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与可靠性12
- 格式:pptx
- 大小:215.07 KB
- 文档页数:45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10341030课程英文名称: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liability课程总学时:32讲课:30实验:2上机:0适用专业:工业工程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工业工程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完有关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掌握质量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从而在处理企业的质量管理问题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通过介绍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以质量形成的关键过程——生产制造过程为中心,详细论述质量控制图,抽样检验方法,系统可靠性的计算及最优控制,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处理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基本概念、质量管理相关工具、质量检验、质量成本管理、可靠性管理等;了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认证及质量功能展开等。
2.能够把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中;3.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增强其作为工业工程师的基本工作能力。
(三)实施说明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突出实例教学,以例服人,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目标。
2.因学时所限,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且突出重点,精讲难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典型问题。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高等数学、概率论、应用统计学、机械制造基础、生产计划与控制(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1.对参考教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或案例选取有针对性的作为课上练习或课后作业,对于习题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和讲解,对于案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习题或案例中的重点作为课后作业由课上教师提示,课后学生自行完成;2.从相关参考书中选取典型的习题或案例作为课上练习或课后作业,目的是通过多做题、多思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提髙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第一章思考练习题答题要点1.国际标准ISO 9000:2000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定义指出“特性”而未界定其载体,说明质量存在各领域及任何事物之中。
就质量管理而言,质量的载体主要是指产品过程和体系。
“固有”是指事物“与生俱来”特别是那种永久的性质。
定义中“满足要求的程度”是指将产品的固有特性和要求相比较,而要求则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此外,质量的定义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动态性:质量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顾客要求的不断改变也在不断地变化。
(2)相对性: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具有不同性能的产品。
(3)可比性:“质量”可用诸如差、好或优秀之类的形容词予以描述,这就是质量可比性。
2.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提出了质量螺旋模型,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
这是一条螺旋式上升的曲线,把全过程中各质量职能按逻辑顺序串联起来,用以表征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及其规律性。
朱兰质量螺旋反映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是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对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PDCA环的概念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 Edwards Deming)首先提出,故又称“戴明环”,是“计划(P)-执行(D)-检查(C)-总结(A)”工作循环的简称,是国内外普遍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管理工作方法。
PDCA环的四个阶段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
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可能还有其它问题尚未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次循环,所以称之为PDCA循环, 其基本模型见书中图1-2-1所示。
推动PDCA循环,关键在于A(总结过程)。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一定的标准、制度或规定,使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促进质量水平的提高。
因此,推动PDCA循环,一定要抓好总结这个阶段。
4.(1)标准化工作;(2)计量工作;(3)质量信息工作;(4)质量教育工作;(5)质量管理小组工作5.美国质量管理的特点:(1)强调质量专家的作用;(2)加强检验部门与质量管理部门;(3)重视质量成本的分析;(4)强调关键因素的控制;(5)广泛应用质量管理新技术日本质量管理的特点:(1)开展全公司性的质量管理;(2)实行质量管理的审核制度;(3)重视质量管理的教育和培训;(4)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6)广泛应用新技术;(7)开展全国范围的“质量月”活动。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复习资料及课后习题答案第⼀章现代质量管理概述1.什么是质量?如何理解质量的概念?质量:是指产品、体系或过程的⼀组固有特性满⾜顾客和其他相关⽅要求的能⼒(程度)。
理解:①质量可存在于各个领域或任何事物中。
②质量由⼀组固有特性组成。
③满⾜要求是指应满⾜明⽰的、通常是隐含的、或必须履⾏的需要和期望。
④质量的“动态性”。
⑤质量的“相对性”。
⑥⽐较质量的优劣时应在同⼀“等级”的基础上进⾏⽐较。
2.产品质量包括哪些?是指产品的⼀组固有特性满⾜要求的程度。
产品是过程的结果,它包括服务(如运输)、硬件(如机械零件)、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软件(如程序)或其组合。
3.何为⼴义质量?何为狭义质量?狭义质量:指的是仅仅从⽤户的⾓度去看质量,即性能、可信性、安全性、外观、经济性、可靠性、服务等。
⼴义质量:不仅从⽤户的⾓度去看质量,同时还应从社会的⾓度去理解,如是否环保等。
4.何为⼯作质量?产品质量、过程质量与⼯作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质量:是指企业⽣产经营中各项⼯作对过程、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保证程度。
取决于⼈的素质,包括质量意识、责任⼼、业务⽔平等。
过程:是将输⼊转化为输出的⼀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过程质量:是指过程的固有特性满⾜要求的程度。
包括:规划过程质量、设计过程质量、制造过程质量、使⽤过程质量、报废处理过程质量等。
服务:是指为满⾜顾客的需要,供⽅和顾客之间接触的活动以及供⽅内部活动所产⽣的结果。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的固有特性满⾜要求的程度。
服务的特性如:反应速度、服务能⼒、信誉、及时提供配件等。
5.质量⼯程发展各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①质量检验阶段(事后检验阶段)这⼀阶段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的检验,依靠检验挑出不合格品。
②统计质量控制阶段③全⾯质量管理阶段。
④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阶段。
6.何为寿命循环周期质量?⼀个产品的寿命总是有限的,它从“摇篮”到“坟墓”,再到“转⽣”,陈伟产品的寿命周期循环。
12种质量控制指标量化方法质量控制是产品制造和服务提供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使用合适的量化方法来评估和控制质量指标,可以帮助组织确保产品和服务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12种常用的质量控制指标量化方法:1. 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FMEA 是一种通过识别和评估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对系统影响的方法。
通过对潜在失效模式的严重性、发生概率和检测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可以确定重点关注的控制指标。
2. 效能分析:效能分析可以帮助确定产品或服务在特定条件下的有效性和效率。
通过量化产品或服务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以及满足要求的能力,可以识别改进的潜力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
3. 流程能力指数(Cpk):Cpk 是一种用于衡量制程过程的能力的指标。
通过比较过程的实际能力与规范要求的能力,可以确定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4. 故障模式、影响和关联分析(FMECA):FMECA 是一种结合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和关联图的方法。
通过定量评估故障模式的潜在严重性、预测性能损失、检测能力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可以量化控制指标。
5. 监控图:监控图是一种用于监测过程稳定性和可控性的统计图表。
通过统计样本数据并绘制控制线,可以实时监测过程中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6. 抽样检验:抽样检验是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抽样进行检查,以评估整体质量水平的方法。
通过设定适当的样本量和接受/拒绝标准,可以量化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
7. 成本质量定价模型(CQPM):CQPM 是一种通过考虑质量缺陷的经济影响来评估质量控制措施的效益的方法。
通过将质量缺陷的成本与质量控制措施的成本进行比较,可以量化质量控制的经济效益。
8. 故障树分析(FTA):FTA 是一种通过将故障事件和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绘制为树状图来分析系统故障风险的方法。
通过定量评估故障事件的概率和严重性,可以量化系统的故障风险。
9. 过程能力指数(Cp):Cp 是一种用于评估过程稳定性和可控性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