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七课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8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从共和国到帝国1.君主制:古罗马建城之初,实行君主制。
2.共和制(1)建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主要机构:①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②平民保民官的职责是维护平民利益、监督政府行为。
3.元首制(1)背景:古罗马经过几百年的对外扩张,最终成为地中海霸主。
到共和国末期,共和政体的基本原则已被废弃。
(2)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接受“元首”称号。
(3)实质: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4)影响:确立了较完整的统治秩序,罗马帝国进入近20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4.帝制(1)背景:自3世纪始,罗马帝国陷入严峻危机之中。
(2)建立: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二、罗马法1.历程(1)开端:《十二铜表法》。
①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
②评价: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成功;贵族不能任凭解释习惯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进展:阿奎里亚法。
①时间:公元前286年。
②内容:关于公民财产受到侵害等状况制定的具体赔偿条款。
③影响: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
(3)完备:查士丁尼法典。
①时间: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统治者汇编各种法律,形成罗马法体系。
②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及《查士丁尼新敕》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③影响:标志着罗马法进展到完备阶段。
2.影响(1)罗马法对维系罗马帝国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2)内容丰富,应用性强,为罗马及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接受,始终持续到18世纪。
(3)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进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行分。
[轻松识记]古罗马法律特征[易错提示]1.公民大会不是最高权力机关罗马共和国的权力中心是元老院,元老院是决策机构,执政官要遵从元老院的决策,公民大会对元老院有肯定的牵制作用,但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高中历史必修1教学第一单元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结构:1.统一(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知识结构:1.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