳(英国):能量、功的国际单位、*定量计算了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帕斯卡(法国):压强的国际单位、*帕斯卡定律(液体压强规律);瓦特(英国):功率的国际单位;伏特(意大利):电压的国际单位、*第一个发明了化学电池;法拉第(英国):磁生电;沈括(中国):最早发现地球磁偏角;赫兹(德国):首次证明电磁波的存在,频率的单位;贝尔(美国):发明电话,声音强度单位:贝、分贝。
二、电流和电路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金属导体中发生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电路中电流方向: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电路构成: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发电机、电池。
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发光二极管还可发光)。
三种电路:①通路:接通的电路,电路中有电流,用电器工作。
②断路:某处断开的电路,电路中没有电流,用电器不工作。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三、串联和并联串联:1、连接特点:逐个顺次,首尾相接。
2、电流路径:只有一个。
3、开关作用:能同时控制所有的用电器,开关位置变了控制作用不变。
4、用电器工作:互相影响。
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并联:1、连接特点:并列连接,首首尾尾。
2、电流路径:至少2个。
干路:各个支路共用的部分;从电源的正极到电流的分支点,从电流的汇合点到电源负极,都是干路。
支路:某用电器独自使用的部分电路。
3、开关作用:干路:总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只控制本支路。
4、用电器工作: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实例:家庭中各用电器、各盏路灯之间注:通常所说的串联和并联指的是用电器之间的连接。
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完整版)初中物理总复习初中全册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4.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3.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
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超声波是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
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全套这里是一份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全套,涵盖了中考物理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点和考点,供考生们参考。
一、物理基本概念1.物理量及其计量单位物理量是可以用数值表示和度量的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计量单位是用来度量物理量的标准或基准单位,如,米、千克、秒等。
2.物理学的基本规律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守恒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等。
3.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包括实验、理论和模型等。
4.物理世界的层次和研究方法物理世界的层次包括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
微观层次研究分子和原子的物理性质,宏观层次研究物体的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核物理学等。
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和理论。
二、力学1.力、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力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F=ma。
2.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几个力的效果用单一的力来代替,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力的合力。
3.摩擦力摩擦力是由于物体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力,有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4.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的是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速度、加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等。
5.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引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
三、热学1.温度、热量和定容比热温度是代表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物理量,热量是热能传递的量,定容比热是在容积不变的条件下,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了物态方程,P×V=n×R×T,其中P为气体的压强,V为气体的体积,n为气体的摩尔数,R 为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温度。
3.物态变化物态变化包括固-液相变、固-气相变、液-气相变、气体压缩等。
4.热传递热传递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介质)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水波和声波类比)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
2、介质温度。
记住:15℃速度:340m/s。
实验: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1、两人相距s(如:300m,距离不要太短,否则时间太短,测不准)2、甲点燃爆竹。
3、乙看见爆竹爆炸的火光时开始计时,听到爆竹声时计时结束,测出时间t4、计算:v=s/t回声:声音的一种反射现象。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Q: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A:可在桌上撒些米粒,这些米粒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实验探究见左下图)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蝙蝠、海豚可发出)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人耳听到的响度还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实验探究见右下图,乒乓球的作用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音色: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探究音调和频率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听诊器: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
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即: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如:禁止鸣笛,发动机安装消声器等);2、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隔音墙、隔音板,种树,关门窗等);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戴防噪声耳罩,耳朵中塞棉花)。
五、声的利用声与信息:声能传递信息。
(雷声、B超、敲击铁轨等)回声定位: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声呐:根据回声定位。
声与能量:声能传递能量。
(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碎石)一、光的传播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星星、萤火虫、灯笼鱼等。
人造光源:火把、电灯、蜡烛等。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排队、射击、激光准直等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2.99792×108 m/s,计算中取C=3×108 m/s。
(水中是真空的3/4,玻璃中是真空的2/3)光年:(距离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1光年=9.4608×1012 km二、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
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两种反射:1、镜面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
(如: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2、漫反射:由于物体的表面凸凹不平,凸凹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平面镜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只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探究平面镜成像:1.将玻璃板和桌面垂直放置(若不垂直,蜡烛的像没有成在桌面上,会造成放到B位置的蜡烛和A蜡烛成的像无法重合)2.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A),观察蜡烛成的像(B)(正立、等大、虚像)3*.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无像,因为成的是虚像)4.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大小相等)5.用直尺测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距离相等)6、改变蜡烛A的位置再重做2次(多次实验,排除实验的偶然性)注:(1)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2)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大小的关系;(3)实验时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
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5)左右相反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光路图对称法画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包括透镜)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平面镜应用实例:(1)水中的倒影(反射成的虚像)(2)平面镜成像(穿衣镜)(3)潜望镜(两个平面镜)○球面镜:1、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2、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右图中A点为入射光线上一点,B点为反射光线上一点,画出经过A点的入射光线和B点的反射光线。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
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四、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时光的传播速度大的介质中的角大(记)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现象:折射使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
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五、光的色散色散:(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
(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电视机显像管)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
2、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