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非航业务商业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研究摘要:法兰克福机场作为德国最大的国际机场,其非航业务也具备极高的潜力发展空间。
本研究通过对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的调研分析,探讨了该机场现有的非航业务情况,分析了非航业务的发展趋势和机遇,提出了进一步发展非航业务的建议。
第一部分:介绍1.1背景1.2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的调研和分析,了解该机场目前的非航业务情况,并提出进一步发展非航业务的建议。
第二部分:调研分析2.1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概况2.2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收入情况2.3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竞争环境第三部分:发展趋势和机遇3.1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出行需求和购物消费都在增加。
这为法兰克福机场的非航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在商务中心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需要临时办公场所和会议设施。
3.2机遇通过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和独特的消费体验,法兰克福机场可以吸引更多的旅客和商务客户。
与此同时,机场的国际化属性也使其成为国际品牌和零售商的优选合作伙伴。
第四部分:建议4.1提高非航业务的服务质量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和商务客户,法兰克福机场需要提高非航业务的服务质量。
这包括培训员工,提升服务态度和技能,并且不断改进设施和设备。
4.2创新业务模式通过创新业务模式,法兰克福机场可以在非航业务领域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例如,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推出特色商品或定制化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4.3拓展合作伙伴关系结论通过对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的调研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非航业务在该机场的收入中占比逐渐增加,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进一步发展非航业务,机场应提高服务质量,创新业务模式,拓展合作伙伴关系。
这将有助于提升机场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商务往来和商务需求变得更加密切和迫切,所以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航空运输作为最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变得尤为重要。
伴随着乘飞机出行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各个国家地区都开始扩大机场的运输范围和业务服务范围,逐渐将机场建立成新模式下的商业贸易区,带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机场属地化改革以后,各个机场大力发展非航空性业务的目标越来越清晰。
本文就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非航空业务发展现状进行讨论与分析,尽可能地发现其在非航空性业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对我国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广州白云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现状分析;发展对策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non-aviation Business in Guangzhou Baiyun International AirportSummar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al economy, the business exchanges and business needs between various regions become more close and urgent, so the role of the whol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becomes more important.As the most efficient and efficient mode of transportation, air transport has become extremely crucial in recent years.With more and more people traveling by air,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begin to expand the transport scope and business service scope of the airport,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the airport into a commercial and trade zone under the new model,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various regions.After the reform of airport localization in China, the goal of vigorously developing non-aviation business in each airpor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lear.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n-aviation business in Guangzhou Baiyun International Airport, find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non-aviation business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n-aviation business in airports in China.Key words:Guangzhou Baiyun Airport; non-aviation business;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跨区域的业务往来变得更加频繁。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策略研究摘要:非航空性收入是机场营业收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非航空性业务收入能够有效的提升机场经营效益,有助于机场的快速发展。
陕西省作为西北的重要省份,发展迅速,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也随着机场的发展显著增加,但也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策略对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进一步发展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介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现状及特点,采用了SWOT分析法分析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优劣势、威胁与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改进措施,旨在进一步发展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并对国内其他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模式;创新策略1 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运输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单纯依靠旅客和货物运输的航空性业务已经不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机场的可持续发展,机场商业零售、餐饮、物业租赁、广告、医疗、餐食等非航空业的收入经过逐渐发展,其本身所含有的利润空间大、形式多变的特点,包括发展快的优势,逐渐成为机场的主要业务,由于机场所处城市的经济水平、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机场的客户群体、经营模式等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针对某一城市的机场发展非航空性业务,制定出合适的经营策略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主要从非航空性业务入手,研究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具体非航空性业务发展情况,及其主要业务经营管理方式,使用了SWOT分析法分析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在非航空性业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四象限的主要体现,之后,找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在具体业务经营管理实施层面经营策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策略的改进措施。
1.2研究意义在理论方面,本文主要是研究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现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存在问题及相对应的经营策略,旨在通过详细的分析找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合适的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策略,丰富了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相关研究。
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即指在机场经营管理范围之外的商业活动,包括零售、餐饮、酒店、商务会议、物流仓储等。
与传统的航空运输相比,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有以下几个优势:其次,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可以丰富旅客的体验,提升机场的服务质量。
传统的机场业务主要集中在登机出发和到达等核心流程上,很少对乘客的其他需求进行满足。
而发展非航空性业务可以为乘客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例如丰富的零售品牌、多样化的餐饮选择、便捷的商务设施等,提升旅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再次,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可以促进机场的地方经济发展。
机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地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就业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发展非航空性业务,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就业水平,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首先,机场非航空性业务需要根据机场所处的市场环境和乘客需求来合理规划。
不同机场的市场背景和乘客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发展非航空性业务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计划。
例如,旅游类机场可重点发展旅游纪念品零售、景区代理等业务;商务机场可重点发展商务会议、会展等业务。
其次,机场非航空性业务需要与航空运输业务协同发展。
航空运输业务作为机场的核心业务,非航空性业务应该以服务航空运输业务为前提,相互促进。
例如,在航空公司延误或取消航班时,机场可以提供免费的餐饮服务或额外的商务设施,以提升乘客的满意度和留存率。
再次,机场非航空性业务需要注重品质和服务水平。
相比于传统的商业活动,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在服务品质上有着更高的要求。
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应该注重店铺选址、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提升,使得乘客在机场的消费体验更加愉悦。
最后,机场非航空性业务需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市场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
机场可以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引入国际品牌、提供多样化的国际化服务,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乘客。
总之,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是机场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
通过合理规划、与航空运输业务协同发展、注重品质与服务水平以及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的努力,机场可以在非航空性业务领域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的双赢。
转型升级中NN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策略的研究非航空性业务是指除航空主业外的其他业务,随着全球机场的商业化进程,世界上许多先进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收入,已远远超过了航空主业的收入,成为了机场收入的主要来源。
大力发展非航空性业务是新常态下机场改革创新的方式,是将航空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机场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已成为国内外机场共同发展的趋势,决定了机场的未来。
NN机场自转场以来,一直面临着行业周期性亏损,想要摆脱这种困境,在航空主业经济增长有限的情况下,NN机场必须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创新非航空性业务成为了新的利益增长点的重要来源;其次,随着机场旅客结构的变化,旅客的需求层次不同,这就要求NN机场不能再只局限于运输这一单一的功能,必须大力发展非航空性业务,加快转型升级的速度,提高机场的功能性,将机场从单纯的驿站转变成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服务。
最后,随着高铁等其他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来自周边机场的竞争压力,为了提高机场的市场竞争力,在不乐观的环境下占据市场的主动性,关键的一点就是提升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创新非航空性业务,打造多元化的“体验型机场”,以此来满足旅客多层次的需求,提升旅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因此,深入研究NN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策略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许多优秀机场早已着手非航空性业务的转型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业绩。
作为刚步入千万级机场的NN机场,要想做出更出色的成绩,不被社会淘汰,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营销策略,重视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形成线上线下的购物方式,以体验为目的,以旅客多元化需求为前提,加速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转型升级,丰富经营模式,扩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机场商业圈,实现干线机场向国际枢纽机场升级转变。
NN 机场作为新兴国际机场,近年业务取得长足进展。
但从候机楼商业、广告业务、航空配餐业务、旅客地面运输业务、VIP贵宾业务、停车场业务经营等方面看,NN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机场在经营模式上,主要是以自主经营为主,特许经营为辅,经营模式单一;机场营销方法落后;机场的商业规划不合理,定位不明确;机场在商品品牌的选择上定位不高,没有形成优势的品牌效应,缺乏吸引力;机场在开发设计的服务品牌上缺乏本土文化特色;打造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力度不够,周边配套设施缺乏,未形成航空特色产业链等。
互联网时代首都机场商业模式创新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我国民航业经历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大型机场的航空收入已趋于稳定,而非航收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互联网时代为机场非航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机场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为机场创造更高的价值回报。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首都机场商业模式创新开展研究,借助目前学术界认可度较高的理论和模型,结合首都机场商业发展特点,提出了首都机场商业模式创新架构及路径建议,并佐以实际案例进行印证。
本文研究和总结了国内外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成果,结合首都机场商业模式的特点和现状,以构成要素创新和价值实现过程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首都机场商业模式创新方法,将商业模式要素分别归入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获取三个环节,又增加了效果评价环节,与前三个环节共同组成商业模式创新架构,并详细描述了各环节组成要素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方法与内容。
之后又结合首都机场具体实践,从完善商业基础服务、大力发展020业务、建立机场大会员平台等方面分析了各项举措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及效果,并提出了后续发展建议。
长春龙嘉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在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引领下,我国的各项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伴随着贸易量的增加,人口流动频繁,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这使得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发展壮大。
我国民航运输业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迎来了机遇和挑战。
过去,由于人们普遍生活水平较低、收入较少,乘坐飞机成为一种奢侈和值得炫耀的事情,但随着国民经济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乘坐飞机出行已经不足为奇。
然而近几年来,我国高铁运输业的飞速发展,给民航运输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经济效益,成为民航运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受到国际航油价格、地区关系、空域资源等因素的制约,机场的航空性业务发展空间有限,而且航空性业务的定价通常受政府管控,浮动空间不大,因此,要想通过提高航空性业务收入来改善机场的整体经济效益并不现实。
而作为机场经营收入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航空性业务因其灵活性高、利润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正逐渐成为提高机场整体收益、提升经营服务质量、增加客货运吞吐量的重要途径。
如何利用和发展好非航空性业务,以促进航空性业务量和机场整体收益的增长,已成为机场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作为东北地区主要的干线机场,承载着重要的客运、货运任务,自2005年通航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规划面积、经营模式、经济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其发展情况较比国内一些发达城市的大型枢纽机场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上,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经营收益,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意在通过全面研究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的运营情况及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现状,对照国内外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型枢纽机场在经营非航空性业务方面的成功经验,找出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机遇,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非航空性业务发展战略,以提高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水平,并通过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带动航空性业务的发展,进而全面提升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的行业地位和经营收益,提高旅客满意度和国际知名度。
关于机场非航业务的经营模式分析机场非航业务是指机场在承担航空运输业务的同时,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地位,开展与航空运输业务相关的服务,如商业经营、物业管理、停车场管理、广告推广等。
这些非航业务的开展不仅可以为机场提供额外的收入,也能提升乘客的满意度,增强机场的竞争力。
以下将对机场非航业务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1.商业经营机场商业经营是指通过各类商业设施提供零售、餐饮、娱乐等服务。
商业设施可以包括免税店、各种品牌的专卖店、餐厅、咖啡店、休息室等。
机场商场和终端店铺的运营模式可以选择直营或引入第三方运营。
直营模式可以通过机场自有品牌和资源控制服务质量和利润分配,但需要较大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
引入第三方运营则可以通过专业的运营团队提升商业设施的服务水平,减少机场的运营风险,但需要与第三方合作协调利润分配。
2.物业管理机场作为一个综合性交通枢纽,其物业管理包括建筑物的租赁、维护、安全等方面的工作。
机场可以将闲置的土地和建筑物出租给相关企业进行开发,如物流仓储、办公楼、酒店等。
同时,机场也可以将物业管理服务外包给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以提升管理水平和降低管理成本。
3.停车场管理机场停车场是为乘客和机场工作人员提供停车位的场所。
机场可以通过自己运营停车场或与合作伙伴合作开展停车场管理业务。
停车场管理可以通过现金收费、自助缴费和在线预订等方式进行,同时可以提供增值服务如汽车清洁、维修等。
停车场管理的经营模式可以选择固定收费或按照时间计费,根据车辆停留时间长短灵活调整收费标准。
4.广告推广机场作为人流密集的场所,广告推广是一个重要的非航业务。
机场可以租赁广告位给广告代理商或直接与广告客户签约进行广告宣传。
广告形式可以包括电视广告、户外广告、海报、楼梯电梯广告等。
机场广告推广的经营模式可以选择按广告位租金收费或按点击量、观看量进行收费。
总体来说,机场非航业务的经营模式应根据机场的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可以通过直营或引入第三方合作的方式进行经营。
L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宏观背景1.1.2 微观背景1.1.3 研究问题1.2 研究意义1.2.1 理论意义1.2.2 实践意义1.3 研究设计1.3.1 研究内容1.3.2 研究思路1.3.3 研究方法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2.1 战略和战略相关研究综述2.1.1 战略定义及内涵2.1.2 多元化战略发展研究2.1.3 多元化战略研究述评2.2 非航空性业务研究综述2.2.1 非航空性业务定义和内涵2.2.2 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研究2.2.3 非航空性业务研究述评2.3 机场集团相关战略研究综述2.3.1 机场(集团)发展战略研究2.3.2 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研究2.3.3 机场(集团)非航空性业务研究述评第三章 L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外部战略环境分析3.1 宏观环境分析3.1.1 政策环境分析3.1.2 经济环境分析3.1.3 社会环境分析3.1.4 技术环境分析3.2 行业环境分析3.2.1 潜在进入者分析3.2.2 替代威胁分析3.2.3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3.2.4 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3.2.5 行业竞争分析小结3.3 外部环境分析总结第四章 L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内部环境分析4.1 资源分析4.1.1 有形资源分析4.1.2 无形资源分析4.1.3 人力资源4.2 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分析4.2.1 基础能力分析4.2.2 价值链和核心竞争力分析4.3 内部环境分析总结第五章 L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发展战略的设计和选择 5.1 总体设计思路5.1.1 战略定位5.1.2 总体目标5.2 战略选择5.2.1 战略选项匹配5.2.2 战略选项5.2.3 战略选项QSPM选择5.2.4 战略方案的选择5.3 相关多元化业务方案5.3.1 方案分析5.3.2 总体思路5.3.3 战略内容第六章 L机场非航空业务发展战略实施建议与保障 6.1 战略实施建议6.1.1 具体实施步骤6.1.2 战略实施重点6.2 战略保障6.2.1 组织协调保障6.2.2 创新能力保障6.2.3 政策资金保障6.2.4 人力资源保障6.3 战略控制6.3.1 平衡记分卡框架6.3.2 战略地图6.3.3 应急方案第七章研究结论及展望7.1 研究结论7.1.1 研究回顾7.1.2 主要结论7.2 不足和展望7.2.1 研究局限7.2.2 未来展望。
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之举。
■机场搞副业,搞房地产比不上开发商,搞农场比不上农场经营者,搞养殖比不上专业户,到头来盈利者寥寥无几。
■对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实施“外包”,由若干个专业化公司成为经营者,机场成为“收租子”的管理者。
■“外包”这一形式适用于大中型机场和航班较多的支线机场。
非航空性业务经营具有前景好、效益高、风险低等特点,是机场企业除主业生产以外的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认识的不足、机制的守旧和经营的粗放,目前中国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被世人称为是“一块有待于进行深度开发的处女地”。
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上对非航空性业务的深度开发进行思考,无疑是时下机场企业发展极为重要的课题。
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重要性开发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是极为重要的战略之举,其重要性是由其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决定的。
一是依托性强,前景好。
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是指机场依托客货运输生产发展起来的经营性业务。
其内容包括机场地面运输业务、宾馆餐饮业务、免税店商场业务、停车场业务、广告业务、旅游业务等。
这些业务既不同于航空主营业务的客货运输生产,又与航空客货生产紧密相连,是客货运输生产的继续和服务的延伸,对于航空客货运输生产有着完全的、直接的依托性和依赖性。
也就是说,只要机场的主业生产兴旺,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那么,紧紧依托和依赖于航空主业生产的非航空性业务必然发达。
自20xx年以来,我国民航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据国内专家预测,这一快速增长期将持续10年。
机场航空主业长期快速增长,必然直接带动其非航空性业务的长期快速增长。
因此,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之举。
二是成本性低,效益高。
机场本身就是带有地区垄断性的企业,作为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也势必带有某种难以打破的垄断色彩。
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与航空主业相比,具有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高的突出特点。
机场非航业务商业模式研究
作者:黄小聪邓晓燕王思翔王岐瑜卢晓玲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4期
2017年2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新机场进行了考察,第一次把一座机场的作用上升到国家新的动力源高度。
经济发展动力源指的是影响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初动力或能量。
不仅局限于新机场,机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体现在区域经济动力、参与经济全球化动力等多方面。
现代机场的角色已经逐渐由交通枢纽向商业枢纽转变。
机场运营初期以保障安全运输为准则和目标,因而对主营业务如起降、安检、客桥等航空性业务给予较大的关注和资金投入。
航空性业务收入伴随着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保证机场客货运安全运输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将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增加,因而航空性业务收入增长日趋困难,增加机场收入的途径和焦点集中于非航业务。
对比国内外机场的运营情况,国外机场盈利状况优于国内,在法兰克福机场、樟宜机场等主要盈利机场中,非航空性收入超过机场总收入的50%;据民航局统计,我国四分之三的机场处于亏损状态,中小机场亏损率更是高达90%,即使在盈利机场,非航业务收入占比也平均在30%左右。
我国机场非航业务收入占比低既说明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也表明我国机场运营者缺乏市场和服务意识。
机场商业依托的是流量经济,在机场运营过程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设计机场的商业模式,以最大程度的服务和满足机场巨大的客货流量,提高旅客满意度的同时增加机场收入。
基于此,本文对机场非航业务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探索机场商业的进一步开发,进一步促进机场发挥对我国经济的动力源作用。
一、影响机场商业的因素
机场商业的发展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机场管理水平、机场内部商业布局、机场商业策略。
机场的管理水平体现在众多方面:良好的媒体关系有助于机场整体的形象宣传推广;与机场内商家的良好合作有助于提高机场商业的整体发展;合理的商业布局使得公共设施与商业规划和谐共存,相辅相成。
根据机场商业的性质和地位,可将机场的商业策略分为保障型和经营型。
本文主要分析经营型机场。
经营型机场是指将机场商业收入作为机场收入的一部分,设专人负责合同管理、外包商筛选、商业规划等经营活动。
主要的盈利机场大都采取积极开拓的方式去经营机场:结合特许经营对机场内部的商业进行规划,在对外有商业进行拓展输出的同时注意自有品牌和商业的培育,如樟宜机场实行“市场统一”的价格策略,甚至机场内的商品低于市面价格,若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高于市面价格可向樟宜机场进行索赔;斯德哥尔摩阿兰达机场已经逐渐变成“付费婚礼”的优质选择;法兰克福机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机场诊所”,每年服务超过36000例患者。
机场内部商业布局指尽可能贴近旅客的动线来规划相关商业的布局:商业店铺应设置在旅客的必经之路上,且应注意分散性和通透性;餐饮商铺应分散设置以提高旅客的消费效率和舒适度。
同时还应关注空陆侧商业的配比,70%的旅
客会在离境大厅和出发禁区消费,这是符合旅客登机心理的,同时也是能满足旅客消费需求的。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旅客类型、旅游业发展情况即航空公司航线网络。
民航业与旅游业关系密切。
旅游业为民航带来较大的旅客流量,民航业为旅游业提供更为快捷舒适的交通方式,二者互相推动。
除此之外,旅游业也会对机场商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地推动作用,旅客在机场产生的消费需求促使机场不断引进和完善服务项目,从而增强机场商业对旅客的吸引力,进一步刺激消费和需求。
按旅客出行目的将旅客分为商务旅客和休闲旅客两类,商务旅客更注重基础设施的便捷性和舒适度,商务办公专区、私人休息区等的设置对商务旅客有极强的吸引力;休闲旅客更注重服务多样性和价格合理性,平价餐饮及商超连锁机构比较能刺激休闲旅客的消费。
航空公司的航线网络作为影响旅客流量和构成的外部因素,也对机场商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外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机场只能适应或规避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内部因素是可控的,通过提升管理水平、优化空间布局、选择合适的商业策略,机场可以实现商业获利甚至培育机场商业的品牌效应,为机场商业化的发展以及机场的长远收益奠定基础。
二、未来机场商业的关键点
1.平价。
对比国内外主要盈利机场的商业表现,不难发现,国外机场之所以非航收入占比远超国内,很重要一点就在于国外主要盈利机场内的商品价格普遍较低,低于市面价格是很常见的现象,而国内机场的商品价格刚好相反,远远高于市面价格。
平价并不意味着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极低,而是起码要保持“市场统一价”的状态,机场内部也会设置奢侈品专柜或店铺,免税店等等,这些往往是高端商品的消费场所,商品价格不可能过低,但是食品、日化、易耗品等能满足旅客基本需求的产品价格保持较低的水平将会极大的刺激旅客的消费行为,从而带动整个机场商业的消费数量和消费水平的提升。
国内机场不足之处在于满足旅客基本需求的商品往往价格过高,直接扼杀旅客的消费欲望,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的状态下更不能消费其他高端或休闲产品,因而,平价是机场商业走向良好持续发展的第一步。
2.便捷。
航空运输作为目前最为便捷安全的交通方式,已经成为旅客出行的首选,但是此处的“便捷”仅仅指的是从A点到B点的位移过程是便捷的,旅客在机场内部的“消费便捷”需求还有待被进一步满足。
良好的机场商业规划能刺激旅客消费,但前提是旅客有充足的时间去消费,若旅客时间不充足,那是否就要放弃这部分旅客的潜在消费力和消费需求?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机场要为这部分旅客提供足够的便捷程度和渠道,使其消费力和需求也能被激发和满足,才能完全达到机场商业的价值和意义。
若机场可以开辟专用通道为旅客提供“三分钟送达”服务,旅客选择机场内的指定商品,由机场自营的派送人员通过专用渠道快速送达,想必旅客的潜在消费力将会被极大的激发。
3.电商。
机场商业的布局和规划始终是基于机场内有限的物理空间以及旅客在机场消费的有限次数,其带来的商业收益仍然不能完全激发旅客的消费力。
相比之下,电商平台就广阔的多,交易成本低、商业品类扩展不受限、消费粘性和消费频次相对较高,因而机场接入电商平
台将带动机场商业的更好发展。
“互联网+”时代,机场更应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线上免税店、机场与机场内商业联合组织线上营销、联合线下推广等一系列电商运作方式都应成为机场商业的加分项。
4.定位。
并非有了完善的机场商业规划和电商平台建设就一定会带来良好的商业收益和发展,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定位。
法兰克福机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场诊所”、斯德哥尔摩阿兰达机场成为“付费婚礼”的热门选择、史基浦机场的前庭办公区成为“荷兰最有价值的区域”等等案例都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机场商业的发展也要同产品广告一样,找到自己最独特的诉求点,即找准定位。
依托的资源不同、擅长的领域不同、具有的特色不同都会导致机场商业的定位不同。
定位明确并非意味着只专注于某一类型的商业服务,而是在旅客心中树立有别于其他机场的印象,在服务既有旅客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潜在旅客在机场进行消费。
5.评价。
现代机场商业正逐渐将机场变成具有保障安全快速运输功能的超级商场和经济区,与线上交易和社交平台的内核一样,依托的同样是流量效应和粉丝效应,因而口碑和消费者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旅客对机场商业和服务的满意度直接影响机场商业的良好发展,因而建立便捷的沟通方式和渠道与旅客进行互动,全面实时监督旅客对机场商业服务的评价,是促进机场商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结语
现代机场商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内外部因素的合理安排和布局,也要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趋势,将机场商业作为机场的自有品牌和名片去运营,不仅能为机场带来超额的商业回报,也会为机场的航空性业务带来更多保障,从而促进整个机场进入良性发展循环。
参考文献:
[1]肖挺莉.“互联网+”机场商业之智慧营销实践[J].综合运输.2015(11).
[2]刘源.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策略研究—以首都机场股份公司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3]约翰·卡萨达.现代国际机场:提升区域竟争力的新型航空商业模式[J].区域经济评
论.2015(03).
※基金项目: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20161005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