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造影剂及应用
- 格式:pptx
- 大小:81.09 KB
- 文档页数:21
放射科造影剂的分类及应用放射科造影剂是一种用于放射影像学检查的药物,它们在人体内注射或饮用后,能够增强或改变特定组织或器官的影像对比度,从而更清晰地显示出来。
根据其成分、用途和途径等不同因素,放射科造影剂可分为多种不同的分类。
一、根据成分分为有机造影剂和无机造影剂1. 有机造影剂:有机造影剂是由有机分子构成的,其主要成分为碘、溴、氧、氮等元素。
有机造影剂分为两类:- 脂溶性有机造影剂:常用的脂溶性有机造影剂有精氨酸碘化物、单体碘酸阿欣、大三碘甲酸、多体碘甲酸等。
它们主要用于静脉内注射,适用于静态和动态血管造影以及腔道造影等。
- 水溶性有机造影剂:水溶性有机造影剂由非离子和低渗性离子两类组成。
它们主要用于泌尿系、胰胆系和血管等的造影。
常用的有机造影剂有非离子型对比剂如伊欣、爱解僧、欣维雅等,以及低渗性离子型对比剂如血浆酮酸、二甲基氰胺琥珀酸等。
2. 无机造影剂:无机造影剂主要是指铋剂和气体。
无机造影剂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大,在临床应用中已经被有机造影剂所取代。
目前无机造影剂主要用于胃肠道造影和尿路造影。
二、根据应用分为静脉造影剂、动脉造影剂和腔道造影剂1. 静脉造影剂:静脉造影剂主要是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血液循环,用于血管造影和血流动力学研究。
静脉造影剂的主要作用是改变血管的对比度,以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分布。
常用的静脉造影剂有伊欣、爱解僧等。
2. 动脉造影剂:动脉造影剂是通过导管插入体内的动脉注射,用于检查动脉血管的狭窄、异常扩张等病变。
常用的动脉造影剂有二甲基氰胺琥珀酸等。
3. 腔道造影剂:腔道造影剂主要是通过直接注射或饮用的方式进入体腔或管道,用于显示和研究腔道的形态和功能。
常用的腔道造影剂有乳胶、碘化淀粉、溶胀纤维素等。
三、根据途径分为消化道造影剂、尿路造影剂和呼吸道造影剂1. 消化道造影剂:消化道造影剂是指用于检查胃肠道的造影剂。
根据途径的不同,消化道造影剂可分为口服造影剂、灌肠造影剂和直肠造影剂。
CT造影剂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造影剂在诊断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CT造影剂的原理、种类、应用及注意事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一、CT造影剂的原理CT造影剂,全称为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剂,主要通过提高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率,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透明度,从而突显出病变部位。
造影剂的原理基于物理学中的吸收和散射原理,通过改变组织对X射线的衰减系数,使得病变部位与周围正常组织形成明显的密度差,进而在CT图像上呈现出来。
二、CT造影剂的种类目前临床上常用的CT造影剂可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类。
离子型造影剂以硫酸钡等为代表,非离子型造影剂则包括碘海醇、碘帕醇等。
不同种类的造影剂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和应用范围,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诊断需求进行选择。
三、CT造影剂的应用CT造影剂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广泛应用于各个系统。
例如,在消化系统,造影剂可用于检查胃肠道肿瘤、炎症等疾病;在循环系统,造影剂可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疾病;在泌尿系统,造影剂则可用于检查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等疾病。
此外,CT造影剂还广泛应用于胸部、骨骼、软组织等部位的影像诊断。
四、注意事项虽然CT造影剂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使用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1.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对造影剂产生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急促等症状。
因此,在使用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在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
2.肾功能损害:由于造影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造影剂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甚至引起肾功能损害。
因此,在使用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肾功能状况,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3.心脏疾病:对于存在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使用造影剂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
因此,在使用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4.对比剂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诊断需求选择合适的造影剂种类和剂量。
不合理的造影剂选择可能会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影像学对比剂种类影像学对比剂是在医学影像学中用于增强器官、血管和组织的可见度的化学物质。
不同的对比剂在不同的影像检查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影像学对比剂种类及其应用:1. 碘类对比剂碘类对比剂是最常用的影像学对比剂之一,具有很强的X射线吸收能力,可以用于多种影像检查,如CT扫描、血管造影和静脉尿路造影等。
碘类对比剂可以提供清晰的血管图像和器官结构,帮助医生诊断血管疾病、肿瘤和其他疾病。
2. 磁共振对比剂磁共振对比剂是用于增强磁共振成像(MRI)的可见度的物质。
常用的磁共振对比剂有钆类对比剂和铁氧化剂。
磁共振对比剂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器官和组织图像,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多种疾病,如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3. 超声波对比剂超声波对比剂是用于改善超声图像质量的物质。
常见的超声波对比剂是气体泡沫或微球,可以通过造影剂的反射和散射声音来提供更清晰的器官和血流图像。
超声波对比剂主要应用于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检查,有助于医生评估器官的功能和病变。
4. 核素对比剂核素对比剂是用于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物质。
常见的核素对比剂有铊、锝、碘、铷等。
核素对比剂可以通过注射或口服的方式给患者,然后使用放射性摄影技术来观察其分布和代谢,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肿瘤、心血管疾病、骨骼疾病等。
5. 荧光对比剂荧光对比剂是一种近年来发展的新型影像学对比剂。
荧光对比剂可以通过荧光成像技术来观察其在身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并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
荧光对比剂主要应用于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实时图像引导手术等。
,常用的影像学对比剂种类包括碘类对比剂、磁共振对比剂、超声波对比剂、核素对比剂和荧光对比剂等。
不同种类的对比剂具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医生根据具体的检查需要选择合适的对比剂来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和诊断准确性。
造影剂的分类及应用
造影剂是一种用于放射性医学影像学检查的药物。
根据其化学性质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造影剂分为以下几类:
1. 钡剂:钡剂是一种具有高密度的金属化合物,在X线检查中用于胃肠道影像学检查。
常见的钡剂有钡餐剂和钡灌肠剂。
2. 碘剂:碘剂是一种以碘元素为基础的造影剂,常用于放射性造影剂检查。
根据使用方式和浓度的不同,碘剂可分为静脉内注射剂和口服剂。
静脉注射的碘剂常用于CT扫描、血管造影等检查,口服碘剂常用于胃肠道、泌尿道等各种检查。
3. 磁共振造影剂:磁共振造影剂是一种用于增强磁共振成像(MRI)信号的药物。
常见的磁共振造影剂包括磁共振造影剂和超微粒钆剂。
4. 羟基磷灰石复合物:羟基磷灰石复合物是一种用于X线造影剂,常用于骨科影像学检查。
5. 放射性核素造影剂:放射性核素造影剂是一种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发射射线来实现造影效果的药物。
常见的放射性核素造影剂包括碘-131、锝-99、铊-201等。
这些造影剂根据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在各种放射性医学影像学检查中具有不同的应用。
例如,钡剂常用于消化系统的X线检查,碘剂用于CT、血管造影等检查,磁共振造影剂用于MRI检查等。
磁共振造影剂
磁共振造影剂种类很多,常用的磁共振造影剂有顺磁性和超顺磁性物质及磁铁性物质。
顺磁性物质含有不成对电子,它与质子一样具有磁矩,使T1 和T2 弛豫时间缩短。
超顺磁性物质主要使T2 弛豫时间缩短,而对T1弛豫时间影响较小。
目前钆剂的临床应用研究发展迅速,还有两种不含钆剂的特异性造影剂,主要应用于肝脏,副作用发生率较钆剂略高。
用于心血管检查的造影剂有钆喷酸葡胺(磁显葡胺,Gd-DTPA)、钆双胺(Gd-DTPA-BMA)、钆贝葡胺(Gd-BOPTA),都是顺磁性造影剂。
用于肝脏检查的顺磁性造影剂有锰福地匹三钠(Mn-DPDP),微粒型造影剂有超顺磁性氧化铁。
用于胃肠道的磁共振造影剂有高岭土类、硫酸钡、全氟溴辛烷、钆喷酸葡胺、枸橼酸铁铵。
钆喷酸葡胺(磁显葡胺,Gd-DTPA)有效增强时间为45分钟,静脉注射后应立即进行MRI检查,一次检查后所剩下的药液应不再使用。
注射时避免药液外渗,防止引起组织疼痛。
目前不主张钆喷酸葡胺直接鞘内注射造影。
2~16岁儿童可使用本品进行中枢神经系统、颅外组织及躯体的磁共振成像,2岁以下儿童使用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得到证实。
钆双胺与钆喷酸葡胺的适应证、用法类似。
钆贝葡胺是钆喷酸葡胺的衍生物。
钆贝葡胺是一种双功能造影剂,具有钆喷酸葡胺同样的性能和适应证,且剂量可以减半。
另外,它又是肝脏的特异性造影
剂。
在进行肝脏检查时,造影剂团注后,可以立即进行早期动态增强成像,在注射后40~12分钟之间进行延迟成像。
第二局部:我院常用造影剂种类及其药动学特点1.硫酸钡硫酸钡分子量233.43,比重4.25~4.5,硫酸钡粒径约为1.0~1.5 μm,理论上硫酸钡作血管造影剂,可以显示更细的血管。
另外,氧化铅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二等毒物,虽然钡剂亦被列为二等毒物,但硫酸钡盐那么无毒,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或碱中,因而不会产生有毒的钡离子,临床也常用硫酸钡粉末做钡餐造影。
因此,应用硫酸钡作为造影剂是平安可行的,可防止重金属的毒性反响。
本品口服或灌入胃肠后不被吸收,以原形从粪便中排出。
进入支气管后大局部咳出,小量进入肺泡,沉积于肺泡壁,或被吞噬细胞吞噬运送到肺间质和淋巴系统,但速度十分缓慢,故不宜于做支气管造影。
2.锝-亚甲基二磷酸盐锝-亚甲基二磷酸盐为骨显像剂,99mTc-MDP对于炎变的骨生成区有亲和性,2小时后血药浓度为5%,3小时为3%,24小时后小于0.5%,血液中药物70%以上经尿液排泄。
被吸收的药物体内半排期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都大于1年。
静脉注射后,它自血液中去除为三室模式,半衰期分别为(6.13±1.06)分钟、(46.8±9.2)分钟及(398±71)分钟。
自血液至骨骼的转移速率为(0.0163±0.0038)/分钟,骨骼至血液的转移速率为(0.0043±0.0019)/分钟,骨骼至软组织的迁移速率为(0.0497±0.0061)/分钟,软组织至血液的迁移速率为(0.0515±0.0064)/分钟,血液至尿的迁移速率为(0.0133±0.0031)/分钟。
静脉注射后3小时骨骼内的聚集量到达峰值,约为注射剂量的40%~50%可持续2小时以上,在骨的半衰期约24小时。
软组织内的聚集量于30分钟到达峰值,然后逐渐下降。
因此,最理想的显像时间为静脉注射后3小时左右。
它与血浆蛋白和红细胞结合少,加速了尿排泄与骨骼摄取,增加了骨骼/软组织的比值。
碘海醇及泛影葡胺在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比较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辅助诊断方法,用于评估输卵管是否通畅,是不孕症患者常规的检查项目之一。
而在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中,常用的造影剂有碘海醇和泛影葡胺两种。
那么这两种造影剂在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中有何不同?本文将就此展开比较和分析。
碘海醇是一种水溶性造影剂,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领域,是一种碘化的有机化合物。
泛影葡胺也是一种常用的造影剂,是由乙酰氨基苯甲酸和N,N’-二异丁基乙二胺反应合成的一种非离子二聚体。
碘海醇和泛影葡胺在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方法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碘海醇常用于常规的口服造影剂,患者在检查前需要饭前服用碘海醇制剂。
而泛影葡胺则是通过直接注入宫腔或输卵管进行造影,是一种局部注射的造影剂。
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和造影剂。
在造影效果上,碘海醇和泛影葡胺也存在一些区别。
碘海醇具有较好的造影效果,可以清晰地显示输卵管和宫腔的情况,有助于医生全面评估输卵管通畅度和解剖结构。
而泛影葡胺在输卵管造影中也有较好的表现,其高渗透性和长时间存留性使得造影效果十分明显。
无论是碘海醇还是泛影葡胺在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中都能够提供良好的造影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碘海醇和泛影葡胺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安全性及耐受性的差异。
碘海醇是一种水溶性造影剂,相对而言更容易被排泄,因此耐受性较好。
而泛影葡胺是一种非离子二聚体,相比之下更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对于有过敏史或对造影剂敏感的患者,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并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
在费用及便利性方面,碘海醇和泛影葡胺也存在一些差异。
碘海醇是一种口服造影剂,不需要特殊设备就可以完成造影。
而泛影葡胺需要通过注射的方式进行造影,需要专业医生及设备的协助,相对而言费用和操作上可能会更为复杂。
在具体选择上也需要考虑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水平。
从医疗影像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碘海醇和泛影葡胺在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中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适应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