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统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模块3 第11单元 第32讲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49
第33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知识点一背景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3.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知识点二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内容(1)推崇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神化并限制皇权。
(3)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规范人伦道德。
3.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主张儒学独尊,实行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知识点三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核心论点:汉代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
汉武帝重儒学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规范官僚集团、关注国计民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知识点四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
【漫画解史】太学的影响信息提取:太学的建立,开启了儒学教育的官方化,有利于儒家思想主流思想地位的巩固。
专题11一、选择题1.(2020·某某皖江名校联盟五联)在教育宗旨上,孔子主X“学而优则仕”,孟子强调“明人伦”,荀子认为教育是后天的过程,应“化性起伪”,墨子突出生产劳动和科技知识的学习,韩非子则积极实行教育改革、提倡法制教育等。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都重视兴办私学B.儒家在私学中占主导地位C.教育思想呈现多元化倾向D.官学受到私学的巨大冲击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人对“教育宗旨”有不同的认识,说明这一时期教育思想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故选C项;材料信息未涉及这些思想家对兴办私学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私学与官学的发展情况,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2.(2021·某某某某高三测试)“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这段话中强调的治国思想是( )A.为政以德B.以礼治国C.无为而治D.三纲五常解析:据材料“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可知圣人要想疏导人的七情,维护十种人际关系准则,崇尚谦让,避免争夺,除了礼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故选B项。
答案:B3.(2021·某某高三调研模拟考试)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分何以能行?曰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荀子强调“群”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等级秩序,实现社会和谐B.用礼乐规X行为,使人向善C.反对苛政刑杀,建立一统国家D.呼吁王道和仁义,以德治民解析:根据材料“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可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结成社会群体,在于有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可以体现在政治等级、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又根据材料“分何以能行?曰义”可知,这些差异性能够推行,在于“义”,再根据材料“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可知,荀子认为根据“义”推行的差异性,能够使人和睦、团结一致、强大,因此荀子主X通过“义”来维系人的差异性,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