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第57卷 第10期 广 东 蚕 业 V ol.57,No.10 2023年10月GUANGDONG CANYE Oct . 2023·145·DOI :10.3969/j .issn .2095-1205.2023.10.45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周笑洒(中共开封市委党校 河南开封 475001)摘 要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全国各地纷纷发展乡村旅游,成效斐然。
文章阐述了近年来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存在的产品创新性、服务品质偏低、旅游支撑要素等问题,提出了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性、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强化乡村旅游要素支撑等优化对策建议,以期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优化对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05(2023)10-145-03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1],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我国各地区都在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现已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河南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河南省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全面推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多措并举发展乡村旅游。
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促使乡村旅游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支撑力量,河南省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发布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2],旨在全面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质量,以达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
1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1.1 顶层设计指引,找准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河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自然资源优势,如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的总面积达6.67万km 2,约占全省面积的四成,该区域内包括了12市,52县(区),637个乡镇,11 906个村庄,总人口超2 200万,人口集中,且拥有山水、森林、中药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
1492014年9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河南省作为经济大省和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也把文化旅游产业放在突出位置,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抢抓中央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大好机遇,但目前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好说的多、好看的少”,开发项目遍地开花,缺少“眼球”项目的重点突破。
本文利用SWOT 分析法对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目的在于突出资源优势,满足发展文化旅游的迫切要求,以推动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文化旅游产业”的提法在国外文献中很少见,Khalid 在他的工作论文中曾使用过该说法,但并没有对该词作出任何的界定。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旅游界虽然开始热衷于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但从研究成果看,我国学术界始终没有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内容等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 界定。
徐群、张春香观点基本一致,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历史文化中留存下来并进入旅游市场的物质遗产及精神遗产,将文化旅游资源视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提供给旅游者,供旅游者游览、感受和体验,同时提供其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龚绍方将文化旅游产业概括为两大类——历史文化类旅游产业和社会文化类旅游 产业。
本文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依托文化景观资源、文化风情资源、文化艺术资源,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为社会公众以及旅游者提供游览、欣赏、感受和体验文化旅游产品的一项产业。
通过对人类精神文明成果进行包装、加工、宣传、推介、利用,并加以市场化的运作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SWTO 分析(一)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优势(Strength )分析1、旅游资源优势河南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一半:即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被誉为“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河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及规划作者:李宁王俊晓刘岭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2013年第09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旅游行业前景分析知道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富省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华侨城的先进经营理念,为河南省的旅游业改革提出新的建议,为未来的旅游业改革方向提过建议。
关键字:河南省;旅游现状;改革建议前言:通过对我省的经济现状经行详细了解,再通过对”集团化经营”成功的典范——华侨城经行学习,运用对比分析,发现比较的方法,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策划了一条适合河南省的发展道路。
对现实具有巨大指导意义。
1998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今,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因此加快我省的旅游业改革刻不容缓。
且为实现”中原崛起”旅游富省,是我们必走的一条路。
一、前景良好的国际产业背景旅游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且旅游业是21世纪发展前景最好的产业之一。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世界国际旅游业的年均增长率2000~2010年为4.2%,2010~2020年为4.4%。
旅游业将成为21世纪发展前景最好的产业之一。
二、蒸蒸日上的国内产业背景中国旅游业处于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过渡。
在未来20年,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我们要抓住机遇,实现旅游富省。
三、河南旅游业天然优势河南旅游发展的优势河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1古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博物馆”。
且河南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遗存多样性,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2“根”文化旅游独具优势。
现代常见的100多个姓氏里70%起源于河南,在开展寻根谒祖等特色旅游方面独具优势。
○3自然景观优美。
旅游节庆活动也是一大特色。
○4旅游业发展交通便利。
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我们的旅游强省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形势下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研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新选择。
作为中国人口大省之一,河南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新时代下乡村旅游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通过对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的研究。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现状1. 丰富的资源优势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如郑州、洛阳、开封等。
河南还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如太行山、黄河等,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河南省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景区的投入。
不少乡村景区建设了民宿、农家乐、乡村酒店等一系列设施,大大提高了游客的体验度。
3. 乡村旅游业态多样河南省乡村旅游业态丰富多样,涵盖了乡村体验游、生态游、农事观光等多种形式。
游客可以参与农耕体验、民俗文化展示、乡村美食品尝等活动,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与放松。
4.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方面,乡村旅游景区间的差异化不明显,缺少独特的特色;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一些乡村景区存在着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1. 建设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景区为了提升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可以通过建设一些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景区来实现。
利用当地的文化历史资源和自然风光,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投资,是提高乡村旅游质量和吸引力的关键。
政府可以加大对乡村旅游景区的扶持力度,提高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3. 挖掘乡村民俗文化资源河南省乡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挖掘这些资源,举办一些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比如举办农耕文化节、民俗艺术节等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河南乡村的魅力。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困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商业化过程中的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
加强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探索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也有助于加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推动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推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提高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认识和重视,增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度,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推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1.3 研究意义河南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技艺、民俗风情、传统表演等多种形式。
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不仅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提供重要支撑。
论河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魏俊巧2014年1月下半月刊经济发展研究前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它更多地利用文化产业某些外在的、表象上的东西。
如文物古迹、历史遗迹、民俗表演、节庆、历史传说和其他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从而使游客获得审美体验。
文化旅游应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把这样的文化能够具体的用表现形式展现商业化、娱乐化、让游客能够接受具体的、形象的文化。
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创新融合。
这种融合要在目标指向、内涵构成、表现形式等方面保持一致。
在文化旅游中,只有这样的深层次的融合文化旅游,才可以让河南省的文化资源大省,发挥资源应有的优势。
(二)选择创新的文化形式,独树一帜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
文化旅游强调,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对河南而言,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是挖掘不尽的文化金矿,这也为河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旅游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寻求创意的差异。
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对历史遗迹等旅游产品进行重新打造,让沉寂的历史活起来,是激活市场和满足市场的重要一着。
充分发挥河南省丰厚文化资源优势,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比如新郑黄帝故里连续8年成功举办的拜祖大典,让新郑市在春天有了秋天般的收获,据了解,在2013年拜祖大典期间的经贸洽谈活动中,新郑市共签订投资项目53个,总金额达476亿元。
电影《少林寺》是对少林武术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它为少林寺景区带来了经久不衰的滚滚客源。
(三)加强文化旅游中的体验感,提高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本质是追求身心健康和精神愉悦,如何将沉闷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者能体验参与的旅游项目,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体验的完美链接,从而提高河南文化旅游的附加值和影响力由于大力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实施精品战略,河南省已成功打造了中原古都文化游、华人寻根祭祖游、中原红色文化游、三国文化主题游、水浒文化游、黄河文化游、南水北调生态文化游、世界文化遗产游、功夫文化体验游等多个特色精品,成为河南旅游面向国内外推介的重点品牌,形成沿黄城市群的具有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特色的沿黄文化为主体,以豫北和豫南文化旅游产业区为两翼,以各地特色文化旅游区块为支撑,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区域性文化旅游产业产品发展新格局,这一发展态势的形成,使得文化体验游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环境之中,带动河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河南人闲暇节日消费河南文化旅游的一种时尚的休闲形式。
河南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引言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之一,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河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整合这些旅游资源,提高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品质,本文将进行河南旅游资源整合的研究和探讨。
1. 河南旅游资源概况1.1 历史文化遗产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郑州黄河文化遗址、洛阳龙门石窟、开封龙亭风景区等。
这些遗址和景区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1.2 自然风光除了历史文化遗产,河南还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
例如,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以其险峻的山势和古老的寺庙而闻名。
云台山则是一座以奇峰怪石和云海美景而著称的名山。
此外,河南还有丰富的湖泊、河流和森林资源,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1.3 民俗风情河南是中国的中原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
从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如豫剧和太极拳,到丰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河南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河南还有许多特色的小吃和手工艺品,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独特的风味。
2. 河南旅游资源整合的意义河南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分散、管理不统一等。
因此,整合河南的旅游资源具有以下意义:2.1 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通过整合河南的旅游资源,可以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和联动。
例如,可以将郑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嵩山的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既有历史文化体验又能欣赏美景的旅游线路。
这样可以提高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2.2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通过整合河南的旅游资源,可以统一管理和规范旅游服务。
例如,可以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平台,提供准确完整的旅游信息和导览服务。
这样可以方便游客的旅行安排,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满意度。
2.3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整合河南的旅游资源,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民俗旅游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一种文化旅游形式,相对于普通的观光旅游而言,民俗旅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方式。
河南自古是我国的中原地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管理,需要了解现存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才有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提高。
一、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资源特点
1.传承性强
深受中原文化熏淘的河南民俗自其产生后,为人们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其间没有受到外来民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替代。
例如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寻亲”、“合八字”、“订婚”、“换帖”、“传大启”、“下聘礼”、“抬嫁妆”、“完婚”、“闹房”、“回门”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
朱仙镇的木板年画从宋代传承至今;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都是从古至今一直在传承着、发展着。
2内容丰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
中原民俗文化在长期生产生活历史中形成许多习俗,并优化传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
例如太吴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
3影响广泛
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
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
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
(二)开发现状
在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厚,薄薄的一卷《清明上河图》,被全世界视为瑰
宝,根源在于其承载的厚重文化以及荡漾在其间的风土人情。
而曾点燃中华文明火种的中原大地,那绵延数千年的民俗风情、特产风物又岂是一纸《清明上河图》能完全涵盖的?“上自三皇五帝,下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一位民俗专家这样描述河南民俗资源的博大精深。
据调查显示,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等历代传承的民俗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古意盎然的淮阳太昊陵庙会、浚县正月庙会等在全国都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但是除此之外,游客很少参观河南各类庙会、社火等民俗旅游项目,“包装粗糙、内容简单、产品雷同、缺乏参与性”等“软肋”制约了其发展,大同小异的秧歌、高跷、捏面人等表演形式缺乏新意,而一些游客真正想看的地道民俗节目如笑伞、马皮舞等却被“雪藏”,难得一见,更不用说观赏大型专业的表演队伍了。
(三)存在问题
1 观赏性差,分散独立
中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为体现真正的民俗内涵,多是些外在的表面现象,观赏性不强:再者河南民俗文化目前处于分散、独立的状态,存在地域限制,未形成多层次的民俗文化旅游圈,因此造成了资源重复开发的现象。
2 产品雷同、缺乏特色河南目前大多数已经开发的民俗产品具有单一观光型特征,而且产品雷同、内容简单、包装粗糙、缺少参与性。
例如:员外招亲、抛绣球;踩高跷,吐火,捏面人等,而真正代表河南民俗文化内涵的内容,未被开发利用,这样就阻碍了河南民俗旅游的发展。
3 挖掘深度不够,缺少民间精品
河南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但除少数民俗文化如: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淮阳太昊陵祭祖庙会和浚县的奶奶庙会在全国具有较广泛的影响力外,其他民俗精品不多,挖掘深度不够,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未被整理成真正的精品。
4 “伪民俗”现象泛滥
“伪民俗”是指子虚乌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企业或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风情。
例如一些封建迷信被假以文化之名成了景区买点;低俗、暴露的表演被掺入地方民俗演出等等。
5 部分民俗文化后继无人,濒临灭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很多民俗文化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青年一代,受异域文化的影响,不愿意接受和发展民俗文化精华,使得一些民俗文化日渐萎缩,后继无人。
例如皮影、糖人等会制作的人很少,新乡的马皮舞目前仅有一人能够完整表演。
二、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的策略
(一)深入研究各地民俗文化内涵,抓住民俗旅游资源的核心特色
随着旅游者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游览经历的不断增多,肤浅的、重复性的民俗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对知识探究的需求和体验旅游目的地不同风俗的需求了。
这就要求在设计民俗旅游产品的时候,要深入研究各地民俗文化的内涵以及差异性,将真正能够代表目的地风土民情的民俗旅游资源突出出来。
通过对民俗旅游资源差异性、特色性、可参与性、赏性等方面的评价,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民俗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民俗旅游产品供应链。
(二)政府牵头,加强宣传
河南省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但是好资源如果没有好的宣传路径的话依然产生不了理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河南的旅游总体印象就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内容形式单一,很多人都不知道河南有什么好玩好看的,这就和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大有关系。
旅游宣传是一个地区形象的树立,往往是一个企业或一个景点很难做到的事情,这就需要政府牵头,整合各方面资源,多种宣传手段并用,打造全新的河南旅游形象。
(三)深入分析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多角度系列化打造河南民俗旅游产品
1 深入了解,客观评价各地区旅游资源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种类品级众多,如果盲目开发必然会出现杂乱无章,恶性竞争的后果。
应对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分类,包括评价其社会价值、可参与性。
例如在豫西地区同样是民间节庆,很多人都知道宝丰马街书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等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民俗产品,但是像舞钢水灯节、舞钢民间花社节、舞钢龙舟竞渡、陕县堂街赛马会这些地区性的民间活动知名度并不高。
再例如有些民俗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独一性,有些民俗产品则随处可见。
那么我们在开发旅游产品的时候应该是以知名度高,独一性强的产品为吸引游客的核心产品,将一些品位一般的次优性产品作为补充型产品,在整合的时候充分考虑时间与空间的因素,打造品种众多的品质高、内容丰富、层次性强、主题突出的民俗旅游产品组合。
2 从资源互补的角度出发,开发民俗旅游资源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旅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众多方面,每个环节都不是完全独立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要求较高的旅游者来说,旅游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享受和获取知识的过程,甚至是在旅游过程中的吃饭、走路都能成为了解旅游目的地风土民俗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把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内容进行细分后,可以从旅游者旅游体验过程的角度出发,将各种类型具有互补效益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民俗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需求。
3 针对专业游客,打造专项民俗旅游产品
针对一些对某种民俗资源特别感兴趣的专业游客、学者、学生和一些受教育水平较高具有很强的求知欲的游客,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各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打造一系列高品质的专项民俗旅游产品。
例如,针对戏曲爱好者,可以推出河南地方戏曲欣赏溯源游的旅游产品,将河南地方戏曲流派的发源地串联起来,和当地的戏曲表演单位结合,邀请戏曲表演大师,给旅游者打造丰盛的戏曲文化大餐。
再如,可联合各地的知名餐饮企业,名吃名点制作传人为游客打造美食体验之旅。
另外为了丰富游客的旅游活动,也可以将一些专项旅游产品整合到一起,例如针对青少年游客可以推出“品中原名吃,学华夏绝技”的专项旅游产品,将各地方美食资源和各地的民间工艺绝活制作结合在一起。
总之,要根据目标旅游者的需求特点来设计和组合专项旅游产品,才能推出受旅游者欢迎的民俗旅游产品。
三、总结
河南的民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只有发挥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做大做强河南民俗旅游业,才能使河南民俗旅游业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