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高考物理实验第1讲
- 格式:doc
- 大小:816.50 KB
- 文档页数:3
专题06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1.“描迹法”实验设计利用实验室的斜面小槽等器材装配如图所示的装置。
钢球从斜槽上滚下,通过水平槽飞出后做平抛运动。
每次都使钢球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钢球每次在空中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就相同。
设法用铅笔描出小球经过的位置。
通过多次实验,在竖直白纸上记录钢球经过的多个位置,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从而得到钢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运动轨迹研究平抛运动的性质,确定平抛运动中的各个物理量。
2.实验步骤(1)安装调整斜槽:将固定有斜槽的木板放在实验桌上,用平衡法检查斜槽末端是否水平,即将小球放在斜槽末端的直轨道上,小球若能静止在直轨道上的任意位置,则表明斜槽末端已调水平。
(2)安装调整竖直木板:用图钉把坐标纸钉在竖直木板上,并用悬挂在槽口的重垂线检查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然后固定竖直木板,保证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木板与斜槽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3)确定坐标原点及坐标轴:选定斜槽末端处小球球心在木板上的点为坐标原点O,从坐标原点O画出竖直向下的y轴和水平向右的x轴。
(4)描绘运动轨迹:让小球从斜槽的某一固定位置由静止滚下,并从O点开始做平抛运动,先用眼睛粗略地确定小球在某一x值处(如x=1cm)的y值,然后使小球从开始时的位置滚下,在粗略确定的位置附近,用铅笔较准确地确定小球通过的位置(小球刚好经过铅笔尖处),并在坐标纸上记下这一点,以后依次改变x的值,用同样的方法确定其他各点的位置。
取下坐标纸,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3.数据处理(1)已知抛出点O :在轨迹上任取一点,测出对应的x 、y ,由t v x 0=和221gt y =得y g x v 20=。
(2)未知抛出点:①在轨迹上取两点A 、B ,使x x x AB OA ==。
①测出OA y 、AB y 。
①由于平抛运动水平方向上为匀速直线运动,AB OA x x =。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实验原理〔见实验原理图〕〔1〕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跟合外力的关系. 〔2〕保持合外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作出a -F 图象和a -1m图象,确定其关系.2.实验器材小车、砝码、小盘、细绳、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天平、米尺. 3.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盛有砝码的小盘的质量m 和m′,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平衡摩擦力;〔3〕在小盘里放入适量的砝码,把砝码和小盘的质量m′记录在表格中; 〔4〕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砝码的质量,按上面步骤再做5次实验; 〔5〕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并记录在表格中;〔6〕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 ,横坐标表示合外力,即砝码和小盘的总重力m′g,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平面上描出相应的点,作图线;〔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 ,横坐标表示小车质量的倒数,在坐标系中根据实验数据描出相应的点并作图线。
4.数据处理〔1〕利用Δx =aT 2与逐差法求a .〔2〕以a 为纵坐标,F 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 与F 成正比.〔3〕以a 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描点、连线,如果该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定a 与m 成反比.1.须知事项〔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匀速运动.〔2〕不重复平衡摩擦力.〔3〕实验条件:m≫m′.〔4〕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2.误差分析〔1〕因实验原理不完善引起的误差:本实验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g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2〕摩擦力平衡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1.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将一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放在水平实验桌面上,实验小车通过轻细绳跨过定滑轮与砂桶相连,小车与纸带相连,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f=50 Hz.平衡摩擦力后,在保持实验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放开砂桶,小车加速运动,处理纸带得到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改变砂桶中沙子的质量,重复实验三次.〔1〕在验证“质量一定,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时,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象,其中图线不过原点并在末端发生了弯曲现象,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_____.A.木板右端垫起的高度过小〔即平衡摩擦力不足〕B.木板右端垫起的高度过大〔即平衡摩擦力过度〕C.砂桶和沙子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即〕D.砂桶和沙子的总质量未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2〕实验过程中打出的一条理想纸带如图丙所示,图中、、、、、、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如此小车运动的加速度=_____.〔结果保存3位有效数字〕〔3〕小车质量一定,改变砂桶中沙子的质量,砂桶和沙子的总质量为,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小车加速度与砂桶和沙子的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丁所示,如此小车的质量_____.〔g=10m/s2〕【答案】〔1〕BD 〔2〕2.00 〔3〕 0.4〔2〕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如此两计数点间时间间隔小车运动的加速度〔3〕设绳子拉力为,对砂桶和沙子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对小车和砝码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联立解得:,整理得:由关系图象可得:,解得:。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6物理实验第1讲力学实验教案第1讲力学实验[高考统计·定方向] (教师授课资源)考点考向五年考情汇总1.“纸带”类实验2019·全国卷Ⅰ T222019·全国卷Ⅱ T222017·全国卷Ⅰ T222017·全国卷Ⅱ T222015·全国卷Ⅱ T22从近五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1.全国卷的2个实验题中,大多数情况下第1个为力学实验,且难度较低。
2.“橡皮条、弹簧、碰撞”类实验2018·全国卷Ⅰ T222017·全国卷Ⅲ T222.考查的热点包括“纸带类”实验和“力学创新实验”。
“纸带类实验”中多为利用纸带求加速度,“创新实验中”多为实验目的创新。
3.力学创新实验2019·全国卷Ⅲ T222018·全国卷Ⅰ T232018·全国卷Ⅲ T222016·全国卷Ⅱ T222016·全国卷Ⅰ T222016·全国卷Ⅲ T232015·全国卷Ⅰ T223.复习力学实验时,应重视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及常规的数据处理方法,如图象法、图表法的应用。
4.对于“弹簧、碰撞类”实验,近几年考查的虽然不多,但仍应引起足够重视。
“纸带”类实验(5年5考)1.(2019·全国卷Ⅰ·T22)某小组利用打点计时器对物块沿倾斜的长木板加速下滑时的运动进行探究。
物块拖动纸带下滑,打出的纸带一部分如图所示。
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纸带上标出的每两个相邻点之间还有4个打出的点未画出。
在A、B、C、D、E五个点中,打点计时器最先打出的是________点。
在打出C点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保留3位有效数字);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析]根据题述,物块加速下滑,在A、B、C、D、E五个点中,打点计时器最先打出的是A 点。
专题六 第一讲 力学试验
1.在研究弹簧的形变与外力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
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 ,实验过程是在弹簧
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 与弹簧的形变量x 作出F -x 图线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______N/m ,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图甲所示为研究
“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
关系”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乙是某同学通过实验,
得到的1a
-m 图象,横坐标m 为小车上砝码的质量。
已知图中直线的斜率为k ,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 ,则
小车受到的合力为________,小车的质量为________。
3.(2014·吉林省吉林市质量检测)测定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时,采
用如图的装置,图中长木板水平固定。
(1)实验过程中,电火花计时器应接在交流电源上,调整定滑轮高度,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测得木块的质量为M ,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 ,木块的加速度为a ,则木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为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带动纸带运动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计时点未画出。
从纸带上测
出s 1=3.20cm ,s 2=4.52cm ,s 5=8.42cm ,s 6=9.70cm 。
则木
块加速度大小a =________m/s 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2014·河南六市一联)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竖直上抛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某同学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一小球的直径,示数如
图甲所示,则小球的直径d =________cm 。
(2)如图乙所示,弹射装置将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先后通过
光电门A 、B ,计时装置测出小球通过A 、B 的时间分别为Δt A 、
Δt B 。
用刻度尺测出光电门A 、B 间的距离h ,用游标卡尺测得小
球直径为d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 ,在误差范围内,若公式
________________成立,就可以验证机
械能守恒(用题中给出的物理量符号表
示)。
5.某学习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
验证动能定理。
(1)将气垫导轨调至水平,安装好实验器材,从图中读出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S=________cm;
(2)测量挡光条的宽度d,记录挡光条通过光电门1和2所用的时间Δt1和Δt2,并从拉力传感器中读出滑块受到的拉力F,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直接测量的一个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是否需要满足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滑块、挡光条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__________(填“是”或“否”)
6.(2014·江西八校联考)(1)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
量某工件的内径时,示数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其长度
为________cm;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时,
示数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其直径为________mm。
(2)某同学采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力
的关系。
用砂桶和砂的重力充当小车所受合力F;通过分析打点计时
器打出的纸带,测量加速度a。
分别以合力F和加速度a作为横轴和
纵轴,建立坐标系。
根据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描出如图丁所示的点迹,
结果跟教材中的结论不完全一致。
该同学列举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原
因如下:
①在平衡摩擦力时将木板右端垫得过高;
②没有平衡摩擦力或者在平衡摩擦力时将木板右端垫得过低;
③砂桶和砂的质量过大,不满足砂桶和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实验条件;
④测量小车的质量或者加速度时的偶然误差过大。
通过进一步分析,你认为比较合理的原因可能是()
A.①和④B.②和③C.①和③D.②和④
8.(2014·浙江)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
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1连接起来进行探究。
(2)在弹性限度内,将50g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A、B的示数L A和L B如表1。
用表1数据计算弹簧1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重力加速度g=10m/s2)。
由表1数据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
9.(2014·山东)某实验小组利用弹
簧秤和刻度尺,测量滑块在木板上运
动的最大速度。
实验步骤:
①用弹簧秤测量橡皮泥和滑块的总重力,记作G;
②将装有橡皮泥的滑块放在水平木板上,通过水平细绳和固定弹簧秤相连,如图甲所示。
在A端向右拉动木板,待弹簧秤示数稳定后,将读数记作F;
③改变滑块上橡皮泥的质量,重复步骤①②;
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重物P连接,保持滑块静止,测量重物P离地面的高度h;
⑤滑块由静止释放后开始运动并最终停在木板上的D点(未与滑轮碰
撞),测量C、D间的距离s。
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
(1)根据表中数据在给定坐标纸上作出F-G图线。
(2)由图线求得滑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保留2位有效
数字)。
(3)滑块最大速度的大小v=________(用h、s、μ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
1、200 弹簧自身具有重量
2、1
k
b
k
3、 (1)细线与长木板平行(2)
mg- m+M a
Mg
(3)1.3 4、
(1)1.020 (2)(
d
Δt A
)2-(
d
Δt B
)2=2gh 5、 (1)50.00 (2)滑块、挡光条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3)否
6、 (1)5.015 4.700(或 4.701) (2)C8、(1)(15.95~16.05)cm(2)k1=(12.2-12.0)N/m能9、(2)0.40(0.38、0.39、0.41、0.42均正确)。
(3)2μg(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