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23.16 KB
- 文档页数:7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9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8分①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
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只能利用语言来交际。
许多有经验(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简括凝、便于记忆的语言固定下来,编成歌曲、口诀、故事等等,彼此相告,代代相传。
这就所谓的是“传说”。
②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
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
传说在被人们相互传述的时候,往往会有所遗漏或添加。
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原样很远,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③在远古时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也是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
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当初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1.第①段的“(”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破折号B.分号C.顿号D.逗号2.第①段的“□”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炼B.练C.拣D.冻3.“一鳞半爪”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A.Lín zhǎoB.lín zhuǎC.líng zhǎoD. líng zhuǎ4.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的“往往”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9分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
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
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
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
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是诗歌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
就一个民族而言,对诗性的感知和确认,是集体的共识,不是单个人及少数人的自我命名。
关于诗的最起码的范式、规则的理解也必然是各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长期积淀而成。
②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品。
由语言结织而成的诗歌文本,渗透着大众的语言经验和文化沉淀。
2014徐汇中考一模一、文言文(共42分)(一)默写(18分)1.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2. ,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3.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如梦令》)4.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5.至若春和景明,,上下天光……(范仲淹《岳阳楼记》)6.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7-8题。
(4分)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7.诗中的“驱将”的意思是。
(2分)8.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满面尘灰烟火色”体现卖炭翁劳作的辛苦。
B.“心忧炭贱愿天寒”突显卖炭翁内心的忧伤。
C.诗歌揭露了宫使们巧取豪夺百姓物品的行径。
D.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百姓的同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8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本文的作者是朝的(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父异焉,借旁近与之.11.从全文看,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最根本原因是(3分)A.“邑人”纷纷用钱财讨取仲永的诗作。
B.“其父”文了利益拉着仲永四处拜访。
C.仲永自己缺乏不断努力学习的精神。
2014届高三一模试卷语文(有答案)上海市长宁区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要表达中国经验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了文学界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告别凌空蹈虚的发展趋势。
这当然值得肯定。
②“中国经验”是近几年出现的“热词”,它的前身应该是新世纪之后极度叫响的“中国模式”,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经济奇迹是举世公认的,因此“中国经验”的存在也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这种高度抽象和理论化了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是否能够直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值得讨论。
我们认为,号召文学表达的“中国经验”很容易产生误导,不如代之以表现“中国体验”,原因如下:③第一,概念化之虞。
“中国经验”本来就是概念的集成,是从政治制度、社会管理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归纳出来的理论模型,要文学表达这样的“中国经验”,把它作为文学的主题规范,很可能导致图解和演绎概念,产生大量概念化的平庸之作。
前些年文艺界热炒的塑造“国家形象”的话题后来只开花不结果,并没有出现多少让国内外读者和观众认可的能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其原因也在于这个口号本身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政府资助的形式制作这类文学和影视作品,生产主体本身就定位了这类作品的主题指向,作为文化“形象工程”,其概念化是先天注定了的。
④第二,模式化之虞。
“中国经验”是集体经验的归纳,强调的是共性和通约。
提倡文学表达“中国经验”,很容易导致模式化。
这些年很多表现当下现实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原因就在于大家不约而同地在表达“中国经验”,这个“中国经验”在中国各地、各领域、各阶层是有共识的,因此无论何种题材,最终都是历尽艰辛的“崛起”神话。
现在的作家基本都职业化了,他们是在书斋里凭想象写作,跟现实很隔膜,要他们表现“中国经验”,他们会本能地把先入为主的“崛起”模式与本地报纸上宣传地方政绩的新闻报道相勾兑,打造成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
2013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高三年级语文学科2014.4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卷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①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与感受。
尽管人的幸福感各有差异,但幸福感的存在是有科学依据的。
②对进化论的解读使我们发现,人类的形态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由于直立行走使骨盆变得狭短,人类的婴儿比其他动物的婴儿更加脆弱,更需要保护和关怀,这决定了人类必须关照自己的后代,否则很难生存。
人类的毛发少而裸露的皮肤多,拥有发达的触觉,需要接触,需要抚摸。
人类还有巨大的脑,大脑皮质相对于身体特质的比例居动物之首,因而人类是唯一具有灵性的动物,能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
可见,进化决定了人类的本性是善良、友爱、相互支持的,具有获取幸福感的基础。
③一些新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幸福感产生的生理机制。
④通过对大脑进行核磁共振的扫描,科学家发现积极的情感对应的是大脑前额叶左边的皮层活动,消极情感则对应同一个区域右边的皮层。
扫描还显示,脑部所分泌的Oxytocin能抑制杏仁核区域(脑部处理恐惧和危险的部位)和纹状体区域(脑部凭借过去的回馈来指引未来行为的地带)的活动,从而降低人的防卫心和恐惧感,让人忘掉过去的痛苦,更相信他人。
Oxytocin在中国被翻译成“催产素”,但它实则是一种男女皆有的神经激素,不仅可在女性生育时促进产道的收缩,还有更多其他的心理影响,尤其对于抑郁症和孤独症患者会有很大帮助。
⑤科学家们继而发现迷走神经与人类积极的体验和亲社会行为有关。
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脏的感觉、运动和腺体的分泌,所以人一旦遇到激动、兴奋的事件,心胸便比较开阔。
2014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有答案)上海市杨浦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014年1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5分)①风俗是什么呢?它既不是纯粹的物质,又不是纯粹精神,它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中介。
风俗就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
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
②每个人从娘胎出世,从哇哇啼哭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接受着这个世界的各种风俗文化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作为生物的人和作为文化的人的统一体。
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由以风俗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统构建的。
这种与有形物质的生物生命相异的独特的生命元素虽然是无形的,却融化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并不经意地流露在人们的言行中。
不同种族的风俗构成人类不同种群、种群区别异类的根本标志,成为,成为,成为。
③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风俗与信仰,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呈现出独异鲜明的时代特色。
它在完全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地被程式化,又在不断地被整合。
对于这个特征,民俗文化学称之为“模式整合”。
在分析具体的风俗与信仰事象时,我们常常会意识到许多风俗和信仰现象有多重复合和循环的感觉。
例如,每年的岁时节令,周而复始,大年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一种循环模式。
再如,民众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信仰、心理态势、思想意识和民间惯习等文化特质;从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人群的社会生活的饮食起居、精神信仰和娱乐社交来看,陈陈相因,年年相袭,好像也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操纵和调节着,其程式和礼仪几乎也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
这就有必要对风俗与信仰背后的文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④从纵向来分析,这种模式的形成,往往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规范。
以在民间影响极大的岁时节日而言,当今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上古先民的原始巫术活动、图腾崇拜、国家庆典以及农业生产劳动的生产过程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海市2013年高三13校第一次调研考语文试卷2013.12 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考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
他说做文章要“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起来精神奕奕。
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的理想中来的。
所以,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
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
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便是有的。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
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
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
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
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
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
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苦难、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
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
上海市2014届高三语文十二校联考试卷及答案上海市十二校2014届高三年级联考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
(18分)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卢新宁①谢谢你们叫我回家。
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②跟你们一样,我曾在中文系就读,青涩的背影也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
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③其实,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④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
《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⑤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在这个的时代,。
⑥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
徐汇区 2011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定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卷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够错位。
3.答题时间 150 分钟。
试卷满分 150 分。
4.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 6 题。
( 18 分)我们应该怎样流传经典王呈伟①文化经典之于国人不但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泰山北斗,更是民族一脉传承智慧的皇皇巨章;在老百姓眼里,那是读书人才能触摸到的高度,而自己无缘进学,只能算作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
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的“说论语”使文化经典的阅读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应该是文化普及中一次有价值的实践。
②其实历朝历代注《论语》,释儒学的学者可谓太多,但是他们所秉着的见解和解读的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下手,以此来保护社会规范序次;文化经典的传承不能防备地带上了宣扬统治者见解的浓重色彩,成为特权意识或统治见解的载体。
当学者们蘸着时代的流行色去修饰原著的底色时,文化经典的意蕴就自但是然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
今天,就流传文化经典而言,摆在我们眼前的仍旧是怎样选择的问题,是继承秦汉以来的儒学,还是两宋此后的理学?抑或是上溯到先秦的儒家?③无论怎么说,今天的学者把历史的真实和版本的故事嫁接起来,运用现代高度发达的资讯传媒,让视听大众走近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
但是学院派的学者大多坚守自己的学问准则,即使研究一辈子悟得其中一小部分,也只把这点心得变成大学课堂的讲义,不和老百姓搭界。
因此怎样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转播到老百姓能够拿来引用的层面,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学人必定作答的问题。
④横向比较一下其他民族的经典文化流传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他们的经典特别侧重把道理的深意融化成生活的小事,而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尽量凑近大众的生活,让百姓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感悟经典中蕴涵的道理。
2014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回望科学史上的异端陈蓉霞⑴前不久,中世纪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不经意间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
⑵依据通常的讲述,布鲁诺是因宣扬日心说而被教会烧死的;与布鲁诺同时代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因拥护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审判。
这样的讲述在受教育者的心中形成了这样的定论:科学代表真理,宗教代表迷信;这些历史证明了科学与宗教是水火不相容的。
⑶如此简单化的结论能涵括复杂的历史现象吗?⑷要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
一个欧洲人,生来就是基督教徒,他自小就继承了父母的文化传统。
难以想象,如伽利略、布鲁诺等人居然能完全摆脱基督教信仰。
⑸就伽利略而言,他一直深信这一命题:上帝有两部作品——《圣经》和自然界。
前者是上帝的间接作品,因为出自人之手;而后者却是上帝的直接作品。
显然,研究上帝的直接作品更加可靠。
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伽利略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所在。
⑹《圣经》是一部用文字写成的作品。
在中世纪,普通百姓多是文盲,接受教育差不多是神学家的特权。
教会人士差不多垄断了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力,普通信徒只能通过神父的传教来领会神意。
⑺伽利略的出场却对教会构成了威胁,因为要读懂上帝的直接作品——自然界,可不像读懂《圣经》那么容易。
读懂自然界恰是伽利略的专长。
在他看来,上帝创世所用的语言就是几何符号,如圆、三角形之类,通过数学或几何学的方法,我们就能描述或解释自然现象。
把数学与实验方法相结合,这正是伽利略的首创,他也因此成为近代科学的设计师。
⑻但他却因此冒犯了当时的学术权威。
他们能熟读《圣经》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却难以读懂伽利略的数学语言及其实验思路,更何况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与他们向来熟悉的世界观针锋相对。
不仅如此,伽利略还支持已被教会取缔的日心说,这正是他们控告伽利略的最好证据。
伽利略最终受到教会审判,压力之下,他违心地放弃了日心说。
⑼这自然让人联想到布鲁诺。
他因宣扬日心说而受到教会的审判,但坚贞不屈,最终将自己奉献于教会的火刑柱上。
因此,习以为常的说法是把布鲁诺看作为科学真理而牺牲的烈士。
⑽果真如此吗?与其说布鲁诺是为科学真理而献身,还不如说,他是为自己的信仰而献身。
⑾接下来的推论就是,一个无限的宇宙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太阳存在,因此宇宙中必定有无数个太阳以及无数个围绕太阳而运转的行星系。
那无数个太阳就是夜空中的繁星点点。
⑿这点恰好被布鲁诺猜对了。
相对于无限而言,无所谓中心,因此地球并不处于宇宙的中心,而只是我们周围空间的中心。
或许正是出于上述理由,布鲁诺成为日心说的忠实“粉丝”。
因为日心说的实质也在于打破了地球作为宇宙中心这一传统观点。
⒀如此说来,布鲁诺更像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他对太阳及其无限宇宙的崇拜,正是这种神秘主义教义的一部分,甚至谈不上是重要的部分。
这种神秘主义信仰却为当时的教会所不容。
因为在一个无限的宇宙里无所谓中心,那么,人的地位放在哪里呢?人若失去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又何以解释上帝对人的眷顾?⒁理所当然,布鲁诺被罗马教会视为异端,在经过长达七年审讯之后,1600年,他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著名俄裔科学史家柯瓦雷对布鲁诺的评价是:他或许是一位好的哲学家,但却是一名糟糕透顶的科学家。
⒂将近四百年后的1992年,罗马教廷做出决议,为布鲁诺平反昭雪。
今天,我们怀念伽利略和布鲁诺,理由并不在于他们是科学史上的异端或殉道士,而是他们的遭遇昭示了两点:。
【小题1】标题中的“异端”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分析第⑶段的作用。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⑾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①布鲁诺认为,上帝别无选择地创造了一个无限宇宙②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③身为基督教徒的布鲁诺,却持有与当时教会不同的上帝观④这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神学问题⑤上帝的完美,意味着,他必须创造一个能够容纳无限世界的无限空间A.③,②,④,①,⑤。
B.①,⑤,④,②,③。
C.③,①,⑤,②,④。
D.②,①,⑤,③,④。
【小题4】(小题4)文中用大量篇幅介绍伽利略的用意是。
【小题5】下列对第⒁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是神秘主义者,不能算作为科学真理献身的科学家。
B.布的观点来源于哲学的推论,不属于科学研究的结果。
C.布坚持“日心说”被烧死,因而被称为糟糕的科学家。
D.布崇拜“日心说”但没有科学实证,不是好的科学家。
【小题6】(小题6)根据你的理解续写一段文字,填在文末空白处。
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二姥姥史铁生⑴我家有一位“二姥姥”。
不知怎么,我一直想写写她。
⑵可是,真要写了,才发现,关于二姥姥我其实知道的很少,不过在我的童年中一闪而过。
我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母亲在世时我应该问过,但早已忘记。
母亲去世后,那个名字之下的历史,那个名字之下的愿望,就都消散得无影无踪。
我问过父亲:“我叫二姥姥的那个人,叫什么名字?”父亲想了又想,眼睛盯在半空,总好像马上就要找到了,但终于还是没有。
⑶这确实有些奇怪。
我与她见面,总共也不会超过十次。
我甚至记不得她跟我说过什么,记不得她的声音。
她是无声的,黑白的,像一道影子。
她穿一件素色旗袍,从幽暗中走出来,迈过一道斜阳,走近我,然后摸摸我的头,理一理我的头发,纤细的手指在我的发间穿插,轻轻地颤抖。
仅此而已,其余都已经模糊。
直到现在,直到我真要写她了,其实我还不清楚为什么要写她,以及写她的什么。
⑷母亲带我去看二姥姥,肯定都是我六岁以前的事,或者更早,因为上幼儿园之后我就再没见过她。
她很漂亮吗?算不上很,但还是漂亮,举止娴静,从头到脚一尘不染。
她住在北京的哪儿我也记不得了,印象里是个简陋的小院,简陋但是清静,什么地方有棵石榴树,飘落着鲜红的花瓣,她住在院子拐角处的一间小屋。
惟近傍晚,阳光才艰难地转进那间小屋,投下一道浅淡的斜阳。
她就从那斜阳后面的幽暗中出来,迎着我们。
母亲于是说:“叫二姥姥,叫呀?”我叫:“二姥姥”。
从她手上冰凉而沉缓的颤抖中我明白,那惶恐是在更为深隐的地方,或是由于更为悠远的领域。
那种颤抖,精致到不能用理智去分辨,惟凭孩子浑沌的心可以洞察。
⑸也许,就是这颤抖,让我记住她。
也许,关于她,我能够写的也只有这颤抖。
这颤抖是一种诉说,如同一个寓言可以伸展进所有幽深的地方,出其不意地令人震撼。
这颤抖是一种最为辽阔的声音,譬如夜的流动,毫不停歇。
这颤抖,随时间之流拓开着一个孩子浑沌的心灵,连接起别人的故事,缠绕进丰富的历史,漫漶成种种可能的命运。
恐怕就是这样,所以我记住她。
⑹二姥姥比母亲大不了几岁。
她叫母亲时,叫名字。
母亲从不叫她,什么也不叫,说话就说话,避开称谓。
母亲不停地跟她说这说那,她简单地应答。
母亲走来走去搅乱着那道斜阳,二姥姥仿佛静止在幽暗里,素色的旗袍与幽暗浑成一体,惟苍白的脸表明她在。
一动一静,我以此来分辨她们俩。
母亲或向她讨教裁剪的技巧,把一块布料在身上比来比去,或在许多彩色的丝线中挑捡,在她的指点下绣花,绣枕头和手帕。
有时候她们像在讲什么秘密,目光警惕着我,我走近时母亲的声音就小下去。
⑺好像只有这些。
对于二姥姥,我能够描述的就只有这些。
她的内心,除了母亲,不大可能还有另外的人知道。
但母亲,曾经并不对谁说。
⑻很多年中,我从未想过二姥姥是谁,是我们家的怎样一门亲戚。
有一天,毫无缘由地(也可能是有好几年母亲没带我去看二姥姥了),我忽然问母亲:“二姥姥,她是你的什么人?”母亲似乎猝不及防,一时嗫嚅。
我和母亲的目光在离母亲更近的地方碰了一下,我于是看出,我问中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
母亲于是也明白,有些事,不能再躲藏了。
“呵,她是……嗯……”我不说话,不打断她,“是你姥爷的……姨太太。
你知道,过去……这样的事是有的。
”⑼我和母亲的目光又轻轻地碰了一下,这一回是在离我更近的地方。
唔,这就是母亲不再带我去看她的原因吧。
⑽“现在,她呢?”我问。
⑾“不知道。
”母亲轻轻地摇头,叹气。
⑿“也许她不愿意我们再去看她,”母亲说,“不过这也好。
” 母亲又说:“她应该嫁人了。
”⒀“文革”中的一天,母亲从外面回来,对父亲说她在公共汽车上好像看见了二姥姥。
“你肯定没看错?”母亲不回答。
母亲洗菜,做饭,不时停下来呆想,说:“是她,没错儿,是她。
她肯定也看见我了,可她躲开了。
”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安慰母亲:“她是好意,怕连累咱们。
”⒁这之后不久,二姥姥就死了。
【小题1】第⑵段画线句的含义是【小题2】简析第⑶、⑷段中描写“斜阳”的作用。
【小题3】下列对文中几处人物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⑶段二姥姥手指“轻轻地颤抖”,传达出她内心的惶恐不安。
B.第⑹段母亲和二姥姥“一动一静”,对比中显示两人性情不同。
C.第⑾段母亲“摇头、叹气”,因为二姥姥很久不来而失望担忧。
D.第⒀段父母亲的对话,表明他们一直牵挂二姥姥并能够体谅她。
【小题4】赏析第⑻段画线句。
【小题5】推断第⑿段中母亲说的“她应该嫁人了”蕴含的意思【小题6】本文以“我”的视角来写二姥姥,对此作赏析。
二、句子默写3. (1)越明年,政通人和,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2)__________,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3)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4)_______,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5)驿寄梅花,________,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6)合抱之木,______。
(《老子·第六十四章》)(7)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8)上不怨天,________。
(《中庸·修身》)三、古代诗歌阅读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观社杨万里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
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注一晌癫。
〔注〕渠侬:方言,他(她),他们。
【小题1】从首联看,“社”是【小题2】下列对尾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王侯将相即使放下尊贵身份,也无法获得山农们的欢畅。
B.王侯将相尽管身份尊贵,但无法得到山农们那样的欢畅。
C.王侯将相放不下尊贵身份,不可能有山农们那样的欢畅。
D.王侯将相暂时放下尊贵身份,像山农那样不欢畅不罢休。
【小题3】赏析本诗颔联、颈联的描写手法。
四、文言文阅读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贾诩传⑴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①,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
诩曰:“我段公甥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
”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
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