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81.50 KB
- 文档页数:4
40 牙 膏 工 业T OOTHP ASTE I N DUSTRY第十九卷第四册2009年10月甘露醇的性质与应用陈为民(黑龙江省轻工科学研究院150010)摘 要:阐述了甘露醇的性质,介绍了甘露醇在医药、食品、日用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甘露醇 性质 应用 1 产品概述甘露醇(Mannit ol )又称D -甘露糖醇,分子式C 6H 14O 6,分子量182.17,是一种人们熟悉的六元醇,与山梨醇为同分异构体。
它是一种不吸湿、无臭、白色或无色的结晶粉末,密度1.489,熔点166~168℃,沸点290~295℃(在0.4~0.467kPa 下),旋光度+23~+24。
甘露醇具有令人愉快的甜味,其甜度为蔗糖的0.55~0.65倍,具有多元糖醇的通性。
最早发现甘露醇存在于南瓜、蘑菇、洋葱与海藻等植物中。
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海藻及某些水果、树木中。
具有优良的止咳化痰功能的杮饼,其表面的白色粉末就是甘露醇。
我们熟悉的褐藻的一种———海带中,常常含有10%~20%的甘露醇,于海带表面的白色粉末就是由甘露醇与盐类构成的。
新鲜蘑菇中约含有1%。
可以说,在自然发展历史上,甘露醇是最早进入人们生活的一种功能性糖醇。
在功能性糖醇中,甘露醇是唯一一种不易吸潮的六元糖醇,同时具有甜度适宜、热量低、无毒副作用等特点。
在人体生理代谢中,它与其他功能糖醇一样,具有与胰岛素无关,不提高血糖值,不致龋齿等特点,可用作糖尿病人、肥胖病人的甜味剂。
目前,世界上工业生产甘露醇主要有两种工艺,一种是以海带为原料,在生产海藻酸盐的同时,将提碘后的海带浸泡液,经多次提浓、除杂、离交、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而得;一种是以蔗糖和葡萄糖为原料,通过水解、差向异构与酶异构,然后加氢而得。
我国利用海带提取甘露醇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这种工艺简单易行,但受到原料资源、提取收率、气候条件、能源消耗等限制,长期以来,其发展受到制约。
20世纪我国的甘露醇年产量始终未超过8000吨。
甘露醇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新用
尹兵
【期刊名称】《药物与人》
【年(卷),期】1998(011)002
【摘要】甘露醇(Mannitol)是一种高渗性脱水剂,近年来对其临床应用研究十分活跃。
随着对该药的作用机理不断深入研究与观念的更新,临床应用日趋广泛。
现就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新用作一浅述。
一、治疗心血管疾病 1.心肌梗塞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有学者对静脉再通疗法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研究,认为与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有关。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尹兵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83.1
【相关文献】
1.甘露醇在脑血管疾病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与护理对策 [J], 俞晓红
2.甘露醇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应用中的规范化 [J], 赵彪绩;程庆山;赵淑坤
3.甘草中的活性物质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J], 张淙;戴雪伶;林昌君;孙雅煊;姜招峰
4.甘露醇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技巧 [J], 李立艳; 孟庆义
5.甘露醇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技巧 [J], 李立艳; 孟庆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露醇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甘露醇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方法:对甘露醇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结果:甘露醇具有双重作用,在严重创伤、大手术、烧伤、出血、渗血等病人,由于有效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此时其他利尿剂已失去作用,而甘露醇可以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发挥利尿作用,若及时应用可预防 ARF的发生;而不恰当地快速、大剂量应用甘露醇,可引起甘露醇肾病,甚至发生ARF。
结论:甘露醇为渗透性利尿剂,有助于预防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生,动物试验证明,甘露醇能增加肾血流量,对缺血后的ARF模型有保护作用,甘露醇对肾血流量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不同的剂量可导致不同的肾血管改变。
【关键词】甘露醇;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6-0035-02渗透性利尿剂是指一类在体内不被代谢,给药后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增加血容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引起组织脱水的药物,又称脱水药,包括甘露醇、山梨醇和尿素等。
由于山梨醇及尿素不良反应大,已不再使用。
1.药理作用甘露醇是己六醇,分子式C6H14O6,分子量为182.2。
口服甘露醇在胃肠道大部分不被吸收,形成高渗透压,引起渗透性腹泻。
静脉注射后,在体内几乎不被代谢,仅一小部分在肝脏内转变为糖原,肾功能正常者,大部分从血液中清除,经尿排出。
进入血液中的甘露醇,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及眼内,同时血浆渗透压增高,组织内(包括眼、脑、脑脊液等)水分进入血管,使组织脱水,降低了颅内压及眼内压。
1g甘露醇可产生渗透浓度为5.5mOsm,注射50g甘露醇可使1000ml细胞内水转移至细胞外[1]。
甘露醇的利尿作用有两个方面:①甘露醇可扩张肾小球入球小动脉,使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②该药经肾小球滤过,几乎不被肾小管再吸收,在近曲小管形成高渗透压,抑制钠和水的重吸收而引起利尿。
甘露醇可使肾髓质及乳头部位细胞间液钠及尿素的渗透压梯度降低,从而使髓袢降支及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关注甘露醇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甘露醇是单糖,属于脱水药,是非电解质类物质。
在体内不被代谢和吸收,无药理活性,但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改善患者病症,现就其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加以阐述:1 临床应用1.1治疗颅内高血压该药绝大多数以原型自肾脏排出,是渗透性利尿剂。
它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使脑组织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运,脑组织体积相对缩小而达到降颅内压目的,其降颅压速度快,成为降脑压的首选用药,在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挽救生命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2在脑外伤中的应用甘露醇作为脱水剂取代了其他渗透性利尿剂在脑外伤中的应用。
其对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脑血流量(CBF)、脑代谢和其他对神经功能预后的作用,已得到科研和临床的验证。
由于甘露醇的高渗透性,很快在血液系统形成高渗透梯度,将脑神经细胞间液体脱出,经肾脏排泄而达到降低颅内压,同时又有提高血容量的作用,所以可以间接提高CPP,增加CBF。
减少脑细胞坏死。
对脑外伤低血容量者应用甘露醇不是禁忌。
1.3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据马氏报道[1],口服甘露醇治疗胆道蛔虫46例取得良好效果。
治疗方法为:治疗组,腹痛发作时,口服20%甘露醇100~150ml(若30分钟腹痛无缓解可加服一次),同时口服左旋咪唑150mg(小儿按3~3.5mg/kg),不用任何解痉止痛药。
对照组,除口服左旋咪唑外,均需一至数种解痉镇痛药及酸性药物。
两组病例如有合并感染者,均加抗生素。
结果治疗组46例经上述治疗后30分钟腹痛明显缓解至消失者38例,其余8例按上述剂量重复一次,约5~6分钟6例腹痛消失,其余2例无效,有效率95.7%。
对照组40例有效率60%(P<0.01)。
随访3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4.3%和30%(P<0.01)。
1.4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吴氏[2]等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经用常规利尿剂无效后,用20%甘露醇250ml+速尿20~60mg+10%氯化钾10ml静滴,1次/1d,视腹水消退情况,持续或间隔使用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10例,均在静滴15分钟后开始排尿,第1个24h尿量达3500~4500ml。
甘露醇在冻融过程中对聚合酶的影响概述甘露醇是一种常用的冻融保护剂,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
在冻融过程中,甘露醇可以起到保护聚合酶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防止冻融环境对聚合酶的损害,从而维持聚合酶的活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详细探讨甘露醇在冻融过程中对聚合酶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甘露醇的保护作用甘露醇在冻融过程中可以发挥多种保护作用,包括渗透调节作用、抗冷冻融性质和抗冻融诱导失活的作用。
首先,甘露醇作为渗透调节物质可以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平衡,防止细胞膜的冻结和脱水。
这种渗透调节作用能够降低冻融环境对聚合酶的影响,减少聚合酶的损伤,保持其活性和稳定性。
其次,甘露醇还具有一定的抗冷冻融性质。
在低温下,甘露醇可以调节细胞内溶质浓度,减少细胞的冻结程度,从而避免冻结引起的机械损伤和化学损伤。
此外,甘露醇还可以减少冻融过程中产生的冰晶数量和大小,降低冻融引起的细胞结构破坏,保护聚合酶的完整性。
最后,甘露醇还能够抑制冻融诱导的聚合酶失活。
研究表明,甘露醇可以与聚合酶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保护复合物,在冻融过程中保持聚合酶的构象和功能完整。
甘露醇与聚合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氢键、离子键和疏水作用等方式实现,从而降低聚合酶在冻融条件下的构象变化和失活程度。
甘露醇的作用机制甘露醇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实现:1.渗透调节机制:甘露醇可以渗透进入细胞内,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平衡,防止细胞膜的冻结和脱水。
2.抗冷冻融性质:甘露醇可以调节细胞内溶质浓度,减少细胞的冻结程度,降低冻结引起的机械损伤和化学损伤。
3.聚合酶保护机制:甘露醇可以与聚合酶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保护复合物,保持聚合酶的构象和功能完整。
结论甘露醇是一种具有较好保护效果的冻融保护剂,能够在冻融过程中有效地保护聚合酶的活性和稳定性。
其保护作用主要通过渗透调节机制、抗冷冻融性质和聚合酶保护机制实现。
在使用甘露醇进行聚合酶相关实验或工艺时,合理选择浓度和处理条件,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保护作用,提高实验或工艺的成功率和效果。
甘露醇有什么用途甘露醇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化合物,具有各种用途和功能。
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分子,被广泛用于药物、食品、化妆品等方面。
以下是甘露醇的一些主要用途:1.药物用途甘露醇是一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在医学上被广泛用于治疗疾病。
首先,它是一种渗透剂,可通过渗透到细胞内,从而发挥解毒作用,通常用于治疗可能导致肺水肿或血管性脑水肿的疾病,例如心力衰竭、急性肺损伤等。
其次,甘露醇可以提高血容量,并可增加肾脏和肝脏血流量,有助于治疗血容量不足或低血压的疾病,例如休克、失血性休克等。
此外,甘露醇还可用于治疗和预防全身性缺氧、糖尿病等疾病,其中,它的维持血糖平衡、降血脂和降血压作用尤为显著。
2.食品用途甘露醇具有良好的甜味效果,在食品制造中被广泛应用,常用于糖果、饮料、糕点等各种食品的生产过程中。
相对于普通糖,甘露醇甜味较轻,慢慢地释放出来,不会迅速提高血糖水平,因此是糖尿病人士理想的食品添加剂之一。
同时甘露醇不会被口腔细菌分解为酸,也不会引起蛀牙,所以在口腔健康方面,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对于其他含糖量高的添加剂,甘露醇更适合于制作低热量食品和饮料,也适合日常饮食健康的人群。
3.化妆品用途甘露醇具有保湿、柔软、润滑皮肤等优良的物理特性,已广泛用于美容、化妆品等领域。
它的盈润作用有助于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皮肤弹性,让肌肤更加紧致、光滑。
在化妆品中,甘露醇用于制作润肤霜、爽肤水、面膜和眼霜、口红等。
同时,它还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以帮助抵抗自由基对皮肤的损害。
4.工业化学用途甘露醇也在工业化学中被广泛应用,例如在多元醇类制品中起到增强硬度、氧化稳定性、过滤性等作用,在塑料工业中则被用于制作聚酯树脂等。
此外,甘露醇还可以用于纤维素、生物燃料、化学纤维、护卫杀虫剂等的生产中。
总之,甘露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在人体生理、医学、食品、化妆品和工业化学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甘露醇在未来的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
甘露醇作用机制知识点总结一、作用机制1.1 渗透性利尿作用甘露醇通过抑制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加尿液排泄,从而产生利尿作用。
在肾小管中,甘露醇能渗透进入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形成高渗透浓度,使得细胞内外渗透压差增大,从而抑制了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了尿液的排泄。
1.2 降颅压作用在脑水肿的治疗中,甘露醇通过增加血浆渗透压,从而促使脑组织的水分向血管内部转移,降低脑内水肿的程度,减轻颅内压力。
1.3 保护肾脏作用甘露醇在临床上常用于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渗透压,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水肿和损伤,从而保护肾脏功能。
1.4 保护神经细胞作用甘露醇还可通过降低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差,减轻神经细胞水肿和损伤,保护神经组织功能。
二、药理学特点2.1 吸收与分布口服甘露醇吸收率极低,一般通过静脉注射给药。
其分布范围广,包括血液、组织和体液中。
2.2 代谢与排泄甘露醇经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通过肾脏排泄。
在体内不发生代谢过程。
2.3 不良反应甘露醇在临床上使用较广泛,但长期高剂量使用可能引起肾功能损伤,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肾小管坏死等不良反应。
2.4 药物相互作用甘露醇可与多巴胺等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增加其利尿效果。
三、临床应用3.1 脑水肿对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水肿,如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甘露醇可通过降低脑内水肿,减轻颅内压力,改善脑血流,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
3.2 急性肾功能不全甘露醇可通过保护肾小管上皮细胞,降低肾小管内的渗透压,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3.3 静脉通畅障碍在临床上,甘露醇还可用于治疗静脉通畅障碍所致的肿胀、疼痛等症状。
3.4 结合其他药物甘露醇还可与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营养支持剂等药物结合使用,增强其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甘露醇是一种具有渗透性利尿和降颅压作用的糖醇类药物,通过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发挥其治疗作用。
在临床上,甘露醇可用于治疗脑水肿、急性肾功能不全和静脉通畅障碍等疾病,且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甘露醇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20%甘露醇是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中的常用药物,除人们熟知的脱水降颅压作用外,其在ICU危重病患者救治中发挥着多种功效。
本文总结甘露醇在ICU中的使用情况,提出临床应用中的一些误区、临床应用体会及新进展。
1 甘露醇ICU适应症1·1颅脑创伤在很多医院的急诊科,遇到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患者,用的第一部液体往往就是甘露醇,目的是脱水降颅压,这其实对部分患者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脑挫裂伤患者的血脑屏障处于破坏和开放状态,血中甘露醇进入该组织间隙,造成局部高渗,导致脑挫裂伤局部水肿加重。
颅内压( ICP)是判断何时使用甘露醇的一个指标, ICP<20 mm Hg(1 mm Hg=0. 133 kPa)的局部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患者,不应使用甘露醇,当ICP>20 mm Hg,甚至>25 mm Hg,才可以使用[1]。
当无ICP检测时,通过动态CT根据脑池形态、中线移位情况来判断ICP状态。
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出现脑占位效应甚至脑疝时,应该使用甘露醇。
使用时应间歇快速给药,与速尿、白蛋白联合应用脱水效果更佳。
每次0. 5~1. 0 g/kg体重,间隔时间6~8h。
1·2脑出血以往的观点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大约为20~30 min,随着血凝块的出现而停止,代写论文而患者症状和体征加重,是由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所致。
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和CT、MRI技术的广泛应用,动态观察已证实某些脑出血患者出血持续时间约为6~24 h[2],这也已被脑血管造影所证实。
甘露醇造成继续出血的原因可能为:①颅内压降低导致压力止血作用下降[3];②甘露醇使血肿外脑组织脱水,脑组织对血肿支撑力下降,从而使血肿扩大[4];③体积分数为20%的甘露醇为渗透性脱水剂,在静脉注射的早期可使血容量短暂性增加,血压上升,加重活动性脑出血。
甘露醇作为碳源甘露醇作为碳源甘露醇(Mannitol)是一种天然产生的多元醇,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
甘露醇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被广泛用作食品、药物和生物化学研究领域的碳源。
本文将探讨甘露醇作为碳源的特点和应用。
首先,甘露醇是一种可溶性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被微生物迅速代谢产生能量。
许多细菌和酵母菌能够利用甘露醇作为唯一的碳源,并将其转化为乳酸、乙醇、丙酮酸等有机酸。
这使得甘露醇成为微生物培养的理想碳源,特别是在研究和制备生物制品的过程中。
其次,甘露醇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甘露醇具有良好的甜度、稳定性和可溶性等特性,它被广泛用作食品甜味剂、增稠剂和保湿剂等。
甘露醇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多用于制备低能量食物,如低糖饮料、甜味糖果和糕点等。
此外,甘露醇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功能性成分的复配,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口感。
此外,甘露醇在医药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甘露醇是一种不增加血糖水平的碳水化合物,因此被广泛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它被制成甘露醇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肺水肿、脑水肿等疾病。
此外,甘露醇还具有保护血管内皮、抗氧化和抗炎等药理作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最后,甘露醇在生物化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地位。
甘露醇可以通过与其他化合物的酶催化反应,产生许多生物活性物质。
它可以与还原酶反应生成甲酸,用于测定还原酶的活性;与过氧化氢酶反应生成H202,用于测定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酒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并使溶液呈碱性,用于测定酒石酸酶的活性。
因此,甘露醇被广泛应用于酶学研究、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综上所述,甘露醇作为碳源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既是微生物培养的理想碳源,又是食品工业、医药领域和生物化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对低能量食品和生物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甘露醇作为一种可持续、天然的碳源,将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甘露醇的临床应用进展甘露醇做为常用的脱水剂,在急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经常使用,随着对其作用机理的不断深入研究,其临床上的用途越来越多,现就甘露醇在临床上非神经科的应用进展做一综合。
1 治疗梅尼埃病内耳眩晕症亦称梅尼埃病,是由于内耳的膜迷路积水所致的特发性内耳疾病,耳鼻喉科门诊较为常见。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伴有耳鸣、耳闷感,间歇期无眩晕,可持续耳鸣。
甘露醇为单糖,在体内不被代谢,其高渗溶液经静脉滴注进入血管,到达脑部,不易从毛细血管透人组织,故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间液向血循环转移,致组织脱水而从肾脏排出,因此能使膜迷路水肿减轻以致消除,内淋巴系压力降低,以致缓解膜迷路血管的痉挛,改善前庭和内耳的微循环,改善局部缺氧状况,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眩晕症状,且全部症状多在2~3 d后缓解,缩短了急性期治疗时间。
王明婷[1]研究表明,应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与20% 甘露醇注射液250ml,30 min 内快速静脉滴注治疗总有效率梅尼埃病97.37%。
2 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十分常见,占所有肠梗阻的40%~60%。
在非手术治疗中,快速有效引流肠腔积气积液,降低肠腔压力,减轻肠壁水肿是治疗的关键。
20%甘露醇为高渗溶液,口服不吸收,能使肠内晶体渗透压增高,利用其高渗性阻碍水分的吸收,并促进肠管壁和细胞间水分进入肠腔,肠腔内水分增加,刺激肠壁,促进蠕动,进而减轻肠管水肿,使因肠壁水肿而加重的肠梗阻得以缓解,也使某些扭曲不重的肠袢得以复位;进入肠腔内的水分稀释肠内容物,增加了梗阻肠管压力梯度,使肠内容物更易通过狭窄段[2]。
3 老年人肠道准备及治疗老年性便秘结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结肠病变的重要手段。
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清洁度是结肠镜检查成败的关键。
由于老年人各系统功能减退,肠蠕动差,肠道对药物的刺激不敏感。
口服甘露醇進行肠道准备的基本原理是甘露醇溶液不被肠道吸收,在较短时间内导致肠内渗透压急剧升高,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使肠腔内容积增多,刺激肠壁传入神经末梢反射引起肠蠕动,起到整段肠腔容积性泻下的作用,排出肠内粪便而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3]。
甘露醇利尿的基本原理
甘露醇利尿是一种具有催化剂作用的物质,由于其具有显著的有效利尿作用,被广泛
用于治疗高尿酸病症、高血压和急性慢性肾衰竭等疾病场合。
其利尿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甘露醇利尿剂可以增加血管渗透压,增加肾小管外渗液的量,从而抑制血液中
的尿素、电解质等质子的重吸收,促进体内毒素等物质排出体外。
其次,甘露醇利尿在体内易发生醇-醚缩合反应,分解成葡萄糖和醇,醇可抑制膜蛋
白肽磷酸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从而抑制促尿肽的释放,从而减少体内的水
份和离子浓度。
最后,甘露醇能够让体内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急剧下降,减少尿液中的水、N-乙酰基-L精氨酸(NEAA)和α-氨基丁酸(AA)的释放量,从而降低体内毒素导致毒性
水肿,达到利尿降压的目的。
总之,甘露醇利尿是一种化学分解物,它能够增加血管渗透压,降低膜蛋白肽磷酸酶
活性,降低体内水份和离子浓度,从而降低毒性水肿,有效抑制促尿肽的释放,缓解体内
水肿困扰,改善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是治疗前述疾病的良好药物。
甘露醇做为常用的脱水剂,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随着对其作用机理的不断深入研究,其临床上的用途越来越多,现就甘露醇在急诊中的应用进展做以综合报道。
1 急诊临床应用1.1 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急性脑血管疾病不论轻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甘露醇仍是目前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有效药物之一。
1.1.1 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引起脑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脑缺血缺氧,在早期先出现细胞性脑水肿,若缺血缺氧时间超过数小时至数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血脑屏障损害,可发生血管源性脑水肿。
脑水肿进一步妨碍脑血流,使局部脑缺血缺氧更趋恶化,局部脑血流量减少,又促使梗死灶扩大及脑水肿加重,引起颅内压增高。
同时,自由基损害也可能是脑梗死核心化学病理环节之一,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和细胞内钙超载参与缺血神经元的损害,故清除自由基,切断自由基连/链锁反应可能是治疗脑梗死的主要环节。
甘露醇作用机制是通过渗透性脱水作用减少脑组织含水量。
用药后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能把细胞间液中的水分迅速移入血管内,使组织脱水。
由于形成了血—脑脊液间的渗透压差,水分从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移向血循环,由肾脏排出。
使细胞内外液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目的。
甘露醇也可能具有减少脑脊液分泌和增加其再吸收,最终使脑脊液容量减少而降低颅内压。
此外,甘露醇还是一种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能较快清除自由基连锁反应中毒性强、作用广泛的中介基团羟自由基,防止半暗区组织不可逆性损伤而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故近年已将甘露醇作为神经保护剂用于临床[1]。
定正超[2]等人用甘露醇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268例,通过测定代谢超氧离子自由基的特异酶SOD(超氧化物岐化酶)明显升高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代谢产物MDA(丙二醛)降低,证实了甘露醇的抗自由基及神经保护功能。
甘露醇的使用时间,一般以7—10d为宜。
使用剂量根据病灶体积、脑水肿程度及颅内压而定。
病灶直径在3cm以上者,每日应给予一定量甘露醇,病灶大,脑水肿严重或伴有高颅压者,给予1—2g/(kg.次),4—6h可重复使用;对出现脑疝者,剂量可更大些。
甘露醇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1)作为一种高渗性的药物,甘露醇主要的作用机理是使脑组织发生渗透性脱水,使脑含水量降低,从而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2)输入甘露醇后发生暂时性的高血容量,使早期脑血流量暂时性升高,同时血液稀释,血黏度下降,红细胞变形性增加,所有这些作用使到脑组织的血液的携氧能力增加,使脑小动脉反射性收缩,脑血容量下降,导致颅内压的下降;(3)甘露醇能够抑制脑脊液的生成,降低脑脊液的重吸收,使脑脊液的量减少,从而降低颅内压。
甘露醇在临床上的应用的一些体会:1 .甘露醇的作用时间较快,但是作用持续时间较短,约6~8小时,因此,多需要4~6小时应用一次,也就是说,一天3~4次为宜;2.甘露醇的用量:1~2克/kg体重/次;老人和小孩,体质虚弱的病人用量相对要小;3.对于硬膜下积液的患者,甘露醇的应用要特别谨慎,不用的话可能患者的颅内压不能控制,但是如果量太大可能使积液的范围增大;4.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手术后不能应用甘露醇,相反,应当多补液,使脑组织尽快复位;我到基层会过一次诊,手术后仍然应用甘露醇,患者一直有头痛,考虑是低颅压引起,停用甘露醇后好转。
5.甘露醇的副作用最主要的是肾功能损害,应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尿量、尿的颜色、肾功能情况;另外也要每隔3天左右查一次血电解质。
甘露醇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应用及注意事项急性脑血管疾病不论轻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水肿,甘露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有效药物之一。
合理应用甘露醇,并注意监测有关指标,有助于提高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救治效果,并能避免其不良反应。
一、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脑水肿及其产生机制·急性脑梗死引起脑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脑缺血缺氧。
在早期先出现细胞性脑水肿,若缺血缺氧迅速改善,细胞性脑水肿可减轻或消失;若缺血缺氧时间超过数小时至数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血脑屏障损害,又可发生血管源性脑水肿。
脑水肿进一步妨碍脑血流,使局部脑缺血缺氧进一步恶化。
甘露醇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朱笑萍;罗季安;刘伏友;彭佑铭【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7(32)2【摘要】目的:利用甘露醇(mannitol)诱导急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甘露醇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探讨甘露醇诱导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8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小剂量甘露醇(n=6, 2 h内给予甘露醇)、生理盐水(n=6, 2 h内给予相同溶积生理盐水)、大剂量甘露醇并自由饮水(n=6; 3 d内给予甘露醇40~60 g/kg),观察用药后血中肾素、血管紧张素、内皮素及心钠素浓度的变化.结果:小剂量甘露醇组用药后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及心钠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而大剂量并自由饮水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小剂量组;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大剂量并自由饮水组血浆心钠素浓度与对照组及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剂量甘露醇可能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进一步降低肾血流量,参与诱导急性肾功能衰竭,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并不明显.【总页数】4页(P333-336)【作者】朱笑萍;罗季安;刘伏友;彭佑铭【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长沙,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长沙,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长沙,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长沙,4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5【相关文献】1.多重受体阻断对不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J], 吴伦宽;方颖;吴立荣2.血管紧张素-(1-7)对二肾一夹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J], 刘恩照;杨万松;李广平;周丽娟;刘洪梅;尹力3.内源性硫化氢对高肺血流大鼠肺血管重构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J], 李晓惠;杜军保;唐朝枢4.正五聚蛋白3对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血管活性物质分泌的影响 [J], 杨雁华;汤建民;来桂棵;王丰云5.老年糖尿病人餐后甘油三酯、血管活性物质变化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J], 鹿小燕;李明龙;杨萍;梁波;马立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