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太尔美德实践理论研究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284.11 KB
- 文档页数:3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7), 3933-3939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7536麦金太尔实践德性论新释——基于人主体实践性原则的一种疏解许 伟,刘亚宁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收稿日期:2023年5月18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4日摘要 实践是麦金太尔德性论的解释路径,理解麦氏德性伦理学的关键在于理解实践范畴,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德性论。
麦金太尔通过拓展实践范畴、采用历史主义的视角、回溯传统等方式建构统一性德性的尝试在相当程度上使得其实践德性论获得了自洽和普遍性,但没有根本回应道德相对主义的设疑。
所以,需要从形式上设立一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原则——主体实践性原则来疏解麦氏实践德性论所面临的道德相对主义的伦理困境。
关键词麦金太尔,实践性,主体性A New Interpretation of MacIntyre’s Theory of Practical Virtue—An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al Principle of Human Subject Wei Xu, Yaning LiuSchool of Marxism,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Received: May 18th , 2023; accepted: Jul. 14th , 2023; published: Jul. 24th , 2023AbstractPractice is the interpretive approach of Alasdair MacIntyre’s theory of virtue. The key to under-stand McIntyre’s ethics of virtue is to understand the category of practice. MacIntyre’s theory of virtue is actually a practical theory of virtue. McIntyre’s attempts to construct unified virtue by expanding the scope of practice, adopting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ism and looking back to tradi-许伟,刘亚宁tion have made his theory of practical virtue self-consistent and universal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but he has not fundamentally responded to the doubts of moral relativis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a principle with universal meaning in form-the principle of subject practice to re-lieve the ethical dilemma of moral relativism faced by McCormack’s theory of practical virtue.KeywordsMacIntyre, Practicality, Subjectivity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是当代西方主张复兴德性伦理的最主要代表和中心人物。
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批判——以《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为线索中文摘要现代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越来越能享受到现代社会带来的方便快捷的生活。
但现代社会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具体到社会道德层面就是展现了现代道德的混乱无序的状态。
麦金太尔作为当代最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现代性所造成的问题一直是他试图去解决的。
他对西方现代道德提出批评,并指出只有回到前现代,以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思想为良方,采取叙事的手段运用于实践才能解决现代道德所产生的种种弊病。
本文试图以麦金太尔近著《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为线索,论述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批判,探求麦金太尔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
全文安排如下:本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论述现代道德困境的表现以及成因,首先就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的定义做出总结了解清楚现代道德与其他道德有什么不一样,其次开始论述现代道德问题的表现,一是缺乏道德权威,各种思想各行其是,二是现代社会导致人的欲望不断滋长,人们缺乏正确认识与控制欲望的方法。
最后论述现代道德危机局面造成的根源是现代社会独特的形态,也就是现代国家与现代市场的模式造成了现代道德困境。
第二章主要论述两大冲突理论,首先将麦金太尔认为的现代社会两大主要对立的道德理论进行对比,也就是将表达主义与麦金太尔所属于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进行对比,发现表达主义的局限,同时批评现代幸福观的不足,说明只有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才能解决当今问题。
之后梳理麦金太尔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思想的来源,了解其思想来源为从荷马时代直到中世纪的前现代。
分析麦金太尔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理论的主要构成部分,也就是美德和实践、人的统一性、传统的接洽。
最后指出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所面临的问题,引出解决的方法也就是叙事。
第三章论述麦金太尔提出的解决现代问题的具体方法也就是叙事,首先解释叙事的定义,之后通过对麦金太尔过往思想的梳理,总结麦金太尔叙事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最后说明叙事理论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中文摘要本文以麦金泰尔在《追寻美德》中对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形而上的目的论”的拒斥为切入点,聚焦于美德理论和目的论之间的关系问题。
麦金泰尔在《追寻美德》的后几章中为其美德理论构建了一个“社会目的论”,希望以此来替代他所拒斥的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
然而,在对麦金泰尔所给出的美德理论论证兼及他的“社会目的论”论证进行分析探究后,作者发现麦金泰尔的论证陷入了某种循环模式。
对此作者结合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给出的“幸福目的论”框架来试图说明为何麦金泰尔会陷入论证困难。
最后,作为引申,作者引入康德的目的论观点指出:或许我们应从康德后期后期思想那里汲取有关解决美德和目的论问题的灵感。
关键词:美德、目的论、麦金泰尔中图分类号:B2伦理学(道德学)AbstractTh e artic le begins from MacIntyre’S rejection t o Ari stotle’S‘b iologi cally teleologicalacc oun t’in his‘After Virtue’and focuses o n t he problem of th e relationship betwee n virtue theories an d t eleo logy.In h is l ate cha pt ers in‘After Virtue’,MacIntyreof this new con st ruc ts a‘socially teleological account’for his virtue theory in the hopecould r eplace A rist otle’S teleology.However,after analyzing and probing teleologyinto the virtue theory and his‘socially teleological account’provided by MacIntyre,it seems that MacIntyre makes himself plunge deeply into the mire of a‘circular argumentation’.Therefore 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will try t o explain the r e a s o n f or MacIntyre’S trou bl e in hi s argumentation with the framework of teleol ogy of Eudaimonia which provided by Aristotle in his Nicomachean Eth ics.Then in the lastanother teleological concept from Kant’S part of the article,the writer will introducethoughts an d is wi ll ing to s e e perhaps we’d better tur n to Kant’S late thoughts to ge tsomeinspiration of this problem.Key Words:virtue、teleology、MacIntyreCLC:B82(Moral Philosophy)3引言安斯康姆在其1958年发表的《现代道德哲学》一文中宣称,我们应更重视“德性”的概念而非“义务"的概念,连带地,我们也更应关注行为主体的动机、品格而非其行动本身1,这一宣告被人们视为开启了现代德性伦理学的道路。
麦金太尔的叙事性自我问题探究——以《追寻美德》为考察对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随着人们对心理学和自我探索的关注增加,自我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其中,叙事性自我问题尤为重要,指的是个体通过故事来理解自己、定义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解释自己的经验和情感。
这种在故事中建构的自我不仅影响个体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健康,也对社会和文化的认知、价值和意义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麦金太尔是一位著名的故事理论家,他的故事观和个人自我建构关系密切,深刻影响着系列美德故事的创作和传播。
二、研究问题与目的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发现麦金太尔的故事观以及他的系列美德故事对叙事性自我问题探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因此,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麦金太尔的系列美德故事《追寻美德》的内容分析,探讨其中故事对叙事性自我问题的影响和启示。
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 麦金太尔的故事观与个人自我建构的关系是什么?2.《追寻美德》中的美德故事如何影响个体的叙事性自我建构?3. 该系列故事对社会和文化认知、价值和意义的影响是什么?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追寻美德》中的故事文本进行细致、系统、全面的解读和分析,深入挖掘其内涵、特点和效应,以回答前述研究问题。
研究方法包括:1. 故事文本的整体观察和分析:了解故事的结构、情节、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2. 故事的主题分析:探讨故事所涉及的价值观、信仰、文化和社会问题,并分析其对叙事性自我问题的启示。
3. 个体情感体验和自我认同的分析:分析受众在阅读美德故事时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感,以及这种情感和认同如何影响个体的身份建构。
4. 社会和文化维度的分析:探讨美德故事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影响和广泛意义,并分析故事的叙事策略和文化符码对受众的理解、接受和反应产生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麦金太尔系列美德故事对叙事性自我建构的影响和启示,有助于深入了解故事在心理和文化层面的作用机制,为故事创作和使用提供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依据。
麦金太尔美德论述要曾晓强【摘要】学界对麦金太尔重建现代社会、复兴目的论的旨趣缺少关注,对美德论的解读亦存在碎片化甚至误读的趋向.麦氏美德论实为历史主义的社会学批判,它主张某种道德理论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所预设的社会模式的合理性,现代道德筹划所预设的非历史主义的、个人主义的抽象人性和社会建制应予拒斥.现代道德筹划放弃了包含\"实现其本质/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性\"这一要素的目的论框架,故必然失败.美德是有助于维系和发展\"具有内在利益的实践\"\"目的论的人生叙事\"\"共享的道德传统\"的人类品质.各种道德传统虽有其特殊性,但仍具历史开放性并可交流互鉴.共享善的、合作性的共同体是美德存续的社会条件,要建构各种地方性共同体以抵制现代资本主义对美德的侵蚀.【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5)006【总页数】6页(P104-109)【关键词】美德;实践;传统;目的论;共同体;麦金太尔【作者】曾晓强【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52麦金太尔是当代最负盛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
其美德论名著《After Virtue》(“德性之后”或“追寻美德”)的大陆中译本已出版30余年,仅题名包含“麦金太尔”的期刊论文已达210余篇(查询CNKI数据库),足见大陆学界对麦氏理论的研究已有相当之历史与规模,亦足证其思想之影响力。
不过,检视大陆学界的相关论著,可发现若干不足:第一,不少论著把“美德(德性)”简化并曲解为“道德规范的内化”;第二,对麦氏重建现代社会、复兴目的论的宏大旨趣缺少关注;第三,准确综述麦氏美德论的作品极为少见,对麦氏美德论的旨趣、语境和框架缺乏深入而全面的探讨;第四,与前述缺失相关,在麦氏理论专研者间尚存重大歧见[1]。
麦氏美德论是当代道德理论的重要资源,无论反对它或赞同它,有的放矢地评价麦氏思想,当以准确把握其理论旨趣和核心要义为前提。
麦金太尔对实践与德性关系的阐释及其现实意义
杨述刚;黎庶乐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众所周知,正如在《追寻美德》第一章中所描述的一样,麦金太尔认为当今西方社会正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道德信仰危机,并认为对传统的德性观念的普遍抛弃、对外在利益的盲目追逐以及将德性与实践相分离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只有
重拾传统之德性观念,将它贯彻于人类实践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危机.当前我国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我们或许可以从麦金太尔对德性与实践的阐述中得到启发.
【总页数】3页(P24-26)
【作者】杨述刚;黎庶乐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湘潭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
【相关文献】
1."德性":个体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伦理审视——基于对麦金太尔社群主义思想的一
种理解 [J], 赵晓红
2.德性与实践——评麦金太尔的德性观 [J], 姚大志
3.麦金太尔德性实践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J], 吴晓静
4.道德话语和道德实践的危机与重构--麦金太尔德性思想的理论探析 [J],
5.在德性与实践之间——一种麦金太尔的视角 [J], 马晓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第10期(总第315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0ꎬ20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15当代哲学问题探索麦金太尔解决道德分歧的方案及其困境探究张㊀言㊀亮(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ꎬ兰州730000)摘㊀要:如何合理解决道德分歧ꎬ一直是麦金太尔美德伦理学思想的焦点ꎮ在«棘手的道德分歧»一文中ꎬ他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系统尝试ꎮ从托马斯 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出发ꎬ麦金太尔认为ꎬ对道德分歧的解决需要我们诉诸理性㊁传统和协商ꎮ在此过程中ꎬ我们所须遵守的规范恰恰是由自然法所表达的ꎮ因此ꎬ自然法及其传统和戒律将构成合理解决道德分歧的前提和基础ꎮ然而ꎬ在现代社会ꎬ麦金太尔所援引的自然法传统本身并不为所有人信服ꎬ他所诉诸的特殊主义进路不但不能解决普遍性问题ꎬ还会导致不同传统之间的道德分歧变得更加严重ꎮ因此ꎬ麦金太尔的思路难以完全解决当今社会的道德分歧问题ꎮ关键词:麦金太尔ꎻ«棘手的道德分歧»ꎻ道德分歧ꎻ自然法ꎻ美德伦理学中图分类号:B8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1)10-0008-07①㊀参见万俊人:«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ꎬ«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3期ꎬ第17-26页ꎻ«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 以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为中心»ꎬ«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ꎬ第225-235页ꎮ作者简介:张言亮ꎬ1980年生ꎬ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ꎬ哲学博士ꎮ㊀㊀国内很多学者在提及美德伦理学的时候ꎬ大多会将其当代进展同阿拉斯戴尔 麦金太尔联系在一起ꎮ诚然ꎬ麦金太尔在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运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ꎮ万俊人教授曾在«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 以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为中心»等重要文章中ꎬ①围绕麦金太尔来介绍美德伦理学的问题与意义ꎮ而李义天教授在他所翻译的罗莎琳德 赫斯特豪斯«美德伦理学»的中译本 译后记 中亦指出ꎬ当前国内的美德伦理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ꎬ其中 第一阶段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阿拉斯戴尔 麦金太尔等个别美德伦理学者的集中关注ꎬ由此产生了一批围绕麦金太尔美德理论的译介和著述[1]ꎮ然而ꎬ随着国内美德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ꎬ最近十年公开谈论麦金太尔美德伦理学的文章和著作越来越少ꎮ麦金太尔本人似乎在 追寻美德筹划 这一思想运动结束后也很少继续谈论关于美德伦理学的问题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麦金太尔关于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在最近有没有一些最新的进展呢?在笔者看来ꎬ麦金太尔讨论美德伦理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分歧问题ꎬ并不是为了讨论美德伦理学而讨论美德伦理学ꎮ在解决道德分歧的过程中ꎬ他慢慢意识到基于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 阿奎那的道德传统进行道德探究的必要性ꎮ在本文中ꎬ笔者将围绕麦金太尔在2009年发表的文章«棘手的道德分歧»来探讨他关于道德分歧及解决方案的思考ꎮ㊀㊀一㊁问题与背景在现代社会ꎬ道德分歧既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ꎬ也是一个伦理学家们力图要解决的难题ꎮ简单来说ꎬ道德分歧主要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对于什么是道德的以及什么是道德判断的标准存在不同的看法ꎮ如果没有办法解决道德分歧ꎬ任由道德分歧发展ꎬ那么最终的后果将是人们价值观念的分裂ꎬ进而导致社会的分裂ꎮ无论8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ꎬ都有很多学者在对道德分歧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ꎮ在西方社会ꎬ随着世俗化时代的到来ꎬ重新为道德奠定新的基础成为伦理学发展的核心问题ꎮ但是ꎬ因为多种伦理学学说的出现ꎬ反而加剧了各种道德理论之间的不可公度性ꎮ很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出发解决道德分歧问题ꎬ比如ꎬ理查德 黑尔通过普遍约定主义来解决道德分歧ꎬ约翰 罗尔斯试图通过重叠共识来解决道德分歧ꎬ尤尔根 哈贝马斯尝试通过交往合理性来解决道德分歧ꎮ在国内ꎬ也有不少学者注意到现代社会中道德分歧的普遍性问题ꎮ贺来教授在« 道德共识 与现代社会的命运»一文中ꎬ对现代社会道德分歧出现的必然性进行了反思[2]ꎮ王淑芹教授在«现代道德的面向:道德分歧»一文中ꎬ通过对 善 的私人化的分析解释了现代社会道德分歧的根源[3]ꎮ在这篇文章中ꎬ她还梳理了现代社会道德分歧严重的原因及其类型ꎬ对道德分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ꎮ万俊人教授㊁何怀宏教授㊁徐向东教授㊁陈真教授等国内著名伦理学家也都对如何解决现代社会的道德分歧问题作出了一些思考ꎮ如何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分歧不仅是当代整个道德哲学领域的焦点ꎬ也是麦金太尔一直关注的问题ꎮ从1965年出版的«伦理学简史»到2016年出版的«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学»ꎬ读者都能从中找到麦金太尔关于道德分歧的讨论ꎮ麦金太尔研究专家大卫 所罗门认为: 麦金太尔的伦理学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为当代道德分歧的图景以及它在文化上㊁哲学上的回应和限定ꎮ此后他在伦理学上的主要论题来自于他试图澄清道德分歧的图景ꎬ同时也是为某种恰当的道德分歧的回应辩护ꎮ [4]大卫 所罗门是麦金太尔最为坚定的支持者ꎬ也是研究麦金太尔的知名专家之一ꎮ大卫 所罗门关于麦金太尔思想的这一断言可以很好地说明解决道德分歧问题在麦金太尔思想中的重要地位ꎮ然而ꎬ麦金太尔在不同著作中给出的解决道德分歧的方案并不相同ꎮ在«追寻美德»一书的开篇ꎬ麦金太尔指出: 我要提出的假设是ꎬ我们身处其中的现实世界的道德语言ꎬ同我所描绘的这个想象世界的自然科学的语言一样ꎬ处于一种严重的无序状态ꎮ [5]麦金太尔不仅指出现代社会道德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表达分歧ꎬ而且认为这些道德分歧根本就无法解决ꎮ麦金太尔认为ꎬ造成现代社会道德分歧普遍存在的最主要原因是启蒙筹划的失败ꎮ启蒙筹划不仅没有给现代道德奠定坚实的基础ꎬ反而让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出现根本性的分歧ꎮ麦金太尔给出的解决道德分歧的思路是建构一套基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美德伦理学说ꎮ这一学说最为核心的是三个要素ꎬ即实践的内在善㊁人生的统一性和传统ꎮ在«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一书中ꎬ麦金太尔强调传统在道德探究中的优先性ꎬ认为我们不能脱离道德探究传统来理解道德探究ꎮ他指出ꎬ道德分歧的理解和解决必须植根于每个人生活于其中的传统ꎬ对于自己的传统克服不了的问题ꎬ也要向其他传统学习ꎬ从而使自己的传统得以更新ꎮ在«三种互竞的道德探究观»一书中ꎬ麦金太尔比较了现代社会三种互相竞争的道德探究观ꎬ百科全书派和谱系学的做法都无助于道德分歧的解决ꎬ提出要应用托马斯 阿奎那式的传统来解决道德分歧的问题ꎮ有意思的是ꎬ大部分读者都非常认同麦金太尔关于现代社会道德分歧严重的洞见ꎬ但是对于麦金太尔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却一直不太满意ꎮ这也是为什么麦金太尔想要彻底解决道德分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ꎮ在«棘手的道德分歧»一文中ꎬ麦金太尔想立足于托马斯 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彻底解决道德分歧问题ꎮ在麦金太尔探讨如何解决道德分歧的文章和著作中ꎬ«棘手的道德分歧»一文无疑是最为集中㊁也是最为彻底的ꎮ在下文中ꎬ笔者将首先详细考察麦金太尔是如何立足于自然法传统来解决道德分歧问题的ꎻ其次ꎬ在此基础上认真审视麦金太尔的解决方案是否成功ꎻ最后ꎬ在对上面两个问题的回答中总结麦金太尔解决道德分歧的探索及其困境ꎮ㊀㊀二、麦金太尔对道德分歧的解决方案«棘手的道德分歧»一文节选自论文集«关于自然法棘手的争论:麦金太尔及其批评者»ꎮ该9文集主要围绕麦金太尔«棘手的道德分歧»一文展开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回应红衣主教约瑟夫 拉辛格(CardinalJosefRatzinger)在2004年给圣母大学校长约翰 詹金斯神父(FatherJohnJen ̄kins)的一封信ꎮ在这封信中ꎬ约瑟夫 拉辛格表达了教会很难找到一个所有人都遵守的道德原则的 公分母 这一困境[6]viiꎮ红衣主教约瑟夫 拉辛格在信中要求圣母大学能够对天主教背景下的 自然法 和 自然权利 进行一定的研究ꎮ麦金太尔针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ꎬ即«棘手的道德分歧»ꎮ圣母大学又邀请了八位学者对麦金太尔的这篇文章进行评论ꎬ麦金太尔在文集的最后又对这八篇文章进行了回应ꎮ文章伊始ꎬ麦金太尔谈起写作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ꎮ一方面ꎬ麦金太尔坦言ꎬ在过去三十年里ꎬ他一直在探讨道德分歧问题ꎬ但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ꎮ麦金太尔想要通过这篇文章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ꎮ这个问题不仅对罗马天主教非常重要ꎬ而且对很多人都非常重要[7]1ꎮ另一个原因则与自然法传统有关ꎮ麦金太尔指出: 如果自然法的戒律确实是理性所颁布的戒律ꎬ我们应该能够期望发现理性行动者对它们的一致支持ꎮ但是ꎬ我们发现ꎬ那些聪明的㊁感知能力强的㊁富有洞见力的很多人要么拒绝自然法ꎬ要么以某种非常不同的方式来接受自然法ꎮ [7]1-2面对这样的情况ꎬ麦金太尔指出这些道德上的分歧似乎是难以解决的ꎮ道德分歧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ꎬ也是一个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ꎮ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ꎬ麦金太尔给出了他的思路:㊀㊀第一ꎬ我将陈述阿奎那的观点ꎬ即作为理性戒律的自然法戒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ꎮ正像我所提出的那样ꎬ我将论证:如果这些观点是真的ꎬ那么我们就能够找到人们在道德问题上解决普遍性的一致观点ꎮ第二ꎬ我们需要检验令人印象深刻的证据ꎬ即这种程度的一致性是绝无仅有的ꎬ我将把各种类型的道德分歧进行编目处理ꎮ第三ꎬ我将对阿奎那的什么是实践上的合理进行论述ꎬ支持阿奎那的论述ꎬ并且从阿奎那的论述中走出来ꎬ进一步追问这一问题ꎮ即当我们面对那些在道德上完全跟我们有分歧的其他人时ꎬ理性对我们有什么要求ꎮ得出的答案将是:我们只能一起与这些人按照合理性的标准进行探究ꎬ如果我们和他们被看作是受到一系列规则的约束ꎬ而这些规则显现出恰恰是被自然法所命令的ꎬ那么ꎬ未能在这些戒律上达成一致又是如何发生的?所以ꎬ我将声明:它们之所以发生ꎬ甚至这种失败会最极端的发生ꎬ正是因为前面论证中的实践合理性的各种失败有待我们去诊断ꎮ所以ꎬ到目前为止ꎬ似乎极端道德分歧最终能够被托马斯主义关于自然法的叙述所解决[7]3ꎮ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ꎬ麦金太尔对于运用托马斯 阿奎那的思想资源来解决道德分歧还是非常有信心的ꎮ当然ꎬ麦金太尔也意识到道德分歧没有那么容易解决ꎬ道德分歧还面临很多问题ꎮ但道德分歧也并非一无是处ꎮ他在文章中将他的解决思路与效用主义①的伦理学进行对比ꎬ以揭示他的思路的优越性ꎮ麦金太尔首先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对自然法传统的叙述ꎮ在整个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ꎬ人们对于自然法的理解并不相同ꎮ即使在今天ꎬ许多学者都很清楚ꎬ对于自然法这个问题仍有很多不同的学派ꎮ麦金太尔所理解的托马斯 阿奎那关于自然法的第一条原则是:㊀㊀善被做并且被追求ꎬ恶被避免ꎮ作为人类所要追求的善是三重的:我们身体本性的善ꎬ即保持我们的生命和健康免于一直存在的各种威胁ꎻ我们动物本性的善ꎬ包括两性的善ꎬ教育和关心我们的孩子所能达到的善ꎻ属于理性动物本性的善ꎬ即关于自然和上帝的知识的善ꎬ被理性戒律所塑造的社会生活的01①效用主义对应的英文是 Utilitarianism ꎬ这个英文词在中文中经常被翻译为 功利主义 ꎬ但在中文的语境中 功利主义 很容易被看做是一个贬义词ꎮ而作为伦理学学说的 功利主义 并没有任何贬义ꎮ笔者在本文写作中ꎬ将 Utilitarianism 这一西方的伦理学说翻译成 效用主义 ꎮ主要的理由是: Utilitarianism 这个词的词根 Utility 一般都被翻译成 效用 ꎮ善[7]3ꎮ自然法的第一条原则又被托马斯 阿奎那称为自然法的首要戒律ꎮ按照麦金太尔的总结ꎬ托马斯 阿奎那将这一首要戒律的特点概括为四方面:它们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ꎬ它们是不变的且不可改变的ꎬ只要是理性的所有人都知道它们是什么ꎬ关于它们的知识无法从人的心里消除[7]6ꎮ从这一理解中我们发现ꎬ托马斯 阿奎那所理解的自然法是具有普遍性的ꎬ而且这种普遍性是能够被人们的理性所发现的ꎮ对于阿奎那来说ꎬ自然法不仅有首要戒律ꎬ还有次要戒律ꎬ次要戒律主要指的是首要的戒律在特定情况下所适应的戒律[7]6ꎮ也就是说ꎬ虽然我们有普遍的自然法ꎬ但是我们要针对具体情况来使用自然法ꎮ麦金太尔接着列举了五种不同类型的道德分歧:第一ꎬ不可侵犯无辜者的生命ꎻ第二ꎬ关于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ꎻ第三ꎬ人类性行为以及我们参与性关系时的意图ꎻ第四ꎬ我们在共同的道德话语中对某些概念的定位ꎻ第五ꎬ由于不同和不相容的正义概念而产生了分歧ꎮ这五种不同的道德分歧内部还包括很多种不同情况ꎬ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体现ꎮ通过对这些道德分歧普遍性的分析ꎬ麦金太尔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阿奎那关于自然法的叙述是有问题的ꎮ麦金太尔通过对道德分歧的分析看到了自然法的理念跟现实生活的现状之间的不同ꎮ通过这些不同ꎬ他引入下一步要处理的问题ꎬ即如何通过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来解决道德分歧ꎮ对于托马斯 阿奎那来说ꎬ自然法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是: 如何追求善ꎬ如何避免恶ꎮ 对此要回应的问题就是: 我们要追求的善是什么?我们如何识别它们? [7]12对于麦金太尔来说ꎬ识别什么是 善 是首要问题ꎮ然而ꎬ在阿奎那那里ꎬ人们关于 善 的理解是存在分歧的ꎮ在阿奎那看来ꎬ理性无法解决道德上的分歧ꎮ而神的启示对于解决道德分歧非常重要ꎬ但是阿奎那认为哲学家们未必会认同这样的做法ꎮ那么ꎬ如何去解决分歧呢?麦金太尔认为阿奎那的解决思路是: 我们与他人进一步讨论如何解决这种分歧ꎬ包括那些我们与之意见最不一致的人们之间的分歧ꎮ [7]15麦金太尔重点阐述的是如何和别人一起协商以解决道德分歧ꎮ麦金太尔认为ꎬ不管是亚里士多德还是托马斯 阿奎那ꎬ他们都认为不能只依靠自己解决问题ꎬ需要和别人一起协商解决ꎮ但是ꎬ这种做法本身也存在问题ꎮ如何去跟别人协商?在什么样的共同背景下协商?麦金太尔指出了更为深层的问题ꎬ即在协商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ꎬ比如关于什么是善的问题ꎮ道德分歧仍然是存在的ꎮ对于到底应如何解决道德分歧ꎬ麦金太尔提出了这样一种解决的思路ꎮ他指出ꎬ我们都需要在自然法所规定的框架内探究问题ꎬ这样的探究使我们必须接受自然法传统ꎮ这一解决思路最核心的问题是:在对道德分歧进行解决的过程中ꎬ我们必须诉诸于理性ꎬ诉诸于跟别人协商ꎮ在此过程中ꎬ我们必须遵守某些规范ꎬ而这些规范恰恰是自然法的首要戒律所表达的ꎮ所以ꎬ不管是否解决道德分歧ꎬ自然法的首要戒律成为理性探究的前提和基础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自然法在解决道德分歧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ꎮ接着ꎬ麦金太尔指出: 我提出了一个论证ꎬ旨在表明阿奎那对自然法戒律的描述为解释这些道德分歧的事实提供了最好的起点ꎬ远非与道德分歧的事实相矛盾ꎮ [7]26由此可见ꎬ在这方面ꎬ麦金太尔认为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是能够解决道德分歧的ꎮ为了更好地说明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在解决道德分歧方面的有效性ꎬ麦金太尔介绍了效用主义理论ꎮ他着力将效用主义与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进行对比ꎮ但同时他也意识到在这两种理论间进行对比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ꎬ即 这两种传统具有不可通约性 [7]32ꎮ面对这样一种情况ꎬ麦金太尔如何解决呢?麦金太尔诉诸于他在其多部著作中所强调的 传统 这一思想来尝试解决两种不同理论间的对比问题ꎮ麦金太尔提出: 我们可以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容的㊁相互竞争的传统ꎬ或多或少地比作成功的探索传统ꎮ而且ꎬ如果这些相互竞争的传统中有一种既能在解决自身问题方面取得进展ꎬ又能找出并解释竞争对手未11能解决问题的原因ꎬ那么在某些条件下ꎬ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其理性的优势ꎮ然而ꎬ与此同时ꎬ被击败的传统或多个传统的追随者可能仍然相信ꎬ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失败ꎬ并且对说服别人的论证无动于衷ꎮ [7]36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ꎬ麦金太尔认为一种传统可以解决另一个传统无法解决的困境来证明自己的有效性ꎬ这一思想在«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和«三种互竞的道德探究观»中都有过表述ꎮ这种解决办法跟托马斯 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非常相像ꎮ在库恩看来ꎬ科学发展就是范式更迭的过程ꎬ一个范式之所以能够代替另一个范式ꎬ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的范式能够解决旧的范式解决不了的问题ꎮ为了更好地理解他所提出的解决道德分歧的办法ꎬ麦金太尔用自然科学中发生的事情对此进行了解释ꎬ这个解释主要是参考托马斯 库恩的范式理论作出来的ꎮ在麦金太尔看来ꎬ我们也可以像自然科学中用伽利略的范式来代替亚里士多德的范式那样理解效用主义和托马斯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传统ꎮ在麦金太尔看来ꎬ效用主义这样的传统是在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 阿奎那所奠定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ꎮ效用主义者之所以无法解决他们的核心观点ꎬ即什么是 幸福 这样一个问题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遗忘了由之而来的传统ꎮ这使得他们的道德探究变得支离破碎ꎮ托马斯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传统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理论困境ꎮ通过分析阿奎那在解决效用主义问题方面所给出的答案ꎬ麦金太尔认为ꎬ他所提出的托马斯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优越于效用主义对于道德和政治的解读ꎮ然而ꎬ麦金太尔又坦然承认: 我们应该注意到ꎬ在效用主义者㊁康德主义者和契约主义者之间长期且持续的辩论中ꎬ没有出现任何论证能够说服任何一个竞争派别中最开明的追随者相信他们对手的观点具有理性的优越性ꎮ因为效用主义者㊁康德主义者和契约主义者通过假设和预设所共享的东西ꎬ比他们中的任何一方与托马斯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所共享的东西都要多得多ꎬ如果他们愿意承认托马斯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论证的力量ꎬ那将是令人惊讶的ꎮ [7]51这样看来ꎬ似乎道德分歧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ꎮ最后ꎬ麦金太尔总结自己在整篇文章中的观点和结论ꎮ一方面ꎬ麦金太尔坚持认为: 托马斯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充分根据的㊁理性上证明为合理的道德哲学 ꎻ另一方面ꎬ麦金太尔也坦然承认: 在理性公共辩论的论坛上ꎬ以这种辩论的最佳标准来看ꎬ它往往无法击败它的批评者和反对者ꎮ [7]51从这句话中我们似乎看不出麦金太尔令人信服地解决了道德分歧问题ꎬ不过ꎬ麦金太尔接着说道ꎬ他并不打算撤回他在文章中所主张的观点ꎬ即否认自然法戒律的权威是出于动机的非理性[7]51ꎮ在麦金太尔看来ꎬ 为自然法的戒律辩护所需要的ꎬ不是试图证明这些否认的公众辩护者的结论是错误的ꎮ因为这样的尝试注定要失败ꎮ相反ꎬ所需要的是注意他们论证的前提以及试图去破坏这些前提中的信念ꎬ展示对这些前提㊁缺陷和困惑有影响的缺陷和困惑ꎬ所以我认为ꎬ对自然法最好的辩护是将对立观点进行激进的哲学㊁道德和文化批判 [7]52ꎮ在麦金太尔关于其思想的总结中ꎬ我们既看到他认为可以用托马斯主义的传统来解决道德分歧ꎬ也看到他在解决道德分歧过程中更加强调通过对其他对立观点的批判性考察来捍卫自然法理论ꎮ㊀㊀三、麦金太尔解决思路的困境通过以上分析ꎬ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一下麦金太尔对道德分歧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方案ꎮ麦金太尔是从托马斯 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出发来解决道德分歧的ꎬ他详细分析了托马斯 阿奎那提出的解决道德分歧的思路ꎬ即承认自然法在道德实践上的优先地位ꎬ通过对自然法的分析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道德分歧ꎮ为了让读者理解托马斯 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在解决道德分歧问题上的优越性ꎬ麦金太尔着重比较了效用主义和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在解决道德分歧问题上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ꎮ麦金太尔认为ꎬ虽然今天有很多种不同的道德哲学理论ꎬ但这些道德哲学理论大部分都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传统ꎬ只是他们遗忘了这一传统而已ꎮ效用主义在解决道德分歧上面21临很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ꎬ特别是在对于幸福问题的理解和界定上ꎮ托马斯 阿奎那的道德哲学探究传统不仅能够解决效用主义的问题ꎬ而且能够解释效用主义之所以失败的原因ꎬ这也是托马斯 阿奎那的传统优越于效用主义的主要原因ꎮ基于这样的判断ꎬ麦金太尔认为托马斯主义式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能够很好地解决道德分歧ꎬ能够很好地应对现代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很多道德困境和道德难题ꎮ当然ꎬ麦金太尔在文章的最后也坦然承认ꎬ从效用主义者角度出发ꎬ他们未必会承认托马斯主义道德探究的正确性ꎮ所以ꎬ道德分歧并没有被完全解决ꎬ解决道德分歧的有效方式是继续深入各种各样立场的论辩ꎬ指出对方的问题ꎬ找到更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ꎮ那么ꎬ下面的问题是ꎬ我们如何看待麦金太尔的解决思路?这一解决思路是否成功?这一解决思路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首先ꎬ托马斯 阿奎那的自然法传统所提出的关于道德的理解和解释并不能为所有人所信服ꎮ一方面ꎬ很多文化并不相信自然法传统关于道德的解释ꎻ另一方面ꎬ即使在自然法传统内部ꎬ对于自然法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ꎮ自然法传统强调自然法的普遍性和有效性ꎬ但是ꎬ自然法并没有提供一套适应于所有人的解释模式ꎮ麦金太尔证明自然法解决道德分歧的前提是:人们必须在自然法的框架下才能共同解决道德分歧ꎮ然而ꎬ来自非自然法传统的学者未必会认同这一点ꎮ所以我们只能说ꎬ这一思路只是麦金太尔的一厢情愿ꎮ熟悉麦金太尔思想的学者都知道ꎬ他本人并不认为有独立于个人和传统的一种普遍的道德规范ꎬ从事道德哲学的探究必须从自己的传统和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出发ꎮ因此ꎬ麦金太尔采取的是一种特殊主义的进路ꎬ并没有采取普遍主义的进路ꎮ麦金太尔也未必会从普遍主义的角度出发来解决道德分歧的问题ꎮ他的这篇文章中只是基于自然法传统进行的一种道德探究ꎮ其次ꎬ从一种特殊传统出发来解决道德分歧问题如何可能ꎮ对于普遍主义者来说ꎬ特殊主义的进路是不可能解决普遍性问题的ꎮ但是ꎬ对于特殊主义者来说ꎬ特殊主义进路恰恰是进行道德探究的前提ꎮ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关于 自我 的理解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ꎮ麦金太尔说道: 自我必须体现在家庭㊁邻居㊁城市和部落这样的共同体的成员资格中ꎬ而且是通过这样的成员资格来发现它的道德同一性ꎬ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自我必须接受那些形式的共同体的特殊性的道德限制ꎮ没有那些道德特殊性作为起点ꎬ我们将没有任何起点ꎻ但是对于善㊁对于普遍的东西的寻求ꎬ恰恰在于从这样的特殊性开始ꎮ然而特殊性决不可能被遗忘或抹杀ꎮ试图逃避特殊性而进入只属于 就此而论的人 的完全普遍准则的王国ꎬ这种想法只是一个幻觉ꎬ一个具有痛苦后果的幻觉ꎮ [8]根据麦金太尔的思路ꎬ我们的道德探究也必须从某个特殊的地方开始ꎬ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背景在这个世界上行走ꎮ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思想坐标ꎬ而这个思想坐标的形成总是跟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ꎮ任何道德知识首先必定是一种 地方性知识 ꎬ然后才可能成为一种普世性知识ꎬ所以必须首先在特定的道德文化传统语境中才可能被正确地了解和理解ꎮ麦金太尔虽然很好地论述了如何从某一个特殊的道德传统出发来解决道德分歧问题ꎬ但其他的道德传统并不认同这一点ꎮ这种做法带来的主要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地方性知识都能够成为普遍性知识呢?如何去证明一个传统能够被其他传统所接受呢?如何在不同的传统之间进行比较呢?这些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解决ꎮ最后ꎬ不同传统之间存在比较的困难ꎮ要想解决道德分歧ꎬ离不开对不同道德传统进行比较ꎮ熟悉麦金太尔写作思路的人都知道ꎬ麦金太尔所使用的 传统 一词不仅具有特殊的含义ꎬ而且也是理解麦金太尔思想的关键词ꎬ麦金太尔用 传统 这个词来解释道德哲学的发展和变迁ꎬ以及道德哲学所采用的方法ꎮ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在不同传统之间进行比较ꎬ麦金太尔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托马斯 库恩的范式理论ꎮ衡量传统优劣的一个最重要标准就是:一个传统是否能够解决另一个传统解决不了的问题ꎮ麦金太尔在«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一书中也给出过类似31。
摘要摘要当今世界,恶德与美德相悖,丑行与善举并存,伦理学发展进退维谷,人类陷入一场严峻的道德困境。
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的提出,无疑为道德危机四伏的西方社会敲响了一记响亮的警钟,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强烈反响。
在我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传统美德之际,认真研究麦金泰尔的美德伦理思想,从正反两方面借鉴其理论与主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麦金泰尔在对传统美德伦理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亚里士多德美德模式和阿奎那美德伦理框架,试图构建一个极具现代特色的美德伦理思想体系。
据此,对当代西方道德危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诊断,指出功利主义的盛行和情感主义的独断、“特性角色”与“自我”的变迁以及启蒙谋划对道德合理性论证的失败,是西方社会陷入严峻道德危机的基本原因,提出了回归传统美德的思想主张。
通过对人性的解构与分析,根据人性的脆弱性、依赖性和道德不可或缺性等特点,麦金泰尔论证了美德伦理可以超越人的本性的思想。
针对现实社会道德生活状况,提出了以传统叙事方式探究美德、以共同体的立场构建美德等摆脱伦理困境的方法与路径。
我们应根据唯物史观基本思想方法,对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论文运用比较研究法,对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进行伦理思想史的纵向比较和东西方美德伦理思想的横向比较研究;运用因果分析法,厘析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形成的前因后果;运用系统分析法,把握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体系与结构层次,以期做出要素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
关键词:麦金泰尔;美德伦理;道德危机;传统美德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In today's world,evil virtues are contrary to virtues,ugliness and charisma coexist, ethics develops and retreats,and humanity is caught in a severe moral dilemma.The introduction of McIntyre's ethical thoughts undoubtedly sounded a loud alarm for the Western society with moral crisis,which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from Western society.On the occa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prehensive rejuvenation of traditional virtues,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MacIntyre's virtue ethics and to draw on its theory and proposition from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Based on the combing of the traditional virtue ethics system,McIntyre constructed a ethical ideology system with modern characteristics by integrating the Aristotle virtue model and the Aquinas virtue ethics framework.Based on this,a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of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moral crisis is made,pointing out that the arbitrariness of ethosism and the prevalence of utilitarianism,the change of"characteristic role"and"self", and the failure of enlightenment planning to demonstrate moral rationality are Western society.The basic reason for falling into a severe moral crisis is to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returning to traditional virtues.Through the d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human natu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vulnerability,dependence and moral indispensability,McIntyre demonstrates the idea that virtue ethics can transcend human nature.Aiming at the moral life situation of the real societ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paths of exploring the virtues in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way,constructing the virtue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community and so on.We should objectively analyze and evaluate McIntyre's ethical thoughts according to the basic idea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thesis uses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conduct a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of the ethical thought history of MacIntyre's ethics and a horizont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ethical thoughts;using the causal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ethics of McIntyre's ethics;AbstractAnalytical method,grasp the ethical system and structure level of McIntyre's virtue,in order to make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elementality and integrity.Keywords:McIntyre;virtue ethics;moral crisis;raditional virtue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1课题背景 (1)1.1.2研究意义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1国外研究现状 (3)1.2.2国内研究现状 (6)1.3研究内容与方法 (8)1.3.1主要内容 (8)1.3.2研究方法 (8)第2章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的背景与缘起 (9)2.1美德伦理的概念 (9)2.1.1美德及美德伦理 (9)2.1.2东西方对美德的不同诠释 (11)2.1.3麦金泰尔对美德的界定 (15)2.2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的背景 (16)2.2.1规范伦理学与元伦理学的兴衰 (16)2.2.2伦理变迁与整体性语境的丧失 (17)2.2.3道德价值与权威性的普遍失落 (18)2.3麦金泰尔对当代西方道德危机的诊断 (19)2.3.1功利主义的盛行和情感主义的独断 (19)2.3.2“特性角色”与“自我”的变迁 (20)2.3.3启蒙谋划对道德合理性论证的失败 (20)2.4本章小结 (21)第3章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22)3.1对传统美德伦理的回归 (22)3.1.1传统美德伦理的系统梳理 (22)3.1.2重构亚里士多德美德模式 (23)3.1.3继承阿奎那美德伦理框架 (24)3.2对人的本性的解构与超越 (25)燕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3.2.1人的脆弱性和依赖性 (25)3.2.2对德性的实践性超越 (26)3.2.3理性动物特有的德性 (26)3.3构建现代美德伦理的路径 (27)3.3.1以传统叙事方式探究美德 (28)3.3.2以共同体的立场构建美德 (29)3.3.3以改良社会目标践行美德 (30)3.4本章小结 (31)第4章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评价 (32)4.1麦金泰尔美德伦理的理论贡献 (32)4.1.1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批判 (32)4.1.2对道德无力学说的否定 (33)4.1.3对内在价值失落的警示 (34)4.2麦金泰尔美德伦理的理论缺陷 (34)4.2.1统一价值观与多元道德观的冲突 (35)4.2.2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自相矛盾 (35)4.2.3对“德性之后”解释和论证乏力 (36)4.3麦金泰尔解决道德困境方法忧思 (37)4.3.1回归传统美德有无可能性 (37)4.3.2如何破解现实的诸多困境 (38)4.3.3寻求美德伦理的出路何在 (39)4.4本章小结 (39)第5章麦金泰尔美德伦理思想对我国的启迪 (40)5.1强化美德伦理建设的时代价值 (40)5.1.1自我美德的构建与整合 (40)5.1.2传统美德的重构与复归 (41)5.1.3个体美德与群体美德的互补 (42)5.2构建美德伦理的社会必然趋势 (43)5.2.1构建美德伦理的可能性 (43)5.2.2构建美德伦理的必要性 (44)5.2.3构建美德伦理的必然性 (45)5.3拓展美德伦理建设的主要途径 (45)5.3.1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6)5.3.2从个人美德到制度伦理构建 (47)5.3.3强化美德理论研究和实践养成 (47)目录5.4本章小结 (48)结论 (49)参考文献 (5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55)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的一种整合现代性自我与美德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整合现代性自我与美德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社会中,具备美德,能够自律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在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视阈下,自我与美德的整合。
第一,美德的重要性与自律美德对于现代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麦金太尔认为,美德是自律和道德的实践。
没有美德,个人就无法自律,为人处事缺少道德准则。
美德是一种可持续的成功,因为它将人们引导到具有质量和情感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追求表面上的成功。
自律则是美德的载体。
一个有自律能力的人会自我控制并制定目标,达到这些目标可能需要他们练习自律。
这种积累使自律变成一种美德,它赋予人们探索自己能力和生命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认识到幸福感源于自我控制。
第二,自我探索和自我实践现代人被赋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自我探索和自我实践。
这种探索让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们的思想,情感,抱负和愿景。
这种自我探索所带来的收获,可以是整个个体心灵上的成长,可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自己和世界的能力。
自我实践即是指我们把自己的抱负、价值观和创造力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这可能是通过我们的职业,个人的关系或是提高我们的健康和物质上均衡来实现。
这种积极的自我实践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和成功,也有利于我们周围的人。
第三,美德是我们的生活中的导航者美德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导航者。
它赋予我们在生活中的定向和方向,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我们所遇到的所有事件和困难。
我们可以通过初一立志实现自己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美德模范,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同时,美德使我们更有责任感。
美德不是被激励而学习的,而是通过成为我们人生中有价值的事情的一部分来培养的。
我们更有责任感通过务实解决问题、尊重他人和地球等方面的行为来展示我们的美德。
第四,面对挑战现代生活中总是充满着挑战。
人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包括工作压力、家庭关系问题和财务困难等各种问题。
论麦金太尔的美德实践性杨华生【摘要】围绕麦金太尔的美德观对其提出的实践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是理解其伦理思想的重要任务。
这个任务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个主要目的是探讨具有实践性的美德是如何处理道德判断问题的。
实践和美德是两个独立概念,并且实践是美德的背景,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对两者关系的考察是探究麦金太尔思想的重要前提。
这个考察处理的关键问题是美德究竟是否真正脱离了实践的范围。
麦金太尔的回答并不十分清楚,针对这一情况,最直接的方法依旧是从二者的概念分析入手。
在此基础上,具体从概念、含义以及与美德的关系等方面,将麦金太尔的实践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进行合理比较和考察,以理解麦金太尔道德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麦金太尔思想研究者们通常会提及他的历史的方法,最典型的体现是他对美德进行了历史考察,并提出美德传统。
他是十分重视传统的,他主张美德有它的历史的传统。
因而,对实践概念进行分析的第二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理解实践的来源和本质来充分认识其与传统的关系。
对美德实践性进行多角度地分析是基本的原则,因为麦金太尔对实践和美德的关系论述是多角度的,也是详尽复杂的,并且分析的主要逻辑是概念分析到概念比较,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德概念为前提,对美德实践性的具体含义进行梳理、分析。
同时,以麦金太尔的伦理思想倾向为基本依据,合理对实践性这一特征对美德概念的意义进行阐释。
而这两个目的重要意义就是更好地理解麦金太尔的美德思想对现代道德哲学问题的影响。
除此之外,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麦金太尔实践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是值得关注的,因为它本身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一定关联。
【期刊名称】《知与行》【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5页(P151-155)【关键词】麦金太尔;美德;实践性;传统;功利主义【作者】杨华生【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在伦理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哲学史领域著书颇丰。
一、问题与背景如何解决道德分歧问题不仅是当今伦理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当代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关注的核心问题。
麦金太尔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都讨论过道德分歧问题①。
如何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分歧问题构成了理解麦金太尔伦理学的一条重要线索。
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中断言:“当代道德话语最显著的特征乃是它如此多地被用于表达分歧;而这些分歧在其中得以表达之各种争论的最显著特征则在于其无休无止性。
”[1](P7)如何去解释并进而克服这种道德分歧无疑构成了《追寻美德》一书的写作线索。
当代美国哲学家大卫·所罗门是麦金太尔思想最好的研究专家之一,他在《麦金太尔与当代道德哲学》一文中提出:“当代文化中特有的道德上的根深蒂固的分歧和技术上以一个标准解决这种不一致的失败,正是麦金太尔分析当代文化的主要论据,而其规范伦理学的探讨路径则基于这个分析。
”[2](P151)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大卫·所罗门不仅肯定了麦金太尔关于当今社会道德无序和道德分歧的判断,而且认为他思考的出发点跟解决当代社会道德分歧有关。
大卫·所罗门在文章中进一步指出:“麦金太尔的伦理学所要处理的问题为当代道德分歧的图景以及它在文化上、哲学上的回应所限定。
此后他在伦理学上的主要论题正来自他试图澄清道德分歧的图景,同时也为某种恰当的对这种道德分歧的回应辩护。
”[2](P15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麦金太尔研究专家的所罗门将如何解决道德分歧问题理解为麦金太尔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而且也充分肯定了麦金太尔的很多伦理学著作都是围绕如何解决道德分歧这个问题展开的。
那么,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究竟是如何解决道德分歧问题的呢?他对于道德分歧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呢?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首先分析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对现代社会道德分歧的描述及其背后根源的分析;其次,梳理麦金太尔提出的解决道德分歧问题的思路;再次,探索麦金太尔解决道德分歧问题的得失;最后,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作者简介:万俊人(1958-),男,湖南岳阳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① 有趣的是,作为麦金太尔的理论挑战对象———尽管他从未明确点明,罗尔斯也发表了自己的伦理学和政治学三部曲系列,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以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为中心万俊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北京100084) 摘要:本文尝试从“现代性”的反思视角,揭示古老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以回答三个关键性问题,即:我们为何仍然需要美德伦理?何处寻求美德伦理?寻求何种美德伦理?关键词:美德伦理;麦金太尔;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5-0225-11“美德伦理”(the ethic of virtue )指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个人在与其独特的社会身份和“人伦位格”直接相关的道德行为领域或方面所达成的道德卓越或者优异的道德成就。
“美德伦理”与个体的道德人格和道德目的有着根本性的内在价值关联,同时也与个体所处的特殊伦理共同体及其文化传统和道德谱系有着历史的实质性文化关联,因而美德伦理及其呈现方式总是“地方性的”、特殊主义的,历史的或语境主义的,甚至是道德谱系化的,而不是普遍(普世或者普适)主义的、非历史的或超历史语境主义的,更不存在任何可普世化的单一的美德伦理图式。
麦金太尔通过其《追寻美德》(1981)、《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1988)和《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1990)这三部美德伦理学的系列著作,①揭示了美德伦理的本性(主体人性的目的实现)、美德伦理的生成根源和依存基础(各种社会文化的或道德伦理的共同体)、美德伦理的传承方式(传统或历史叙事学或道德谱系学)、美德伦理的构成特征(基于多种文化传统和道德谱系的特殊主义多元化)以及美德伦理实践的社会文化语境(道德主体的独特“实践”(praxis )和社会伦理关系互动)等等。
这些既是麦金太尔美德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思路或原则,也是他给我们提供的如何思考现代社会道德文化语境中的美德伦理之主要方法和路径。
道德问题论文道德建设论文有关社会道德的论文-麦金太尔解决现代西方道德危机的出路及局限性摘要:针对现代道德困境的理论表现,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一书中通过追溯德性的历史找到了使现代社会在基本道德问题上出现普遍性论争的根源,他对这一根源的分析是很深刻的。
由此他提出了“通过回归传统和历史来的方式克服当代的道德危机”来解决现代道德问题根源的德性论。
但是他所倡导的德性论由于其理论自身的矛盾、制度伦理存在的的历史必然性以及现代社会缺乏建立统一的道德原则所必须的思维模式与社会背景,所以,麦金太尔的德性回归之路只不过是某种道德乌托邦的梦想。
关键词: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 德性在《德性之后》一书中,麦金太尔提出当代日常道德争论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无休止性,相匹敌的道德论证具有概念上的不可通约性,这表明了当代道德文化缺少一种可以得到社会公共认可的经合理论证的道德学说。
麦金太尔认识到当代道德危机的现状,并从理论的历史变迁中追寻了道德危机理论的历史根源—正是人类传统德性根基的丧失导致了现代社会道德理论丧失了权威性,从而提出了向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的复归,这就是麦金太尔的德性论。
但是他所倡导的德性论由于其理论自身的矛盾、制度伦理在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以及现代社会缺乏建立统一的道德原则所必须的思维模式与社会背景。
因此,麦金太尔的复归之路只不过是某种道德乌托邦梦想。
一、现代性德性困境的理论表现及根源(一)现代社会德性困境的理论表现。
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一书中描述了当代人类的道德实践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的表现:“其一,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判断的运用是纯主观的和情感的;其二,个人的道德立场、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的选择是一种没有客观根据的主观选择;其三,从传统的意义上讲,德性已经发生了质变,并从以往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中心位置退居到生活的边缘。
”[1]麦金太尔认为,当前这种道德危机的现状表明了当代西方道德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由情感主义所代表的。
麦金太尔的美德转向及其对解决当代道德困境的启示作者:刘庆红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18年第5期麦金太尔的美德转向及其对解决当代道德困境的启示■刘庆红麦金太尔通过对当代西方道德的诸多争论的考察与批判,从基于现实语境与生活叙事的角度,以实践性与宗教审美性的视点剖析了道德的本质与特性。
最终,他将“美德”的考察转向尼采、亚里士多德、托洛茨基与本尼迪克特。
麦金太尔指出,道德理论应转向一种共同体的“善的目的”的实践,并以此作为宗教性信仰。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新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新旧道德规范处于交替状态,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对构建有利于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道德理论有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麦金太尔;美德转向;道德困境[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8)05-0028-07[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体系与推进战略研究”(16JZD044)、日本文部科学省科研费基础研究C项目“高等教育社会责任的创新研究”(16K04578)刘庆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生,日本早稻田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日本立命馆大学经营学部教授。
(北京 100008)当代西方的伦理是沿着两条研究路径而各自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条是由美国当代最著名的伦理学家罗尔斯为代表的“规范伦理”,另一条则是在随后出现的另一位美国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提出的“美德伦理”(a morality of virtue)。
在《追寻美德》中,麦金太尔提出“美德伦理”与“法则伦理”(a morality of law),并断言“拥有正义美德的人,不仅懂得如何应用法则,而且还超越法则。
”[1](P27)西方学界普遍认为,用“美德伦理”替代“规范伦理”,是通过批判西方主流道德伦理和重构亚里士多德道德伦理的新路径,由此,产生了一场关于“什么样合理的道德才是正确选择”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