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维修管理与可靠性
- 格式:pdf
- 大小:117.30 KB
- 文档页数:21
武器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规定[1993]计基字第23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武器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提高研制生产武器装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水平,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的目标是提高武器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减少维修人力和保障费用。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类武器装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
其基本原则和要求也适用于武器装备安全性、保障性等质量特性的管理。
第二章基本政策和原则第四条可靠性与维修性是构成武器装备作战效能,并影响其寿命周期费用的重要因素,是重要的战术技术指标。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武器装备研制行政指挥系统、设计师系统及质量保证组织负责人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
第五条武器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是系统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必须统一纳入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试验、使用等计划,与其它各项工作密切协调地进行。
第六条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必须贯彻有关法规,实施有关标准,制定和实施可靠性与维修性保证大纲(以下称可靠性与维修性大纲),通过规范化的工程和管理途径,达到预定的目标。
第七条应当对武器装备性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保障性等质量特性进行系统综合和同步设计。
从武器装备论证开始,就应当进行质量、进度、费用之间的综合权衡,以取得武器装备最佳的效能和寿命周期费用。
第八条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必须遵循预防为主、早期投入的方针,将预防、发现和纠正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及元器件、材料和工艺等方面的缺陷作为重点,采用成熟的设计和行之有效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试验技术,以保证和提高武器装备的固有可靠性与维修性。
第九条必须加强武器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的监督和控制,按照武器装备研制程序进行可靠性与维修性评审,评审结论是转阶段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必须加强外购器材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按规定要求对供应单位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对外购器材进行严格验收。
第十一条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应当遵循不断改进、闭环管理的原则,必须重视和加强可靠性与维修性信息工作。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综述摘?要:随着RCM在国际上的推广和应用,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RCM的定义和基本思路出发,概述了其发展过程,并从七个方面介绍了RCM的发展动态。
最后介绍了RCM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并就RCM的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RCM;故障后果;综述1引言“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译自英文“ReliabilityCenteredMaintenance”,简称“RCM”。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维修大纲的首选方法。
按国家军用标准定防性维修要求的过程或方法”。
(RCM)维修改革,使其装备保持了较高的完1999年轰炸科索沃的战斗中得到了回报。
据统计,天空袭,每天出动飞机2600架次,飞机的完好率保持在85%77天空袭,参战飞机1200余架,先后共出动38000多架次。
英国、日本等国家通过应用RCM分析技术为其设备制定维修策略,避免了“多维修、多保养、多多益善”和“故障后再维修”的传统维修思想的影响,使维修工作更具科学性。
实践证明:如果RCM 被正确运用到现行的维修系统中,在保证生产安全性和资产可靠性的条件下,可将日常维修工作量降低40%至70%,大大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由此可见,RCM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它表现出来的特点已引起各国对它的重视,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
本文通过对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的发展过程分析,结合97年版的《RCM Ⅱ》,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综述了RCM的发展动态。
1)只有损耗性故障才与时间有关,而随机性故障是与时间无关的,再多的定期维修也无济于事,而可靠性是设备设计后所具有的固有特性;(2)复杂设备和系统(除某些主导性损耗故障外)多属于随机性,浴盆曲线对此类产品不适用;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eliabilityCenteredMaintenance,简称RCM)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用以确定资产预防性维修需求、优化维修制度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
设备主动性维修、预先维修与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管理1 引言“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译自英文“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简称“RCM”,它是国内外维修行业已经非常熟悉的一个用词,是受到世界各国普遍承认的科学的维修理论。
在发达国家,RCM的推广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还在继续扩展。
主动性维修或主动维修,源于Proactive Maintenance (缩写为Promaint或PaM,也可译为“预先维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西方国家逐渐发展和应用。
2002年欧洲维修联盟(EFNMS)第16次会议曾将Promaint 作为会议主题。
但是“主动性维修”到底是什么,各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不同的理解,就是在Promaint发源地,对其概念、原理和具体技术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在分析有代表性的两种主动性维修观点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应用主动性维修,丰富和完善现有的RCM理论和方法。
2 两种不同的“主动性维修”(PaM)2.1 狭义的“主动性维修”1992年美国资深的液压系统设计专家E.C.Fitch,在其著作《Proactive Maintenance for Mechanical Systems》[1]中详细论述了Proactive Maintenance的概念、原理和技术。
这种维修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其重要的意义,它提出了“故障根源”(Boot Causes of Failure)的概念,给出了故障根源的种类(材料变形、超常液体污染、液体泄漏、液体化学不稳定、液体物理不稳定、液体气蚀、液体温度不稳定、严重的磨损状况等),认为通过对可能引起设备产生故障的“故障根源”进行系统化的识别,在系统的性能和材料退化之前采取措施进行维修,可以有效地减少系统的整体维修需求,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
Fitch的“主动性维修”认为,在实际的维修工作中不但要重视零部件的损伤,还应重视相关介质(如油液等)的“条件性故障”。
武器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规定[1993]计基字第23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武器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提高研制生产武器装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水平,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的目标是提高武器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减少维修人力和保障费用。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类武器装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
其基本原则和要求也适用于武器装备安全性、保障性等质量特性的管理。
第二章基本政策和原则第四条可靠性与维修性是构成武器装备作战效能,并影响其寿命周期费用的重要因素,是重要的战术技术指标。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武器装备研制行政指挥系统、设计师系统及质量保证组织负责人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
第五条武器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是系统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必须统一纳入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试验、使用等计划,与其它各项工作密切协调地进行。
第六条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必须贯彻有关法规,实施有关标准,制定和实施可靠性与维修性保证大纲(以下称可靠性与维修性大纲),通过规范化的工程和管理途径,达到预定的目标。
第七条应当对武器装备性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保障性等质量特性进行系统综合和同步设计。
从武器装备论证开始,就应当进行质量、进度、费用之间的综合权衡,以取得武器装备最佳的效能和寿命周期费用。
第八条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必须遵循预防为主、早期投入的方针,将预防、发现和纠正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及元器件、材料和工艺等方面的缺陷作为重点,采用成熟的设计和行之有效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试验技术,以保证和提高武器装备的固有可靠性与维修性。
第九条必须加强武器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的监督和控制,按照武器装备研制程序进行可靠性与维修性评审,评审结论是转阶段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必须加强外购器材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按规定要求对供应单位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对外购器材进行严格验收。
第十一条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应当遵循不断改进、闭环管理的原则,必须重视和加强可靠性与维修性信息工作。
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与设备的可靠性管理摘要:现阶段,如何实现设备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而对设备开展预防性维修管理与可靠性管理能够有效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增加设备使用寿命,保障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
基于此,本文将对设备预防性维修与可靠性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设备;预防性维修;可靠性管理1标准化检修保障设备可靠性1.1建立日常检修制度通过对于设备日常运行状态分析来看,我们可以采用建立日常检修制度的方式,定期对设备开展预防性的检修活动,并在保障设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实现对于检修成本的合理控制。
通过日常检修制度不但能够发现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设备产生的故障,还可以对于不同型号的设备开展整体性的科学检修,通过对该检修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设备检修水平的安全长效运行[1]1.2制定设备检修方案不同类别的生产设备在日常运行的过程当中,对于检修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同的标准与要求,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检修工作之前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设备检修方案。
企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与设备生产厂家沟通,对设备进行详细的了解并根据厂家技术人员给出的建议,制定出具有较强可行性的设备检修方案,并且在这一方案当中要具备详细的索引,能够根据设备产生的问题第一时间找到解决办法,保障设备运行故障的解决效率。
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需制定严格的设备检修制度,通过引进标准化设备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设备预防管理与维修成本管理工作的力度,从本质上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此外,还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用MIS平台软件对设备的日常运行情况进行监管,确保在第一时间能够发现设备的运行故障并解决[2]。
1.3设备检修的过程管理首先,检修质量过程管理。
企业内部要保障各项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与方案的真正落实,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于设备检修质量的管控,加强检修过程中的管理力度。
第一章现代质量管理概述1.什么是质量?如何理解质量的概念?质量:是指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程度)。
理解:①质量可存在于各个领域或任何事物中。
②质量由一组固有特性组成。
③满足要求是指应满足明示的、通常是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要和期望。
④质量的“动态性”。
⑤质量的“相对性”。
⑥比较质量的优劣时应在同一“等级”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2.产品质量包括哪些?是指产品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产品是过程的结果,它包括服务(如运输)、硬件(如机械零件)、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软件(如程序)或其组合。
3.何为广义质量?何为狭义质量?狭义质量:指的是仅仅从用户的角度去看质量,即性能、可信性、安全性、外观、经济性、可靠性、服务等。
广义质量:不仅从用户的角度去看质量,同时还应从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如是否环保等。
4.何为工作质量?产品质量、过程质量与工作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工作质量: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中各项工作对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保证程度。
取决于人的素质,包括质量意识、责任心、业务水平等。
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过程质量:是指过程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包括:规划过程质量、设计过程质量、制造过程质量、使用过程质量、报废处理过程质量等。
服务:是指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和顾客之间接触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服务的特性如:反应速度、服务能力、信誉、及时提供配件等。
5.质量工程发展各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①质量检验阶段(事后检验阶段)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的检验,依靠检验挑出不合格品。
②统计质量控制阶段③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④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阶段。
6.何为寿命循环周期质量?一个产品的寿命总是有限的,它从“摇篮”到“坟墓”,再到“转生”,陈伟产品的寿命周期循环。
在产品寿命周期循环的各个阶段,都会有大量的质量活动,称为产品的寿命循环质量。
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与设备的可靠性管理摘要:综合化、自动化、智能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此背景下,企业设备规模显著扩大、设备重要性凸显,传统设备性能及运行质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多元化发展需求,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与局限性。
基于此,本文以企业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计算机、信息等前沿颠覆性技术为支撑,整合设备运行状态、设备预防性维修、设备运行可靠性三大管理要点,并将其融合为有机的整体,首先建立以“点检”为核心的设备运行故障预警体系,以设备的预防性维修、日常巡视检查、故障隐患分析代替传统的事后排障;其次,构建以“故障知识库”为核心的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体系,用以消除设备的先天性以及频发性故障;最后,打通ERP与PMS数据链路,建设以成本控制为基础的设备大修管理体系,与故障预警体系、可靠性管理体系共同构成无漏洞、跟踪式、全面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与可靠性管理机制。
关键词:设备预防性;维修管理;可靠性管理引言设备的稳定性是石化行业进行安全稳定生产的重要保障之一,其性能情况更是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
因此,在生产中有效管理设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需要设备管理人员灵活运用管理手段,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并明确化工设备的故障特点,重视预防性维修,从而提升管理质量,维护设备性能。
1标准化检修提升设备的可靠性为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建立了实用的系统管理系统、日常检查和故障排除系统、定期维护和系统检修等。
设备管理,要从有效管理的角度出发,提高内部人员的能力,实行严格的设备管理制度,及时纠正设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纠正不能立即纠正的设备,对其进行控制和控制,并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使设备完全停用,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1.1日常周期检修的制定化学生产中,通过充分预防性的定期维护,确保设备能满足维护需要,有效地节约了维护费用。
它既能解决设备日常易损坏的问题,又能对必要的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使之更加合理。
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设备管理体系,提高设备维修水平,完善维修程序,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设备完好率。
武器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规定[1993]计基字第23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武器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提高研制生产武器装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水平,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的目标是提高武器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减少维修人力和保障费用。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类武器装备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
其基本原则和要求也适用于武器装备安全性、保障性等质量特性的管理。
第二章基本政策和原则第四条可靠性与维修性是构成武器装备作战效能,并影响其寿命周期费用的重要因素,是重要的战术技术指标。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武器装备研制行政指挥系统、设计师系统及质量保证组织负责人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
第五条武器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是系统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必须统一纳入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试验、使用等计划,与其它各项工作密切协调地进行。
第六条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必须贯彻有关法规,实施有关标准,制定和实施可靠性与维修性保证大纲(以下称可靠性与维修性大纲),通过规范化的工程和管理途径,达到预定的目标。
第七条应当对武器装备性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保障性等质量特性进行系统综合和同步设计。
从武器装备论证开始,就应当进行质量、进度、费用之间的综合权衡,以取得武器装备最佳的效能和寿命周期费用。
第八条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必须遵循预防为主、早期投入的方针,将预防、发现和纠正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及元器件、材料和工艺等方面的缺陷作为重点,采用成熟的设计和行之有效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分析、试验技术,以保证和提高武器装备的固有可靠性与维修性。
第九条必须加强武器装备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的监督和控制,按照武器装备研制程序进行可靠性与维修性评审,评审结论是转阶段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必须加强外购器材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按规定要求对供应单位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对外购器材进行严格验收。
第十一条可靠性与维修性工作应当遵循不断改进、闭环管理的原则,必须重视和加强可靠性与维修性信息工作。
1产品的产生是用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需求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功能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易用性,可回收性2产品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不能只通过一个特性来考量。
因此产生以下设计内容:功能性设计、安全性设计、可靠性设计、经济性设计、易用性设计、可回收性设计同样在使用过程中也要对产品进行评估(功能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易用性、可回收性)以决定是否继续使用、维修、改进或处置。
3 失效:系统或部件终止完成规定功能能力这样的事件。
故障:系统或部件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系统状态:功能状态、故障状态状态转换:缓慢或瞬间4可靠性(R):系统或部件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区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包括:硬件可靠性、软件可靠性和人的可靠性。
常用可靠度R(t)进行度量。
可靠度:系统或部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正常工作的概率。
5维修性(M):系统或部件在规定的条件下按规定的程序和手段实施维修时,保持和恢复其能执行规定功能状态的能力。
用平均修复时间来度量(MTTR)6保障性(S):在规定的条件下按规定的维修方针提供维修系统或部件所需资源的能力。
采用保障时间来度量(TTS)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统称为RMS7可用性(A):系统或部件在规定的使用与维修方式下,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采用可用度A(t)来度量。
可用度=能工作时间/(能工作时间+不能工作时间)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保障性统称为RAMS8飞机全寿命周期:1)规划和概念设计阶段;2)初步设计与系统集成阶段;3)详细设计与开发阶段;4)制造与采购阶段;5)运营与保障阶段;6)退役与处置阶段。
9飞机全寿命成本(LCC)就是指在飞机的全寿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成本的综总和。
10可运行飞机的设计因素:1)可靠性设计:目的是保障飞机能够持续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维持其功能),包括内容:可靠性的测度、可靠性设计与分配、可靠性统计.2)维修性设计:目的是保障飞机在发生故障时,能有效的修复。
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翼3(上)维修规则与设备可靠性管理的关系探讨程彬,陈宇,张涛(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04)摘要:针对我国核安全局颁布的维修规则实施要求以及国内核电厂已有可靠性管理基础的现状,介绍维修规则和设备可靠性管理的具体内容,并从实施流程、来源和理念以及管理范围方面分别探讨了两者的关系,为维修规则在我国核电厂的顺利高效实施提供思路。
关键词:维修;维修规则;AP-913;关系中图分类号:TU713文献标识码:B DOI :10.16621/ki.issn1001-0599.2019.03.100引言维修规则(Maintenance Rule ,MR )是美国核安全局于1991年颁布的监督核电厂维修有效性的法规要求[1]。
自1996年全面实施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为美国核电站业绩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2]。
鉴于美国MR 的良好实践,2017年8月,我国国家核安全局发布《改进核电厂维修有效性的技术政策(试行)》,鼓励各核电厂采用试点、示范的方式逐步开展相关维修活动优化研究,对于拟申请《运行许可证》有效期限延续的核电厂,要求必须建立维修有效性评价体系[3]。
然而,我国推行MR 的时代背景与美国不同,美国MR 在核电厂设备管理体系几乎空白、维修要求缺乏、设备可靠性水平低的背景下从零开始应运而生,我国核电厂设备可靠性管理(AP-913)[4]已推行多年,已有较为完善的基础,在此背景下推行MR ,明确其与电厂已有设备可靠性管理体系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介绍了MR 的核心理念和流程、以AP-913为基础的设备可靠性管理的主要内容,详细探寻了MR 与国内电站已有设备可靠性管理之间的关系,为国内电站维修规则的顺利推行理清思路。
1维修规则(MR )介绍维修规则是美国第一个风险指引和基于性能的维修有效性评价体系,它基于安全重要原则,筛选出纳入维修有效性管理的系统、构筑物、SSC (System ,Structure ,Component ,系统、构筑物、设备),然后确定这些SSC 的风险重要度,并结合其运行或备用的状态,制定适当的性能指标,并开展监测。
可靠性维修(RBM )分析研究刘 力 杨建军摘 要 有效的维修管理将遏制维修费用的不断提高,可靠性维修继被动维修、预防维修、预测维修之后发展为主动性维修,而将几种维修方式相结合又是当今维修管理发展趋势之所在。
本文探讨了预防维修、预测维修和主动维修及其相互关系,为维修管理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可靠性维修 预防维修 预测维修 主动维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革新和更新不断加速,与之所对应的维修费用也在不断提高。
在某些企业,出现了维修费用大于利润的情况。
因此,有效的维修管理对企业的兴衰成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靠性维修(RBM )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
这一体制旨在通过系统地消灭故障根源,最大努力削减维修工作总量,最大限度地延长设备寿命,将主动维修、预测维修和预防维修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维修策略,从而获得最高的可靠性。
1 预防维修、预测维修和主动维修可靠性维修是由预防维修、预测维修和主动维修有机结合而成的。
预防维修又称为以时间间隔为基础的维修。
它是目前常用的可靠性维修方法。
成功的预防维修费用比被动维修降低30%。
预防维修的采用,虽然可减少非计划停机,但可能造成维修过剩。
因此应适当加以控制,控制的方法为:把定期预防维修与预测技术结合起来,根据预测适当延长修理时间间隔,在预定的时间再进行检查预测,则可大大避免维修过剩的浪费。
预测维修是通过测量设备状态,识别将要出现的问题,预计故障修理时机,以减少设备损坏。
它的优点是:1)可预先知道设备状态,对维修备件和工具作好充分准备,节约维修停机时间。
2)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减少废品损失。
3)有利于减少由于振动等原因造成的能量消耗,避免灾难性故障,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预测维修是值得提倡的方式,但这种维修方式不可能从根本上消灭故障。
主动维修的目的是应用先进的方法和修复技术来延长机器寿命。
它致力于从根本上消除故障隐患,延长维修周期,从而不断改善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