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

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

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
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

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又激活了因子Ⅸ。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

2.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一般认为,单独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从而形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Ⅶa单独激活因子Ⅹ增强16000

倍。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反应迅速。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TFPI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它通过与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因子Ⅹa结合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的活性。另外,研究表明,内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

3.凝血的共同途径

从因子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主要包括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两个阶段。

(1)凝血酶的生成:即因子Ⅹa、因子Ⅴa在钙离子和磷脂膜的存在下组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即凝血活酶,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2)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酶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交联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纤维蛋白单体的生成,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纤维蛋白的交联。纤维蛋白原含有三对多肽链,其中纤维蛋白肽A(FPA)和B(FPB)带较多负电荷,凝血酶将带负电荷多的纤维蛋白肽A 和肽B水解后除去,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从纤维蛋白分子中释放出的FPA和FPB可以反映凝血酶的活化程度,因此FPA和FPB的浓度测定也可用于临床高凝状态的预测。纤维蛋白单体生成后,即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能溶于尿素或氯醋酸中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又称为可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生成后,可促使凝血酶对因子ⅩⅢ的激活,在ⅩⅢa 与钙离子的参与下,相邻的纤维蛋白发生快速共价交联,形成不溶的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亲和力,因

此纤维蛋白生成后即能吸附凝血酶,这样不仅有助于局部血凝块的形成,而且可以避免凝血酶向循环中扩散。

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

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又激活了因子Ⅸ。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 2.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一般认为,单独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从而形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Ⅶa单独激活因子Ⅹ增强16000

倍。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反应迅速。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TFPI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它通过与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因子Ⅹa结合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的活性。另外,研究表明,内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 3.凝血的共同途径 从因子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主要包括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两个阶段。 (1)凝血酶的生成:即因子Ⅹa、因子Ⅴa在钙离子和磷脂膜的存在下组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即凝血活酶,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2)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酶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交联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纤维蛋白单体的生成,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纤维蛋白的交联。纤维蛋白原含有三对多肽链,其中纤维蛋白肽A(FPA)和B(FPB)带较多负电荷,凝血酶将带负电荷多的纤维蛋白肽A 和肽B水解后除去,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从纤维蛋白分子中释放出的FPA和FPB可以反映凝血酶的活化程度,因此FPA和FPB的浓度测定也可用于临床高凝状态的预测。纤维蛋白单体生成后,即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能溶于尿素或氯醋酸中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又称为可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生成后,可促使凝血酶对因子ⅩⅢ的激活,在ⅩⅢa 与钙离子的参与下,相邻的纤维蛋白发生快速共价交联,形成不溶的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亲和力,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五: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人: 同组人: 【实验目的】 1.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 清洁小试管7个、小烧杯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 液状石蜡、肝素、草酸钾1~2mg、脑匀浆液0.1ml、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 1、动物麻醉及颈部手术(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取一只动物,称重。按1g/kg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与角膜反射的变化。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地方作一5~7cm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 2、颈总动脉插管(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在气管两侧辨别并分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3cm处结扎。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 3、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观察 1.打开兔颈总动脉夹,血液从动脉插管流出,弃去第一份1mL动脉血后,向每个试管中注入1mL兔动 脉血,并摇匀。 2.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开始计时。除第1管外,其他各管每隔15秒钟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液面是否 倾斜即血液是否流动,直到试管内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凝血时间。 3.当第2管已经凝固时,再倾斜第1管看血液是否凝固,若尚未凝固则按上述方法每隔15秒钟倾斜一 次,直到血液凝固为止,记录凝血时间,即为该兔血的凝固时间。 4.以第2管为对照,各管观察其他各管中血液凝固时间。 5.向第9管中滴加2%氯化钙2滴,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6.取出第5管中的玻棒,用水洗净,观察附着在玻棒上的纤维蛋白。 注意事项:

血液凝固原理

血液是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一种液体组织。它在心脏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担负着运输、防御、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和实现体液调节等重要功能。 血液从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血液凝固,简称凝血。 凝血是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其最终表现是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在形成过程中交织成网,并把许多血细胞网罗其中,使原来液体状的血液逐渐变成血凝块,进而血块收缩挤出血清。与血浆相比,血清中缺少了因子Ⅰ和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同时又增添了一些在凝血过程中产生的有活性物质。 凝血有两种途径: ①内源性凝血; ②外源性凝血。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 1. 【凝血因子】 2. 凝血过程和原理 (1)凝血的基本步骤:【如图所示】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③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其间接关系如下所示: 凝血酶原激活物 ↓ 因子Ⅱ----------→凝血酶 ↓ 因子Ⅰ------------→纤维蛋白 有关凝血的理论中,受到较多学者承认的是〖瀑布学说〗。 (2) 凝血两种途径: ①【内源性凝血】 ②【外源性凝血】 凝血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国际上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排起来的计有12种[见表格]。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及来自血小

板的磷脂物质PF3等。 (1) 上述因子中,除因子Ⅲ由损伤组织释放外,其他均存在血浆中。 (2) 就其性质而言: 因子Ⅳ为Ca2+,因子Ⅲ是一种脂蛋白,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均属蛋白质,其中绝大多数在肝脏内合成。有些因子在形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参与,如因子Ⅱ、Ⅶ、Ⅸ、Ⅹ等,属于维生素K依赖因子。 (3) 凝血酶的活性 ①在血液中,因子Ⅱ、Ⅸ、Ⅹ、Ⅺ、Ⅻ通常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②必须通过有限水解,在其肽链上一定部位切断或切下一片段,以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时,才能成为有活性的酶,此过程称激活。 ③习惯上酶的激活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加“a”字表示。如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即从因子Ⅱ变为Ⅱa。 (5) 因子Ⅶ常以活性型存于血液中,但必须有因子Ⅲ同时存在才能起作用。 内源性凝血 (1) 若凝血过程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在血浆中者,称内源性凝血。 (2) 凝血步骤: ①内源性凝血从因子Ⅻ的激活开始。当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与内膜下组织,特别是胶原纤维接触时,便被激活为因子Ⅻa。 ②由于形成的因子Ⅻa可激活前激肽释放酶使之成为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反过来又能激活因子Ⅻ,这一正反馈作用可使因子Ⅻa大量生成。 ③因子Ⅻa生成后,转而催化因子Ⅺ变为因子Ⅺa。形成的因子Ⅺa在因子Ⅳ参与下,激活因子Ⅸ生成因子Ⅸa。 ④在因子Ⅳ和PF3共同存在的条件下,因子Ⅸa与血浆中的因于Ⅷ结合,形成“因子Ⅷ复合物”。此复合物能激活因子Ⅹ,使之成为因子Ⅹa。 ⑤PF3可能是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其作用主要是提供一个磷脂吸附表面,因子Ⅸa和因子Ⅹ分别通过因子Ⅳ同时连接于此磷脂表面上。这样,因子Ⅸa即可使因子Ⅹ发生有限水解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电子教案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家兔耳动,耳缘静脉,颈总静脉,心脏采血方法; 2.观察纤维蛋白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3.观察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过程; 4.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观察水蛭素和阿司匹林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中的第X因子所依赖的凝血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第X凝血因子一旦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本次实验通过多次操作,探究不同因素,不同物质对于凝血过程的作用。 三、实验结果 1.实验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在1,2号烧杯中加入颈总动脉血,用竹签搅拌2号烧杯约30s,用生理盐水洗去竹签上的血液,在竹签上可看到白色纤维蛋白细丝。放置60min,可观察到1号烧杯血液凝固呈深红色,二号烧杯血液未凝固,呈鲜红色。 2.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取2ml耳中央动脉血;4000rmp/min,离心10min制备贫血小板血浆,吸取上清液备用; 1000rmp/min,离心10min制备富血小板血浆,此时仅红细胞白细胞下沉,血小板仍然悬浮,吸取上清液备用 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兔脑悬液是为了增加组织因子,贫血小板是经离心后去除大部分血小板可阻断内源性凝血过程,加入的脑悬液内含有大量组织因子。可以准确反映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如下表加入试剂于1,2,3号试管,观察三个试管的血浆凝固时间,实验结果如下

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例2]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固作用。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简要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并回答问题。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1)家兔(2)生理盐水(3)酒精棉(4)适宜浓度的草酸钾溶液(5)适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6)试管、注射器(针管、针头) 二、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第一步:在A、B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见下图) 第二步: …… 问题:设置B管的目的是————。(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解析]本题要求有二个,一是完成实验设计和给出实验结果,二是回答实验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钙离子是实验因子。实验的原理题目中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包括二方面:一是钙有凝血作用,二是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尽管题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没有指明数量,但题目已给出了实验设计的第一步,从第一步可以可出是要设计对照实验,因此实验的思路及预期的结果应是:设计两组实验,有钙→血液凝固,无钙→血液不凝固。题目给出的实验第一步是:在A、B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很明显,这里的草酸钾是用于与钙结合的,因此A试管是实验组,B试管用的是生理盐水,起的是对照作用,因此B试管是对照实验组。分析实验材料和用具的作用:家兔提供血液,酒精棉用于消毒,注射器用于抽取血液,试管、生理盐水和草酸钾已在第一步实验中用到。这样就可以有以下的实验设计: 第二步:用酒精棉消毒,用注射器取家兔血液。 第三步:立即将等量的新鲜血分别加入到A、B两试管中。 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由于甲试管中有草酸钾,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生成了草酸钙,血液中没有了钙离子,预期血液将是不凝固;乙试管中加的是生理盐水,不影响血液中的钙离子,因此预期血液将发生凝固。所以实验结果是:A管凝固,B管不凝固。 实验设计和结果似乎已出来了,但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题目中还有一个条件没有用到,即适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这是很多同学容易忽略的。推敲一下上述三步设计可发现,实验还是不够严密的,A管内血液不凝固的因素并不唯一,是否可能是草酸钾的直接作用?要排除这一因素,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在A管内继续加入钙,看是否会凝固。因此可继续设计一步操作:第四步:将等量的C a Cl2溶液分别加入到A、B两试管中。(B管因血液已凝固,在此也可以不加) 结果:一段时间后,A管凝固,B管仍然凝固。 这样第一到第三步采用的是并列对照实验,第四步则进一步采用前后对照实验,从而较严密地证明了钙对血液凝固的作用。 很显然,题目所问设置B管的目的应是作为A管的对照。 在本题的解答中还应该注意,本实验总体上采用的是并列对照实验的方法,因此在A、B两试管的处理上除了实验因子外,其余的各项操作都必须是相同或尽量相同的,如加入的血液、氯化钙溶液都必须等量。 当然,实验设计题是一种开放型的试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思路。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设计出合理、独特的实验方案,才是命题者的希冀。

钙离子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钙离子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尤其是钙离子对血凝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指??? 血液凝固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血液凝固的途径有两条,即: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 内源性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因血液与带负电荷 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表面激活所生成的凝血因子幻在钙离子的作用下可以激活F K, F IX a在钙离子的作用下与F W a在活化的血小板提供的磷脂膜表面结合成复合物可进一步激活F X。 外源性凝血途径指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又称组织因子途径。当血管损伤后暴露出组织因子,组织因子与F W a、钙离子结合而形成复合物。这个复合物在磷脂和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迅速激活F X生成F X a。由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生成的F X a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可与F V a在磷脂膜表面生成结合生成F X a-F V a-钙离子-磷脂复合物,即:凝血酶源酶复合物,进而激活凝血酶原,诱发凝血过程。 资料显示{1}:因子I,即纤维蛋白原,由肝实质产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 转变成纤维蛋白聚合体,在钙离子的作用下变成牢固的、 不可溶解的纤维蛋白。因子H在凝血酶和钙离子的作用下才分解出具有活性的凝血酶。因子皿也会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与因子%结合成复合物从而激

活因子X。因子V在F X a、磷脂、钙离子形成的凝血酶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从而加速了凝血酶原转变成了凝血酶。因子W, 即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许多环节都需要钙离子的参与,有间接证据证明钙离子再被吸收以后吸附以维持凝血因子的电荷表面或稳定各种凝血蛋白质、磷脂等结构。 当血小板活化后,胞质内高浓度的钙离子可以引起血小板的收缩活动,可以促进血块凝固。当血液中缺乏钙离子的时候,血液不凝固, 资料显示:如果血凝的复钙时间增长,则出现一定程度的抗凝血现象。复钙时间:是指脱钙抗凝的血液在加入钙离子后重新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三、实验对象: 家兔。 四、实验药品及器械: 兔手术台、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水浴箱、动脉夹、动脉插 管、试管架、试管、5ml注射器、大烧杯、小烧杯、棉花、冰块、石蜡;1%戊巴比妥钠、肝素、脑组织上清液、5%氯化钙、5%磷酸钠。 五、实验步骤: 1、麻醉:用1%戊巴比妥钠3ml/kg由兔耳缘静脉注射麻醉。麻醉的标志:呼吸平稳、瞳孔散大、角膜反射消失及四肢疼痛反射消失。 2、固定:将麻醉好的兔子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 3、备皮:颈部剪毛。 4、准备实验:准备对照组、脱钙组、高钙组,装好实验药品. A组:按下表装好药品A(1-7) B组(即脱钙组):在A组药品的等量前提下在试管B(1-7)中 加入5%磷酸钠1ml。 C组(即高钙组):在A组药品的等量前提下在试管C(1-7)中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 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和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和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 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 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和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50’’ 8’15’’ 2’15’’ 6’45’’ 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 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 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 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固过程, 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血液凝固。而搅拌过的杯内血液,虽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缠绕到毛刷上,当杯内血液的纤维蛋白原全部水解掉后,形成的纤维蛋白也全部缠绕在毛刷上,这时血纤维只能网罗毛刷附近的一些血细胞,在毛刷上见

血液凝固实验

姓名:吴海林(0106)杨秀芳(0107) 小组号:第一大组第二小组 小组人员:吴海林、杨秀芳、陈坤、陈炳光、龚意珍日期:2012年9月20日 室内温度:25℃湿度:58 大气压强:标准大气压 一、实验名称:血液凝固 二、实验目的: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对象:家兔 四、实验步骤和方法(略) 五、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发现静置杯内的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经搅拌过后,毛刷上见到凝固的血块,用水冲洗后发现毛刷上有白色的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表1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条件凝血时间 粗糙面棉花少许5分4秒 石蜡油润滑整个试管表面>20分 温度37℃3分4秒 浸在盛有碎冰块的烧杯中>20分 肝素8U(加血后摇匀)>20分

草酸钾1~2mg(加血后摇匀)>20分 从表1可以看出:在粗糙面对比实验中,加有棉花的试管血液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已凝固,而用石蜡油润滑过的试管中的血液在实验时间到20分钟时还未凝固;在温度对比的实验中,水浴37℃试管中的血液凝固较快,而在0℃中水浴的血液在实验时间到20分钟时还未凝固;血液中加入肝素和草酸钾的实验均是实验时间到了20分钟了还未见凝固。 3、观察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过程: 表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观察 试剂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 富血小板血浆0.2ml 少血小板血浆0.2ml 0.2ml 生理盐水0.2ml 0.2ml 兔脑粉悬液0.2ml 0.025mol/LCaCl20.2ml 0.2ml 0.2ml 血浆凝固时间3分15秒5分15秒1分 从表2可以看出:三支试管中第三支凝固时间最短然后到第一支,最后才是第二支。 七、实验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浆与组织中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过程。

血液凝固机理

血液凝固机理 液凝固的化学本质是溶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催化此反应的主要是凝血酶。而正常血液中以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而成为凝血酶。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活化的凝血固子与磷脂胶粒和钙形成的复合物。

因此,凝血因子的活化是导致血液凝固的触发机制。据触发凝血过程的方式不同,又有内源性(intrinsic)与外源性(extrinsic)凝血之分。内源性凝血指因心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抽出体外接触异物表面而触发的,仅有血管内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过程;而外源性凝血则指有受损组织释放的组织凝血活素所参与的凝血过程。血液凝固过程的梗概可图解如下图: (一)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由活化的凝血因子Xa、Va、 Ca2+及磷脂胶粒构成的复合体。因子X被激活 为Xa是此过程的关键步骤。因子X的激活有两 条途径:即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 1. 内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涉及多种凝血因子活化,可分为二步: 1)接触活化 接触活化是因子Ⅻ,也称Hagemann因子的激活作用。此蛋白质在接触到荷负电的表面,如玻璃或在体内接触到胶原蛋白时,发生构象改变,激活的因子Ⅻa为一蛋白酶,能将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又可活化因子Ⅻ,形成一个正反馈。同时因子Ⅻa还可激活下一个因子Ⅺ,将它转变为Ⅺa。此外, 在Ⅻ因子活化中还有高分子量激肽 原 (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 HMWK)的参与(见下图)。 2)磷脂胶粒反应阶段 活化的Ⅻ即Ⅻa作用于因子Ⅺ,在 Ca2+的存在下水解因子Ⅺ产生Ⅺ a,因子Ⅺa无酶活性,但可使因子X的活化反应速度提高1000倍。活化的因子X(即Xa)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

生理学实验 血液凝固

实验十 血液凝固 【实验目的】 观察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 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这一过程称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过程 可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 蛋白。血液凝固过程受许多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当控制这些因素时,便能加速、延 缓,甚至阻止血液凝固。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材料】 小试管,滴管,lml 吸管,100m1 烧杯,温度计,恒温水浴,冰块,3%氯化钙溶液, 1.5%戊巴比妥钠、3.8%柠檬酸钠溶液,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 1.兔颈总动脉插管 从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入 1.5%戊巴比妥钠(2ml/kg),待其麻醉后, 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剪去颈部的毛,沿正中线切开颈部皮肤约 5cm~7cm,分离皮下组织 和肌肉,暴露气管,在气管两侧的深部找到颈总动脉,分离出一侧颈总动脉,在其下穿过两 条线,一线将颈总动脉于远离心脏端结扎,另一线备用(供固定动脉插管用)。在颈总动脉 近心脏端用动脉夹夹闭动脉,然后在远心端结扎的下方用眼科剪作一斜切口,向心脏方向插 入动脉插管,用丝线固定。需要放血时开启动脉夹即可。 2.制备肺组织浸液 取新鲜兔肺脏,洗净血液,剪成小碎块置于烧杯中。在烧杯中加 入 3~4 倍生理盐水混匀,过滤后,置于 4℃冰箱中备用。 【观察项目】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取 100ml 烧杯 1 只,自兔颈总动脉放血,边 放血边用竹签按同一方向搅拌, 使凝血过程中产生的纤维蛋白缠绕到竹签上,直到血液中的 纤维蛋白全部除去。用水轻轻冲洗竹签上的血。观察纤维蛋白的形状和颜色,以及去纤维蛋 白的血液是否会凝固。 2.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 取干洁的小试管 6 支并编号 1、2、3、4、5、6。按表 准 备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由颈总动脉插管放血,各管加血 1ml,每 30 秒钟倾斜试管一次, 直到血液凝固而不再流动为止。记录血液凝固时间,填入下表。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因素 实验条件 凝血时间 结果分析 棉花少许 物体表面 石蜡油润滑整个试管内表面 37℃水浴中 环境温度 浸在盛有碎冰块的烧杯中 生物 肝素 8 单位(加血后摇匀) 草酸钾 1~2mg(加血后摇匀) 化学 3.8%柠檬酸钠(加血后摇匀) 3.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时间比较 取干洁的小试管 4 支并编号 1、2、3、4 按下表所示 的实验条件进行操作,比较血液凝固时间。 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时间比较 第一管 第二管 第三管 第四管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 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

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50’’8’15’’2’15’’6’45’’不凝不凝试管10.2ml0.2ml0.2ml2’15’’试管20.2ml0.2ml0.2ml3’45’’试管 30.2ml0.2ml0.2ml45’’ 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固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血液凝固。而搅拌过的杯内血液,虽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缠绕到毛刷上,当杯内血液的纤维蛋白原全部水解掉后,形成的纤维蛋白也全部缠绕在毛刷上,这时血纤维只能网罗毛刷附近的一些血细胞,在毛刷上见有血凝块。经水漂洗后,血细胞被冲走,毛刷上剩下的是白色细丝状的纤维蛋白。搅拌后的杯内血液因

凝血过程

凝血过程 血液凝固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基本步骤,即: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为Xa、V、Ca2+和PF3(血小板第3因子,为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复合物,它的形成首先需要因子x的激活。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始动途径和参与因子的不同,可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活化而启动。当血管受损,内膜下胶原纤维暴露时,可激活Ⅻ为Ⅻa,进而激活Ⅺ为Ⅺa.Ⅺa在Ca2+存在时激活Ⅸa,Ⅸa再与激活的Ⅷa、PF3、Ca2+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X.上述过程参与凝血的因子均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中,故取名为内源性凝血途径。由于因子Ⅷa的存在,可使Ⅸa激活Ⅹ的速度加快20万倍,故因子Ⅷ缺乏使内源性凝血途径障碍,轻微的损伤可致出血不止,临床上称甲型血友病。 (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损伤组织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液接触而启动。当组织损伤血管破裂时,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浆中的Ca2+、Ⅶ共

同形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因子Ⅹ。因启动该过程的因子Ⅲ来自血管外的组织,故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2.凝血酶形成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血浆中无活性的因子Ⅱ(凝血酶原)被激活为有活性的因子Ⅱa、(凝血酶)。 3.纤维蛋白的形成 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溶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同时,凝血酶激活ⅩⅢ为ⅩⅢa,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彼此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完成血凝过程。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过程,多处存在正反馈作用,一旦启动就会迅速连续进行,以保证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凝血止血效应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家兔的基本手术操作 2.观察血液凝固现象 3.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家兔 2.器材与药品哺乳动物实验动物手术器械一套,清洁小试管6支,水浴装置1套,冰块,棉花、液状石蜡,肝素,草酸钾,,肺组织悬液,生理盐水等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动物手术 (1)将家兔称重后,按5ml/kg的剂量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 (2)麻醉完成后将家兔以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将颈部被毛用粗剪剪去 (3)在颈部腹面正中从甲状软骨水平至胸骨上缘(约一指)连线正中做一长5~7cm的纵形切口,依次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肌肉及气管表面结缔组织直至暴露气管。 (4)分离一侧的颈总动脉,将颈总动脉游离2~3cm,穿双线备用。用其中一线结扎颈总动脉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夹闭。用眼科剪在

颈总动脉靠近远心端结扎线处剪一斜口(约45度)将动脉插管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内约1cm,用另一线结扎,以备取血。 (5)分离气管,行气管插管术。 2.实验准备准备好6个试管,并对人员进行分工。 3.取血打开动脉夹,经颈总动脉插管放血入各试管中,每支试管采血约1ml。注意及时记录采血完成时间并将各试管尽快置于其实验条件下,5,6两支试管加入血液后要充分摇匀。 4.理化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其结果观察 接触面粗糙程度、温度以及试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观察各试管内血液凝固所需时间。在每支试管采血完成后开始计时,每隔15s将试管轻轻倾斜1次,观察试管中的血液是否凝固,发现血液呈凝胶状不再流动时停止计时,以此得到各试管血液凝固所需时间。在本实验条件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五: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人: 同组人: 【实验目的】 1.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就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与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就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就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材料与用具】 家兔 清洁小试管7个、小烧杯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 液状石蜡、肝素、草酸钾1~2mg、脑匀浆液0、1ml、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 1、动物麻醉及颈部手术 (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取一只动物,称重。按1g/kg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与角膜反射的变化。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地方作一5~7cm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 2、颈总动脉插管(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在气管两侧辨别并分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3cm处结扎。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 3、血液凝固的加速与延缓观察 1.打开兔颈总动脉夹,血液从动脉插管流出,弃去第一份1mL动脉血后,向每个试管中注入1mL兔动脉血, 并摇匀。 2.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开始计时。除第1管外,其她各管每隔15秒钟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液面就是否倾 斜即血液就是否流动,直到试管内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凝血时间。 3.当第2管已经凝固时,再倾斜第1管瞧血液就是否凝固,若尚未凝固则按上述方法每隔15秒钟倾斜一次, 直到血液凝固为止,记录凝血时间,即为该兔血的凝固时间。 4.以第2管为对照,各管观察其她各管中血液凝固时间。 5.向第9管中滴加2%氯化钙2滴,观察血液就是否凝固。 6.取出第5管中的玻棒,用水洗净,观察附着在玻棒上的纤维蛋白。 注意事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