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距离后方交会计算

距离后方交会计算

距离后方交会计算
距离后方交会计算

距离后方交会计算(CASIO fx-5800P计算器)程序

距离后方交会计算(CASIO fx-5800P计算器)程序

一、程序功能

本程序适用于在一个未知点上设测站,观测两到个已知点的距离后,解算该未知坐标。注意:这种观测两到个已知点的距离后解算该未知坐标的方法,缺少多余观测值,也就缺少检核条件。

二、程序清单

Lbl 1:"XA"?A: "YA"?B: "XB"?C: "YB"?D:"D1"?E: "D2"?F: "Q"?Q

Pol(C-A, D-B)→G

J+QCos-1((GG+EE-FF)÷2÷G÷E)→H

A+ECosH→X

B+ESinH→Y

"XP=":X◢

"YP=":Y◢

Goto 1←┘

三、使用说明

1、规定

(1) 未知点为P点,已知点分别为A点、B点;

(2) P点至A点的距离为D1,P点至B点的距离为D2;

(3) 当A、B、P三点逆时针排列时,Q=-1;当A、B、P三点顺时针排列时,Q=1。

2、输入与显示说明

输入部分:

XA ? 输入A点的X坐标

YA ?输入A点的Y坐标

XB ? 输入B点的X坐标

YB ?输入B点的Y坐标

D1 ?输入P点至A点的距离为D1

D2 ?输入P点至B点的距离为D2

Q ?输入A、B、P三点排列方式(逆时针时,Q=-1;顺时针时,Q=1)显示部分:

XP=×××所求点P的X坐标

YP=×××所求点P的Y坐标

四、算例

已知XA=539.3551,YB=602.9159,XB=433.0034,YB=1087.4213,D1=380.7996,D2=245.8664,A、B、P三点排列方式为逆时针(Q=-1),求P点的坐标。

输入数据后,经计算得

XP=647.8773101

YP=967.9244825

空间后方交会的解算

空间后方交会的解算 一. 空间后方交会的目的 摄影测量主要利用摄影的方法获取地面的信息,主要是是点位信息,属性信息,因此要对此进行空间定位和建模,并首先确定模型的参数,这就是空间后方交会的目的,用以求出模型外方位元素。 二. 空间后方交会的原理 空间后方交会的原理是共线方程。 共线方程是依据相似三角形原理给出的,其形式如下 111333222333()()() ()()()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a X X b Y Y c Z Z x f a X X a Y Y a Z Z a X X b Y Y c Z Z y f a X X a Y Y a Z Z -+-+-=--+-+--+-+-=--+-+- 上式成为中心投影的构线方程, 我们可以根据几个已知点,来计算方程的参数,一般需要六个方程,或者要三个点,为提高精度,可存在多余观测,然后利用最小二乘求其最小二乘解。 将公式利用泰勒公式线性化,取至一次项,得到其系数矩阵A ;引入改正数(残差)V ,则可将其写成矩阵形式: V AX L =- 其中 111333222333[,]()()()()()()()()()()()()()()T x y A S A S A S x A S A S A S A S A S A S y A S A S A S L l l a X X b Y Y c Z Z l x x x f a X X a Y Y a Z Z a X X b Y Y c Z Z l y y y f a X X a Y Y a Z Z =-+-+-=-=+-+-+--+-+-=-=+-+-+- 则1()T T X A A A L -= X 为外方位元素的近似改正数, 由于采用泰勒展开取至一次项,为减少误差,要将的出的值作为近似值进行迭代,知道小于规定的误差 三. 空间后方交会解算过程 1. 已知条件 近似垂直摄影

距离后方交会计算

距离后方交会计算(CASIO fx-5800P计算器)程序 距离后方交会计算(CASIO fx-5800P计算器)程序 一、程序功能 本程序适用于在一个未知点上设测站,观测两到个已知点的距离后,解算该未知坐标。注意:这种观测两到个已知点的距离后解算该未知坐标的方法,缺少多余观测值,也就缺少检核条件。 二、程序清单 Lbl 1:"XA"?A: "YA"?B: "XB"?C: "YB"?D:"D1"?E: "D2"?F: "Q"?Q Pol(C-A, D-B)→G J+QCos-1((GG+EE-FF)÷2÷G÷E)→H A+ECosH→X B+ESinH→Y "XP=":X◢ "YP=":Y◢ Goto 1←┘ 三、使用说明 1、规定 (1) 未知点为P点,已知点分别为A点、B点; (2) P点至A点的距离为D1,P点至B点的距离为D2; (3) 当A、B、P三点逆时针排列时,Q=-1;当A、B、P三点顺时针排列时,Q=1。 2、输入与显示说明 输入部分: XA ? 输入A点的X坐标 YA ?输入A点的Y坐标 XB ? 输入B点的X坐标 YB ?输入B点的Y坐标 D1 ?输入P点至A点的距离为D1 D2 ?输入P点至B点的距离为D2 Q ?输入A、B、P三点排列方式(逆时针时,Q=-1;顺时针时,Q=1)显示部分: XP=×××所求点P的X坐标 YP=×××所求点P的Y坐标 四、算例 已知XA=539.3551,YB=602.9159,XB=433.0034,YB=1087.4213,D1=380.7996,D2=245.8664,A、B、P三点排列方式为逆时针(Q=-1),求P点的坐标。 输入数据后,经计算得 XP=647.8773101 YP=967.9244825

全站仪后方交会法步骤和高程测量步骤

全站仪后方交会法步骤和 高程测量步骤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1、角度测量(angleobservation) (1)功能:可进行水平角、竖直角的测量。 (2)方法:与经纬仪相同,若要测出水平角∠AOB,则: 1)当精度要求不高时: 瞄准A点——置零(0SET)——瞄准B点,记下水平度盘HR的大小。 2)当精度要求高时:——可用测回法(methodofobservationset)。 操作步骤同用经纬仪操作一样,只是配置度盘时,按“置盘”(HSET)。 2、距离测量(distancemeasurement) PSM、PPM的设置——测距、测坐标、放样前。 1)棱镜常数(PSM)的设置。 一般:PRISM=0(原配棱镜),-30mm(国产棱镜) 2)大气改正数(PPM)(乘常数)的设置。 输入测量时的气温(TEMP)、气压(PRESS),或经计算后,输入PPM的值。 (1)功能:可测量平距HD、高差VD和斜距SD(全站仪镜点至棱镜镜点间高差及斜距) (2)方法:照准棱镜点,按“测量”(MEAS)。 3、坐标测量(coordinatemeasurement) (1)功能:可测量目标点的三维坐标(X,Y,H)。 (2)测量原理任意架仪器,先设置仪器高为0,棱镜高是多少就是多少,棱镜拿去直接放在已知点上测高差,测得的高差为棱镜头到仪器视线的高差,当然,有正有负了,然后拿出计算器用已

知点加上棱镜高,再加上或减去(因为有正有负)测得的高差就是仪器的视线高啊,因为仪器高为0,所以这个数字就是你的测站点高程,进测站点把它改成这个数字就行了,改完测站点了一般情况下都要打一下已知点复核一下。。。 若输入:方位角,测站坐标(,);测得:水平角和平距。则有: 方位角: 坐标: 若输入:测站S高程,测得:仪器高i,棱镜高v,平距,竖直角,则有: 高程: (3)方法: 输入测站S(X,Y,H),仪器高i,棱镜高v——瞄准后视点B,将水平度盘读数设置为——瞄准目标棱镜点T,按“测量”,即可显示点T的三维坐标。 4、点位放样(Layout) (1)功能:根据设计的待放样点P的坐标,在实地标出P点的平面位置及填挖高度。 (2)放样原理 1)在大致位置立棱镜,测出当前位置的坐标。 2)将当前坐标与待放样点的坐标相比较,得距离差值dD和角度差dHR或纵向差值ΔX和横向差值ΔY。 3)根据显示的dD、dHR或ΔX、ΔY,逐渐找到放样点的位置。

空间后方交会编程实习报告

空间后方交会编程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用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C++或者C语言)编写一个完整的单片空间后方交会程序,通过对提供的试验数据进行计算,输出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并评定精度。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单片空间后方交会的原理,体会在有多余观测情况下,用最小二乘平差方法编程实现解求影像外方位元素的过程。通过上机调试程序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 利用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根据共线条件方程求解像片外方位元素。 三实习数据 已知航摄仪的内方位元素:f k =153.24mm,x =y =0.0mm,摄影比例尺为1:50000; 4个地面控制点的地面坐标及其对应像点的像片坐标: 四实习原理 如果我们知道每幅影像的6个外方位元素,就能确定被摄物体与航摄影像的关系。因此,如何获取影像的外方位元素,一直是摄影测量工作者所探讨的问题。可采取的方法有:利用雷达、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NS)以及星相摄影机来获取影像的外方位元素;也可以利用影像覆盖范围内一定数量的控制点的空间坐标与摄影坐标,根据共线条件方程,反求该影像的外方位元素,这种方法称为单幅影像的空间后方交会。 单像空间后方交会的基本思想是:以单幅影像为基础,从该影像所覆盖地面范围内若干控制点的已知地面坐标和相应点的像坐标量测值出发,根据共线条件方程,解求该影像在航空摄影时刻的外方位元素Xs,Ys,Zs,t,w,k。 五实习流程 (1)获取已知数据。从摄影资料中查取影像比例尺1/m,平均摄影距离(航空摄影的航高、内方位元素x0,y0,f;获取控制点的空间坐标Xt,Yt,Zt。 (2)量测控制点的像点坐标并进行必要的影像坐标系统误差改正,得到像点坐标。 (3)确定未知数的初始值。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必须给出待定参数的初始值,在竖直航空摄影且地面控制点大体对称分布的情况下,可按如下方法确定初始值:

后方交会测量步骤

18.后方交会测量 后方交会通过对多个已知点的测量定出测站点的坐 标。 输入值或观测值 输出值 Ni.Ei.Zi:已知点的坐标值No.Eo.Zo:测站点的坐标值 Hi :水平角观测值 Vi :垂直角观测值 Di :距离观测值 已知点(P1) 已知点(P2) 测站点(P0) 已知点(P4) 已知点(P3) BTS-800 通过观测2-10 已知点便可计算出测站点的坐标。 当观测的已知点超过 2 个,计算N、E 坐标时将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给出平差结果的不确定度。而Z 坐标则通过计算平均值求取。因此,观测的已知点越多,计算所得的坐标精度也就越高。 后方交会测量也可在菜单模式下选取“后方交会”来进行。 使用“后方交会”,已知点输入应按顺时针顺序输入,否则计算结果可能不准确。

49

18.1 测量两已知点求取测站坐标 操作过程操作键 1.在测量模式第三页下按【后交】进入 显示 后方交会测量功能,显示已知点坐标 输入屏幕。 在菜单模式下选取“3.后方交会”也 可以进入后方交会测量 2.输入已知点1 的坐标,每输入一行数据 按【】,输入完成后,照准已知点 1 棱镜,按【测量】进行测量。 3.测量完成后,显示测量结果,并要求输 入已知点棱镜高。【后交】 【测量】 【输入测量已知点1】 N﹤m﹥: E﹤m﹥: Z﹤m﹥: 【后方交会】 S: 557.259m ZA: 97°31′05″ HAR: 351°15′06″ 连续测量模式需按【停止】停止测量。 4.按【确定】,进入已知点2 坐标输入及测 量。 重复2-3 完成已知点2 的输入及测量。 【确定】 50

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和双像解析空间后方-前方交会的算法程序实现

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和双像解析空间后方-前 方交会的算法程序实现 遥感科学与技术 摘要:如果已知每张像片的6个外方位元素,就能确定被摄物体与航摄像片的关系。因此,利用单像空间后方交会的方法,可以迅速的算出每张像片的6个外方位元素。而前方交会的计算,可以算出像片上点对应于地面点的三维坐标。基于这两点,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可以代替人脑快速的完成复杂的计算过程。 关键词:后方交会,前方交会,外方位元素,C++编程 0.引言: 单张像片空间后方交会是摄影测量基本问题之一,是由若干控制点及其相应像点坐标求解摄站参数(X S,Y S,ZS,ψ、ω、κ)。单像空间后方交会主要有三种方法:基于共线条件方程的平差解法、角锥法、基于直接线性变换的解法。而本文将介绍第一种方法,基于共线条件方程反求象片的外方位元素。 而空间前方交会先以单张像片为单位进行空间后方交会,分别求出两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再根据待定点的一对像点坐标,用空间前方交会的方法求解待定点的地面坐标。可以说,这种求解地面点的坐标的方法是以单张像片空间后方交会为基础的,因此,单张像片空间后方交会成为解决这两个问题以及算法程序实现的关键。

1.单像空间后方交会的算法程序实现: (1)空间后方交会的基本原理:对于遥感影像,如何获取像片的外方位元素,一直是摄影测量工作者探讨的问题,其方法有:利用雷达(Radar)、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 N S)以及星像摄影机来获取像片的外方位元素;也可以利用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根据共线方程,反求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这种方法称为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如图1所示)。 图中,地面坐标X i、Yi、Zi和对应的像点坐标x i、yi是已知的,外方位元素XS、Y S、ZS(摄站点坐标),ψ、ω、κ(像片姿态角)是待求的。 (2)空间后方交会数学模型:空间后方交会的数学模型是共线方程, 即中心投影的构像方程: 式中X、Y、Z是地面某点在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中的坐标,x,y是该地面点在像片上的构像点的像片坐标,对 于空间后方交会而言它们是已知的,还有主距f是已知的。而9个方向余弦a 1,a 2,a3;b1,b 2,b 3;c 1,c2,c 3是未知的,具体表达式可以取

全站仪后方交会操作过程

全站仪放样,作为施工过程中一项重要环节,对技术员已上升为必须擅长的仪器操作内容。全站仪建站一般有两种方法,即极坐标法建站和后方交会法建站。现以尼康全站仪为例,讲述全站仪后方交会法建站、放样全过程。(其他品牌全站仪可参考进行) 一、建站 1.将仪器架于两已知点均可通视,且可完全看到放样目标点位置的高处。尽量保证视线夹角在60度左右,仪器架设高度适中,三脚架腿踩实,不可出现放样过程中架腿松动现象。(注意:整个放样过程中仪器附近不应有人来回走动,且放样人员应尽量站在一点不动,减少因人员走动导致仪器震动偏移。) 2.固定仪器,上下松动架腿大致调整圆水准器气泡基本居中,按下电源键开机,上下左右转动一下,按下“0”键,进入精平模式。 将水准管放于平行于两螺旋连线方向,关注屏幕上数值,“”过大,便同时向内或向外转动平行方向两螺旋至数值符合要求(一般数值处于5"以内即可);“”过大,便左转或右转垂直方向螺旋至数值符合要求。旋转60度,检查,若仍有些许偏差,再按上述调整。再旋转60度继续检查至完成。 3.按下“确定”键记录,按“建站”键进入建站模式,选择“后方交会法”按“确定”。①若全站仪内已有建站点坐标,可在“PT”栏输入点名(“MODE”键可切换数字与字母),按“确定”键自动跳出坐标,再输入棱镜高(本项目为1.35m和1.2m两种);②若全站仪内无建站点坐标,于“PT”处按“确定”键进入坐标输入界面,XYZ

输完后,按“确定”回到界面,再输入仪器高。 CD数值暂时不输,按“确定”跳过进而记录,进入瞄准后视点1界面,视线内横竖丝卡住棱镜头“横竖尖头”(一般要求:竖向从镜杆底部瞄起,再翻转上去;横向以卡住两边尖为准),瞄准后,点击“测量1”(一般仪器内部设置“测量1”为棱镜模式且双频,“测量2”为免棱镜模式且单频,具体设置可内部调节变动)测量,待响两声后,在不转动仪器前按“确定”键记录,重复“PT”输入点坐标和棱镜高进行后视点2的瞄准,按“测量1”测量(若发现测量时后视瞄准有移动,再瞄准再按“测量1”测量)。 4.确定无误后,按“确定”键记录,自动开始计算建站误差,一般要求建站误差在5mm以内。(考虑仪器自身状态和其他情况,计算出结果有几种不正常情况:①建站误差过大,处理办法为按一次“ESC 键”返回测量后视点2,再次瞄准,测量,再计算,若还是很大,重新建站;②出现“输入第三个点”,处理办法为检查输入点坐标是否输入有误,确定无误,再次测量,若不行,重新建站) 建站误差符合要求后,按“确定”键记录,重新输入点名,其他可按“确定”或“”键跳过,最后“确定”键完成建站。 二、放样 点击“放样”键,按“确定”或“”键跳过界面,至下一个坐标输入界面,输入坐标,瞄准,“测量1”测量,按指示告知架镜人员左右前后移动至定点位置,通知定点。 一次“ESC”键返回,再按“确定”或“”键跳过界面,进入下

后方交会计算计算)程序

距离后方交会计算(CASIO fx–4800P计算器)程序 一、程序功能 本程序适用于在一个未知点上设测站,观测两到个已知点的 距离后,解算该未知坐标。本程序也可以在CASIO fx-4500P计算器及CASIO fx-4850P计算器上运行。 注意:这种观测两到个已知点的距离后解算该未知坐标的方法,缺少多余观测值,也就缺少检核条件。 二、源程序 Lbl 1:{ABCDEFQ}:A"XA":B” YA”:C"XB":D"YB":E"D1":F"D2":Q:J=0:G=Pol(C-A, D-B) :H=J+QCos-1((GG+EE-FF)÷2÷G ÷E): X"XP"=A+ECosH◢ Y"YP"=B+ESinH◢ Goto 1←┘ 注:CASIO fx-4850改如下 Lbl 1:{ABCDEFQ}:A"XA":B” YA”:C"XB":D"YB":E"D1":F"D2":Q:J=0:G=Pol(C-A, D-B) :H=J+QCos-1((GG+EE-FF)÷2÷G÷E):"XP": X=A+ECosH◢

"YP":Y=B+ESinH◢ Goto 1←┘ 三、使用说明 1、规定 (1) 未知点为P点,已知点分别为A点、B点; (2) P点至A点的距离为D1,P点至B点的距离为D2; (3) 当A、B、P三点逆时针排列时,Q=-1;当A、B、P三点顺时针排列时,Q=1。 2、输入与显示说明 输入部分: XA ? 输入A点的X坐标 YA ?输入A点的Y坐标 XB ? 输入B点的X坐标 YB ?输入B点的Y坐标 D1 ?输入P点至A点的距离为D1 D2 ?输入P点至B点的距离为D2 Q?输入A、B、P三点排列方式(逆时针时,Q=-1;顺时针时,Q=1) 显示部分: XP=×××所求点P的X坐标 YP=×××所求点P的Y坐标

距离后方交会计算

距离后方交会计算(CASIO fx-4800P计算器)程序 距离后方交会计算(CASIO fx-4800P计算器)程序 一、程序功能 本程序适用于在一个未知点上设测站,观测两到个已知点的距离后,解算该未知坐标。本程序也可以在CASIO fx-4500P计算器及CASIO fx-4850P计算器上运行。 二、源程序 Lbl 1:{ABCDEFQ}:A"XA":B” YA”:C"XB":D"YB":E"D1":F"D2":Q:J=0:G=Pol(C-A, D-B) :H=J+QCos-1((GG+EE-FF)÷2÷G÷E):X"XP"=A+ECosH◢Y"YP"=B+ESinH◢ Goto 1←┘ 注:CASIO fx-4850改如下 Lbl 1:{ABCDEFQ}:A"XA":B” YA”:C"XB":D"YB":E"D1":F"D2":Q:J=0:G=Pol(C-A, D-B) :H=J+QCos-1((GG+EE-FF)÷2÷G÷E):"XP":X=A+ECosH◢"YP":Y=B+ESinH◢ Goto 1←┘ 三、使用说明 1、规定 (1) 未知点为P点,已知点分别为A点、B点; (2) P点至A点的距离为D1,P点至B点的距离为D2; (3) 当A、B、P三点逆时针排列时,Q=-1;当A、B、P三点顺时针排列时,Q=1。 2、输入与显示说明 输入部分: XA ? 输入A点的X坐标 YA ?输入A点的Y坐标 XB ? 输入B点的X坐标 YB ?输入B点的Y坐标 D1 ?输入P点至A点的距离为D1 D2 ?输入P点至B点的距离为D2 Q ?输入A、B、P三点排列方式(逆时针时,Q=-1;顺时针时,Q=1)显示部分: XP=×××所求点P的X坐标 YP=×××所求点P的Y坐标 四、算例 已知XA=539.3551,YB=602.9159,Xb=433.0034,YB=1087.4213, D1=380.7996,D2=245.8664,A、B、P三点排列方式为逆时针(Q=-1),求P点的坐标。 输入数据后,经计算得 XP=647.8773101

作业4--空间后方交会

作业报告 空间后方交会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2008级(1)班姓名:陈闻亚 指导教师:陈强 2010 年 4 月16 日

1 作业任务------------------------------------------------------------------------------------ 3 2 作业思想 --------------------------------------------------------------------------------------- 3 3 作业条件及数据 -------------------------------------------------------------------- 3 4 作业过程--------------------------------------------------------------------------- 3 5 源程序----------------------------------------------------------------------------- 4 6 计算结果--------------------------------------------------------------------------- 17 7心得体会与建议----------------------------------------------------------------------------- 17

1 作业任务 计算近似垂直摄影情况下后方交会解。即利用摄影测量空间后方交会的方法,获取相片的6个外方位元素。限差为0.1。 2作业思想 利用摄影测量空间后方交会的方法求解。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至少三个一直地面控制点的坐标A(X A,Y A,Z A)、B(X B,Y B,Z B)C(X C,Y C,Z C),与其影像上对应的三个像点的影像坐标a(x a,y a)、b(x b,y b)、c(x c,y c),根据共线方程,反求该相片的外方位元素X S、Y S、Z S、φ、ω、κ。 3作业条件及数据 已知摄影机主距f=153.24mm,四对点的像点坐标与相应的地面坐标列入下表: 4作业过程 4.1 获取已知数据 相片比例尺1/m=1:10000,内方位元素f=153.24mm,x0,y0;获取控制点的地面测量坐标X t、Y t、Z t。 4.2 量测控制点的像点坐标: 本次作业中为已知。见表1。

空间后方交会程序

空间后方交会程序

————————————————————————————————作者:————————————————————————————————日期: ?

一. 实验目的: 掌握摄影测量空间后方交会的原理,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实现空间 后方交会外方位元素的解算。 二. 仪器用具及已知数据文件: 计算机wind ows xp 系统,编程软件(VI SUA L C ++6.0),地面控 制点在摄影测量坐标系中的坐标及其像点坐标文件shu ju.txt 。 三. 实验内容: 单张影像的空间后方交会:利用已知地面控制点数据及相应像点坐标根据 共线方程反求影像的外方位元素。 数学模型:共线条件方程式: ) (3)(3)(3) (1)(1)(1Zs Z c Ys Y b Xs X a Zs Z c Ys Y b Xs X a f x -+-+--+-+--= ) (3)(3)(3)(2)(2)(2Zs Z c Ys Y b Xs X a Zs Z c Ys Y b Xs X a f y -+-+--+-+--= 求解过程: (1)获取已知数据。从航摄资料中查取平均航高与摄影机主距;获取 控制点的地面测量坐标并转换为地面摄影测量坐标。 (2)量测控制点的像点坐标并做系统改正。 (3)确定未知数的初始值。在竖直摄影且地面控制点大致分布均匀 的情况下,按如下方法确定初始值,即: n X X S ∑=0,n Y Y S ∑=0,n Z mf Z S ∑=0 φ =ω=κ=0 式中;m为摄影比例尺分母;n为控制点个数。 (4)用三个角元素的初始值,计算个方向余弦,组成旋转矩阵R 。 (5)逐点计算像点坐标的近似值。利用未知数的近似值和控制点的地面坐标代入共 线方程式,逐点计算像点坐标的近似值(x )、(y )。 (6)逐点计算误差方程式的系数和常数项,组成误差方程式。 (7)计算法方程的系数矩阵A A T 和常数项l A T ,组成法方程式。 (8)解法方程,求得外方位元素的改正数dXs ,S dY ,s dZ ,d φ,dω,d κ。 (9)用前次迭代取得的近似值,加本次迭代的改正数,计算外方位元素的新值。

空间后方交会程序

一. 实验目的: 掌握摄影测量空间后方交会的原理,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实现空间后方交会外方位元素的解算。 二. 仪器用具及已知数据文件: 计算机windows xp 系统,编程软件(VISUAL C++6.0),地面控制点在摄影测量坐标系中的坐标及其像点坐标文件shuju.txt 。 三. 实验内容: 单张影像的空间后方交会:利用已知地面控制点数据及相应像点坐标根据共线方程反求影像的外方位元素。 数学模型:共线条件方程式: )(3)(3)(3)(1)(1)(1Zs Z c Ys Y b Xs X a Zs Z c Ys Y b Xs X a f x -+-+--+-+--= )(3)(3)(3)(2)(2)(2Zs Z c Ys Y b Xs X a Zs Z c Ys Y b Xs X a f y -+-+--+-+--= 求解过程: (1)获取已知数据。从航摄资料中查取平均航高与摄影机主距;获取控制点的地面测量坐标并转换为地面摄影测量坐标。 (2)量测控制点的像点坐标并做系统改正。 (3)确定未知数的初始值。在竖直摄影且地面控制点大致分布均匀的情况下,按如下方法确定初始值,即: n X X S ∑=0,n Y Y S ∑=0,n Z mf Z S ∑=0 φ =ω=κ=0 式中;m 为摄影比例尺分母;n 为控制点个数。 (4)用三个角元素的初始值,计算个方向余弦,组成旋转矩阵R 。 (5)逐点计算像点坐标的近似值。利用未知数的近似值和控制点的地面 坐标代入共线方程式,逐点计算像点坐标的近似值(x )、(y )。 (6)逐点计算误差方程式的系数和常数项,组成误差方程式。 (7)计算法方程的系数矩阵A A T 和常数项l A T ,组成法方程式。 (8)解法方程,求得外方位元素的改正数dXs ,S dY ,s dZ ,d φ,d ω,d κ。 (9)用前次迭代取得的近似值,加本次迭代的改正数,计算外方位元素 的新值。

空间后方交会的直接解

空间后方交会的直接解 空间后方交会,即由物方已知若干个控制点以及相应的像点坐标,解求摄站的坐标与影像的方位,这是一个摄影测量的基本问题。通常采用最小二乘解算,由于原始的观测值方程是非线性的,因此,一般空间后方交会必须已知方位元素的初值,且解算过程是个迭代解算过程。但是,在实时摄影测量的某些情况下,影像相对于物方坐标系的方位是任意的,且没有任何初值可供参考。这时常规的空间后方交会最小二乘算法就无法处理,而必须建立新的空间后方交会的直接解法。 直接解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它分成两步:先求出三个已知点i P 到摄站S 的距离i S ;然后求出摄站S 的坐标和影像方位。 物方一已知点()i i i i ,Z ,Y X P 在影像上的成像()i i i ,y x p ,根据影像已知的内方位元素()0 ,y f,x 可求得从摄站()S S S S ,Z ,Y X 到已知点i P 的观测方向i ,βαi 。 () ??? ????-+-= -=2 020 tan tan x x f y y βf x x αi i i i i (1) 距离方程组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 ??? =+++=+++=+++020202312 1133123232 3322322122 2211221b x x x a x b x x x a x b x x x a x (2) 其中()j ;i ,,i,j S ,b a ij ij ij ij ≠===321cos ?。因此,解算摄站S 到三个 控制点的距离问题,被归结为解算一个三元二次联立方程组的问题。这个方程组的解算方法选用迭代法。 迭代计算公式可写成:

单像空间后方交会程序报告

单像空间后方交会程序报告 指导老师:刘老师 班级:测绘101 姓名:尚锋 学号: 19号

1、应用程序的主入口部分的代码: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Windows.Forms; namespace单像空间后方交会 { static class Program { ///

///应用程序的主入口点。 /// [STAThread] static void Main() { Application.EnableVisualStyles(); Application.SetCompatibleTextRenderingDefault(false); Application.Run(new Form1()); } } } 2、方法解算类(通用)部分的代码: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namespace单像空间后方交会 { class Tongyong { struct image_point//一个像点结构,包含像点坐标和地面点坐标 { public double x; public double y; public double X; public double Y;

public double Z; } private double f; //主距 private double u; //u为外方位元素,下面5个相同 private double w; private double k; private double Xs; private double Ys; private double Zs; private image_point[] p = new image_point[4]; //四个控制点 private double[] R = new double[9]; //旋转矩阵 private double[] a = new double[8]; //像点坐标近似值 private double[,] A = new double[8, 6]; //误差方程式系数 private double[] L = new double[8]; //误差方程式常数项 private int count = 0; //统计代次数 public Tongyong(double g, double[] q) //构造函数,初始化各变量,单位m { f = g; for (int i = 0; i < 4; i++) { int j = i * 5; p[i].x = q[j]; p[i].y = q[j + 1]; p[i].X = q[j + 2]; p[i].Y = q[j + 3]; p[i].Z = q[j + 4]; } double ave = 0, sum = 0; //求比例尺分母 for (int i = 0; i < 3; i++) { for (int j = i + 1; j < 4; j++) { sum += Math.Sqrt(Math.Pow(p[i].X - p[j].X, 2) + Math.Pow(p[i].Y - p[j].Y, 2)) / Math.Sqrt(Math.Pow(p[i].x - p[j].x, 2) + Math.Pow(p[i].y - p[j].y, 2)); } } ave = sum / 6; u = 0; //给定外方位元素的初始值,角度均设置为0 w = 0; k = 0; Xs = (p[0].X + p[1].X + p[2].X + p[3].X) / 4; //Xs为四个控制点X的平均值,Ys类似

空间后方交会报告

任务已知f=153.24mm,m=10000,限差0.1’各点坐标 点号像点坐标地面坐标 x(mm)y(mm)X(m)Y(m)Z(m) 1 -86.15 -68.99 36589.41 25273.3 2 2195.17 2 -53.40 82.21 37631.08 31324.51 728.69 3 -14.78 -76.63 39100.97 24934.98 2386.50 4 10.46 64.43 40426.54 30319.81 757.31 求近似垂直摄影情况下后方交会解 设计任务 1、确定未知数的初始值: Φ0 =ω0 =К0 = 0 , 内方位元素,,f=153.24mm。 ; = 38437m ; = 27963.16m 2、计算旋转矩阵R 利用角元素的近似值计算方向余弦值,组成R阵 根据《摄影测量学》P32中的公式(3-9),初步计算R阵 R[0][0]=cos(Φ)*cos(K)-sin(Φ)*sin(W)*sin(K); R[0][1]=-cos(Φ)*sin(K)-sin(Φ)*sin(W)*cos(K); R[0][2]=-sin(Φ)*cos(W); R[1][0]=cos(W)*sin(K); R[1][1]=cos(W)*cos(K); R[1][2]=-sin(W); R[2][0]=sin(Φ)*cos(K)+cos(Φ)*sin(W)*sin(K); R[2][1]=-sin(Φ)*sin(K)+cos(Φ)*sin(W)*cos(K); R[2][2]=cos(Φ)*cos(W); 得初始R阵 3、逐点计算近似值(x),(y): 带入《摄影测量学》P61的公式(5-1);得 4、组成误差方程式:按(5-8);(5-9b)、(5-4)式逐点计算误差方程式的系数和常数项 根据Lx=x-(x);Ly=y-(y)得 解得A阵为

C语言空间后方交会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4 //控制点个数 #define PI 3.14159265 struct coordinate { double x; //像点坐标 double y; double Xt; //控制点坐标 double Yt; double Zt; }; // void inverse(double c[6][6]) //矩阵求逆 // { // int i,j,h,k; // double p; // double q[6][12]; // for(i=0;i<6;i++)//构造高斯矩阵 // for(j=0;j<6;j++) // q[i][j]=c[i][j]; // for(i=0;i<6;i++) // for(j=6;j<12;j++) // { // if(i+6==j) // q[i][j]=1; // else // q[i][j]=0; // } // for(h=k=0;k0;k--,h--) // 消去对角线以上的数据

// for(i=k-1;i>=0;i--) // { // if(q[i][h]==0) // continue; // p=q[k][h]/q[i][h]; // // p=q[i][h]/q[k][h]; // for(j=11;j>0;j--) // { // q[i][j]*=p; // q[i][j]-=q[k][j]; // } // } // for(i=0;i<6;i++)//将对角线上数据化为1 // { // p=1.0/q[i][i]; // for(j=0;j<12;j++) // q[i][j]*=p; // } // for(i=0;i<6;i++) //提取逆矩阵 // for(j=0;j

前方后方交会计算方法

2.2.1两点后方交会解算原理 图2.2.1.1 后方交会 在图2.2.1.1中,已知M1(X1,Y1,Z1),M2(X2,Y2,Z2)是两个控制点,P(Xp ,Yp ,Zp)是待求点。O1,O2是M1,M2通过P 点水平面的投影点。在测站P 点上,观测得两个竖直角1β、2β和一个水平角γ,先要用已知点坐标以及这三个观测数据求出待定点P 的三维坐标(Xp ,Yp ,Zp)。 设h1=Z1-Zp=M1O1,h2=Z2-Zp=M2O2,h0=Z1-Z2=h1-h2,I 为仪器高,则经过计算整理得P 点坐标为Xp =X1+S 1Cos 1α Yp=Y1+ S 1Sin 1α Zp=Z1- S 1tg 1β-I 式中,1α=12α + 1γ,12α是已知点间M 1M 2的方位角。 2.2.2 前方交会 在已知控制点A 、B 上观测水平角α,β,根据已知点坐标和观测角值,计算待定点P 的坐标,称为前方交会(如图2.2.2.1)。 在前方交会图形中,由未知点至相邻两已知点间的夹角称为交会角。当交会角过小(或过大) 时,待定点的精度较差,交会角一般应大于30度并且小于如图3所示,根据已知点A 、B 的坐标A (X A ,Y A )和B (X B ,Y B ),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反算,可获得AB 边的坐标方位角AB α和边长S AB ,由坐标方位角 AB α和观测角α可推算出坐标方位角AP α,由正弦定理可AP 的边长S AP 。由此,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正算公式,即可求得待定点P 的坐标,即 X P =X A +S AP*cos AP α,Y P =Y A +S AP*sin AP α 当A 、B 、P 按逆时针编号时,AP α = AB α-α,将其代入上式,得 X P = X A +S AP*cos(AB α-α) = X A +S AP (cos AB αcos α+sin AB αsin α) Y P = Y A +S AP*sin(AB α-α) = Y A +S AP (cos AB αcos α+sin AB αsin α)

单片空间后方交会C#源代码

主方法: private void Cal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string[] lines = RichText.Text.Split('\n'); long m = lines.Length; m = m - 1;//真实数据行数 double[] Coor_x = new double[m];//已知点x坐标 double[] Coor_y = new double[m];//已知点x坐标 double[] Coor_X = new double[m];//已知点X坐标 double[] Coor_Y = new double[m];//已知点Y坐标 double[] Coor_Z = new double[m];//已知点Z坐标 ///赋值 for (int i = 0; i < m; i++) { string[] FJstring = Regex.Split(lines[i+1], ","); Coor_x[i] = 0.001*(Convert.ToDouble(FJstring[0])); Coor_y[i] = 0.001 *( Convert.ToDouble(FJstring[1])); Coor_X[i] = Convert.ToDouble(FJstring[2]); Coor_Y[i] = Convert.ToDouble(FJstring[3]); Coor_Z[i] = Convert.ToDouble(FJstring[4]); } if (textBox_m.Text == "") { MessageBox.Show("请输入参数!"); } if (textBox_m.Text != "") { double M = double.Parse(textBox_m.Text);//比例尺 double f = 0.001 * (double.Parse(textBox_f.Text));//焦距 double x0 = 0.001 * double.Parse(textBox_x0.Text);//内方位元素x0 double y0 = 0.001 * double.Parse(textBox_y0.Text);//内方位元素y0 double X0 = 0, Y0 = 0, Z0 = 0;//外方位坐标元素初始值 double min = (double.Parse(textBox_k.Text));//焦距 double angle1 = 0, angle2 = 0, angle3 = 0;//外方位角元素初始值 for (int i = 0; i < m; i++) {//累加 X0 = Coor_X[i] + X0; Y0 = Coor_Y[i] + Y0;

后方交会测量步骤

18.后方交会测量 输出值后方交会通过对多个已知点的测量定出测站点的坐 标。 输入值或观测值

:已知点的坐标值:测站点的坐标值 Hi :水平角观测值 Vi :垂直角观测值 Di :距离观测值 已知点(P1) 已知点(P2) 测站点(P0) 已知点(P4) 已知点(P3) BTS-800 通过观测 2-10 已知点便可计算出测站点的坐标。 当观测的已知点超过 2 个,计算 N、E 坐标时将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给出平差结果的不确定度。而 Z 坐标则通过计算平均值求取。因此,观测的已知点越多,计算所得的坐标精度也就越高。 后方交会测量也可在菜单模式下选取“后方交会”来进行。 使用“后方交会”,已知点输入应按顺时针顺序输入,否则计算结果可能不准确。 49

测量两已知点求取测站坐标 操作过程操作键 1.在测量模式第三页下按【后交】进入 显示后方交会测量功能,显示已知点坐标 输入屏幕。 在菜单模式下选取“3.后方交会”也 可以进入后方交会测量 2.输入已知点 1 的坐标,每输入一行数据按【】,输入完成后,照准已知点 1 棱镜,按【测量】进行测量。 3.测量完成后,显示测量结果,并要求输 入已知点棱镜高。【后交】 【测量】 【输入测量已知点 1】 N﹤m﹥: E﹤m﹥: Z﹤m﹥: 【后方交会】 S: ZA: 97°31′05″ HAR: 351°15′06″ 连续测量模式需按【停止】停止测量。 4.按【确定】,进入已知点 2 坐标输入及测 量。 重复 2-3 完成已知点 2 的输入及测量。 【确定】 50 S ZA: 97°31′05″HAR: 351°15′06″棱镜高: 【输入测量已知点 2】 N﹤m﹥: E﹤m﹥: Z﹤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