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学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69.02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学案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午热晨凉,冬寒夏爽,气温在不断变化。
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1. 气温的日变化概念: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思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午后2时?因为空气中的热量来自地面,正午过后,太阳高度虽然降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的热量仍然比地面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上升。
气温升到最高,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才能达到最高值。
2.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则1月最高,7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2月最高,8月最低。
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温线。
二、等温线图的判读1.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 等温线闭合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该地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纬度因素的影响低纬地区气温高,高纬地区气温低。
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海陆因素的影响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这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地形因素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其他北半球10℃等温线,在亚洲大陆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使得等温线向南凸出,原因是这里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说课稿一、教材背景和学情分析《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以及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气温因素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理解气温的影响因素,并学会运用地图和图表来了解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本教材适用于初一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英语阅读和地理知识能力。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气温概念和分布规律还不太熟悉,因此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来调查和分析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图表来调查和分析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描述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展示地图和图表的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学生教材和课本。
材料准备•课堂练习题;•记录学生回答问题的纸和笔;•地图和图表相关的练习。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导入引入学生对气温的体验与观察,例如下面的问题: - 你有没有依靠感觉判断当天的气温是高还是低? - 夏天和冬天的气温有什么不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步骤二:讲解与演示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讲解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然后,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并与学生共同进行实践操作。
步骤三:学习与探究1.学生阅读《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课文,然后讨论以下问题:–什么因素影响气温的高低?–气温是否在地球上的各个地方都相同?2.学生在地图上标出不同城市的气温数据,并通过练习题来分析数据,探究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气候特征的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考虑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适应自然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能够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说出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等温线图的阅读和分析。
难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季节的风景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不同季节的景色有什么不同?这与气温有什么关系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气温的测量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读数方法。
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讲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即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及原因。
组织学生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气温的年变化:介绍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即一年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及原因。
让学生观察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气温的分布等温线图的阅读:讲解等温线图的概念和阅读方法,让学生了解等温线的疏密、弯曲等表示的气温变化情况。
气温的分布规律:结合世界等温线图,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即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说明,如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同纬度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气温差异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对气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单位和变化规律。
2.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使用图表和实例,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强课堂互动。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表和实例,用于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准备案例素材,用于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4.巩固(5分钟)针对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问题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5分钟)展示世界气温分布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的变化规律、分布特点以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地球表面气温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掌握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地形分布规律。
为后续学习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
但气温分布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进行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际案例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道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理解纬度、海陆和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2.学会分析气温分布图,提取有效信息。
3.提高观察、分析、讨论能力,培养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2.气温的海陆分布规律3.气温的地形分布规律4.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分布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表和实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温分布的图表和实例。
2.制作课件,展示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分布的特点。
提问:“你们认为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分布的纬度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纬度对气温的影响。
展示气温分布的海陆规律,让学生了解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最后展示气温分布的地形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例和图表,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分析,并展示讨论成果。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节。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气温变化的复杂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也有所体验。
但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2.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分布规律的识记和理解。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案例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
3.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觉得全球气温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图表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包括:(1)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差异。
(2)展示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3)展示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一组气温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象。
如:为什么北极熊会出现在北极?为什么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带性那么明显?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讨论话题: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气温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展示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设
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步骤
一、气温的变化
二、气温的分布
三、总结、练习、拓展
板书设计。
学科:地理课时:1 总课时数:19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难点气温变化曲线图的判读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
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
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探疑互动:(教师)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P54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⑴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⑵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
8时﹑14时﹑20时﹑2时)(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日常生活导入(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学生作答)生活3举例:早晨冷,中午热。
夏天热,冬天冷。
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
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教师)指图提问: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日均温怎样计算呢?(教师)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2“气温日变化”图,看图提问: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⑸读出不同时间的气温值,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纬度的划分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对气温这一重要地理概念的认识。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等,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并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逐步过渡到对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和常用表示方法;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学会用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原因;3.图表教学法:利用气温分布图,直观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规律;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讨气温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导入和分析;2.制作气温分布图和气温变化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分析;3.准备与气温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如经纬网、半球和纬度的划分等。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课时。
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插图以及丰富的实例,向学生介绍了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能够理解气温的基本知识,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气温的变化,理解气温的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图表教学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
3.教学素材:气温分布图、实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气温相关的图片,如夏季炎热的气温、冬季寒冷的气温等,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然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2.使学生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气温变化与分布的重要性,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测量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总结气温分布规律。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与分布。
提问:“你们认为气温变化与分布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展示气温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气象站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总结气温分布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世界气温分布有哪些规律?”4.巩固(10分钟)讨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并进行分享。
5.拓展(10分钟)介绍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
2.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能力目标1.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2.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3.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通过冷暖色调差异来判读气温的地区分布差异。
教学难点:绘画、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图的判读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到天气预报时,了解了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怎样报道天气预报?学生:阴晴、风雨......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提问大家是不是经常听到气温这个词?大家是怎样理解气温的?课件展示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变化一、气温与生活教师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气温和最低气温。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还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板书 1.气温读图读出各时刻的气温。
引导教师出示气温计,告诉学生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其单位,让学生看气温计说出当时的气温。
阅读同学们打开课本,看阅读材料,了解气温的观测。
转承通过观测,我们可以获得每一时刻的气温,那么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2.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3.月平均气温:一月内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4.年平均气温: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转承午热晨凉,冬寒夏热,气温在不断变化。
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和分布(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等温线的特点,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等温线的读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初步建立地图的空间认知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三、教学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四、教学方法本节课运用读图法、对比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始终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循序渐进地进行问题引导,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情分析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等高线的知识,可以将这些知识迁移到等温线的学习中,所以对于理解等温线的特点相对容易一些,但是七年级的学生读图能力并不强,需要在读图上多做引导。
七、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昨天你复习了吗?复习提问:1、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刻?(午后2时左右、日出前后)2、北半球大陆,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分别是几月份?(7月、1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到的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讲解:每年冬天北方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而南方却是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景象;北方的居民在冬天经常进行的户外运动是滑雪,但是南方的人们还可以在户外游泳;北方的人们要穿着厚厚的衣服来防寒,而去海南旅游的人还穿着夏装。
请同学们思考: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呢?学生回答:气温教师:所以气温不仅仅在时间上有变化,在空间分布上也是不同的,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学习气温的分布!板书二、气温的分布[讲授新课]1.白板展示课本P56图3.17教师:这是一幅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想要从这幅图中获取地理信息我们应该先弄明白这些线所表达的含义。
÷当月天数
我们在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时,除了可以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有的时候还3. C
拿出真本事,请你们在下图上最终定稿。
看看自己学得怎么样?
1.一年当中,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陆地出现在
月。
2.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
第三章
温和我们人类生活和生产都是息息相关的。
请各位同学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有关?
年平均气温
14
气温的日较差在深化学习部分中,绘制气温曲线图是个难点,所以采取先让学生试画一张,展示
二、画气温曲线图(课
拿出真本事,请你们在下图上最终定稿。
看看自己学得怎么样?
3.一年当中,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陆地出现在
月。
4.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出现在___
【总结】:气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气温也是在不停的变化的。
希望大家有一双擅于观察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大自然是多么的奇妙。
板书设计: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