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一节大豆的生长发育资料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18
黄豆的生长过程中国是黄豆的故乡,其种植历史约有4000多年。
黄豆的营养价值最丰富,素有“豆中之王”之称,被人们叫做“植物肉”、“绿色的乳牛”。
干黄豆中含高品质的蛋白质约40%,为其他粮食之冠。
大豆的一生要经历种子萌发、出苗、幼苗生长、分枝、开花、结荚、鼓粒、成熟等过程。
可分为6个生育时期。
(一)种子萌发和出苗期胚根首先从胚珠珠孔伸出,当胚根伸长到与种子等长时称发芽。
胚轴伸长,种皮脱落,子叶随下胚轴伸长露出土面,当子叶展开时称出苗。
条件适宜,播种后4—6天即可出苗。
瞧,这是黄豆生的芽,多像小蝌蚪啊把它种到土里让它继续生长吧(二)幼苗期从长出叶子了,我现在可是婴儿哦,一定要给我多喝水啊出苗到花芽分化前为幼苗期。
出苗后2片子叶展开,其幼茎继续伸长,上面的2片对生的单叶随即展开,此时称单叶期。
随着幼茎不断伸长,长出第一片复叶时称3叶期。
3叶期地上部分增长速度较慢,地下根系生长较快形成根瘤。
此期末根系初步形成,开始需要较多的水分和养料。
幼苗期大约20—25天,占整个生育期的l /5。
(三)花芽分化期从花芽开始分化到始花为花芽分化期,也是分枝期。
一般约经25—30天。
当复叶出现4—5片时,主茎下部开始发生分枝,同时分化花芽。
黄豆花芽的分化和现蕾是在短口照条件下进行的。
花芽开始分化过程是:先出现半球状花芽原始体,接着在它的前面形成事片,再形成筒;继而分化出龙骨瓣、翼瓣和旗瓣;环状的雄蕊原始体相继分化,在雄蕊中央雌蕊开始分化,并出现胚珠原始体;随后进入胚珠、花药原始体分化,花器官逐渐长大,最后陆续形成花蕾、花粉和胚囊,完成花芽分化。
花芽开始分化,植株进入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时期。
这时必须加强肥水管理,同时注意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达到株壮、枝多、花芽多、花健的要求。
《大豆的发展发育》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先导入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发展发育过程是我们了解农作物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
通过进修大豆的发展发育,我们不仅可以精通大豆的发展特点,还能了解到农作物的发展需要和管理技巧。
本节课我们将深度了解大豆的发展发育过程,期望同砚们能够勤勉进修,精通相关知识。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大豆的发展发育过程及其特点;2. 精通大豆的发展环境要求;3. 理解大豆的发展管理技巧。
三、进修重点1. 大豆的发展发育阶段;2. 大豆的发展环境要求;3. 大豆的发展管理技巧。
四、进修内容1. 大豆的发展发育阶段:(1)发芽期:种子吸水膨大,幼芽伸长,根系开始发展;(2)幼苗期:幼苗发展迅速,叶片展开,根系逐渐发达;(3)发展期:植株发展迅速,分枝增多,花期开始;(4)吐花期:植株长势稳定,开始吐花结果;(5)结果期:果实逐渐成熟,开始进入收获期。
2. 大豆的发展环境要求:(1)温度:大豆发展适合温度为20-30摄氏度,发展最适温度为25摄氏度;(2)光照:大豆对光照的要求较高,丰富的光照有利于植株发展;(3)水分:大豆对水分的需求较大,发展期间需要保持土壤潮湿;(4)土壤:大豆喜爱疏松肥沃的土壤,对酸碱度要求不高。
3. 大豆的发展管理技巧:(1)准时浇水:保持土壤潮湿,但不要过湿;(2)施肥管理:依据发展期的需要,适时施肥;(3)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植株,准时发现病虫害,实行有效措施防治。
五、教室练习1. 大豆的发展发育过程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简要描述各阶段的特点。
2. 大豆对光照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光照对大豆发展发育至关重要?3.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请列举至少两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六、课后作业1. 结合实际状况,设计一份大豆发展管理规划,包括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大豆的种植技术和管理阅历,写一份1000字摆布的大豆种植技术报告。
第1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第1课时)【教学目标】1.观察种子和结构并描述。
(重点)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活动。
(难点)【课前准备】(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放大镜、小刀等用具。
(1)准备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准备大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挂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各种植物的种子,大小、形状、颜色往往都不相同,但是它们却都能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那么它们是不是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结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种子的结构,看一看它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二、探究过程(一)种子的结构分发给每个学生浸软的种子(一粒大豆、一粒玉米)。
(1)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
(2)解剖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结合挂图比较大豆和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解剖种子。
对于大豆应剥去种皮后,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再进行观察,对于玉米种子应在种子中央纵剖,仔细观察内部的结构。
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回答。
问题:1.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包括哪些结构?2.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在结构上有何区别?3.哪些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有关?4.种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1)学生结合实际提出“影响大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2)学生4人一组通过交流讨论提出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假设。
(3)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探究实验。
(4)分发给每组2~4粒优良大豆种子。
(5)各组自己准备材料用具,如培养皿、吸水纸、标签、清水等。
(6)填观察记录表,如下表:教师:做实验前,指导学生将种子分成两等份,设置对照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每天定时观察、记录,每天把实验现象及时反馈给教师。
(7)教师总结: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种子是活的、胚是完整的,过了休眠期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掌握种子的结构和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大豆的生长发育特点及施肥技术摘要:大豆在种植过程中,对肥料的施用是十分关键的一环,掌握施肥的时机,并且有针对性的施肥,才能保证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各种营养的需求,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增加收入。
关键词:轮作;直根系;根瘤菌固氮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89—11 大豆的生长特点1.1 大豆的根系特点(1)大豆的根系属于直根系,由主根、侧根、细根、根毛和根廇组成。
约78%的根系集中在深0~20cm及植株四周0~5cm的范围内。
(2)苗期,根系生长中心,绝对量增加缓慢分枝期开始,根系的生长加速,鼓粒期达到高峰,属直线增长阶段。
(3)鼓粒期至叶片发黄,根系增长很少,最后停止增长,属于减缓至停止增长期。
(4)叶片发黄以后,根系衰老,属有效根的下降期。
1.2 大豆的分枝特点主茎的每个节上均着生有一个腋芽,下部的发育成分枝,中上部的发育成花序。
分枝的发生与与出叶间存在n~4的规律。
(1)主茎型大豆:主茎发达,不分枝或少分枝,分枝数一般不超过2个,以主茎结荚为主。
(2)中间型大豆:主茎较坚韧,一般有3~4个分枝,豆荚在主茎和分枝上的分布比较均匀。
(3)分枝型大豆:主茎坚韧,分枝力强,分枝上的荚数占主茎荚数的比例大。
1.3 大豆的单叶特点子叶节上部节产生,由一个短叶柄、二枚托叶和一个近卵圆形的叶片组成,单叶对生复叶:单叶节以上所有节长出的叶均为复叶,是典型的完全叶,由两枚托叶,一个叶柄和三个卵形小叶片组成。
先出叶:发生在每个侧枝基部,也是成对着生的单叶,无叶柄、无叶枕,1mm左右。
1.4 大豆的生长发育特点大豆在花芽分化时期,分枝也生长,此期也称为分枝期。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茎叶生长加快,花芽分化迅速。
根系生长仍明显快于地上部分,主根长为株高的5~7倍。
固氮能力增加,约有半数供植株利用。
轮作连作重茬减产20%~30%。
2 大豆的种植技术2.1 轮作增产大豆轮作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调节土壤养分。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大纲粮食作物栽培是种植类各专业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也可用于其他粮食作物生产者提高理论和生产技术水平。
本课程理论课学时120学时,实验实习240学时,学分20。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粮食作物栽培是一门综述粮食作物栽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课程。
目的在于引导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掌握和了解粮食作物栽培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
本课程突出栽培知识和技术,按照粮食作物的分类介绍品种类型、生长发育特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栽培管理技术等。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的学习者应具有一般的植物、土壤与肥料、遗传与育种、病虫害防治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要求掌握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作物栽培生产之中。
学习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增加学习者对实际生产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各地的生产情况,安排和组织生产实践、实验、参观、调查等活动。
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一般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的内容是各章中的核心内容,一般掌握的为基本内容,考试以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的内容为主,一般了解的内容一般不考,或仅占很小比例。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课时分配各章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第一章水稻(20学时)第二章小麦(30学时)第三章玉米(30学时)第四章薯类作物(20学时)第五章豆类作物(10学时)第六章小杂粮(8学时)实验实习(240学时)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粮食作物生产的重要性第二节粮食作物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一、粮食作物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二、粮食作物的品质三、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第三节粮食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二、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对策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粮食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一般掌握:作物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物品质及其影响因素;作物增产的途径;一般了解:粮食作物生产的重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
《作物栽培学--大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作物栽培学,即作物栽培学总论,是农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大豆是作物栽培学中重要的作物之一,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须的生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基本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是学生基本掌握当地大豆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大豆播种、育苗、肥水管理、收获等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了解大豆产品品质标准,了解大豆的良种引种与繁育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规律及其适宜的环境条件,根据作物的要求,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实现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总学时为30学时,各章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如下:第一章概述(2学时)一、大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二、大豆的起源、分布于栽培区划三、世界及我国作物生产发展概况第二章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6学时)一、大豆的形态特征二、大豆的类型三、大豆的生长发育第三章大豆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学时)一、大豆对气象因子的要求二、大豆对土壤条件的要求第四章大豆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学时)一、大豆的产量形成二、大豆的品质第五章大豆的栽培技术(4学时)一、轮作和耕作二、施肥三、播种四、田间管理五、收获与贮藏第五章高油大豆栽培技术(4学时)一、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二、高油大豆生产技术规范三、高油大豆保质提质技术第六章呼伦贝尔市大豆病虫害及防治方法(2学时)第七章大豆深加工(2学时)第八章我国大豆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研究(2学时)四、实践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总学时为2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一、大豆试验地的设计、规划、试验用具的准备工作(4学时)二、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温度与含水量的规定(4学时)三、试验地种植(8学时)四、大豆各时期的生物学形态观察及易发生的病虫害辨别(4学时)五、试验地的除草与施肥(2学时)六、叶面积系数与降水量的测定(2学时)七、大豆收获适期的确定及田间测产(2学时)。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为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各类主要作物的基本栽培实践技能,了解各类主要作物的研究动态,为学生今后从事具体的农作物新品种栽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能够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观察现象探索分析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观认识。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了解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掌握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了解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
【讲授内容】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第二章小麦目的要求】1.了解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掌握小麦的栽培技术。
讲授内容】1.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小麦的栽培技术;5.北方小麦几种专项栽培技术。
第三章其它麦类作物目的要求】1.掌握大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2.掌握燕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3.掌握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4.掌握小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第7章植物生产与合理施肥教学目标:◆掌握: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主要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的诊断;常用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复合肥料的种类、特点及施用方法。
◆理解: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原理;主要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状况;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了解:常见植物缺乏症状。
◆学会:土壤速效N、P、K含量的测定;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
教学时数:14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10学时、技能训练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生长发育与营养元素教学重点:◆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及一般生理作用。
◆确定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
◆N、P、K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诊断。
◆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施肥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主要营养元素缺乏症的诊断。
◆配方施肥基本方法及施肥量的计算。
一、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一)植物必需营养元素1.概念碳、氢、氧、氮为能量元素或气态元素。
燃烧后残留下来的主要是磷、钾、钙、镁、硫、铁、锰、锌、铜、硼、氯、硅、钠、硒、铝等为矿质元素或灰分元素。
其中只有十几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称为必需营养元素。
2.判断标准确定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应符合三条标准:①对所有植物完成其生活周期必不可少的;②其功能不能由其他元素代替,缺乏时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③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
3.种类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氯(Cl)、铁(Fe)、锰(Mn)、硼(B)、锌(Zn)、铜(Cu)、钼(Mo)。
4.类型碳、氢、氧、氮、磷、钾等为大量元素;铁、硼、锰、铜、锌、钼、氯、镍等为微量元素;镁、钙、硫等为中量元素。
氮、磷、钾等为“肥料三要素”。
(二)植物矿质营养吸收原理1.植物吸收养分的形态2.植物根部营养(1)土壤中养分向根表迁移三种途径:截获、质流和扩散,其中质流和扩散是主要形式。
一般土壤中移动性大的离子中NO3-、Ca2+、Mg2+等主要通过质流迁移到根表;一般土壤中移动性小的离子如H2PO4-、K+、Zn2+、Cu2+等以扩散移动为主。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Crop Cultivation二、课程编号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探讨实现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制定栽培技术措施,以促进作物生产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获得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及技术体系。
重点:是作物的分类方法及起源。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观察、调查及有关品质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五、作物栽培学与其它相关课程联系与分工作物栽培学与植物生理学、土壤学、作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作物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这些课程的综合运用或“组装”,它是按照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体系,论述作物产量形成的理论和栽培技术,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六、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章序讲授时数实验时数讨论共计时数概论第一章11第二章222第三章24第四章44第五章22第六章11各论第一章10212第二章8210第三章66第四章66第五章88第六章8210第七章44第八章628第九章66第十章66总学时数801090七、教学内容要点作物栽培学教学内容包括概论、各论和实验3部分。
§1 概论主要内容:1.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学2.作物的起源、分布与分类3. 作物的生长发4.作物的产量与群体结构5.作物与环境6.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和技术体系重点: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产量与群体结构,作物与环境,作物栽培的基本原则与技术体系。
第一章作物生产与作物栽培学一、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二、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三、作物生产概况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作物栽培学发展一、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主要成就二、新中国成立后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三、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前景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布和分类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二、作物的传播第二节作物的分布与种植业区划一、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作物分布的原理三、我国及内蒙古的种植业分区第三节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分类方法二、各类作物简述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重点:作物的生长与作物的发育。
大豆的一生—大豆生长和发育高清图谱大豆生育时期的鉴定方法。
大豆的生育过程划分为营养时期(V)和生殖时期(R)。
每个时期内又细分为若干个时期。
营养时期以主茎上的节数划分时期。
只有那些具有充分生长的叶片的节位才被计数。
确定某个节位是否被计数,主要根据和他相邻的上位叶的小叶片是否展开。
如上位叶的小叶片的叶缘已分离呈半展开状,则该叶片被认为是充分生长的叶,该叶着生的节位可被计数为营养时期的节数。
如上位叶的小叶片的叶缘未分离,则该叶片被认为是未充分生长的叶,其下位叶着生的节位可被计数为营养时期的节数。
大豆的整个生长过程分 3 个生育阶段和 6 个生育时期。
分别为:营养生长阶段、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种子萌发期、幼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鼓粒期和成熟期。
1、种子萌发和出苗期。
胚根首先从胚珠珠孔伸出,当胚根伸长到与种子等长时称发芽。
胚轴伸长,种皮脱落,子叶随下胚轴伸长露出土面,当子叶展开时称出苗。
条件适宜,播种后4—6d黄豆即可出苗。
田间半数以上子叶出土即为出苗期。
2、幼苗期。
从出苗到花芽分化前为幼苗期。
出苗后 2 片子叶展开,其幼茎继续伸长,上面的 2 片对生的单叶随即展开,此时称单叶期。
随着幼茎不断伸长,长出第一片复叶时称 3 叶期。
3 叶期地上部分增长速度较慢,地下根系生长较快形成根瘤。
此期末根系初步形成,开始需要较多的水分和养料。
幼苗期大约 20-25d,占整个生育期的 1/5,这一时期是长根期;应注意蹲苗,加强田间管理,达到苗全、苗匀、苗壮,为丰产打下基础。
3、花芽分化期。
从花芽开始分化到始花为花芽分化期,也是分枝期。
一般约经25—30d。
当复叶出现4—5片时,主茎下部开始发生分枝,同时分化花芽。
人豆花芽的分化和现蕾是在短口照条件下进行的。
花芽开始分化过程是:先出现半球状花芽原始体,接着在它的前面形成事片,再形成筒;继而分化出龙骨瓣、翼瓣和旗瓣;环状的雄蕊原始体相继分化,在雄蕊中央雌蕊开始分化,并出现胚珠原始体;随后进入胚珠、花药原始体分化,花器官逐渐长大,最后陆续形成花蕾、花粉和胚囊,完成花芽分化。
大豆的生长过程,大豆是黄豆吗大豆色生长过程包括发芽期、幼苗期、花芽分化期、开花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
大豆根据种皮颜色和粒形分为黄大豆、黑大豆、青大豆、褐大豆和双色大豆五种,所以大豆不仅仅指的是黄豆,大豆包含黄豆,黄豆是大豆的一种,大豆是一个总称。
大豆是一种理想的优质植物蛋白食物,多吃大豆及豆制品,有利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
一、大豆的生长过程1、发芽期黄豆在播种之后大概一周左右就可以出苗,会有叶片舒展开来。
2、幼苗期在长出花芽之前,黄豆芽的幼茎还要继续生长,这个时候需要比较多的养料和水分,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够长好。
3、花芽分化期花芽分化期大约又要经过一个月,先是长出花芽原始体,然后形成蓓蕾、花蕾、花粉,花芽器官逐渐长大。
4、开花结荚期这个时候大豆会开花结荚,一般开花的时间是在上午,花期为一周,这个时候大豆的生长比较旺盛,需要多施肥浇水。
5、鼓粒期这个时候豆荚里面的豆子开始逐渐鼓涨起来,在开花之后的十天里面生长比较缓慢,等到一个月之后豆子会鼓涨的比较厉害。
6、成熟期等到叶片发黄脱落之后,豆荚里面的豆粒含水量也会减低,这个时候摇动植株的就会有响声,黄豆也就逐渐成熟了。
二、大豆是黄豆吗1、大豆包含黄豆,黄豆是大豆的一种,大豆是一个总称。
豆类可分为大豆类和其它豆类,大豆类为主豆类,根据大豆的种子种皮颜色和粒形分为五类:黄大豆、黑大豆、青大豆、褐大豆和双色大豆五种。
其它豆类为杂豆类,包括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等。
2、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
大豆起源于中国,现种植的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通过长期定向选择、改良驯化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