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一节大豆的生长发育资料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18
黄豆的生长过程中国是黄豆的故乡,其种植历史约有4000多年。
黄豆的营养价值最丰富,素有“豆中之王”之称,被人们叫做“植物肉”、“绿色的乳牛”。
干黄豆中含高品质的蛋白质约40%,为其他粮食之冠。
大豆的一生要经历种子萌发、出苗、幼苗生长、分枝、开花、结荚、鼓粒、成熟等过程。
可分为6个生育时期。
(一)种子萌发和出苗期胚根首先从胚珠珠孔伸出,当胚根伸长到与种子等长时称发芽。
胚轴伸长,种皮脱落,子叶随下胚轴伸长露出土面,当子叶展开时称出苗。
条件适宜,播种后4—6天即可出苗。
瞧,这是黄豆生的芽,多像小蝌蚪啊把它种到土里让它继续生长吧(二)幼苗期从长出叶子了,我现在可是婴儿哦,一定要给我多喝水啊出苗到花芽分化前为幼苗期。
出苗后2片子叶展开,其幼茎继续伸长,上面的2片对生的单叶随即展开,此时称单叶期。
随着幼茎不断伸长,长出第一片复叶时称3叶期。
3叶期地上部分增长速度较慢,地下根系生长较快形成根瘤。
此期末根系初步形成,开始需要较多的水分和养料。
幼苗期大约20—25天,占整个生育期的l /5。
(三)花芽分化期从花芽开始分化到始花为花芽分化期,也是分枝期。
一般约经25—30天。
当复叶出现4—5片时,主茎下部开始发生分枝,同时分化花芽。
黄豆花芽的分化和现蕾是在短口照条件下进行的。
花芽开始分化过程是:先出现半球状花芽原始体,接着在它的前面形成事片,再形成筒;继而分化出龙骨瓣、翼瓣和旗瓣;环状的雄蕊原始体相继分化,在雄蕊中央雌蕊开始分化,并出现胚珠原始体;随后进入胚珠、花药原始体分化,花器官逐渐长大,最后陆续形成花蕾、花粉和胚囊,完成花芽分化。
花芽开始分化,植株进入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时期。
这时必须加强肥水管理,同时注意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达到株壮、枝多、花芽多、花健的要求。
《大豆的发展发育》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先导入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发展发育过程是我们了解农作物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
通过进修大豆的发展发育,我们不仅可以精通大豆的发展特点,还能了解到农作物的发展需要和管理技巧。
本节课我们将深度了解大豆的发展发育过程,期望同砚们能够勤勉进修,精通相关知识。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大豆的发展发育过程及其特点;2. 精通大豆的发展环境要求;3. 理解大豆的发展管理技巧。
三、进修重点1. 大豆的发展发育阶段;2. 大豆的发展环境要求;3. 大豆的发展管理技巧。
四、进修内容1. 大豆的发展发育阶段:(1)发芽期:种子吸水膨大,幼芽伸长,根系开始发展;(2)幼苗期:幼苗发展迅速,叶片展开,根系逐渐发达;(3)发展期:植株发展迅速,分枝增多,花期开始;(4)吐花期:植株长势稳定,开始吐花结果;(5)结果期:果实逐渐成熟,开始进入收获期。
2. 大豆的发展环境要求:(1)温度:大豆发展适合温度为20-30摄氏度,发展最适温度为25摄氏度;(2)光照:大豆对光照的要求较高,丰富的光照有利于植株发展;(3)水分:大豆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发展期间需要保持土壤潮湿;(4)土壤:大豆喜爱疏松肥沃的土壤,对酸碱度要求不高。
3. 大豆的发展管理技巧:(1)准时浇水:保持土壤潮湿,但不要过湿;(2)施肥管理:依据发展期的需要,适时施肥;(3)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植株,准时发现病虫害,实行有效措施防治。
五、教室练习1. 大豆的发展发育过程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简要描述各阶段的特点。
2. 大豆对光照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光照对大豆发展发育至关重要?3.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请列举至少两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六、课后作业1. 结合实际状况,设计一份大豆发展管理规划,包括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大豆的种植技术和管理阅历,写一份1000字摆布的大豆种植技术报告。
第1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第1课时)【教学目标】1.观察种子和结构并描述。
(重点)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活动。
(难点)【课前准备】(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放大镜、小刀等用具。
(1)准备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准备大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挂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各种植物的种子,大小、形状、颜色往往都不相同,但是它们却都能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那么它们是不是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结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种子的结构,看一看它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二、探究过程(一)种子的结构分发给每个学生浸软的种子(一粒大豆、一粒玉米)。
(1)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
(2)解剖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结合挂图比较大豆和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解剖种子。
对于大豆应剥去种皮后,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再进行观察,对于玉米种子应在种子中央纵剖,仔细观察内部的结构。
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回答。
问题:1.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包括哪些结构?2.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在结构上有何区别?3.哪些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有关?4.种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1)学生结合实际提出“影响大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2)学生4人一组通过交流讨论提出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假设。
(3)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探究实验。
(4)分发给每组2~4粒优良大豆种子。
(5)各组自己准备材料用具,如培养皿、吸水纸、标签、清水等。
(6)填观察记录表,如下表:教师:做实验前,指导学生将种子分成两等份,设置对照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每天定时观察、记录,每天把实验现象及时反馈给教师。
(7)教师总结: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种子是活的、胚是完整的,过了休眠期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掌握种子的结构和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大豆的生长发育特点及施肥技术摘要:大豆在种植过程中,对肥料的施用是十分关键的一环,掌握施肥的时机,并且有针对性的施肥,才能保证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各种营养的需求,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增加收入。
关键词:轮作;直根系;根瘤菌固氮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89—11 大豆的生长特点1.1 大豆的根系特点(1)大豆的根系属于直根系,由主根、侧根、细根、根毛和根廇组成。
约78%的根系集中在深0~20cm及植株四周0~5cm的范围内。
(2)苗期,根系生长中心,绝对量增加缓慢分枝期开始,根系的生长加速,鼓粒期达到高峰,属直线增长阶段。
(3)鼓粒期至叶片发黄,根系增长很少,最后停止增长,属于减缓至停止增长期。
(4)叶片发黄以后,根系衰老,属有效根的下降期。
1.2 大豆的分枝特点主茎的每个节上均着生有一个腋芽,下部的发育成分枝,中上部的发育成花序。
分枝的发生与与出叶间存在n~4的规律。
(1)主茎型大豆:主茎发达,不分枝或少分枝,分枝数一般不超过2个,以主茎结荚为主。
(2)中间型大豆:主茎较坚韧,一般有3~4个分枝,豆荚在主茎和分枝上的分布比较均匀。
(3)分枝型大豆:主茎坚韧,分枝力强,分枝上的荚数占主茎荚数的比例大。
1.3 大豆的单叶特点子叶节上部节产生,由一个短叶柄、二枚托叶和一个近卵圆形的叶片组成,单叶对生复叶:单叶节以上所有节长出的叶均为复叶,是典型的完全叶,由两枚托叶,一个叶柄和三个卵形小叶片组成。
先出叶:发生在每个侧枝基部,也是成对着生的单叶,无叶柄、无叶枕,1mm左右。
1.4 大豆的生长发育特点大豆在花芽分化时期,分枝也生长,此期也称为分枝期。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茎叶生长加快,花芽分化迅速。
根系生长仍明显快于地上部分,主根长为株高的5~7倍。
固氮能力增加,约有半数供植株利用。
轮作连作重茬减产20%~30%。
2 大豆的种植技术2.1 轮作增产大豆轮作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调节土壤养分。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粮食作物栽培是种植类各专业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也可用于其他粮食作物生产者提高理论和生产技术水平。
本课程理论课学时120学时,实验实习240学时,学分20。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粮食作物栽培是一门综述粮食作物栽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课程。
目的在于引导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掌握和了解粮食作物栽培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
本课程突出栽培知识和技术,按照粮食作物的分类介绍品种类型、生长发育特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栽培管理技术等。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的学习者应具有一般的植物、土壤与肥料、遗传与育种、病虫害防治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要求掌握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作物栽培生产之中。
学习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各地的生产情况,安排和组织生产实践、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
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一般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的内容是各章中的核心内容,一般掌握的为基本内容,考试以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的内容为主,一般了解的内容一般不考,或仅占很小比例。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课时分配各章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第一章水稻(20学时)第二章小麦(30学时)第三章玉米(30学时)第四章薯类作物(20学时)第五章豆类作物(10学时)第六章小杂粮(8学时)实验实习(240学时)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粮食作物生产的重要性第二节粮食作物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一、粮食作物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二、粮食作物的品质三、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第三节粮食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二、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对策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粮食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一般掌握:作物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物品质及其影响因素;作物增产的途径;一般了解:粮食作物生产的重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
《作物栽培学--大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作物栽培学,即作物栽培学总论,是农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大豆是作物栽培学中重要的作物之一,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须的生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基本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是学生基本掌握当地大豆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大豆播种、育苗、肥水管理、收获等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了解大豆产品品质标准,了解大豆的良种引种与繁育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规律及其适宜的环境条件,根据作物的要求,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实现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总学时为30学时,各章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如下:第一章概述(2学时)一、大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二、大豆的起源、分布于栽培区划三、世界及我国作物生产发展概况第二章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6学时)一、大豆的形态特征二、大豆的类型三、大豆的生长发育第三章大豆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学时)一、大豆对气象因子的要求二、大豆对土壤条件的要求第四章大豆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学时)一、大豆的产量形成二、大豆的品质第五章大豆的栽培技术(4学时)一、轮作和耕作二、施肥三、播种四、田间管理五、收获与贮藏第五章高油大豆栽培技术(4学时)一、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二、高油大豆生产技术规范三、高油大豆保质提质技术第六章呼伦贝尔市大豆病虫害及防治方法(2学时)第七章大豆深加工(2学时)第八章我国大豆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研究(2学时)四、实践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总学时为2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一、大豆试验地的设计、规划、试验用具的准备工作(4学时)二、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温度与含水量的规定(4学时)三、试验地种植(8学时)四、大豆各时期的生物学形态观察及易发生的病虫害辨别(4学时)五、试验地的除草与施肥(2学时)六、叶面积系数与降水量的测定(2学时)七、大豆收获适期的确定及田间测产(2学时)。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为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各类主要作物的基本栽培实践技能,了解各类主要作物的研究动态,为学生今后从事具体的农作物新品种栽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能够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观察现象探索分析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观认识。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了解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掌握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了解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
【讲授内容】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第二章小麦目的要求】1.了解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掌握小麦的栽培技术。
讲授内容】1.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小麦的栽培技术;5.北方小麦几种专项栽培技术。
第三章其它麦类作物目的要求】1.掌握大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2.掌握燕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3.掌握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4.掌握小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