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古诗三首《寒食》教案语文版
- 格式:docx
- 大小:16.61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三首》之《寒食》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寒食》。
教材内容详细描述了寒食节的景象和民间习俗,通过对诗句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寒食》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寒食》的基本内容,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
2. 诗词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寒食》,学生跟随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中的意象,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难点,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寒食》2. 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 重点词语:春城、飞花、寒食、东风、御柳。
4. 作者:韩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寒食》中的意象,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示例: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绘了寒食节时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寒食》的内容,但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描写寒食节的古诗,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理解诗句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诗三首》之《寒食》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诗三首》中的《寒食》一诗,出自宋代诗人欧阳修之手。
教材位于《语文》课本第四册第四章。
内容详细描述了寒食节时,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以及作者借此抒发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食》一诗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诗人抒发的思乡之情。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习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诗句的深入理解,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
重点:掌握诗句的基本知识,如字词、句式、韵律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寒食》一诗,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分析字词、句式等,解释诗人的思乡之情。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诗人,在寒食节这天,远离家乡,感受孤独与思乡之情。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的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述节日氛围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诗句原文2. 字词解释3. 句式分析4.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描述节日氛围的诗歌。
答案示例:寒食佳节在眼前,远离故乡心悲凉。
禁火寒食传古训,思乡之情涌心间。
2. 课后阅读:收集关于寒食节的习俗和故事,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习俗,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创新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在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 文:5古诗三首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分三步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 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象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隔、数”等7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 生词卡片。
2. 课件。
3. 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把今天的学习内容讲给父母听,看谁讲得最棒。
六、板书设计江畔独步寻花花 欣欣向荣蝴蝶 翩翩起舞 生机勃勃 黄莺 放声歌唱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
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借助拼音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生评议。
(二)知诗人,解诗题。
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
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
小学语文寒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寒食节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敬先贤、孝敬父母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寒食节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寒食节,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对寒食节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共同解答疑惑。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
(2)讲解寒食节的来历、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5. 实践环节:(1)学生动手制作寒食节相关的手工艺品。
(2)学生朗诵与寒食节相关的诗词。
6. 总结反馈:(1)教师点评学生课堂表现,总结教学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后生字词。
2. 家庭作业:深入了解寒食节,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关注学生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寒食节的习俗,如踏青、放风筝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对寒食节的认识和经历。
2. 课文深入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绘的人物情感和节日氛围。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句子。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所作。
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寒食时长安城内与皇宫内的过节景象。
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中的最后一首,也是“思妇辞”。
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诗之背景,就是“双星恋爱”故事,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
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地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多年古诗的接触和学习,已经学会诵读古诗的方法,能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讲授古诗时,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1.学会“侯、章”等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对自然美、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3.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并积累咏月的诗词。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寒食》)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哪些?大家说说对清明节和清明节相关的古诗的印象和了解吧。
古诗三首之《寒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3.《古诗三首》【课时目标】1.会认会写“御、侯等9个生字。
2.了解古诗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重点)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想象诗中画面,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___ 第一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中《寒食》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1.本课三首古诗均与传统节日或传说有关,说到传统节日,相信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谁能来说一说?(出示《元日》春节和《清明》清明节)2.今天,韩翃笔下的寒食节又是如何描绘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3.齐读课题。
初读古诗,把握内容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寒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指名读。
(2)全班齐读,读出节奏。
(3)关注容易混淆的字。
“侯",易写错成“候”。
从字音、字义进行区分,书写时注意中间不加一竖。
提示:学生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圈注勾画重点词,标注疑点。
2.利用注释,大致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师:结合注释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大概的意思。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注释和同伴们的交流,很快就了解了诗句的字面意思。
那除了诗句的意思,我们还要关注“寒食节",来更好地把握诗的写作背景和内容。
资料链接,丰富理解1.诗人简介:韩翃,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寒食》教案教案:《寒食》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寒食》。
该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寒食节景象的五言绝句。
诗歌通过描绘寒食节的习俗和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学会通过诗句理解文化和传统节日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寒食》。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展示《寒食》全文。
2. 白板和板擦。
3. 教材《寒食》文本。
4. 分组讨论卡片。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寒食节的习俗和来历。
提问:“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有什么特别的习俗?”2. 文本解读(10分钟)引导学生朗读《寒食》,并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寒食”、“御柳”、“宫花”等。
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的哪些景象?”3. 文化讲解(10分钟)讲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和白居易的创作背景。
强调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提问:“你们认为诗人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发讨论卡片,让他们就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进行讨论。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默写《寒食》。
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寒食白居易寒食节:御柳、宫花、火禁诗人情感:怀念亲人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寒食节的习俗和来历。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寒食》诗歌感受的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寒食节的习俗和来历。
通过朗读和解读《寒食》,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分组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发挥创造力进行写作。
《寒食》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学生能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学生能够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理解诗人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尤其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千古名句。
2. 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理解诗人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尤其是“寒食节”这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风俗,引导学生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朗读: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语气和节奏。
然后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3. 讲解:教师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句讲解诗歌,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重点讲解“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千古名句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4. 赏析: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通过赏析诗歌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5. 背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个人背诵、小组背诵等,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并尝试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对优美词句的赏析等方面,给予评价和指导。
3. 测试与考试:通过测试和考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寒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家乡的思念之情。
(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的讲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寒食》2. 相关资料: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的介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寒食节的习俗。
(3)提问:你们知道哪位诗人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寒食》。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诗歌内容和情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3)教师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课堂拓展(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
(3)教师点评学生的描绘,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寒食》。
(2)深入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下节课分享。
(3)写一篇关于寒食节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寒食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意境。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寒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寒食》。
课文内容包括:全文朗诵、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寒食》。
2.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了解古诗的背景及意义。
3. 通过学习《寒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朗诵、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
难点:古诗的意境和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课。
2. 朗诵课文: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3.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寒食”、“雨纷纷”等。
4.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翻译等练习。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寒食》2. 黑板右侧:生字词及解释3. 中间部分:诗句解析、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
(2)以《寒食》为题材,创作一幅画。
2. 答案:(1)略。
(2)要求画面表现寒食节的氛围,诗句内容融入画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搜集其他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进行对比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学习2. 课文解析3. 主题思想探讨4. 随堂练习设计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学习1. 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如“寒食”、“雨纷纷”等,可结合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情境进行讲解。
2. 示范生字词的正确读音,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小学语文寒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寒食”、“御柳”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寒食》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句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运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等资源,搜集关于寒食节的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关爱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
3. 学会通过诗句描绘画面。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关键词语的解释。
2. 寒食节的综合运用和实际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寒食》的课件和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资料。
3. 网络或图书馆等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寒食节的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对寒食节的了解和经历。
2. 学习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寒食》,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和背景。
3. 描绘画面(1)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语言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摄影等方式,表达诗句的意境。
4. 寒食节习俗(1)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寒食节习俗。
(2)教师讲解寒食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5. 综合实践(1)学生分组进行综合性学习,运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等资源,搜集关于寒食节的资料。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寒食》。
(2)运用所学,写一篇关于寒食节的短文。
8. 板书设计《寒食》寒食御柳春城9. 教学反思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综合实践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寒食》听课笔记一、课题导入教师行为:1.教师展示一系列关于寒食节的图片,如人们踏青、插柳、吃寒食等,引导学生进入寒食节的文化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寒食》就是描写寒食节的一首诗。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寒食节的独特风情。
”学生活动:1.观看图片,对寒食节产生初步的认识。
2.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对寒食节传统习俗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过程评价:课题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图片展示和提问,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导学释题教师行为:1.板书课题《寒食》,并解释“寒食”的含义,即古代在清明节前一天禁火,吃冷食,故名寒食。
2.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初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讲解诗歌中的生字新词,如“春城”、“御柳”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深入分析诗歌内容,解释诗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寒食节的景象,以及表达的情感。
学生活动:1.跟随教师朗读古诗,注意发音和节奏。
2.标记并理解生字新词,积极提问和讨论。
3.认真听讲,做好笔记,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过程评价:在导学释题环节,教师注重朗读和词汇教学,同时深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的参与度高,提问积极,体现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板书设计教师行为(提纲式板书):《寒食》一、题目解读•寒食:古代节日,禁火吃冷食二、诗歌内容•春城景象:花飞柳拂•宫廷风光:日暮汉宫传蜡烛三、情感表达•对寒食节独特风情的赞美•对宫廷生活的隐晦讽刺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纲式板书,对诗歌的题目、内容和情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相关内容,以便课后复习。
过程评价:提纲式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展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又凸显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诗歌的主旨,提高学习效率。
5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寒食》展示了寒食节长安街的迷人风光。
《泊船瓜洲》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间:第3 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泊船瓜州》。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二、学习《寒食》一诗1、自读,读准字音2、指导学习第一句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春城/无处/不/飞花(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5、指导朗读(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3、汇报交流4、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四、小结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五、布置作业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四年级下学期第 5 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插图和注解展开想象力自学古诗,学会“御”和“暮”两个生字,理解诗意,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怀。
2、有节奏、有韵味的的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脚,用自己的声音呈现古诗的画面感,最终达到自然成诵的效果。
3、了解现在已将寒食、清明、上巳日和三而一,统称为清明节;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激发诵读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把诗情读厚,把诗意读简。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诗人诗境。
(一)范读导入1、配乐范读古诗。
请同学们坐好,让自己的身体里都住进一只美丽的天鹅。
把身子挺直,美美的。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唐诗,题目是——《寒食》。
板书课题和作者,学生齐读诗题。
播放课件,古筝音乐起,老师范读古诗。
指出“花、斜、家”三个字是这首诗的韵脚。
2、简要介绍这首诗的价值。
这首诗可了不起,文字优美,内容新鲜。
据说就是因为这首《寒食》诗人得到了唐德宗的赏识,晋升不段。
那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也成了唐德宗心中的佳句。
(二)了解作者1、学生简要汇报对作者的了解。
提问:对于诗人韩翃,你有多少了解?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说起韩翃,他家徒四壁,但才华横溢。
凭着自己的才学成为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一生曲折而传奇。
有一首诗,也是词可以见证他的传奇故事。
请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章台柳【唐】韩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同学们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更多的了解韩翃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学习《寒食》这首诗。
(三)解析题目1、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节日的风俗。
提问:寒食节有哪些风俗?总结:寒食节就是我们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将古代上巳日、寒食节和清明节和三为一了。
我们现在的清明节主要是踏青、扫墓、祭奠英烈。
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以安慰自己的心灵。
每年的清明节这一天老师都会带上一束花去缅怀我的母亲。
《寒食》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
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