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03.00 KB
- 文档页数:45
经济社会学复习知识点少 什么是经济社会学?答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相关的复杂行为(斯梅尔瑟1987)本课程认为: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 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经济体系以及其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经济社会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理查德•斯威德伯格从社会学的角度把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韦伯、迪尔凯姆、齐美尔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帕森斯、斯梅尔塞、波兰尼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经济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有关经济社会学问题。
从理论的角度探讨经济学和社会学作为两门学科的异同 从社会系统角度考察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关系 从经济过程角度分析经济过程的各个环节 从经济变迁与社会变迁角度研究两者的关系。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怀特、格兰诺维特、扎利泽 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3、坚持调查研究与科学分析相结经济学和社会学方法论的异同1、相关变量2、自变量3、变量间的关系4、假定的重要性新经济社会学:主要指那些采用网络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社 会学取向。
与此相对,在此之前的经济社会学被称为“旧”经济社会学,主要指工业社 会学和帕森斯、斯梅尔塞等人关于经济和社会的观点。
龙1 "新一一日七褥社W 学的士理差异I 日经济社会学潮喇中碗X 沃的硼先. 理论敢向尤H J 上中国见在比接宏现和J 微网JH+MJ f 年月]经济生孑舌的各科* *侬 矶^三士咫人"-宏现纽,的的社会以描逑性方法为壬.至 来FH 个靠如干充和*与 现窿.8年二代后也■白 用守手拽tfwr 宛e RL E 社会关系MJ 络 ,文f 匕因 成果应用素对经济生猾_汕能n 向(1) (2)(3)(4)轲i 周欣羔1 /人与久9现I 叼 素m助卷的外部条二I 二作的所 M *白勺 人「不;注 菸£,匚田1!方面)"上会分 W '团[认因团招午等”>”了书"土也采JIJ 抽样研究年和夕卜明学整齐学[.*¥另FJH 彷市.宜主SO 人类孚-工21k ,匚、到! *八斤上骸了企4k 更犊手他1造言 件理其劳动者「官理今新经济社会学诞生标志: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WT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1985 年,《美国社会学杂志》,同年,美国社会学会提出了“新经济社会学”名称今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概念1、嵌入(embeddedness)嵌入的类型:关系的嵌入:与行动者亲近的关系结构的嵌入:与行动者较远的关系2、经济的社会建构弱关系与你关系亲密(强关系)的人都分享着同质的、有限的信息资源。
2023年经济社会学期末复习题1.以社会学的视角对身边的任一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进行分析。
近年来,社会上对于“富二代”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人们对“富二代”现象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从社会学视角对“富二代”现象进行行为评判,可以剖析现象实质,客观评价“富二代”的行为以及成长轨迹。
一、“富二代”现象的分类随着国内学者研究的深入,“富二代”的界定趋向成熟,即是指出生于1978年以后的,父辈在改革大潮中自主创业的,可望继承上亿家产的富家子女。
由此可见,“富二代”亦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引发了各种“富二代”现象。
依据对财富的处理态度区分“富二代”现象,主要分为如下两类:一是炫富现象,部分“富二代”拥有豪车豪宅、奢侈品缠身、追求高消费等,炫耀家庭财富,过于攀比。
二是本分成长的现象,他们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享乐条件,但却因需为自身发展置物置业,在平凡的生活环境中成长,不露富不炫富。
二、角色理论下“富二代”的成长社会学中的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富二代”正是借助于父辈充裕的经济财富,在受教育、生活、成长等环节中,优于同龄群体;他们是家族产业的继承人,他们的这一角色是先赋角色。
因而,在“富二代”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父辈们极力通过自身的经济财富为他们选择最好的受教育环境,配置各种各样的生活物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三、“富二代”社会化过程中炫富现象的评判社会化是人格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延续的必要途径。
“富二代”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里,着重对炫富现象的评判,认为“富二代”炫富行为的产生大致有如下原因:一是家庭教育不到位,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思维方式对子女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富二代”成长的过程,也正是他们父辈创业,家族产业发展、升级的过程,在这其中,多数父母由于财富观念与子女教育理念的矛盾,导致对子女的教育积极性不够。
经济社会学名词解释1.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的内在社会机制和外部社会联系及其变动与发展的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其本质是研究经济现象与非经济现象的关系。
2.潜入性美国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在20世纪中期首创“嵌入性”(embeddedness)这一概念,指出了经济学理论家缺少关注的制度特征和市场的社会体系支持的影响力3.经济行动经济行动就是以尽量低的成本换取尽可能大的效用的行为。
4.交换行动交换行动是各经济社会主体为实现各自的需求而展开的相互交易资源的行动,不同的学科对他有不同的理解,如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5.消费行动是指消费主体(个人和家庭)通过消费支出(货币与信用)取得为自身生活的形成,维持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商品服务等)时的选择方式。
6.经济人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被视为一种原子化的“经济人”,其行动的决策遵循理性选择与最大化原则,行动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增加个人的效应。
7.社会资本微观社会资本是行动者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嵌入其中的情感、信任、规则等;宏观社会资本是一个国家、区域的特征,包括和谐、开放的社会关系网络、有效的制度规范、普遍信任、权威关系以及合作性的社会组织等8.公共产品由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就是“公共产品”。
如“公正”和“安全”以及公共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等等9.基尼系数20世纪初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落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这个指标就是基尼系数,又称洛伦茨系数,如果用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用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那么基尼系数I=A/(A+B)简答题一、经济学研究经济行动有何局限性?经济社会学是如何弥补这些局限,开展对经济行动的研究的?答:(一)局限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缺乏现实基础;偏好类型的假设与实际不符;分析方法主要依靠逻辑演绎,而不是来源于经济事实;分析过于简单化,且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
《经济社会学》复习资料(名解、简答、论述、案例分析)1、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试图对包括市场组织在内的诸种社会组织,对包括追求货币收入目标和其他目标在内的行为,对包括经济增长(衰退)和其他社会现象在内的社会运行状态做系统的分析;在分析和解释中,力求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传统假设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分析工具。
2、资源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增长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3、效用指个人获得的满足。
4、效用最大化指人们在进行选择时在各个备选方案中倾向于选择带来满足感最大的一种方案。
5、格兰诺威特的强关系、弱关系以及判别强关系是指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
弱关系是指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的纽带联系,是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
判别:区分强弱关系一般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互动的频率上;感情的维系上;亲密的程度上;互惠交流上。
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经常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
弱关系是在群体之间发生的,由于弱关系的分布范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以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从而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
6、嵌入性:微观方面指的是个人的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不同程度地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中观或宏观层面指的是固化的社会网络。
指的是各类经济交易都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的限定,这种社会结构决定着它们的形式与结果。
7、关于简单的供求模型表现形式:①需求曲线:需求受商品价格的影响。
表示价格和消费者购买商品数量之间的关系。
②供给曲线:价格影响供给。
表示价格与生产者出售商品数量之间的关系。
经济社会学最全复习资料第二章:在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经济社会学的定位问题一、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三个假定(1)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财富最大化、非财富最大化。
(2)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3)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二、经济学与社会学方法论上的异同1、相关变量经济学最基本的相关变量是生产、资源配置和收入的分配;凯恩斯的体系中是就业水平与国民收入。
社会学解释个人行为取向、个人行为、群体行为、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现象的规律和变化2、自变量经济学的自变量是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相关变量的关系社会学则从其希望解释的问题中寻找自变量3、变量间的关系经济学模型中,变量关系是函数关系社会学中,变量的关系有三种模式:静态模型、过程模式、变迁模式4、“假定”的重要性经济学假定多而严格,重要的假定:经济理性社会学相对假定较为宽松第三章经济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发展一、阿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一)偏好的产生偏好的产生在马歇尔构建的理论大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马歇尔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需求水平将越来越高。
马歇尔指出,活动产生偏好,当然,这里的活动是广义的活动,包括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活动。
这样,马歇尔将生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其著名的供需曲线上,也体现在活动产生需求的一般思维方法上。
根据他的观点,生产和消费是强烈相关的,这被看成是对李嘉图强调生产重要性观点的批判。
虽然马歇尔认为活动产生需求,但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即舒适的标准(standard of comfort)和生活的标准(standard of life),而且只有生活的标准与活动相关。
他指出舒适标准的增加仅会导致"虚假需求"的增加。
有时需求的增加是由于其他过程而不是活动所致,但进步则是活动的结果。
(二)行为理论马歇尔偏离主流经济学,分两步剖析了行为:首先,他认为货币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然后,他讨论了产生这一动机的理由,或者说动机的动机。
经济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整理必过版)第一讲新经济社会学的崛起与发展古典经济社会学,以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为代表,研究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学术空间,然而,他们之间却未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
综合经济社会学,以帕森斯和斯梅尔瑟为代表,以其理论整合的方式,建立了功能—结构主义经济社会学。
然而,由于其概念和框架太过抽象和机械,加之其忽视了宏观系统分析的微观基础,而被认为于研究经验事实无补。
新经济社会学,以科尔曼,怀特,格兰诺维特为代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它把人与人之间以经济为媒介物所相互缔结的关系作为研究课题,是研究社会的经济部分的社会学。
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现象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社会结构就是一种网络,牵涉到个人之间、角色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等多种层次的社会单位之间的关系模式。
基本特征:1、“新经济社会学”只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2、探讨经济行为、经济制度等传统上被认定是经济学核心领域的那些现象并对之给出社会学解说学术地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处于社会学的领军地位,导引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学的发展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革命:经济学向社会学传统领域的侵入,奠立了整个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古典经济学试图从生产成本的视角解释价格机制,则新古典经济学力图从市场需求的心理角度来解释观察到的价格波动和经济周期。
新古典革命的主要内容:1、“边际”+“效用”=分析工具2、数学分析的引入和使用马歇尔在融合了供求理论、生产费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等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微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
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提出国家干预政策,建立现代宏观经济学。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经济社会学第⼀讲经济社会学总论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为是社会⾏为的核⼼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什么是经济社会学?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门社会学分⽀学科1、[⽇]富永健⼀:《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为及社会体系中的⼀种形态或下属部门。
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社会学的概念⼯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个外延的独⽴分⽀”。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活社会学》:“研究社会⽣活中经济⽅⾯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社会学原理和⽅法,探讨经济⾏为对于社会⽣活的作⽤,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社会上⼈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的,于是⼜产⽣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运⽤社会学的观点和⽅法,把经济现象置于⼴阔的社会背景中进⾏分析研究。
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经济社会学的先驱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个重要分⽀。
Swedberg:“⾃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命⼒和颇有前景的⼀门学科。
《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1.经济社会学的名称1)经济社会学的英文名是economic sociology.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于1896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 将社会学划分为七个学科分支: 普通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和美学社会学。
2)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经济社会学”的使用频率开始逐渐增加, 格兰诺维特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中。
2.学科定义1)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以1956年帕森斯和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一书为标志。
2)斯梅尔瑟在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经济与社会”词条时, 将经济社会学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层次, 分别对应于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来研究3)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 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分别, 可划分为微观经济社会学、中观经济社会学和宏观经济社会学。
4)三个核心主题: A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B经济行动是在社会中定位的C经济社会是社会建构3.新制度经济学(1)周长城在《经济社会学》一书中重新划分了经济社会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890—1930;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2)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新经济社会学的出现(嵌入性、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理性选择理论等)。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 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 没有被易主而损耗掉的成本, 譬如讨价还价花去的精力与时间, 为防止受骗而采取的保险措施等, 这些举动花费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 因为其范围涵盖太广泛, 至今具体的定义仍有很多说法。
(3)冈纳•缪尔达尔——“新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 提出经济学者分析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时不宜将该国的历史源流、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活动水平、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等各项非经济因素视为孤立变数, 而应将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列入考虑之后再行研究才有意义;他还提出“社会过程理论”, 认为经济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是社会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是科技进步及其诱发的文化、社会与经济等因素所共同孕育而成。
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名词解释1个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个人行动,即以个人的目的和偏好出发研究某种行动模式及其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现象。
2集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经济体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它是一种从宏观向微观的路径。
3 新经济社会学:主要指那些采用网络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
4旧经济社会学:主要指工业社会学和帕森斯、斯梅尔瑟等人关于经济和社会的观点以及劳动社会学。
5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6弱关系: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7 交换的各类型(1)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经济交换:当事人各方相互换取为他人所拥有的各种所有物的行为。
社会交换:指那些期待他人能够做报答性回应且他人一般也能做出报答性回应的互动行为。
(2)互惠交换、再分配交换与市场交换互惠交换:以社会义务为交换基础,以非物质性回报和非盈利为目的的交换形态。
再分配交换:指处于下层的生产者“自下而上”的向首领或政府交纳一定数额的物品或劳动,处于社会中心的首领或政府“自上而下” 的以施恩的方式向下层民众分配一定的“赏赐”的交换类型。
市场交换:指以物品和劳务的供求关系为基础,以盈利为目标的交换形态。
(3)生产性、协商性、互惠性与普遍性交换生产性交换:即协调各部分力量或联合资源以产生一个共同的福利,生产性交换的基本类型是合作关系。
协作性交换:即协调产生明确的合同或交易的条件,协商性交换强调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及契约的明确性。
互惠性交换:即长期的、连续的且通常是默许的利益赠与。
普遍性交换:即对某一行动者或网络和集体成员提供单边利益而从其他个人或多人处获取回报。
(4)利他型、利己型、合作型和冲突型交换利他型交换:指交换双方皆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为目的。
利己型交换:指交换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对方的利益。
经济社会学复习大全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渊源于发展一、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1、阿弗德里•马歇尔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偏好是如何产生的。
(2)行为理论。
(3)组织是生产的第四因素。
2、约瑟夫•熊彼特代表作《经济分析史》,主要思想:(1)经济社会学是经济的一部分。
(2)经济社会学与经济学是不同的。
(3)企业家功能(4)企业家特质和作用(5)企业家角色心理(6)社会分层理论3、卡尔•波兰尼代表作《伟大的转变》,其思想:1)经济“嵌入”更大的社会之中2)市场经济及其矛盾。
3)作为基本制度的自我调节市场4)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范式普遍效力的要求的限制二、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1、埃米尔·蒂尔凯姆:代表作《社会分工论》①社会整合论。
②对自由经济的批判. ③道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④反对经济与社会过渡社会化。
⑤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
2、马克斯·韦伯代表作《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主要思想:1)从传统经济行为到理性经济行为2)资本主义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4)经济与文化3、乔治·齐美尔代表作《货币哲学》,其主要思想:1)货币的社会价值 2)对现代的诊断 3)文化符号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三、经济社会学的发展1、第一阶段:1890-1930年德国:韦伯法国:安奈2、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帕森斯斯梅尔塞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 新制度经济学第二讲经济社会学及研究一、经济社会学的定义1976年,斯梅尔塞: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型,研究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复杂行为。
第一、经济背景变量与社会背景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研究经济行为本身。
2、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经济。
经济制度与经济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视野中的公司、组织和产业。
经济与社会系统、政治系统之间的关系。
3、新经济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就是研究经济行动、经济产出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经济社会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经济社会学economic sociology经济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其背后的理论思路和分析框架仍然是社会学式的,即不将经济现象看成是独立于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之外的领域。
这一学科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以社会学家介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为特点,反思和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2、社会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看待社会现象。
是探讨个人的经济活动和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包括了个人在既定社会环境下的选择、个人企图改变现行社会环境的行动、以及社会环境的演变等。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及其转化机制确定为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着前后是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是怎么来的;二是这样思考的依据是什么。
3、嵌入概念embededness“嵌入(embededness)”这个概念首先是由波兰尼在《大转变》中提出来的。
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在最明显的层次上,嵌入状态意味着劳动力和土地尚未商品化,仍然与人们的生活浑然一体。
劳动力是人的生命、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自己和家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层面的涵义。
也就是说,人的劳动是同他的整个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嵌入状态的第一个层面。
土地的经济功能也是与它满足人的需要的其他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包括劳动在内的人的所有活动都是与自然紧密联系成一体的,这是嵌入状态的第二层面。
嵌入状态的第三个层面可以从第一个层面引申出来。
既然劳动不仅仅有经济义涵而且有社会和文化义涵,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是交织在“诸如亲属关系、邻里关系、职业关系和信仰关系”等等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因为这些意涵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生发、体现出来。
4、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百度)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念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家族企业: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从家庭中分化出来而又未完全脱离家庭血缘关系的资本主义经营形态,它经历了家庭企业和家族企业两个极端。
★☆股份制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利益主体以自愿的方式相结合并由职业经理人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
★☆利润最大化模式:认为依据企业的生产函数和需求函数,企业可以作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佳产出量与价格的组合的决策。
★☆企业发展模式:认为现代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围绕这一基本目标又形成若干次级基本目标,包括利润目标,市场的开辟,新产品与新技术的开发,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社会责任等。
★☆企业组织权力:是为了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达到企业的利益而以其资源影响和控制他人的能力,它构成了企业在社会系统中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炫耀性消费:是由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在1899年出版《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炫耀性消费是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和身份,从而是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
★☆边缘市场:指一种原始的建立在传统的互惠和自由交换基础上的初级市场。
★☆正规市场:是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确立的统一交换制度,它最大的特点式交换采取以企业为中介的形式,同时社会分工的巨大效应,使交换市场分化为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等专业市场,由于完全采用了以货币或信用为交易手段,买和卖的形式完全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非正规市场:是指那些地下的,没有登记注册也不纳税,政府无法进行控制和管理,其产值又来纳入官方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那部分非规范的经济活动。
★☆重商主义:1认为只有金银等贵金属才是真正的财富2国家为了得到财富除了开采金银矿外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贸易中的顺差,以使贵金属流入国内3国家应当管制经济生活,发展对外贸易,奖励和监督工业生产。
经济社会学试题一、名词解释:1.利益:利益就是对人们未来有好处的事物,是指使行动者参与到某个场域的动力。
2.“嵌入”:微观方面指的是个人的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不同程度地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中观或宏观层面指的是固化的社会网络。
3.“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4.“社会网络”: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5.资本主义: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过程中,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自身获取实际的或者潜在资源一种社会关系。
6.工业区: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中,要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如机械、义工、制造工业,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
7.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
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
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8.场域:就是由一系列高低不等的社会位置构成,有自身独特实践逻辑的领域。
二、简答题:1.简述卡尔·马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学思想;(1)重视利益的作用(2)一特定的阶段生产关系会与生产力相冲突,结果导致改革以及过渡到新的生产方式。
(3)济学、哲学、法律不能够独立地来理解人类社会,只是经济学、哲学等都会受到经济力量的影响。
(4)了经济利益以外的任何利益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都是微不足道的。
2.简述马克斯·韦伯的经济社会学思想;(1)学术语政治的分离,保持价值中立(2)历史的发展是没有规律的(3)利益通常是能被主管觉察到的,不存在超越个体行为者的客观利益(4)认为经济行为不仅仅收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还收到传统的情感的驱使(5)两个相互适应的行为者的经济行为构成一种经济关系,他非常重视资本主义公司中的角色,他视之为革命的力量( 6)理性的资本主义。
经济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经济社会学定义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分别,可分别划分为微观经济社会学、中观经济社会学和宏观经济社会学二、经济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经济社会学在近百年来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 初,以韦伯、涂尔干和齐美尔为代表;第二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帕森斯、斯梅尔瑟和波兰尼为代表;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这一阶段被称为新经济社会时期,代表人物有怀特、格兰诺维特等人。
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学思想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三、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可分为微观经济行为、中观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体系三个层次,其研究则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经济的社会学研究;二是经济与非经济领域的关系研究.四、新经济社会学的特征①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取向上,研究者强调的是中观经济结构层面,尤其是强调中观层面在联结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时的作用;②在研究主题上,新经济社会学关注经济行为者何以是社会行为者的一分子,经济行为者的行为又是如何嵌入于他们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结构中,以及这些社会结构是如何被社会性的建构起来的;③在研究方法上解释性方法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主要方法,抽样调查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④在研究成果应用上,新经济社会学更强调理论性,它的研究成果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目标往往不直接相关,大多被用于解释新兴的经济现象;⑤在对待相关学科-—特别是正统经济学——的态度上,新经济社会学更为不恭敬.五、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一)“经济学帝国主义”与社会学的反击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贝克尔出版了《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尝试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来解释一些非经济问题,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贝克尔的这本著作被视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最强音,是经济学家“入侵”其他社会学科领域的号角。
《经济社会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
了解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经济社会学理论和主要
观点,从经济现象去认识、了解和分析其背后的社会规则及其运行逻辑,从更为广泛的社会
学角度分析和认识经济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⑴了解经济社会学发展的历史,把握经济社会学的各种理论传统,每种理论传统的传承和批判性发展;⑵从历史和比较的观点认识现代经济制度的复杂性,了解经济社会学对一些重要的经济制度;⑶尝试运用经济社会学观点,思考中国当前热点的经济问题。
二、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范围
(一)经济社会学概论
1、学科定义
2、学科内涵
3、研究方法
4、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分工与比较
(二)经济社会学理论溯源
1、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2、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
3、经济社会学的发展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4、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轨迹
(三)生产要素
1、资本(社会资本)
2、劳动力
(四)经济过程
1、生产
2、交换
3、分配
4、消费
(五)经济组织
1、市场
2、企业
3、网络
4、非正式经济
5、市场转型
(六)经济变迁
1、经济发展
2、经济现代化
(七)经济体制
1、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内涵
2、社会主义转型后的社会主义中国
(八)经济与非经济
1、经济与政治
2、经济与社会
3、经济与文化
4、经济与环境
三、试卷结构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四、参考书书目
《经济社会学》,周长城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经济社会学试题经济社会学试题⼀、名词解释:1.利益:利益就是对⼈们未来有好处的事物,是指使⾏动者参与到某个场域的动⼒。
2.“嵌⼊”:微观⽅⾯指的是个⼈的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不同程度地嵌⼊于社会关系⽹络中;中观或宏观层⾯指的是固化的社会⽹络。
3.“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的信任,是⼈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4.“社会⽹络”: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络关注的是⼈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们的社会⾏为。
5.资本主义: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过程中,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获取实际的或者潜在资源⼀种社会关系。
6.⼯业区:在城市发展战略层⾯的规划中,要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业⽤地,如机械、义⼯、制造⼯业,将各类⼯业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形成各个⼯业区。
7.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落的⽣活。
全球化还包括⼈员的跨国界流动。
⼈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程度的综合。
8.场域:就是由⼀系列⾼低不等的社会位置构成,有⾃⾝独特实践逻辑的领域。
⼆、简答题:1.简述卡尔·马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学思想;(1)重视利益的作⽤(2)⼀特定的阶段⽣产关系会与⽣产⼒相冲突,结果导致改⾰以及过渡到新的⽣产⽅式。
(3)济学、哲学、法律不能够独⽴地来理解⼈类社会,只是经济学、哲学等都会受到经济⼒量的影响。
(4)了经济利益以外的任何利益在经济⽣活中的作⽤都是微不⾜道的。
2.简述马克斯·韦伯的经济社会学思想;(1)学术语政治的分离,保持价值中⽴(2)历史的发展是没有规律的(3)利益通常是能被主管觉察到的,不存在超越个体⾏为者的客观利益(4)认为经济⾏为不仅仅收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还收到传统的情感的驱使(5)两个相互适应的⾏为者的经济⾏为构成⼀种经济关系,他⾮常重视资本主义公司中的⾓⾊,他视之为⾰命的⼒量( 6)理性的资本主义。
经济社会学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
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
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2)马克斯·韦伯经济社会学创始人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也可以说,其研究的主题是伦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从一种文化伦理的视角论证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生成关系。
研究假设:新教教义的某种解释曾经造成过某种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动机。
三个方面的论证:a.新教徒所拥有的财富 b.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共同性 c.其他文明中的宗教伦理新教加尔文教派所信奉的“预定论”认为,上帝所要救赎的并非全部世人,而只是其中的“选民”。
“预定论”认为个人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教徒只能以世俗职业上的成就来确定上帝对自己的恩宠,成为“选民”。
如此,信徒们会在宗教热情的激励下拼命地工作。
同时,新教的禁欲主义不允许教徒挥霍金钱,而是推动他去积累资本。
因此,新教伦理就导致了勤勉刻苦,把劳动视为对宗教神圣“天职”的履行,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事业的资本主义精神。
利益分析的方法:(1)宗教利益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2)在集体层面上,这两种利益的结合使得人类的能量强有力地集中,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得以释放。
这种精神条件与特定的经济条件相结合就必然产生了资本主义。
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对经济行为的社会学解释理解的社会学(understanding)或称解释的社会学意义的世界韦伯还对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等都进行了一定的论及3)埃米尔·涂尔干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社会分工论》劳动分工的社会维度社会劳动分工的原因—人口密度过大社会劳动分工的功能:“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分工使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
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并使社会整合起来。
与经济学家认识的劳动分工不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失范”、“社会失范”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三)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入手理解经济社会学三个阶段或时期:(1)19世纪,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处得非常融洽“对其他事物一窍不通的人多半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各种社会现象都在彼此交互作用着,如孤立起来,则不能加以正确地理解。
”——穆勒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三次冲撞亚当. 斯密时代:良好的开端1. 亚当.斯密活动的历史背景“现代社会科学的破晓时分”: 各门科学的不成熟时代两部著作:《国富论》+《道德情操论》自由行走于经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之间2.早期社会学家的好评孔德:“伟大的导师”(Immoral Master)马克思:受到斯密的重大影响:“劳动”、“分工”…斯迈尔:“斯密是伟大的社会学家”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三次冲撞3. “好评如潮”的原因斯密建构“一般社会科学”的尝试:“道义的”+“宽泛的”4. 当代社会学如何研究斯密以涂尔干的《分工论》为榜样注意《国富论》对“自由贸易”、“保护主义”等的研究强调斯密是“多维度的学者”:“看不见的手”与各种制度安排的结合(Swedberg)5. 结论: 古典时期的良好开端熊彼特:“交叉培育的可能性”(经济分析史)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三次冲撞第一次冲撞:“方法论之争”1. 孔德及其《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2. 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1839)政治经济学是一种“形而上学”,毫无意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强调演绎,并不科学政治经济学者往往是作为律师和作家而开展工作的,因此并不具有学术性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术语,并不统一结论:人们要想研究经济现象,就应当转向社会学3. 孔德和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从1841-1847年,英伦三岛唯一作出积极反应的经济学家:与孔德通信7年,对实证主义表示支持1865年与孔德决裂,开始批评实证主义实际上是德国历史学派与早期经济学的“方法论之争”的英国版本4. 英伦三岛关于“实证主义”的大争论(1870年)参加者包括John Elliot Cairnes、Alfred Marshall、John Neville Keynes等英国早期著名政治经济学家5. 经济学家的结论孔德对于他所批判的政治经济学知之甚少,因此对经济学没有什么发言权孔德批判演绎方法,但是空洞的归纳才一无是处孔德主张“社会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女王”,但这门学科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6. 评论:孔德的批判仍然具有的意义经济学过于抽象,欠缺具体的经验内容对经济现象不能脱离社会的其它部分孤立地研究经济学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合情理的7. “方法论”之争开启了第一次冲撞,其影响至深至远第二次冲撞:“制度化之争”1. “制度化之争”的基础:“智力的劳动分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状况:学会和大学系科的建设各个学科为了在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都必须陈述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2. 美国作为典型案例的缘由早期芝加哥学派的出色研究在整个20世纪,社会学在美国最为发达世纪之初,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制度化过程之争也最为强烈3. 美国的制度化过程1880年:社会科学的分化:专业化的学科组织开始出现1885年:“美国经济学会”成立1890年:社会学开始作为独立系科在大学里出现⒋经济学对社会学的打压对社会学作为“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王”心存疑虑1894年甚至将社会学家招到经济学会议的会场上,“要他们正在做些什么加以说明”5.社会学家的反应:三种策略第一种策略:坚持孔德路线,以社会学为“万王之王”第二种策略:坚持社会学可以独立地分析经济生活现象第三种策略:退守“剩余科学”(leftovers)6.“制度化之争”的最终结果“剩余科学”策略占据上风:社会学退出经济研究,经济学家协助社会学建立自己的学会(1905)7.社会学第二次战败的原因:学术发展尚不成熟,大师们尚未出现或得到认同第三次冲撞:价值中立之争1. “价值中立之争”的起因孔德批判经济学: “无视工人的痛苦”,并且反对“国家对无政府的工业秩序”加以干预卡尔尼斯:科学与道德和政治无关争论转化: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value-free,neutral)2.社会学与“价值中立”分不清“理应如此”和“现实如此”(is to be & ought to be)“社会学”(sociology)和“社会主义”(socialism)的天然联系在起源上与各种慈善事业有关(philanthropy/charity/social work)3.经济学与“价值中立”经济学较早地区分了“事实”和“价值”、“科学”与“艺术”。
如:[例证]小穆勒的一段著名言论4.评论:社会学家的下述批判是正确的古典经济学家与现实有亲和性,多半不是采取批判的和超越的立场他们反对国家干预市场,主张“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laissez-fair)他们在原则上是与资本家而非工人阶级站在一起5.结果:经济学家赢得了第三次争论(2)“黑暗年代”1920年代到1960年代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的长期隔膜大家们后继无人。
(莫斯《礼物》)三个表现:表现之一:社会学家长期地不去触动经济学的题目表现之二: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互不往来表现之三:当产生研究需要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各自发展出自己的“原始经济学”和“原始社会学”(熊彼特语)“经济学的重心脱离了社会的其他方面而专一地集中在经济利益问题上,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的重心脱离了社会的结构。
社会学则只处理留给它的一隅之地:用强调社会结构的方法,分析非经济的论题。
”(斯维德伯格)例证之一19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经济学的九个邻居”)经济学对其相邻学科能作出什么贡献?经济学从其相邻学科能获得些什么?“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将社会学排除在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