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46.04 KB
- 文档页数:3
鞣花酸的生物学效应Wu Xiaolei;Zhong Chen;Shi Jinming【摘要】天然的植物活性物质对于人体健康状态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类胡萝卜素、生育酚、皂苷化合物等植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作用机制相继被研究,它们陆续被开发利用为保健品,药品等产品.广泛存在于各种软果、坚果等植物组织中的活性组分鞣花酸是一种多酚二内酯,是没食子酸的二聚衍生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增殖、抗病毒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在癌症治疗和化学预防方面具有强大潜力.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鞣花酸的作用机制和药用价值不断被挖掘,它将在疾病治疗、美容保健等方面表现出积极作用.对近几年鞣花酸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鞣花酸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林副特产》【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6页(P73-78)【关键词】鞣花酸;生物学效应;癌症治疗;化学预防【作者】Wu Xiaolei;Zhong Chen;Shi Jinmi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1 引言1.1 来源鞣花酸(ellagic acid,EA)发现于1831年,是一种天然酚类,广泛存在于各种软果、坚果等植物组织中,例如核桃[1],草莓[2],葡萄[3],桃子[4]和石榴[5]等。
1.2 化学性质及代谢形式分子式:C14H6O8IUPAC命名:2,3,7,8-Tetrahydroxy-chromeno[5,4,3-cde]chromene-5,10-dione其它命名:4,4′,5,5′,6,6′-Hexahydroxydiphenic acid 2,6,2′,6′-dilactone结构式:鞣花酸是没食子酸的二聚衍生物,是一种多酚二内酯,呈反式没食子酸单宁结构。
它是一种黄色针状晶体,熔点(吡啶)大于360℃,微溶于水、醇,溶于碱、吡啶,不溶于醚。
鞣花酸通常与葡萄糖,阿拉伯糖,西洛糖等缩合形成糖苷,但更易参与鞣花单宁(Ellagitannin,ET)的形成,植物往往通过水解鞣花单宁产生鞣花酸[6]。
claudin-1表达部位-回复什么是claudin1?claudin1是一种细胞膜蛋白,属于claudin蛋白家族的一员。
claudin蛋白家族是一群关键的细胞间连接蛋白,通过形成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参与细胞间隔离、细胞极性维持以及细胞间信号转导等重要生物学过程。
在claudin家族中,claudin1是最早被发现并广泛研究的成员之一。
claudin1的结构与功能:claudin1蛋白由22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具有四个跨膜结构域、两个胞质端以及一个细胞外端。
它在细胞膜上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连接完整性,确保细胞膜的紧密连接状态。
此外,claudin1还参与细胞间物质的选择性传输,在调控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laudin1的表达部位:claudin1在人体中广泛表达于多个组织和器官。
其中,在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最为突出。
上皮组织包括皮肤、肺、肠道、肾脏、肝脏、胆管以及泌尿系统的多个器官等。
claudin1在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关乎细胞间屏障的形成和功能维持,对于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在皮肤中,claudin1定位在表皮层的角质层细胞间隙。
它与其它claudin家族蛋白以及其他细胞间连接蛋白共同组成了角质层细胞间隙的屏障。
这种屏障可以阻止外部物质的渗透和细胞内水分的流失,保持皮肤的正常功能。
在肠道中,claudin1在细胞间连接的形成和功能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以其它claudin家族蛋白共同组成了肠道上皮细胞间连接的密封屏障。
这种屏障能有效阻止肠道内菌群和毒素等有害物质的进入体内,保护肠道免受感染。
在泌尿系统中,claudin1在肾小管和尿路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也被广泛研究。
它参与了肾小管的离子与水分的选择性重新吸收,维持体液稳态。
总结:claudin1作为claudin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在细胞间连接的形成和功能维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广泛表达于人体多个组织和器官,特别是在上皮组织中具有突出表达。
结肠癌免疫组化意义免疫组化的临床意义临床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1、恶性肿瘤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4项:P-gP,GSTπ,TOPOⅡ,Ki-67。
2、乳癌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7项:P-gp,GSTπ,TOPOⅡ,Ki-67,ER,PR,C-erbB-2。
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药泵作用--胞膜/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π)--解毒作用--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靶点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越有效: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
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雌激素受体(ER)--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孕激素受体(PR)--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
ER、PE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
Ki-67--细胞增殖标志--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
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CEA多数腺癌表达CEARb(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
野生型半衰期很短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喉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检测。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早期过程包括肿瘤细胞被靶组织的俘获、粘附和转移肿瘤细胞向血管外的游走。
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如E-选择素可以使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在其表面上滚动,E-选择素和其配体LeX(a)和sLeX(a)可是能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早期识别和俘获中的关键粘附分子。
在其他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如整合蛋白、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VCAM)和细胞外基质分子的共同参与下,转移的肿瘤细胞可完全停止滚动并使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结合。
这种结合最终导致了肿瘤细胞游出血管壁进入靶组织,然后逐渐形成了转移灶。
可以假设(1)在肝癌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粘附分子的表达和表达调节都会有异常的改变。
(2)在预防肝癌的复发和转移中,抗粘附治疗将会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肝癌和血管内皮细胞上粘附分子的表达:E-钙粘蛋白(E-cadherin):E-钙粘蛋白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6q22.1。
它的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介导同型细胞间的粘附。
E-钙粘蛋白等位基因的缺失或表达减少与肝细胞肝癌的侵袭和转移相关。
与正常的肝组织相比较,肝癌中可以观测到E-钙粘蛋白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的降低。
此种细胞高侵袭高转移特性可以通过转染E-cadherin cDNA而阻断,又可应用抗E-cadherin单可隆抗体而再现。
提示E-cadherin表达的缺失与人类肿瘤细胞去分化及强侵袭力有关,是非分化性HCC的特征之一。
E-cadherin可作为侵袭的抑制物。
sLewiss X (sLeX)及其衍生物sLeX 是一种含有唾液酸和岩藻糖的五糖结构单元,存在与糖蛋白和糖脂中。
sLeX及其衍生物主要表达于有关的肿瘤细胞如结肠癌、胃癌细胞中,它是E-selectin 的主要配体。
以往证明sLeX、sLea抗原表达与人结肠癌细胞的转移能力有关。
Terri A 等[62]研究指出21%(16/56)HCC表达sLeX,非癌肝细胞不表达sLeX,HCC伴有肝内转移者sLeX表达阳性者多于不伴转移的HCC,而且HCC的死亡率也与sLeX表达呈正相关。
Caveolin—1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小窝蛋白-1(Caveolin-1)是caveolae上的主要结构功能蛋白,通过它的脚手架区(CSD)与多个重要蛋白直接结合,形成信号通路的枢纽中心,在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肿瘤的发生和转移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和结肠癌、肝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早期,Caveolin-1-信号分子复合物负性调控各种信号通路。
而在泌尿系肿瘤的各个时期和其他大多数肿瘤的晚期,Caveolin-1异常表达,激活各种生长信号的传导,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
Caveolin-1在肿瘤中表现出的双重效应与它调控的信号通路相关。
本文将就Caveolin-1在肿瘤细胞中调控的信号通路做具体阐述。
标签:Caveolin-1;肿瘤;信号通路Caveolin-1是细胞膜上重要的结构功能蛋白,其结构中特殊的脚手架区(CSD)能特异性地与多种信号分子结合,抑制这些信号分子的活性,形成多条信号通路的枢纽中心,对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具有重要的影响[1]。
研究显示,在多种不同肿瘤细胞中Caveolin-1的表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肿瘤的发生和转移等生理、病理过程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1 小窝蛋白-1(Caveolin-1)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Caveolin-1是细胞膜向内凹陷呈瓶颈状的直径约50~100 nm的囊泡结构(caveolae)上的主要结构蛋白和标志蛋白。
根据其免疫性特征可分为Caveolin-1、Caveolin-2、Caveolae-3。
Cacveolin-1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中,对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它主要由位于两边的N端、C端和中间高度保守的疏水区构成,在N端存在含有与多种信号分子活化中心相似的氨基酸序列的脚手架区,通过该序列它能与多种信号分子(G蛋白亚单位、HA2Ras、Src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Src、Fyn等)、EGF受体、胰岛素受体、PKC、eNOS等)相连接,引起这些信号分子的变构或共价修饰从而调控这些信号分子的活性状态,对大多数信号分子主要发挥负性调节作用[2-3]。
IL-1与恶性肿瘤发表时间:2012-09-18T09:34:16.4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林祥泉1 黄俏佳2[导读]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在炎症和感染条件下会促进癌症的发生与发展林祥泉1 黄俏佳2( 1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福建福州 3 5 0 0 0 5 ; 2 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福建福州 3 5 0 0 0 5 )【中图分类号】R72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6-0112-03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与周围的宿主成分形成肿瘤微环境,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宿主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大量分泌的细胞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因子,较多涉及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等,它们在肿瘤微环境各组分之间通过精细而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实现对话和交互作用,表现为肿瘤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双向互动的生物学关系。
大量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自身分泌或接受致炎因子(IL-1、TN F-α、L P S)刺激后产生的细胞因子I L-6[1],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化疗抵抗作用等预后不良密切相关[2]。
1、IL-1的生物学特性I L-1是一种高度活性的细胞因子。
1972年G e r y等发现人白细胞培养的上清中含有一种可溶性物质,这种物质可促进小鼠胸腺细胞对植物血凝素(PHA)的有丝分裂反应,可由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
在急性炎症疾病、慢性炎症疾病和恶性肿瘤中IL-1水平均升高。
肿瘤微环境中高浓度IL-1与肿瘤恶性表型密切相关,而且高表达IL-1的肿瘤病人一般临床预后较差[3]。
I L-1还可以增强已存在的肿瘤的侵袭性,主要是通过启动新血管生成、诱导炎性因子(如MMPs、Heparanase、趋化因子和整合素等)在恶性细胞或内皮细胞的表达,导致肿瘤扩散和转移[4-6]。
近年研究表明,I L-1是肿瘤微环境分泌的一种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参与多种肿瘤的病理过程,调控多种肿瘤生物学行为并干预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成为肿瘤治疗领域中较引人注目的炎症介质,本文就IL-1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做一综述。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在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杨昌秀;向兰;费静;张迪;李雷激【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探讨分析来自涎腺的上皮性肿瘤中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志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SM-1)的表达与涎腺上皮性肿瘤中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5年1月诊治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石蜡标本等ESM-1的表达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经IPP 6.0处理及SPSS 17.0统计学分析.结果 ACC 癌组织中ESM-1呈强阳性表达,在癌旁组织中呈现弱阳性表达,其中有复发、转移、神经周围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临床分期较晚的表达高于无复发、转移、PNI及临床分期较早的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35、2.322、2.646、2.292;P值分别为0.001、0.024、0.010、0.026).结论 ESM-1表达量与ACC复发、转移、神经侵袭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系,即ESM-1表达量与ACC恶性程度相关,可为ACC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24)003【总页数】5页(P261-265)【关键词】腺样囊性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神经周围侵袭;免疫组织化学【作者】杨昌秀;向兰;费静;张迪;李雷激【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泸州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泸州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7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最为常见,可发生于大唾液腺以及小唾液腺;大唾液腺包括下颌下腺、腮腺、舌下腺,小唾液腺包括腭腺等[1]。
claudin-1表达部位-回复标题:Claudin1及其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和功能引言:人体细胞间连接是维持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因素。
其中,紧密连接作为细胞间连接的一种类型,在维持细胞极性、组织屏障功能和细胞间信号传递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Claudin家族是构成紧密连接的主要成员之一,其中Claudin1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膜蛋白,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广泛表达,并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分步介绍Claudin1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及其功能。
一、Claudin1表达及功能的基本概述(250字)Claudin1是Claudin家族中一种重要的跨膜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膜上。
它是紧密连接的构成成员之一,通过与其他家族成员相互作用形成网络结构,维持细胞间的黏附、阻断物质向细胞间隙扩散和细胞极性。
Claudin1在细胞间连接的形成和功能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发现Claudin1与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细胞周期的调节以及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等方面也存在关联。
二、Claudin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600字)1. 研究表明,Claudin1在肠道中表达丰富,它发挥重要作用在于调控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阻止毒素和致病菌的侵入,同时参与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保持电解质平衡等功能。
2. 在肾脏中,Claudin1主要游离存在于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
它与其他Claudin家族成员共同参与尿液体积和浓度的调节,维持肾小管对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尿液浓缩和稀释等功能。
3. 在血脑屏障中,Claudin1与其他紧密连接蛋白共同构建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结构,限制大分子物质和有害物质的通过,保护神经系统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
4. Claudin1在皮肤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与皮肤屏障的形成和维持密切相关。
它通过与其他Claudin家族成员相互作用,维持表皮屏障的完整性和正常皮肤功能。
5. 在乳腺组织中,Claudin1的表达与乳腺上皮细胞的关联详细研究发现,Claudin1通过与其他细胞黏附蛋白相互作用,参与乳腺上皮的极性维持、腺泡的形成以及乳腺的分泌等功能。
GSPT1在结肠癌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结肠及直肠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sup>[1-5]</sup>。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生活环境恶化,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节奏加快,人口结构变化等,CRC的发病率逐步增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美国最新癌症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CRC的发病率在各类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位于第三位<sup>[6-14]</sup>。
在中国CRC的新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上升趋势。
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在全部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均位居第5位,新发病例有37.6万,死亡病例有19.1万。
经济发达城市地区发病率远高于农村,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显著<sup>[15-21]</sup>。
当前,结直肠癌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结合化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但总的5年生存率约50%<sup>[22-30]</sup>。
因此,进一步研究结肠癌的肿瘤特异性标志物,为临床结肠癌的诊治提供新靶点及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首先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ltas,TCGA)中的结肠癌测序数据<sup>[31-33]</sup>,挖掘了在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深入分析了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
在差异基因中发现了GSPT1(G1 to S phase transition 1)在结肠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UCSC基因组浏览器分析发现,GSPT1位于人类16号染色体长臂13区(chr16 p13.13),在蛋白质编码区有10个外显子组成,其转录时通过可变剪切形成2个不同的转录本,翻译编码508个氨基酸。
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GSPT1在结肠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
细胞粘附分子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关键在于神经元胞体是否存活。
微环境中的神经胞体的调节及各种因子、因素对于神经受损后轴突的再生起了重要作用。
近年研究表明细胞粘附分子参与了神经损伤修复这一过程。
细胞粘附分子为介导细胞之间、胞与胞外基质粘附的物质,在炎症反应、创伤愈合、肿瘤侵润,以及与细胞连接、伸展、移动、生长和分化、信号转导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细胞粘附分子可分为以下五类,具体综述如下:1整合素家族粘附分子整合素家族粘附分子普遍分布于细胞表面,兼具信号转导和粘附功能的受体。
整合素家族与配体结合形成配体-整合素分子-细胞骨架跨膜信息系统,在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炎症反应和创伤修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采用免疫组化、RT-PCR等技术,检测脑组织损伤中整合素的表达。
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均有整合素阳性细胞数表达,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整合素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表达明显增强。
该学者推测整合素的高表达可能是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的机制之一[1]。
神经干细胞的损伤与修复、迁徙方面,整合素通过信号转导和粘附两方面的多种途径发挥调节作用。
在神经干细胞的增值和迁移中分别需要细胞α5β1和α6β1整合素的激活。
α7对小鼠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和轴突的再生有很重要作用。
美国学者PasterKamp[2]发现整合素可以介导Seman7A促进轴突生长而不是引导其生长方向。
2选择素家族粘附分子选择素近年来研究表明选择素主要集中于肿瘤、炎症、血栓形成等方面。
L-选择素介导内皮细胞和白细胞之间的反应。
L-选择素与β2整合素的共同作用使PMNs趋向于炎症组织。
E-选择素可介导活化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粘附的作用。
当神经受损时,可由侵入的白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可促进白细胞浸润至炎症组织,与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可诱导合成并释放神经生存所需的神经营养因子。
3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粘附分子该类粘附分子是以结构相似和在氨基酸组成上,与免疫球蛋白可变区或恒定区有较高同源性的蛋白分子。
Journal of Physiology Studies 生理学研究, 2018, 6(4), 21-26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jpshttps:///10.12677/jps.2018.64004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E-Cadherinand CD31 in Colorectal CancerHongmei Sun1, Jinbao Wu2*1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Medical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BaotouInner Mongolia2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Digestive Disease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aotou Medical College,Baotou Inner MongoliaReceived: Sep. 7th, 2018; accepted: Sep. 23rd, 2018; published: Sep. 30th, 2018AbstractColorectal cancer (CRC)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cies. Metastasis and infiltr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E-cadherin and CD31 are associated with metastasis, invasion, tumor staging,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pro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se two proteins in co-lorectal cancer.KeywordsColorectal Cancer, E-Cadherin, CD31E-Cadherin、CD3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孙红梅1,武金宝2*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内蒙古包头2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消化病研究所,内蒙古包头收稿日期:2018年9月7日;录用日期:2018年9月23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30日摘要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1.请简述霍奇金淋巴瘤(HL)有哪几种亚型(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①淋巴细胞为主型(LP)②结节硬化型(NS)③混合细胞型(MC)④淋巴细胞衰减型(LD)附带:在霍奇金淋巴瘤的经典ABVD方案中,A 指什么?B 指什么?V 指什么?D 指什么?Answer: A 指阿霉素ADM ,B 指博来霉素BLM, V 指长春花碱VLB, D 指氮稀咪胺DTIC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经典CHOP方案中,C 指什么?H 指什么?O指什么? P指什么?Answer: C 指环磷酰胺CTX,H 指阿霉素ADM, O 指长春新碱VCR,P 指强的松PDN。
2.简述多药联合化疗原则①药物作用的机理不同、②药物作用的周期&时相不同、③药物的不良反应尽量不要叠加、④联合化疗方案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性。
3.简述肺癌化疗策略①SCLC(小细胞肺癌)一旦确诊,不论临床分期如何;②NSCLC(非小细胞肺癌)依不同分期而定◊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晚期肺癌姑息化疗◊腔内注射3.甲状腺癌病理分类甲状腺癌可分为分化型和非分化型两大类,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和滤泡性腺癌,非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髓样癌、和未分化癌。
4.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特点最常见,占60-70%;40岁以下女性多见;恶性度低,发展缓慢;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出现早、范围广、发展慢、囊性变;预后好,5年生存率90%以上。
5.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有哪些?(1)甲状腺肿物或结节(2)局部侵犯和压迫症状压迫气管:气管移位、呼吸困难侵犯气管:咯血、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吞咽困难侵犯喉返神经:声嘶、呛咳巨大甲状腺肿块: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3)颈淋巴结肿大(4)远处转移相关症状:咳嗽、咯血、骨痛6.哪些甲状腺结节应考虑甲状腺癌?(1)男性与儿童患者(2)有颈部放射史(3)短期内突然增大(4)出现压迫和侵犯症状(5)肿块质硬,表面粗糙不平(6)肿块固定,不随吞咽活动(7)伴有颈淋巴结肿大(8)CT或X线提示有砂砾样钙化7.肿瘤三级预防的概念和内容(1)一级预防鉴别癌的危险因素和病因,提高机体防癌能力,防患于未然.方法: 鉴定环境中致癌促癌剂,建立免疫接种和化学预防方法,改变不良习惯。
NOX-1基因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徐国利【摘要】NADPH氧化酶-1(NADPH oxidase-1,NOX-1)是NADPH氧化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ase,NADPH oxidase,NOX)家族成员之一.NOX是调节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酶,也是最早被确认的产生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体系.一方面,少量的ROS 可增强免疫防御,参与细胞分化、增殖、凋亡及细胞间信号通路的调控;另一方面,过多的ROS可引起氧化应激,致使细胞生理功能紊乱,对加速炎症、纤维化和肿瘤形成等病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作为ROS主要来源之一,NOX-1在肿瘤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综述NOX-1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以期探寻胆囊癌等恶性肿瘤诊治和预后判断的有效靶标.【期刊名称】《外科研究与新技术》【年(卷),期】2017(006)004【总页数】5页(P276-280)【关键词】NADPH氧化酶-1;活性氧类;肿瘤;胆囊癌【作者】徐国利【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8NADPH氧化酶-1(NADPH oxidase-1,NOX-1)是NADPH氧化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ase,NADPH oxidase,NOX)家族成员之一。
NOX是细胞内一组具有氧化活性的蛋白[1],是由膜亚基gp91phox(即NOX-2)和跨膜亚基p22phox,胞浆亚基p47phox、p67phox、p40phox和小分子GTPase结合蛋白Rac 等组成的酶复合体[2-4]。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即还原型辅酶Ⅱ,在很多生物体化学反应中起着递氢体的作用,对机体具有重要意义。
Thomsen-Friedenreich (TF) 抗原是一种由己糖基于该生物分子表面上的糖蛋白或者脂质中出现的一种抗原。
该抗原在正常成人组织中很少见,但是在某些癌症中过度表达。
这种抗原也被称为CD176或Gapa1-3。
TF 抗原可能在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 TF 抗原的来源、结构、生物学意义以及与癌症关联的研究。
1. 来源TF 抗原最初是由 Thomsen 和 Friedenreich 于 1923 年在猪红细胞表面上发现。
后来,它被发现在其他物种的红细胞和粘膜中。
TF 抗原的合成受到 A/B/O 血型和人类特异性抗原系统的影响。
TF 抗原通常以决定性丝氨酸或苯丙氨酸为特征。
2. 结构TF 抗原的结构包括己糖基蛋白和己糖基脂质。
己糖是一种在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和脂质中普遍存在的碳水化合物。
TF 抗原的己糖基通常是与蛋白质或脂质共价结合在一起的,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糖蛋白或糖脂。
这种糖蛋白或糖脂在细胞表面上形成一种特定的结构,被认为与肿瘤的形成和生长密切相关。
3. 生物学意义TF 抗原在正常细胞中很少见,但在某些类型的癌症中被过度表达。
研究表明,TF 抗原可能在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能与细胞粘附、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等生物学过程相关联。
TF 抗原已成为癌症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可能为癌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靶点。
4. 与癌症关联的研究TF 抗原与多种癌症相关,包括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前列腺癌等。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TF 抗原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和预后相关。
一些研究还表明,TF 抗原可能成为癌症治疗的新靶点,针对 TF抗原的免疫疗法和药物治疗正在不断发展。
总结TF 抗原是一种重要的糖标志物,在癌症的研究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随着对 TF 抗原的深入研究,我们有望发现新的癌症治疗靶点,同时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